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深度解析亲子关系对孩子的重要性)

admin by:admin 分类:做dna亲子鉴定多少钱 时间:2024/03/28 阅读:69 评论:0

亲子关系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深度解析亲子关系对孩子的重要性)

受疫情的影响,“神兽们”没法如期“回笼”,只能宅在家里上网课,但宅家的这段日子,却是令很多家长五脏六腑都要被“气出内伤”,有些家庭甚至闹得鸡飞狗跳,亲子关系一度进入崩溃边缘。那么,家有“神兽”不开学,该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呢?

宅家上网课跟坐在教里听老师讲课,那种感觉是不太一样的,坐在教里的氛围,会让孩子们更快地进入到一种学习的状态里,而宅在家里上课,特别是这么小的一个孩子,独自面对着电脑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动作:如,听着听着就东张西望了,或是歪歪扭扭地倒在沙发上了,大多数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这种画面时,反应就是劈头盖脸地就指责起来:看你这什么坐姿?坐没坐相的,学习没有一点学习的样子。反复唠叨多几次,可能就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反感,甚至顶撞起来。

其实,对孩子来说,他们可能自身也能意识到自己这种学习态度不好,再说了,其实有些时候,孩子们的这种状态并没有家长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他们可能真的是对着电脑时间久了,有些疲惫了,所以想放松一下,但如果父母在旁边反复唠叨,这种反复刺激,可对大脑皮产生保护性抑制,让大脑自动对其屏蔽,所以,爸爸妈妈越是在旁边唠唠叨叨,孩子越是叛逆不肯听,甚至还会顶撞起来。

对这种情况,或者可以换一种方式,如看到孩子上网课上到东倒西歪,把脚也架在桌子上,家长可以先什么都不说,走过去,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然后看一看他的脚,也许孩子就会明白你的意思,正正肩,挺挺背,把脚收好了。有的时候,简单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去提醒,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了。

情绪不佳时,管住自己的嘴巴,冷静后再教导

其实,亲子关系的相处过程中,更忌讳带着情绪教导孩子了,有些家长情绪一上来,嘴巴就收不住了,各种难听的话劈头盖脸就来,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忍不住动手,而这下好了,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令冲突也升级了,孩子同样也用发脾气、摔东西等方式来宣泄情绪。所以,在看见孩子出现一些不当的行为想要指责他时,如果此刻作为家长的你不是处于一种较佳的情绪状态,那么建议不妨深呼吸一下,转移一下注意力,先做一些别的事情,短暂离孩子远一点,等情绪平复后,再心平气和地跟孩子坐下来谈话,这样,说起话来才会更加客观,而不容易导致矛盾升级。

换位思考,学会与孩子“共情”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却喜欢摆出一副家长的权威:“让你这样做就这样做,那么多废话干什么!”“我这都是为你好!”完全一副高高在上的口气和做派,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希望孩子能听自己的话。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需要得到尊重的,他们也希望父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自己平等地对话,也会反感高高在上的说教和指点。所以,当发现自己与孩子的意见不一时,不妨先听一听孩子内心的想法,细心体会孩子此刻的感受,学会与孩子“共情”,孩子自然也就愿意与家长好好沟通,并听从家长的教导了。小雨的精心养护的小金鱼一夜之间全死了,第二天小雨起来见到后哭得稀里哗啦的,妈妈说:“别哭了,改天给你重新再买吧。”这么一说,小雨哭得更伤心了:“就不,我就要我这些小金鱼。”妈妈被小雨的无理取闹气得火冒三丈:“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讲道理。”但是如果妈妈能够站在小雨的角度,感受到她失去小金鱼时的那种心情,然后换一种说法:“好可惜啊,你这段时间这么精心地养护小金鱼,现在它们死了,你一定很难过吧?不过,小金鱼怎么会突然全死了呢,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看看是不是哪些做得还不够好,下次再买一些小金鱼回来时我们就可以注意一下了。”也许,这个时候,小雨就会接受妈妈的建议,而不会无理取闹就非得要那些死去的小金鱼不可了。

调整过于理想的期待,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俗话说,“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只有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自己先要做到,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家长不妨先成为那样的人,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想象一下,如果你想让孩子乖乖地看书写作业,不去玩手机不看电视,而作为家长的你,却一整天手机不离手,孩子愿意照你说的去做吗?所以,在这“超长期间”,为了不荒废学业,让孩子保持学习的习惯,家长不妨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双方都认可的规则,明确好学习与休息娱乐的时间,并要求严格执行,当然,作为父母的你同样也要控制好自己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时间,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示范和榜样。

很多年纪不大的孩子喜欢看抖音,里面的内容良莠不齐,虽然已经可以设置青少年模式,但很多垃圾内容依然容易对孩子身心造成影响,家长应当注意,孩子喜欢刷抖音有什么影响?是什么原因?下面八宝网小编带来介绍。

孩子喜欢刷抖音有什么影响?

刷太多抖音对孩子身体的影响

抖音上的视频都很短,讲究快速抓住吸引力,孩子很快就会被吸引。心在志为喜,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寄居的地方,担任接受外来信息,产生情绪反应的作用。正常的兴奋,是良性的,并无害处,但是过度的亢奋,就是很不利的。

2、长期刷抖音,容易造成近视,影响骨骼发育

疫情期间,好多家长都担心,孩子玩太多手机,上太多网课,会影响视力,甚至出现近视还不知道,直到度数很高了才去检查的情况。长时间注视屏幕,眼睛得不到休息,也容易造成屈光不正的症状。

刷太多抖音,孩子会精神“中毒”

在我孩子还在上学的时候,他有时候会玩电子游戏,我一度以为游戏是这世界上更坏的东西,但是现在看来,刷抖音与游戏真是不遑多让。

1、比游戏更甚的“瘾”

在单薄的剧情、画面、音乐渲染下,几十秒的视频给孩子提供了一种碎片化且强烈的刺激,连配乐都是歌曲的一部分,这是一种不需要铺垫的刺激。这种直接作用于大脑皮的愉悦感比电子游戏、电视和图书给人带来的刺激更加直接,在一个视频接着一个视频的刺激下,孩子很容易就上瘾了,就会不停地刷,一天的时间全耗在上面。

2、比身体虚弱更要命的是精神上的空虚

视频是比文字更有吸引力的载体,一旦刷抖音上瘾了以后,面对满是文字的课本,很难觉得有趣。就好比当你吃完一块糖以后,再吃甘蔗,很难感觉到甘蔗的甘甜,不是甘蔗不甜,是糖块太甜了。所以,面对满是文字的课本,孩子很容易觉得乏味,空虚,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课学习,脑子想的都是那些好玩、酷炫的视频和音乐,这样下去,孩子的学习成绩很难有保证。

3、内容良莠不齐,影响人生观

孩童时代是一个人建立三观的关键性时期,对于经历丰富的成年人,几十秒的短视频是大家闲暇时间的消遣,对于里面的各种内容,大多会一笑置之,并不会当回事。但是做视频的人,可能会为了吸引眼球,做出各种出格的举动,断章取义,在孩子对外界还没有一个足够清晰的认知的时候,很容易去模仿,甚至影响三观。

4、碎片化的内容消遣,实则浪费了大量时间

每个视频都很短,大家认为是很适合闲暇时候稍微看一看。但实际上,短视频是一种沉浸式的感官,内容创作者追求快速抓住眼球,吸引注意,所以大家发现只要手指稍微一划,你就很难停止下来,大量的时间就被占用了。不仅孩子,家长更要重视这一点。

5、让亲子关系变得疏远,情志受损

为了哄孩子省事一些,有些家长把看抖音作为跟孩子斗智斗勇的筹码,我不是很赞同。抛开抖音不谈,对于奖励这种教育方式,我觉得不是太妥当,这种做法将亲子双方推向了对立面,孩子会下意识地将家长当做交易对象,这让亲子关系变得疏远的同时,让孩子觉得父母根本就不爱我,伤心难过、孤独无助,情志受损。

更近看了一部冷门高分电影遥望南方的童年,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部真切朴素的纪录片——故事是真实的,演员亦是当地找的。

影片聚焦国内偏远农村令人堪忧的教育现状——“教育无用论”盛行、留守儿童的孤独、未成年人辍学等。虽然拍摄于2007年,距今已经十几年过去,但其中的很多现象和观念,直到今天依然存在。所以出来,希望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作者:严慌慌。

。。。。。。。。。。。。。。。。。。。。。。。。。。。。。。。。。。。。。。。。

村头小卖部,一个模样十岁左右的孩子,与几个成年人聚成一桌打牌,出牌声音高亢,一幅老赌徒的派头。

这父亲没道理,便一嘴无赖话出来,“过两年,你给我死出去打工。”

旁人纷纷附和,“没错,送出去打工挣大钱。”

好在李响父亲及时去火车站将她“抓”了回来,并没收了身份证和费。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私人办学,没有丰裕的资金,所以一切从简——

硬件解决后,还差一个幼师。易老师平日里在小学上课,分不开身,他妻子又没有相关经验,好在这时,从小爱唱歌跳舞的李响被父亲分派过来,解了燃眉之急。

李响负责教孩子唱歌跳舞,

易老师抽空给孩子知识启蒙,

易老师妻子则负责做饭、打扫卫生这类后勤工作。

只是,这背后藏着不少隐患。

读书无用?

那是因为你碰的壁还不够多

李响作为一个初中毕业的半大孩子,没有经验和资质,如果只教教唱歌跳舞倒也罢了,一旦涉及稍微复杂些的问题,她的处理方式就显得粗暴。

同桌留在桌上的两块牛肉干被狗叼了去,

却误以为是坨坨偷吃了,马不停蹄地找老师告状,

这使得坨坨非常委屈,继而离校出走。

也就是在这件事后,李响突然意识到了“不上学”所带来的局限性,并向易老师表达了想要回去继续上学的想法。

读书越多,人生的可能性就越大,看到的世界也就越不一样。尤其对于社会底的人来说,受教育,是改变人生更大的机会。

这是不少打工女孩的际遇之一。

后来,这小夫妻俩过上幸福生活了吗?

原来,外地媳妇儿忍受不了当地枯燥孤寂的生活,三番五次地逃跑,几次被劝回后,终于还是走了。。。。。。

看到这里,为李响感到庆幸,还好她在碰壁后及时回了头。

前文中提到的孩子坨坨,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了深圳打工,将他寄养在亲戚家。

望不到父母回来不说,坨坨在亲戚家也是备受嫌弃,嫌弃到干脆给他在易老师的幼儿园办了全托。

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坨坨的性格变得十分内向、执拗。

同学们一起玩耍时,他宁愿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百无聊赖地翻翻书、发发呆,

被老师冤枉后,小小的他选择不吭声地离校出走,把一群大人吓了个够呛,

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被留守的孩子却早已尝遍孤独的滋味。

另外,留守儿童秀秀,不仅和坨坨一样内向、孤僻,更让人心酸的是,当在外务工的妈妈回来时,秀秀的反应极其淡漠,甚至试图躲避。

当妈妈再次离家要去打工时,秀秀仍是连一句“妈妈”都不肯叫。

在秀秀心里,妈妈只是偶尔造访的过客,想靠近,又怕被再次丢下。

热门回答的大概意思是:没有天生会爱的人,爱是相互的,也是需要去争取的,所以不爱父母也很正常。

教育学家尹建莉就曾说过:“仅有血缘关系是不够的,父母和儿童之间的感情,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

多年以后,这些孩子大多又步入了父母的后尘,他们继续在城里干体力活,再把他们的孩子送回老家做二代留守儿童。令人唏嘘。

乡村老师的人间大爱

作为一个乡村老师,他渴望改变乡村教育现状,力所能及地办学,尽管这个幼儿园压根不赚钱,还倒贴了不少;尽管这个幼儿园手续不全,一度被要求停办。。。。。。但易老师从未想过放弃。

他会在周末带着孩子们出去春游,

给孩子们讲解大自然里的小知识,

会下河捉鱼,给孩子们炖鱼汤,

明明无亲无故,他却一直在倾尽全力地去弥补孩子们缺失的父母爱。

易老师是导演易寒的三哥,影片中的孩子们也正是真实幼儿园中的孩子们,所以,遥望南方的童年更像是纪录片,记录了一位平凡乡村教师的大爱。

难以扎根的城,贫困落后的家乡,看着影片结局孩子们遥望南方的背影,不禁思考——为生活去大城打拼,和孩子仅有一次的童年,究竟哪个更重要?

拥有足够的常识,就不会那么慌张

全新的起点:

错了不要紧,及时修复才是关键

传言太多,而常识太少。是我们在遇到孩子生长过程中各种挑战时,手足无措的根源。那么,教育有哪些常识呢?

紧扣教育热点话题:

心理健康、亲子关系、择校进退、青春题难题

每周一一个开放式的问题:

启发你对教育的思考,扫码还能看一个漂亮的回答

限时秒杀

原价:99元

预售价

1本 69元/件

3本 63元/件

5本以上 59元/件

(包邮,新疆、西藏地区加收3元运费)

针对去年购买过蓝橡树教育日历的粉丝,我们还有额外的优惠——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影响五脏”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亲子关系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深度解析亲子关系对孩子的重要性)

Why have I been blocked?

This website is using a security service to protect itself from online attacks。 The action you just performed triggered the security solution。 There are several actions that could trigger this block including submitting a certain word or phrase, a SQL mand or malformed data。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更关键时期。小学阶段的孩子刚刚开始接触学校,在学校里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攀比心理、道德意识薄弱等不良现象。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仅靠学校难以实现。因此,家庭教育的介入就尤为重要了。本文从家庭教育入手,论述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优化家庭教育以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通过这四个部分的论述,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对策,以寻找到更好的方法推进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品德教育;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通俗来讲是指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学校教育是有明确学科目标的教育,小学生能接受到全面的整体的教学,这可能是与家庭教育存在差异更大的一方面。虽然说学校教育更加体系化,全面化,但是,家长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目标更加具体,有针对性。对于小学生来讲,家庭教育更容易被接受。可见,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品德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作用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家庭环境的基础性作用

一个人自身所在的环境会对他们的品德形成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小学生这个阶段大多时间都在家庭环境中,每天都是陪伴在父母身边,必然是影响他们形成良好品德的场所。同时,家庭环境是小学生呱呱坠地后所面临的主要环境,家庭教育也就成为他们所受的首要教育,家长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小学生的位教师。另一方面,这个时候的小学生成长环境比较单一,他们的多数时光几乎全是在家里度过的。如果家庭环境是融洽稳定的,小学生容易形成较为稳定的思想品德,相反,家庭环境若是较为复杂,则会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小学生长时间处在家庭环境中,所以,一旦形成的思想品德很难通过其他途径来改变,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基础。

(二)家庭教育的辅助性作用

目前,小学时期的品德教育几乎都是思想品德学科专注知识多,对小学生的实践培养太少,很多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都是通过思想品德学科来完成。学校的任何教育都是班级制,大多为一对多的教育方式,无法根据每个孩子自身的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这时,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家长可以在孩子放学回家之后根据孩子自身特点以及对孩子的了解进行再教育。比如说孩子今天学了什么,他在学校学的什么知识,学到了什么,哪些知识还不完善。这个时候,家长的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家长们能从孩子今天的学习情况加以辅导完善,从而补充在学校的知识。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时,可以依据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教,具体化的融合在教育过程中,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这样的方式更加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在辅助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能在一对一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孩子的品德教育水平。

(三)父母的示范性作用

父母是小学生的启蒙教师,更是他们更优秀的领人,是孩子受到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孩子出生到上学这段时间里,他们养成的习惯大多数都来自于父母。无论是上学前还是上学后,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注意“言传”。当然,“身教”更为重要[1]。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的榜样,对于父母的言行都会有意无意的效仿,这种示范作用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然而,往往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作用才会更加持久。其实父母都要清楚了解到这一点,父母在家庭中的言谈举止是孩子的典范,孩子的效仿能力永远是更强的。因此,在生活中,父母都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给孩子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不仅是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指南针,还是影响他们成长的首要因素。目前,很多小学生在学校与同学不比成绩比吃穿,出现攀比心理,道德意识薄弱等现象。这说明现阶段家庭品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而只有深刻认识到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才能够从根本上真正解决问题。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

小学生的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要素的影响,但家庭是他们的启蒙学校。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受教育的出发点,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则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家长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决定着小学生将来所面临的各种处境。一个人唯有做到了“人”才能够称之为人,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要做事必须得先学会做人”的道理。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形成思想品德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这一阶段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品德状况,可能会给他们终身带来影响。小学生以后是否可以融入社会,是否可以承担相应职责,是否可以协调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小学阶段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决定的。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比较集中的显示了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看法,也体现了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包括四种: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较为普遍,家长和孩子之间能够进行有效沟通,这将会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但是,另外三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小学生品德形成有着不良的影响,尤其是溺爱型的教育方式,生活中很多父母过分的溺爱孩子对孩子处于一种无原则的纵容,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抗压能力较弱,一贯纵容只会让孩子陷入歧途。因此,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将会阻碍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家庭关系

家庭是小学生的启蒙学校,他们接受教育的首要环境就是自身的家庭。一个融洽和睦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庭关系处理的好,会对孩子的品德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与此相反,就可能对其带来不良的影响。通常状态下,家人之间关系越亲密,氛围越融洽,家人之间地位平等,不知不觉的就给小学生上了一堂思想品德教育课。家庭关系对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没有精力对孩子进行知识、思想等方面的教育,造成小学生思想贫瘠,知识落后;其次,缺乏对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小学生就无法养成良好的处事能力和态度;更后,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小学生长期处在压抑的环境中,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来说,单亲家庭中有一方家长缺失的家庭关系则往往会阻碍小学生的发展。近年来的一些离婚案件和探析小学生的人格健全的报告都一致证实,因为家长离异,令小学生变得内心焦虑,猜疑、自卑等心理使得他们出现了消极思想和行为。因此,家庭关系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显而易见,做为家长,应该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言传身教,达到品德教育的效果。

三、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中家长对小学生教育态度与方式的不同,也会使教育的结果存在很大的区别。科学的教育方式、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家庭教育如果存在问题,将会导致小学生形成孤僻,叛逆等异常的心理行为[2]。

(一)家长思想品德教育方式不科学

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才是健康合理的教育方式,这种家庭教育是家长以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孩子的具体情况,以及从孩子的特点出发,为让孩子在亲人的关爱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让他们欣然的接受长辈的教育,这就需要家长要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关怀,精神上的鼓舞以及严格的道德标准相结合。不适应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上严重的抵抗,也阻碍其良好品德的形成[3]。

1、对孩子过度溺爱和放纵

大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早日成才,把子女视为掌上明珠,过度保护孩子,忽视了对孩子的自立性培育。忽视孩子的实践动手能力,长期让孩子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却严重忽视孩子适应社会独立自主的能力以及面对挫折的应对能力。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和纵容孩子,必然会对其产生恶劣的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作为家长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针对孩子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解决问题。家长要积极主动学习家庭品德教育知识,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远离溺爱孩子的教育误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促进其品德的发展[4]。

2、有效沟通的缺乏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情感行为对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一些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方面缺乏技巧,从而影响沟通效果[5]。小学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初步接触社会,看到新奇的人和事都会告诉自己的父母,而父母看待一件事的观点不能与孩子保持一致,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此时,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就会越来越少。我们常说,家长是小学生的启蒙教师,倘若家长与小学生没有进行及时沟通,亲子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疏远。现实生活中很多实例都显示了家长与小学生不及时进行沟通的弊端。比如说小学生在学校受到欺压或者遭受校园暴力,如果没有时间告诉父母,更终会导致心理上的问题,严重的还会误入歧途。如何能够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如何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教育,是每个家长都很关注的问题,也是现实生活中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

3、重智育轻德育

4、重言教轻示范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和经济腾飞的今天,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有很大的压力。部分父母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的物质需求是给予孩子的关爱和照顾,那么他们努力挣钱,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让孩子生活得更好,而孩子呢?他们的确是不辜负家长的“厚爱”,无条件的享受这种生活,没有了学习上的冲劲,逆来顺受。两代人就这样缺少平时的交流,每个家长给孩子配一部手机,名义是是为了与孩子沟通,事实上,孩子拿着手机干了些什么,家长也毫不知情,这样反而害了他们,此时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就变为传话式。就算有这样的可能也只是盲目的责怪孩子,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怪罪到孩子的身上,没有对孩子耐心教导并且做出榜样,取而代之的是“言传”。

(二)家庭关系不和谐

专家普遍认为,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家庭情感缺位是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是孩子感受关爱,体验情感的关键场所,如果家庭在这种特殊时期不能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安全感与关爱,孩子很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而导致道德缺失。而整日忙于工作的父母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家庭关系不和谐,具体体现在三方面:父母关系不和谐、亲子关系不和谐、存在家庭暴力现象。

1、父母关系不和谐

父母是一个家庭的核心组成部分,父母关系的好坏是影响家庭是否和睦的主要因素。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影响是更深刻的的,父母恩爱是更好的家庭品德教育方式。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渴望父母恩爱,只有父母恩爱,家庭才会幸福[6]。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夫妻双方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几乎很少有时间交流,再加上生活中的琐事太多,夫妻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父母的冷战、争吵,将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使孩子处在长期的压抑环境中,敏感、自闭、脆弱等问题也随之产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很难使小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亲子关系不和谐

小学生的品德形成和他们所在的家庭的亲子关系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父母是陪在孩子身边时间更多的人,现在很多家长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很少与他们沟通,很少关心他们的思想发展情况。然而,影响小学生学习的提升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因此,家长在处理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时,应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发展,为孩子排忧解难,正确处理负面情绪[7]。目前,亲子关系不和谐主要体现在小学生的独立意识与父母不愿意与他们取得平等地位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下,父母如果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与孩子进行沟通,不改变自己的态度就必然会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长期性的冲突,孩子的叛逆心理也会越来越严重,家人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生疏,阻碍了孩子的品德发展。

3、存在家庭暴力现象

家庭环境是对人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尤其是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如果家庭环境温馨,和谐,孩子们就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反之,如果家庭环境不融洽,家长时常争吵,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长期处于不安之中,心理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扭曲,童年生活相对其他孩子来说,也会变得很暗淡。由于这些孩子经常受到家庭暴力所带来的惊吓,在他们承受不了的时候,往往会采取极端方式进行发泄,严重的甚至误入歧途。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总是模仿父母的言行,在自己感受到家庭暴力的时候,就会下意识的将自己所承受的一切压力以同样方式施加给他人。因此,家庭暴力不仅会让家庭关系不和谐,还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从而导致心理扭曲。无法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家庭品德教育与学校、社会品德教育存在脱节问题

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明确,内容系统化,方法和途径多样化,在小学生成长的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教育始终是一种集体化教育,在进行完思想品德课程之后,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思想道德实践机会比较少,很难使小学生真的获得道德水平以及处事能力的提升[8]。随着网络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接触到的社会信息越来越多,对于小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家长为了方便和孩子联系,几乎每一位小学生都有自己的通讯工具,导致社会生活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学校影响力。所以,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全部依靠学校去完成,要想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目前的状况是家长总是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由老师负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家长在孩子的品德问题上与学校缺乏沟通

学校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更好的方式就是定期召开家展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有利于小学生感受到家长和学校都在陪伴自己的成长,通过老师和家长的交流,有利于父母认识到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9]。但是目前出现的情况是,家长们虽然及时与老师沟通,但是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思想以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少之又少,甚至一概不提。这不利于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2、家庭传统品德教育观念与社会存在脱离现象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样,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一样离不开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以及通信网络的高度普及,社会因素对小学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社会因素的变化是难以控制的,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是:家庭教育和社会存在脱离现象。

四、如何优化家庭教育以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

目前,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的燃眉之急是优化家庭教育。家庭是小学生的所学校,也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的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的的教育具有启蒙性和持久性。因此,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是深刻而长远的,由此可见,优化家庭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一)转变教育方式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小学阶段是良好的品德形成的更关键的时期,这时作为父母来说,应该从宏观的角度,选择更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承担起家庭教育这项重任[10]。

1、严爱相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家长越来越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孩子的一切需求家长都会满足。久而久之,爱,就演变为溺爱。但是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爱孩子不等于溺爱,应将满足孩子需要与对其严格要求相结合[11]。不能一味的迁就他们,满足他们的一切不合理需要和要求,与此同时,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还需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并且制止,避免发展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

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相反,粗暴、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则会在小孩品德习惯上带来不利影响。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应注意避免单纯的说教方式,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让子女充分信任自己,这样就可以与子女之间建立起可以信赖的关系。应该确保家长的教育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应该确保家长的的教育能够被子女所接受,避免极端的教育方式,比如:打骂、恐吓。这只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严重的还会导致出现心理阴影。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子女的性格特点制定一种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

3、将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二)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相对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会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和谐、稳定的家庭中,孩子会感到有安全感,性格开朗,快乐,为人热情,愿意帮助他人。相反,如果家庭关系不够和谐,父母时常争吵,孩子就会变得怯懦,紧张,做事小心翼翼,易怒,缺乏自信等,这会阻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12]。由此,便体现出家庭关系和谐的必要性。

1、家长应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尤为重要,因为,家庭是他们的所学校,家庭氛围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甚至性格的直接因素。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关系的融洽更加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彼此理解,彼此尊重,形成一种宽松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有幸福感,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们能够在合理的教育途径下,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3、父母学会“放手”

严格意义上来说,真正的爱既是一种保护,同时也是一种“剥离”。所谓的剥离就是指子女的独立。英国有名的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认为,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更终目标,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14]。因而,家长爱孩子,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放手”,让自己的小孩一个人学会自立。而这里的独立并不是完全对孩子不管不顾,而是给予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权利,给予他们适当的空间,自己做决定,自己就要承担所做决定的后果。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更加在于给予孩子一片自在的天空,而不仅限于物质和情感上的付出,在一定程度上学会放手,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三)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完整的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对于父母来讲,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将三者相结合呢?

1、寻找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平衡点

2、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父母应该多多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首先,社会实践是孩子们融入社会,开阔眼界的重要途径,这样一来,孩子们可以更加真实的了解社会;其次,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可以在其中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从而培养他们实际操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因此,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孩子从具体的事件中了解到社会道德、社会情感等培养教育,接受系统的社会教育,从而达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的目的。使他们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更终成长成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优秀社会人。

家庭品德教育是小学生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要途径。而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将给我们现阶段的家庭教育带来影响,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相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会阻碍小学生品德形成,甚至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同社会、学校相配合,加强对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深化教育。同时,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中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形式也应与时俱进,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完成家庭德育工作,从而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优化。

参考文献

[1]马晓。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德育的影响[D]。鲁东硕士论文.2014

[3]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出版社.2012

[4]于海燕。浅谈父母溺爱孩子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8)

[5]杜青芬。家长与孩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7(12):54-55

[7]李兴德。调查分析不和谐亲子关系对小学生的影响[J]。东方教.2014(11)

[8]陆璐。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模式初探[J]。国内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1

[10]曲韵。优秀父母都一样——平衡好家长四个角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1]子墨。试论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J]。时代教育.2014.21.686

[12]仓决。如何营造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环境[J]。内蒙古教育.2012.11

下载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sbvv。cn/chachong/24760,

相关推荐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福禄贝尔曾经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深刻道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良好的品德是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小学阶段是培养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更佳时期。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实施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更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让人的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家长必须认识到这点,孩子的真正成功在于潜能得到更大发挥,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如果仅有科学素养而缺乏品德素养,那么孩子就是畸形生长的盆景,必将毫无生气可言。家长在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时,首先要对孩子的心理做出一定的了解,绝不能以成人的心理理所当然地决定孩子的需求。

一、以正确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基本道德教育

1、培养孩子的爱心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孩子疼爱有加,而孩子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2],其实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剥夺了。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爱心培养从娃娃抓起!婴幼儿期是人各种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心的形成也是在婴幼儿时期。因此培养孩子的爱心,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抓起。在婴儿时期,父母要经常爱抚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这是孩子萌生爱心的起点。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要把自己看作孩子的伙伴,陪孩子游戏、聊天、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为孩子奉献爱心打下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2、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感恩之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责任心培养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

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让孩子在家庭岗位上感受责任的分量,倒一次垃圾、洗一块手帕都应给予表扬鼓励,失责时应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

责任心的培养要通过孩子自身的实践体验,家长越俎代疱是无济于事的。有的家长代孩子整理书包,帮助孩子检查作业,这是责任心的“错位”和“越位”。让孩子自己承担失责的后果,孩子才能懂得上学读书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

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

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孩子付出爱和感受爱的能力,付出感情和感受感情的能力。所有的感情都是相互的,能够感受爱和感受情感的人,就能够具备付出爱和付出感情的能力。这里感受能力是位的,而感受能力需要在有爱可感的环境里去培养,让孩子生活在真正充满爱心的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付出感受爱的能力的关键。常怀感恩之心,必须加强孩子的责任心教育,同时无私地去爱孩子,这才是我们需要做好的事情。

3、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合作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一个人以后的事业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合作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富有合作精神的人,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年龄伙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狭小的天地中度过的。由于交往的接触面狭窄,生活内容单调,很容易养成唯我的思想感情及胆小、孤僻的心理,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让他们置身于集体环境中,通过和其他年龄相仿的孩子的交往、交流,共同参与某一项活动,来逐步使他们养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相互协作,的良好品质,培养他们自我牺牲,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多和小伙伴们接触、玩耍、游戏,体会和别人一起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体验和小伙伴共同完成一项事情后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感悟相互协作、相互忍让、相互帮助特有的情趣,这种感觉是父母的爱所无法给予的。这是教育孩子从“自我性”向“群体性”的心理转变,拓展孩子的活动空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康心态,使其今后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的良好途径。

二、为孩子营造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

1、给孩子创设一个独立而自由的空间

孩子能说话会走后,家长要给他安排一个相对独立而且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那里不放父母的任何杂物,只放孩子喜爱的东西。孩子想改善空间布局,做父母的只需做孩子的助手,让孩子自己做主。因为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东西,更能给他个人空间的感觉。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自己和大人一样产生平等感。他们在自己的小空间中会积极地学习、活动。

2、尊重孩子的人格,给孩子个人自主权, 建立新型平等的朋友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的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与孩子交谈时,语言要平和、亲切,不要粗暴地训斥孩子,即使在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也要晓之以理,循循善诱,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及活动,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对孩子的正确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尔指出:“父母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母放下架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孩子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使孩子生活在快乐中。实验表明:与父母一起游戏是诱导孩子情感的源泉,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兴奋,使孩子情绪愉快,性格活泼。同时,孩子在与父母游戏的过程中学到很多自然、社会知识,生活技能、反应能力、判断能力相应提高。这样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3、为孩子创设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特别是夫妻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让至关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父母之间发生矛盾双方也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而不能当着孩子大吵大闹,拳脚相加,用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善于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体察孩子的需要,要有一颗孩子似的心去进行亲子间的交往。父母既是孩子的教养者,又是孩子的朋友。与孩子能做到情感上的交融,使孩子乐于亲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一名成员,受到家人的爱和重视。这种宽松、和睦的家庭环境能使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三 关注成长的重要性

1、成长比成功重要,输得起的孩子更成功

父母能替孩子做事,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学会处理各种事的同时,才能学会面对困难。过度保护的孩子长大后很怕失败,他承受不了失败。要让孩子自己走好脚下的输得起的孩子才是更成功的孩子!

2、经历比名次重要,过份溺爱造成孩子无能

都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这是因为家长不给他们接受磨炼,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机会。可以包容孩子,让家成为孩子更后的港湾,可以理解他,让他找到温暖和安会感,在彷徨和没有出时,给他指条而不是给他一堵墙。

3、激励比指责得重要,懂得欣赏孩子,告诉他“你能行”

教育就是挖掘潜能。不是把孩子都培养成筷子一样齐,是把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潜能挖掘出来。每天打开孩子的一个宝藏,也有一个秘决叫孩子你真棒。当你说他棒,他就会找到棒的感觉。

小学时期是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期间能否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只有通过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奠定他们全面发展的基础。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相关文章:

1、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s曹瑞(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更基本、更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情惑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根据对全国5376名小学生的调查,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亲子关系影响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更基本、更重要的一种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个性和品德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亲子关系不良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探索影响青少年的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不同受教育程度父母教育观的差异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受教育程度父母教育观

2、存在明显的差异。在问及/父母更关心你的哪方面0时,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对孩子包括学习成绩、身体状况、心境、人品等各个方面给与同样的关注。以父亲关注的重点为例,76.47%没上过学的父亲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身体状况、生活得是否愉快、人品的分别只有11.76%、5.88%和5.88%。而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只有29.44%研究生受教育程度的父亲对学习成绩更为关注,对身体状况、生活得是否愉快和人品的关注比较均衡,比例分别为25.89%、14.72%和23.35%。由此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表

3、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随着父母受教育次的提高,对学习的单方面关注逐渐降低,对其他几个方面的关注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受教育程度为和研究生次的父母,基本能对各个方面给与比较均衡的关注。在我国,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群体大都集中在农村,而农村家庭教育意识本身又比较淡薄、教育观念落后于城。在农村,多数家长仍沿袭传统的养育观,认为自己的责任是让孩子吃饱穿暖、送其上学,能否成才全靠孩子、靠学校。农村家庭大多只看重孩子文化成绩,不注重整体素质的培养,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少于城。而受教育程度次较高的家长则不同,他们不但对孩子的学习特别关注,同时十分重视孩子的全面素质发展,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二

5、0%,占81.1%,研究生占80.2%,不同学历母亲的教育方式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之所以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的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是由于这类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教育观念落后,而观念的落后必然导致家庭教育方法的简单化,因而导致受教育程度较群体的父母采用批评数落和体罚等不当教育方式较多。三、不同受教育程度父母和孩子交流情况的差异在问及/你的心里话是否和父母说0时,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次越高,孩子与父母交流的频率越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低,孩子与其家长交流的频率越低。以父亲数据为例,可以看出随着父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孩子和父母/无话不谈0的比例明显增高,父母受教育程度为研究生的与孩

6、子的交流频率更高。以不同学历父亲与孩子交流的情况为例,父亲没上过学的,孩子与其/无话不谈0的比例为0,父亲小学学历的,这一比例为16.58%;父亲初中学历的,这一比例为21.58%;父亲为高中学历的,这一比例为25.64%;父亲为学历的,这一比例为31.67%;父亲为研究生学历的,这一比例为36.95%。国内一项相关研究获得了和本研究同样的结果,该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低呈现在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上有显著差异,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提高,与子女沟通交流就越频繁,处理子女问题时,能够更多地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代替严厉打骂或批评。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主要集中在农村,传统上农村家长大多封建家长制观念比

7、较强,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缺乏与孩子的平等交流与沟通。同时造成农村孩子较城孩子腼腆,不善于表达造成家长与孩子的交流难以深入,影响到教育效果。四、思考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价值观出现多元化特点,这些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才有资格成为孩子/良师益友0式的家长。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父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及时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注重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从而更具教育的实效性。而受教育程度次较低的父母相对受国内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较大,教育方式上家长制思想严重,教育方式上多采用粗暴、专制的方法,和孩子

8、互动少,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不充分,父母对孩子未来的要求与期待单一,与孩子自身理想和实际相差甚远,令子女失望的事情经常发生,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更多。1、加强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农村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非常落后,导致家长素质普遍偏低,家庭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水平差距极大,要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对于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这部分家长,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更新农村家长教育观念。这对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具体措施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来加强对这部分家长的教育。家长学校在城已不陌生,但在农村却很少见。而且,越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上家长学校的比例越低。所以,学校以及社会各界要帮助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对家长实行免费培训,全面、系统、深入地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帮助他们彻底地改变原来的家庭教育观,提高家庭教育质量。2、社区要对弱势群体家长进行协助和指导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在城里大部分处于弱势群体中。社区要协助家长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对这部分家长,要广泛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帮助他们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进行教育、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4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篇1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的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都必需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以后甚至将来的学习、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开学初我校就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使学生形成习惯,这一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但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所以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要求学生做好行为规范之前,我先为他们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学生。然后再强调学生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要得体,要适宜。对于长辈和老师,要报以尊敬和善的态度;对于同辈,要友善亲切,团结互助。例如,上下梯靠右行;进办公要轻声慢走,不能大声喧哗;进办公要先敲门,得到老师的允许再进去;上学放学要遵守交通规则;升旗集会时保持安静等。“细节决定成败,”我坚持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着手,让学生从小事中明白“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从而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办事要讲究效率,学习也是一样。

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在课堂上,而利用好课堂40分钟就显得尤其重要。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成绩优异的必备条件。

2、课前预习、自学,课后认真复习,不懂就问;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认真做广播操、眼保健操;认真上好朝读和自习,老师不在时自觉遵守纪律。

作业是对新知识巩固复习的一个过程,是检查自己一天的知识是否掌握了的过程,也是一个预习第二天功课的过程。也要培养学生积极完成作业的习惯。

3、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一生的身体健康。”对于学生,在学校里就必须注重自己的衣着整洁,头发、指甲不要过长,不要在衣着上与他人攀比。自己的学习用品也要摆得整整齐齐。另外,生活在集体中,除了保持好个人卫生,还要爱护班级的卫生。做到积极做值日,不乱扔杂物。

4、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同时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注意防水、防火、防电,并教给他们一些安全常识。

三、养成教育要注意和家长的共同配合。

父母是孩于的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若能取得家长们积极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和家长配合起来,共同教育好孩子。这样,你在家长中有威信,自然也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了形象,孩子也会相信你,喜欢你,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小学生当中出现了一系列让老师们头疼不已的事:作业不按时交,值日不认真做,队与放学松松垮垮,班级卫生纪律极差等,所以要给他们制定合理的班规。通过对学生纪律、卫生、广播操等常规方面的要求,学生整体开始好转,但要经常提醒与督促,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进校

1、按时上学,不早到,不迟到,不在校门口聚集,不带与学习无关的物品。

2、进入校门后直接走到教里,途中不追逐。

3、进校后不在外逗留,卫生值日学生先完成卫生打扫任务,其他同学进教后应先交好作业,然后就位早读,做到自主学习,书声朗朗。

在此期间每天都有一名检查员来检查学生的迟到早退及衣着佩戴情况,而卫生方面分为卫生委员与小组长分别管理。

二、集会(课间活动、升旗仪式)

1、音乐铃声一响,各班应在走廊排好队,做到快、静、齐,行走时不推搡,脚步要轻,按指定线整齐列队进入操场,集会时站好姿势、认真听会、安静有神、不做小动作。

2、做操时,做到:听准音乐、节奏合拍、姿势正确、动作到位。

3、尊敬国旗,升旗时做到:肃立、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唱国歌要听节奏,声音宏亮、有感情。

4、上台发言、领奖、表演时,走稳重,站姿端正,接受奖品、奖状、奖旗时,用双手捧接,行队礼,然后高举接受师生祝贺。

5、集会完毕,按指定线有序列队回教。

这由我们班体育委员与一名监管人员负责学生的集会情况。

三、上课

1、上课前应准备好学习用品,统一摆放要求,笔盒、文具、书簿整齐放在课桌的左(右)上角。

2、爱惜学习用品,不浪费,书籍本子整洁,不随便撕毁、涂画、折卷。笔盒里文具摆放整齐。

3、上课、下课听从信指挥,上课预备铃响后,及时按顺序进教,不拥挤,静坐在教等待上课。

4、上课专心听讲,做到心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积极思考,大胆答问,声音清楚,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随意离开座位。

5、课堂上站立回答问题时,做到:头正身直,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坐下或离座时声轻体稳。发言时仪态大方、声音响亮。小组讨论时轻声细语,不妨碍邻座学习。

6、课堂练习时听清要求,独立思考,动作迅速,书写工整,行款规范,克服应付、拖拉等不良习惯,保证练习质量。

7、学生迟到进教,应在门口喊“报告”,经老师同意后,再进入教。

8、学生有急事需出教,先举手,起立报告老师,经同意后再出教。

9、到外、专用上课时,预备铃响后,由班长整队到达指定地点,做到快、静、齐,行走时不推搡,脚步要轻,进入上课地点后静等老师来上课。 上课时由任课教师主管、班干部监督、学生之间相互协作来保证上课质量。

四、课间活动

1、课间是同学休息、调整的时间,下课后应走出教,看看绿色植物,呼吸新鲜空气,让眼睛、大脑得到调节;也可以自主选择安全、有意的活动。

2、课间应有秩序,不在教、走廊、梯冲跑,上下要靠右行走,不要并排上下;不拳打脚踢;不做危险游戏;不爬栏杆、攀树;活动要遵守规则。

3、课间上厕所时,不冲跑,遇拥挤时,应自觉排队讲秩序。

五、午餐

1、在校午餐的同学,要有序、文明的用餐。

2、服从小老师的管理。

3、爱惜粮食,文明用餐,尽量吃尽饭菜。

4、如果有剩饭剩菜残渣倒入指定桶内。

5、爱护公物,餐具清洁后,要轻轻放入指定筐内,不准抛掷。

6、用餐时不讲话,相邻同学团结友爱,相互关心。

六、午休

1、午餐后,不要到处跑,未经允许不能出校门。用一定时间写作业,或温习、预习功课,之后应采用适当的方式休息。

2、中午回家的,下午按规定时间到校,进校后马上进教安静就位,或写作业、或休息、或阅读书报,不喧哗、不打闹、不随意走动。

七、放学

不早退,不逃学,离校时,学生应收拾整理书包,有序离开校园,径直回家。有事不能及时回家要及时告知家长。

八、家庭作业

1、独立、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抄袭他人作业,考试不作弊。

2、认真复习巩固当日知识,主动加强缺漏知识,自觉预习新知识。

3、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收听、收看内容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

另外,诚实守信,爱护公物等好习惯同样要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学生。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而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形成的。俗话说:“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肯定和赞赏,教师要善用表扬的武器为孩子的每次进步都鼓掌喝彩,发现不好习惯及时指出来。好习惯养成了,是一辈子受用的。素质教育实际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篇3

一、在课堂上,学习习惯更重要

1、关注书包文化。学生天天背书包上课,银普老师从关注学生的书包做起,形成自己特色的“书包文化”,值得借鉴。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老师在强调书写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协调运作,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

3、教师要不断积累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在学校这个家庭中如何做人

1、培养学生尊师。看到学生做好事,要大力表扬,产生轰动效应,此时教师因势利导,使他意识到老师对他的关注,感觉到教师的伟大,进而影响到班务工作的执行。

2、助人的习惯。通过典型事例,教师大肆渲染,烘托氛围,使学生学会友善,意识到帮助他人同时也快乐自己的理念。

3、学会宽容培养自信。遇到学生之间不和谐的问题,教师要把握实质,通过事例教育他们学会宽容、不纠结。对待差生,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点拨表彰,使他觉得我也行,不断增强他的自信。

三、培养学生做事有序的良好习惯

1、在班务活动中,通过有秩序地摆放学习用品、值日用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培养学生做事有序的良好习惯。

2、遇到纷繁琐碎事情,指导学生换位思考,培养其积极主动性。

3、多让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给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觉悟。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篇4

每个星期老师都会耐心的给我们上班会课,而养成教育是老师必不可少要讲 的内容,每次老师讲时,我都会认真听讲,课后思考老师讲过的话题。 俗话说得好:“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 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因此,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经过长期形成的。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的联合,共同督促,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不让我们不良习惯有滋生的营地。通过学习养成教育,我体会很多。

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我们知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习惯的力量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难加以改变。许多人的习惯,终身也无法改变。其实学生时期是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时期,

1、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学生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

2、老师是我们的镜子

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觉中班老师的好形象被我们记在了心里,老师总是对我们很礼貌,时常以微笑的面容对待我们,因此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意见我们更加容易接受。一个幽默的玩笑,一句轻轻的问候,都让我们的内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3、养成教育要从小事做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许多同学熟读 “中学生行为规范”,却常随手扔果皮、纸屑;许多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学做好事、帮助同学,可回到家里,却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养成教育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见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在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班里的门窗桌椅坏了自觉自愿修好,上学穿校服,衣着整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平地起,我们可以从一些身边琐碎的小事中,看出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中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也就在点滴小事中。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长期努力,需要我们在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我们进行行为规范练习,但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在我们中学生的内心里扎根发芽,这样我们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篇5

习惯是人生的主宰,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一个人受害终生;相反,良好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受益终身。“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学生中存在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种种缺乏基本道德素质的现象。因此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规范养成教育、规范学校管理制。

首先,在卫生习惯方面,要以“我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的身份加入到班级队伍中去,在学习习惯方面,主要是纠正了学生们在听、说方面的不恰当的做法。如老师讲课时,同学回答问题时,他们时常中途拦截;甚至不听清楚问题就开始自顾自地发表意见。在班干的培养方面,鼓励他们大胆工作,教给他们一些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威信,同时对班干部严格要求,告诉他们要以身作则,这样才有资格去说服其他同学,熟记校规校纪、班规班纪。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期末通过半学期的综合情况再评出班十佳学生。当然如果誰违犯了班级常规,或者某项任务没有及时保质保量完成。也会在周评价表上显示出来。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些同学的学习成绩相继提高,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集体荣誉感强的良好班集体。

(二)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主动积极地学习,并且愿意搞好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素养高低的前提。一个人的举止言谈就能看出这个人教养如何,如说话有礼貌,不在严肃的场合说笑、随地吐痰扔垃圾,不出口污言秽语,主动学习,主动做好分内之事,助人为乐等等,这样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是受人们欢迎的人。

(三)警句的鞭策作用

如何使学生在感悟中明白甚至于接受“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从政治、语文课本中搜集了一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语、名言、警句,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大堤,溃于蚁穴”、“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等,把他们请到德育教育的课堂,引导学生把握它们的意旨,领悟其中的内涵,牢记它们说明的道理,实践其中的真理。名言、警句具有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能发挥良好的警策作用,教育效果不可低估。

(四)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我认为学生的预习习惯在和其它习惯比起来,它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特别是对于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来说麻烦更大。比如说一篇课文,学生要是没有提前预习的话,那就对课文一点不熟悉,字音读不准,句子读不通,文章的主要内容更是不了解。老师在安排的课时内进行教学活动的话会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佳。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预习时有不懂的可以标注,等到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予以解决。

(五)多元化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管理也是如此,要坚持软、硬兼施的原则,既要“硬落实”又得“软管理”。比如:通过组织“谈理想”和“小法庭”班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引导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篇6

幼儿时期是一生的启蒙阶段,仅仅将知识、技能、品德作为教育的任务,作为成长的开端,是不够现实的。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好的生活习惯,好的生活习惯是幸福的基础。

要培养幼儿生活习惯,一定要从认识开始。教师要使幼儿明白这样做为什么好,那样做为什么不好。要随时随地给他们说明或暗示,什么是好的,为什么好,什么是坏的,为什么坏,让他们经过自己的体会,喜欢好的,厌恶坏的。

培养好的饮食习惯是培养幼儿生活习惯的首要方面。因为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直接促进幼儿个体的健康成长。我认为,饮食习惯在幼儿期就形成比在后来纠正要容易得多,它不像学习习惯,要到小学甚至中学阶段才真正形成,但如果能将良好的饮食习惯迁移到其它习惯中,便能奠定初步的行为习惯的基础。

培养幼儿较强的自理能力, 对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方面。不少家长的时间观念很强,将日常作息时间安排得很紧凑,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次分明,合理利用,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起居。特别是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很心疼,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了,而忽略了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这方面的培养,父母不教导、指正,平时在家随随便便也不把这一切当回事,孩子从内心也没重视,也不懂得究竟怎样做才正确。 因此,家长应把握幼儿模拟学习的时机及动机,并多给予尝试的机会,尊重并接受幼儿不完美的尝试,从小步骤学起容易有成就感,多鼓励称赞少责罚,避免给予过多或不必要的协助,要加强幼儿在家中的自理能力培养,这样,班上的孩子在自理能力方面才能达到家园一致。

幼儿教育的任务,从根本上说,是做好启蒙教育。从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幼儿教育的实际出发,这个启蒙教育的具体化并真正落实到位,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很重要,其中生活习惯不容忽视。因为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大,自控能力差,既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年龄,又是沾染不良习惯的危险期。如果不适时培养生活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生活习惯。而积习难改,习惯成自然,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篇7

养成教育是目前教育界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人们对它的解释大同小异。有的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引导受教育者认识、体验和实践基本道德规范,全面培养和提高人的‘知、情、意、行’,更终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有人认为“养成教育就其实质说,是培养儿童行为习惯,使其言谈举止规范化的教育”。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是指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以社会公德、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为主要对象,旨在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概括起来,关于养成教育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行为,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行为,如学习行为;另一种解释只针对道德行为。但人们都承认养成教育应重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但也有人认为养成教育不只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还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教育。对于养成教育的性质,绝大多数人认为,养成教育是德育的目标。但我们认为,养成教育既是德育的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标。确切地说,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既包括培养,也包括形成,培养是途径,形成是目标。对养成教育概念的界定无疑会影响养成教育的实施,因此,有必要对养成教育的实质作一初步分析。养成教育的思想起源很早,养成教育可以说是国内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养成教育的思想早在古代就有,如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王炳照先生认为,“国内古代传统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就是“教人学会做人”。养成教育思想被叶圣陶先生进一步发展。他曾经这样概括教育的本质:“‘教育’这个词,往精深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在叶圣陶先生的多次论述中,养成教育的含义是宽泛的,既包括德育,也包括智育、体育等。

究竟如何看待养成教育?我们认为,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因为目前养成教育的提出是与德育工作密切相关的,更确切地说是与德育的有效性问题密切联系的。长期以来,虽然我们对德育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但德育的有效性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成人公共道德行为习惯欠佳、青少年道德行为问题及青少年犯罪问题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加强道德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养成教育是在此背景下,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是与德育密切联系的。幼儿期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幼儿期是培养道德品质、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阶段,是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

了以后成人的反应是对新生儿的照料。逐渐地,孩子会产生对成人的依恋,表现为身边没人时也会哭,于是成人马上过来陪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逐渐认识到哭是一种手段,当他们有什么需要时就会用哭来达到目的。而如果成人无原则地满足,孩子就会将哭作为要挟成人的更锐利的武器。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没有是非观念,判断对与不对的标准完全出于个人的需求。一旦家长不能时时事事都依从孩子时,孩子就会表现得非常任性,让家长无计可施。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会采取打骂的方式以暂时阻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性”或“不懂事”。在他们的观念中往往是自己想要的就是对的,并且判断标准模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把会不会挨打作为能否做某事的标准。有些孩子则形成了较为稳定、正确的是非观念,他们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经父母劝说后,他们马上会放弃不合理要求,从内心接受规则。这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懂事的”孩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表明:在整个学前期,儿童逐渐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通过与他人交往,儿童逐渐积累经验,形成是非观念,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行为的稳定性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特征之一,即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出的行为的一致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儿童在3岁左右就已经表现出个人行为的独特性,如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任性行为在岁儿童身上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有的孩子想要什么东西时,会采用哭闹甚至踢打成人的方式。而到了幼儿末期,作为个人特征之一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稳定的程度。我们采用实验情境性观察的方式对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二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这二因素分别是不同难度的任务(包括难任务和容易任务)和不同对象在场(女生在场和母亲在场),然后将两个因素匹配,形成4种情境。研究结果发现,大约一半的3岁儿童在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说明3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而5岁儿童在各种情境中的行为都表现出了非常强的一致性,不管是什么样的任务,也不管是谁在场儿童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个研究结果证实了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已经达到非常稳定的水平,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这一观点。相对的稳定性是指到了幼儿末期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个别差异,即我们所说的个性特征,同时,儿童此时形成的个性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如果没有特殊的环境、事件或特殊的教育矫正,儿童的个性会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发展,因此我们说,幼儿期儿童个性(包括道德)的发展是其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曰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期道德品质的初步形成对儿童人小学、中学以后的道德发展有长期的、重要的影响。如儿童是非观念的掌握对儿童入小学以后的道德行为、青少年的违法行为都有着直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早期比较任性的孩子进入小学后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有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由于不辨是非发生了偷窃行为,其原因是听到同班一个同学告诉他,有个同学铅笔盒里有零用钱,并让他去拿,他就去拿了,然后和几个同学出去买零食。这位儿童正是由于缺乏是非观念,才会表现出问题行为。进入青少年期,那些早期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青少年,一方面表现为自我中心,缺乏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很难形成法制意识;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时期同伴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他们与不良同伴接触后因为盲从而发生违法行为的可能性很大。这些孩子的自主性往往很差,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研究也证明了自主性对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青少年违法行为与家庭关系的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研究者直接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研究青少年自主性与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关系,认为自主性的缺乏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而从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中可以发现,青少年犯罪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团伙犯罪。在团伙犯罪中,除了个别主犯,其余多是从犯,而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自主性的缺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导致犯罪的因素。因此,我们曾经明确提出,青少年违法行为的预防应从家庭开始,即从儿童自主性的培养着手。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篇8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得其重要性,有不少人不注意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认为长大了懂事了习惯就会自然形成。果真如此吗?有人因小时的小偷小摸的恶习,发展到后来的抢劫杀人?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少年儿童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中更应抓好孩子的养成教育。以下是我在实行养成教育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在控制孩子少看电视方面,我的做法是:在她很想看的时候让她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一边觉得有负疚感;但平时我从不看电视,家里其他人也尽量少开电视。家长自己在看电视上做到节制,以身作则,用行动产生说服力,而不是用语言。

2、在做家务中学会生存。懂事的孩子是做家务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愿意做也要做,大人进一步孩子就退一步,你代替他做得越多孩子就得到的越少。我设计了一个行为习惯奖励卡,学生每独立完成一件事,就得到一朵红花,集够10个可以换我的奖品。

3、在阅读中学会求知,要每天拿出半小时的时间来阅读。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用读唐诗哄她睡觉,到子女能独立阅读,他们

的阅读习惯已经养成,阅读效果也渐渐显露出来, 背东西速度较快,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刚开始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的书,大一点的时候,大人可以引导他读你期望他读的书。

4、在讲礼貌中学会做人。这一点我觉得家长在人际交往中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跟父母、邻居打招呼起,到坐公交车给别人让座等等。当孩子有好的行为时,要及时肯定,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长大之后就很容易融入社会。

5、注重亲子沟通。每次在回家的上,吃饭的时候父母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时间长了,孩子发生什么事情都会和父母说一说。不过当孩子和你交流时,不能因为他犯了错误而大发雷霆,这样你就堵塞了孩子向你敞开心扉的。教育可以再找适当的时机。

6、家长的情绪很重要。孩子受了伤,家长对待伤害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待伤害的态度,不要过于紧张,否则孩子也会很紧张。家长心态平和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对待挫折,独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越深入学习如何教育孩子,越觉得做家长真的不容易,同时也感到自己能力的不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与所有的家长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把教育孩子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得其重要性,有不少人不注意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认为长大了懂事了习惯就会自然形成。果真如此吗?就不见有人上了还不会自己做饭?有人因小时的小偷小摸的恶习,发展到后来的抢劫杀人?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少年儿童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中更应抓好孩子的养成教育。以下是我在实行养成教育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在控制孩子少看电视方面,我的做法是:在她很想看的时候让她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一边觉得有负疚感;但平时我从不看电视,家里其他人也尽量少开电视。家长自己在看电视上做到节制,以身作则,用行动产生说服力,而不是用语言。这样效果很好,女儿基本每天很自觉的看半小时就关电视,不用我的督促。

2、在做家务中学会生存。懂事的孩子是做家务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愿意做也要做,大人进一步孩子就退一步,你代替他做得越多孩子就得到的越少。我认识到这点有点晚,不过现在正努力弥补。我设计了一个行为习惯奖励卡,女儿每独立完成一件事,就得到一朵红花,集够10个可以换我的奖品。首先从衣食住行开始,女儿坚持的还不错。

3、在阅读中学会求知,要每天拿出半小时的时间来阅读。在女儿还很小的时候,我就用读唐诗哄她睡觉,到现在女儿能独立阅读,她的阅读习惯已经养成,阅读效果也渐渐显露出来, 背东西速度较快,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刚开始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的书,大一点的时候,大人可以引导他读你期望他读的书。

4、在讲礼貌中学会做人。这一点我觉得家长在人际交往中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跟父母、邻居打招呼起,到坐公交车给别人让座等等。当孩子有好的行

为时,要及时肯定,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长大之后就很容易融入社会。

5、注重亲子沟通。每天在回家的上,吃饭的时候我都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时间长了,孩子发生什么事情都会和我说一说。不过当孩子和你交流时,不能因为他犯了错误而大发雷霆,这样你就堵塞了孩子向你敞开心扉的。教育可以再找适当的时机。

6、家长的情绪很重要。孩子受了伤,家长对待伤害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待伤害的态度,不要过于紧张,否则孩子也会很紧张。家长心态平和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对待挫折,独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越深入学习如何教育孩子,越觉得做家长真的不容易,同时也感到自己能力的不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与所有的家长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把教育孩子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篇9

根据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更基本要求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养成教育应该是低年级思品课教 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低年级思品课教学中,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抓好“一言一行”的养成教育,即学好每一课,让学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良好行为,以逐步形成习惯,内化为素质。下面笔者就低年级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一言一行”养成教育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读懂课文,学习“一言一行”

低年级儿童思想单纯,知识贫乏,可塑性很强。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处在直观、具体的水平上;他们的道德情感具有较强的直觉性,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的;他们的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或效仿教师的情况下实现的。低年级课文正是注意了这些特征,以图为主,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寓“一言一行”的 养成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中。但低年级儿童识字少,阅读能力低,教学中,教者更应该充分运用直观形象的教材,灵活的教法,诱发情感,帮助学生看懂图意,读懂课文,认认真真地学习文中规范的“一言一行” 。

一般说来,低年级思品课课文都很短,甚至只有一两句话,怎么办?我的体会是:将课文的重要环节编成 朗朗上口的儿歌,指导朗读记忆。还可采用讨论、提问、讲故事、放录音、演幻灯等形式,使道理通过生动的形象,进入学生的脑海。比如上爱护课桌椅一课,老师先让学生看童话小电影桌椅的悄悄话,学生听到桌椅真挚的语言,看到色彩艳丽的画面,再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读课文:“课桌椅,天天伴我来学习。不弄 脏,不损坏,我们爱护课桌椅”。这样学生较深刻地知道了课桌椅是公共财物,是陪伴学习的好伙伴,要爱护 课桌椅。学生课上懂得了道理,课后就能做到不在桌面上乱写乱画乱刻,坐在椅子上,不翘椅腿,不摇晃。又如教学会礼貌用语,师生同唱礼貌歌揭题,出示幻灯学儿歌,重点指导学习礼貌用语:“你好!再见 !”并组织学生课堂表演加以练习。

二、创设情境,训练“一言一行”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情爱憎的好恶态度,是伴随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教学中创设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能结合所学“一言一行”, 进行养成性的模仿练习。

电教设境。运用电教手段,可发挥其声像之长,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某些意境,从而在意境中训练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教册我们爱国旗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国旗以后,播放一段全校师生在操场上隆重举行升旗仪式的录像,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老师、同学们的一举一动。然后再放一次录像,要求全班学生一起参加升国旗。此时此刻,学生都能像录像中的老师、大哥哥、大姐姐那样,立正站好,向国旗行注目礼或队礼,还有的学生嘴里自豪地唱起了国歌,爱国主义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演设境。让学生当堂表演,不仅仅是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让所学“言行”在操作表演中得到练习。如上不打扰别人,在教练习1幅图时,我让学生 先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描述,想象来到大家都熟悉的居民小区,人们都在睡午觉。这时两个学生扮图中的学生 ,突然喊叫起来,由于不知内情,全班学生为之一惊,随之有学生举手抗议:“老师,他们这样做太不像话了 ,吵得居民们睡不好午觉”。那么应该怎样做呢?在学生有感而发以后,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角色 练习“爸爸在收看新闻联播节目时??”、“当我走进老师办公时??”同学们都能做到低声说话,轻轻走 :静悄悄,不打扰。

仿图设境。小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因此在教学中,仿照课文插图训练学生的言行,效果是明显的。 如教对人热情有礼貌一课练习,我让学生轮流上台照图练习,向别人借东西应该怎样说,怎样做?碰掉了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踢球把人家撞倒了怎么办?别人道歉怎么办?这样,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变成了一个个小节目。这样做,学生看得见,听得见,学得来,对养成良好的言行具有强化作用。

三、引导实践,规范“一言一行”

道德行为实践,是学生由知到行的桥梁,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伸延和拓展,对于加深道德认识,提高行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较好地达到知和行的统一。

结合课堂教学,教者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巩固教学效果,以便逐步养成习惯。

1、 与学校、班级教育的中心工作相联系,引导实践,规范言行。如教尊敬老师,结合教师节举行教师颂主题班会,召学生向教师献爱心。又如教了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做好作业等课文后,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的学生上课学习行为规范 ,做到“一个标准”,即上课发言要立正,声音响亮,清楚,普通话标准;“两个一致”,即上下课礼整齐一 致,课上坐姿一致;“三个整齐”,即课本、文具盒摆放整齐,举手姿势整齐、读书时手、书的摆放姿势整齐 ;“三个一”,即看书写字时手距笔尖一寸,胸距桌一拳,眼距书本一尺。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开学周周一班会,老班又领着全班同学重新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后,我深有体会。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时刻以规范来约束自己。做到准时到校不迟到,预备铃响迅速进教,课本学习用品准备好。因故迟到应向老师报告,得到同意后才能进教。上课时集中思想,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不讲废话,不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起立、站正,并用普通话响亮回答。下课铃响后,应在教师宣布下课后,才能整理书籍及学习用品、离开座位。课间应休息,不追逐,不吼叫。严禁在教内、走廊上踢球。认真上好自习课。

每周一升旗仪式时应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做操要求快、静、齐,精神饱满,动作正确有力。就餐时遵守用膳制度,排队买菜。注意卫生,做到文明用膳。中午在自己教内休息或做作业,无事不进入其它教,不在走廊过道内聚众游玩。

平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不涂黑板,不扔粉笔头。认真做好眼保健操。爱护校舍公物,不在课桌凳上乱刻乱划,门窗轻开轻关,插销、拉手、扶手等设施要爱护。节约水电,人人有责,随手关好水笼头,不开\"长明灯\"、\"无人灯\"、\"太阳灯\",不随便触摸电源电线。上学放学骑车安全牢记在心。不在校内骑车,自行车按指定地点停放整齐、上锁。尊敬老师,尊重职工。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无事不随意进出办公。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真诚相待,不叫侮辱性绰,不欺侮同学。自觉参加团队活动和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及学校或专注部组织的竞赛、评比活动。遵守作息时间,放学后自己是值日生时要认真值日,按时离校回家,不在途中逗留,及时做好家庭作业。

所以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后,我觉得只有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本年度我带的是五年级,就我带的学生几点谈养成教育,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可塑性,许多好习惯都尚未养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教育者在上面勾勒丰富的内容。所以,五年级是学生多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并及时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获得优良行为被认可的积极心理感受。对学生的优良行为的积极评价要做到连续性和系统性,这样有利于优良行为在反复强化下巩固下来。

例如,五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常常由于兴奋而争先恐后地大声回答老师的提问,影响了老师对回答情况做出判断。也影响自己听别人说话的过程。这时,我通常会对积极举手但并未出声的孩子给予表扬,这样并对所问的问题提出要求,“针对同一问题不要仅有一个答案,重复地回答就没有意义了”其他孩子受到启发,开启思维,不但不随便回答问题了。还能针对同五问题,想出好多有个性的答案来。就不再随便回答问题了。经过长期强化训练,学生举手发言的好习惯就形成了。

二、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十几个孩子聚在一起,朝夕相处,矛盾自然时有发生。有时一件接一件,老师就像法官断案似的,非常费精力。虽然我多次宣讲小学生守则,时常把校领导会上讲的如何规范学生行为的方法五用再用,学生也知道要互相谦让,但毕竟年龄小,一遇到具体的事情,便又不知如何解决了。于是,我便找来一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如孔融让梨七步成诗利用晨检、班会课时间给学生讲。通过讲故事,

三、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五年级学生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自己的班。因此,班的一言一行,对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我在与学生、家长和他人的交往中,经常有意识地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当地面有废纸时,我总是立即捡起;教桌椅歪斜时,我总是轻轻地摆放整齐;讲桌不整洁时,我也是随时清理干净尤其是地面,学生多自然制造的垃圾也不会少,地面上没纸的情况下土也会很多,所以,我会及时清理过道及前边的尘土。这一本着学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切,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照着我的样子去做。现在,教的卫生用具摆放不整齐时,学生会立刻去摆放好;教地面有纸,学生会马上捡起。值日小组长更是负责,每到活动课,他们虽做得很慢,但总会把班级卫生打扫干净的,黑板擦得亮亮的。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因此,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营地。

1、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学生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所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同时要注重师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2、养成教育要师表垂范

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某一行为习惯,可能会出现在学生的身上。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对于学生的问好,老师应该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要尽量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我们应该亲切地跟他们道声“谢谢!”。如果老师有时说错了或做错了,也要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诱导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地批语指责。通过情感的交流,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意见更易接受。一个幽默的玩笑,一句轻轻的问候,可能使其心灵受到震撼。

3、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许多同学熟读 “小学生行为规范”,甚至倒背如流,却常随手扔果皮、纸屑;许多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学做好事、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却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养成教育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见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在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班里的门窗桌椅坏了自觉自愿修好,上学穿校服,衣帽整齐,佩戴红领巾,排好队、走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平地起,我们可以从一些身边琐碎的小事中,看出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也就在点滴小事中。

4、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

5、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确保养成教育。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练习,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 大力营造教育氛围,化无形为有形------提高养成教育的影响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只是班的责任,全校教师到全社会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都肩负着责任,必须要有高度的认识,校内校外、前勤、后勤全员参与,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到两个“三结合”即:学校内部班、任课教师及生活教师三结合;学校外部则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通过这两个三结合,让学校内部的小环境和外部的大环境都能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氛围,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逐步形成优良的品质。我们所开展的工作是:一方面在校外加大同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主要是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调查问卷、教师家访、家校联系卡等方式,及时把学校的工作主题、每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向学生家长传达与沟通,便于家长能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让学生在校和在家表现一样,而不是让教育工作形成断带。另一方面我校坚持利用每学期开学天,把学校对养成教育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以校园公约的形式向学生和家长放发,以此强化家长和学生对养成教育的认识。校内我们主要做到的是:

1、努力把校园创建成一个让学生耳闻目睹都能受到教育的环境,学校的大门口安装了一个代表学校积极向上的标志性钢塑――“升腾”、甬西则是“飞翔的白天鹅”雕塑,东侧是刻有“勤学奋进”四个醒目大字的石头,时刻提醒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要勤奋上进。在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安装白钢宣传栏,就连垃圾箱上都写上警示语,提示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学校把养成教育工作做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全校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学校、班级、课内、课外共同教育的主环境。我们把全年工作形成计划后,学校每周提出一个学生养成教育主题词,在黑板上公示,让全校的老师和学生都知道这一周我们在养成教育方面要做的工作和要求;每个班级则根据学校的主题词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年龄等特点提出本班的教育主题,在自己班级门上的养成教育主题牌上标示出来;寝和食堂也依据学校所提出的主题词,结合自己的管理特点确定出养成教育主题,在比较醒目的位置上展示出来,让学生随时随地的都能受到教育。

3、把养成教育同各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采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使学生明白养成良好习惯的意义及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行为目标。

二、准确把握教育内容方法,形成激励机制-----促进养成教育形成的约束力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所以为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准确的把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形成的规律,采取恬当的方法形成一定的制度和激励机制,以促进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首先结合鸡西下发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细则制定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养成教育评价标准,下发到每个班级包括舍务组、餐饮组,再由各班级各组依据学校总的评价标准,制定各自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养成教育评比细则,然后由班级和各组每周进行适时的评价。同时班级设立周“文明之星”评比展示台,及时的把被评为文明之星的学生在班级进行公示,学校设立月“文明之星”展示台,把各班级连续四周被评为文明之星的学生在展示台上公示,以激励其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在评比细则中明确规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从训练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良好的卫生、学习习惯为切入点,使学生平时讲粗话、脏话、随手扔垃圾、作业不能认真完成、作业本不整洁等不良习惯明显得到遏制,语言美、行为美的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其次,学校把养成教育内容同学校值周周评比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实行值周校长负责制,把每周的检查活动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被评为文明班级的在下周一升旗仪式上进行广播表扬。为了调动班和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还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教师的工作考核之中,通过以上手段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促进了养成教育的形成。

三、从细节入手,形成学生自主行为意识-----促进养成教育的内化力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更基本的生活、学习、卫生习惯抓起。针对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会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种种不良现象,正说明养成教育不能只放到嘴上,而应内化到意识上的重要性。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生活细节抓起。我们要求学生做到: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客人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学习用品摆放整齐,坐立姿势端正,作业书写规范,放学排有序不乱。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为了使学生能真正形成内化的自主意识,在这方面我们采取“一比二评三问卷”的方式进行,即学生之间比一比,看谁做的更好;学生自已和同学之间评一评,看谁做到了;教师和家长互相联系,采取问卷方式抽查哪些学生能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自已做到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不需要别人管自己也能做到的----“慎独”能力。几年来,我校学生小至一年级,大到毕业班,基本上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家里、学校一个样,寝、食堂一个样。

四、以活动为载体,强化训练-----形成养成教育的核心力

良好的养成教育是需要有效的训练方式才能完成的,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较弱,自我教育能力低,就更需要丰富的活动措施来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有利的、切合实际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日常活动做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认识,锻烁能力,形成核心力、凝聚力。所以,我们学校坚持开展以下活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学校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给出相应的讲话主题,由各班级依据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本班的实际,写出当周国旗下讲话的内容,再由班级选派一名优秀学生代表对全校学生进行讲话宣传,这样既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文明习惯方面的教育,也对本班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效果非常突出。

2、红领巾广播站坚持正反面宣传教育。红领巾广播自从开播伊始,就一直把宣传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做为主要内容,每周四中午12:30准时在校园内响起。既把学校总体要求动向向全校师生传达,又把校园内的好人好事、新风尚向所有人广播,也把一些不良行为向所有学生公布,以起到鞭策警示作用。

3、全校各班级每周二、三、四早晨,利用早晨7:00-7:20这段时间,做为全校校本课程三字经、弟子规及古诗经典等诵读时间,让学生充分学习、了解我国古老而又优秀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形成健全的人格。周五早晨7:00-7:20则是校本课“唱红歌”时间,这时全校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歌唱祖国、赞美家乡的歌声,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4、为了达到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学校每学年都举行一次以“讲文明礼仪”为主题的各中队主题队会大奖赛。活动中即达到了促进养成教育形成的良好局面,同时也锻炼了老师和学生的各种能力。

5、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师生参加的经典诵读比赛,主要内容就是校本课程三字经、弟子规的诵读,在促进校本课程研发的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学习为人做事方面的育人效果。

良好的行为训练要强调持之以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有耐性。同时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凝聚学生们的集体核心力量,用集体荣誉去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好习惯的形成。

五、适时表彰,榜样的表率作用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导向力

小学生有喜欢受到表扬的心理,他们敬佩英雄人物,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先进典型,我们根据这一特点,在进行规范训练时,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我校改变原有的评价体系,不再由班一言堂,在年末评出各班级的优秀少先队员或是优秀班干部、学习标兵等。现在我们是把评价学生同学生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在学期或学年内分阶段适时评选出各类行为习惯优秀的学生,如文明之星、卫生之星等等,通过这些“星”把光带给全体学生,用这些星光去照亮其他人。具体是在班由班结合本班制定的班级养成教育评比细则为评价内容,采用任课教师测评、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问卷测评等形式,每周评选出班级的周“文明之星”,公示在班级周星展示台上,连续四周被评为“文明之星”的同学当选为月“文明之星”,在学校的月星展示台上向全校师生展示,连续被评为月“星”的学生有资格参加年终全学校“星级”好学生评选,被评选上学校“星级”的同学,学校将为他们颁发奖品和奖证。同时学校将利用红领巾广播定期向全体同学宣传他们的优良表现,以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召全体学生向他们看齐。使学生们知道典型就在我们身边,先进和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努力也可以做得到,以达到用榜样来激发和带领他人前进的导向力作用。自从我校开展“星级”学生评比活动以来,全校学生都能以星为荣,激起了向星学习的热情,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学校一定会是星光璀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这项育人工程是漫长的,需要的是持之以恒,需要的是我们做为教育工作者的信心和毅力,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提高认识、切合实际、注重方法、坚持实效、常抓不懈,在我们的校园,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一定会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小学生正处在行为发育、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行为习惯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行为的正常健康发展对于个体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是:由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定阶段,小学生的问题行为频繁出现,而小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指扰乱他人或阻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攻击性行为,即那些经常引起麻烦的行为。

问题行为在小学中极为常见。具有这一类问题的学生通常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和规则,与同学不合作,破坏公共财物,欺或偷窃等。攻击性问题行为具有明显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极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烦恼。同时问题行为也影响着个体本身的正常学习和发展,也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些干扰或损害,有的问题行为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还可能影响其一生。所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行为指导,开展行为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矫正问题行为,发展其行为技能应成为当前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问题行为出现以后,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加以治疗与矫正。毕竟是亡羊补牢,我们并不期望不良行为的出现,更好就是更初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叶圣陶先生亦有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的确,我们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训练而逐渐巩固下来的行为方式。习惯成自然。一旦形成某种习惯,便会成为自觉行动。学习习惯也是如此。例如,一个养成了晨读习惯的学生,每天早晨会早早起床,不用父母督促便会自觉的拿起书本朗读;一个学生若养成了事事爱问他人的习惯,遇到难题就不愿去思考,只会问别人。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所谓良好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良好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一位专家曾调查了3000多名考入名牌的高中毕业生,发现他们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所以能促使学习成功,就在于它是自然的、自觉的,这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

1、培养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磨刀不误砍柴工”)

(2)养成专心听课的习惯。(听、讲、记、问——听课要诀)

(3)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坚持“先复习,后作业”“放电影”法——我国著名化学家唐敖庆教授

坚持独立完成作业

坚持认真订正错误

2、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明确坏习惯的危害及好习惯的益处。

(2)制定具体可行的目标,提出恰当的严格要求。

克服坏习惯更忌“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3)指导学习方法。

笔记方法:抓重点,记难点阅读七字诀:看、查、划、读、摘、想、记

(4)监督指导,反复强化。贵在坚持。

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列宁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规律的作息制度、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学生高效率学习的保障,也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良好的作息习惯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保证睡眠。(8——9小时)

(2)按时就寝,早睡早起。

(3)学会休息,高效学习。(学习时间一般在45分钟左右)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小学生的饮食行为却存在许多问题,即有不良饮食习惯。主要有:①偏食、挑食;②不吃早餐;③好吃零食,忽视正餐;④喝饮料无节制;⑤贪吃;⑥不恰当节食减肥。另外,还存在吃饭过快,边吃边玩或边吃边看电视、看书等不良就上习惯。

要纠正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可采取以下四条对策:

(1)调整饮食结构。(五谷杂粮)

(2)重视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

(3)吃零食要讲科学。限量、限时。

(4)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三、良好交往习惯的养成

著名心理学生丁瓒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更主要的就在于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交往是中小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其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和徐径。亲子关系不良、师生关系恶劣、为同伴所拒绝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也会给他们成年后的生活留下阴影和症结。所以,中小学生的人际适应教育不可忽视。

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交往习惯?

1、面带微笑。

2、礼貌待人。学会文明用语。

3、静心倾听。

4、正确表达。

5、不吝赞赏。渴望被人赏识是人更本质的天性。

6、乐于助人。

7、自信自尊。

8、积极主动。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并非朝夕之功,并始终贯穿于他一身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做好引人,为他们一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影响小学生品德养成的机制”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亲子关系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深度解析亲子关系对孩子的重要性)

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更为基础、更为复杂和更为重要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那么,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有哪些呢?

亲子关系影响因素

1、 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是亲子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会对孩子的性格、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些家长采用强制、打骂等方式来管教孩子,这种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恐惧、不安全,进而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而一些家长则采用理性、沟通等方式来管教孩子,这种方式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也是影响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愉快、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而一个紧张、矛盾的家庭环境则容易导致亲子之间的疏离和冷漠,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因此,家长需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到安全、舒适和愉悦。

3、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的质量。一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家长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赚钱养家,这样就容易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教育需求,进而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而一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好,家长可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这样会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因此,家长需要注意家庭经济状况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尽可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4、 家庭文化背景

家庭文化背景也是影响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一些家庭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这种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压抑和焦虑,进而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而一些家庭则注重孩子的个性和特长,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这种方式会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综上所述,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很多,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文化背景等。家长需要重视亲子关系,尽可能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采用理性、沟通等方式来管教孩子,注重孩子的个性和特长,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注心理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亲子关系是影响孩子学习的重要因素,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完成学业,作为家长有必要跟孩子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下面通过影响亲子关系有哪些因素,来带大家了解下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1、思维观念不同。父母认为“你是我的孩子,我有权利管教你。你要听话和尊重父母”。而孩子认为:“我是我自己,我需要尊重和自由,我需要安排自己的一切。”

2、父母过度焦虑。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孩子会自觉的担心的学习成绩及其他方面,而这份过度焦虑也会传递孩子,让孩子无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3、父母缺乏正确的沟通方式。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都在变化,而很多父母还是用自己固有的思想和沟通方式去教育孩子,去和孩子交流,长此以往,亲子矛盾就会显现出来。

4、家庭结构。对于家庭结构对亲子关系的影响问题,应做具体分析。比如,祖辈往往要避免对孩子采取娇惯的态度,对孩子一切包办代替,无原则满足要求。父辈则应注意教育子女尊重老人,切忌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育儿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

家长如何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

1、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良好的沟通环境,是让孩子有效沟通的基础,建议家长可以通过亲子按摩的方式,让家长与孩子进行肢体接触,这样做后,孩子会感受到你对他的爱,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拥有和孩子沟通的机会。

2、多鼓励孩子。当拥有良好的亲子沟通环境后,我们会帮助家长提高自身欣赏能力,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赞美和欣赏,是激发孩子前进的动力,父母可以通过日念一好的方式去发现孩子优点、鼓励孩子的做法去认可孩子,孩子就会感受你对他的接纳,也会慢慢信任你,也愿意去和你沟通。

3、多使用短句。和孩子说话时,如果要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就一定要让孩子能听明白。因此,使用的句子更好短一些,并且要重复自己所说的话,直到孩子了解为止。

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坏脾气

1、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我们要了解孩子情绪发展的规律。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是在逐渐发展中的,所以我们要在不同阶段给予恰当的帮助和引导。父母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件,帮助孩子给情绪做个简单的定义。

2、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解读一件事,让情绪反应更理性,我们可以经常跟孩子一起做这样的思考练习,经常启发孩子同样一件事,换个角度想会是怎样的。

3、对孩子运用转移注意力。虽然转移注意力可以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平复,对于一些孩子比较纠结的事,我们可以在之后恰当的时机,和孩子用沟通或者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孩子舒缓内在积存的情绪,治标也治本。

1、父母长期外出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导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疏远。 现在社会的节奏非常快,压力也很大,国内这么多人,毕业的生成千上万,你如果稍微不努力就会被替换、下岗,所以作为父母每天是朝九晚五辛勤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变少,自然而然关系就疏远了。

2、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与鼓励,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 现在的父母也是脾气暴躁,做事麻利迅速,所以就看不惯那些慢慢悠悠,拖拖拉拉的人。对于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家庭作业的辅导,有的家长真是没有一点耐心,加之看到孩子堆积如山的作业和作业本上一个又一个的红叉,有的家长心想,把你送到学校都干什么了,为什么人家的孩子都会做你不会,你是没有听课还是什么原因。然后就开始责备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敢反驳。每个人的大脑结构都是相同的,只是每个人的掌握与理解能力不同,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不同,有的人天生对某方面感兴趣,就比如男生天生就对数学、物理等一些理科比较在行,而女生则更擅长记忆的文科。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有的性格活泼开朗,有的性格文静。作为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状况,合理的教导,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关爱,少一些责骂。

3、父母对孩子没有耐心,只会使用动手的教育方式,越打孩子,孩子越是害怕,导致亲子关系变差。 就拿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来说,有的家长越辅导越生气,接着就是动手,家长一动手,孩子就会害怕,在紧张的环境下更加写不出题,轻松愉快的环境有利于孩子思考问题。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影响因素”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深度解析亲子关系对孩子的重要性)”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www.yuefachezhuang.com/news/1536.html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