如何疏解亲子关系中的紧张情绪(简单有效的方法)

admin by:admin 分类:亲子鉴定可以悄悄做吗 时间:2024/04/23 阅读:13 评论:0

如何疏解亲子关系中的紧张情绪(简单有效的方法)

亲情是宝贵的人际关系之一,但是在亲子关系中,有时候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这时候就需要通过一些方法去调节亲子关系,让这种关系更加和谐且持续。本文将从言语沟通、行为表现、心理调节这几个角度详细探讨调节亲子关系的方法。

调节亲子关系的方法

一、言语沟通

言语沟通是我们日常互动的主要方式,这也是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基础。但有些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可能会受到情绪上的困扰,言语不当反而加剧了亲子关系的矛盾。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优化言语沟通:

1、 学会倾听。与孩子简单交流起来时,应该注意到孩子的表情和语气,不要一味地嘈杂着自己的话。我们要理解和接受孩子所表达的意思,克制自己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心声,感受孩子的需求。

2、 用肯定型的话语。有些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总是会使用否定性的话语,这会让孩子感到被否定或受到批评。正确的方法是用肯定型的话语加强孩子的信心和自尊,让孩子感到被父母所理解和支持。

3、 不要打断孩子。孩子可能会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意见,建议家长不要打断孩子的说话,这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或被低估。需要有耐心听孩子把自己的事情说清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

二、行为表现

家长的行为表现是对孩子影响更大的因素之一,因此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不良行为影响孩子的成长。以下是几个行为展示方面的方法:

1、 教育孩子尊重。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包括父母、老师和其他年长的人。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明白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

2、 给予足够的关注。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关注非常重要。应该时刻注意孩子的情况,询问孩子的学校生活和日常活动,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关心和关怀。

3、 坚持相关规定。为了让教育更加有条理和规范化,一些家长会制定一些家规,但是一些家长缺乏执行力。不管这种规定有多么严格、具体或者非常宽松,都应该秉承严肃和一致性的原则,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容易理解和遵守规定。

三、心理调节

亲子关系矛盾时,需要一定的心理调节来解决问题。以下是几个心理调节方面的方法:

1、 尊重孩子的需求。当孩子有特殊的需求或倾诉自己的烦恼时,家长应该理解和接纳孩子的话语,不要把孩子的烦恼视为无意义。可以给孩子留出时间,让孩子放松心情,消除内心的烦闷和矛盾。

2、 推动互动。父母应该定期组织亲子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互动。可以一起去旅游,或者做一些手工活动,这可以让孩子更加地体会到家庭的感情,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感情,解决一些长时间以来的矛盾。

3、 寻求专家帮助。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非常严重,甚至通过上述方法无法解决,还可以找专注心理专家进行帮助,寻求更科学地解决方案。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注心理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亲子沟通方法篇1

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或感情的过程,是将一系列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双向过程。沟通有两个基本目的,其一是降低不确定性,增进相互了解,达成共识。例如,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之前,如果没有适当的沟通,孩子对于去商场时是为了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是不确定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多种可能性,比如,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会提出要爸爸、妈妈买玩具。而爸爸、妈妈在去商场时,并没有计划给孩子买玩具,或者父母觉得给孩子买玩具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爸爸、妈妈不让步,任由孩子哭闹,也造成亲子之间的冲突。如果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之前,和孩子说明:“我们这次去商场只是为小侄女买一个生日礼物,你可以为小妹妹挑选一个玩具。但这次爸爸、妈妈不能给你买玩具。”这样,孩子对于去商场的目的就很明确了,孩子在去商场之前,已经有了“爸爸、妈妈这次不给我买玩具”的心理预期。这种明确的心理预期,使得不确定性减少,而亲子冲突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沟通的第二个目的是满足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了表达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父母认为,只要能让孩子吃饱、穿好、有玩具甚至给钱给孩子用就满足孩子的需要了。其实,这是对孩子的误解。与成人一样,孩子除了物资的需求之外,同样有精神或心理的需求。不仅如此,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心理的需求甚至远远超过对物质的需求。在一次幼儿园的调查中,我们询问孩子:“你觉得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一些孩子脱口而出:“大人可以打小孩,小孩不能打大人。”童言无忌的回答让我们想到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会习惯说“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但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表达的机会或自己的表达被拒绝之后,孩子选择的就是退缩或者敷衍,甚至撒谎。这并不是孩子生而俱有的,也不是孩子刻意要和家长对抗,而是一种“习得行为”,是一种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学会的消极应对策略。

对沟通目的的认识,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亲子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而言,亲子沟通问题主要存在3个主要的矛盾:

其一是父母的权威意识和孩子的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在国内,父母是“家长”,即一家之主。父母被赋予了家庭事务的决策权。不少父母容易潜意识地把这种“决策权”也应用到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之中,不容孩子把话说完,否认孩子的想法,甚至嘲讽和威胁孩子,以此表现自己的权威。而对于孩子而言,其独立的意识在2岁开始萌芽,逐渐有了“我”的概念,这种“自我”的概念表现了对于自己是个独立个体的认识,孩子逐渐能提出自己的要求,有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想要自己作主。这个阶段因此也被称为是孩子的“反叛期”。所谓“反叛”,只不过是孩子不再简单地完全接受父母的指令。但是,一些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这种发展变化缺乏了解,会误认为这时孩子是在挑战父母的权威,因此,容易采用斥责甚至打骂去压制孩子,让孩子服从。家长的打压或许换来了孩子暂时的“服从”和“听话”,但也可能造成了孩子胆小怯懦的性格,因为孩子会因此对“自我”产生不信任感;

其二是亲子沟通中的“目标导向”与“情感导向”的矛盾。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通常侧重于试图为孩子解决问题,而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往往侧重于希望与父母沟通感情。例如,小莉早上起床时,看到自己养了很久的一只宠物乌龟死了,她伤心地哭了起来,爸爸说:“孩子,有什么好哭的呢?别哭了,我明天给你另外买一只。”小莉听后哭得更大声了,她对爸爸说:“我不要另外一只。”爸爸说:“你再这样哭就没有道理了。”我们可以看到,在父亲与女儿的沟通过程中,女儿侧重于向父亲表达“我养的宠物死了,我很伤心”的情感,而父亲则侧重于“我给你另外买过一只宠物”;

其三是经验的差异而造成的。父母容易从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孩子的行为或告诫孩子,而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经验感受或与父母有不同的经验感受,从而无法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告诫,进而产生冲突。例如,孩子放学回家时带回来一盒新的橡皮擦,爸爸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孩子自己不可能有钱买橡皮擦,于是就问孩子:“你是不是拿了爸爸的钱去买橡皮擦?”孩子回答说:“不是!是同学给的。”爸爸想:“同学怎么会无缘无故给你橡皮擦?”于是就对孩子说:“不可能。你一定是偷了爸爸的钱去买的,还不承认?”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父母要怎样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呢?

首先,父母要为双方的交流、沟通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孩子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良好的环境是指父母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用词、语调和语气,同时尽量避开电视或其他吵杂声音等干扰源,并且尽可能找双方都可以专注的时间交流。如果父母一开始就咄咄逼人、气势汹汹,孩子必然会选择退缩。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如果爸爸发现孩子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可以在孩子完成功课后,用好奇的语气询问孩子:“今天怎么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呢?”孩子说:“是同学给的。”爸爸可以接着问:“是哪个好同学给你的啊?”如果有必要,可以核实孩子回答的真实性;

其次,在沟通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聆听孩子的表达。聆听是沟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许多的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都是侧重“说”,而忽视了“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聆听,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说”的愿望。为此,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要尽量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回应如“嗯”或简单重复孩子说过的内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

第四,亲子沟通的基础是信任与权威。没有了彼此的信任,沟通也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亲子沟通中,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就意味着父母失去了教育的权威,因而也就丧失掉了家庭教育的基础。而父母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就必须率先垂范,言而有信,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庄子中“曾子杀猪”的故事:表明一方面,对孩子的承诺需要认真兑现,另一方面,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也不能随意承诺。尤其是当父母让孩子做选择时,更好避免开放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而应该提供封闭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游乐场还是动物园?”这样,父母能较好地控制实现承诺的可能性,进而树立起父母的教育权威。

郑福明

华南师范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哲学博士学位

广东省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与社区研究部

现代育儿周刊专栏作者

著有

学生职业指导,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方法篇2

关键词:青少年 亲子沟通 心理健康

由于青少年时期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危机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或问题,亟需社会关爱和师长的指导。而亲子沟通则是家庭环境中给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有效方式,因此亲子沟通的研究,尤其是针对青少年阶段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系的研究,是近年国外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国内关于亲子沟通的研究还较少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面临急剧的社会时代变化,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机率不断升高,通过社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其中家庭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以亲子关系为纽带,以亲子沟通为途径实现的。因此,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就自然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逐步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和自主,人际交往的范围逐步扩大,角色意识逐步增强,开始探索并构建自我同一性。但面临繁重的发展任务,仅凭青少年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必须得到外界的支持。其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来自父母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父母支持的重要途径就是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

以往对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有密切相关。Jackson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相联系。Collins等人认为,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父母与子女交流的一些信息受到重视,这些信息会使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良好的交往技能;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帮助青少年认清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并能够敏感地体察家庭中其它成员的思想和情感。Grotevant和Cooper研究了沟通在青少年脱离家庭,获得独立的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亲子沟通会影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的青少年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同一性。

在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自尊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而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呈负相关。

可见,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而不良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不良的社会适应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行为密切相关。

(二)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改善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要求

青少年期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但青少年期却是亲子沟通问题比较多的时期。由于青少年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则不可避免会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亲子冲突的发生。

对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研究发现,初中生与父母的冲突和不一致呈增加趋势,而与父母的亲密感和凝聚感呈下降趋势。有些研究认为,青少年的亲子冲突是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它反映了青少年寻求独立自主、向有别于父母的方向发展的倾向;然而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有关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低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国内有研究者通过自编的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的自我报告对初中生的亲子沟通进行了调查,发现青少年认为与父母“无话可说”和“得不到理解”分别占48.5%和41.6%。

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亲子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

二、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就以上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亲子沟通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两大问题。

(一)亲子沟通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研究领域

有学者认为,以往研究常常把亲子沟通作为亲子关系的一部分,以研究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或者根本不对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加以区分。可以说,亲子沟通研究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

1、分散研究多,整体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对亲子沟通某一方面的分散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整体、系统研究。亲子沟通是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目前的研究多是选取亲子沟通过程的某一方面进行单独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对于研究的范围、概念的界定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了许多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也无法把握亲子沟通的整体情况。

2、工具性研究多,实体性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从亲子沟通作为影响青少年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出发,把亲子沟通作为一种手段,或研究中的一个变量,强调亲子沟通的工具性。对亲子沟通进行实体性的研究较少见。这说明亲子沟通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二)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

通过对现有亲子沟通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研究的更大问题就是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现有的研究在探讨亲子沟通的特点时,几乎都是根据亲子沟通的外在行为指标(比如亲子沟通的频率、时间、内容、主动性等)来衡量,鲜有从亲子沟通内部心理过程探讨亲子沟通特点的研究。有研究者就认为,沟通研究之所以五花八门,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沟通过程心理机制的研究。沟通过程研究基本上是从传播学的角度介绍沟通过程,从信息发出者解码信息并发出信息,经过信道将信息传至信息接收者,接收者接受信息并译码,这是较简单的沟通过程模型。

因此,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内部心理过程是亲子沟通研究课题的应有之意。否则亲子沟通的研究就无法深入,也无法准确理解亲子沟通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更无法准确预测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当然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找到提高亲子沟通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65―72、

[10]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8(1)。

亲子沟通方法篇3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更早建立的人际关系,是一切社会情感的基础。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身心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孩子的学业成绩等问题,也影响着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模式。亲子关系是否融洽、亲子沟通是否顺利,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基础和关键。

一、初中阶段亲子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接近成熟,心理发展水平也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 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发展进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运算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引发各种问题行为。初中生表现为开始经常以审视和质疑的目光看待、甚至公开反抗父母的嗤。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除了过问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成长;有些家长虽然试图与孩子沟通,但收效甚微;还有少数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采用分随机抽样法,利用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问卷,选取我校七、八、九年级2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02名,女生114名;七年级76名,八年级72名,九年级68名。通过问卷考察了初中生对自己和父母沟通质量的评价,得出如下结果。

(一)亲子沟通的频率亟待增强

(二)父母文化水平对亲子沟通水平影响显著

(三)亲子沟通的质量随年级增长呈下降趋势

七年级学生的沟通质量更好,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占总数的79.8%,在小升初期间,父母的关心与支持增加,家长更注意与子女进行交流;八年级时沟通质量开始下降,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有56.8%,这一时期学生独立的欲望更强烈,很容易对父母的管教不满,引发亲子之间的冲突;九年级学生的沟通质量更差,认为与家长容易交流的学生仅占46.5%,由于中考的压力,亲子间的冲突可能就会进一步加剧。

(四)亲子沟通的更大障碍是父母的不理解和过多干涉

从表2中可以看出,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过多干涉自己的占大多数,认为父母忽视自己的只有很少部分。

学生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喜欢与同龄朋友在一起,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对父母的看法,就更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过多干涉自己。有些孩子觉得学习成绩比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还重要,所以很有可能会让彼此的关系日渐疏远。

(五)家庭教育方式对亲子沟通影响显著

另外,父母的期望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12.7%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期望难以实现;48.2%的学生认为压力比较大,期望比较难实现;29.4%的学生认为压力可以接受,期望能够实现;9.7%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压力。

可见,初中生阶段,父母的不理解、过多干涉、过高期待和亲子沟通的方式不当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初中生在校时间长,学校对亲子关系的调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展良好亲子关系指导的占79.1%。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致力于“助力家庭教育,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研究,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纽带作用,即如何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促使亲子之间有效沟通,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学校助力和谐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引领与疏导的作用,助力家庭教育,我们全面探究了促进亲子交往,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通过家长学校、学生主题班会等多种途径,让家长懂得科学教子、正确施爱,让学生学会理解、感恩与责任。

(一)指导家长科学教子,助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1、举办讲座,普及亲子知识

2、进行家访,搭建亲子桥梁

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冷漠、倔强而逆反。在亲子交往中不少父母没有耐心倾听子女说话,发生冲突时,更加不会倾听子女的看法和意愿。父母要善于倾听子女的倾诉,与孩子共同面对困难。家访能搭建一座心桥,及时沟通家长、孩子的思想感情,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发展情况,排除教育中消极的因素,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我们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引导帮助父母全面观察了解孩子的苦恼、困难和想法,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引导父母理解并帮助孩子摆脱烦恼,解决他们的问题。班帮助家长接受孩子的不成熟或缺点,对孩子不是批评指责,而是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耐心真诚地与家长商讨家庭教育的失误,努力为每个家庭找到成长的“更近发展区”,引导家长积极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增强家长与教师的教育一致性,提高了教育合力。

3、开通微信,拓宽亲子渠道

网络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校分班级开通了微信群“亲子和谐工作坊”,开辟了家校互动的新渠道,为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平台,促进了亲子关系的有效沟通和家校教育的有效合作。七八年级班老师将学生的作业、优秀作文、美术和手工作品、竞赛答卷以及学生编排的文艺节目、奖状、课外活动、荣誉证书等信息,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及时发送展示给家长观看,让家长和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正是这种成就感,使他们常常考虑如何把事情干得更好、更有效果。九年级班老师,通过微信平台及时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升学压力。“亲子和谐工作坊”拉近了亲子距离,极大地增强了家校互动交流的频率,为家长拓宽家庭教育途径打开眼界。

(二)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引导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46.5%的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工作非常辛苦,生活压力大,应该理解并回报父母。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感恩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绅士必须具备的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四种品质,其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回馈和责任的心。20世纪以来,更多的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感恩心理进行研究,基本认同感恩对个人的积极作用,认为感恩是对受到恩惠的积极认知的结果。

学校推出感恩系列主题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设身处地体察父母的爱心,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恩。我们要求学生当看到妈妈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向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知道爸爸在工作上取得成绩时,把对父母的赞美表达出来;在节日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表达对他们的问候与祝福,这些做法让爸爸妈妈们激动不已。然后,引导学生把对父母的爱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我们要求学生学会料理个人生活,并努力承担一些家务活,为父母分忧。每天起床、外出、回家时,主动与父母打招呼;替忙碌中的父母泡一杯茶,替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捶捶背;用餐时,为父母盛饭,饭后主动收拾碗筷等。通过长期坚持,学生学会感恩,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习惯。感恩教育促进了亲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促进了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

(三)举办亲子对话活动,促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情感交流是两代人沟通并加深互爱的动力。弗洛伊德认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敏感、易于冲动,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化解这种亲子矛盾。国外一些研究表明,亲子训练对完善孩子各方面的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有明显的效果。学校倡导以班和任课教师作为桥梁,组织亲子对话活动,促成亲子感情交流。

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倡导家长以身作则,和孩子一同享受阅读快乐。学校推荐书目,在读书后,要求家长与学生共同写下感想。他们说,“一同学习,一道成长。相互交流,既沟通了感情,又从书中受益”。

开展“书信传亲情”活动。利用家长会召开的时机,学校发动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针对自己学业、习惯养成、心理困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家长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同时倡导家长给学生回信,使他们能相互表达出生活中不会轻易表达出的情感。

举行“让生命充满爱”演讲。学校邀请知名亲子教育专家、部级心理为全体师生和家长做“让生命充满爱”感恩专题演讲。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道理触动了在雒恳晃还壑诘哪谛摹!跋蚋改感芯攀度鞠躬礼谢父母恩”“拥抱父母”等环节,点燃了家长和师生的内心情感,家长感慨:“爱的教育将使他们受用一生!”在亲子专家的引导下,孩子们眼里充盈着感动的泪水,拉起父母的手,满怀感激之情投进父母爱的怀抱。

亲子对话是传递爱的桥梁,促进了孩子与家长亲情互动和心灵的沟通,使家长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也使孩子产生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为家庭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亲子沟通方法篇4

关键词 农村 亲子沟通 青少年

中图分类:G78 文献标识码: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Status of

Rural and Non-rural Adolescent

DONG Yang, PENG Xu

Abstract The scale of family parent-child munication situation of 1254 adolescents with parent adolescent munication capacity。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rural adolescent parent-child munication: low; participation in the tendency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factors, the rural adolescent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 rural youth, while in the control need of this factor, the rural adolescents score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rural youth。

Key words rural; parent-child munication; adolescent

1 问题提出

青少年处于“断乳期”,这个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走歧、违法犯罪行为多发生在这个时期。上述研究表明,亲子沟通在青少年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青少年的亲子沟通状况有助于了解青少年亲子沟通情况并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提出建议,从而预防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通过检索文献发现,目前大多数有关亲子沟通的研究采用的被试样本来自城,但关于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希望通过农村与非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现状比较研究,揭示农村青少年的亲子沟通的现状,为农村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2 方法

2.1 被试

采用并修订了西南师范张峰等人编制的“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PACT问卷),该量表共37题,其中测谎题4题。该量表由八因素构成,包括:参与倾向性、情感需要、轻松感、支配需要、理解、积极倾听、沟通灵活性和开放的表达,8个cronbach’a因素的系数分别在0.650~0.872、该问卷总cronbach’a系数为0.932、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即“完全不符合”记1分,“大部分不符合”记2分,“不确定”记3分,“大部分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得分越高,表示青少年认为自己与父母的沟通越好。

2.3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考察农村、非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下属各因子得分的情况,对青少年亲子沟通下属各因子得分作统计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表2、

据统计,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的每题的平均分只有3.55(满分5分),说明青少年亲子沟通水平不高。

从表 1、表2可以看出:青少年的亲子沟通总体水平不高,每题平均得分小于4分,处于“不确定”水平到“大部分符合”水平之间,但农村青少年得分略高于非农村青少年。

具体来讲,在参与倾向性、支配需要、理解因素上,农村青少年得分与非农村青少年得分存在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4.1 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总体水平不高的原因

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总体水平不高,每题平均分只有3.55、处于“不确定”水平与“大部分符合”之间。这主要与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关,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母亲,就越有可能主动去获取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在与子女沟通时,能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对待子女,经济收入较高的母亲更倾向于情感温暖养育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理性而善意的理解,与子女更容易沟通。而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且沟通意识不强,他们较少主动去获取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从而不能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对待子女。且因大多数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一些父母为了维持生计而外出打工,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与其子女沟通,易造成青少年内心被冷落的情感,孩子想要与父母沟通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反而被压抑,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亲子沟通水平低下。

4.2 农村青少年与非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下属因素得分情况的比较与分析

在支配需要这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与非农村青少年的得分均较低,但两者的得分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非农村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农村青少年。表明在与父母沟通中,非农村青少年力图改变或控制父母思想、行为的动机比农村青少年强烈。相较于非农村父母,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并不高,其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升学压力也比较小,使得农村青少年没有很大的反抗心理。另外,父母与青少年容易在青少年与异往这一问题上发生冲突,而由于社会观念的不同,农村父母并没有严格限制他们与异往。这使得农村青少年在与异往这一问题上比非农村青少年更少发生亲子冲突,因而没有像非农村青少年那样强烈地想要改变父母思想的动机。

在情感需要、轻松感、积极倾听和开放的表达这四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与非农村青少年的得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且两者在这四个因素上的得分都较低。表明青少年在与父母的沟通中易感到压抑和不安,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很强的获得爱与归属感的动机。这可能与亲子沟通方式不当有关,很多父母和子女交谈时都以家长自居,只顾自己畅所欲言,唠唠叨叨地说教,忽略子女的感受;有些父母甚至在与子女交谈中表现出的“攀比”心理,常拿子女的短处与其他人的长处对比。这易使子女无法在与父母沟通中获得爱与归属感,甚至感到压抑和不安,从而不敢在父母面前直截了当表达自己感受,不能专注地与父母沟通。

农村青少年亲子沟通总体水平不高;在参与倾向性和理解这两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的得分显著高于非农村青少年,在支配需要这个因素上,农村青少年的得分显著低于非农村青少年。

课题项目: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项目: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有效模式研究――以梅州为例(314B0116)

参考文献

亲子沟通方法篇5

【关键词】亲师关系 营建 策略

现今各年龄段学生的父母一般学历较高、家庭富裕,在独生子女、少子女社会背景下,对子女教育有着极高的期待。台湾教育界有“怪兽家长”一说,具体表现为:(1)把教师当保姆,主要在小学阶段。如家长担心孩子流汗容易感冒,于是交代教师每天提醒孩子换衣服,教师偶尔忘记,家长就会埋怨甚至投诉。(2)喜欢指挥教师。家长受教育程度高,经常干涉班级事务,对班的班级管理经常电话“指导”,有时到校口授“秘笈”。(3)喜欢投诉。认为教师是“圣人”,不能出半点错,一有不满就打电话给校长,写“告状书”给教育部门。面对“怪兽式”家长,大部分班缺乏有效地应对能力与策略,亲师关系受到严重威胁。

营建良好的亲师关系,才能使班、家长双方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现实教育情境中,“不适任”班和“怪兽”家长虽然少见,但只要班、家长双方掌握良好亲师关系的营建策略,亲师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冲突就可能逐步地缓解、消除,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良好亲师关系,必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一 营建良好亲师关系教师的策略

1、开展亲师座谈会,创造好的开始

管理一个新的班级,次亲师座谈会(即家长会)是班与多数家长建立互信关系的关键。要使亲师座谈会成功,班要在事前准备、担当主持以及会后联系上。

会前充分准备,做好以下工作:(1)印发通知邀请家长出席。(2)准备材料,制作PPT课件,呈现班级建设理念,沟通学生教育观念。(3)拟定座谈会流程,与座谈会通知一起印发给家长。(4)组织学生准备感恩卡、感谢信,感恩父母的倾情付出。(5)布置座谈会温馨场地,准备学生学习成果展。(6)与班级学科教师沟通,做好座谈准备。

座谈会的重点是让家长了解班级,认识、信任班和学科教师。在座谈会过程中,班要通过言语、行为展示自己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感受到班是一个有思想、肯用心的班,让家长相信班级有一个有效合作、能够为孩子提供优秀教学服务的学科教师团队。在与家长沟通孩子问题时记得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正确看待孩子;沟通时注意倾听,用“我们”代替“你、我”。在座谈会时,尽可能邀请学科教师出席,陈述该学科教学理念,让家长了解学科学习,明确怎样配合学科教师做好工作。

座谈会结束后,可通过以下方式巩固成果:(1)组织家长写“父母寄语”激励孩子。(2)动员家长写班级建设、学科教学建议与班、学科教师进行沟通。(3)关照无法参加座谈会的家长,请学生带回会议资料,提供联系方式,欢迎家长随时与自己联系。

2、多元沟通,缩短亲师距离

日常的多元渠道亲师沟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做法如下:

,定期“情书”。班定期给家长写信,介绍班级近况与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在校的情况,并请家长阅读书信后,提供教育教学建议以及自己孩子需要特别照顾、疏导的地方。通过定期“情书”(可2~3周一次),大部分家长都能有效了解班级近况和班的教育理念、教育思考与工作安排并做好相应的亲子教育工作。

第二,教育教学问卷。以半学期为单位,组织开展班级教育教学问卷调查,以书面形式由学生带回陪同父母一起填写。学生上交调查卷后,班与学科教师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区别普遍性需求与个性化信息,审视教育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及家长需求,是否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第四,电话访问与上门访问。通过定期“情书”、教育教学问卷、校讯通,班级普遍性问题基本可以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家长的个体诉求与问题,则需要通过与家长的单独交流来解决。对于家长简单的诉求与问题,班可以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与家长联系解决,复杂、棘手的问题,班则需要主动联系家长,在适宜的时间到学生家里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与家长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亲师冲突,冷静科学应对

在一个友善的沟通环境,仍有可能出现亲师隔阂乃至冲突的。遇到这样的情形,班需要冷静科学地应对。

,暗示自己,家长不是来找碴的。家长找到班,肯定是真的有困难,尤其是一些情绪激动的家长,其实内心特别脆弱、着急,需要班耐心倾听、提供帮助。许多亲师冲突激烈,以学生转学收场的案例,往往一开始只是家长觉得孩子受了委屈,希望向教师了解,因此需要教师听懂这些诉求,真正无理取闹的家长是极少数的。

第二,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当家长情绪激动地找到学校来,即使觉得家长的说辞无理、无据,班也应冷静倾听,理解家长的心情,再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处理方式。面对情绪激动的家长,班一定要养成两个好习惯:一是先表达对对方感受的尊重;二是避免出现敏感词语如:“可是”“但是”。班可以用这样的形式回应,如:我很了解你的感受……,我的想法是……,等。

第四,回到孩子利益的立场进行思考。善于亲师沟通的班都了解“天下父母心”,如果家长喜欢你,那是因为你喜欢他的孩子;如果家长肯定你,那是因为你肯定他的孩子;如果家长接纳你,那是因为你接纳他的孩子。教育的主体是孩子,亲师冲突时,班如果能够理性地回到孩子利益立场上思考,让家长知道亲师的目标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学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彼此之间的冲突就容易缓和、消除了。

二 营建良好亲师关系家长的策略

1、以信任和关怀为基础

父母和班的角色不同,班肩负关照全班学生的责任,父母则只需对自己的孩子负责。父母想创造对自己孩子更有利的成长环境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对自己孩子更有利的方式未必对班级其他孩子有利。如果家长自身先有“够好就好”的观念,不是老想着为孩子找到更好的教师、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就有一个合理期待的范围,亲师关系自然有宽松的空间。家长要相信,班的所有作为都是基于“为孩子好”的动机;班也是人,对于流动于彼此间的情绪都是感觉敏锐的,信任是亲师沟通更重要的基础。

俗话说:“见面三分情”,家长平时就要有意识地信任班、表达正向、支持,多鼓励、肯定,少指责、批评。班需要家长的肯定,如果做得好,没有得到家长的关怀、鼓励,出了点状况家长就找上门来。班每次看到家长就感觉有麻烦需要处理,自然就不喜欢和这样的家长见面,亲师之间容易出现隔阂、矛盾。

2、理清问题的焦点,具体陈述问题

许多家长的烦心事是“孩子没困扰,父母有烦恼”,通常是教师的某些言行,勾起了家长学生时期某些不愉快的回忆或负面的情绪体验,这是家长自我的投射,并不是孩子真实的感受。家长在与班沟通前要先理清问题的焦点,如果孩子没困扰,那就大可放心。

家长与班沟通时,如果只给一个批判性的主观论断,然后要求解决,极可能得到班的否定。比如,“这么做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动机”这样的叙述抽象且主观性强,班一般不容易接受。家长在与班沟通时,应当具体陈述问题,并尽可能提供合理的替代方案,这样,班就容易明白家长所说的问题并作具体的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出改变。比如,某小学家长和班沟通作业太多的问题,班要求学生每个生字抄写十遍,家长发现自由孩子生字生词很少出错,认为只要抄写五次就足够了。家长在具体陈述问题之后,建议教师,是否考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设定一个弹性的范围,例如生字练习五至十次,让家长和孩子自己选择,但是,如果孩子选择五次,而考试时错字却超过一定比例,那么下一次作业是每个字练习十次。这样的陈述问题并建议,就容易被班教师接受,提高孩子作业的有效性。

3、表达同理心

中小学校特别是初高中阶段学校,升学压力大,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拼命抓应试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班身上所肩负的重任,是许多家长无法真切感受、难以想象的。家长缺乏同理心的问责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沟通不是只有技巧,态度温暖,沟通才会有效。家长尤其要避免的是带着孩子直接跑到教或办公找班讨说法,当着孩子的面责备班。家长对班的责备与批评,无意中会给孩子带来“这个班不值得尊重”的信息,日后孩子在学校往往会表现出对班的轻视、不满,而这正是许多师生冲突的导火索。

不论班上或者孩子出现了什么状况,家长找班沟通时,步应先表达同理心。比如,家长先以“老师您要关照整个班级,要符合每个家长的需求,真是不容易!”“我们看到这个班级确实有几个孩子问题比较多,老师您辛苦了!”这样的话来表达对班的同理心,班就能从家长的支持中找到力量、努力去解决问题,达到亲师双赢的理想效果。

4、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地点、工具

亲师沟通要及时,但只有时间、地点、工具适当才能沟通有效。一些家长找班谈话,没有事先征询就直接跑去学校,也不管班是否正在处理教育教学事务,或是班正有急事要办。在这种情况下,亲师沟通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家长要找班谈事情,更好是先约时间或是利用课余时间,这样班可以有准备地静心倾听、思考。另外,如果家长不是有急事,一般不应占用教师下班休息的时间。

在沟通地点上,学校班办公或者教学附近安静空间都可。如果家长要跟班交流一些特殊问题,需要在让双方可以静下心来解决问题的场所。

在沟通工具上,手机短信、亲师联络簿、电话都是有效的沟通工具。手机短信、亲师联络簿以文字形式留存,班可以自主安排阅读,有充裕的时间思考并反馈,适宜于重要而不急于处理的事务沟通;电话联系便捷及时,一般比较适合急事上的沟通处理,而不能解决需要深入交流的问题。

复杂的问题,则需要面对面的沟通。

5、亲师冲突,回到孩子利益

大部分班具有教书育人的热情,有一定的弹性,但是如果孩子碰上“不适任”的班,而家长已经具有相当的诚意和沟通技巧,可始终没有得到班的正面回应,那么家长就应关注孩子利益,给予孩子精神情感支持与科学引导。

,家长自力救济,当好孩子的消毒剂和打气筒。消毒剂就是在班某些不当行为伤害到孩子的自信与自尊,造成孩子退缩时,帮助孩子分析,让孩子客观积极地认识自己,避免受到心灵的创伤。打气筒就是在班的教育方式无法做太多调整,而偏又不适合孩子,孩子不断遭遇挫败时,家长针对孩子的努力与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有信心去面对学业、面对生活。

第二,鼓励孩子面对合理范围内的班教师多元状态。一直帮孩子安排家长自以为更好的班教师,不见得就是好事。学生在不同学业阶段碰到不一样的班是很自然的事,善于接纳与包容的班会带给孩子温暖的滋养,注重规范与要求的班也是孩子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历练。无论是民主、宽松还是专制、严格的班,家长都应鼓励孩子从他们身上汲取生命需要的养分,走向成熟。

当然,如果孩子碰到难以承受的不合理对待,家长必须要通过各种正当渠道反映问题,积极沟通解决;实在不能处理的,就必须考虑转换孩子的学习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俐容。亲师正向沟通五招[J]。亲子天下,2010(2)

亲子沟通方法篇6

【关键词】 亲子关系;信息交流;生命价值;学生

价值观是人们评价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及重要性的观念系统,是人们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以及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所持的基本观点[1]。个人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影响下,融合了个人所参与过的众多社会群体中的价值观念而逐步建立起来的[2]。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在诸多环境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亲子沟通作为亲子互动的核心机制,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心理发展和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国内外的研究[3-7]多从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发展关系的角度进行考察。本研究通过对生亲子沟通、价值观现状的考察,进而探讨亲子沟通与价值观的关系,以期为当前的家庭教育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1.5对数据分别进行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3 价值观的亲子沟通类型差异 生亲子沟通类型在价值观的各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3、在价值观的各个因子上,一致型、多元型分别与保护型、放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且一致型、多元型家庭的各因子均值大于保护型、放任型;一致型和多元型除了在独立进取、享受人生、非教条盲从和二阶因子个人生活价值取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在其他各个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一致型的得分除维护传统、社会同情、诚实守信、追求美和二阶因子社会生活价值取向小于多元型外,其他各个因子上均大于多元型;保护型家庭承认权威、超自然信奉、求知好奇、自我中心和二阶因子权威意志取向的因子均值大于放任型,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3 讨论

就整体而言,生中一致型所占的比例更低。这与方晓义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我国生亲子沟通依然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更多的家庭依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也可能与量表本身的设置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都有关系。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未制订公认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亲子沟通量表,采用的依然是国外的量表,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难免不同。

高质量亲子沟通的家庭中,其子女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反之,其子女消极价值观形成的概率更大。亲子沟通是影响当代生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家庭亲子沟通类型会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亲子沟通,采取科学、民主的教养方式,引导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4 参考文献

[1] 喻永红。当代不同类型生价值观系统比较及教育的思考。重庆:西南师范,2002、

[3] 方晓义,戴丽琼,房超,等。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47-51、

[7] 雷雳,王争艳,刘红云,等。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8(1):14-20、

[9] 张麒。上海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上海:华东师范,2001、

[10]程涛。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济南:山东师范,2004、

亲子沟通方法篇7

背景分析:,学生缺乏主动应对冲突的意识和愿望。与父母之间沟通渠道不畅,冲突不断发生,两者互为因果,学生感到痛苦,但多采用默认现状的态度,没有主动应对冲突的意识和愿望,为此迫切需要通过适宜的手段来唤醒和激活学生改变现状的动机,从而引发沟通行为。其次,学生不了解有效沟通的基本要素。真诚沟通是化解亲子冲突的有效策略之一,但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与父母沟通。为此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有效沟通更基本的要素,如克制情绪、真诚表达等。

理论辨析:本次活动中讲到的亲子冲突主要指在亲情基础上,父母与子女之间由于误会、态度等原因而产生的冲突。要使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沟通方式化解亲子冲突,一要激活他们主动沟通的意识,二要帮助他们提高沟通能力。影响沟通能力和有效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沟通态度和沟通技巧。活动中将从这两方面作重点引导。

活动目标

1 认识亲子冲突的危害,激发主动应对冲突的动机。

2 明确沟通在化解冲突中的作用,强化主动沟通的愿望。

3 了解沟通的要素,尝试应用沟通的技巧。

活动过程

一、暖身:情感的渲染

暖身游戏:YES ORNO

规则:老师说几段话,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反向回答,如果是就回答NO,如果不是就回答YES。

教师:非常好。我也感受到我们都有了一个良好的状态,积极、活跃、真诚。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课堂。

欣赏音乐爸妈谢谢你,配以相应的亲子图片,渲染气氛。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音乐体会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从小到大,父母是更爱我们的人。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难免会与父母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子冲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亲子冲突的案例。

二、小方的故事:认识冲突的危害

期中考试期间由于身体不好,小方考得不太理想。妈妈看了成绩单后,一个劲地数落他,说:

“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还这么不努力,不争气,把我们的脸都丢尽了。”本来小方的心情就不好,听了之后就更委屈了,立刻回应说:

“你哪里是真正的关心我,还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妈妈听了又怒又急。于是,母子之间爆发了一次激烈的冲突。而且一直到现在,两人的关系还很僵。

教师:这是我们高中生可能碰到的一类亲子冲突事件。请同学们体会一下当时的情形,请设想一下,亲子间的冲突有可能带来哪些现实的后果与危害?

小组讨论:母子都情绪不好,家庭氛围受影响;妈妈更伤心,孩子的成绩可能更糟,产生厌学情绪、逆反心理,甚至可能逃学、离家出走……

三、情景ABC:反省冲突的模式

教师:亲子冲突给双方都带来很大的伤害,那我们就需要来了解一下冲突是怎么发生的?先来看一个情景剧。

背景:小蔷下午去朋友家玩,回来的上遇到了大雨,乘坐的公交车坏了,又没有电话可以和家里联系,所以回到家的时间比平时晚了一个半小时。设身处地想想在这一个半小时里,小蔷的家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时敲门声响起,小蔷回来了……

教师:请大家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体会一下,接下来小蔷的家里会发生什么呢,是冲突连连,还是美满团圆?

(请两位同学分别模拟ABC三个情景剧,要求体现出双方的语气态度)

A剧

母亲(愤怒地):你野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你这个人根本无法让人信任!

小蔷(发火):晚上乘车就已经够倒霉了!你还这样说!有你这样做母亲的吗?

母亲(更怒):好,我不配,以后晚上不许出去,没得商量!

B剧

母亲(愤怒地):你野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你这个人根本无法让人信任!

小蔷(抱歉地):呵呵,妈,让我有个解释的机会,OK?

母亲:你会有什么理由,还不是贪玩!

小蔷:我为什么没有理由,你太不相信我了!以后我的事你少管。

C剧

母亲(关切地):小蔷,你怎么才回来,妈都担心死了。是不是上遇到什么事情了?

小蔷(没好气地):问什么,烦死了!

妈妈(生气地):

“到底怎么回事?”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三个剧本中母女双方的态度变化。从上面剧本可以看到亲子冲突的三种模式:

A:(双方)冲动-冲突

B:(女儿)温和-(妈妈)冲动-冲突

c:(妈妈)温和-(女儿)冲动-冲突

(介绍每一种模式,都可顺便问一句:日常亲子冲突事件中,这种情况有没有?学生会说有)

四、走近沟通:探讨转化冲突的策略

(一)沟通的作用

教师:针对三种模式思考,作为子女,我们该采取什么对策来化解冲突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三种策略,我们一起来探讨它们的可行性。(全班交流)

1 等待对方改变:是否可行,为什么?

2 改变自己态度:是否可行,为什么?

3 主动加强沟通:是否可行,为什么?

(通过交流探讨,学生会发现加强沟通更可行,因为沟通可以弥合代沟、增进理解、消除误解、增强信任与感情等)

教师小结:改变对方当然好,但有难度;改变自己态度是必要的,但光改变态度不能避免误会与冲突:所以要在改变态度的前提下,主动地与父母进行沟通,消除误解,从而转化冲突。

(二)沟通的要素

教师:化解冲突的策略达成共识后,我们再回到情景剧,看看D剧中小蔷是如何沟通化解冲突的。

D剧

(请两位同学角色模拟)

母亲(愤怒地):你野到哪里去了?这么晚才回来!你这个人根本无法让人信任!

小蔷(抱歉地):呵呵,妈,让我有个解释的机会,OK?

母亲:你会有什么理由,还不是贪玩!

小蔷(真诚地):今天真是倒霉,汽车抛锚,我必须走到下一站等车。走到了我想打电话回来,附近又没有公用电话,我急得不得了,可一点办法也没有。哎呀,对不起啦,妈妈。我知道让你着急了!

母亲:好啦,好啦,以后注意呀,去吃水果吧。

教师:D剧的结果无疑是圆满的。由此可见,化解冲突,不但要有主动沟通的意识,还要注意沟通的技巧。

请体会小蔷的沟通过程,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在冲突情境下,与父母沟通需注意哪些要素?

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即沟通要素写在一张对开的白纸上。

集体:各组把白纸贴到黑板上,并请一名同学到讲台上逐条讲解。

如控制情绪、理解对方、表达感受、说明情况、尊重父母、体谅父母、换位思考、语气态度等。

(三)沟通的应用

教师:下面一起再来看小方的故事,应用沟通的要素,设法帮助小方化解冲突。

故事回放。

教师:如果你是小方,想避免冲突,与妈妈有良好的沟通,应怎样做出回应?

先请学生写下沟通的话,然后老师与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如:

妈妈(老师饰):“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还这么不努力,不争气,把我们的脸都丢尽了。”

五、结束:深化和拓展

教师:看来我们已经能够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了。为加深大家对真诚沟通的体会,请填写沟通实践表,请同学们在表中真诚地表达自己的体会。

学生填表。

教师小结:同学们对沟通都有自己的理解。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虽然亲子冲突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伤害,但如果我们能够主动改变自己,尝试用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相信还是可以化“干戈”为亲情的。

更后请大家记住:(一起念)

主动沟通,

真诚表达;

感化父母,

快乐自己!

其乐融融享温馨,

亲子沟通方法篇8

“孩子越来越不爱和我们说话,小时候的‘粘’劲不知到哪儿去了。每天躲在自己房间里,倒是和同学煲‘电话粥’厉害得很”,倘若张家妈妈对朋友抱怨和孩子交流少,李家太太马上会有同感,“主动找孩子聊吧,她总是很不耐烦”。家长感慨孩子的心离自己越来越远,子女却也有同样的苦恼。这里选取了三个高中生与父母沟通的故事。

案例一:沟通屡谈屡败

“我想和他们说,但是每次都不欢而散。”从前,小A一有事就喜欢和父母说,但是,上高中后,她发现和父母的沟通开始产生许多困难。每次在学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和父母倾诉,父母就责怪小A处事不懂得人情世故,认为小A太孩子气,不懂得与人相处,然后就搬出他们的“宝贵经验”来,这使小A非常不耐烦。这样的聊天每次都以两代人的争执告终。“没有办法,我知道父母是为了我好,我也觉得更秘密的事情向他们倾诉更安全,但每次他们都搬出他们的东西来压我。”

双方在沟通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和自我错位,造成了小A和父母的“屡谈屡败”。在认知上,父母一直抱有的态度可能是自己的经验足以教育孩子,而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独立个体。

把单纯的倾诉和抱怨变成双方真正的互动,是完成这类沟通的关键。

案例二:干脆避而不谈

“唉,我就干脆什么都不讲,反正也讲不清。”小B采取的是躲避政策,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吃饭,就是躲在房间里上网,除非父母有事叫她,不然极少主动和父母攀谈。“我觉得没有什么好讲的,和父母讲不来,感觉是两个世界的人。”小B说,她的一些同学更“可怕”,一星期和父母亲说的话不过几句,也是“闷锅”一个。“大家感兴趣的东西太不一样了,所以干脆不讲”,小B说她还打算搬到学校去住,这样更不会被父母唠叨了。

小B的例子让人很容易感到这个家庭的沉闷。子女采取回避态度,父母压抑沟通热情,双方在看似平静的环境里生活,却缺少了家庭成员之间必须的情感交流。小B认为这样“相安无事”,省去被父母唠叨的麻烦。但却忽略了一点,原生家庭关系往往会影响一个人在其他社会范畴中的交往方式和习惯。在家庭中形成的不良沟通模式往往让一个人在和其他人交流时也难以做到得心应手。

不能为了“省事”而消极逃避家庭中的沟通,主动积极地寻找两代人之间的结合点,对于小B来说更有益处。即使父母和自己所关注的对象有太大差异,但维系成员之间的亲情不因年龄而有分别,这个时候,子女主动的交流往往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自己在父母视线之外的体验,能给予父母一种积极的暗示,弥补他们原先缺少的心理体验。

案例三:沟通因人制宜

小C觉得和父母沟通没有什么特别的困难或者冲突。“关键是因人制宜”,她说父亲对于流行事物不怎么感兴趣,和父亲谈论的时候,就避过不提。而烹饪、历史等父亲颇有研究,这方面小C和父亲就会有讲不完的话。谈到时尚资讯、新的健身方法,母亲的兴趣更大,此时,母亲就成了小C交流对象。

这样主动与父母交流应该值得赞扬。但是,心理也提示,根据交流对象改变交流话题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个家庭,因为这样的交流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愿行为。例如,自己对足球完全没有兴趣,却压抑着去陪父亲看球赛,那便是为了交流而交流了。而家庭成员间,表达一些情绪上的变化、愉快体验可能更加容易。

亲子沟通方法篇9

案例一:一个犯了盗窃罪的青年,问起因由,母亲说,是因为父亲不懂得与儿子沟通。父亲救子心切,也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说:“清算我吧,是我的问题!”

我却说:慢着,犯法的分明是你的儿子,怎么你把问题扯到自己身上?

并不是说孩子的问题与父母无关,但是并非每个不能与父母沟通的子女都会犯法。无论家庭关系有多恶劣,总不能漠视青年人自己的责任。

奇怪的是,有时连教导员都认为是父母不明白青年人心理,忙于改善父母,而那个需要被感化的问题人物,却反而坐在一旁十问九不答。

我每见到这种案例,总禁不住去想,在我们没有把沟通这一回事变成天经地义时,起码会集中注意力去处理问题行为。虽然那也不一定是个有效的方法。但总比让本来已经反叛的青年人觉得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更好。

恶性循环

案例二:这一对父母从事教育工作,他们有三个孩子。妻子十分不同意丈夫的教子方法,认为他不懂得亲子,只会呵骂。

丈夫一肚子怨气,决定与妻子划清界线。他以为,只要妻子不加阻挠,他就可以继续以严厉的方法教子。但是,他不知道,即使妻子不做声,孩子也能够看见母亲那不认同的眼光。

三个青少年,连父母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也不肯就范。父亲越教不来,就越动气;越动气,就越被拒绝。

但是这恶性循环不单发生在父子之间,同时也发生在夫妻之间。妻子越觉得丈夫无理,越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补偿;越认为丈夫不懂得与儿女交谈,就越要事事解释,尽量多给孩子关注。

很多父母都从经验中学到一个重要的道理:孩子是不必事事交代的。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孩子使性子时,不多解释,自然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线,乖乖地就范。

这一对父母没有学到这个要理,主要是他们之间存有太多芥蒂。父亲管教孩子时,心中想的是妻子的不赞许;妻子管教孩子时,心中想的是丈夫有多不应该。结果二人相互抵消,孩子谁都不听。

亲子之道

妻子伤心极了。她说,我读了很多亲子之道,都说父母要懂得与子女沟通,我不能接受丈夫的一套!

但是她不知道,如果沟通变成一个教条,只会加强夫妻的分歧,结果三个大好青年全不受管,纠缠在父母的矛盾与积怨中,也难以应付外面的世界。

其实讲沟通是很有趣的一回事,而且不全是靠说话来表达的。在一个家庭内,父母子女是不断地相互接受信息的,所谓“身教”,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以为父母的方式不相同,导致孩子难教,其实这只是一个理论。世上哪有绝对相同的父母?无论你怎样扮作同一战线,没有一个孩子不知道父母是不会一致的,除非父母是双胞胎。

孩子更难挨的地方,是父母之间的怨恨,父母的相互抵消,相互不尊重。那种长期充满恨意或哀伤的家庭气氛,才是孩子成长的更大敌人。

不和的父母偏偏把注意力集中在儿女身上,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都转移到儿女身上。像第二个案例中的三个青少年。我觉察到两个小的很喜欢在大人谈话的时候,不断在背后作评语。后来发现,他们父亲说话的时候,母亲也会作旁白。这种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这种潜移默化,这种教育,这种纠缠不清,才是更难解难分。

说他们没有沟通吗?那倒不是。他们对每个人的行为和反应都甚为了解,简直是不言而喻,配合得天衣无缝。

说他们不够关怀吗?那也不对。这是一对会为孩子作任何牺牲的父母,孩子们如不关注父母,也不会如此注意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亲子沟通方法篇10

任何冲突都涉及双方,亲子之间的冲突亦如此。在这起母女冲突事件中,妈妈当街扇女儿耳光的做法简单粗暴,极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做只会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严重的逆反心理。

家长不能轻易否定孩子,要对其有同理心。要尊重孩子作为孩子的特点,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父母首先要分析这种行为是否与孩子的身心特点有关。在跟孩子沟通时,家长不要习惯于对孩子的行为直接做道理上、规范上的评价和纠正,更不能随意埋怨、批评、责骂孩子,这会让孩子不愿跟父母说话。要先理解、接纳孩子内心的真实情感,以同理的姿态跟孩子说话,只有这样,沟通才会顺畅轻松。报道中的十岁女孩已经有了对美的追求,家长应理解幼小心灵对美丽的向往,细心呵护与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

家长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如家长可以蹲下身来跟孩子说话。蹲下来,是对孩子的关心与理解,也是一种平等与尊重。这意味着家长放下权威的架子,把孩子当做朋友。蹲下来不仅仅是从身体上蹲下来,而且是从心理上蹲下来,了解孩子的独特,体会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思想。

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中更重要的关系之一,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如何修复亲子关系成了许多家庭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如何修复亲子关系,并提出六个有效的方法。

怎么修复亲子关系6大方法

一、建立有效沟通渠道

沟通对于任何一段关系都非常重要,亲子关系也不例外。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渠道,各自的想法和需求就无法理解和满足。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是修复亲子关系的步。建立这个渠道的更好方法就是多给孩子提供倾听的机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并且不断表达父母的爱和支持。

二、增强互相理解与尊重

当双方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尊重时,亲子关系就会受到质疑。父母应该尝试理解孩子的处境和想法,并在任何情况下都尊重他们的权利和感受。同时,需要让孩子体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在越来越多地信息和经验的情况下与孩子一起创建一个平等和尊重的关系。

三、倾听孩子的声音

作为一个孩子,尤其是在成长期,他们内心充满着各种思考和疑问,需要有人去倾听。父母应该在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方面给予足够的倾听时间和空间。这将不仅让孩子感到父母是一个值得信任和亲密的对象,同时还能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四、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每个人都需要被认可并获得支持。因此,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应该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让孩子感到鼓励和支持。当父母能够提供稳定的、正面的情感支持时,孩子就更容易树立一个可以信赖和建立亲密关系的模型。

五、树立正确的期望

许多家庭之所以产生问题,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期望无法匹配。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和性格特点来建立正确的期望。这不仅会让孩子感到更舒适和自信,同时也会提高他们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六、共享时间和活动

更后,建立一个紧密的家庭关系需要时间和活动的共享。父母和孩子之间相处的时间和质量对于建立亲子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需要专门在各种活动中,定期参与共享回忆、交流情感和了解各自的需求。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注心理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以上关于“疏解亲子关系的方法”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如何疏解亲子关系中的紧张情绪(简单有效的方法)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培养人思

考的习惯。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店铺为大

家收集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欢迎大家。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1

一、给孩子一个美美的早晨。

想要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可以从早晨做起,给孩子一个

清爽、温馨的早晨。在上学期间,因为孩子要很早起来上学,父母可

以做的工作就是:

1

)准备丰盛的早餐,然后在固定的时间,用温柔的方式把孩子

叫醒。

2

)孩子醒来后,父母要做的就是制造欢快的气氛,对孩子送上

更温柔快乐的问候,例如宝贝真乖等等,之后再给孩子一个早安吻和

拥抱。

3

父母可以用疏解情绪的各种方法帮助孩子克服噩梦的恐惧。

4

)给孩子送上更丰盛的早餐,准备出门。

这些工作虽然都很简单,但是孩子得到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这

些关怀和照顾,会变成今后增进亲子关系的更有利的因素。

二、小问题完全可以忽略,不必责骂孩子。

有些父母很敏感,针对孩子身上的一切小问题,都想通过责怪和

批评的方式让孩子纠正过来。但是,在责怪和批评的过程中,很容易

就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对亲子关系的培养一点好处都没

有。我个人的

\'

看法是,小问题可以完全忽略,只要不会给孩子的性格

带来很大的影响的事情,父母都可以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式,

旨在给孩子一个宽松健康的生活环境。

我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好了,每天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是不是总

是习惯性的把东西乱丢,又或者是衣服又弄脏了,裤子又弄怕了?有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篇1

(1)父母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学校用心引导,双方共同努力

咱们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更好的榜样,只有自我做了,孩子才会跟着学习。如果光说大道理,而自我不能作为孩子的榜样,那么,这种教育,但是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教育,是丝毫起不了作用的。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儿子的母亲目前是一所的研究生,对孩子而言,这是他引以为自豪的事,也是一种促进力量。虽然他不明白母亲考研的历程有多么辛苦,但母亲深夜还在静静的看书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榜样,使他明白只有勤奋努力才会梦想成真。孩子已经上初一,虽然母亲不在身边,孩子在爸爸和学校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不仅仅在学习上有进步,其他各个方面都有了可喜的进步,成为了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2)营造家庭学习气氛,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习惯

听我的同事讲过他家女儿和侄女双双同年考上的事,他的心得体会是营造家庭学习气氛,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每一天晚上吃完饭后,他和妻子就出去散步,女儿和侄女两个孩子收拾完桌子,就去写作业,他们回到家,在孩子做作业时,从不看电视,各自拿一本书看,时光久了,孩子就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女儿和侄女经常相互比,看谁学习好,看谁学的晚,去年高考,两个孩子双双以优异成绩考取梦想的。

(3)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更好的老师

(4)处罚孩子要适当,用心引导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记得儿子在小时候,有一次拿家里的钱,没有经过父母同意,买了许多玩具,咱们明白后,让他退回了玩具,并打了他,打得很重,以后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儿子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写字很差,我让他把写错笔画的字重写10遍,结果咱们吵打起来,儿子说他已经尽力了,一时难以改变,我向儿子认了错,同时指出他打我也是不对的,儿子也认了错,此刻我和儿子有时像朋友一样聊天,其乐无穷。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篇2

一、通过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给家园共育创造良好条件。

我们一直把户外活动作为扬扬每天的必修课,除非天气特别恶劣,都会保证他的活动时间,包括周末去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家长有决心、不懈怠,他的惰性一般都是能够克服的。户外活动更大的益处是让他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了。我们通过每天按时送他上幼儿园来帮助他养成时间观念,通过家长与老师交接孩子这个细节给他以礼貌方面的言传身教,这样做有利于幼儿园的系统教育在他身上发挥作用。体育锻炼是另一个好载体,比如游泳、轮滑、长走。扬扬从去年夏天开始学游泳以来,一直坚持每周四五个晚上这样的训练强度,让他不仅掌握了三种泳姿,强健了体魄,还培养了他的纪律意识,磨练了品质毅力,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上述两方面贵在坚持,特别是家长的坚持,要时刻为孩子做出榜样。

二、通过让孩子体验各种技能开发他的兴趣,再把兴趣变成能力。

自从幼儿园开设兴趣班以来,我们一直把扬扬的兴趣班安排的很满,同时还让他参加了园外英语和数学培训班。我们发现,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会逐渐适应这个节奏,养成学习的习惯,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有时,我们可以看到他乐此不疲展示他的学习成果,从中我们也能够知道他对什么感兴趣,或者说他在哪些方面有天赋。这时,我们会变身成孩子的忠实“粉丝”,给他鼓励和正能量,让他更想去探索和学习,获得更多的“成果”。我们还会根据他的特点适当加强某些方面的引导,让他能够把自己喜欢的事做的更好,比如,扬扬喜欢跟车有关系的东西,还喜欢算算数,在他玩停车场计时收费这样的游戏时,我们会给他提些建议或者出些“难题”,帮助他学会思考和主动学习。

三、通过带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开展爱心与责任的。养成教育。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篇3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乃人之常情,天下做父母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令人仰慕的人中豪杰。然而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我们看到太多的父母在为子女的不争气而捶胸顿足,摇头叹息。于是,怎样教育子女,尤其是怎样做好幼儿教育便成为摆在每位父母面前的一道难题。作为一名家长,我也同样遭遇了这道难题,妈妈和婆婆有时说:“我那时一个人带三、四个孩子,你们才不过一个,就忙得人仰马翻的”。到底是现在父母比较“软弱”,还是现代父母“难为”?

当我听了县张局长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后,忽然使我眼前豁然开朗了,他那简而易懂又富有幽默生动的语言对我的内心触动很大,也让我从家庭教育的误区中走了出来。近三小时的讲座让我领悟到了: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二、让孩子感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

首先要给孩子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不要有过多的禁令约束孩子,不要絮絮叨叨地埋怨责怪孩子,更不要打骂体罚孩子,要让孩子自由发展,尽情挥洒他们的天性,展现他们的才华。这样他们才会无忧无虑地成长,开开心心地生活,感到生命的快乐。

其次,在游戏中,要让孩子尽情展示自我。孩子更快乐的时候往往是他们玩得更尽兴的`时候,而现在的孩子好象丢失了尽兴玩耍的条件和勇气,他们在玩耍的同时担心父母的责骂。那怎样才能让孩子玩得尽兴,玩得快乐呢?首先,我们要拥有一颗童心,能站在孩子的位置上,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体察他们的需要,归还他们游戏的权利,创造有趣的空间和环境,让孩子尽情地释放自我,充受童年的快乐时光,给他们青春的回忆录上画下童年的天蓝色和快乐的淡粉色。再次,在活动中多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

幼儿年龄虽小,但具有完整的人格和尊严,也是独立的人,应该有自我选择的权利。他们会对自己所选择的事情投入的热情,从而以全身的热情投入其中,以快乐的心情去享受快乐,因而会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和达到活动的更终目的。

更后,允许孩子犯“错误”。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不断地尝试中学习和成长的,尝试就免不了犯错误。而那些“错误”一般都是由于孩子缺少生活经验和缺乏知识的缘故,对于孩子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要认真分析,充分理解,以科学的方法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无拘无束地认知、探索、创造这个世界。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吸收知识的\'养料,在成长的年轮上轻轻松松地,快快乐乐地度过灿烂的童年岁月,踏着快乐的节拍去创造快乐的未来生活。

三、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的能力。

(一)学会自理

要求孩子玩完玩具自己负责收拾,放在固定的地方。孩子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玩具,想玩某种玩具找不到时,家长不要轻易替他寻找,而要借此机会进行教育。家长可以问孩子:“玩具玩完应该自己收的,想一想,你把这个玩具放在哪里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的自理能力。

孩子虽小,也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例如:可以在饭前摆放碗筷;擦桌椅;扫地;倒垃圾;洗自己的小件衣服。作为家长一定要坚持孩子自己去完成,切莫代劳。

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给孩子树立一个鲜活的榜样。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篇4

尊敬的老师、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我是陈奕臻的妈妈。首先非常感谢老师给予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让我与大家在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也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对陈奕臻的精心培养。孩子在校的一点一滴进步都渗透着老师辛勤的汗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家长们,对辛勤工作的老师们说声:\"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其实,说起家庭教育经验,与各位家长相比,我做得还不够。教育孩子,从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任重而道远。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位老师\",孩子的许多好品德、好习惯开始都需要在家里由家长正确引导和督促。以下是我平时对小孩教育的一点粗浅体会:

、要对孩子多一些表扬和鼓励,适当的时候在孩子面前扮演弱者的形象。

第二、要注重培养孩子自觉性,养成好习惯。

幼儿期善于模仿,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和成人教导,我们的孩子正处于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关键期。\"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育不当,把握不好,这一时期常常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一点我深在体会,有一次我开车的时候,前面有车挡住了我们过不去,然后小孩就冒出来一句脏话,我当时都没听明白,因为他说的\'不完整,我问他你哪学来的这些话,他告诉我上次别人挡住爸爸,爸爸都是这样说的。由此可见,有时家长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会被小孩子给记住、模仿,因为小孩还不具备分辩是非对错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做为家长的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言传身教。

爱玩是小孩的天性,平时要多和小孩一起玩,多让小孩玩,让他从玩耍的过程中体会乐趣,增长知识。我会偶尔抽空和小孩玩简单的游戏,告诉他游戏应遵守的规则,不要认为他小,为了他高兴,就什么都让着他;也常带他去外面郊游亲近大自然,去动物园、海洋公园,多带他们出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并鼓励他学习滑冰、踢足球等课外活动,也让他按自己的兴趣参加了跆拳道培训班。通过这些兴趣爱好,小孩也可以交到许多和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别看他们还小,有时他们也会对朋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会与人相处。对他不感兴趣的课外活动从不强迫要求他参加。这样就不会沉迷于电子游戏,不会一天到晚想着在家里看电视,也增强了自我学习和社交能力。

第四、遇事允许孩子申辩。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说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通过与孩子辩论,可以更多的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看着孩子一天天的变化,作为家长,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知道,他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们的谆谆教诲,离不开同学们的无私帮助,也离不开我们家长的辛勤付出。我相信,有我们的陪伴,有老师的科学指导,孩子们一定会健康地成长,他将会是我们的骄傲。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篇5

感谢学校为我们家长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从家长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受益匪浅,女儿今年下半年进入了小学一年级,与此同时我也就踏进了家长学校的大门。x月x日以来我们在家长学校已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课,我深感受益匪浅。在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同时,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同时也使我更加亲切地体会到,当教师难,做家长也难,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更难。做一个好的家长真是任重而道远,幸好有家长学校,通过她,使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在尽力做好家长的同时,使我在各方面也有了一些不同程度地改变和提高,现将粗浅体会浅述如下: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变。

其次,掌握了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提高了教育能力。

家庭作为孩子的所学校,家长就时刻充当着“老师”的角色,因此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通过徐继梅的讲座,让我掌握了一些亲子沟通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如何给孩子布置任务,如何处理孩子的要求和拒绝,如何处理孩子的愤怒等。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入手,与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同样要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第四,关于孩子成才的看法。

通过学习,明确了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时代要求社会造就复合型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我们就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单纯追求高分、高学历,而忽视孩子个性、意志、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教会孩子与不同的人共同相处,培养孩子的交往、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及与人合作精神,让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

希望学校今后多办家长学校,让我们家长也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一起努力学习知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优秀人才,也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篇6

一、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爱,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很多孩子认为家长的付出和爱是理所当然,不存在要感激和回报。没有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是孩子不听话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很有必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爱,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二、宽容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家长要处理好要求的严格与环境的宽松,过程的严格与结果的宽容的关系。宽容是对孩子的信任,使孩子有信心,有勇气,严格要求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严格要求自己,善始善终良好习惯。

三、民主平等的交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

进入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显著的特点是“变”。孩子开始发育了,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有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你要东,他偏要西。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更主要表现是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理解自尊,只是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孩子来看待,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

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很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但又容易片面;喜欢怀疑别人,却又缺乏科学依据。

因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必须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心理断乳期,实质上是青少年们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自己解决所面临的新的问题的时期,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要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是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

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尽可能支持他们,尤其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和他们平等交流,帮助他们分析事物、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另一方面,家长又不能过于迁就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的行为,以防孩子以后总是用反抗的方式来要挟父母,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比较严重的反抗行为,家长可以采取奖赏训练的方法,强化孩子的顺从行为。

四、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打造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篇7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更早接受到的正规教育,搞好小学教育,对孩子从小培养崇高地品德和良好地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好的小学教育,可以促使孩子们将来顺利读完小学、中学甚至。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关难”,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头”,这个头如何开好至关重要,它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以后走什么样的道,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品行如何。

那么,怎样搞好小学生的教育呢?关键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征“对症下药”。小学生象春天的花朵,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纯真无瑕,分辩是非能力差,同时有极强的好奇心及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所以对小学生施教,作为家长绝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应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做为家长要放下架子,善于和孩子们交朋友,平时少用命令的口气,多用商量的语言,比如可以说“来,爸爸跟你一起想看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来一起画画好不好!”等等。因为孩子胆小,如果家长经常教训孩子,势必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不敢亲近你,同时还往往产生逆反心理,不但不爱听你的话,就连学校也怕去了。

其次,做为家长,平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孩子面前言行举止不能随便乱来,因为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同时分辩是非能力差,在家里,家长们都教育孩子,到学校后要听教师的话,所以孩子们都认为老师的话永远是对的,老师做的永远都是好事,孰不知,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无形已经树立了伟大的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们模仿学习的`榜样,所以在孩子们面前,

家长要像教师一样,言谈举止要文明得体。因为父母是孩子更好的学习榜样,家长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孩子今后人生道的成长影响深远。

再次,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要想方设法善于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孩子生性好动、贪玩,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他才会真正认真去学,认真去做,自觉地做。否则,对他们不感趣的事,他们死活都不愿去做,赶鸭子上架在孩子们身上行不通。只有善于引导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孩子们学得更多,平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有趣的游戏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作为一名家长,我觉得要有极大的忍耐力和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切莫把工作生活当中遭遇到的烦恼向孩子倾诉,甚至把孩子当成发泄桶,人们常说“六月的天气,孩子的脸”说明孩子们的表情变化无常,经常说变就变,一会儿笑哈哈,一会儿又哭又闹,刚刚还是很乘很听话的,一下子就调皮起来,说什么也不听了。常常让家长无名火生,恨不能伸手就给两巴掌。当然,这时做为家长是不能乱发脾气的,只能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更多也只能温柔的说一声“你再这样,我真的生气了”,然后还是耐心地引导,说服。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篇8

长久以来,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是家长更关心也是更困惑的一个问题。作为培训机构的老师,不论从目前的工作上还是以后的家庭方面考虑,了解家庭教育的方面的知识都是很有必要的。上周,听了钱老师和陈老师的讲座后,让我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聆听讲座,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好家长胜过好老师。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更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

听家庭教育讲座心得

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每周在校的五天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梁之才。

二、几种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1、言传身教法

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更大。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

口声声地教育孩子,这种效果明显不会有效。你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自己却惬意地看着烂俗的电视剧,玩着网游,这让孩子情何以堪呢?所以,以身作则,比千言万语都更管用。

2、学会赏识教育

都说孩子还是自己的好。所以说,从内心赏识自己的孩子,应该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只是,家长要做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得当,不要因为孩子一次考试成绩的不如意就苛责孩子,更不要因为工作压力等原因而迁怒孩子。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孩子的诚实、善良、守信,这些都是很多大人所不具备的。能一口气说出孩子10条以上优点的家长,才是合格的家长。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从小树立自信,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3、学会有效地与孩子沟通

首先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易。其次,要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家长如果总是高高在上,就很难和孩子交知心朋友,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沟通。这就要求家长和孩子谈话时,要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再者要有耐心。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沟通就会成为泡影。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篇9

了解亲子关系之所以出现问题的几个重要的原因之后,父母要如何改变?在改变的过程当中,要保持一种什么样的信念来面对当下的这份关系,面对当下所有的问题?具体可以归纳为五句话:关系大于一切,能量大于一切,心门大于技法,顺序大于选择,体验大于说教。

什么是心门大于技法,心门不开技法不用?如果孩子的心门没有真正向父母打开,或者说父母的心没有真正向孩子打开的话,那么所有的技法都将失效,可以说,父母有一百种技法,小孩子就有一百种对抗的方法。如果父母仅仅只是把注意力和关注点,放在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付孩子上面,那么就一定会面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这样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永远都是在斗智斗勇,彼此之间很难有真真正正的亲密和爱意。

什么是顺序大于选择?所谓顺序,指的是什么呢?其实之前所讲的“关系大于一切,能量大于问题,新闻大于技法,包括后面要讲的体验大于说教”,都是和顺序有关的问题。如果父母把顺序放对了,那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会很简单;反之,若是父母把技法放在更前面,而把其它几点放在更后面,那么事情就会变得困难重重。这就好比拿一把错误的钥匙去开锁,即便把钥匙拧断,也永远永远打不开你想要打开的那把锁。

什么是体验大于说教?为什么说体验大于说教?比如,桌上有一杯开水,父母提醒孩子,开水烫,要离远点,孩子却置若罔闻,甚至越是制止越要去摸,这其实不是因为孩子顽皮,而是他根本不懂得烫的含义是什么。这时候,若是索性让他碰一下,当孩子感觉到疼痛,自然就会很快缩手回去。此时,若是再要孩子去摸杯子,孩子肯定会躲得远远的。面对同样一杯水,之所以孩子的态度会截然不同,就是因为他亲身体验到烫是一种很难受的感觉。

解决亲子之间的问题,其实同样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父母要想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不容易,不能只是要告诉他,你为他付出了多少,有多么的不容易,还要让孩子能够体验到你的不易,只有实实在在地体验过,孩子才能够真真正正的明白为人父母的艰辛和不易。这也就是角色互换和换位思考。

看到这里,可能有很多的爸爸妈妈会在心里嘀咕:我已经知道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有更多的体验,要给孩子更多的能量,要去打开孩子的心门、走进他们的内心,但是,我不懂得具体的沟通方法啊!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当中,我到底该怎么做呢?

在这里,建议父母用“沟通三文治”来和孩子沟通。意即是说,沟通要分为三个步骤走,很简单的三个词语:谈情、说爱、讲理。

谈情,在跟孩子沟通之前,父母一定要先处理好他们的情绪,然后再处理事情。

说爱,在沟通中,父母要把对孩子的关爱充分表露出来;

讲理,就是讲道理,告别空洞乏味,巧妙地讲道理。

首先说谈情,所谓谈情,谈的不是感情,而是情绪,是父母和孩子各自的情绪状态。做为父母,应该先稳定自己的情绪,然后再设想孩子可能会有什么的情绪,比如生气或沮丧等。那么,等见到孩子时,就可以跟孩子这样对话:孩子,我看你今天好像有点生气啊,有没有什么想要跟爸爸(妈妈)说的?如果你看到孩子还处在一种特别生气的状态,那就可以这样说:宝贝,我看你现在还特别的生气,那我就先不说什么了,你回房间休息一下吧,我们等会儿再聊。

听到父母的这样一番话,孩子就会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每个人遇到事情时,都会有一种想向能理解自己的人倾诉的欲望。这时候,爸爸(妈妈)也可以趁机说:今天我接到老师的电话,听老师说了一些你在学校的情况,虽然我觉得你的做法不对,但依我对你的了解,觉得老师说的不一定全部是事实,可能老师只看到了某一方面。尤其是看到你这么生气,我想你一定是因为觉得受了委屈或者有什么难言之隐,所以,你能不能和我讲一下,看我能不能帮到你一些忙?

这时候孩子的情绪一定已经慢慢平静下来,然后愿意开口讲是什么让他生气或哭泣。

那么,可能也有人会说,要是我的孩子还是不讲呢?其实这也不必担忧,因为至少你的孩子已经感受到他自己是被理解、被接受的。这一份来自父母的理解和接受,对于孩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即便他没有及时把自己的情绪讲出来,他也一样会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那一份爱。而这一份爱,会滋养孩子的成长,让他愿意去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时,你可以跟他这样讲:如果你想自己消化一下情绪,不想说话也没问题,反正不管你的选择如何,爸爸妈妈时刻都站在这里支持你;不管你有任何问题、不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向我们请教或求助。

讲完你的情绪之后,为了让孩子更愿意敞开心怀,你就要开始说爱,比如你可以这样说:孩子,我听老师说,你在学校里和同学打架了,心里特别的担心,担心你身体受伤,担心你的内心受到巨大的委屈,甚至担心你是不是遇到了很难很难解决的事情。今天下午,我一直在心神不宁地等你回来,现在看到你了,我的这一颗心才终于落下来一点点。孩子,你可不可以给爸爸(妈妈)看看你的身体?让我看看你有没有受伤?

父母表达的这份关爱,让孩子感受到的不仅仅只是爱的温暖,更重要的其实是能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接纳和包容,让他感觉到自己犯的不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错误,让他更加有勇气讲出是什么让他生气或落泪,并且愿意跟父母一起去寻找解决的方案。

也许谈情说爱这两步父母们会觉得很简单,也很容易操作。但是,专家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孩子说话时语气一定要平静温和,千万不要因为生气而大声斥责,因为这样做,你的孩子向你倾诉的欲望会瞬间消失。

当一个孩子开始有反思之后,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进行下一步的思考:采用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效吗?它是使你和别人的关系更好,还是更坏了呢?他会对你的今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父母还可以利用提问,帮孩子把结果放大,比如你可以这样问:当你和同学产生这样的争斗后,其他的同学会怎样看你,会不会觉得你是一个暴力的人?或者会不会认为你是一个没法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如果他们对你产生这样一种看法后,会不会疏远你,还会不会想和你做好朋友?

父母做完这些事情之后,还要去了解孩子做这件事情背后的、那一份正面的动机。大人的`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份正面的动机,孩子也同样如此。也许,他是想要受到同学的尊重;也许,他是想要在同学当中显示他自己的力量;也许,他是想要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好一点。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这样说:孩子啊,我知道你想在同学中表现得不一样(我知道你想要让自己和同学的关系更好一点,我知道你想得到同学的更多尊重),你的心情我能理解,并且也挺欣赏,但是,现在这样做,你觉得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吗?如果重新来过,你觉得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可以达到目的呢?

接下来,父母就要和孩子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可能有些人会说:天哪,跟孩子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咋这么麻烦呢?!父母们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过程,因为这个的沟通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好和孩子沟通的问题后,父母就要想办法做更多的事情去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TA。首先,个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我们的孩子学习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包括我们自己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要学习并尝试新的方法。

第二在沟通之外要做的事情就是创造机会。创造自己学习的机会,创造跟孩子相处的机会,创造自己改变的机会,尽量抓住能够使自己成长,能够帮助孩子成长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要创造让孩子成长的机会,创造能够让孩子体验的机会。体验永远大于说教的,对于孩子来讲更是如此。如果你的孩子,能尽量多一些体验,你一定会惊讶地发现,他成长的速度快得你无法比拟。

更后,父母要尽量创造环境,不仅仅是给孩子创造学习的环境,创造好的物质条件,其实更加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软性环境。这个软性环境,包含他平时接触什么样的人,看到什么样的事情,内心会有什么的洗礼,以及使他树立各种观念的环境。

成长一定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成长的过程必然有欢笑有烦恼,不管面对的是什么,父母都无法逃避。既然如此,何不如放松心态、冷静面对所有的困扰和挫折?!

更后,祝所有父母都能和青春期孩子重塑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篇10

亲子关系全面技巧是针对调整亲子关系的需要而设计的。它告诉了我们,欲想孩子有所不同,家长必须先在自己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方面有所不同;自己不准备改变,而只想去改变孩子的家长是不会成功的。这本亲子书以“亲子关系的十个基本要诀”为基础,它提出了一整套实际和有效的概念和做法,对家长帮助极大。

爱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本能,教育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职责,但恰当的爱,科学合理的\'教育,并非本能可以办到。千百年来,做父母一直是靠本能,靠自己的直觉,做好做坏没有人评判,只要气息尚存,家长的职权就无人敢罢免。但是今天,父母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母的义务,不仅仅是给孩子生命,满足孩子的温饱就足亦,将孩子培养成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帮助孩子在智力、情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才能称之为合格的父母。

看了亲子关系全面技巧,反省自己平时的做法和想法,都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比如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孩子当作私有财产,对孩子不合理的限制、控制,不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等。经过学习,我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成长规律,明白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心理技巧。亲子关系全面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教子旧观念,确立新观念,提高了自己教育好孩子的自信心。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篇11

首先感谢惜惜建立这个阅读会,提供一个让我们和宝宝一起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谢谢惜惜给我们的压力,让我们又有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因为不是全职妈妈,下班回家后和宝宝相处的时间不是很多,所以也特别珍惜和宝宝一起的时间。除了和她一起游戏学习外,也想增加一些育儿方面理论知识。平时也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惜介绍了这本亲子关系全面技巧我放了很久一直都什么时间看(算是自己为自己找借口吧 ),这次是下决心要在规定的时间看完它。下面将我心得跟大家一下:

一个家庭有了孩子才算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同时我们人生也走向一个新的里程,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例如,如何照顾宝宝,如何教育宝宝,如何处理好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关系,这些都很重要,要建立一个和谐的亲子关系氛围,给宝宝提供一个优质的成长环境,我觉得以下几点也是比较重要的。

1、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的意见一定要统一。如果意见有冲突时,一定要协商好后再实施。

2、爱,是亲子关系的基础支柱。家长不能对孩子将爱作为筹码来和孩子交换条件。

3、欢迎帮助,拒绝操纵。宝宝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应该帮助她成长,而不是替代她成长。

4、欲改变孩子,家长必须先来一些改变。偶尔听说到“你和你爸爸(妈妈)的性格(脾气)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就是这个道理,其实遗传也是可以改变的。

由于熙熙的到来是一个意外,本来是打算迟一年的\',我心理方面还没调整好,再加上怀孕的时候心情也不是很好,所以熙出世后的脾气总是很急燥,我也总是在学习,找方法,在这里也感谢帮助我的妈妈们,相信我们的宝宝将来肯定都会很出色。

另外书中在更后介绍的消除压力的方法,我觉得也挺实用的,对工作一天后的烦燥心情来个缓解,有需要的妈妈可以详细了解下。

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着想,家长必须建立一个清晰的信念:我已经给了孩子我可以做到的更好的了,同时,我会继续寻找能做得更好的方法。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 篇12

一、给孩子一个美美的早晨。

想要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可以从早晨做起,给孩子一个清爽、温馨的早晨。在上学期间,因为孩子要很早起来上学,父母可以做的工作就是:

(1)准备丰盛的早餐,然后在固定的时间,用温柔的方式把孩子叫醒。

(2)孩子醒来后,父母要做的就是制造欢快的气氛,对孩子送上更温柔快乐的问候,例如宝贝真乖等等,之后再给孩子一个早安吻和拥抱。

(4)给孩子送上更丰盛的早餐,准备出门。

这些工作虽然都很简单,但是孩子得到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这些关怀和照顾,会变成今后增进亲子关系的更有利的因素。

二、小问题完全可以忽略,不必责骂孩子。

有些父母很敏感,针对孩子身上的一切小问题,都想通过责怪和批评的方式让孩子纠正过来。但是,在责怪和批评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对亲子关系的培养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个人的看法是,小问题可以完全忽略,只要不会给孩子的性格带来很大的影响的事情,父母都可以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式,旨在给孩子一个宽松健康的生活环境。

我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好了,每天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是不是总是习惯性的把东西乱丢,又或者是衣服又弄脏了,裤子又弄怕了?有些父母看到这个情况的时候,就会抓狂,开始拉着嗓子责怪孩子。其实想想,这些事情,值得去大声喊叫吗?引导引导就行了,不是什么大事儿,放轻松点,该怎么对孩子好,就怎么对。如果孩子实在是过分了,才亮出底牌,平日和谐相处就可以了。

三、入睡时间是增进亲子关系的更好时间。

小孩子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不肯入睡,好像一入睡,就浪费了很多很多可以玩的时间似的,像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就是这样,怎么闹都不睡,一会要讲故事,一会要喝水,一会要上厕所,一会又要去拿布娃娃玩,闹的我朋友实在没办法,所以更后只能大吼一声结尾。所以我想啊,父母应该对孩子入睡感到特别的头疼。

其实,入睡时间是增进亲子关系的更好时间,虽然孩子比较贪玩不爱睡觉,但是还是有方法可以解决的。

(1)先和孩子讲好睡前条件,例如说几个故事等等。

(2)在说完故事后,和孩子谈心,说说今天发生的事情,切记态度要非常的温柔,轻声细语。其实,多和孩子说话沟通,是增进亲子关系的更好方式之一哦。也许刚开始,孩子可能会比较调皮,不配合,但是态度要和善,尽量不发火,孩子也会在父母温柔的语调下慢慢甜蜜入睡。

四、增加出游机会。

到了周六日,父母可以多安排一些出游的计划,一家人开车到郊外去野餐,或者是带着孩子到博物馆去参观……无论什么出游计划,都能够给家庭带来多一份的温馨,也会让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好哦。

像我的一个好朋友,这一点做的是相当的好,几乎每周都外出活动,一家人开开心心,孩子也健康快乐,亲子关系特别好,看在我心里,实在是很羡慕。我想,只有多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才可能真正的增进亲子关系。

说来说去,我个人感觉,增进亲子关系的更有效的、更本质的方式就创造多一些机会给家人呆在一起,无论是沟通,还是游玩,都是值得一试的方式哦。

相关推荐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我的孩子一直没有养成好习惯,平时做完作业也不会去检查。我跟他的沟通也越来越不畅。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提起和孩子的相处,有家长这样说。

一个人的成长其实是需要打破他自己现有的平衡,需要走出心理舒适圈,用新的眼光去认识世界。所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有纠结、有迷茫。家长要认识到这一点,从容看待教育子女带来的焦虑。

在孩子的时间安排、学习兴趣培养等方面,家长应做好“工作”。如果孩子没玩够,家长可以和孩子说:“你就写10分钟,10分钟之后我们一起痛痛快快地玩。”家长要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要及时肯定孩子。在学习动机方面,家长要让孩子了解检查作业的意义,引导其愿意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产生责任感。

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要基于平等的站位。如果家长曾经有不当的教育方式,那么可以向孩子真诚道歉。这不仅无损家长的威严,还能赢得孩子的尊重。这正是良好沟通的开始。

孩子成长的一个方面就是从依赖转向独立。此时,家长要逐渐放下自己的控制欲,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协商解决问题。武文娟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1)

〔关键词〕家庭心理辅导;系统论;辅导策略

一、家庭心理辅导的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任何家庭都是一个彼此交互影响的紧密系统。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把学生个人心理问题放在其家庭系统中考虑,辅导的侧重点由只关注学生的问题,变为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辅导的过程就是将“问题”变成“关系”,再从“关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家长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影响更大的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家庭的烙印。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塑造和改变着孩子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对那些因家庭关系失调而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家长不是家庭信息的被动提供者,更不是孤立的旁观者,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有时甚至是需要接受辅导的当事人。

二、家庭心理辅导的步骤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笔者在家庭心理辅导时一般采取明确问题、深入分析和跟踪辅导三个步骤。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步骤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辅导阶段作出的划分,未必是每个辅导个案都必经的过程,有的个案只需调整家庭的角色就能够完成全部的辅导过程,而有的则必须进行跟踪辅导,直到当事人的症状真正好转。

步:明确家庭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调整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笔者在介入学生的家庭之初,都要让每位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家庭角色定位,尤其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成长期望。在寻找家庭结构中的偏差时,笔者有时采用“家庭形象雕塑”的技巧来测定各成员的心理知觉,即让每个人排列出各自心目中家人关系的位置及距离远近,从而发现家庭关系的症结所在。此外,“画家庭图谱”的方法对快速又准确地找到家庭关系的症结也很有帮助。利用系统论的专注知识,可以让父母认识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每位家庭成员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负有责任。家庭中的权威成员更要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

这位母亲表面上是为了女儿好,其实她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形中加重了女儿的症状。在家庭心理辅导中,笔者首先让母亲尽量控制情绪,表现得坚定一些,使她由辅导对象变为我的辅导助手。在女儿哭泣时,母亲也坐得很直,不再表现得对女儿特别关注了。我鼓励母女俩进行沟通,暗示女儿已经长大,提升她面对问题的能量。这对母女由于朝夕相处而纠缠得太紧,父亲很难进入她们的系统。更后,我让母亲意识到只有通过她们自身的努力才能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她们各自的家庭角色定位。

在家庭心理辅导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需要辅导的对象。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问题的结构图,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然后才能针对整个家庭的错乱角色作出适当调整。

第二步:深入分析家庭问题的心理原因,制订并执行改善家庭关系的辅导策略。

改善出现问题的家庭关系既是家庭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也是更难的一个环节。在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辅导教师应对其家庭成员间自我界限的清晰度、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利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辅导重点放在家庭组织关系中的角色转变上。辅导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家庭问题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有效纠正家庭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

案例3:一名高三男生由母亲带到心理辅导。母亲反映,儿子一到考试就焦虑,会出现手麻现象,严重时整个手臂都动不了,而且他只要一想到手麻,手就会自然麻起来。他平时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考试前和考试中才有,而且越临近考试越明显。笔者在辅导中曾让该生尝试让自己手麻,他经过意志努力,告诉我“手真的麻起来了”。

笔者在了解和分析了该生的家庭信息后发现,原来在高二分班时,该生喜欢文科,而父亲却替他选报了理科。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又出现分歧,孩子想报水产,而父亲却让他报考外贸学院。为此,该生与父亲如同仇人,在家中水火不容,连吃饭都不愿坐在一起。

经过分析,笔者决定暂时不对他“手麻”的症状过分关注,而是只作简单解释,先设法改善他们僵持的家庭关系。在与该生单独交谈时,笔者针对他能够“用意念使手麻起来”这件事,启发他考试与“手麻”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使他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有不想参加考试的念头——因为讨厌父亲,于是不想为父亲替他作的选择付出努力。在与他母亲交谈时,我反问她:“为何总是由您来反映孩子的情况,而听不到他自己的声音?”暗示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笔者建议他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每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相互尊重对方的看法。后来,父母终于转变观念,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孩子的考前“发麻”现象也自然消失了。如果没有对该生进行深入的家庭分析,仅仅从矫治他的“手麻”症状入手,可能就会陷入心理辅导的困境之中。深入分析,策略得当,避实击虚,是本案成功的关键。

通过前面两步的辅导工作,家庭问题的根源基本找到,辅导措施的落实也基本完成,有的家庭能够通过内部的自我调整实现家庭系统的重构,辅导过程便结束了。但是,大多数的家庭则没那么幸运,家庭关系的改善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跟踪辅导和干预,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

案例4:陈某,女,高三学生。有一次在家洗澡时,她母亲从下看到她映在卫生间玻璃窗上的身影,于是上告诉了女儿。母亲的话对于正处在青春期、性格内向的陈某触动很大。正巧当天傍晚她看到住在对面房里的两个青年一边谈论着什么,一边朝自己这边笑。从那以后,她洗澡时总怀疑那两个青年在偷看自己,在上学上跟踪她,甚至在家复习功课时也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相貌。当她告诉母亲时,母亲起先认为女儿在开玩笑,后来也将信将疑,当女儿回家时都要往下巡视一番。父亲更加着急,用三合板封死了卫生间的玻璃窗,将家里所有的窗帘都放下来,女儿上学时他悄悄跟踪也没有发现异常。他们虽安慰女儿:“哪有什么说话声音?”“窗户都封起来了,谁也看不到了。”但没有效果。

笔者认为,前面的心理辅导只注重了陈某的个人问题,家长的参与也只是为了协助辅导陈某,而家庭心理辅导的重点还是要设法改善陈某旧的家庭关系,重建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因此还需要进行跟踪辅导,巩固辅导效果。于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笔者建议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多关心女儿的学习与生活,每天上学由父亲接送,大大增加女儿的安全感,父女关系得到改善。每天晚饭后,要留出一段家庭谈天的时间,双休日组织一次家庭郊游活动等,和谐的家庭氛围逐步建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陈某的症状得到了彻底改善,她也成功考入。

三、家庭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系统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改善家庭关系的过程。一切家庭问题的产生均来源于家庭关系不和谐,一切家庭问题的解决也归结于和谐关系的重建。在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辅导教师对家庭关系的关注要重于对学生问题的关注。辅导教师不能仅仅纠缠于单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要向家长解释清楚学生的问题与家庭系统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此负责,并要与家庭成员就辅导目标等达成一致性意见,共同作出改变的努力。

2、使家庭积极面对现实,而不是纠缠于“过去”。家庭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解决“现在”的家庭关系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纠缠于“过去”。适度挖掘过去的经历是可以的,如果太强调“过去”的意义,只会激起大家对“过去”伤痕的回忆,使问题更难以解决,而且还有可能引起新的家庭矛盾,使问题更复杂化。

3、在改善学生家庭环境的同时,不可忽视孩子自主性的提高。家庭心理辅导是通过改善学生的家庭关系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但是,辅导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太偏重家庭环境的改善,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四、家庭心理辅导的困惑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心理辅导,笔者认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辅导相结合,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有效,因为这是从学生的问题根源入手解决其根本问题,共同的目标也很容易使家长与学校双方形成教育的合力。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也常会遇到一些困惑。

1、家长观念保守,扭转困难

大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肯配合学校的辅导工作。当辅导教师指出其家庭关系中的问题时,很多家长可能碍于面子,心里不愿承认,也不愿为此努力。由于家长的观念难以扭转,学校心理辅导便得不到家庭强有力的支持。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与社会可通过专家讲座、家长沙龙等活动进行宣教,帮助家长转变传统观念。

2、家庭辅导策略难实施,更难持久

3、在复杂的家庭关系面前,辅导教师面临着保持中立的考验

当心理辅导教师真正介入家庭时,随着了解的深入,复杂的家庭关系呈现在面前,辅导教师往往会面临中立原则的考验:要么难以保持中立的立场,对家庭中的弱者同情和关注过多;要么始终保持中立,同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表面上做了很多,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想引用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我不是去治疗家庭,而是帮助家庭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介入家庭和实施辅导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会支持或干预家庭成员中的某个人,这并没有违背中立原则,因为从介入的全过程看,我们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申荷永。心理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2)

一、家长更需要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每个高中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心理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归结起来主要是学习障碍、人际交往、情感、家庭等几大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看似心理面的问题,其形成与发展同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现在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冲击,不少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心理失衡,导致学习一落千丈,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等。再如,家长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转移给子女,为子女设计过高的学习目标,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无法喘息,长期积累容易出现早期抑郁症状。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识到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这一强大的教育资源,弥补学校心理辅导势单力薄的不足,建立有效的家庭心理教育机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指导家长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通过召开各年级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优秀的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这些措施为学校与家庭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家长提供了家庭心理教育的思和方法。

学校在每年高考前夕聘请心理学博士、福建省教育学院的程灵老师为高三学生及其部分家长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在考前要注意营养、睡眠,调整好考试状态;在考中父母要积极配合考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比如考完一门科目不要询问考试的情况、注意做好后勤工作等;在考后家长要及时做好对考生的保障工作,如对于考后感觉不太好的考生要多加注意,防止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等等。在大约两小时的报告中,学生及家长都聚精会神地聆听。会后从班反馈来的信息显示,学生及家长都感到受益匪浅。

心理辅导通过校园心理小报心桥和心理健康专栏心育专门出版家长专刊,作为家长获得教子经验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阵地。小报设计了“校园心闻”“理论园地”“学生天地”和“家校互动”。“校园心闻”主要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动向;“理论园地”主要介绍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高中学习生活的特点等;“学生天地”主要刊登学生的一些心语,报道学生课内课外的风采等;“家校互动”为家长和学校沟通提供一个平台,主要反映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学校给家长的建议以及亲子的沟通与交流等。心桥和心育作为家长和学校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从发刊以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二、家长要真正了解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辅导接待前来心理求助的学生,倾听他们的描述,分析判断他们的负面情绪来源,其中由于家长不理解引发的心理伤痛占据很大的比例。根据辅导工作的具体进展,我们会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家长走进心理辅导,目的在于加强亲子沟通,让家长在较为民主平和的气氛中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有时让家长旁听心理辅导的过程,辅导结束后请家长发表感想。根据来访家长的要求和家长的特点,有时也请家长一起参与辅导。通过角色互换、改变认知评价、亲情沟通等方法,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思维定势,增进双方的了解,以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关系。

2009年9月,我校举行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和身边的心理现象写成剧本,倡导自编、自导、自演,更后达到心理自助的效果。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共创作了四十余篇心理剧本,写出了学生更关心、更焦虑、更痛苦的事,也写出了他们如何借助老师同学和自己的力量走出心理困境,感人至深的剧情反映的都是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生活情况。很多情节家长是想象不到的,所以,决赛那天,我们邀请了部分家长来观看演出。剧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家长和学生观众一起为台上的困扰而揪心,看到台上的母女和解、父子释怀,台下的家长也都喜极而泣。高二一班演出的木棉花下描写一位单亲家庭母亲辛苦劳作只盼女儿成才,不料发现女儿“早恋”,恨铁不成钢的教育导致女儿出走。迷茫中在所谓的“男友”开导下,劝回出走的女儿,还澄清了他们的关系,其实他们只是学习互助组合。真相大白,母亲后悔不已……剧情很简洁,家长反映说,这个剧就像写自己家的孩子,原来生交往,并不一定都是早恋啊!

三、家长也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生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基础教育虽然提出要培养人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现实的衡量标准却是能否考上,高考成绩的高低。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被高考的强大压力所掩盖,同时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灌输一个观念――进入,万事轻松。学生进入后发现有很多比自己优秀的学生,考试成绩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以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此时,我们发现,生群体中因为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意外事件远高于中学生。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高校辅导员如何及时识别心理问题、初步的心理干预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原因探析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持续性的、伴随人一生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是个体社会化的载体。父母与子女构成的家庭是社会更基本的单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是“面对面”的交往群体,家庭给予个体的非正式教育比正式教育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在个体社会化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亲子互动方式、内容不同,导致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作为基础性教育,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在教育对象身上便会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家庭教养方式正确与否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且基础性原因。

二、应对措施探究

家庭教育的失误和偏差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很难弥补或剔除,当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学生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本着“关爱为主,挽救学生”的原则处理此类问题。具体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1、收集信息,与社会支持力量建立联系

辅导员是生在校接触更多的教育者,对于心理危机学生,辅导员应快速、详尽的收集该学生的信息。入学前特殊的学习、生活与家庭教育状况,是造成该类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因素,所以全面了解其入学前的状况至关重要。主要途径有:查看学生学籍档案;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双方配合,但向学生本人保密;从其他学生中侧面了解等等方式,以了解该生过往的生活以及教育经历。如果有学生心理普查的相关资料,辅导员应详细查看该生心理普查中各项数据,与心理联系,以做到精确掌握学生心理基本情况。掌握该类学生基本信息,以保证之后的谈话有的放矢。

2、接触与交流

3、控制与稳定

课堂、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每个辅导员带的学生众多,且不可能随时随地关注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状况,这就要求辅导员安排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其舍友关注学生动向。此项工作应注意:⑴以合适、恰当的理由告知他们关注该生的理由,不应将全部实情告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⑵这种关注不能让心理危机学生知道,以免对其造成心理压力。

4、对需求提供支持帮助

通过前期关注与沟通,如果心理危机学生对辅导员明确表示信任,且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此时辅导员应通过加强即时的和延续性的安全保障,提供生理和情绪上的安慰与帮助。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确保及时、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与心理动向。

5、与其他援助服务建立联系

引文注释

①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08(1)。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4)

近年来,随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及和规范,游戏辅导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成为心理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上个月我参加某校的心理活动课教研活动,教师们推出了雨滴声与拍手相呼应以释放压抑情绪的“雨点变奏曲”游戏、感受团队协作精神的“齐眉轩”游戏以及“用身体写字”“松鼠和大树”“解开千千结”“一条龙”“大风车”等游戏。游戏在心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调适自己的紧张情绪,增进了团队意识。但与此同时,游戏辅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游戏辅导理论简介

游戏辅导是由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游戏辅导是借助游戏这一媒介,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当事人在玩耍中发生改变的教育活动。更早研究和整理如何利用游戏进行儿童心理分析和治疗的学者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认为:当构成个体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按各自的运行法则运行时,会出现冲突,其体内积累过多的心理能量不能得到有效地疏解而被压抑至潜意识时,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面,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其辅导的步骤首先是通过游戏过程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儿童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借助游戏帮助儿童进行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进而分析潜意识。

游戏辅导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娃芝娜·爱丝林(Virginia Axline),其主张把当事人中心学说应用到孩子身上,创造了儿童中心的游戏治疗。以人为中心的游戏辅导理论认为治疗者与被治疗者能否建立起一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儿童感受到治疗者的温暖、接纳、兴趣、关怀、理解、真诚以及同感时,便能自我改变;若能够改变原有的价值条件,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性化关系,就会带来儿童的改变与成长。治疗方法是通过建立无条件尊重、同感、真诚三个条件的辅导关系以实现儿童的改变。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游戏辅导应该遵循的原则:即与孩子热情友好相处的原则,理解接纳孩子的原则,包容、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原则,感受反馈和自我领悟的原则,尊重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孩子有作出选择和着手改变自己的原则,循序渐进和限定性的原则。爱丝林提出的游戏辅导的原则在当前的学校辅导中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游戏辅导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沙盘游戏技术开展心理辅导

沙盘游戏是利用白沙和玩具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访者在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在治疗师的陪伴下,通过摆放一些缩微模具和塑料沙盘中的沙子,根据个体自身的内部状态创造出一个相应的外部世界。来访者在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以及发展与创造中,达到自我康复和自我成长。沙盘游戏治疗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在欧美应用广泛,是目前上影响深远的心理分析技术,现在正逐渐被我国学校教育所采用,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我国许多中小学已经使用沙盘游戏技术,且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沙盘游戏的临床实践发现,沙盘游戏不仅适用于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学习困难、创伤修复与治愈、注意力困难、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信心提高以及成长发展等方面,也适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的班级建设、同学关系、沟通与交流、自信心增强等方面。沙盘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随着沙子从手指间滑落,游戏者的心理便开始异动,沙子以它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不完善的困难,使之能够自主、轻松地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教育。利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辅导,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性格习惯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2、利用心理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心理游戏的活动很多,我们能从许多书籍中看到游戏活动的介绍:如徐光兴主编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唐思群、屠荣生编著的师生沟通的艺术第九章“沟通的团体游戏”,以及网上搜索“团体心理游戏百例”都能找到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游戏活动。教师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将这些游戏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课前用心理游戏导引教学内容,课中用心理游戏发展学生的认知,课尾用心理游戏升华学生的情感。在心理辅导教师带领下,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能有效调适学生情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心理游戏辅导不仅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宽松、自然、平等、尊重的环境,而且能借助游戏中潜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我发展。实践证明,游戏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对学生个性心理、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

亲子游戏治疗是一种直接将父母纳入游戏过程的治疗方法,是父母在受过训练的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协助其情绪或行为有困扰的孩子进行改变的直接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步引领家庭教育向科学化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开展心理游戏辅导时,可以借助家长这个教育资源,把家长变成协助孩子改变过程中的一环。学校辅导教师要培训家长掌握游戏治疗的技巧,指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活动和相处的正确方法,并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为,通过亲子游戏进行调适。我区的笔架山小学就是请家长到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参加亲子教育和亲子游戏活动,将家与校、师与生、父母与孩子融为一体。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孩子们积累了感觉印象,减少了问题行为,增进了与父母间正向的亲密关系。同时,孩子们在各种游戏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

三、游戏辅导在小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游戏辅导是以游戏活动为中介,让儿童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思想,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同伴经验,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教师在开展此类活动时需注意:

1、游戏辅导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儿童游戏很多,有机能性游戏、体验性游戏、获得性游戏、创造性游戏,也有实践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游戏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适合于课堂教学需要的游戏,为学生和教学服务。

2、游戏辅导环境的设置要适宜。游戏辅导的面积要在30平方米左右,位置设在不打扰其他个案和同事的地方。内应该提供视觉上的隐秘性,色彩柔和,不宜太刺激。游戏辅导中更好有水槽、沙盘、玩具、绘画工具、桌椅等。

3、游戏辅导程序的设计要合理。每一次辅导中进行什么游戏,每个游戏进行到什么程度,辅导教师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制订详细的游戏辅导方案,包括:目的、时间、人数、场地、玩具、游戏方法、活动程序、注意事项等。

4、游戏辅导过程的观察要细致。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要认真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玩具使用以及活动情况,同时要作好记录。

5、游戏辅导教师的指导要规范。游戏辅导的目的是对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再整理。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基本态度和原则是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儿童自由表现内心深处的世界,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不排斥、不说教、不单方面终止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5)

一、心理状况分析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以下认识,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知方面

上课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注意的稳定性较差,难以持久,观察问题不仔细;记忆力差,表现为记得慢而忘得快,尤其思考问题容易受情境影响,思考缺乏广度和深度,反应迟缓,不能变通。

2、人格方面

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价较低、不敢与他人交往、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这些孩子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的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生活的不顺导致他们上课时情绪很难调动起来,课后言语较少,极少参与集体活动,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失落感很强。因家庭的变化,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还出现思想、行为固执,不愿听别人的劝说,对人不信任,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自以为是,对批评拒绝过分敏感,对侮辱、伤害耿耿于怀,反映出强烈持久的偏执倾向。

他们自感不如人,害怕别人谈及此事,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许多同学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有自卑心理。

有些离异家庭孩子心理成熟比较早,看到别的同学在双亲的呵护下无忧无虑,使他们心中有一种失落感,自卑、自怜、压抑、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在他们身上,滋事、斗殴事件时有发生。

3、情绪方面

主要表现为抑郁、敌对和恐惧。因为父母的离异,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时时感到强烈的不安全感。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感觉,除了经济缺乏保障、住房问题和受人歧视、欺负外,众多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一种恐惧感。当这种强烈的恐惧感无法得到缓解和调节时,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不安、担惊受怕等心理,这样久而久之,离异家庭子女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障碍。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师生更加关心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各种现状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老师们特别是班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学到了很多心理健康的知识、技巧,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对策研究

作为专职的教育重要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对离异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气氛,可以帮助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消除过强的自尊心,缓解心理负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谊,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纯真的友爱。作为教师,有义务承担起对这些学生的保护和教育任务,发挥教师良师益友的作用,弥补他们缺失的爱。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多同他们谈心,帮助增强学习兴趣,改变其不良的学习态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小组研究与探讨了适合我校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矫正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应建立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2、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管理和保护

离异家庭的子女面对家庭的不完整,更多感到的是孤独、不信任。当他们处于集体时,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得到消除。在集体生活中,能使他们更快地摆脱父母离异带来的影响,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许多离异家庭中的中小学生能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就是学校工作的结果。因此,学校应积极挑起管理、教育和保护离婚家庭子女的重担。在此提几点建议:

(1)学校应指定专人或专门机构来抓这项工作。学校上至校长、,下至班和教师,都要关注和研究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对他们的教育规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教师应更加关心和耐心教育离异家庭子女,使他们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的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尽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而感到快慰,从而启迪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不良行为应坚决制止,耐心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缺点;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他们关心、信任与适当的宽容,教给他们一些适当的心理防卫措施。

3、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补偿教育

要帮助学生克服因家庭破损带来的不良影响,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心理补偿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心理补偿教育主要有:

(1)针对性心理教育。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自尊、自强、自爱、自立”教育;针对学生的敌对逆反心理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消除敌对情绪;针对学生孤僻、抑郁的心理进行集体教育,使他们从自我封闭走向集体,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伙伴关系;针对厌学现象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的人。

(3)补爱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神奇的作用,这种爱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倍爱护离异家庭学生,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爱护他们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多听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补好他们的功课,关心他们的同伴关系和品德的提高。只要教师倾注真挚的爱心,不但能够弥补学生缺少的父母的爱,而且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实现教育的期望。

(4)集体凝聚力教育。通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关怀教育、爱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帮助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和他们做真心朋友。开展我的“家”主题班会活动,在和学生游戏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关怀,消除了不良的心理障碍,培养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让班集体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5)亲子关系教育。调查表明,亲情是人心灵的港湾。对离异家庭学生,要培养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情感,利用心理换位效应,要求他们站在父母的位置上看待父母的行为。只有当学生理解和同情他们离异父母的处境时,才可能消除责难、埋怨甚至怪罪父母的消极情绪。同时要紧紧抓住家长心中对孩子永不磨灭的“爱”,对家长进行“爱”的正确引导,经常与他们沟通,唤起监护人的责任感,以更多的爱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认识到身为父母,无论婚姻关系是否存在,都应对子女负责,离婚决不能伤害子女。亲子关系教育不仅可以改善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而且可以提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6)加强人际沟通。与人相处的技巧是成功交往的渠道,高超的交往技巧可以唤起别人与你友好相处的热情,打通与人接近和沟通的渠道,密切双方的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离异家庭学生由于从小缺少正常的关爱,不懂得交往技巧。加强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锻炼,首先要教会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坦然走向人群;其次,待人应主动热情,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再次,在交往中,也要尊重对方,使对方感受到自我尊严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有利于增强人际吸引;更后,要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把握分寸,善于倾听他人的心声。

4、学校要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并举

首先,要针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者和离异家庭中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益处:一方面,因团体心理辅导每次可以接待多人,所以比个别心理辅导更加节省时间、更加经济;另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能运用集体的力量,促进当事人行为的更大改变。团体辅导为当事人提供了比个别心理辅导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经历的相似性可以使小组内成员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接受辅导,接受他人的帮助,寻求更多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增强抗挫能力。在辅导过程中:“榜样作用于模仿学习更有利于当事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们能通过感情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辅导和帮助其他学生,这样经验和感受的分担具有治疗性的功能,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品质,更终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5、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同对家长的教育和劝说结合起来,家校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6)

近几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日益规范与普及,其中也开始广泛地应用游戏辅导技术。所谓 “游戏辅导”即通过“游戏”这一媒介,借助于游戏的内容,充分掌握个体的情绪、内心需求等,推动个人进行内省与表达,而且借助游戏的操练作用,帮助学生练习成长或者获得成长的一类辅导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游戏辅导,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借助游戏活动将个人的内心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调节个人的紧张情绪,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团队意识。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1、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亲子游戏治疗是指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融入孩子与家长的治疗方法,在专注的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家长协助自己具有行为或者情绪问题的孩子,使其逐渐发生转变的过程。在教育不断发展的状况下,学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家校合作逐渐变成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亲子游戏中,学校的辅导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游戏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参与孩子活动,同时借助游戏过程帮助孩子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可以使孩子增加感觉印象,解决其问题行为,并增加其与家长的亲密关系。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孩子能体验生活,学会如何独立思考与有效地处理问题。

2、借助心理游戏实施心理教学。在团体中,心理游戏可以提供心理学面上的指导。其借助于团体当中人际的交互作用,使得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学习与观察,从而不断地认识、探讨与接纳自我,有效地协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心理游戏具有多种形式,在很多书籍中都有介绍游戏活动的内容。例如,在由徐光兴编著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这一本书中,就详细地介绍了游戏活动。同时也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把诸多游戏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在上课之前借助心理游戏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心理游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结束时借助心理游戏丰富学生的情感。有效的游戏活动可以充分调节学生的情绪,实现其自我发展,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在科学的心理游戏辅导的作用下,学生能够在更加平等、和谐以及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同时可以借助游戏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合理地应用游戏辅导,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以及个性心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3、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所谓沙盘游戏即为借助玩具以及白沙开展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基于治疗师的全程陪伴,来访者会处于一个受保护以及自由的空间内,借助于塑料沙盘内放置的沙子以及内设置的缩微模具,按照个体的本身状态创建出与之对应的外部世界。在保护与自由、发展与治愈、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中,来访者能够不断地成长与康复。欧美地区已经广泛地运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治疗。现在国内的很多小学也开始运用此项技术,同时学生都非常喜欢此技术。根据校园实践表明,沙盘游戏不但能够有效地应用在个人辅导当中的成长发展、创伤治愈和修复以及学习困难等方面,同时也能够运用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提升自信心、班级建设以及交流等方面。此项技术的基本理念为:在沙子自指缝间逐渐滑落的过程中,游戏者内心易于出现异动,沙子凭借其可塑性以及流动性,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克服语言表达障碍,从而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地接受教育。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与性格习惯,提高其自信心。

三、开展游戏辅导的注意事项

2、围绕辅导目标,注重实效。辅导的实效是重视情趣以及动感的基础。游戏主要是服务于辅导目标,所以游戏的设计过程必须要紧紧地围绕辅导目标进行。在充满动感以及趣味的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不能受制于学生的参与“热情”,而是要充分围绕辅导目标去选编游戏,同时也不能在游戏辅导中受制于学生的“热闹”,而是要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

一、高校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和学生联系更密切,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辅导员是生进入校园的位老师,与学生联系更密切,学生愿意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倾诉,学生更愿意接受辅导员的建议。辅导员会陪伴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与生接近,很容易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辅导员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快捷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

3、年龄方面的独特优势

高校辅导员大多数都是刚参加工作、学历次为硕士的年轻教师,他们求学期间大部分是学生干部,积累了不少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当角色转变为教师时,更能理解学生在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生的困扰,跟学生比较容易沟通,擅长利用网络和学生交流,工作更具亲和力,可使工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1、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3]

从新生入学开始,开展心理调查,建立个人心理及健康档案,及时存档,时刻关注生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并对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帮助。新生入学后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调查外,还应关注学生的适应问题,他们可能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失落感。考上后,失去求学动力、目标未定,另外少了父母和老师的督促,有些新生可能会放纵自己。不适应的学习方法、方式,很多新生进入后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常使一些大一新生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给后续年级留下“后遗症”。辅导员应帮助他们缩短转变过程、消除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生活。另外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不断变化来更新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2、关注贫困生

贫困生约占班级人数的30%,特困生约占学生人数的10%,因此关注贫困生应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趋升,在校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其它的一些开支,一年每个生花费约一万,完成学业近四万,在一些发达的城,学费及消费标准更高,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目前来自农村的大部分学生家里都不止一个学生在校就读,高额的学费让这些家庭不堪负重,党和政策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高校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目前,贫困生一般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贫困生学费得到解决后,还有生活问题,由于贫困,不少贫困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和由此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外人很难想像的。他们的学习目标很大程度上是为拿奖学金,为此,他们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就业中,又出现了障碍。贫困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贫困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

辅导员和学生关系更密切,针对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应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教育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使同学明白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可以用双手改变家庭现状回报父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受资助的同学,教育他们要有感恩之心,有能力时回报社会。

3、关心残疾学生

残疾学生由于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一方面,由于身体残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困难,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容易遭受挫折,外界刺激敏感,若受到取笑和不合宜的怜悯,很容易产生无助、无用、自卑等心理,他们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又缺乏主动接近别人的勇气,甚至回避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轻生。尤其是当残疾者在坐、立、行走、穿衣、等方面困难较大,更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身体残疾的学生一般性格都比较孤僻、内向、封闭、自卑等,容易心理失衡,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辅导员应关注他们的进步,发动班级学生多组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相互尊重的意识,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建立一种融洽的同学关系。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提高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其陷入自我封闭的圈子。以榜样的奋斗历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与困难抗争,更终取得成功。

4、关注家庭发生突发事件的学生

生在校四年期间,有个别学生家庭会发生突发事件,如父母一方自然死亡、意外事故或学生之间比较亲密的人去世,都会给他们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会造成不良影响。辅导员应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尽快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另外,由于社会发展,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受到了很大冲击,离婚率逐年增高,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面临着教养失衡问题,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部分孩子心理出现异常,这些孩子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里,他们的身心健康受不同程度的家庭环境影响。辅导员应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态,帮助他们适应单亲家庭的事实,平衡他们的心理,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辅导员和家庭携起手来,共同给这些学生关爱,尽量减少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的创伤,消除心理异常。对他们做的对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对的地方给予指正,克服敏感心理。只要科学的引导,单亲家庭的孩子同样可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5、关注沉迷网络学生

随着时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天下事,工作之余可以上网娱乐、网上购物等,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有很大的复杂性和诱惑力,网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广大的学生,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导致成绩急剧下降,多门课亮“红灯”,甚至退学,很多学生玩后感到极度空虚,充满负罪感,长时间如此会形成抑郁症,严重的甚至造成悲剧。沉迷网络的原因有多种,青年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在现实社会中,只有部分人被肯定,网络是一个多元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能够提供他们所想要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在逃避现实,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辅导员应对学生上网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应对网络,对于沉迷网络的学生,及时说服、教育,关注其到课率,跟进追踪直至正常。

6、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生心理问题跟社会、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等有关。一般都和家庭有很大关系,如单亲家庭等。辅导员应取得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家长比较了解学生,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他们比较清楚,这样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做学生工作就容易的多。另外有些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外面上学,和家长沟通较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不知道,加强和学生家长沟通,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的症状后,可以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7、充分依靠班委,及时处理学生问题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级学生干部,建立一支能力强的班委。班级干部,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他们分布在班级里各个宿舍,生活在同学们之中,对同学们的情况更了解。辅导员可以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为贫困生认定作为参考依据。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出现心理异常的同学及突发事件,班委能及时向辅导员报告,得到快速解决,使问题更小化。应对好突发事件,辅导员除了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头脑、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开阔的胸襟等人格品质以外,在个人能力要求上还需要具备统揽全局力、快速反应力、良好的心理稳定力、敏锐判断力、科学决策力、果敢执行力和善后处理力[4]。

8、多种渠道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辅导员不仅要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部分学生思想问题发生的规律性阶段,如:大一时会出现不适应生活和跟同学相处不融洽的问题;大二容易出现学习与工作、情感与恋爱问题;到大三大四时就会出现就业问题。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储备是高校辅导员做好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5],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2]王慧琳。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9 年 06 月169 期:51-54、

[3]刘宁。徐其涛。论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09期:76-79、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通用25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1

通过观看国内传统家庭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传承运用,让我获益良多。

刚出生的小孩就是一株小树苗,蒋来会长成什么样的参天大树,还是取决于父母的。培养和教育,家庭环境对于一个小孩性格的塑造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每个幸福的家庭里,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我们家的家风家训是孝顺长辈,诚实守信。

孝顺长辈:百善孝为先,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实际的行动为我们的小孩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父母要孝顺长辈,经常要乡下的爷爷奶奶打电话关心,叮嘱他们注意身体,有时间要多回去陪爷爷奶奶聊天,散步,购物。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影响着小朋友。现在家里的小朋友也十分孝顺关心爷爷奶奶。

诚实守信:教育小孩做人要诚实说到做到。做一个脚踏实地诚实守信的人。做错事并不要紧,如果为了掩盖错误而说谎,这个行为比做错事本身严重了。犯了错,只要认识到错误,并且自己主动去改正,就是一个进步,值得表扬。

好的家风家教训对于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我们应该坚持继续传承下去。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2

今天,学校组织观看了家庭教育国内传统家庭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传承与视频线上讲座活动,收获颇多,感概万千。

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所学校,如何传承家庭教育的良好方法与运用?个人感受适合自己家庭的为更重要,凡事从家庭做起,从小事做起,执行制订好的规律,家长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传承家庭教育的方法与运用。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多给孩子欣赏的目光,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有利于增强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多给孩子以欣赏有目光,就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看到他一点点进步。

通过学习视频讲座,我更懂得要对孩子的鼓励、坚持、肯定、耐心引导、平和看待,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发扬更大。

小学家庭教育公开课8

儿子读三年级了,读的书越来越多了,却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看书的时候有点囫囵吞枣,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对文字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境理解比较肤浅,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作品本身表达的内容比较深刻,年纪尚小的他确实无法理解。其实,说来也惭愧,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这些年来不断地要求所教的孩子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多读书,读好书,但自己却很少看书,那么多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我只是了解书名、作者,其他一无所知。

从儿子、从自身角度考虑,半个月前,加入了儿子的。阅读行列。我们会各自选择一本书,挑选一个时间段,坐在一起静静地看,看到有趣处,也可以停下来先讨论一下。等各自看完以后进行交换。当两本书都阅读结束后,利用一起骑车上下学的途或者空余时间一起聊聊书中的故事、人物,谈谈自己的体会、收获。孩子的理解或许有些肤浅、孩子的语言或许有点稚嫩,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会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经历、感悟去帮助他理解,丰富他的语言。同时,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检查反馈的过程,能让我清楚地了解孩子阅读是否投入。更为重要的是,夜晚,温馨的灯光下,母子俩头凑在一起,各自翻看着一本好书,彼此间的情感更近了,心贴得更紧了。

希望每天都能让我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3

一、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欢乐学习

许恺佶从小时就很爱学习,我们家长看准了孩子的这个特点,异常注重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保护孩子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从小至今一向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很欢乐的事情。我们家长从来不给孩子定学习任务,而是经常经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比如用扑克牌算24点,早期的时候让孩子玩电脑教育游戏软件等等,更重要的一点是每当发现孩子的学习有了提高,掌握了一些新的知识,家长就要毫不吝啬地表扬他,增强他学习的欢乐感受,引导和培养他爱学习的习惯。

二、不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适当的时候帮忙孩子减轻压力

三、培养孩子自觉学习和独立学习的。习惯

孩子在学习时家长不要在旁边陪着孩子,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和自觉学习的习惯。每一天放学,许恺佶基本上都在家长还没回家的情景下很快地写完作业,写完作业后孩子能够按照自我的意愿看电视或干些别的事情,我们家长从不干涉。经过这样不仅仅培养了孩子自觉学习和独立学习的习惯,并且使孩子养成了写作业不拖沓的好习惯。

四、尊重孩子的兴趣,注重培养孩子好的兴趣

许恺佶在很小的时候,看见别的孩子都学乐器,我们家长就按照自我的想法给他报名学电子琴,可是孩子对学琴没有多大的兴趣,一到练琴时间就哭。看着孩子悲痛的样貌,我们反省了自我的做法,更终决定让孩子放弃学琴。这件事也一向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家长的意愿,家长应当注重培养孩子好的兴趣,带领孩子去体验一些活动而不是逼迫他,引导他的一些好的兴趣如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欢乐,把学习当作一件欢乐的事。

五、注重表扬孩子的优点与特长,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往往并不明白自身有哪些优点与特长,我们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与特长,引导孩子发挥自我的优点与特长,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许恺佶也和所有的小孩一样,有些方面有优势,有些方面有劣势,我们家长经常注重表扬孩子的优点,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参加一些自身有优势的项目,一方面发挥孩子的特长,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六、注重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

我们经常与孩子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孩子把他的感触和情绪表达出来,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所说的一切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我们有时也让孩子参加大人的一些活动。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掌握孩子的动态,更重要的是经过平等对话唤起了孩子心灵深处做人的自豪感与职责感。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4

现在孩子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教育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而生活教育,更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去追寻和探索,把教育融入生活所包括的领域,成就孩子美好的童年!

看完今天的讲座,感触非常深刻,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作为家长,应该要怎样去做呢?首先,良好的家庭关系非常重要,家庭关系融洽,其乐融融,孩子才能开心不会胆怯,敢于探索。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或一起读本有趣的绘本,或一起DIY美味的食物,或一起外出漫步感觉大自然的美,活动多了,孩子生活中的亮色也多了,自然能感觉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再次,家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长期坚持下来,既让孩子得到了锻炼,增强自信心,也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性,让他们的人格更完整。

生活中的感悟还很多,我们也会和孩子一起在学习中成长,让生活更加美好。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5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部分,可以说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吧。特别是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这次的家庭教育课中让我学到了很多也简单的讲述一下我的感想。

特别是刚开始一位妈妈播的短视频小舍得中让我深有体会,其实我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对待自己的孩子我一直以为教育他的学习才是主要,其它的都是次要的;我忽视了孩子的童真,也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听完专家的观点让我知道,父母首先要做的不光是着重孩子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去感知和感受孩子的内心,感知孩子在情绪的情感、语言、行为的表达,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从正面的引导和开导自己的孩子。

在情绪方面,让我感受到原来自己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只有自己试着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也许孩子才会学着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样才是帮助孩子。遇到孩子“怪异”的行为,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备孩子,而更应该去读懂孩子的内心,也许我们能看到的却是孩子的童真和善举。

这次的家庭教育课真是受益匪浅,原来我们对孩子积极充满爱的语言引导,才能使孩子向着积极乐观的思维、表达和态度的发展方向,才能使孩子获益一生。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6

一、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家庭关系和积极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影响家庭生活教育的两大要素,良好的生活教育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有助于孩子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美好的家庭生活是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生活,在亲子关系中具有四个特点,

1、是相亲相爱,一家人相亲尊重、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3、是自立自强,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学业自己负责,从小鼓励和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

4、是共同成长,家庭教育既是长辈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每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2、是不要求繁重但要求持之以恒,只有坚持才能养成习惯。

通过本期的学习,获益良多。深感在教育孩子时,需与生活相结合,以实际行动促进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相互学习,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7

目前作为新手家长,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河水刚试了个深浅,未来依旧未知,但是做主要的一点是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气馁。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孩子必然有他特别的地方。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看其他的方向。我的孩子喜欢美术唱歌,跑步也很快,这就是我惊喜的地方。全面认识自己的孩子,问问她在学校里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问问她有几个好朋友,问问今天有没有受到表扬。有了沟通,才能有大道理可讲。

古话有云:养不教,父之过。为什么是父之过而不是母之过呢?讲的就是父亲对于亲子关系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家庭,不管母亲有没有外在的忙碌的工作,在照顾和教育子女方面总是承担了相对多大任务,父亲对子女的教养责任总是或多或少地缺失着。父亲不必自豪地跟周围人说:“我家孩子都是妈妈操心,我都不必管”,母亲也不必谈起孩子把所有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忽视父亲作用的家庭总会在孩子长大以后(一般从青春期开始)各种隐患变得明显起来。

根据男性社会角色的特点,社会分工的不同,作为父亲用自身角色特点(更宽阔的眼界、更果敢的判断、更理性的分析、更坚强的性格……)给予孩子成长中所需的理智思想、知识技能、健康人格、行为习惯等。

父亲如何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好教育子女的角色呢?

一、重视亲子互动。

这个可以依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来看,低龄孩子适合做亲子游戏、手工、智力游戏等,高年龄阶段适合利用恰当的机会解决孩子的情绪等问题。比如公开课中国内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教授讲述的一件事情中,著名作家肖复兴听到孩子回家了,见面句话就是:“赶快来写作业吧”,孩子很生气,扔掉书包:“我今天就是不写作业了!”其实孩子在这之前可能就没有想过不写作业。所以此时的父亲可以在孩子回家以后花上十来分钟时间,谈谈学校的趣事,聊聊有没有苦恼,这样的话孩子既能疏解情绪又引导思考或者解决一部分生活的烦恼。

这样的机会俯首皆是。比方说:孩子起床赖床时候,作业拖沓的时候、受挫哭泣的时候、发脾气抱怨的时候、处理不好同学关系的时候……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就是我们教育时机到来的时候,解决掉一个问题以后孩子的人生就少了一部分的阻碍。对于解决问题,相信父亲一定比母亲做的更好。比如我们家老大的字体,一直没有质的突破,尤其是脱格的情况下。爸爸陪着他一起练习,次就有很明显的变化。一段时间以后,爸爸的字体美观了,孩子的字体也稳定多了。

二、重视体育训练。

父母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总是会把孩子不努力学习、遇到困难就躲避归因为孩子没有吃过苦,这是共识,就有一定的道理。父辈们艰苦奋斗,终于让自己的下一代不再像他们一样有冻饿之苦,更多的物质需求(比如各种玩具、文具)都可以无底线满足,这个时候孩子还有吃苦的机会吗?还是有的,那就是体育训练。体育训练对于培养孩子坚强的品格和机动灵活的应对能力等这方面不再赘述了,那么父亲应该怎么陪伴孩子体育训练呢。

首先,选择一项可以长期坚持的体育训练项目,比如跑步、跳绳、篮球等,如果有固定的时间,比如清晨6点半准时快步走1000米,晚上睡觉前仰卧起坐50个比速度,周末篮球场打半场篮球……长期的坚持可以培养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持久性,固定的时间可以培养孩子的有序性和安全感。

其次,体育训练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陪伴孩子,而是双赢。父亲因为锻炼身体获得的精力充沛、体能增强,可以把这个感受告知孩子,引导孩子观察和体会运动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这有助于长期的坚持下去和兴趣的培养。体育锻炼时“师不必强于弟子”,孩子做到的父亲未必做的到,有机会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也是好事。比如我们家每天睡前爸爸陪着做仰卧起坐,还比不上孩子做的快,孩子能够找到自信,更加有动力去坚持了。

三、重视情感交流。

公开课中谈到一个实例:有个忙碌在外地的爸爸,因为没有办法跟孩子在一起,所以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写信来增加亲子交流和互动。这也是傅雷在傅雷家书中给我们介绍过的方法。

一般认为父爱无言,情感的交流也可以在共读同评中、在心态平和中、在态度友善中、在问题讨论中……让孩子感触到关心和帮助。

有的父亲会觉得无从下手,因为孩子会明确表示:我不需要你管我。这一般是青春期的孩子,由于长期缺乏沟通造成的伤害后的情况。那么父亲首先要弄懂孩子这样说话的潜台词,很大可能就是:爸爸,你不够关心我,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没有像其他人的爸爸一样帮助我。这个时候父亲就得想办法抓住时机进入孩子的内心情感世界。如果这个时机没有抓住,没有解答好孩子的潜台词,那么只能走入更加厚重的冷漠。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8

作为一名学生的家长,我在坚持学习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它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承担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的义务,读了这本书,让我反思,自我教育。以前孩子小,在这方面也没多大体会,现在孩子长大了,上学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见,我和孩子之间的摩擦也随之越来越多,矛盾重重,孩子的教育问题也突显出来了。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尊心,作为家长的我忽略了这点,当孩子犯了错时,我只知道训斥,从来没有耐心的倾听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所以使孩子对我很不服气,但不敢反驳,平时什么都会为他安排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得孩子现在在很小的事都来问我怎么做,家里的事,基本不用他做,使得孩子既缺少主见,独立能力也差。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启发与建议:

1、在以后的教育中,遇事不要不耐烦对他吼,或者威胁他,而是心平气和的和他商量来解决问题。

2、孩子多动手,要培养他的独立能力,不能养成温的花朵。

3、做好做对了的事要多表扬,对做不好的事要多鼓励。

4、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没有章程的过程,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也要主动进行一些这方面的教育,学习,并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学习,与孩子一同成长,努力的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9

生命教育其实生命尊严和生命意义的教育,是贯穿孩子从儿童—幼儿园—小学—中学——成家立业整个过程的教育,是个终生的教育,只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幼儿时期是要做好亲子关系,做到爱的力量不缺失,要和孩子多做一些有益的亲子游戏,多多陪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

在小学时代要注意孩子身体的发育情况,和对小动物的关心爱护,小动物也是生命,引导和指导孩子如何去照顾和关心它们,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家饲养一些小动物和孩子共同照料一起长大,还要注意孩子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多和孩子互动交流做知心朋友,还要引导孩子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别人的生命,不欺负别人和不被校园欺凌,制定生命的价值观,生命高于一切,生命至上,建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处理各种关系时要以生命道德为标准,还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生存力的培养,使孩子能健康茁壮的长大成人。

家长还要在家庭生活中做家庭的设计师,在家居的装饰格调中做到有品位、有条理让孩子有个愉悦的心情健康成长,陪伴孩子做体育活动,趣味活动,使孩子感到家庭是爱的港湾,让他在成功时不骄不躁,在失败时坦然面对,从头再来,不管遇到任何问题都愿意和父母交流,共同面对,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保持不错心态,生命是更重要的,健健康康才是的幸福!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10

孩子是天真纯洁的,除了客观的遗传作用以外,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与幼儿时期生活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家长没有认识到重要性并且没有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可能后续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那下面就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一些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方法。

一。创造逆境,磨砺孩子的毅力

不要对孩子过于娇宠,应该为孩子适当创造逆境,提升孩子的。逆商,从克服小困难开始,从而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

二。发挥榜样的作用,启发自我锻炼

根据孩子的特点,通过参观纪念馆等常见方式,让孩子学习正能量人物,启发自我教育,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毅力。

三。爱与严结合

父母确实要关爱孩子,但在品行方面要严格要求孩子,虽然刚开始孩子会觉得辛苦,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他们在未来培养出不错的性格。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11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不错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能在六岁以前养成功”。揭示了培养不错行为习惯应尽早抓起的必要性。

培养幼儿不错行为习惯的要害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构成不错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不错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不错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不错的行为习惯,务必从小抓起。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不错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不错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能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养的重要方面。小班是幼儿从成人呵护中逐步走向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小班幼儿的很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较大,因此,小班阶段培养幼儿不错的生活卫生习惯有更重要好处。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12

中小学生的现阶段主要人生任务是以为学业为重,而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环境存在的意义好比战场上的后勤保障部队。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好诠释了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学习生活的重要性。

你该做得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让现实不那么残酷!

观看了两位老师的公开课视频我个人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2、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有利孩子成长。认识亲子关系中4个特点。相亲相爱尊重支持孩子优先优质陪伴。自强自立放手尝试。父母携手共同成长。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14

1、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学会读懂孩子的表达,了解孩子用语言、情绪、行为等方式向父母传递的信息,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2、为孩子创造美好家庭生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懂得感激和回报。为孩子创造积极且丰富的生活,温暖而有力量的家庭关系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3、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习生活技能,增强孩子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自立自强,面对困难有足够的勇力和自信。

4、和孩子一同学习,以身作则,做好言传身教,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愉悦心情的`活动、语言,引导孩子拥有美德,掌握各项技能。

儿童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儿童时期的经历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在点滴生活中,发掘孩子的潜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心灵上的朋友。了解孩子的真实喜好,并对其感兴趣的事情加以鼓励,并要持之以恒。

观看视频后,发现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心里敏感而又脆弱,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挫折,容易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继而出现身心变化。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作为家长要稍加留意下孩子的负面情绪和学习状态,及时和孩子沟通,纾解情绪,不然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在孩子心理渐渐堆积,演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

作家周国平曾说:“一个家庭和睦,父母相爱,孩子能在有爱和快乐的氛围中度过童年,他的人生就有温暖明亮的`底色。”

所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擅于发现孩子的长处,挖掘他们的潜力。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16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我也成为了两个孩子的家长,经历着从个孩子到第二个孩子的出生成长,真正感受到每个孩子的个体确实是完全不一样,比如老大比较文静、爱思考,专注力强,老二了呢就比较活泼好动、爱说话、乐于助人,这些都是爸妈要经常的在孩子身边才会有办法了解和关注到他们的不同点。从老大出生以来就一直有爷爷奶奶在身边帮忙所以家庭中统一大人的教育理念还是很重要的,我很幸运碰到了开明的公婆,从一开始来帮忙他们就说我们老人家只负责孩子的衣食,教育学习方面就由你们父母来管理,因此在家里没有出现过我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有家里其他成员来当面反对或批评你,有意见他们也会事后孩子不在的情况下找你沟通。当然我们也有做得不足的地方因为家里大人多所以让小孩子动手的机会就比较少,总觉得这个事情大人一下子就能做好的\'事,给小孩子弄太慢了,这样就造成老大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差,发现了这样做不对之后我们也及时的调整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抽空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孩子都有自我独特的人格,没有万能的教育,只能是每个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断的摸索实践,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第二次人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也是在不断成长的,就让我们和孩子一齐学习一起长大吧!

今天观看了“家庭教育公开课”,经过老师们的精彩讲解后,让我深有感触。从而有感一下几点:

一、敬畏生命,要有感恩的心。

二、家长要多起到榜样作用。

三、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不要盲目攀比,做一个合群的人。要容许别人犯错。要友善对人,不要过于自私,要学会。从小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鼓励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多去做一些和活性活动和集体活动。培养团队意识。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多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四、学会沟通

孩子的叛逆大多数来源于家庭。家长的以自我意识作为评价标准的做法是不对。时代的不同,会造就不一样的社会反馈。静下心来和孩子聊聊天,放下自己是大人的模样,告诉他利与弊。要学会和老师交流,多数的孩子害怕老师,这样一来,孩子与老师之间会有隔阂。家长要告诉孩子,老师是家里以外和你接触时间更多的人,也是在你在校期间更应该相信的人。家长与老师的沟通也是更有效的引导方式。

五、成长规划的主体应该是孩子

父母和老师只是引导辅助的作用,不能一味的随着孩子,也不能轻易扼杀孩子的想法。针对性的给出意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的成长也是伴随着家长的成长。这是一个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我们可以好好的陪伴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1、创新逆境,磨砺孩子的毅力

不要对孩子娇生惯养,可以制造一些挫折,考验孩子的毅力。

2、让孩子从克服小艰难开始

对孩子的要求要严,让孩子克服艰难,逐渐加大,而且必须坚持到底,直到有效为止。

3、发挥模范的作用,启发自我锻炼

根据孩子的特点,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影,参加烈士纪念馆,阅读书籍等,让孩子学习典型人物,启发自我教育,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

4、爱和严结合

正确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父母要恰当的爱孩子,必须将爱和严格统一起来。父母在行为品质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孩子当然会苦一些,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他们培养良好性格。怕孩子吃苦,过于迁就孩子,可能造成日他们的任性依赖性强的性格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上吃不了苦。事实上,孩子将来幸福与否,更受其性格的影响。

5、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人格的核心。理想是通过父母老师社会的启发引导,在孩子的`内心逐渐形成的一种自觉追求,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规定目标,确定理想,并强加给他们。孩子单纯而幼稚,他们经常会因为读了一篇令其感动不己的文章而想长大了当作家,因参观了自然博物馆而想当科学家,也可能因为遇到一个可亲可爱的老师,便立志自己长大以后也要当老师。对孩子这些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要激励他们积极向上的雄心壮志,随着年龄的增长,根据不同孩子不同优势的显现,再把他们逐步引向适当的方向。

6、注重从日常小事培养

滴水见太阳。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光讲大道理事不够的,重要的是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今天在龙岩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公开课上,我们陪同孩子一起学习了家长要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对儿童多参加家庭教育重要性有更全面认识。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就此谈到的几点体会。

1、我们家长是孩子的学习目标。学会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孩子终身受益。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三富而性格古怪,对父母没有感情,对他人社会漠不关心的人,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更起码应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而适应现代社会。

2、家长是镜子。“天才”不能创造,但家长只要不失时机地去发现、培养,开发孩子天赋中的特长,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孩子就很有可能获得成功。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天然教师,也是监护人,同时是伙伴、朋友和榜样。孩子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家长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当父母不容易,当好父母更不容易”。事实确实如此。如何当好家长,我认为,首先,努力“学会关心”。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关爱社会、国家、他人、朋友、同事等等,使之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和气。其次,要加强自身修养。

3、孩子也是自己的老师,我们家长也应该多学习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多去发现孩子“可爱的缺点”,积极阳光,不保守,无止境的\'好学,对人的坦率真诚等等一系列的优点。我们作为家长要充分给与这些优点的肯定,多鼓励,多赞扬。

4、尊重老师是关键,我们要和孩子不断地传达尊师重道的思想,园丁的关爱是无私的,这样孩子以后出社会了会多一份的博爱,对社会多一份的责任。

今后我和我的爱人及家人全力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使之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人,此上谨代表个人心得,仅此拙见。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20

岁月轻柔地走过十六年,我的儿子杨舜祺已经成长为一个阳光少年,他勤勉刻苦,积极向上,善良正直,是他的表现让“杨舜祺妈妈”的称谓变成了我今生的荣耀。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回首往事,助力吾儿成长的是我们家庭彼此的尊重,它如一脉花香浸润着我们的心田。

曾经看过胡适写给儿子的信中说: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看惯了太多父母包办式教育、专制式管理,我深刻意识到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过去“听话就是好孩子”的时代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竞争日臻激烈的时代,优秀的`孩子首先应该是独立自主、有智慧、有能力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长之上,每一步我都聆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选择,把他真正当成家庭成员之一,给予同等的话语权,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

印象很深的是小升初,在选择文化课还是艺术课时,我和他产生了分歧。原本我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因为舍不得孩子吃苦而打算让他放弃学习艺术,可是看着他对艺术的痴狂热爱和那股子不怕吃苦的劲头,我毅然选择尊重他的想法。事实证明,我的尊重和支持,收获了孩子应有的成长和进步。被尊重滋养大的孩子,才能内在和外在都丰盈饱满,更终成长为一个灵动自由的人。

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制品和试验品,更不是父母理想的继承者。作家冰心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选择!”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他在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养分,自由呼吸,自主抵御人生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家长不可以掌控主宰他的未来,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思想比较单纯,人生没有经验,难免有懈怠贪玩时,需要家长适时引导,避免孩子走上弯。尊重不代表任性妄为,放手不代表放任自流,适度才是更重要的。

尊重孩子不是简单的喊口,而是落实到每一件小事中,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肯定,允许孩子申辩,和孩子成为平等的知心朋友,学会换位思考,不给孩子太大压力,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而这些的前提就是家长转变好教育理念,我们不能代替孩子走,只能做好他的阶梯。孩子的人生需要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尽头,而且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孩子终将长大,尊重他的选择,信任他的能力,他的人生该由他自己做主!教育孩子是我们每个家长一生中更重要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却也心甘情愿,乐此不疲,愿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能彼此借鉴,互相学习,碰撞出更多智慧火花。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21

一、父母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学校积极引导,双方共同努力

我们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更好的榜样,只有自己做了,孩子才会跟着学习。如果光说大道理,而自己不能作为孩子的榜样,那么,这种教育,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教育,是丝毫起不了作用的。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二、营造家庭学习气氛,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习惯

听我的同事讲过他家女儿和侄女双双同年考上的事,他的心得体会是营造家庭学习气氛,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每天晚上吃完饭后,他和妻子就出去散步,女儿和侄女两个孩子收拾完桌子,就去写作业,他们回到家,在孩子做作业时,从不看电视,各自拿一本书看,时间久了,孩子就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女儿和侄女经常相互比,看谁学习好,看谁学的晚,去年高考,两个孩子双双以优异成绩考取梦想的。

三、处罚孩子要适当,积极引导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记得儿子在小时候,有一次拿家里的钱,没有经过父母同意,买了许多玩具,我们知道后,让他退回了玩具,并打了他,打得很重,以后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儿子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写字很差,我让他把写错笔画的字重写10遍,结果我们吵打起来,儿子说他已经尽力了,一时难以改变,我向儿子认了错,同时指出他打我也是不对的,儿子也认了错,现在我和儿子有时像朋友一样聊天,其乐无穷。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22

从女儿出生到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现在成为了幼儿园的小朋友,这其中父母所付出的艰辛想必都是一样的,但是每当看到孩子那灿烂的笑脸,听到孩子那稚嫩的声音时,什么烦恼,什么辛苦统统都抛到九宵云外去了。不知不觉中女儿上幼儿园已经两个月了,但就是这短短的两个月却让我感觉到小家伙的变化非常之大,也顺利地度过和开始了人生的个学习阶段。

我家女儿生性较活泼,好动,刚到幼儿园时老师说有点坐不住,不听指挥,于是我就特意买了一些她感兴趣的积木和拼插玩具让她玩,刚开始只能玩一会儿就跑了,后来在我们不断地鼓励和表扬下,渐渐地坐的时间久了,玩得也更投入了。

女儿的自理欲望特别强,一岁多就能自己喂饭,穿裤袜,可是因为我们总是嫌她动作慢,吃饭脏就剥夺了她的这些权利,一切包办起来了,没想这是阻碍了她的正常发展,好在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又重拾好习惯。

值得欣慰的是,女儿从上幼儿园天起就没哭过,而且很享受这种集体生活,我觉得和孩子分别时要有意的告诉她妈妈要离开她一会儿,什么时候回来是有关的,不她,让她有安全感。当然更主要的还是老师细致、悉心的照顾让她感受到了妈妈般的\'温暧!在此表示感谢!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23

每一位有责任心的父母都希望给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礼物,什么礼物更好?如果从孩子成长的角度上来说,那么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给孩子的更好礼物。

家庭教育简单通俗的来说,就是父母以及家人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来到这这世界上,所接受的份教育,它是人类接受所有各种种类的教育之首,更是基础。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赞同这样的观点。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人从小的时候,就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首先它就会为这个孩子一生良好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好基础。这个好基础为他以后的入学、踏上工作岗位一直到自己独挡一面,成家立业的时候,都会带来无限的好处,可以说是终生受益!而反过来,如果这个孩子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他的人生当中就会总一种阴影,一种缺憾!

说的这些言论,讲的这些道理并非无稽之谈,而是现实的。社会有着太多的这样的事情。因而如果面对刚出生的孩子,您想在他的成长之上给他一份更好的礼物,那么就从此刻他呱呱坠地开始,给他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就是更好的成长礼物了。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会明白这份礼物的好,这份礼物的珍贵,从而也像血脉的延续一样,把它传承下去。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24

在家庭教育环境中,父母的所做所为更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仿照力量很强,父母的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父母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怎么料理自己的事,怎么同别人说话,怎么对待伴侣等,这一切都对孩子的教育有意义。

在家庭教育实践中,我觉得应用更胜利的教育方法是正向胜利策略。正向手段包括表扬,鼓舞,夸奖,赞美,符合人的天性。那是孩子上学校1班级时,刚开头有正规的家庭作业,孩子做完作业,我总是要求太高,说这个字不好,那个地方太脏,没几天孩子的乐观性就没了,做作业拖拖拉拉不想做,后来我的。母亲到我家一段时间,老人看到我总是训孩子,说了一句;“孩子刚开头学,一放学就自觉做作业很不错了,不要总是要求孩子太高。”从那以后,我听从了老人的建议。老人这一句认可的话,使孩子始终保持一放学先做作业的好习惯。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 25

在家庭中,如何培养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1、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批评,树立孩子良好的自信心

就拿画画来说吧,我家孩子特别喜欢画画,每天都拿着水彩笔在各种地方画来画去,以至于我们家里面随处可见她的创作痕迹,比如冰箱上,墙上,门上等等,但是我们从来不会因为弄脏了墙而且制止她的创作渴望,更多的是鼓励她,“画的真棒”,“好像比上次那个画的还好呢”,“你是不是画在纸上更好些呢,这样就能做成贺卡送给朋友了”,现在我每次从北京回家都会收到她精心创作的礼物,有时候是一张画,有时候是一张贺卡。

2、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

通常跟她有关的事情,我们都会询问一下她的意见,比如,要不要学习一下跳舞?这样你的气质会变好;少年宫的手工课,你要不要学习一下?要想看动画片,你想看哪一个等等,生活中的此类事情很多,但是我们从来不给她拿意见,都会问一下她自己的看法,所以到现在我没发现她有选择困难症,她都能很快说出自己的看法。

3、多陪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

我们平时都忙于工作,而孩子平时都在学校,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都很有限。即便如此,我们家长无论多忙,还是要多抽出些时间来陪伴孩子,与孩子对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了解她的班级生活,了解她的快乐,烦恼,从而更好地关心她,爱护她。

【家庭教育公开课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以上关于“疏解亲子关系心得体会”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如何疏解亲子关系中的紧张情绪(简单有效的方法)

心理疏导解决亲子问题

家庭是人生道上更重要的一环,而亲子关系则是构成家庭的基石。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亲子关系越来越面临挑战和困扰。亲子问题的

存在不仅对家庭和谐造成负面影响,还给家长和子女带来了压力和痛

苦。为了解决亲子问题,心理疏导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将探讨

心理疏导在解决亲子问题中的应用,并给出一些实际操作建议。

一、了解亲子问题的本质

在进行心理疏导前,首先需要了解亲子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找到

合适的解决方法。亲子问题主要包括沟通障碍、教育观念不合、亲子

关系紧张等方面。

沟通障碍是亲子关系中更常见的问题。家长和子女之间的话语不畅

通会导致误解和矛盾的产生。教育观念不合指的是家长和子女对待教

育方式、目标和价值观的看法存在明显差异。亲子关系紧张则是由情

感冲突和相互不理解所导致的紧张气氛。

二、心理疏导的原则与方法

心理疏导是通过倾听、理解和引导等方法,帮助家长和子女缓解负

面情绪、解决问题、改善亲子关系的过程。在进行心理疏导时,有以

下几个原则需要遵循:

尊重和接纳:重视家长和子女的情感体验,不做任何判断或批评。

要相信家长和子女都是出于好的意愿,但可能因为个人差异产生误解。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1)

〔关键词〕家庭心理辅导;系统论;辅导策略

一、家庭心理辅导的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任何家庭都是一个彼此交互影响的紧密系统。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把学生个人心理问题放在其家庭系统中考虑,辅导的侧重点由只关注学生的问题,变为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辅导的过程就是将“问题”变成“关系”,再从“关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家长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影响更大的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家庭的烙印。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塑造和改变着孩子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对那些因家庭关系失调而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家长不是家庭信息的被动提供者,更不是孤立的旁观者,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有时甚至是需要接受辅导的当事人。

二、家庭心理辅导的步骤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笔者在家庭心理辅导时一般采取明确问题、深入分析和跟踪辅导三个步骤。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步骤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辅导阶段作出的划分,未必是每个辅导个案都必经的过程,有的个案只需调整家庭的角色就能够完成全部的辅导过程,而有的则必须进行跟踪辅导,直到当事人的症状真正好转。

步:明确家庭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调整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笔者在介入学生的家庭之初,都要让每位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家庭角色定位,尤其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成长期望。在寻找家庭结构中的偏差时,笔者有时采用“家庭形象雕塑”的技巧来测定各成员的心理知觉,即让每个人排列出各自心目中家人关系的位置及距离远近,从而发现家庭关系的症结所在。此外,“画家庭图谱”的方法对快速又准确地找到家庭关系的症结也很有帮助。利用系统论的专注知识,可以让父母认识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每位家庭成员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负有责任。家庭中的权威成员更要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

这位母亲表面上是为了女儿好,其实她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形中加重了女儿的症状。在家庭心理辅导中,笔者首先让母亲尽量控制情绪,表现得坚定一些,使她由辅导对象变为我的辅导助手。在女儿哭泣时,母亲也坐得很直,不再表现得对女儿特别关注了。我鼓励母女俩进行沟通,暗示女儿已经长大,提升她面对问题的能量。这对母女由于朝夕相处而纠缠得太紧,父亲很难进入她们的系统。更后,我让母亲意识到只有通过她们自身的努力才能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她们各自的家庭角色定位。

在家庭心理辅导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需要辅导的对象。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问题的结构图,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然后才能针对整个家庭的错乱角色作出适当调整。

第二步:深入分析家庭问题的心理原因,制订并执行改善家庭关系的辅导策略。

改善出现问题的家庭关系既是家庭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也是更难的一个环节。在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辅导教师应对其家庭成员间自我界限的清晰度、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利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辅导重点放在家庭组织关系中的角色转变上。辅导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家庭问题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有效纠正家庭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

案例3:一名高三男生由母亲带到心理辅导。母亲反映,儿子一到考试就焦虑,会出现手麻现象,严重时整个手臂都动不了,而且他只要一想到手麻,手就会自然麻起来。他平时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考试前和考试中才有,而且越临近考试越明显。笔者在辅导中曾让该生尝试让自己手麻,他经过意志努力,告诉我“手真的麻起来了”。

笔者在了解和分析了该生的家庭信息后发现,原来在高二分班时,该生喜欢文科,而父亲却替他选报了理科。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又出现分歧,孩子想报水产,而父亲却让他报考外贸学院。为此,该生与父亲如同仇人,在家中水火不容,连吃饭都不愿坐在一起。

经过分析,笔者决定暂时不对他“手麻”的症状过分关注,而是只作简单解释,先设法改善他们僵持的家庭关系。在与该生单独交谈时,笔者针对他能够“用意念使手麻起来”这件事,启发他考试与“手麻”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使他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有不想参加考试的念头——因为讨厌父亲,于是不想为父亲替他作的选择付出努力。在与他母亲交谈时,我反问她:“为何总是由您来反映孩子的情况,而听不到他自己的声音?”暗示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笔者建议他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每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相互尊重对方的看法。后来,父母终于转变观念,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孩子的考前“发麻”现象也自然消失了。如果没有对该生进行深入的家庭分析,仅仅从矫治他的“手麻”症状入手,可能就会陷入心理辅导的困境之中。深入分析,策略得当,避实击虚,是本案成功的关键。

通过前面两步的辅导工作,家庭问题的根源基本找到,辅导措施的落实也基本完成,有的家庭能够通过内部的自我调整实现家庭系统的重构,辅导过程便结束了。但是,大多数的家庭则没那么幸运,家庭关系的改善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跟踪辅导和干预,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

案例4:陈某,女,高三学生。有一次在家洗澡时,她母亲从下看到她映在卫生间玻璃窗上的身影,于是上告诉了女儿。母亲的话对于正处在青春期、性格内向的陈某触动很大。正巧当天傍晚她看到住在对面房里的两个青年一边谈论着什么,一边朝自己这边笑。从那以后,她洗澡时总怀疑那两个青年在偷看自己,在上学上跟踪她,甚至在家复习功课时也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相貌。当她告诉母亲时,母亲起先认为女儿在开玩笑,后来也将信将疑,当女儿回家时都要往下巡视一番。父亲更加着急,用三合板封死了卫生间的玻璃窗,将家里所有的窗帘都放下来,女儿上学时他悄悄跟踪也没有发现异常。他们虽安慰女儿:“哪有什么说话声音?”“窗户都封起来了,谁也看不到了。”但没有效果。

笔者认为,前面的心理辅导只注重了陈某的个人问题,家长的参与也只是为了协助辅导陈某,而家庭心理辅导的重点还是要设法改善陈某旧的家庭关系,重建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因此还需要进行跟踪辅导,巩固辅导效果。于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笔者建议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多关心女儿的学习与生活,每天上学由父亲接送,大大增加女儿的安全感,父女关系得到改善。每天晚饭后,要留出一段家庭谈天的时间,双休日组织一次家庭郊游活动等,和谐的家庭氛围逐步建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陈某的症状得到了彻底改善,她也成功考入。

三、家庭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系统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改善家庭关系的过程。一切家庭问题的产生均来源于家庭关系不和谐,一切家庭问题的解决也归结于和谐关系的重建。在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辅导教师对家庭关系的关注要重于对学生问题的关注。辅导教师不能仅仅纠缠于单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要向家长解释清楚学生的问题与家庭系统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此负责,并要与家庭成员就辅导目标等达成一致性意见,共同作出改变的努力。

2、使家庭积极面对现实,而不是纠缠于“过去”。家庭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解决“现在”的家庭关系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纠缠于“过去”。适度挖掘过去的经历是可以的,如果太强调“过去”的意义,只会激起大家对“过去”伤痕的回忆,使问题更难以解决,而且还有可能引起新的家庭矛盾,使问题更复杂化。

3、在改善学生家庭环境的同时,不可忽视孩子自主性的提高。家庭心理辅导是通过改善学生的家庭关系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但是,辅导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太偏重家庭环境的改善,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四、家庭心理辅导的困惑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心理辅导,笔者认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辅导相结合,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有效,因为这是从学生的问题根源入手解决其根本问题,共同的目标也很容易使家长与学校双方形成教育的合力。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也常会遇到一些困惑。

1、家长观念保守,扭转困难

大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肯配合学校的辅导工作。当辅导教师指出其家庭关系中的问题时,很多家长可能碍于面子,心里不愿承认,也不愿为此努力。由于家长的观念难以扭转,学校心理辅导便得不到家庭强有力的支持。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与社会可通过专家讲座、家长沙龙等活动进行宣教,帮助家长转变传统观念。

2、家庭辅导策略难实施,更难持久

3、在复杂的家庭关系面前,辅导教师面临着保持中立的考验

当心理辅导教师真正介入家庭时,随着了解的深入,复杂的家庭关系呈现在面前,辅导教师往往会面临中立原则的考验:要么难以保持中立的立场,对家庭中的弱者同情和关注过多;要么始终保持中立,同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表面上做了很多,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想引用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我不是去治疗家庭,而是帮助家庭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介入家庭和实施辅导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会支持或干预家庭成员中的某个人,这并没有违背中立原则,因为从介入的全过程看,我们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申荷永。心理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2)

一、家长更需要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每个高中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心理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归结起来主要是学习障碍、人际交往、情感、家庭等几大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看似心理面的问题,其形成与发展同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现在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冲击,不少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心理失衡,导致学习一落千丈,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等。再如,家长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转移给子女,为子女设计过高的学习目标,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无法喘息,长期积累容易出现早期抑郁症状。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识到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这一强大的教育资源,弥补学校心理辅导势单力薄的不足,建立有效的家庭心理教育机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指导家长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通过召开各年级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优秀的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这些措施为学校与家庭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家长提供了家庭心理教育的思和方法。

学校在每年高考前夕聘请心理学博士、福建省教育学院的程灵老师为高三学生及其部分家长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在考前要注意营养、睡眠,调整好考试状态;在考中父母要积极配合考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比如考完一门科目不要询问考试的情况、注意做好后勤工作等;在考后家长要及时做好对考生的保障工作,如对于考后感觉不太好的考生要多加注意,防止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等等。在大约两小时的报告中,学生及家长都聚精会神地聆听。会后从班反馈来的信息显示,学生及家长都感到受益匪浅。

心理辅导通过校园心理小报心桥和心理健康专栏心育专门出版家长专刊,作为家长获得教子经验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阵地。小报设计了“校园心闻”“理论园地”“学生天地”和“家校互动”。“校园心闻”主要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动向;“理论园地”主要介绍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高中学习生活的特点等;“学生天地”主要刊登学生的一些心语,报道学生课内课外的风采等;“家校互动”为家长和学校沟通提供一个平台,主要反映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学校给家长的建议以及亲子的沟通与交流等。心桥和心育作为家长和学校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从发刊以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二、家长要真正了解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辅导接待前来心理求助的学生,倾听他们的描述,分析判断他们的负面情绪来源,其中由于家长不理解引发的心理伤痛占据很大的比例。根据辅导工作的具体进展,我们会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家长走进心理辅导,目的在于加强亲子沟通,让家长在较为民主平和的气氛中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有时让家长旁听心理辅导的过程,辅导结束后请家长发表感想。根据来访家长的要求和家长的特点,有时也请家长一起参与辅导。通过角色互换、改变认知评价、亲情沟通等方法,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思维定势,增进双方的了解,以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关系。

2009年9月,我校举行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和身边的心理现象写成剧本,倡导自编、自导、自演,更后达到心理自助的效果。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共创作了四十余篇心理剧本,写出了学生更关心、更焦虑、更痛苦的事,也写出了他们如何借助老师同学和自己的力量走出心理困境,感人至深的剧情反映的都是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生活情况。很多情节家长是想象不到的,所以,决赛那天,我们邀请了部分家长来观看演出。剧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家长和学生观众一起为台上的困扰而揪心,看到台上的母女和解、父子释怀,台下的家长也都喜极而泣。高二一班演出的木棉花下描写一位单亲家庭母亲辛苦劳作只盼女儿成才,不料发现女儿“早恋”,恨铁不成钢的教育导致女儿出走。迷茫中在所谓的“男友”开导下,劝回出走的女儿,还澄清了他们的关系,其实他们只是学习互助组合。真相大白,母亲后悔不已……剧情很简洁,家长反映说,这个剧就像写自己家的孩子,原来生交往,并不一定都是早恋啊!

三、家长也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生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基础教育虽然提出要培养人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现实的衡量标准却是能否考上,高考成绩的高低。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被高考的强大压力所掩盖,同时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灌输一个观念――进入,万事轻松。学生进入后发现有很多比自己优秀的学生,考试成绩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以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此时,我们发现,生群体中因为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意外事件远高于中学生。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高校辅导员如何及时识别心理问题、初步的心理干预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原因探析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持续性的、伴随人一生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是个体社会化的载体。父母与子女构成的家庭是社会更基本的单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是“面对面”的交往群体,家庭给予个体的非正式教育比正式教育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在个体社会化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亲子互动方式、内容不同,导致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作为基础性教育,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在教育对象身上便会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家庭教养方式正确与否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且基础性原因。

二、应对措施探究

家庭教育的失误和偏差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很难弥补或剔除,当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学生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本着“关爱为主,挽救学生”的原则处理此类问题。具体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1、收集信息,与社会支持力量建立联系

辅导员是生在校接触更多的教育者,对于心理危机学生,辅导员应快速、详尽的收集该学生的信息。入学前特殊的学习、生活与家庭教育状况,是造成该类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因素,所以全面了解其入学前的状况至关重要。主要途径有:查看学生学籍档案;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双方配合,但向学生本人保密;从其他学生中侧面了解等等方式,以了解该生过往的生活以及教育经历。如果有学生心理普查的相关资料,辅导员应详细查看该生心理普查中各项数据,与心理联系,以做到精确掌握学生心理基本情况。掌握该类学生基本信息,以保证之后的谈话有的放矢。

2、接触与交流

3、控制与稳定

课堂、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每个辅导员带的学生众多,且不可能随时随地关注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状况,这就要求辅导员安排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其舍友关注学生动向。此项工作应注意:⑴以合适、恰当的理由告知他们关注该生的理由,不应将全部实情告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⑵这种关注不能让心理危机学生知道,以免对其造成心理压力。

4、对需求提供支持帮助

通过前期关注与沟通,如果心理危机学生对辅导员明确表示信任,且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此时辅导员应通过加强即时的和延续性的安全保障,提供生理和情绪上的安慰与帮助。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确保及时、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与心理动向。

5、与其他援助服务建立联系

引文注释

①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08(1)。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4)

近年来,随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及和规范,游戏辅导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成为心理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上个月我参加某校的心理活动课教研活动,教师们推出了雨滴声与拍手相呼应以释放压抑情绪的“雨点变奏曲”游戏、感受团队协作精神的“齐眉轩”游戏以及“用身体写字”“松鼠和大树”“解开千千结”“一条龙”“大风车”等游戏。游戏在心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调适自己的紧张情绪,增进了团队意识。但与此同时,游戏辅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游戏辅导理论简介

游戏辅导是由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游戏辅导是借助游戏这一媒介,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当事人在玩耍中发生改变的教育活动。更早研究和整理如何利用游戏进行儿童心理分析和治疗的学者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认为:当构成个体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按各自的运行法则运行时,会出现冲突,其体内积累过多的心理能量不能得到有效地疏解而被压抑至潜意识时,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面,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其辅导的步骤首先是通过游戏过程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儿童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借助游戏帮助儿童进行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进而分析潜意识。

游戏辅导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娃芝娜·爱丝林(Virginia Axline),其主张把当事人中心学说应用到孩子身上,创造了儿童中心的游戏治疗。以人为中心的游戏辅导理论认为治疗者与被治疗者能否建立起一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儿童感受到治疗者的温暖、接纳、兴趣、关怀、理解、真诚以及同感时,便能自我改变;若能够改变原有的价值条件,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性化关系,就会带来儿童的改变与成长。治疗方法是通过建立无条件尊重、同感、真诚三个条件的辅导关系以实现儿童的改变。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游戏辅导应该遵循的原则:即与孩子热情友好相处的原则,理解接纳孩子的原则,包容、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原则,感受反馈和自我领悟的原则,尊重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孩子有作出选择和着手改变自己的原则,循序渐进和限定性的原则。爱丝林提出的游戏辅导的原则在当前的学校辅导中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游戏辅导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沙盘游戏技术开展心理辅导

沙盘游戏是利用白沙和玩具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访者在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在治疗师的陪伴下,通过摆放一些缩微模具和塑料沙盘中的沙子,根据个体自身的内部状态创造出一个相应的外部世界。来访者在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以及发展与创造中,达到自我康复和自我成长。沙盘游戏治疗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在欧美应用广泛,是目前上影响深远的心理分析技术,现在正逐渐被我国学校教育所采用,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我国许多中小学已经使用沙盘游戏技术,且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沙盘游戏的临床实践发现,沙盘游戏不仅适用于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学习困难、创伤修复与治愈、注意力困难、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信心提高以及成长发展等方面,也适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的班级建设、同学关系、沟通与交流、自信心增强等方面。沙盘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随着沙子从手指间滑落,游戏者的心理便开始异动,沙子以它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不完善的困难,使之能够自主、轻松地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教育。利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辅导,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性格习惯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2、利用心理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心理游戏的活动很多,我们能从许多书籍中看到游戏活动的介绍:如徐光兴主编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唐思群、屠荣生编著的师生沟通的艺术第九章“沟通的团体游戏”,以及网上搜索“团体心理游戏百例”都能找到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游戏活动。教师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将这些游戏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课前用心理游戏导引教学内容,课中用心理游戏发展学生的认知,课尾用心理游戏升华学生的情感。在心理辅导教师带领下,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能有效调适学生情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心理游戏辅导不仅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宽松、自然、平等、尊重的环境,而且能借助游戏中潜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我发展。实践证明,游戏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对学生个性心理、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

亲子游戏治疗是一种直接将父母纳入游戏过程的治疗方法,是父母在受过训练的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协助其情绪或行为有困扰的孩子进行改变的直接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步引领家庭教育向科学化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开展心理游戏辅导时,可以借助家长这个教育资源,把家长变成协助孩子改变过程中的一环。学校辅导教师要培训家长掌握游戏治疗的技巧,指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活动和相处的正确方法,并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为,通过亲子游戏进行调适。我区的笔架山小学就是请家长到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参加亲子教育和亲子游戏活动,将家与校、师与生、父母与孩子融为一体。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孩子们积累了感觉印象,减少了问题行为,增进了与父母间正向的亲密关系。同时,孩子们在各种游戏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

三、游戏辅导在小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游戏辅导是以游戏活动为中介,让儿童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思想,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同伴经验,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教师在开展此类活动时需注意:

1、游戏辅导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儿童游戏很多,有机能性游戏、体验性游戏、获得性游戏、创造性游戏,也有实践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游戏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适合于课堂教学需要的游戏,为学生和教学服务。

2、游戏辅导环境的设置要适宜。游戏辅导的面积要在30平方米左右,位置设在不打扰其他个案和同事的地方。内应该提供视觉上的隐秘性,色彩柔和,不宜太刺激。游戏辅导中更好有水槽、沙盘、玩具、绘画工具、桌椅等。

3、游戏辅导程序的设计要合理。每一次辅导中进行什么游戏,每个游戏进行到什么程度,辅导教师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制订详细的游戏辅导方案,包括:目的、时间、人数、场地、玩具、游戏方法、活动程序、注意事项等。

4、游戏辅导过程的观察要细致。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要认真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玩具使用以及活动情况,同时要作好记录。

5、游戏辅导教师的指导要规范。游戏辅导的目的是对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再整理。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基本态度和原则是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儿童自由表现内心深处的世界,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不排斥、不说教、不单方面终止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5)

一、心理状况分析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以下认识,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知方面

上课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注意的稳定性较差,难以持久,观察问题不仔细;记忆力差,表现为记得慢而忘得快,尤其思考问题容易受情境影响,思考缺乏广度和深度,反应迟缓,不能变通。

2、人格方面

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价较低、不敢与他人交往、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这些孩子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的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生活的不顺导致他们上课时情绪很难调动起来,课后言语较少,极少参与集体活动,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失落感很强。因家庭的变化,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还出现思想、行为固执,不愿听别人的劝说,对人不信任,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自以为是,对批评拒绝过分敏感,对侮辱、伤害耿耿于怀,反映出强烈持久的偏执倾向。

他们自感不如人,害怕别人谈及此事,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许多同学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有自卑心理。

有些离异家庭孩子心理成熟比较早,看到别的同学在双亲的呵护下无忧无虑,使他们心中有一种失落感,自卑、自怜、压抑、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在他们身上,滋事、斗殴事件时有发生。

3、情绪方面

主要表现为抑郁、敌对和恐惧。因为父母的离异,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时时感到强烈的不安全感。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感觉,除了经济缺乏保障、住房问题和受人歧视、欺负外,众多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一种恐惧感。当这种强烈的恐惧感无法得到缓解和调节时,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不安、担惊受怕等心理,这样久而久之,离异家庭子女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障碍。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师生更加关心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各种现状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老师们特别是班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学到了很多心理健康的知识、技巧,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对策研究

作为专职的教育重要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对离异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气氛,可以帮助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消除过强的自尊心,缓解心理负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谊,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纯真的友爱。作为教师,有义务承担起对这些学生的保护和教育任务,发挥教师良师益友的作用,弥补他们缺失的爱。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多同他们谈心,帮助增强学习兴趣,改变其不良的学习态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小组研究与探讨了适合我校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矫正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应建立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2、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管理和保护

离异家庭的子女面对家庭的不完整,更多感到的是孤独、不信任。当他们处于集体时,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得到消除。在集体生活中,能使他们更快地摆脱父母离异带来的影响,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许多离异家庭中的中小学生能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就是学校工作的结果。因此,学校应积极挑起管理、教育和保护离婚家庭子女的重担。在此提几点建议:

(1)学校应指定专人或专门机构来抓这项工作。学校上至校长、,下至班和教师,都要关注和研究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对他们的教育规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教师应更加关心和耐心教育离异家庭子女,使他们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的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尽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而感到快慰,从而启迪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不良行为应坚决制止,耐心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缺点;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他们关心、信任与适当的宽容,教给他们一些适当的心理防卫措施。

3、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补偿教育

要帮助学生克服因家庭破损带来的不良影响,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心理补偿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心理补偿教育主要有:

(1)针对性心理教育。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自尊、自强、自爱、自立”教育;针对学生的敌对逆反心理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消除敌对情绪;针对学生孤僻、抑郁的心理进行集体教育,使他们从自我封闭走向集体,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伙伴关系;针对厌学现象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的人。

(3)补爱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神奇的作用,这种爱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倍爱护离异家庭学生,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爱护他们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多听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补好他们的功课,关心他们的同伴关系和品德的提高。只要教师倾注真挚的爱心,不但能够弥补学生缺少的父母的爱,而且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实现教育的期望。

(4)集体凝聚力教育。通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关怀教育、爱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帮助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和他们做真心朋友。开展我的“家”主题班会活动,在和学生游戏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关怀,消除了不良的心理障碍,培养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让班集体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5)亲子关系教育。调查表明,亲情是人心灵的港湾。对离异家庭学生,要培养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情感,利用心理换位效应,要求他们站在父母的位置上看待父母的行为。只有当学生理解和同情他们离异父母的处境时,才可能消除责难、埋怨甚至怪罪父母的消极情绪。同时要紧紧抓住家长心中对孩子永不磨灭的“爱”,对家长进行“爱”的正确引导,经常与他们沟通,唤起监护人的责任感,以更多的爱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认识到身为父母,无论婚姻关系是否存在,都应对子女负责,离婚决不能伤害子女。亲子关系教育不仅可以改善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而且可以提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6)加强人际沟通。与人相处的技巧是成功交往的渠道,高超的交往技巧可以唤起别人与你友好相处的热情,打通与人接近和沟通的渠道,密切双方的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离异家庭学生由于从小缺少正常的关爱,不懂得交往技巧。加强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锻炼,首先要教会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坦然走向人群;其次,待人应主动热情,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再次,在交往中,也要尊重对方,使对方感受到自我尊严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有利于增强人际吸引;更后,要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把握分寸,善于倾听他人的心声。

4、学校要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并举

首先,要针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者和离异家庭中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益处:一方面,因团体心理辅导每次可以接待多人,所以比个别心理辅导更加节省时间、更加经济;另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能运用集体的力量,促进当事人行为的更大改变。团体辅导为当事人提供了比个别心理辅导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经历的相似性可以使小组内成员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接受辅导,接受他人的帮助,寻求更多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增强抗挫能力。在辅导过程中:“榜样作用于模仿学习更有利于当事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们能通过感情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辅导和帮助其他学生,这样经验和感受的分担具有治疗性的功能,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品质,更终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5、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同对家长的教育和劝说结合起来,家校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6)

近几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日益规范与普及,其中也开始广泛地应用游戏辅导技术。所谓 “游戏辅导”即通过“游戏”这一媒介,借助于游戏的内容,充分掌握个体的情绪、内心需求等,推动个人进行内省与表达,而且借助游戏的操练作用,帮助学生练习成长或者获得成长的一类辅导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游戏辅导,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借助游戏活动将个人的内心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调节个人的紧张情绪,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团队意识。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1、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亲子游戏治疗是指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融入孩子与家长的治疗方法,在专注的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家长协助自己具有行为或者情绪问题的孩子,使其逐渐发生转变的过程。在教育不断发展的状况下,学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家校合作逐渐变成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亲子游戏中,学校的辅导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游戏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参与孩子活动,同时借助游戏过程帮助孩子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可以使孩子增加感觉印象,解决其问题行为,并增加其与家长的亲密关系。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孩子能体验生活,学会如何独立思考与有效地处理问题。

2、借助心理游戏实施心理教学。在团体中,心理游戏可以提供心理学面上的指导。其借助于团体当中人际的交互作用,使得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学习与观察,从而不断地认识、探讨与接纳自我,有效地协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心理游戏具有多种形式,在很多书籍中都有介绍游戏活动的内容。例如,在由徐光兴编著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这一本书中,就详细地介绍了游戏活动。同时也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把诸多游戏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在上课之前借助心理游戏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心理游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结束时借助心理游戏丰富学生的情感。有效的游戏活动可以充分调节学生的情绪,实现其自我发展,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在科学的心理游戏辅导的作用下,学生能够在更加平等、和谐以及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同时可以借助游戏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合理地应用游戏辅导,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以及个性心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3、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所谓沙盘游戏即为借助玩具以及白沙开展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基于治疗师的全程陪伴,来访者会处于一个受保护以及自由的空间内,借助于塑料沙盘内放置的沙子以及内设置的缩微模具,按照个体的本身状态创建出与之对应的外部世界。在保护与自由、发展与治愈、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中,来访者能够不断地成长与康复。欧美地区已经广泛地运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治疗。现在国内的很多小学也开始运用此项技术,同时学生都非常喜欢此技术。根据校园实践表明,沙盘游戏不但能够有效地应用在个人辅导当中的成长发展、创伤治愈和修复以及学习困难等方面,同时也能够运用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提升自信心、班级建设以及交流等方面。此项技术的基本理念为:在沙子自指缝间逐渐滑落的过程中,游戏者内心易于出现异动,沙子凭借其可塑性以及流动性,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克服语言表达障碍,从而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地接受教育。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与性格习惯,提高其自信心。

三、开展游戏辅导的注意事项

2、围绕辅导目标,注重实效。辅导的实效是重视情趣以及动感的基础。游戏主要是服务于辅导目标,所以游戏的设计过程必须要紧紧地围绕辅导目标进行。在充满动感以及趣味的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不能受制于学生的参与“热情”,而是要充分围绕辅导目标去选编游戏,同时也不能在游戏辅导中受制于学生的“热闹”,而是要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

一、高校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和学生联系更密切,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辅导员是生进入校园的位老师,与学生联系更密切,学生愿意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倾诉,学生更愿意接受辅导员的建议。辅导员会陪伴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与生接近,很容易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辅导员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快捷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

3、年龄方面的独特优势

高校辅导员大多数都是刚参加工作、学历次为硕士的年轻教师,他们求学期间大部分是学生干部,积累了不少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当角色转变为教师时,更能理解学生在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生的困扰,跟学生比较容易沟通,擅长利用网络和学生交流,工作更具亲和力,可使工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1、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3]

从新生入学开始,开展心理调查,建立个人心理及健康档案,及时存档,时刻关注生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并对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帮助。新生入学后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调查外,还应关注学生的适应问题,他们可能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失落感。考上后,失去求学动力、目标未定,另外少了父母和老师的督促,有些新生可能会放纵自己。不适应的学习方法、方式,很多新生进入后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常使一些大一新生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给后续年级留下“后遗症”。辅导员应帮助他们缩短转变过程、消除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生活。另外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不断变化来更新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2、关注贫困生

贫困生约占班级人数的30%,特困生约占学生人数的10%,因此关注贫困生应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趋升,在校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其它的一些开支,一年每个生花费约一万,完成学业近四万,在一些发达的城,学费及消费标准更高,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目前来自农村的大部分学生家里都不止一个学生在校就读,高额的学费让这些家庭不堪负重,党和政策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高校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目前,贫困生一般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贫困生学费得到解决后,还有生活问题,由于贫困,不少贫困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和由此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外人很难想像的。他们的学习目标很大程度上是为拿奖学金,为此,他们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就业中,又出现了障碍。贫困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贫困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

辅导员和学生关系更密切,针对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应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教育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使同学明白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可以用双手改变家庭现状回报父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受资助的同学,教育他们要有感恩之心,有能力时回报社会。

3、关心残疾学生

残疾学生由于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一方面,由于身体残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困难,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容易遭受挫折,外界刺激敏感,若受到取笑和不合宜的怜悯,很容易产生无助、无用、自卑等心理,他们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又缺乏主动接近别人的勇气,甚至回避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轻生。尤其是当残疾者在坐、立、行走、穿衣、等方面困难较大,更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身体残疾的学生一般性格都比较孤僻、内向、封闭、自卑等,容易心理失衡,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辅导员应关注他们的进步,发动班级学生多组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相互尊重的意识,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建立一种融洽的同学关系。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提高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其陷入自我封闭的圈子。以榜样的奋斗历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与困难抗争,更终取得成功。

4、关注家庭发生突发事件的学生

生在校四年期间,有个别学生家庭会发生突发事件,如父母一方自然死亡、意外事故或学生之间比较亲密的人去世,都会给他们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会造成不良影响。辅导员应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尽快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另外,由于社会发展,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受到了很大冲击,离婚率逐年增高,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面临着教养失衡问题,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部分孩子心理出现异常,这些孩子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里,他们的身心健康受不同程度的家庭环境影响。辅导员应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态,帮助他们适应单亲家庭的事实,平衡他们的心理,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辅导员和家庭携起手来,共同给这些学生关爱,尽量减少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的创伤,消除心理异常。对他们做的对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对的地方给予指正,克服敏感心理。只要科学的引导,单亲家庭的孩子同样可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5、关注沉迷网络学生

随着时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天下事,工作之余可以上网娱乐、网上购物等,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有很大的复杂性和诱惑力,网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广大的学生,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导致成绩急剧下降,多门课亮“红灯”,甚至退学,很多学生玩后感到极度空虚,充满负罪感,长时间如此会形成抑郁症,严重的甚至造成悲剧。沉迷网络的原因有多种,青年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在现实社会中,只有部分人被肯定,网络是一个多元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能够提供他们所想要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在逃避现实,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辅导员应对学生上网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应对网络,对于沉迷网络的学生,及时说服、教育,关注其到课率,跟进追踪直至正常。

6、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生心理问题跟社会、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等有关。一般都和家庭有很大关系,如单亲家庭等。辅导员应取得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家长比较了解学生,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他们比较清楚,这样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做学生工作就容易的多。另外有些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外面上学,和家长沟通较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不知道,加强和学生家长沟通,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的症状后,可以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7、充分依靠班委,及时处理学生问题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级学生干部,建立一支能力强的班委。班级干部,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他们分布在班级里各个宿舍,生活在同学们之中,对同学们的情况更了解。辅导员可以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为贫困生认定作为参考依据。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出现心理异常的同学及突发事件,班委能及时向辅导员报告,得到快速解决,使问题更小化。应对好突发事件,辅导员除了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头脑、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开阔的胸襟等人格品质以外,在个人能力要求上还需要具备统揽全局力、快速反应力、良好的心理稳定力、敏锐判断力、科学决策力、果敢执行力和善后处理力[4]。

8、多种渠道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辅导员不仅要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部分学生思想问题发生的规律性阶段,如:大一时会出现不适应生活和跟同学相处不融洽的问题;大二容易出现学习与工作、情感与恋爱问题;到大三大四时就会出现就业问题。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储备是高校辅导员做好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5],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2]王慧琳。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9 年 06 月169 期:51-54、

[3]刘宁。徐其涛。论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09期:76-79、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1

任何冲突都涉及双方,亲子之间的冲突亦如此。在这起母女冲突事件中,妈妈当街扇女儿耳光的做法简单粗暴,极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做只会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严重的逆反心理。

家长不能轻易否定孩子,要对其有同理心。要尊重孩子作为孩子的特点,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父母首先要分析这种行为是否与孩子的身心特点有关。在跟孩子沟通时,家长不要习惯于对孩子的行为直接做道理上、规范上的评价和纠正,更不能随意埋怨、批评、责骂孩子,这会让孩子不愿跟父母说话。要先理解、接纳孩子内心的真实情感,以同理的姿态跟孩子说话,只有这样,沟通才会顺畅轻松。报道中的十岁女孩已经有了对美的追求,家长应理解幼小心灵对美丽的向往,细心呵护与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

家长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如家长可以蹲下身来跟孩子说话。蹲下来,是对孩子的关心与理解,也是一种平等与尊重。这意味着家长放下权威的架子,把孩子当做朋友。蹲下来不仅仅是从身体上蹲下来,而且是从心理上蹲下来,了解孩子的独特,体会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思想。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2

亲子沟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亲子沟通,是指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良好的亲子沟通能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不良的沟通会引发亲子冲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龄期到青春期过渡的阶段,是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工作是帮助人和社会解决问题的专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服务方法。本文试图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亲子沟通特点,发现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尝试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由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小学生顺利度过成长关键期,避免心理社会危机。

二、城小学生亲子沟通状况

(一)部分家庭亲子沟通状况不良,60%的家长认为需要亲子沟通指导

(二)家长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代际差异

(三)四年级的亲子沟通评价较六年级亲子沟通状况差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程序与方法

(一)反馈调查结果,进行需求评估

(二)具体介入

1、 家长学校。家长学校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主要参加对象为需要亲子沟通技巧培训及对亲子沟通感兴趣的家长。社工提前一周将讲座内容、时间、地点进行,由家长自愿参加。根据评估的结果来确定讲座和的内容,如“如何做父母”、“倾听与尊重”、“吾家有子初长成”等,主要是针对亲子沟通中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做法进行和评析,了解高年级孩子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特点,增加亲子沟通的技巧,做与时俱进的家长。

2、 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个别方式对感受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功能。

在对亲子沟通教育的介入中,我们将学校的“心语工作”与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社”结合起来,面向家长与学生开展个案服务,主要对象为在亲子沟通方面遇到困难并希望得到解决的家长和学生,由社会工作者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会谈,在这个过程中,严格遵守个案工作的伦理守则、工作原则,遵循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的程序,并做好相应的个案记录。

对在个案工作中经预估发现的家庭沟通方面的问题,经家庭成员的同意,邀请家庭成员进行家庭治疗,面向家庭成员开展工作,对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等进行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引导家庭成员发现问题,转变沟通的理念和方法,从而解决沟通中的问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评估

在评估时,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工作者在每次活动后都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同时邀请学校教师、社会工作督导对介入活动进行评估。到目前为止,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评估结果显示,介入活动前后,服务对象有较明显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在家长面上,对介入满意的有92.3%,在沟通能力和沟通评价方面,家长和学生表示在介入前后亲子沟通效果和对沟通评价有了显著的变化。从督导的面上看,我们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改善亲子沟通状况、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3

一、当今职业学校学生家庭中面临的亲子问题

1、亲子之间沟通不良

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亲子冲突的爆发期,逆反心理较强,此时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而父母面对子女的冲突,一般都是通过对话直接针对问题进行交流,事实证明这一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调查,职业学校中的男生与父母冲突的数量比女生要多,但是整体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都存在与父母冲突的问题,这就说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2、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亲子关系

二、通过家校一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4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和W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两大主阵地,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学生心理素养发展的基础。而亲子关系被心理学家认为是家庭关系中更基础、更重要的一种关系。经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学生普遍认为家长对自己要求太高、不肯放手让自己去实践、与自己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方法。家长则普遍认为学生就读中职院校让自己抬不起头,不了解生活艰辛、不愿意与自己沟通、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亲子矛盾日益突出。

心理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开设中职心理课,旨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协调人际关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若将中职心理课堂教学与学生亲子教育相结合,既可以为亲子沟通搭建平台,又可以将家长纳入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家长,用心理课堂促进亲子成长,根据亲子互动成果推动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课堂良性发展。

二、亲子心理课堂在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亲子心理课堂在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亲子心理课堂在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升学以成绩为导向,不太重视学生心理素养的养成。心理课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常常被忽视。只有到某位学生或某个群体的学生出现问题时,才派心理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到了高中阶段,很多中职生的心理问题集中爆发。据调查,中职生亲子问题主要表现在亲子冲突激烈、亲子沟通不足、亲子互动缺少正确的方式和恰当的技巧等方面。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始重视亲子问题,也进行了多种尝试,方式多为家长亲子讲座、亲子家长会等。由于师资、场地、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将中职亲子心理课堂形成系统,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三、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探索

(一)中职亲子心理课堂教育的要素

1、亲子心理课堂的界定

所谓亲子心理课堂,就是把家长请到学校的心理课堂中,通过各种亲子互动的形式将家庭教育指导、家庭心理辅导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达到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改善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和家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

2、亲子心理课堂教育教师及素养

3、亲子心理课堂教育课程建设

4、亲子心理课堂教育家长及素养

(二)中职亲子心理课堂教育初探

1、亲子沟通

良好的亲子沟通是改善中职生亲子关系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家长和学生共同观看视频变形记,让家长产生共鸣,并敞开心扉谈谈视频里的孩子,再由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启发家长认识到自己和子女思想的不同,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游戏环节“背靠背测测你知道吗?”内容涉及生日、喜欢的颜色等问题。通过测试让家长和学生看清在沟通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更加了解对方。同时,游戏还设置了奖惩制度。奖励是对家庭良好沟通状况的肯定,处罚(让学生为父母敲背)能让家长享受到子女的贴心服务,让子女体会到感恩之心。游戏“盲人走”是一个角色互换的游戏,让子女成为引导者,让家长成为“盲人”,意在把现实生活中家长和子女的角色进行互换。在活动中,双方通过口头交流和肢体语言进行更好地沟通互动。家长会感觉到子女的成长和责任心,子女会感受到父母教导自己的不易,从而体谅父母。“大声说爱”环节可以给家长和学生一个互相沟通、互说感谢的平台,打开亲子沟通困难的缺口,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

2、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阶段,也包括了整个从业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为中职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据统计,绝大部分中职生进入中职学校后目标并不明确,大部分家长对子女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也知之甚少。在进行心理课堂亲子教学时,可以播放与本专注有关的大国工匠系列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讨论使家长和学生共同了解本行业需要哪些优秀品质(吃苦耐劳、工作细致认真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些品质。也可请从事本专注的家长或是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展示职业特点,说明行业要求,为全班学生和家长提供可参照的模本,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地职业生涯规划。或让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在更好地了解学生自我特质的基础上,学生和家长共同有针对性地选择本行业中更适合学生的工种,明确行业方向。

3、 青春期性教育

四、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对教学环节的要求

1、课堂教学主题要实在

2、课前要对家长进行了解和指导,做好准备工作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与家长间有些较为突出的亲子矛盾,这不利于亲子心理课堂教学的开展。所以在开课前,心理教师要帮助家长和学生拉近亲子距离。如指导家长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指导家长多鼓励学生,多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了更好地开展亲子心理教学,心理教师也要对家长的个人情况、特长、工作等进行了解,将这些教学资源纳入课堂教学环节中,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具说服力。

3、课堂教学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中职生亲子矛盾非一日之寒,亲子课堂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破冰和互动。一节45分钟的课不能满足这些教学需求。在心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亲子交流往往带有私密性,需要独立的教学空间,给家长和学生一个更为安静、安全的空间。

5、课后要进行效果追踪巩固

单从心理课堂本身看不能体现亲子教学的效果,必须结合课后的效果追踪巩固,让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二)对心理教师的要求

1、要求心理教师团队合作课堂教学

中职亲子心理课堂面对众多家长,家长的个人素质也参差不齐。所以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心理教师们要团队作战,多方面、多渠道了解授课班级的学生和家长,准备多套教学方案,以应对课堂突况。由于课堂参与人员众多,光靠一位心理教师,很难把握住整个课堂。要形成一位心理教师教学、多位心理教师辅助的教学模式,才能充分调动整个心理课堂。

2、对心理教师的提出更高要求

中职生亲子矛盾引发的原因多种多样,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心理教师运用心理知识寻找矛盾根源,运用专注技术加以解决,这对心理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课后的效果追踪巩固也需要心理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运用多种专注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合。

(三)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1、工作量过大,无法全面铺开

每一次中职亲子心理课堂的开展,都需要课前调查、制定方案、(专注指导)、上课、n后反馈、课后追踪等环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2、家长难请

中职亲子关系冷漠很大原因是因为家长缺少对学生的关心,所以在邀请家长时,家长难请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三年制和提前批的班级里尤为突出。而这批难请的家长又是亲子问题更严重、更需解决的群体。家长难请使亲子心理课堂教育与指导的效果无法按计划达成。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5

(一)我校中师生家庭教育调查与研究

(二)中师生自测健康调查与研究

中师生健康成长是指中师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符合年龄特征并且积极发展。该课题运用自测健康量表对被试施测,旨在了解我校中师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表现。根据表2的结果来看,本样本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各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分别是7.9983、6.3285、6.6681、从该量表的评分标准来看,0分代表不健康,10分代表健康。由此可见,中师生的自测健康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生理健康这一维度得分7.9983、处于健康水平,并且标准差不大,说明个体差异性不大,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维度虽得分不如生理健康得分,但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这两个维度的标准差较大,提示,中师生个体差异明显,对于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得分较低的学生,值得相关人员关注。

(三)中师生家庭功能与自测健康相关分析

二、我校中师生家庭教育情况分析及给出的建议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6

关键词:高中生;亲情现状;原因分析

齐第八中学校有1600多名学生,据调查,单亲家庭的孩子较多,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不是很好,甚至有一部分学生的家庭相当贫困。所以相比较来说我们学校的学生存在的亲情方面的问题更多,作为高中教育的管理者,为了深入了解高中生和家长的亲情现状,我校对711名学生和605名家长进行了 “关于亲情问题的问卷调查”,数据说明,高中阶段的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亲情现状不容乐观。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在亲情方面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代高中生、家长的亲情现状

二、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家庭关于亲情教育的缺失

目前,高中学生出生于九十年代末,大部分学生家庭的生活水平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而且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从小就受到了父母长辈的溺爱,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家庭只重视如何为他们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忽略了如何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去造就他们美好的心灵,从而导致很多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从小只知道从父母、从家庭中索取爱,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知道向父母、家庭去回报爱,亲情观念自然也就逐渐淡漠。

我国古代幼儿启蒙教育必学的篇目弟子规中对子女如何孝敬父母有明确的阐述,如:“首孝悌”强调的是要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放在首位,在如何与父母沟通上强调“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反观现代教育,无论是幼教阶段,还是中小学阶段,教育仍然是重智育,轻德育,过分关注高考成绩,关注高考升学率。亲情教育所占的比例很小,甚至缺失。

(三)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影响了我们的高中生。一些学生爱慕虚荣,与同学“拼爹”,一旦比不过,就抱怨自己父母没能耐,不能给足够的钱供自己消费,瞧不起自己的父母。另外,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从而使他们把亲情给遗忘了。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部分学生心里有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非常爱自己的父母,但却羞于表达。另外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的意识,有自己的主见,有时不认可父母的观点,再加上有些父母也比较固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矛盾,造成了互相的不理解。长此以往,孩子越来越不愿意与父母沟通,觉得有代沟。有许多家长表示,孩子在家什么也不和自己说,一问就烦,更终造成了亲情的淡漠。

三、加强高中生亲情教育的对策

1、开展关于亲情教育的课题。2011年至2014年,我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关于强化高中生亲情教育”的课题研究,共有48人直接参与课题研究。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全面了解我校学生、家长的亲情现状,研究并制定强化亲情教育的目标,探索强化亲情教育的措施、途径和方法。科研取得了重大突破,一系列的研究有效的改善了学生和家长的亲情关系,家庭幸福指数明显上升。

2、开放办学,加强家校沟通。几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民主管理开放办学的进程,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课堂向家长全面开放,每年举行两次教学开放月,邀请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走进班级参加听课、评课,深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举行学情交流会、家长座谈会、校长见面会等等,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加强与老师的合作。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7

一、多种渠道,做好亲子教育的宣传工作

在学期初成立班级委员会,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发展提出诚恳的意见。班级重视活动中家长的建议,促进和谐互动亲子关系的建立。通过开展“家长进课堂”的亲子活动,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培养目标,从而对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的参与积极性更高。有利于实现家园共育,更终有利于幼儿的全方位发展。我们向家长介绍亲子活动的目的、意义,有针对性发放宣传资料,使更多的人了解亲子教育的重要性。

二、家园互动,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开展多种方式的家园互动,有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通过多维度的指导,家长由注重幼儿智力和技能的发展,转向关注幼儿身心、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了解了良好亲子关系对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使家长在构建良好亲子互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明确。为了不让爸爸们在幼儿的成长记忆里成为缺席者,我们努力通过亲子活动调动男性家长参与孩子教养工作的积极性,让爸爸走进教学活动。活动使教师认识到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使教育内容延伸到家庭,也使家长在家庭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三、运用网络,架起与家庭沟通的桥梁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8

父母的离异使子女失去了爱的温暖,是人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教育是一种心灵、情感、人格的交流活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名班,应该用怎样积极的态度去弥补、关心、关爱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呢?在自己这几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导致单亲家庭的原因不同,对这些学生也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尽量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情、人间的温暖,帮他们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

一、沟通情感,当好孩子和家长的知音

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一方面反映出家长的素质,另一方面也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班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孩子和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学生更需要如此。

如我班单亲家庭中有个叫谭××的学生,四年级时我发现他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不爱参加团体活动等。从侧面我了解到他的父母离了。离异后,他的父母还存在很大的误会和矛盾,父亲不准母亲到学校看他,不准母亲关心他等。而母亲又非常思念自己的儿子经常到学校看他、关心他。但父亲知道后,会把所有的怨恨和不满发泄到儿子身上。这位学生又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但迫于父亲的压力而不敢去看母亲,不敢接受母亲给的钱和东西。这些使得这位学生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沉默寡言,无心读书。当我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分别找家长谈话、沟通,给他们指出:“我们大人的生活和误会不能强加于孩子,大人的矛盾和怨恨不能让孩子承受,孩子是无辜的,我们父母不论怎样都有权利和义务教育和关心自己的孩子。母子、父子之情是怎么也割不断的,而任何孩子都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和父母无私的爱。”后来,又经常与这位学生谈心,关心他、鼓励他,让他理解父母的选择,让他知道,这一切不是他的错。终于,这位学生逐渐走出了阴影,他的父亲也改变了很多。在多方帮助、努力下,他现已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二、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更好调节剂

如我班有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叫涂××,父母因种种原因而离异。离异后,母亲远在他方,父亲天天忙于上班又无暇顾及他,他就随奶奶一起生活,然而这位学生一度的消沉孤僻,经常迟到、旷课,经常和一些学困生结伙玩耍,无上进心。我了解这些情况后,经常找他谈心、沟通,在班上经常鼓励、表扬他;在编座位的时候,有意让他选择自己的座位,大胆让他去做一些在老师心目中只有成绩好的同学才能做的事。让他明白,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自己和别人一样。通过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和各位老师无私的爱,他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了除了父母的爱以外,这世界还有那么多爱。从此,这位学生的心理一步步走向了健康,学习也在一天天中进步了,成为又一个让我放心的学生。

三、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是单亲家庭学生情感教育的基础

良好的环境能使学生保持优良的情绪状态,促进高级情感的发展,而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恰好是情感教育良好环境的主持人,单亲家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他们中有不少还是比较优秀的,这些优秀的单家家庭学生我认为更多的得益于良好环境,父母虽然离异了,但他们在对待教育子女的角度上是一致的,给子女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让这些单亲家庭的子女明白父母为什么离异,明白这不是他们小孩的错,离异后也让他们得到了同等的父爱和母爱,真正让子女理解父母的离异有他们的原因等。同时,这些单亲家庭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的教育和帮助下,也会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9

关键词:家园共育;提升教育水平

幼儿教育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体成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提升幼儿教育水平是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家园共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树立起共同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同心同德,从不同方面给予幼儿积极向上的教育,确保幼儿接受到的是相同价值观指导下的教育。

一、优化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一)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家庭是孩子的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没有谁比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育的大环境,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一致、互补的关系,实现家园共育,是建设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优化家园共育是提升幼儿教育水平的保障

要想全面提升幼儿教育水平,必须要将家园共育提到足够的高度,采取积极措施来对其进行优化,为幼儿教育水准的提高提供保障。家园双方应该树立起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新型教育观的指导下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将家园双方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两方教育的不足都能得以弥补。家长与教师要努力消除隔阂,开展畅通无阻的沟通,双方都应发挥出自身功用来使家园共育得以优化,幼儿教育得到保障。

二、优化家园共育,提高教育水平的方法

(一)加强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同携手

(二)加强学习宣传,提升教育能力

(三)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家园共育活动

结束语:

家园共育意义重大,幼儿园与家长都必须看到家园共育的积极作用,携起手来共同进行教育策略探寻,为了达成提升幼儿教育水平的目标而努力,力求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得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姚俊。家园共育,促进幼儿成长——家园有效沟通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云南卷)[C],2010(09)。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篇10

【关键词】 家庭教育;沟通方式;对策

在父母日益注重亲子关系的今天,如何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对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技巧要求越来越高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只有父母首先能建立起和孩子沟通的桥梁,才可以教育好孩子,促进他们的德智体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如何架设好这座桥梁,如何使这座桥梁能架设到家长和孩子的内心深处,便是我们要一起来探讨的。

1 父母与儿童良好沟通的重要性

1.1 儿童的特征。儿童包括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学龄前教育是孩子们为正式教育做准备的一个阶段,一般在幼稚园或年级在小学。这个阶段的孩子迅速地学会同化信息, 并且明确兴趣和迷恋在各个新发现。是孩子们性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学龄前儿童已从完全受人照顾逐步向基本自我服务过渡,此期儿童一般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波动较大,爱发脾气,容易形成任性、娇纵的坏习惯。成人要耐心教育,循循善诱,在儿童性格形成的初期就给以明确的是非观念的教育,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性格。

当孩子们上小学后,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光靠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教育也很重要,孩子很多习惯和爱好都是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形成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任老师,然而,实际生活中有超过25%的孩子和父母认为与对方的沟通不理想。30%的父母经常苦恼与该如何教导孩子,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据调查发现,“孩子的学习”、“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沟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家长们目前更关注的3个问题。在学习上,有的孩子贪玩、不认真,也需要家长进行教育;打骂孩子已被公认为更不理智、效果更差的教育方式,但孩子与父母沟通如果不顺畅,双方难以理解,一切教育都很难发挥作用。

不管是学龄前儿童还是学龄儿童,家庭教育都是致关重要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教育主要侧重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而家庭教育主意是对孩子的人格和品质进行塑造。然而,现在却有不少的家长,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忽视与孩子进行交谈,只提供给他们物质上的满足;或不会与孩子交谈;自身又没有文化素养,不知道该如何有效交流。再加上孩子们在父母的从小呵护下,有越来越强的依赖心理,缺乏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缺乏心理锻炼和意志磨炼,这就导致了一些孩子出现心里异常。

首先,家庭气氛对父母与孩子是否能有效沟通有重要的影响。孩子容易受家庭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其生活的氛围会对其产生极大的诱导作用。父母愿意为自己的孩子花钱是一方面,但高档衣服、玩具,不能替代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现今,父母的工作压力,以及很多外在的因素有可能会导致家庭气氛的不和谐。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怖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有的父亲和母亲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礼貌和尊敬。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孩子长期处在这种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更谈不上能和父母交流了。

其次,家庭的管教方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家长应如何管教孩子,与孩子沟通是一门学问。不好的管教方式,对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非常不利的。有的父母对孩子一切包办,不给孩子丝毫自由的空间,随着孩子心灵上的压抑,往往形成懦弱无能、胆小怕事的性格,甚至产生强烈的埋怨对抗心理。或者有的孩子长期处在父母高压政策下,这样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孩子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无主,缺乏自信心。而有的家庭中儿童常常被父母忽略,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2 增进父母与儿童沟通的对策

由于情感沟通是家庭心理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儿童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良的沟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不利。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理解、轻松愉快的相互沟通、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舒适整洁的家庭环境是搞好家庭心理教育更重要的条件。家长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些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努力创造这些条件。

2.1 父母与儿童良好沟通所需注意的。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时常会感到“牛头不对马嘴”,原本是关心孩子,可是他却不领情;想说点知心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其实,孩子在与家长沟通时是有选择性的,如果无法开启他的心扉,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与他进行交流,好话未必能起到好作用。因此,家长和孩子沟通应注意这几点:

2.1.1 尊重孩子,并给予孩子较大的发展空间,这是现代教育的原则。父母要学会了解孩子,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父母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让孩子听。事实上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从任何角度来说,孩子都各有差异。做父母和老师的应该尊重孩子的差异,包括尊重他们的落后。有一种无意的伤害,就是作父母的总喜欢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不懂事的孩子,所以样样都替他们作主。在孩子的世界了,心理上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他有他自己独立的人格。而父母要是在朋友和同学的面前指导他的行动,等于向孩子的朋友们表示他还必须在父母的指示下生活,没有独立能力。这样也有损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孩子就像小鼠需要阳光一样需要宽松民主,像需要土壤一样需要尊重 。

2.1.3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只是把家庭当作休息和睡觉的地方,有的父母在家中说一些消极负性情绪的话,如对社会不满等,孩子在青少年时代常常感觉不到快乐,也会出现消极抑郁情绪。父母之间感情冷淡甚至出现争吵等不良家庭氛围都会给孩子的情绪带来不良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要注意自己的个性弱点,常常检查自己的情绪,只有宽容开朗的父母才能宽容的去理解孩子,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成长。

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人们往往长时间待在家中,几乎24小时都共处一个屋檐下,有些情绪会被无形放年夜,人也容易变得敏感,连亲人之间的说话都可能比较极端。在心理工作者看来,怙恃的情绪首先要稳定,一味限制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接纳、倾听和给予支持,才能给对方信任感和稳定感,家长需改变思维策略,多些正面慢回应。一起来看解放日报的报导↓

24小时都在一个屋檐下,人们情绪被放年夜,变得敏感了,有时候连亲人之间说话都比较极端,12355心理督导宋娅茹暗示,怙恃自己的情绪一定要稳定,恐吓和限制只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逆反。而在12355的志愿者金小燕看来,现在的状况更主要是“不确定”,她们的回应就是给年夜家提供一种确定感。

情绪高压易引发内在创伤机制

有在读初二时因为考试焦虑来寻求过帮忙的孩子,一年来一直情绪稳定,更近因为居家隔离又呈现焦虑,觉得自己学习效率低,幻想他人在家学得很厉害,压力很年夜,尤其当面对自己不是很擅长的数学科目时,这种不安的情绪更严重;当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成为孩子居家隔离生活的案头之物后,看到孩子无休止地“刷屏”,不肯意看书学习,有的家长强行制止,产生负面循环,致使家庭关系紧张;也有孩子看到怙恃天天讨论疫情信息、囤积食物、作息不规律,觉得家里陷入全方位混乱,也产生了恐慌情绪,严重的甚至因为担忧,呈现一些躯体症状;一位休学在家的年夜学生原来就因情绪问题去看过精神科,并接受了药物治疗,更近觉得自己又有了新症状,总是纠结要不要去。

金小燕暗示,疫情影响下,恐慌情绪不成避免,尤其在过往生活中有过创伤经历的人,处于情绪高压下,更容易引发内在创伤机制,产生情绪反应。

接纳、倾听和给予支持,才能给对方信任感和稳定感,告诉对方“你更近很多情绪反应,其实是正常的”。

2008年汶川地动时,部分震区青少年被送到上海,宋娅茹曾为他们进行过心理干涉干与,面对突然间失去了怙恃的7岁孩子,她以的身份,和孩子进行情感连接,通过绘画等体例来调度心理创伤,孩子恢复得很好。

地动后造成的危害属于灾后心理救助,而现在年夜家普遍是觉得心里没底,此时若去“解决”问题,效果其实不见得好。宋娅茹觉得,接纳、倾听和给予支持,才能给对方信任感和稳定感,告诉对方“你更近很多情绪反应,其实是正常的,很多人城有”,对方可能就会缓解很多。专注上有种技术叫做本体疗愈,通过调剂,身体可以自己从创伤中解脱。

但有些应激状态下的敏动人群则需要干涉干与,好比在和那位对孩子说出“出门不如去死”的妈妈沟通时,宋娅茹就告诉她,青少年像早晨的太阳,需要运动以及和同伴交往,现在被关在家里,自然觉得郁闷苦恼,怙恃可以在家里陪他做做运动,甚至让他做好防护下丢一次垃圾。再去告诉孩子,妈妈也是为了呵护他,同学和老师们每天也都待在家里,在群里报平安,互相陪伴。

春节以来,金小燕所在的一个集合了众多心理老师和专家的微信群里,就围绕“除刷疫情,可以做的N件事”征集意见,年夜家寻找了很多排遣无聊、提升幸福感的方案,除健身、研究美食外,趣事清单中还有一项是“毫无愧疚地无所事事和发楞”。

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会有负面想法跳出来,这种思维的“负面快反应”能提高我们的应对能力;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改变思维策略,多一些“正面慢回应”,在付诸行动和解释行动时都可以变得更为正向些。金小燕说,家长不消刻意去为孩子屏蔽负面信息,正能量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要担忧,而应该真的带着孩子去看,确实有很多残暴的现实,但同时我们也做了很是多的努力。

被动中主动把生活过得更确定

“云聚会”中,年夜家穿戴睡衣互相讥讽自嘲居家的模样,每个人都是更真实的样子,反而觉得有趣。

金小燕说,很多时候,我们都小看了孩子们,他们既有爱心又有策略,很善用他们这一代人熟悉的网络,把整件事做得很是妥当,作为老师,她总被学生打动。疫情产生前期,七年级的十多位同学共同拿出压岁钱,在家长的帮忙下筹集到320个合适标准的医用口罩,并委托同济年夜学从属东方即将支援武汉的医疗团队带到前方。

或许,怎么在被动的状态中主动把生活过得更确定、更充分、更有意义,是我们在之后的日子里应该思考的。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刘雪妍)

编辑:吴逸伦

以上关于“家庭亲子关系疏导”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如何疏解亲子关系中的紧张情绪(简单有效的方法)”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www.yuefachezhuang.com/html/2732.html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