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中的矛盾情况(简单方法)

admin by:admin 分类:做dna亲子鉴定多少钱 时间:2024/04/09 阅读:24 评论:0

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中的矛盾情况(简单方法)

矛盾论论文范文1

关键词:村民自治、两委关系、法理分析

一、两委矛盾的历史

解决好两委关系问题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村治的健康发展及党的领导的实现。

二、两委关系问题的表现及实质分析

我国村组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群众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调节纠纷,协助维护治安,向人民政策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主要职责。而国内共产党农村基组织工作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村党支部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需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事情,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回集体经济组织依照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两者在条文上明显地存在矛盾:一是重要问题与涉及村民利益问题交叉;二是由于农村的现状导致农村的事务错综复杂难以区分重要与非重要问题,导致党支部与村委会在许多问题上拥有同样的决定权,权责不分明。而在实践面则表现为村与村支书的矛盾。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两者都有发言权,且两者的权力都有合法的来源。村的权力来源于村民选举,具有很强的合法性,而村支书的权力来源主要是由于国内共产党的执政党的地位决定的及历史传统(长期以来村支书都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和是上级党委的认可。因此其合法性也不容质疑,并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因此村和村支书分庭抗衡导致

了矛盾的激化。有的学者把两委矛盾分为个人间矛盾、组织间矛盾和权力间矛盾。个人间的矛盾是由于村支书和村在性格、作风等方面的不同引起的,组织间的矛盾是职权不明存在重合引起的,而权力间的矛盾则是政权与治权的关系,也是国家与农民间关系紧张的表现。

也有人认为两委矛盾只是由于党委在新的形势下工作方法的落后和村运作不成熟引起的。由于村民直选村委后,党支部失去了过去一直以来直接插手村具体事物的途径和合法性而不知如何实现党的领导的恐慌状态。村委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认为自身的合法性来源于民众,而不需要党的领导,出现了“村委直选,支部靠边;村委领导,支部放倒”的现象。

要把握两委矛盾的实质,我们有必要从两委所体现出的性质及其职权上来考察。从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看,村民自治是农民自己发明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调节纠纷,协助维护治安,向人民政策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因此其职能主要表现为经济职能和关于切身利益的安全、健康及文化教育等。从现实情况分析,农民希望选出的村委会能抵制国家的不合理分派,替村民说话,也就是希望村委会起到保护人的角色。历史上由于科举制度的废止,能起保护者角色的士绅阶也随之消失,从而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开始形成,农村精英的流失,导致国家与乡村之间的屏障的消失。农民的保护责任无人承担,而导致国家权力的渗入,可以说村民自治是农民在寻找保护人的过程向过去的复归。这一点可以从农民的生存伦理上得到验证。斯哥特认为农民在长期的恶劣生存条件下形成自己的经济伦理,那就是“活下去”,除此之外,别无他图。农民的利益诉求也就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要求,得到生存安全的诉求,也就是说农民利益诉求表现为低水平的利益防卫。就是对正常基本权利的保护。从实际调查看,村民要求选出的村委能带领他们致富,这也表现出选举的动机来

源于利益的追求。因此可以说村民自治是在农民追求一种保守型利益时发明的。村委会也寄托着农民想通过它实现自己的基本的经济的安全权利及生存伦理的希望,村委会是农民权利的体现者和主张者。而对这些基本权利的威胁可能来自强大的官僚国家。

党的基工作组织条例规定党支部是国内共产党的基组织,要贯彻党的线、方针、政策及实现党对农民的领导,帮助农村发展经济,加强农村基政权建设,实现国家政权对农民的控制,使之在党的领导下有序稳定发展,也就是实现国家对乡村的整合。国内共产党是国内先进的党,执政为民,从它诞生以来就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党的领导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国家的整体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我国是后发型的国家,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现代化,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为了国家的发展整体的长远利益,有可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局部利益,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阶的分化。在这种压力型体制下,国家不得不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党委的权力就是体现为一定的国家控制权力,从国家政权本身的性质看它也是一种扩张性的权力。也有学者指出乡村自治是一种国家政权重建的方式。因此党支部所体现的其实是一种权力。

权利英文表示为right,按照〈〈布莱克韦尔政治百科全书〉〉的定义:“①描述一种制度安排,其中利益得到保护,选择具有效力、商品和机遇在保障的基础上提供给个人。②表达一种正当合理的要求。即上述制度安排依法建立并得到维护尊重,权利似乎突出地代表了个人主义价值,我们在权利被认为是在严肃保障个人或人们的一些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时才论及它们。”因此含有权益、主张、给他所应得之意。在西方往往与自由这一概念相联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没有自由便没有权利,更没有利益。而权利的主体一般表现为个人或组织,它是人民在与国家权力斗争中从国家权力那里获得的,因此从一开始权利就是与权力相对立的,一直与权力进行斗争,进而扩大了权利的范围。因此它具有个体性、保守性(消极被动性)、防御性。权力呢,英文表示为power、authority,〈〈布莱克韦尔政治百科全书〉〉的定义:“权力在更低限度上讲是指一个行为或机构影响其它行为者或机构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霍布斯把权力定义为一种因果关系,是一种主动出击的‘行动者’和被动的承受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它行动者之上的一种可能性”。含有控制、权威、扩张之意。它是历史的

产物,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经典作家认为权力是国家所有的,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进行管理控制社会的手段。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控制性、扩张性和权威性、主动性。

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对大众进行空压榨的手段,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权利则是大众与权力斗争的产物,因此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权利和权力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一部权利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人民与权力的斗争史。大众在与神权、皇权的斗争中慢慢解放了自己,赢得了权利。在我国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阶级差别,人民享有了管理国家的权利,因此国家权力也就转化为人民大众管理自己事务,实现人民大众整体利益的工具。权利与权力的对立由于阶级差别的消失,人民整体长远利益的一致而消失。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时期,国家为了长远利益而对各个个体的利益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难免损害一部分人的局部利益,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监督制衡手段,它自身仍旧回堕落为损害人民权利的暴政、暴力,也是由于它本身的扩张性、控制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农村权利与权力的冲突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内是存在的,也是不可回避的。村支部与村委会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为权力和权利的冲突。

三、构建新的农村政治运行模式,调和权利与权力的冲突

相互制衡

村委会村支部

合作

监监

督督

村民会议

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村两委班子共同协商作出决议,在协商过程中两者各自发挥主动性地位平等共同对村民会议负责,这需要要重新修改、和在时间中探索,从制度上确立村民对党政联席的监督,如可以在村民自治章程中明确。这并没有消除党的领导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党支部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切身为村民着想党的权威自然回树立起来,党的领导也自然能实现。若不然即使口头上天天强调党的领导,利用强制手段让村民服从党的领导,党的权威更终也不可能实现,反而会削弱。

村支部和村委会的职权不明也是两委之间冲突的重要诱因,因此有必要在制度面明确划分,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各司其责与分工配合,如可以采用村规民约等手段健全职责划分。

另外要提高党员素质与开创党支部领导的新局面,创新领导方式与方法,党要适应村民直选的形势,农村党组织的权威要通过民众的确认,能不能得到群众的挑选与承认是新时期党评价党员素质的标准,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要通过切实地为人民谋利益,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才能建立其“合法性。”

参考文献:

徐增阳任宝玉:一肩挑真能解决“两委”问题吗?载于国内农村观察2002年第1期

吴理财:村民自治与国家政权建设,载于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

季丽新: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4期

戴维米勒未农波格丹诺著:布莱克韦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中文主编国内政法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矛盾论论文范文2

论文:本文就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做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论文关键词:传播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传播

一、公共关系传播成为职业培训机构宣传的一种有效手段

公共关系产生于西方工业社会,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对于公共关系的认识,学界对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里,我们把公共关系理解为: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推进相关的内外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创造自身发展的更佳社会环境,在充分尊重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利用传播、沟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

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用一定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主要方法的一种组织与公众交流行为。

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终生学习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职业培训日益成为人们再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竞争激烈的培训产业,传统的宣传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职业培训机构纷纷采取公共关系传播的方式加强组织的宣传。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存在着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的矛盾。

二、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

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影响到职业培训机构形象的传播,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1、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

信源,即信息的者、传播者。从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应当具有全员性的观念,即公关传播的信源应该是职业培训机构的全体成员。这一观念对内能提供职业培训机构的凝聚力,对外能表现职业培训机构的良好组织形象。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职业培训机构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客户对机构形象的认知,影响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在实践中,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信源的个别性现象比较突出。有些职业培训机构看不到良好的公共关系传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领导不重视,员工不参与。大多数人认为公关活动是可有可无,即使要开展,那也只是专职公关部门或专职公关人员的分内事。这些现象显示了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淡薄。

面对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职业培训机构需要采取灵活措施,积极培育全员公关传播意识,并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行中,从而形成一种无意识的职业习惯,树立机构良好的精神风貌。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是一旦形成,将会给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带来长期的、深远的和积极的影响。

2、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的矛盾

信宿,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信宿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以数量不等的群体或个人形式存在,并形成对组织以不同影响的环境。

如果把社会公众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是由内部员工、消费者、政策部门、新闻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其它利益团体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稳定的统一整体。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在开展公关传播过程中,必须善待社会公众中的每一位成员,注重公关传播的广泛性。

然而在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对象过于单一,主要选择政策和知识消费者,而对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其它社会公众缺乏关注,致使公关传播活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公关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在公关传播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公众因素,加强与不同类型的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达到公关传播效果的更大化。

3、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的矛盾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职业培训机构的领导或者认为开展一两次大型的公关传播活动就能迅速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客户就会迅速认可自己的培训项目,过于注重公关传播的近期利益。这就造成了公关传播的长远性与实际操作中的近期性的矛盾对于职业培训机构来讲,公关传播活动不仅是一项近期的活动,更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充满艰难与坎坷的系统工程。每一次具体的公关传播活动都只能看成是通往长远目标的一个环节。用公关传播活动来塑造组织形象的道是没有尽头、没有终点的。职业培训机构要将每一次活动,每一天工作都看成是公关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踏实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情,立足长远,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任务。

4、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的矛盾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以及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当今时代也是一个多元化或者说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时代,如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等。两种趋势同时并存,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面对这一趋势,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仅需要遵循职业培训行业的相关政策,而且需要不断创新,善于塑造独特的组织文化,从而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形式过于呆板,缺乏特色,难以引起职业培训机构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在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方式中,“物质公关”相对较多,对人性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另外,有的职业培训机构也狭隘地认为公关传播就是迎来送往,喝酒干杯等等。在公关传播活动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甚至采取有违社会公平竞争秩序和伦理道德习俗等手段,刻意贬低竞争对手,欺社会公众。

参考文献:

矛盾论论文范文3

的确,怎样面对这些矛盾,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

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

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首先富裕起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使人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是独生子女的剧增,使人们从情感上愿意为其奉献一切。现今的很大一部分家长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曾承受过物质上的匮乏,他们今天不想再让自己的子女遭受自己童年的困境。于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家里水果、点心、高级饮料、高档食品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以满足子女的生活需要。同时,他们又要求子女生活节俭,不要光顾吃而不学习,埋怨子女好吃懒做。一年四季衣服花样翻新,甚至每天可以不重样,什么服装名牌新潮,就给买什么,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常常又拿伟人的俭朴生活来教育他们,讲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陈年旧理,家贫出孝子,执绔出富家的千年古训,成了许多人街头巷尾闲谈的至理名言,而一旦涉及具体问题,则往往又是另一番表现。

很难想象,在这种矛盾家教中长大的孩子,会形成何等的生活质量观。我们并不是吝啬鬼,也并不绝对反对改善孩子的生活,但必须适可而止。在生活上对子女要有所节制,那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现在的孩子仿佛天天都过年,因而他们已无法尝到真正过年时的甜蜜。”“现在的孩子得到什么都很容易,因而他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含义。”从小的范围看,我们的这种教育方式只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个身宽体胖的“胖墩儿”,却无法让他们成为一个能够真正承担社会责任的“巨人”。从大的范围讲,这样培养出来的社会极端利己主义者,将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灾难:很难设想一个人人都只知“索取”和“享乐”的社会,会是怎样一种情境。

在亲子关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溺爱”与“叛逆”的矛盾中。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更是孩子健康人格生长的土壤。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孩子的家庭教育者,在亲子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其中,父亲的作用更大。据研究,父亲在儿童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日渐增强,具有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许多家庭中,由于传统家庭分工格局、观念和错误的教管方式,以及现代社会角色分工,导致父亲“谈出”家庭教育,这对子女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在教育方式上,现在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场经济的建立,带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导致了许多人思想上的是非模糊,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家长在孩子破坏公物、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同学等不良行径发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胆小”个性。竟毫不掩饰地要求孩子对其他同学要“以牙还牙”,“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伯。有的家长自以为是,总认为孩子很小,孩子身上的许多缺点都被看成了一种天真的表现,对其缺点错误听之任之,不加任何管束。

父为子纲的封建思想在今天的许多家长头脑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在家庭教育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无论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还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很多人都将自己摆在了家庭的绝对权威的地位。孩子一不小心弄坏了家里的一件小东西,家长会大发雷霍。一次考试失误,家长会毫不留情,痛骂斥责。孩子如果在外闯了祸,那可更不得了,一顿臭骂自然少不了,拳脚相加也会接踵而至。50%的家长都会凭借自己的家长“权威”,去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如私拆子女的信件、偷看日记等。在许多家长眼中,孩子永远都只是自己的品,残留着“孩子是私有财产”的封建宗教法制观念,他们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和自己的平等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

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都对考试成绩特别关心,将目光一直盯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到学校,家长首先看的是学生考试的成绩,问的是子女在班上的成绩排名;子女放学回家,家长首先检查的是学生的作业,辅导的是学生的课外练习;人们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品德问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不需要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唯上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失去了更佳的人格教育期,使许多孩子在“心理断乳期”、“人格成长危险期”中迷失了人生的航向,导致了许多恶性事件的发生。这些结我们的教训难道还不够多吗?

在个性发展上,现在的孩子处在“发展”与“限制”的矛盾中。

矛盾论论文范文4

一、两委矛盾的历史

解决好两委关系问题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村治的健康发展及党的领导的实现。

二、两委关系问题的表现及实质分析

我国村组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群众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调节纠纷,协助维护治安,向人民政策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主要职责。而国内共产党农村基组织工作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村党支部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需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事情,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回集体经济组织依照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两者在条文上明显地存在矛盾:一是重要问题与涉及村民利益问题交叉;二是由于农村的现状导致农村的事务错综复杂难以区分重要与非重要问题,导致党支部与村委会在许多问题上拥有同样的决定权,权责不分明。而在实践面则表现为村与村支书的矛盾。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两者都有发言权,且两者的权力都有合法的来源。村的权力来源于村民选举,具有很强的合法性,而村支书的权力来源主要是由于国内共产党的执政党的地位决定的及历史传统(长期以来村支书都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和是上级党委的认可。因此其合法性也不容质疑,并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因此村和村支书分庭抗衡导致

了矛盾的激化。有的学者把两委矛盾分为个人间矛盾、组织间矛盾和权力间矛盾。个人间的矛盾是由于村支书和村在性格、作风等方面的不同引起的,组织间的矛盾是职权不明存在重合引起的,而权力间的矛盾则是政权与治权的关系,也是国家与农民间关系紧张的表现。

也有人认为两委矛盾只是由于党委在新的形势下工作方法的落后和村运作不成熟引起的。由于村民直选村委后,党支部失去了过去一直以来直接插手村具体事物的途径和合法性而不知如何实现党的领导的恐慌状态。村委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认为自身的合法性来源于民众,而不需要党的领导,出现了“村委直选,支部靠边;村委领导,支部放倒”的现象。

要把握两委矛盾的实质,我们有必要从两委所体现出的性质及其职权上来考察。从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看,村民自治是农民自己发明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调节纠纷,协助维护治安,向人民政策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因此其职能主要表现为经济职能和关于切身利益的安全、健康及文化教育等。从现实情况分析,农民希望选出的村委会能抵制国家的不合理分派,替村民说话,也就是希望村委会起到保护人的角色。历史上由于科举制度的废止,能起保护者角色的士绅阶也随之消失,从而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开始形成,农村精英的流失,导致国家与乡村之间的屏障的消失。农民的保护责任无人承担,而导致国家权力的渗入,可以说村民自治是农民在寻找保护人的过程向过去的复归。这一点可以从农民的生存伦理上得到验证。斯哥特认为农民在长期的恶劣生存条件下形成自己的经济伦理,那就是“活下去”,除此之外,别无他图。农民的利益诉求也就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要求,得到生存安全的诉求,也就是说农民利益诉求表现为低水平的利益防卫。就是对正常基本权利的保护。从实际调查看,村民要求选出的村委能带领他们致富,这也表现出选举的动机来

源于利益的追求。因此可以说村民自治是在农民追求一种保守型利益时发明的。村委会也寄托着农民想通过它实现自己的基本的经济的安全权利及生存伦理的希望,村委会是农民权利的体现者和主张者。而对这些基本权利的威胁可能来自强大的官僚国家。

党的基工作组织条例规定党支部是国内共产党的基组织,要贯彻党的线、方针、政策及实现党对农民的领导,帮助农村发展经济,加强农村基政权建设,实现国家政权对农民的控制,使之在党的领导下有序稳定发展,也就是实现国家对乡村的整合。国内共产党是国内先进的党,执政为民,从它诞生以来就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党的领导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国家的整体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我国是后发型的国家,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现代化,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为了国家的发展整体的长远利益,有可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局部利益,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阶的分化。在这种压力型体制下,国家不得不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党委的权力就是体现为一定的国家控制权力,从国家政权本身的性质看它也是一种扩张性的权力。也有学者指出乡村自治是一种国家政权重建的方式。因此党支部所体现的其实是一种权力。

权利英文表示为right,按照〈〈布莱克韦尔政治百科全书〉〉的定义:“①描述一种制度安排,其中利益得到保护,选择具有效力、商品和机遇在保障的基础上提供给个人。②表达一种正当合理的要求。即上述制度安排依法建立并得到维护尊重,权利似乎突出地代表了个人主义价值,我们在权利被认为是在严肃保障个人或人们的一些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时才论及它们。”因此含有权益、主张、给他所应得之意。在西方往往与自由这一概念相联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没有自由便没有权利,更没有利益。而权利的主体一般表现为个人或组织,它是人民在与国家权力斗争中从国家权力那里获得的,因此从一开始权利就是与权力相对立的,一直与权力进行斗争,进而扩大了权利的范围。因此它具有个体性、保守性(消极被动性)、防御性。权力呢,英文表示为power、authority,〈〈布莱克韦尔政治百科全书〉〉的定义:“权力在更低限度上讲是指一个行为或机构影响其它行为者或机构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霍布斯把权力定义为一种因果关系,是一种主动出击的‘行动者’和被动的承受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它行动者之上的一种可能性”。含有控制、权威、扩张之意。它是历史的

产物,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经典作家认为权力是国家所有的,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进行管理控制社会的手段。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控制性、扩张性和权威性、主动性。

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对大众进行空压榨的手段,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权利则是大众与权力斗争的产物,因此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权利和权力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一部权利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人民与权力的斗争史。大众在与神权、皇权的斗争中慢慢解放了自己,赢得了权利。在我国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阶级差别,人民享有了管理国家的权利,因此国家权力也就转化为人民大众管理自己事务,实现人民大众整体利益的工具。权利与权力的对立由于阶级差别的消失,人民整体长远利益的一致而消失。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时期,国家为了长远利益而对各个个体的利益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难免损害一部分人的局部利益,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监督制衡手段,它自身仍旧回堕落为损害人民权利的暴政、暴力,也是由于它本身的扩张性、控制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农村权利与权力的冲突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内是存在的,也是不可回避的。村支部与村委会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为权力和权利的冲突。

三、构建新的农村政治运行模式,调和权利与权力的冲突

相互制衡

村委会村支部

合作

监监

督督

村民会议

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村两委班子共同协商作出决议,在协商过程中两者各自发挥主动性地位平等共同对村民会议负责,这需要要重新修改、和在时间中探索,从制度上确立村民对党政联席的监督,如可以在村民自治章程中明确。这并没有消除党的领导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党支部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切身为村民着想党的权威自然回树立起来,党的领导也自然能实现。若不然即使口头上天天强调党的领导,利用强制手段让村民服从党的领导,党的权威更终也不可能实现,反而会削弱。

矛盾论论文范文5

一、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方面来看,我国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1](p214)\"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1](p214)上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统一。一定社会的上建筑是由该社会的观念上建筑和政治上建筑两个部分组成。观念上建筑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这些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精神文化作为\"上建筑\"中的更高,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特色,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文化和上建筑密不可分,它对经济基础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主义上建筑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经济基础具有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巨大反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相适应\"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相矛盾\"的情况。因为不断改变这种\"相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建筑的矛盾一般表现为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力量,通过改革进行调整和克服。我国已经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实践证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富有成效的。但我国现阶段的上建筑并非完全适应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是个文化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要实现我们的文化强国梦,我们必须从上建筑领域做文章,使上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只有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只有这样做,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以推进;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全民族迸发出无尽的文化创造活力。社会主义观念上建筑和社会主义政治上建筑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促进其经济基础的迅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p663-664)因此,一个伟大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相伴随。可以说,意识形态、观念形态的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中共十七大向我们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召;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做出决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让社会主义的上建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更好地解放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从而更加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二、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方面来看,我国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人类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之处,在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在社会主义生产力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社会物质需求一样,都应该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国已实现了总体上的小康,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尤其是文化发展没有和经济建设完全同步,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我们亟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应着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安康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六中全会决议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之所在。

三、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方面来看,我国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还有阶级斗争,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还会是长期的,两种制度谁胜谁负的问题只是基本解决了,社会主义只是基本上胜利了,还没有更后胜利,还没有巩固,更后胜利还要有一个时期。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之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同时还指出,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处理得当,对抗性的矛盾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相反,如果不当,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可能发生对抗。

单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样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以及这两类矛盾的相互转化。

一是敌我矛盾。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妄自尊大,唯我独尊,凭借其经济政治军事优势,在对相对落后的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搞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的同时,也搞文化霸权,进行文化侵略、文化渗透,妄图向全世界推行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是文化帝国主义。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西化、分化的图谋和野心不死,我们对其应存的警惕之心不可无。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一再提醒人们,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文明互动方式,人类很可能会重蹈覆辙。[4](p39)客观地说这不是危言耸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间发生冲突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我国的对策应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我们的国家安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我们安康文化素以包容性和开放性闻名于世。面对上文提到的复杂态势,安康文化\"和而不同\"的原则要求我们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的时候,不走极端,不搞文化间的冲突,而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他者\"是创造不同文化与文明间真正对话的一个必需的前提。我们应突出我们文化的民族性,发挥其优势,通过文化创新,做到洋为中用。同时我们积极向世界推出我们的和谐文化理念,以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发展,尽力让东西方文化间对抗性的矛盾逐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

二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有多种,不同民族间、不同阶间、不同群体间等等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还是应该发挥文化的作用。我们应该倡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安康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用文化的力量来凝聚人心,用文化的力量来化解矛盾。否则,矛盾性质就有可能发生转化,更不用说境外、国外的仇华、在我们民族地区无时不在寻找机会制造矛盾。\"国内者,国内人之国内。……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者也。\"[5](p4)更好的办法还是让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发挥作用。前代的思想家们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厚而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受用,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发展,要靠文化的先进性来说话。文化的先进性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

我们要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全球化因素及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决定了国内先进文化的基本取向,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世界性是国内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十精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努力改变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现状,不断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竞争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4] 周晓虹。国内社会与国内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矛盾论论文范文6

(一)场化与政策的矛盾

股是场经济中更场化的一个部分,按道理讲,股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场化,但在我国“政策”这个概念自我国股诞生以来就没有下过历史的舞台。“政策”是指利用政策来影响股指的涨跌,政策的操作和影响对象很明确,那就是股票指数。政策在本质上是对现代场经济原则的违背。我国股过去长期历尽磨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行政权力对场运行与发展的过分干预和控制。由于是“政策”,在我国投资者往往热衷于揣摩政策意图甚至某个官员的讲话,在股低迷时更是将希望寄托在政策“救”上,不仅造成政策压力很大甚至难免顾此失彼,而且也扭曲了股票场本身的运行轨迹和运行规律。

(二)大、小非解禁与稳定场的矛盾

流通性是股票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国外成熟股票场都是全流通场,但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却存在着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且同股不同权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股权割裂的状况,我国从2005年开始进行股改,非流通股股东(大、小非)通过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换取几年后股票进入二级场流通的权利,即所谓的“限售股解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限售股解禁进入二级场,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为非流通股股东基本上是以一元面值购得股票,甚至其投资成本每股尚不足一元,而流通股东却是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溢价购得。如果非流通股一下子涌入二级场,那股价一定会暴跌,非流通股股东套现获得暴利,流通股持有人却损失严重。

(三)上公司公众化与上公司诚信缺失的矛盾

上公司可以称之为公众公司,因为它通过资本场向公众股东募集资金,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对公众股东负责,因此上公司应该更讲诚信。然而我国的上公司却往往不讲诚信。

2、其他方面的不诚信。一是信贷及担保活动中的不诚信。目前上公司的股权因为债务纠纷及担保责任被法院冻结、拍卖、抵债的情形较为普遍。二是随意改变募集资金投向,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与当初承诺相差千里。三是“重融资,轻回报”,只一味考虑股的融资功能,不计公众损益地进行再融资,而到了需要对股东负责,需要对股东分红的时候,却难以给予有吸引力的回报。国内平安在A股上不足一年的情况下就“狮子大开口”,推出1600亿元的再融资方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化解矛盾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培育证券场

2、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场建设的重要环节。成熟的证券场均有一套完整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概括地讲,主要是投资者的协商机制、教育机制和赔偿机制。通过集团协商的方式,对证券场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协商和索赔,从而在制度上约束发行主体、中介机构甚至监管机构的行为。开展投资者教育更是场监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此外,成熟场一般都设立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基金中心或公司,致力于在会员公司丧失清偿能力时对投资者的赔偿工作。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应借鉴成熟场经验,逐步建立我国投资者保护机制,真正把保护投资者利益落在实处。

(二)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大、小非解禁对股票场的冲击

全流通是我国股票场的发展方向,但是实现全流通的过程应尽可能平稳,尽可能避免对场造成过大的冲击。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的股在汹涌的大小非解禁潮中颤抖甚至摇摇欲坠,这种局面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我国的金融稳定乃至社会稳定都会因此而动摇。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小非解禁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积极采取措施,将大、小非解禁的不利后果降到更低。

1、要求大、小非减持前应做详尽的信息披露。大小非减持信息披露制度是一个合理的要求。一方面,它没有破坏股改之初各方达成的协议,另一方面,由于大小非具有接触上公司信息的天然优势,其他流通股股东与其相比,在信息获得上存在客观的不公平,因此,要求其在抛售股票前对抛售的理由、数量、期限做一个充分说明,是符合公平原则的,同时也可以防止由于信息不透明而引起的恐慌性抛售,从而有利于场稳定。

2、对大、小非开征资本利得税。通过提高大、小非的套现成本遏制大、小非在限售股解禁后的强烈抛售冲动,从而减轻大、小非减持对场的冲击。同时,为了鼓励产业资本的长期投资,资本利得税的税率应有差别,即解禁后持有的时间越长,税率越低,而对于解禁后急于套现的(如解禁后1年内套现)则征收高额的资本利得税。有人认为,仅对大、小非征收资本利得税对大、小非不公平。对此笔者认为公平应当是指实质上的公平而不是表面上的公平。考虑到大、小非在股改中为获取流通权而支付的非公平对价以及极其低廉的持股成本,对其抛售后获得的暴利征收资本利得税,恰恰是体现了实质公平的要求。

(三)想方设法打造诚信上公司,提升上公司的整体质量

1、完善上公隐私人治理结构及运作。上公司诚信的缺失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运作不规范有密切关系,因此打造诚信上公司首先就要完善上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及运作。具体来说,一是要督促上公司董事、监事、管理强化股东权益意识及规范运作意识。二是要完善上公司财务管理制度、重大投资决策、关联交易决策等内控制度,并保证制度得到有效执行。三是要督促上公司设立以独立董事为主体的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切实保障独立董事履行职责。四是要完善企业经理人场化聘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矛盾论论文范文7

一、案件中社会矛盾的产生类型及危害

案件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案发后又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并贯穿于协商的整个过程。隐私实践证明,在协商的检察环节将不可避免地面对诸多由案件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一)案件本身积聚的社会矛盾

(二)由案件而引发的次生矛盾

案件不可避免地对原有平和的社会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产生了诸如赔偿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对办案人员的仇视问题等大量的社会矛盾,很可能引发次生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如20__年2月,我院受理了公安机关移送的丁×案,经审查得知,丁×犯罪时刚满14岁,在玩捉迷藏游戏时,对本村童×实施了接触式奸淫,后经检验该女处女膜完好。案件发生后,童×的父母难以接受,要求隐私机关从严处理。而丁×的父母在赔礼道歉得不到谅解后认为,丁×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是童家得理不饶人,从而使原本相安无事的丁童两家一时反目成仇。

(三)造成案件发生的深次社会矛盾

(四)隐私机关办案过程中引发的社会矛盾

二、检察机关在案件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级、各地检察机关十分重视化解案件中的各类社会矛盾,并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在实践中,检察机关在案件的社会矛盾化解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尚未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案件存在社会矛盾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在当前社会矛盾高发期的重要时期,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是检察机关办理案件、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同时,案件中的社会矛盾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牵连性等特点,掌握、控制、化解这些社会矛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才能较好地处理这些社会矛盾,才能不因检察机关的疏漏而致使社会矛盾发生恶化、激化。检察机关作为全程参与协商的隐私机关,在办案中完全可以多方位、多次地掌控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但在当前,检察机关尚未建立起发现、应对、处理这些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尽管在工作中也很重视对社会矛盾的化解,但许多都是零碎型、应急型的,忽略了许多可能恶化和引发新冲突的社会矛盾和矛盾隐患,有的甚至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

(二)自觉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不强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重在落实到具体的办案中去。这就必须要求每一名办案干警必须具备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实践中,一些干警对化解社会矛盾有畏难情绪,或者习惯于就案办案,使许多社会矛盾被忽视,主动开展矛盾排查的不多,仅仅是被动地做工作,有关当事人不来申诉,不来吵、不来闹就自动忽略。还有的搞本位主义,只要不在检察环节出问题就行。更有甚者,与其他隐私机关相互推诿,将矛盾引至其他机关,严重影响了隐私机关的公信力。

(三)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不足,方式方法不多

检察环节的社会矛盾相对于其他社会矛盾,更具激烈性、对抗性。开展案件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不仅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心,更需要有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基工作经验为基础的方法和策略。但在实践中,许多检察官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丰富的检察理论知识并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在面对社会矛盾时往往手足无措,找不出矛盾的关键所在,不知从何处下手。而且,在处理矛盾纠纷时,方法单一,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引发当事人不满,矛盾化解工作效果不佳。

三、检察机关案件矛盾化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建议

面对大量而复杂的社会矛盾,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就难于保证在检察环节有效地化解这些社会矛盾。笔者结合本院的工作实践,认为在检察环节建立案件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氛围

1、明确建立检察机关案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检察干警的理想信念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形势教育,让干警们充分认识到,化解领域的社会矛盾是检察机关的 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是检察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具体体现,是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以此增强干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办案中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2、明确解检察机关案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界定和涉及的范围。即将案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目的、范围、要求、标准、实现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形成方案,使干警对案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进行全面的了解,牢记于心,增强干警在工作中自觉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的思想意识。

3、明确检察环节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职责分工。检察部门的办案干警是化解本环节社会矛盾当然的责任主体,负责化解社会矛盾的具体工作。而科负责人、分管检察长,乃至检察长同样是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主体,根据矛盾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确定工作职责,形成多次的工作格局。同时,负责案件社会矛盾化解的综合管理部门必不可少,该部门可单设,也可以案件管理部门为依托,掌握、控制社会矛盾化解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协调处理各种关系,使矛盾化解工作得以规范、有序、有效地进行。

(二)抓住重点,建立社会矛盾化解工作良好的运行机制

检察环节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并非无规律可循,特别是矛盾预警(或风险预警)、办理流程和评查考核三项工作,是建立该机制的核心。

2、建立规范的社会矛盾处理流程。一是风险评估。社会矛盾综合管理部门作为社会矛盾化解的控制中心,对各方面综合来的信息进行评估、分类、分级,保证社会矛盾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二是合理分流。对依职责应当由政策和其他机关办理的,可以通过发检察建议书的方式,监督其依法办理;对影响协商程序进行的社会矛盾,由检察机关自己办理;对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可与地方政策和其他职能部门联合办理。检察机关自己办理和联合办理的,指定办理责任人和责任领导(一般为案件承办人及其上级领导),并限期办结。三是指导控制。承担社会矛盾化解的责任人应当根据掌握的社会矛盾特点拟定工作预案,报责任领导或检察长审定后实施。在矛盾化解过程中,责任领导和检察长通过听取汇报、指导、参与等手段,掌握、控制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中的政策和策略,确保社会矛盾化解合法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查考核方式。对办理完结的社会矛盾纠纷,应及时报社会矛盾综合管理部门进行评查,复核社会矛盾化解情况。必要时,可对化解社会矛盾的效果进行评级。同时,检察机关还应将化解社会矛盾的情况纳入案件质量管理和目标考核之中,年终进行全面考核。

(三)加强配合,增强案件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成效

1、按照检察一体化要求,在检察机关内部形成良好的矛盾化解机制。案件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必须全院齐心协力,多部门开展联合,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控告申诉部门可将职责前移,与刑检部门联合处理社会矛盾;隐私行政检察部门对涉及赔偿等隐私领域的社会矛盾开展说理解惑工作;自侦部门对案件侦办人员涉嫌收受贿赂、渎职、徇私、徇情枉法而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隐患,应及时介入侦查,构成犯罪的依法处理,给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复。

矛盾论论文范文8

【关键词】莎士比亚 悲剧 文化渊源

一、高贵显达的出身

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这也许是当观众普遍的审美期待。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经过这次思想大解放,是一次了不起的思想变革。但文艺复兴毕竟孕育于中世纪,诸神仍依稀可见,人们得神的崇拜心理、宗教情感还没有完全消除。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莎士比亚本人就深受基督教学说的影响。悲剧主角应是能体现人类的伟力形象,应具有英雄的形象,平民很难胜任这样的角色。

二、矛盾、偏执的性格

观察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时期的悲剧,且不论原因何在,悲剧主人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性格的不健全和两面性。在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各自行动中,主人公性格的某些方面一旦占上风,都表现出不可抵挡的摧毁性的威力。主人公就是在它的主宰下走上了毁灭的道。哈姆雷特中的丹麦王子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潮中心威登堡求学的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父亲的不明猝死,母后的仓促改嫁,朝野的谣言四起,使一向无忧无虑、乐观的王子变得忧郁起来,怀疑起来。他的疯是装给弑父的叔父和“脆弱”的母亲看的,疯癫中不乏理智,时而表现出快刀斩乱麻似的果断,如他用剑刺死了躲在幕后的弄臣波洛纽斯,但终究摆脱不掉其迟疑、犹豫的人性,他没有在其叔父独自一人作祷告忏悔时在背后轻而易举地结束他罪恶的一生。哈姆雷特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杀死弑君的罪魁祸首,重整颠簸的乾坤,挽救脱了节的时代。并且在父亲鬼魂次向他昭示罪恶的真相时,即对其父在天之灵郑重起誓,迟疑不决的性格使他贻误了不必付出血的代价就可完成复仇任务的绝好机会。在老国王亡魂的一再催促下,他虽然杀死了篡位乱伦的叔父,但作为“一世英才,仕人的眼睛,学者的舌头,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的他拖着长长的回声倒下了”。李尔王中轻率、虚荣李尔王着魔似的突然固执地决定将全部权力和国土交给两个口是心非的女儿戈奈丽尔和芮艮,出于头脑发热的这个轻率决定,使他成了一个威风扫地的高级乞丐,大权旁落后的遭遇(两个女儿处处刁难他)使他发疯,真心爱他的小女儿考黛丽亚的被害使他的神经更后崩溃,虚荣固执导演了这场悲剧。

莎士比亚把戏剧看作是“时代的缩影和简史”,比作照射社会和人类灵魂的“镜子”。我们不能抛开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去考察悲剧发生的原因。但是,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性格缺陷,某一癖性不正常地朝一方向无限延伸和发展,确实对悲剧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促成作用。在这类悲剧除了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外,也是莎士比亚对多极人类本性的有意识的探索。

三、身不由已的行动

哈姆雷特、麦克白斯相信鬼神自不得言,奥塞罗也是相信的。他在杀妻前联想到了唇红齿白的天使,杀她后又感到被误杀的苔丝德蒙娜是属于天堂的,而他自己却“将被魔鬼用鞭子赶走”,不许他张望这天堂的景象!迷信、宿命思想在当时英国即使是一些人文主义者的头脑中还依然存在。这是悲剧主人公行动身不由已的社会现实基础。

四、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

几乎每个悲剧主人公在道德面上均有缺陷,他们没有一个是完美道德的化身和楷模。既非播洒爱的人间天使,也非十恶不赦的魔鬼撒旦。受古代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模仿说影响,莎士比亚也认为戏剧是对现实的摹写,是对人生的“模仿”,是“时代的缩影和简史”。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莎士比亚,对处在巨大的历史转换时期的这种社会道德特点,进行了忠实的描绘。不再一味盲目地高扬人性,对人性的弱点也予以暴露。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莎士比亚的悲剧不论是沿用旧题材,还是当代事件,都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思想意识。莎士比亚的悲剧主人公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的精神面貌,折射出当时英国人生状况和社会现实的某些本质,在创作中选材本身就包含了作者对事件和事实的理解和阐述。

参考文献

矛盾论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中药学专注;毕业设计;工作实习

中药学专注是一门特色学科,目前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均招生

中药学专注学生,而且随着综合院校纷纷成立药学院,很多综合类也开始招收中药学专注学生。中药学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各院校对中药学学生培养主要为4年制,开设与中药学学科相关的各门课程,主要包括专注课程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还有专注基础课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虽然培养计划不尽相同,但大部分为三年半的基本理论学习,半年的毕业设计,有些院校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甚至大于半年,足见各院校对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十分重视。在平时的上课期间,虽然各院校都会开设很多的实验课,但绝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小,因此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不能培养出科研思,独立完成科学研究比较困难。因此,各院校在培养本科生中都会设计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完成论文。因此,毕业论文是生四年生活的检验,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更佳途径。毕业生也希望自己能够完成一份有分量的论文,为自己的四年生活划上完美的句。

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每个毕业生来说都是头等大事,但目前中药学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各个用人单位对没有任何工作和实践经验的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有着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如何快速地融入社会,熟悉即将从事的工作内容,尽快为企业单位创造出效益,是摆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面前的共同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用人单位提出毕业生在毕业前的一段时间到用人单位实习,这样一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用人单位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既要完成实习工作又要在没有指导教师帮助的情况下,独自完成毕业论文,从精力和能力来讲都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编造、抄袭就不可避免;对学校教师来讲,常常陷入体会学生的难处,对质量低下的论文视而不见,还是以牺牲学生的实习,施加压力,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论文的两难境地。难道毕业论文和工作实习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真的没有“鱼与熊掌兼得”的方案吗?

针对当前的现状,我们既要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又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使二者兼顾,必须多管齐下,各个环节统筹协作,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矛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

下方面加以考虑。

一、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不包分配不是不管分配,从学生进入学校的天到毕业的那天为止,都要不遗余力地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其中。首先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需向学生灌输所学知识和将来就业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本专注的就业方向和前景,指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使学生尽早构建起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仅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要专注化,了解用人单位的专注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真正向校企联合实习基地输送学生

养,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可以检验其所掌握的专注知识水平,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可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

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毕业生早日融入企业创造价值创造了条件。目前很多高校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建立很多实习基地,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往往为挂牌实习基地,真正向实习基地输送毕业生去完成毕业论文的并不多。主要一方面企业往往不能提供很多学校毕业论文要求的格式的论文内容,二是学校没有真正建立校企联合毕业实

习毕业论文如何完成的制度,使得学生在企业里实习的内容无法

和毕业论文真正成为一个体系。因此,这就需要各个学校认真地考虑将毕业论文灵活化,不要格式化、统一化处理,使得学校能真正地利用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

三、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改革

毕业设计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素质能力的重要课程,如果不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有效整合,就等于为社会输出了一个半成品或不合格的毕业生,这对用人单位、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一种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首先,对毕业设计和教学环节进行整合。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科学的目标,既不能过松又不能强度过大。通过制订目标会让学生有一定的紧迫感,从而提高效率,让学生在成功实践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同时,学校应多给学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鼓励低年级学生根据兴趣加入,让他们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

独立设计的能力,为择业和日后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设立淘汰制。从教育体制上来说,高校应当建立淘汰制,而淘汰制应该是在每个阶段都存在的,不仅仅是在毕业阶段。如果说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是场经济下企业用人的法则,那及早引入淘汰制,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才成长更好的保护。

盾,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而且随着社会就业环境影响较大,应当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写在前面的话』

那个纯粹的实验环境不见了,既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又不能回到静止状态。一不小心滚落到地上,有重力、摩擦力、空气阻力,还有不知道哪里飞来的横力。还好自己有一定的质量,可以抵消一部分力,可更多的却是不可抗拒力。

再也不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了,前面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人生。

再也回不到那个降维的世界了。

『正文』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我曾有一段时间,徜徉于各种育儿公众。看的多了,困惑也多了,焦虑也多了。

公众上充斥着各种育儿案例,各有说辞,各有道理。有的说三岁前孩子更好跟母亲,三岁后父亲的介入时间要逐渐增多,甚至还有一种说法,孩子出生更初的16个小时更好要和母亲在一起;有的说短暂的亲子时光并不比长期陪伴差。有的说孩子分床睡要早;有的说给孩子安全感更重要。有的说单亲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不好;有的说紧张的家庭氛围还不如早早分开。更不要说早期严格教育干预与美好的童年的争议。。。

更令人苦恼的是,你会发现你的家庭中会同时出现上述或不仅仅上述的几种情况。有的方面你做的好,有的方面你感觉并不好,那哪个方面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大呢。

我又开始去查阅各种育儿有关的书。一次,我读了情感依附。书中跟踪了几十个婴儿从出生到三十岁的成长过程,并记录了不同阶段对他们及家人的回访。即使在外人看来很优越的家庭环境,也可能成长出一个糟糕的成年人;而很糟糕的家庭环境,也可以有机会成就一个非凡的人生。

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这背后的力量是什么鬼?

从矛盾论的角度,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我们无法获知孩子周围所出现的种种会将他带往何处。但是对于我们,如果发现一条我们认为有意义的,就可不必彷徨,踌躇,不断增强你的定力和信心,让其始终成为处于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帮助孩子一走下去。

如果你发现在这个主要矛盾之下,看不到任何变化,那也因为还处于数量的变化阶段,请耐心等待,当数量的变化达到更高点时,必将引起分解,更终发生质的变化。

一旦那一天来临,你发现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那么就随之转变吧。

五、对抗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我们和孩子之间一定有对抗,那是想法的对抗,也是信念的对抗。不要惧怕对抗,对抗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我们处理方式的反思。

更不要为了对抗而对抗。因为除了对抗,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写在后面的话』

三篇下来,论述了大概。

矛盾论对具体的言行并没有可操作的指导;相反,可以澄清我们的很多误解,帮我们辨别育儿中片面的真伪。见仁见智,育儿中本来就存在着各种矛盾,不仅有主要矛盾,还有次要矛盾,而各个矛盾自身又存在着主要和次要负面。这些矛盾并不是不可兼容的,而常常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我们在孩子成长的不同的阶段,抓住主要矛盾就可能事半功倍。

育儿如同演讲。我们站在台上关心的是自己,听众在台下关心的也是他们自己。孩子的痛点是什么(有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他们期待从我们身上获得什么,我们有什么可以帮助到他们。放下功利的心,满足他们的需求,亲密的亲子关系便不请自来。(注:此段改自于“我是潇白兔”的演讲。)

『题外话』

一张棉棉画的太阳与八大行星。她真的是爱死太阳系了。

找一找,在漆黑的太阳系里,八个行星都在哪里呢?我们的地球和她可爱的月球又在哪里呢?

— END —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1

一、东西方数字文化差异对比

二、中外数字文化观差异比较

中外数字文化观中的各种差异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就是忌讳与死亡有联系的数字,相信数字的魔力,而各种形式的中外数字禁忌也表达了人们祈福、避祸、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些差异,也是中外完全不同的文化观和心理作用造成的。

作者:任稳稳单位:枣庄学院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2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国内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国内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国内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国内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国内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国内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比如心理学家彭凯平等人研究了美国人和国内人对两起谋杀事件的归因,就发现国内人倾向于把事件归于周围的环境,而美国人则认为是凶手本人的特征造成的结果。

可喜的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关于东西方思维差异的分析。通过对五百多名国内人思维方式评定结果的因素分析,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衡量:①变化性: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静止不动的东西;②矛盾性:世界并不是精确和清晰的,而是充满着矛盾的统一体;③折衷性:国内人喜欢中庸之道,不喜欢做极端的事情;5联系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⑤和谐性:客观事物只有与其它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才有意义。至于西方人思维方式的维度,我们和国外的合作者正在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不过有许多实证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西方人的思维特征符合上述的分析。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根源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国内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国内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国内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国内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国内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国内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更后,从生态背景上讲,国内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国内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这两种思维系统的维持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思维系统引领社会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强化着思维系统。这一观点在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尼斯比特认为人类的认知并不是处处相同的,亚洲人的思维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维特性截然不同。

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为我们认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供了一个选择,但是这种理解只是一种宏观上的认识,他所提出的观点也只是近代地理学派关于文化差异的翻版。我们认为,要想更全面地理解上述差异,还必须对这两种文化系统做更深入的分析。这种分析应该考虑到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韧性等诸多因素。

理解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意义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3

: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现象,其本质是塑造国内广西在东盟国家受众中的文化认同,进而提升广西在东盟地区的区域影响力,为广西加强与东盟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合作提供持久的动力。本文阐释了文化差异与认同的学理,分析了广西文化特征的解构性、广西与东盟文化差异的表现以及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现状,从而提出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认同 跨地域传播 维模原理

新闻传播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影响传播效果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从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信息传播的效果。这是新闻传播学在进行效果考察及策略优化时必须考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广西对东盟的传播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是以广西为代表的国内文化向东盟文化进行“扩张”,并进行影响力塑造和美誉度包装的过程。为此,了解这个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元素以及优化信息传播效果的认同度,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广西的地域文化与东盟文化的差异与认同作为具体的视角,分析了广西对东盟传播的策略。

文化差异与认同的学理阐释

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认为,对于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构建起历史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集体的(或主体间的)文化变迁的过程,他通过对成员及外来者的表征来创造一个民族,这种表征则是通过撰写虚构的故事或历史,创作风景画和静物画,设计节庆和庆典来完成的”。同时,“这种历史在再现的过程中,致力于通过确定使其成为一个共同体的事物来建立集体的存在:抽绎出民族的性格,确定关键的历史时刻或重点地点。”①

文化差异与认同的基本界定。所谓的差异,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它是一个个体与另外一个个体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个性特征,是一个体区别于另一个体的决定性因素。在本文中,文化差异重点是指信息传播的主体和客体由于所属的地理、人文环境及历史传承等因素不同所导致的文化面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则表现在文化面,可以为人感知的诸如风俗习惯、理念信仰、衣食住行等面的差异,它具有历史传承性、相对稳定性和外在的感知性。在跨文化传播面,则重点指的是那些带有审美价值、信息实用价值和娱乐功能的可以为人直接体验、获取并感知的形态,这实际上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

跨文化传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传播的客体对主体的认同,即一种理念经过包括大众媒介、公关活动等在内的途径传播出去后所催生的客体对传播主体产生的倾向性态度、观念和行为上的强化或改变。在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中,它所可能细化出的标准是广西对东盟的经济投资环境、人文发展环境、历史文化继承、民族发展理念等整体的一个积极的评价,并在这个积极评价的基础上,触发东盟国家到广西旅游或者投资。

跨文化传播中的维模原理。“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的存在,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外来文化有利于维护本土文化模式,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补充到本土文化机体中去。”②文化的维模原理具有两重基本的含义:一是文化流动过程中文化圈对外来文化具有借鉴、吸收和认同的功能,这种功能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文化圈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二是文化圈对外来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具有抵制、排斥和过滤的作用,它体现的是一个“文化警察”的角色。这两个基本的面,都体现的是文化圈对外来文化的一种主动性和自觉性。

所谓的“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中主体和客体相互适应和情感沟通的重要方法。文化移情是既立足本土文化又超越本土文化基础之上的跨文化对话和交往,旨在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建立双向协调、双向互馈和双向建构的机制”。④文化移情原理告诉我们,在对外传播时,不可能仅仅将那些受众感兴趣的信息进行传播,而是需要通过专注的策划,使一些让受者不觉得很重要,但对传者很重要的信息嵌入到传播的议程中,进而扩大媒体报道所承载的信息内容。同时,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反馈意见极为重要,互联网媒体的互动优势已经为受众的反馈铺平了道。

广西文化特征的解构性分析

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历史与自然,这是决定该地与另外一个地区不同的更为重要的表现方式。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文化的差异是民族特色差异的前提,这也是对外传播的信息能够吸引观众注意的特殊卖点,也是提升美誉度和知名度的根本之所在。经过前文的理论分析,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广西的基本文化特点、文化构成进行解构分析,在此基础上便于有针对性地运用文化差异的基本原理,去探索传播径,改进传播策略,更终达到预定的传播效果。

广西对东盟文化传播的过程解构。文化的产生与一个群体、部落、甚至是城的历史等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每个地区因其地理环境、自然因素的差异,也会导致其文化面的差异。同样,文化作为反映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的一面镜子,也是其地理面差异的表现,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下图所示的广西对东盟文化传播的过程及文化认同进行分析。

根据上图所示,在广西对东盟的传播中,广西地域性文化是以整个国内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内容,通过大众媒体手段传播到以东盟区域文化为背景的东盟受众中,这些受众获取文化后会产生一种批判性的吸收,甚至是文化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更关键的过程有两个:一是东盟区域文化与广西文化产生了一种接近性,尽可能让广西在对外传播时了解受众的文化观念,便于媒体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二是在信息传播后,如何达到强势的传播效果,让受众获得文化上的认同。

广西对东盟传播的文化内容解构。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必然包含的意思有两类:一是广西作为安康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所具有的国内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特质,这是安康民族在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数千年历史中积淀出来的与其他的国家和民族不相同的地方;二是广西地区所特有的文化特质,这是由广西地区所具有的特殊的人文、地理、历史等因素构成的,它主要包含广西的文化地理学面的特质,自然生态景观面的特质,多民族融合共处的特质,以及广西的人民所具有的风俗、习惯、礼仪、饮食、服饰等面的特质。

广西对东盟传播的文化优势分析。广西所拥有的文化特点是我国其他省地区所不具备的,它虽然不是我国历来的文化中心或者任何商业、政治中心,但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却形成了自己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广西的这种驳杂、交错的文化派系相互融合,使广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交流中心,而这正是广西对东盟进行传播的优势,它海纳百川却又不失其本色。

广西与东盟文化差异的表现

经济水平决定的文化差异表现。经济水平是从根本上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就越开放,越容易吸收和借鉴未来的异质性文化,而国家经济越不发达则对同质的文化有着更明显的倾向。新加坡是世界转口贸易、商业和金融发达的国家,对国内的国学、饮食,甚至是中医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与此相反,越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它更容易接受广西的某些与越南有共性的文化内容,比如教育和科技。

地理环境决定的文化差异表现。虽然地理环境对文化不具有决定性,但却是一个影响文化特点和风貌的极为关键的因素。广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影响了它文化的多样性,包括与湖南、广东、云南等地的影响而产生的湘楚文化、岭南文化、云南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共融局面。此外广西沿海、沿边、沿疆又与东盟各国家有着复杂的海陆和内陆的经济、贸易往来,东盟各国与广西的文化又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因此广西的文化特质又包含了东盟各国文化的渗透性。

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现状

东盟在地理位置上或与国内接壤,或与国内隔海相望,具有天然的地域接近性,我国与东盟所有的成员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对于国内广西对东盟的传播而言,具有地理上的接近性和认同性。

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交流。目前,广西电视台已经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落地,而2010年广西电视台频道正式开播,成为广西个电视频道,面向东盟各国进行定向传播,成为向东盟推介国内文化、商贸、经济、科技等信息的重要平台。同时,广西电视台也积极开展与东盟各国重要城的合作,在推介广西的同时也向广西的受众推介东盟的文化,起到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利益的双赢性。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策对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较为重视,通过财政和政策的支持,鼓励开展诸如歌舞团出访东盟的“广西文化舟”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广西旅游局持续举办东盟赴广西旅游等都对东盟游客推广广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诸如广西电视台所举办的“寻找金花”等通过电视的形式进行文化的渗透,绕开政治上的传播障碍因素,搭建了广西和东盟各国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

广西对东盟的商贸交流。商贸交流也是广西对东盟进行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广西各部门将商业活动提升到国家战略,上升到外宣的高度,站在化的平台上利用北部湾建设等机会,落实国家“三基地一中心”的工作都起到了助推广西与东盟合作的效果,诸如泛北部湾经济论坛等高端活动的举办,也为东盟的商业人士了解广西起到了搭建桥梁的作用。

自2002年11月4日我国与东盟签署国内-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国内广西与东盟的商贸交流就不断地扩大,从2004年国内与东盟的“早期收获计划”到2010年“国内-东盟自贸区”正式建立,都是广西和东盟加强商贸合作与交流的巨大进步,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广西对东盟进行传播所起到的积极效果。

广西对东盟的新闻交流。广西对东盟的传播更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是举办新闻类的专题活动,一方面这个活动将东盟的媒体界及宣传界的领导和精英召集一堂,通过论坛、研讨、会议、交流的方式了解东盟媒体和东盟受众对广西的期待,同时,此类活动又通过这些高端的与会者扮演起舆论领袖的角色,例如已经成功举办过四届的“国内东盟新闻部长会议”就是加强与东盟在传媒领域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为在今后推进广西对东盟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国内东盟新闻部长会议”所探讨的议题已经涵盖了新媒体发展、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若干领域,这既是一个议题深刻的研讨会,又是一个东盟和国内广西媒体加强合作与交流,熟悉对方媒体运行原则的平台与机会。

以上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的广西对东盟传播过程中做出的一些积极的努力,从近年来日益增加的东盟到广西旅游的游客来看,这些努力的确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广西对东盟的传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或者困难,其中更大的挑战就是广西和东盟的新闻媒体之间的交流还没有很好的形成,而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国内和东盟国家的新闻体制不同,在新闻价值的选择上经常会发生错位;与此同时,目前广西的经济实力和在东盟国家受众群体中的核心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策略

广西对东盟传播所起到的积极效果包含了政策和各部门的努力,而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角色的当数国内-东盟博览会,对于广西而言,理所应当地利用这一平台借势造势,对传播的效果进行强化,但与此同时,对东盟的传播不能仅靠国内-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更需要文化、外宣、媒体等各个相关部门分别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优化传播径,改进传播策略,更终实现广西对东盟传播更上一个台阶。

利用广西与东盟的文化渊源,寻找传播的共性。学界专家也在研究中指出:“在文化联系上,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渊源,尤其是泰国的泰族与广西的壮族,在血缘、语言、文化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在生活习性和文化传统上,东盟国家和广西有很多相似之处,容易引起东盟国家对广西文化的认同与共鸣,有利于加强相互间的文化交流。”⑤可见,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已经具备了天然的优势,而且根据东盟在广西高校读书的一些留学生的调查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国内的传统文化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有留安康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国内-东盟博览会志愿者等)。因此,当前我们通过对东盟的文化传播可以通过传播径的优化和传播策略的改进来强化其效果,其一方面寻找东盟和广西文化的接近性,使传播的信息更容易被东盟的受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又利用广西文化和东盟文化的差异性来塑造吸引力。

运用广西文化的吸引力,助推广西文化的扩散。广西对东盟的报道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内容:首先是国内广西的文化特点哪些能够对东盟地区的受众产生兴趣,并融入东盟的文化,可以通过维模原理中的“文化吸引”功能顺利地让东盟的受众接受并认同广西乃至国内的整个民族文化。其次,在国内广西对东盟的传播中,需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除了那些具有兴趣共同点的文化色彩外,将国内的特色文化,特别是那些尚未被东盟受众群体所认知的文化进行推广,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国内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将广西甚至是国内传统文化的精粹精心地嵌入到媒体的报道中,使媒体在传递国内-东盟博览会相关信息的时候,附带大量对国内有利的文化元素。比如国内儒学、养生理念、安康民族的和谐观等,都从国内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出发,嵌入了和平、友谊、团结、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文化理念。

修正媒体报道偏颇,促使东盟受众态度改变及强化。国外的媒体、受众由于受不同的文化背景、新闻价值观的影响,可能会在报道或者获取信息的时候产生一定的偏颇。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向国外媒体提供关于国内-东盟博览会、广西文化、国内的民族文化的相关介绍,采用背景资料的方式对国外媒体的从业人员进行广西文化的“培养”;二是广泛利用互联网、广播媒体、海外广告等方式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对普通大众进行广西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以消除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对广西文化的误解;三是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地去培育国外记者的兴趣观念,可以组织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媒体等话语精英到广西旅游、参观、举办论坛,引导他们对国内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他们的话语优势,引导更多的受众对国内广西的文化产生兴趣。

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已经在逐步的操作中建立起了以国内-东盟博览会为重点平台的对外传播途径,而广西电视台和广西的文化部门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东盟传播的方式。为此,笔者结合文化学和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广西的文化特点和外宣优势做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工作必须站在传播的高度,以文化中的共性寻找效果的认同,以文化中的差异性寻求传播的吸引力,发挥媒体、政策的积极助推作用,整合多种媒体手段,实现广西对东盟的有效传播。

注释:

①阿雷恩·鲍尔德温[英]: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163页。

③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沉默;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高语境交际;低语境交际

[中图分类]G0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胡文仲先生超越文化的屏障一书里,第五章的标题是“不用语言也能交流”,这里的交流就是人们常说的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涉及对输出者或接收者来说具有潜在信息价值的一切非言语因素,包括手势、身势、眼神、面部表情、服饰打扮、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等[1],而沉默就是这些非言语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正如胡文仲先生所言:“说一个人沉默不语,并不是说这个人无所表示,沉默本身就具有意义。”[2] 沉默可以传达丰富的信息,在人们极喜极悲的时候想要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实在是难之又难,语言的苍白、无力通常会让人们选择沉默。事实上,沉默和停顿都是“语空”的表现形式。它们是广义语言的一种,只不过是一种音量为零的语言。因此,沉默,这种表面看起来和语言相对的行为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语言。沉默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同时也传递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并能反映出不同民族各自具有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沉默的使用因文化而异。一般说来,东方文化把沉默看得比语言还重,而西方文化则相反。”[3]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沉默的不同理解,误会时有发生。

二、沉默行为跨东西方文化之差异

尽管沉默行为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的重视,但在实际交往中,在对待沉默的态度和理解上,东西方人却依然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整体上来看,西方人认为沉默是一种非常消极的交际方式,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甚至是侮辱。在他们眼里,沉默传达的通常是抗议、拒绝、冷漠、厌恶等。而东方人尤其是国内人和日本人则认为沉默是一种积极的交际方式,保持沉默通常是为了表达敬意、顺从、思考和顾及别人面子等。下面将通过不同的背景和场合观察沉默行为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一)沉默在工作中的差异

(二)沉默在学习中的差异

在东方,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体现为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一节课,学生是听众,他们会非常安静地倾听,有时闷头记笔记。遇到自己听不懂的,一般也不会当堂向教师提问,就算个别学生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会选择在课下和教师单独交流。其实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会照顾学生的感受并给他们创造一些发言的机会,比如教师通常会问:“大家哪里还有什么问题吗?(或者Do you have any question?)”,但提出问题之后,教师看到的通常是几乎全班学生的沉默和非常刻意的目光躲避。这种情形让很多初次来东方国家教授语言的西方教师感到不可理解。西方的课堂尤其是一些讲英语的国家的课堂上,在东方人看来有点秩序混乱,因为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话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让很多去西方留学的东方学子感到西方学生太粗鲁,不尊敬教师。而大部分东方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也令西方教师和学生认为他们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态度冷漠,置教师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三)沉默在涉及政治问题中的差异

在很多西方人看来,东方人尤其是国内人是极少谈论政治的。笔者在和一位前不久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教师聊天时,他谈到美国人对政治尤其感兴趣。很多美国人都问过他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你在你们国家可以随便说话吗?”一个简单的提问却反映出在美国人的眼里国内人很少谈及政治。事实是否如此呢?当然美国朋友口中的“随便说话”指的应该是言论自由。国内人当然有言论自由。但拥有含蓄美的东方人,很多时候把自己对政治的态度隐藏在心底深处,适时地“三缄其口”。因为他们担心“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虽然在当今的东方,像日本、韩国、印度等多党制国家,媒体在批评政策、曝光领导人贪腐及绯闻等方面与西方并无多大差异,就是在国内,情况也非昔日可比。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一般人对一些政治上的敏感问题保持沉默在东方国家确实极为常见。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政治是和自己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的。在美国,很多人直言不讳地批评历届政策发动的战争,认为战争给很多无辜的人带来了灾难。对于总统大选,美国人也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甚至很多报刊也会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选举内幕。

(四)沉默在商务谈判中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各国之间的商贸往来日益频繁,东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东方人常表现出镇静、自信、优雅和耐心,处理问题时讲究以静制动。比如国内人经常会用沉默表示礼貌和尊重。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沉默所表达的含义又相差甚远。沉默可能表示认可,可能表示对某问题有看法,也可能表示不同意某条款。这自然使得对沉默持有消极态度的西方人难以接受。他们经常滔滔不绝地阐明自己的条件和要求,一旦遇到对方沉默,常会摸不着头脑,想当然地认为对方或许在拒绝,或许要讨价还价,再或者是对谈判项目缺乏兴趣。于是,在这种他们看来有点僵持的紧张气氛中自己往往会主动做出退让,同意对方开出的非常苛刻的条件,或者未等对方提出条件自己就以很高的价格买入或以较低的价格售出。

(五)沉默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

作为一种及其重要的非语言交际形式,沉默在东方人的日常交际中频频出现,表达的含义也极其丰富。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一方的沉默通常会给另一方冷静思考的时间,与此同时,紧张的气氛可以得到缓解!在东方当父母和子女有观点冲突时,父母通常认为自己有经验、是权威,子女就应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而子女们在拗不过家长的情况下,经常采取的方式就是沉默不语。很多家长会以为孩子是在静静聆听他们的教诲,愤怒和不满会随着孩子的沉默而烟消云散!因此,在东方父母的眼里,西方的孩子大多都极其叛逆,因为他们很少逆来顺受!和父母意见相左时,也会条理清晰地讲出自己的态度和理由!西方人在与朋友相处时也非常直接,优点会当面赞扬,缺点也会当场指出,这让语言表达委婉含蓄的东方人通常不太习惯,因为东方人在日常交际中会特别注意“面子问题”,希望别人给自己台阶下,所以也特别会为对方考虑。即便是更好的朋友,在表达不满或建议时,他们也会仔细考虑自己的措辞!当然,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处理上述几种日常交际中的问题时,沉默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的性格,并非所有的东方人都内敛,不张扬,也非所有的西方人都会直言不讳。但整体而言,东方人在日常交际中选择沉默的频率远远大于西方人,而且通常情况下沉默在东方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居多,而在西方人的日常交际中,情况往往恰恰相反。

三、造成沉默行为东西方差异的原因

纵观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难发现东西方对沉默行为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理解,东方人相信沉默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西方人则信奉“雄辩”和“口才”。这种差异经常会导致双方跨文化交际失败。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笔者将从语言观、价值观和语境交际类型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东西方不同的语言观

虽然当今社会东方人学英语、西方人学汉语的热情都异常高涨,但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造成了语言观的巨大差异。在深受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影响的东方, 无言或少言被广为倡导和称颂。国内人强调“慎言”、“少言”, 宁可不说,也不愿言辞有误,日本人更是认为“一切邪恶自口出”。道德经中老子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并主张“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教育其弟子少说话, 多做事。这些千年古训使得东方人尤其是国内人具有内敛、隐忍、与世无争等特质,交际中常用沉默表达微妙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含蓄之意。

但自古希腊时代起,语言在西方人眼里就是探索和表达真理的工具。新约中有这样的记载:“泰初有言,语言与上帝同在,语言就是上帝。”西方人普遍信奉上帝,既然“语言就是上帝”,可见他们对语言的重视程度了。人们非常熟悉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是通过演讲、辩论来说服他人或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语言是雄辩的工具,而“雄辩就是力量,因为雄辩好比深谋远虑”。无论是政治大选还是日常交谈, 西方人都是通过语言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在西方,语言是延伸自我影响和改造他人的工具。这就难怪西方人会认为沉默是一种消极的交际行为,传递的是拒绝、冷漠、不尊重、不感兴趣甚至侮辱等信息。

(二)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

东方文化素以礼貌、谦让、平和、中庸而著称,东方人一般崇尚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服从集体。因此,东方人喜欢凡事大家共同努力,办事讲究稳妥、谨慎。在集体面前,为顾全别人面子,个人即便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急于当场提出,通常以沉默表示保留意见或事后再单独与人沟通。所以在东方,沉默很多时候都是一种积极的交际策略。而西方人则推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人权利和个性解放,因此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追求自由、创新和冒险。在公众面前,他们喜欢发表不同意见,对别人观点直接攻击,讲话不留情面,从不拐弯抹角兜圈子。英文有谚语“Speech is the picture of the mind”(言为心声),这正体现了西方人认为只有说理和争论才能使自己的观点被人了解或接受。他们认为与“雄辩”比起来,“沉默”太被动,是一种极其消极的交际方式。

(三)东西方不同的语境交际类型

Hall根据信息传播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将语境交际类型划分为高语境交际(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和低语境交际(Low-Context Communication)。Hall认为在高语境交际息的意义寓于传播环境和传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中,即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语言中。这也意味着,在高语境交际文化中的人们对微妙的环境提示较为敏感。而在低语境交际中,信息的意义通过语言可以表达得很清楚,不需要根据环境去揣摩推测,即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中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只有少量的信息蕴涵在隐性的环境之中。这意味着,在低语境交际文化中的人们习惯侧重用语言本身的力量来进行交际。[4]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不难发现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交际文化,东方人用语比较含蓄、平实、有节制,感情一般不会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在东方,人们除了利用语言获取一些信息外,很多非语言因素会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沉默就是东方人更常用的非语言形式之一,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与东方文化相对的西方文化尤其美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低语境文化。在低语境交际文化中,信息的传递必须通过详尽的阐述,信息的交流必须清楚且具体。因此大部分西方人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需要详细的背景知识,大多数信息都必须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这就难怪很多西方人遇到东方人的沉默就一头雾水,不知所措了。

从形式上看,沉默是与言语相对的静默无语或超过一定时间限制的言语中断,所以它是非语言交际众多形式中的一种。但它在言语交流中与言辞有着同样的作用,并且与言辞相互协同,相互补充。虽然沉默的形式在东西方文化中没有什么差异,但由于东西方有着不同的语言观、价值观和语境交际类型,人们对沉默的态度和理解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些差别体现在人们的工作、学习、政治问题、商务谈判和日常交际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差别,并充分理解沉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传达的信息价值,克服各自的文化定势。只有这样,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增强,跨文化交际中的误会和冲突才能减到更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李杰群。 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271、

[2] 胡文仲。 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79、

[3] 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5

文章来源自文秘站

【关键词】区域金融;金融相关比率;泰尔指数

经济金融化是现代场经济的显着特征,金融发展构成现代场经济发展的更主要方面之一。而国内这样的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经济体系,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长期存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区域金融同样表现出较大的地区间差异,但究竟这种差异是怎么样变化的呢?是趋于收敛还是趋于发散?

一、衡量指标和衡量方法的选择

(一)衡量指标

(二)研究空间及数据来源

(三)衡量方法

(1)变异系数

金融发展差异的衡量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不仅受物价水平的影响,而且与地区发展基数联系密切,衡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方面远没有相对差异更好,因此,本文选用的个衡量方法就是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A代表变异系数,为变量的标准离差,N为地区数,代表第m个区域的研究指标,m=1,2,3,…,n,代表的平均值。

(2)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因其可分解的良好特性,被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中,如果把整个国内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把省级行政区看作基本地域单元,那么就能更加准确地衡量我国金融发展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的程度,并能测量区域金融发展总差异中,东、中、西各自的内部差异的贡献度。故本文在变异系数的基础上另外选取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差异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m代表区域次,m=1,2,3、在本文中为我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区;n代表省际次,指北京、上海、山东等31个省自治区;表示第m个区域第n个省的GDP,G为所有省份的GDP之和。即;表示第m

个区域内第n个省份的存贷款之和,S表示我国所有省份的存贷款之和。

泰尔指数表示的总差异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若用代表区域内差异,代表区域间内差异,则总差异即为:

(二)以泰尔指数衡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

通过对金融相关比率的相关系数和泰尔指数的统计分析得到,区域金融发展趋势呈现如下特征:

(2)对区域金融发展的总差异进行分解后可以看出,总差异主要来与各地区区域内的差异,区域间差距占比较小,且趋于内差异也呈现U型趋势,但更近几年区域间差异出现小幅上升。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6

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辩证观念

当前,多元化的文化正在不断发展中,中西方的文化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比较文学这门学科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一、比较文学中的差异和同一性

在对比较文学的学习中,需要先对学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西方文学历史上,主要由柏拉图等人的同一理论与赫尔德等人的相对主义理论组成。在同一理论中,人们认为人类文化是存在一定的同一性的,所以各个民族的人们之间都可以利用相应的语言符来交流,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心理也存在共通性。在这样的条件下,那么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肯定也是相通的。这一理论也同样在我国古代文化大师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进行了阐述。而在赫尔德等人的相对理论中,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们对外界文化是有一定的抵抗性的。对于外族文化,只有在经过民族文化的同化之后才能传承。长久以来,这两种文化辨证观念都在比较文学的研究历史上占据着主要位置。

笔者在对比较文学的理论进行新的辨证分析之后发现,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之间确实存在共同性,东西方文学史中,都有抒情诗和史诗等,国内文化中的离骚与西方文学中的神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此同时,各个民族文化之间又是相互独立的,西方文化传达的思想往往都是“人定胜天”,人需要战胜自然的思想,而在国内古代的文化中,始终认为“天人合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所以说,东西方文化之间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同一性,需要对这两种特性进行辨证的看待。

二、全新辨证观念的形成

现在是21世纪,全世界文化融化的背景下,比较文学也应该形成一种全新的辨证理念。自然科学与美学的相互交融,促进了新的辨证注意观念的有效形成。

(一)差异性和同一性的辨证统一

在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中,需要将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同一进行辨证的看待,在承认差异性时,需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二者之间应该是互为前提的。单纯的以某一民族的文化标准来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判断是不准确的,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同一,需要先认识到双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在辨证的比较之中建立同一性的关联。

(二)差异性和统一性的相互渗透

在比较文学新的辨证观念中,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不仅是文化传播方式上的比较,还应该是将思维和方法进行融合。学习比较文学更重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同存异,而是要将同一性与差异性之间进行融合,将二者进行相互渗透并转化。

(三)加强民族文化间的对话

比较文学认为各民族文化之间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而新的辨证观念需要各民族文化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只有加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才能够在保证各民族文化的差异的基础上寻找民族文化之间的同一性,进而有效加强比较文学中的辨证联系。

三、新辩证观超越形式

比较文学从诞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工程中,比较文化的方法论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怎样全面、客观的看待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了当前比较文学发展和传承的重要环节。

在比较文学中,“比较”二字是将思维方法与比较方法进行辨证统一,思维与比较的辨证关系,也恰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辨证统一。从这个特点上看,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是存在本质的区别的。在比较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形式比较方法在中西方文化史上都有长远的发展。“墨经”是国内古代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代表,也是国内古代辩证法思想发展的主要模板,在墨家思想中,认为“同,异俱于一也”,认为所有事物之间都能够相互依存。而在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亚里士多德的辨证观念正与墨家思想相通。当今社会,民族民族文化和国家之间的文化进行了交流和碰撞,这使得当代文化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再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那么新的辨证观念就显得很重要,也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中心。比较文学史在新的辨证观念的发展中产生的。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将比较文学和其他的自然学科进行练习,就能够实现思维上的统一。比较文学运用辨证的比较方法将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这种研究方法也是辩证的。在比较文学中,国内的阴阳之道对应的是西方的中心主义学,国内的形象诗学与西方的理性诗歌之间又是统一的。

四、新辨证观念发展中的比较文体

比较文学,是寻找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同一性的重要学科,这门学科在新辨证观念的发展中有了新的意义,但是关于比较文学的主体概念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当一个民族的文化被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所接受时,必然是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比较,这也是新辨证观念下比较文学的主体概念。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构建,还会不断的变化和更新,形成新的辨证观念。

参考文献: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7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包括中介、控制、内化、更近发展区、搭手架、活动等,在该理论指导下,比较东西方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中方家庭是控制型、被动型、物质型教育观;西方是平等型、主动型、精神型教育观。中西方家庭教育观的产生原因是受到宗教和亲子关系差异影响,有利有弊,更终选择一种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

东西方家庭教育观;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控制;更近发展区

随着东西方的不断交流,家庭教育观差异日益明显。教育分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是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来分析东西方家庭观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的差异。而本文重点阐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控制、更近发展区、行为理论在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的体现。

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中介、控制、内化、更近发展区、搭手架、活动理论等都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内涵。其中,控制、更近发展区和行为理论非常重要。该理论可以指导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同样也可以指导父母教育孩子。控制理论指的是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1]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起初要完全依靠他人,没有能力控制周围的环境,父母就会控制一切。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控制逐渐减少,更终变成自我控制。更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儿童发展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水平:“现有的发展水平”,即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儿童能够自己独立完成;“更近发展区水平”,即在成人帮助下儿童才能完成。更近发展区的提出,表明教授和发展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行为理论是由习俗决定的社会场景,在这一场景中参与者的身份、目标和方式都有约定俗成的看法。目标决定了方向,动机决定了努力的程度,行为更后在具体的情景中实现。[2]

二、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对比

1、控制

东方教育观是控制型教育观。东方国家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品,一切都必须遵从他们的权威。“妈宝”体现出东方家庭的特征。一方面有孝敬父母,遵从之意,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是孩子缺乏主见,依赖父母,遵从父母的安排。导致孩子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很多年轻人到了结婚后还不能脱离父母,古人所说“三十而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3]因此可以看出,控制型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弊大于利。西方教育观是平等型教育观。西方的父母认为“人生来平等”,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他们不会过多地干涉孩子的事情。西方父母尊重孩子的每一个选择,鼓励孩子朝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为了让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会鼓励孩子定期进行实践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父母这种平等型教育观比东方控制型教育方式具有优势。

2、更近发展区

东方教育观是被动型教育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问题,父母会竭尽全力帮他们解决。更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让孩子独立完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普遍都是“授之以鱼”,只是一味地给予物质的东西,或是具体的方法,而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或技能。因此,孩子受到的教育是被动的。西方教育观是主动型教育观。如果孩子遇到困难,父母不会马上告诉他们解决办法,而是让他们自己解决。如果孩子不能解决,这时才会告诉他们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西方父母采用“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符合更近发展区理论内容,让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具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学到知识和本领。如果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就有能力自己主动解决,这种教育观是非常适合孩子成长的。

3、行为

东方教育观是物质型教育观。在东方国家,有名望、有好工作是评判成功的标准。因此,东方父母总是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孩子没能达到这个标准,父母就觉得丢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只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些父母根本不知道心理需求的重要性、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动手能力的锻炼等,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精英”。[4]显然,东方父母教育观是不可取的。孩子应具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发生的社会文化行为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发展,面对未来一片茫然,这完全不符合行为理论的内涵。西方教育观是精神型教育观。在西方国家,有名望、有好工作不是评判成功的标准。西方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独自生存,勇敢地面对发生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孩子能否独立生存,能否自立是更重要的。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不会包庇他们,一定会严肃地指出,让他们知错改错。西方父母非常注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孩子沮丧时,会和他们聊天来排遣郁闷的心情。西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独立解决。这种教育方法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符合行为理论的内涵,对东方父母有一定地借鉴意义。

三、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的原因

1、宗教因素差异

东方教育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受到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源于国内,后传到东方各国,如韩国、日本等。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是人生成功的更高标准,把治国平天下看成光宗耀祖的大事,看成人生的终极意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东方父母认为优异的学习成绩,好的工作是评判孩子成功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总是一味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常见的是“就是卖房卖地也会让你学习”。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东方教育观的特点,学习、工作更为重要。西方教育观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认为成功标准只有一个:遵守上帝的律法。基督教不在乎你是否有好的职位,不在乎你是否做了大事,只在乎你是否遵守上帝的律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西方父母不认为好成绩和好工作是成功的评判标准。因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所以人生理想,人生道也是不同的。他们不会强迫孩子学习,而是鼓励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西方父母教育孩子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在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严厉批评,引导孩子改正错误。西方父母认为必须像朋友一样跟孩子好好沟通,时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

2、亲子关系差异

东方家庭中,父母为家庭付出了一切,给孩子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规划好了人生的每一步。因此,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的安排。东方父母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他们所希望的只有“望子成龙”。东方父母会尽自己所能帮助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能够更终成功。孩子只需努力学习,找到好工作,更终回报自己的父母。西方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具有相同的地位,具有相同的权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孩子是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与孩子并非一体。他们认为对孩子要进行养育,但不主宰其命运和发展道,孩子长大后应自由飞翔,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们允许孩子有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不可人云亦云。[5]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得到了维果茨基在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控制、更近发展区和行为理论的阐述。中方是控制型、被动型,物质型教育观;而西方是平等型、主动型,精神型教育观。在教育的过程中,两种教育观应该相互补充。对于东方父母,首先不应该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品,而应该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尝试想做的事情。[5]其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要让孩子养成遇事不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西方父母,首先应重视孩子的学习,虽说每个孩子的人生理想不同,但学习对孩子成长本身并没有坏处。再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西方父母过分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忽视了父母与孩子长时间相处的重要性。因此,西方父母也要时常陪在孩子身边,帮助他们,呵护他们。

作者:李雪兰 张晶 陈爽 单位:东北农业

参考文献:

[2]木壮。基于文化视角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J]。湖北函授学报,2016(8):83-84、

[3]邵璇,张晶。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4):146-147、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8

【关键词】区域金融;金融相关比率;泰尔指数

经济金融化是现代场经济的显着特征,金融发展构成现代场经济发展的更主要方面之一。而国内这样的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经济体系,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长期存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区域金融同样表现出较大的地区间差异,但究竟这种差异是怎么样变化的呢?是趋于收敛还是趋于发散?

一、衡量指标和衡量方法的选择

(一)衡量指标

(二)研究空间及数据来源

(三)衡量方法

(1)变异系数

金融发展差异的衡量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不仅受物价水平的影响,而且与地区发展基数联系密切,衡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方面远没有相对差异更好,因此,本文选用的个衡量方法就是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A代表变异系数,为变量的标准离差,N为地区数,代表第m个区域的研究指标,m=1,2,3,…,n,代表的平均值。

(2)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因其可分解的良好特性,被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中,如果把整个国内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把省级行政区看作基本地域单元,那么就能更加准确地衡量我国金融发展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的程度,并能测量区域金融发展总差异中,东、中、西各自的内部差异的贡献度。故本文在变异系数的基础上另外选取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差异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m代表区域次,m=1,2,3、在本文中为我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区;n代表省际次,指北京、上海、山东等31个省自治区;表示第m个区域第n个省的GDP,G为所有省份的GDP之和。即;表示第m

个区域内第n个省份的存贷款之和,S表示我国所有省份的存贷款之和。

泰尔指数表示的总差异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若用代表区域内差异,代表区域间内差异,则总差异即为:

(二)以泰尔指数衡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

通过对金融相关比率的相关系数和泰尔指数的统计分析得到,区域金融发展趋势呈现如下特征:

(2)对区域金融发展的总差异进行分解后可以看出,总差异主要来与各地区区域内的差异,区域间差距占比较小,且趋于内差异也呈现U型趋势,但更近几年区域间差异出现小幅上升。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9

关键词:能力结构;东亚;匹配性;经济合作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世界各国或地区在努力推动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同时,更加注重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是在经济竞争条件下各国或地区为实现共同的利益目标、减少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所选择的一种扩大开放程度的方式。地区经济合作的实现,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建立统一场,生产要素得到更优化的配置,专注化的分工与生产进一步完善,从而促进地区经济更快速的发展。正是在这种趋势下,由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组成的东亚①“10+3”经济合作逐步向地区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国内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决定了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具有不可缺失的作用,而国内十分明显地东中西内部地区发展差异与“东盟+日韩”国家间巨大的发展差异为研究国内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另一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

一、能力结构对地区经济合作的影响

根据能力结构的定义,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的能力结构强于发展国内家,并且无论从贸易还是从投资的角度,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内家的经济合作实践经验以及贸易和投资理论都表明,两个地区在开展经济合作时能力结构较强一方的贸易条件较好和投资收益比重较大,相反,能力结构较弱一方的贸易条件较差和投资收益比重较小,并且这种状况会随着合作双方能力结构差异存在而持续存在。若能力结构较弱一方不能迅速提升其能力结构,那么这种地区经济合作的长期稳定是不可能的。因此,合作双方能力结构的匹配性(包括能力结构之间的藕合性和总能力结构的相近性)是长期稳定开展地区经济合作的决定因素。

根据能力结构的定义,可通过一套较为完整的多的指标体系对能力结构进行评价,得到地区能力结构指数,反映总能力结构,用CSI表示,而地区能力结构之间的藕合性可用(1)式表示:

根据崔卫国等(2004)关于地区差距与地区合作的研究和杨先明等(2005、2007)关于能力结构与地区合作的研究,本文给出了较为具体的能力结构与地区经济合作可能性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在图1中,首先可以认为扇形AOB、扇形AOC和扇形BOC分别代表了两个开展地区经济合作的总收益、A地区在地区合作的收益和B地区在地区合作的收益;其次可以认为OA线和OB线的斜率度分别是A和B地区能力结构指数的函数;更后可以认为合作边界ab即OA线和OB线的长度也是取决于A和B地区的能力结构。

二、基于国内东中西部地区及东亚其他国家能力结构的东亚经济合作次

从表1中,首先可看出东亚内部各国的能力结构差异较大,日本的总能力结构指数达0.7229、是老挝的22倍多;其次可看出国内东中西三个地区的能力结构也存差异,东部的能力结构指数是西部的2倍多,是中部的近1.5倍;更后可看出国内东中西的能力结构较均匀地分布在进行了排序的“东盟+日韩”能力结构指数中,国内西部的能力结构处于“东盟+日韩”能力结构次较低的阶段,国内中部的能力结构处于“东盟+日韩”能力结构中间次的阶段,国内东部的能力结构处于“东盟+日韩”能力结构次较高的阶段。根据能力结构的差异及其匹配性,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存在明显的三个不同合作次:一是以日本、新加坡、国内东部和韩国为主的具有较大合作范围和较高合作效率的合作;二是以文莱、马来西亚、国内中部、泰国和印尼为主的合作范围和合作效率有一定局限的合作;三是以越南、国内西部、菲律宾、柬埔寨、缅甸和老挝为主的合作范围较小和合作效率较低的合作,如图2所示。

三、国内地区能力结构的差异对东亚经济合作的影响分析

根据能力结构对地区合作效益的影响,由于国内东中西存在明显的能力结构差异,而这种差异恰好能较为均匀地分布在进行了排序的“东盟+日韩”能力结构指数中,因此,处于“东盟+日韩”能力结构各次阶段的国内东中西部地区将能够与这一次的各国开展持续稳定的经济合作,并且虽然国内东中西部在能力结构的匹配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由于都处于同一国家内,人财物的流动存在较小的限制(理论上),使得东中西部的配置能力差异会有较大的缩小,在宏观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下东中西部的发展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协调,在相同开放政策下发展能力得到协调伴随着开放能力也会得到改善,一国内的技术外部效应会比间的更明显,使得东中西部的技术能力会更快缩小缺口,这样,国内东中西部的能力结构实际具有更好的匹配性。这将有利于“东盟+日韩”各次能力结构的国家之间的有效联系和扩展。如图2所示,国内东中西部的一体化直接可以把东亚经济合作中不同的次联系起来。

根据(2)式、(3)式、(4)式和表1数据可计算得到各国或地区愿意长期稳定开展经济合作的可能性,见表2、从表2可看出,处于表左下角的各国或地区之间开展长期稳定经济合作的可能性较低,处于对角线及其附近的各国或地区之间开展长期稳定经济合作可能性较高。处于表左下角的双方由于开展长期稳定经济合作可能性较低,使得这种合作不可能通过自由合作实现持续稳定,要使这种合作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必须通过其他因素加以控制,如政治、军事、安全等。而处于对角线附近的双方开展长期稳定经济合可能性较高,通过自由合作能实现地区经济合作持续稳定开展。于是,能力结构较强的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就难于与能力结构较弱的老挝、缅甸、柬埔寨开展自由持续稳定的地区经济合作。国内由于地区内部存在明显的能力结构差异,国内可能通过内部各地区分别与“东盟+日韩”处于各能力结构次的国家开展自由持续稳定的地区经济合作。国内西部能较为持续稳定地与柬埔寨、菲律宾、越南和印尼开展经济合作,国内中部能持续稳定地与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文莱开展经济合作,国内东部能持续稳定地与文莱、韩国、新加坡和日本开展经济合作。

参考文献:

[1]崔卫国,刘学虎。区际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杨先明,李娅。基于能力结构的泛珠江区域合作[J]。广东社会科学,2005(3)。

[3]刘宏松。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约束条件与当前模式选择[J]。亚太经济,2006(3)。

[4]伍贻康。东亚一体化发展态势和内外条件的点评[J]。亚太经济,2006(1)。

[5]傅骊元。新世纪的东亚:合作与发展[J]。经济科学,2002(4)。

[6]邱丹阳。东亚合作进程的制约因素探析[J]。学术研究,2003(8)。

Impact on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n from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Competence Structures in China

HUANG Ning

(Development Academ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翻译实践;归化;异化;探讨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植根于文化,文化影响着语言。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跨越语言鸿沟,从而使翻译中的问题迎刃而解。自从有了语言,有了交流的需要,翻译就应运而生。翻译作为人们了解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主要手段,是一种词汇的双向流动,必须要考虑到东西方的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异化与归化作为主要的翻译策略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归化”与“异化”的说法已经突破了语言本身的束缚,“将语言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面。”本文旨在从翻译实践中探究归化与异化理论的具体应用。

一、两种翻译理论:归化及异化

(一)归化理论

奈达从圣经翻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更贴近的自然对等”的“归化”理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观点。“归化(domestication)”主张译文应该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也可以说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他认为“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更切近的自然对等”,读者反映应该是译者更主要的考虑因素。面对持“异化”翻译观点的学者提出的质疑, “归化”论认为“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同样,试图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也是危险的。”归化翻译以删除原语文化特征的方式来避免文化冲突。

(二)异化理论

“异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保留原文的语言与文化差异,以原文作者为中心,要求译者向原文作者靠拢。异化论的代表人物是韦努蒂。他提出翻译“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他主张在翻译中不要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将源文化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让读者在更大程度上体会到“异国风情”。同时也要相信读者有能力通过“异化”的翻译了解从源语文化移植到目的语中的内容。

二、归化与异化理论的具体运用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地理、政治及经济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同时,也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说,东方以佛教、道教为主,而西方以基督教和天主教为主,因此在翻译佛祖、上帝一类的词汇时就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

英语谚语是深深的植根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是人们智慧的体现和文化的反映。由于东西方相似的经历和意识,我们可以在很多谚语当中找到相似的表达方式和思想意图。例如:“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翻译为人多好办事。“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翻译为趁热打铁。但是绝大多数的谚语需要通过归化或异化的翻译方法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归化翻译以传达谚语内容为主要出发点,可以舍弃原本的一些容易造成误解的比喻或是和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谚语的真正意义。例如:在翻译 “Every Jack has his Jill。” 时如果按照异化的方法翻译为“每个杰克都有他的吉尔。”那么读者将会不知所云。这时,我们就需要了解杰克和吉尔在英语文化中的真正意义,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杰克和吉尔泛指男人与女人,所以翻译为“人各有偶。”更为恰当。在翻译 “Speak of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时如果将 “devil” 一词翻译为 “魔鬼 ”, 那么整个谚语的意思和感彩都发生了变化,这时,翻译为“说曹操,曹操到。”更为恰当。类似的例子还有将 “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 翻译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但是,我们要注意了解“异域风情”是我们翻译谚语的主要目的,谚语是我们了解西方地域文化,人文风情,宗教习俗的重要途径。因此保留原语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和浓烈的民族文化色彩是翻译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例如,在翻译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时,我们可以采用异化翻译为“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还可以归化翻译为“十赊不如一现。”但是归化译法中舍弃掉了原文生动的形象,虽然也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可是却无法保留谚语的味道,失去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11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SVAR模型 货币政策 区域效应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直是横亘在我国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当前,该问题在许多领域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货币政策方面,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即由银行实施的统一的总量货币政策导致各区域间在经济增长、就业以及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上体现出不同的政策效果。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2008年,当我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严重波及,政策当局较为及时的动用了宏观政策手段,其中就包括2008年12份以来对信贷的大量增加。我国货币政策具体实践效果如何,如何更好运用货币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当前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信贷渠道,认为信贷规模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中间变量。所以,本文在分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是否存在时,选择信贷规模作为货币供给量的代替变量。本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场化程度的不同,把我国31个省自治区划分为3大区域: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二、实证检验及结果

1、模型选用、变量确定和数据来源

含有k个变量的p阶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p)的一般矩阵形式可表示如下:

2、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可见,东中西部各地区的贷款余额和GDP的原数据都是非平稳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贷款余额和GDP为一阶单整,而西部地区的贷款余额和GDP为二阶单整。因此,为了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在各地区的效应差异,需对各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考察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表2可知,各组变量均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对各地区的贷款余额和GDP进行SVAR模型回归分析。

3、脉冲响应分析

对各地区贷款余额和GDP分别建立SVAR模型后,可以得到相应的脉冲响应曲线,直观的检验并分析三个地区对国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相应是否有显著差异。图1-3分别是东部、中部、西部的脉冲响应和累计响应曲线,即各地区GDP对贷款余额的一个标准差结构性冲击的响应和累计响应。

三、原因分析

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是银行通过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影响金融机构的行为,使得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规模等发生变动,进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消费行为,并更终实现其政策目标。本文通过对经济环境、金融机构、投资收益等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对比分析,探究我国各地区货币政策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

1、经济环境

2、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连接银行与微观经济的桥梁和纽带,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首先,各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分布不平衡。以银行业为例,东部地区(辽宁省除外 )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在全国占比分别为39%和44%,中部和西部比较接近,均为20%以上。其次,从各地区银行业资产总额的分布情况看,东部地区资产总额占全国61%,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另外,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组织结构也更为完善,大部分新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绝大多数外资银行机构都设在东部地区,构成了东部地区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

这些差异的存在造成各地区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的差距。相较而言,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和场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在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场化程度越高,对货币政策信反应就越灵敏,货币政策传导就越通畅,政策效果也越明显。

3、投资和产出水平

东部地区具有资本积累多,非国有化速度快、人力资本存量大、对外开放程度高的特点,因而其资本配置较之西部和中部也更为有效。尽管近年来,大力推行“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资本的流入,但是投资效率仍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亟待进一步改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金融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统一的货币政策在各地区产生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政策传导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为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避免区域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我国在执行货币政策时,本文建议如下:

1、使用适度差别化的政策工具。在与国家货币政策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实行区域性利率政策,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设置一定的优惠利率。还可以考虑赋予部分中西部地区的中心支行更大的政策自,更有效地发挥信贷政策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2、加快金融业在各地区的合理发展。促进证券场和债券场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完善我国的筹融资渠道,让更多发展健康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有多样化的资金来源。

3、考虑设立一家专注服务于西部地区的政策性银行,一定程度缓解目前西部地区的资金外流到东部地区的情况。

参考文献:

[1]丁文丽:转轨时期国内货币政策效力的区域差异研究[M]。国内社会科学出版社

[3]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更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第03期 P46-58

[6]张晶:我国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p39-46

篇:精神分裂症的表现症状

转移性尿道癌的症状表现

【尿道癌肝转移会出现哪些症状】

1、首先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腰痛现象,因血块通过输尿管时梗阻而出现绞痛等。

2痛,胸闷气急,喘鸣。

3其典型症状。

【DC-CIK生物治疗法

慢性咽炎的表现症状为:咽部有异物感,作痒微痛,干燥灼热等;常有粘稠分泌物附于咽后壁不易清除,夜间尤甚,“吭吭”作声,意欲清除而后快。分泌物可引起刺激性咳嗽,甚或恶心、呕吐。检查若见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色暗红,并附有少量粘稠分泌物,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的症状可见粘膜增厚,弥漫充血,或腭弓和软腭边缘增厚,咽后壁有多数颗粒状突起的淋巴滤泡。

(1)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转为慢性。

(3) 长期烟酒过度,或受粉尘、有害气体的刺激,都可引起慢性咽炎。

食道癌晚期症状和死前症状表现有哪些?食道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所以通常得到确诊时都已经到了中晚期,这时对于治疗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困难,食道癌晚期没有治愈的概念,只能是消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一、食道癌晚期症状表现

4、颈部、锁骨上肿块:是晚期食管癌常见体征,肿块为无痛性,进行性增大,质硬,多为左侧,也可是双侧。

5、疼痛:胸痛或背部疼痛是晚期食管癌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为钝痛、隐痛或烧灼痛、刺痛,可伴沉重感,胸背痛往往是癌瘤外侵引起食管周围炎、纵隔炎,甚至累及邻近器官、神经及椎旁组织所致。溃疡型及髓质型伴有溃疡者疼痛更为常见

二、食道癌晚期死前症状

1、食物反应

常在咽下困难加重时出现,反流量不大,内含食物与粘液,也可含血液与脓液,也属于食道癌晚期死前症状。

2、咽下困难

4、癌肿浸润食管并侵犯纵隔、气管、支气管、肺、心包、大血管,引起纵隔炎、肺脓肿、食管气管瘘及致死的大出血。

6、其他症状

癌肿压迫喉返神经可致声音嘶哑;侵犯膈神经可引起呃逆或膈神经麻痹;压迫气管或支气管可出现气急和干咳;侵蚀主动脉则可产生致命性出血。并发食管-气管或食管-支气管瘘或癌肿位于食管上段时,吞咽液体时常可产生颈交感神经麻痹征群,更是食道癌晚期死前症状。

第四篇: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xiexiebang推荐)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

1、缺乏交流能力:正常孩子到了会说话的时候,会对自己想要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自闭症孩子不会,比如说,孩子要吃饭了,他不会表达,而是通过叫喊或者拍肚子等怪异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他们在眼神上也没有交流,表现为眼神不敢直视陌生人,甚至连自己的父母,也没有亲昵的目光交流,对待父母像陌生人一样;平时没事的时候,就表现出呆滞状态,不懂得如何主动加入到同龄孩子的游戏当中,非常孤独。

2、说话表达能力差:表现为讲话迟、吐词不清、话语简单、重复单句等现象,有个别自闭症孩子甚至到了7岁,还不会说完整的话语,而且总爱重复电视机里面的声音,但是要他们好好说一句话,他们却说不出来。

3、行为刻板:自闭症的孩子兴趣范围狭窄,会持续不停地摆弄某个特别的物品或物品的某些部分,重复性的肢体动作,如拍打手掌,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有自我伤害行为,也不知道会痛!

由于上述症状表现,导致自闭症孩子不说话、不合群、行为怪异,很多时候其他小朋友对他这种行为不解,从而孤立、欺负他们,而自闭症孩子本身就容易动怒,很容易伤及自己及其他小朋友。因此,对自闭症孩子,学校一般是劝退学的。

【自闭症的几大危害】

1、极度孤独,不会对亲人微笑:喂奶时,患儿不将身子紧贴大人。伸手去抱时,患儿无迎接姿势,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眼睛也不看抱他的人。

2、社交困难,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不爱玩,不爱做游戏。患儿到5岁左右,常还无朋友,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3、语言发育迟缓或障碍:患儿通常缄默,或说话呈模仿语言,象鹦鹉学舌似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

4、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重复一些身体工作,重复相同的生活,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穿衣顺序相同,坚持某些物件的摆置形式,不能变动。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极为沮丧,别人变动,患儿便大吵大闹。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表示反对和不安,加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5、脑部智力大多低于正常人:只有20%的人智商高于正常人或与正常人相当。>>>更多危害影响孩子直至成人后,

自闭症儿童训练的几点看法

:自闭症儿童通常表现为语言发展迟缓,社交障碍,情感障碍,行为刻板、怪异、恋物、自残等行为,通过制定确实可行的行为训练计划,着力发展他们的语言、认知、自理等能力,创设互动,轻松的环境,对于改善他们的症状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自闭症

认知

语言障碍

训练 案例:

自闭症儿童的临床表现通常为:语言发展迟缓,社交障碍,情感障碍,行为刻板、怪异、恋物、自残等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很难改正。许多家长认为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辅导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自闭症儿童永远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还有些家长认为自闭症孩子是世界之谜,于是就采取放弃的态度。事实上,采取切实可行的训练对他们很有帮助,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就结合一些案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语言的训练。

许多自闭症儿童都有语言交流障碍,他们常常自言自语,口齿不清,不主动与人交流,不会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因此,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关注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非常重要。句子的训练在自闭症儿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闭症儿童一般不会使用疑问句,对于我们平时提出的问题,如“你想吃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等要让孩子掌握并运用这些句子,关键在为孩子创设情境,比如在游戏中互换角色,让孩子来扮演家长或老师。这样孩子不仅能掌握了语言,也能学到一些规则。例如训练孩子说话,当孩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后再满足他的要求。豪豪吃午饭时经常要添饭,他会不停地说:“吃。”我知道他想要去添饭,于是我就训练他说“添饭”。刚开始,孩子坚持说一个字“吃”。我就不给孩子添饭,直到他愿意说“添饭”。渐渐地逐步过渡到训练孩子说“要添饭”,“我要添饭”。一年下来,孩子现在已经能自己说“我要添饭”并能自己去添饭了。现在孩子午睡起来后还能主动说“我要喝水。”,再也不是以前那样拿着水杯到处走动了。我要求孩子的父母像这样配合进行训练,现在孩子的主动性语言多了,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二、认知的训练。 在认知理解方面,一个自闭症儿童不能从以往的经验中归纳出一些定律,对周围的事物和他人的行为缺乏真正的理解,学习方法比较死板。因此认知的训练可以从配对、简单的分类等进行训练,对常见的物品能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等方面进行训练。自闭症儿童在认知各方面的发展不一致,表现为对某方面的特别的兴趣甚至超过普通孩子的一般水平,因此训练中应注意发掘自闭症儿童的某些潜能。如群群对图案特别敏感,9块拼图能很快地完成。孩子在家休学一学期,家长要求要补上孩子落下的功课。我建议家长把词语、数字和图案结合起来训练,现在群群已经基本上能跟上班级内的教学进度。自闭症孩子对外界事物不关心,训练时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不断发展他们的兴趣。豪豪刚进校时,孩子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经常攻击别人或者跑出教。但他对颜色特别敏感,能正确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颜色。在认识数字时,我就把数字变成他喜欢的颜色来认识。在律动时,也把打击乐器用他喜欢的颜色来包装。现在孩子喜欢上了唱歌,能安静地坐在课堂上听老师上课。安安对计算机很感兴趣,我就通过计算机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改正孩子长时间裹咬舌头的习惯。现在孩子已经上五年级了,见到老师能主动打招呼,不良习惯也不存在了。

三、生活自理的训练。

一般自闭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太大的问题,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这是非常重要的。自闭症孩子除了需要加强精细动作的训练外,还要注意自觉性的培养。生活中孩子能做到的事情,都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做,而且主动去做,老师、家长不要包办穿衣、梳洗之类的活。面对自己的孩子不吃饭,家长常常感到自己的失职,群群的家长就是这样。群群的母亲为此大伤脑筋,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用。例如,尽量把饭菜做得可口,每天变出不同的花样,尽量不给零食吃等。为此,我建议群群的母亲在吃饭时不要给他太多的关注,让他自己慢慢吃。而这样实验下来,这个方法不可行,这样让孩子吃饭,要吃很长时间。后来我想到的一个方法就是利用孩子对图案特别敏感的特点,做一个他喜欢的动画人物倒计时的道具,例如熊大要出发去深林去探险,画一个线图,规定熊大到达森林孩子就要基本吃完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吃饭的速度来调整动画人物行动的快和慢。另外,吃完饭要给予孩子奖励。比如玩拼图,看动画片等,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社交技能的训练。

盲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本文Tag标签:盲童/心理特征

盲童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视力障碍,丧失或几乎丧失视觉能力。这使他们的感知过程出现特殊形式。他们的听觉、触觉、平衡觉等都超过一般的健全儿童。盲童具有高度发展的听觉空间定向能力,能精确辨别声源的方位,并可以根据声响的回音来躲避障碍物。盲童能较精确地判断时间。他们皮肤触觉灵敏,能凭手指辨认盲文。他们的嗅觉也较健全人感受性高,可根据气味来判断熟人和熟地。

以上分析的是盲童的感知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代偿作用使他们在某一方面劣势的情况下形成了另一方面的优势,以完成正常的感知过程。

盲童的情感体验较细腻。易出现焦虑、抑郁、痉挛的情绪,情绪活动不稳定,易激怒。在性格特征中,易出现自卑、冷漠、孤僻的倾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受感知特殊性的影响,但思维正常,注意力程度较高。

盲童的人格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本文Tag标签:盲儿/人格特点/教育对策

一、盲童的人格特点

1、气质方面

2、能力方面

3、兴趣方面

盲童的兴趣发展受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很大,常年以耳代目和以手代目。使得他们对听觉信息和触觉信息更感兴趣;就兴趣品质而言,盲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在兴趣的广度方面尤其在视觉刺激信息方面显得不够广阔。但在兴趣的稳定性方面则比普通儿童稍强。

4、性格方面

二、影响因素的探索

人格并非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盲童一出生时就注定了其人格都和上述描述完全相同,现实生活中盲童的人格并非千人一面,这是因为人格的构建受各种先天和后天因素综合影响。

1、目盲导致的认知局限性的影响

盲童在认知方面其认知途径发生了变化。原本应由视觉来感知的外部信息只好转道通过其他感觉来感知了,听觉和触觉成为他们感知信息的主要途径;个体认知的广度受到限制,因为视力残疾影响了个体活动与感知的范围,而且有许多外界信息是无法通过其他感觉来代偿感知的:如颜色、亮度、二维体、光学艺术、气状物体、太小的物体、太大的物体、太遥远的物体、太娇嫩的物体等;心理学研究认为目盲会影响个体认知的深度、速度等。

盲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在遵循普通儿童心理发展基今规律的同时又具有一些特殊性:盲童在刺激“需要”产生的动力方面,因外界施加者的降低要求和个体自身未能接受外界刺激或信息接受不清晰或接受不完全而“打了折扣”;在“需要”产生的途径方面,因代偿感知觉无法代偿感知一些非由视觉途径感知不可的外界信息而受到影响;在“需要‘,产生的量方面,因认知广度、速度、深度的局限而明显不及普通儿童:在“需要”的水平方面,因起点低而影响向纵深方向发展;在新旧“需要”更替的速率方面因认知发展速度和“积极活动”水平低落而比普通儿童低;在“需要”的表现形式上其动机、目的、兴趣、理想等方面都因视力残疾而受到影响。

没有心理过程就根本谈不上个性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个性心理特性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又反过来影响着心理过程的形成;同样个体的个性倾向性制约着人的所有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制约着心理过程。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说明个性倾向性、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性、心理状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任何某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着其它因素的发展,因此目盲带给个体的不仅仅是认知发展的影响,同时目盲还直接或不直接地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2、早期生活环境的影响

盲童早期的生活环境对其人格的构建影响十分重大,绝大多数盲童入学前都是在家庭里成长的,因此父母和家庭成员对盲童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盲童因失去占个体感知信息量80%的视觉感知优势而显得外界刺激匿乏,由于宣传和社会教育不够。许多父母此时还不知道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或对采取什么措施仍束手无策,在听觉还没有完全赋予意义时,个体发展的需要从外界因素来说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盲童在外界刺激得不到满足时极有可能在自己身体上寻求刺激,从而许多盲童慢慢地形成了自我刺激性行为(self-stimularion behavior),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性癖性行为,将影响个体积极探索外界环境、害怕并拒绝接受新事物,影响个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个体对社会、对集体S寸他人正确态度的形成。

幼年的视力残疾儿童常因看不到父母的微笑而不能回报以微笑,父母常因此而失望,致使孩子缺乏儿童发展所必须的抱、亲、宠、逗等情感刺激,孩子寡欢、抑郁、消沉、焦虑,父母更为失望,如此恶性循环由不良的亲子关系造就盲童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许多负面特征;或者有的父母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因为孩子的目盲而过分溺爱,造就了有的盲童依赖、自卑、焦虑、自私等不良人格;再加上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经受若干次挫折之后,有的视力残疾儿童经受不了打击,不能正确处理好有关事情,于是在情绪情感发展方面通常出现异常。

有的盲童如果早期教育不力,常常因活动范围有限、活动欠量或家庭环境过于保护等因素,特别是一些家长害怕自己有残疾的孩子被别人欺负,限制盲童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有的盲童在对外交往、接触同伴、接触社会等方面产生障碍。

3、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由于社会人群的绝大多数都是明眼人,社会的许多环境都是按照视觉的标准而构建的,盲童以无视觉的孱弱之躯来适应视觉社会必然会踌躇得不知所措、失却安全感等,在许多情况下会感到无能为力而常常焦虑。自卑、缺乏自信及归属感。

盲童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盲童人格的构建:传统社会对目盲的迷信解释上对盲人的种种偏见、无知者对盲人不公或不善甚至于歧视的态度,以及社会坏境中各种并未考虑到盲人需要的房屋建筑、公共设施、交通道等,这些都会影响盲童人格的正常发展:缺乏自信心、自卑、缺乏伙伴作用而失去交往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不便,很难就业、连累家人„„

4、盲童自身对目盲接纳情况的影响

三、教育对策

教育的功能与目的除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以外。还包括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的建构个体健康的人格,面对盲童因种种因素而导致的一些人格问题,盲教工作者并非束手无策。

1、加强早期干预与指导

既然盲童早期生活环境对盲童人格的影响很大,因而等到盲童入学以后才开始建构与矫正明显已为时太晚了。作为盲童教育工作者应设法从改进盲童早期生活环境入手,指导盲童教给家长对盲童应持的正确态度、应使用的正确的抚养方式、如何适时适量地提供各种适当的刺激、如何帮助盲童及早地学会控制身体和走、如何训练盲童有效地利用其他感官、如何安排并鼓励盲童积极正确地与小朋友交往、如何帮助盲童接触了解社会„„国外的无数实践经验证明,对盲童早期干预越早、越得力,其身体发展、智力发展、人格发展就越接近于普通同龄儿童。

2、引导盲童正确认识目盲

3、指目盲童学会与社会环境互动

4、加强盲校心理卫生个别辅导

加强盲童家庭教育,促进盲童健康成长 本文Tag标签:盲儿/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 老师,所有家长都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身体力行,教育好子女。要转变陈腐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教育部门和学校 积极主动地指导家庭教育。” ——中共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整体,三者在培养人的系统工程中形成了一股合力,步调一致,将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系统工程的起点,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力障碍的学生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也同样接受来自家庭中的教育。他们也如正常的儿童一样在家庭中接受启蒙教育,这种教育必将使盲童们终身受影响。因而,作为盲生的家长,一位特殊的启蒙老师,要教育好一位视力残疾的孩子,任务很重,须付出超出常人更多的爱心与耐心。然而单凭美好的意愿还是不够,必须联合学校、社会,形成三者合而为一的结构网络,才能使盲童的教育达到协调一致。那么,如何做好盲生的家庭教育工作是值得教育者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家庭教育对盲童的影响任何一个家庭,当得知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盲童时,其心理所要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许多家长反应就是四处访医或是祈求神灵的帮助,不惜艰辛和大量财物,以求能把盲童的眼睛治好。然而,更终还是要面对残酷的现实。这时,也就开始了盲童命运的步:被接受或排斥。盲童家长在承受这一打击之后,面临家长们面前的是如何对待与盲童密切相关的家庭生活。家长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盲童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家长们对盲童的生活照料、学习指导以及社会交往等都直接影响着盲童的成长。

目前,许多盲童都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早期教育,也就是不能象正常的幼儿一样到正规的幼儿园接受生活上的照料及早期教育。这就为家长们带来了负担。从而造成 盲童在入学前长期被禁固在家里,这样,盲童的早期教育就完全依赖于家庭了。直到盲童到了入学年龄,才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但由于盲童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根深蒂固,为学校教育增添了许多问题。盲童的心理受到家庭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对待盲童的态度。一般地,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家长理智对待盲童不管是先天性遗传或者是后天所致,这些盲童的家长都能够正视盲童的生理缺陷,并不是只埋怨上一代的罪过或者责怪自己的不慎造成了今天的不幸,而是冷静考虑盲童以后面对的生活与学习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无微不至的照料,付出常人更甚的爱心,去关心和抚养不幸的孩子,同时,积极地寻找更好的教育方法,以有效地弥补视觉的缺陷。这样,盲童在家庭的关爱下健康地成长。

2、家长忽视盲童的成长曾经有一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过:“十年了,到现在我还是不太想相信自己的小孩是 一个盲人,小时候眼睛还是水灵灵的„„。”确实,在一个家庭中出现了盲童,家长感到极大不幸,更是忧虑,不知如何面对盲童以后的生活。这类家长能够接受这种不幸,但也只能听天由命,自认命苦,只好养他一辈子了。于是,这些盲童不会冻着,也不会饿着。久而久之,盲童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形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即使到了学校接受教育,也缺乏上进心,不思进取。

3、家长过份溺爱盲童有些家长极富爱心,认为盲童已十分不幸,就应该加倍的爱护他们、怜惜他们,给他们所有的一切;有些家长则认为盲童的不幸是自己造成 ,盲童的痛苦应由自己来承担,这样抱着内疚、负罪感,对盲童百依百顺,衣食住行样样小心谨慎,甚而越俎代疱,甘愿替盲童承担一切。这样,盲童则养成了种任性、固执,甚至是自私自利的性格。

4、排斥或虐待盲童有些家长认为盲童不能象正常人一样长大了赚钱养家,只会替家里增添麻烦和负担,因而不愿意接受盲童这一事实,甚至将盲童藏起来,不让他与外界接触。但又不想背负遗弃残疾人的名声,只好时时埋怨,事事指责,把盲童视为累赘。有些家长由于性情粗暴,在生活中若发生了不如意的事情,回到家中又面对盲童,则产生了迁怒或痛打盲童的现象,以发泄心中的不满。这些盲童在埋怨声中,拳打脚踢中长大,一般都会形成了多疑、孤僻的心理。综合上述原因,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其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必须加大力度,重视盲童的家庭教育,为盲童更好地接受科学、系统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盲生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提高盲童家长的教育认识,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家庭教育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责任,同时又是一种不可推卸的义务,更是一种不可剥夺的荣誉。它艰辛而光荣地落在每个盲童的家庭中。可是,纵观现在盲童的家庭教育却不尽如意。上述类盲童家长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欠缺了与学校 动配合,共同努力教育盲童;其他三类的家长都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盲童的教育问题。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提高家长的教育认识,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步调一致开展对盲童的全面教育,促进盲生健康成长。如何有效地指导盲童的家庭教育呢?

1、平等对待家长,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良好的关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学校教师与盲童家长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能得到家长的信赖、支持与配合。这种良好关系的建立必须依靠教师积极争取,在对待家长中能一视同仁,不能一见到家长就马上报忧报喜,还尽数盲生的缺点,让家长对盲童的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产生回避,从而影响了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另外,这种良好的关系的建立还要求教师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主动与教师共同努力完成。有一些家长,视盲童为累赘,每逢开学初,家长早早将盲童送进校门,就一了百了,遇见教师或班就低头或绕走开,不给教师与家长面谈的机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通过书信和电话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让家长从被动地接收到子女的信息变主动地向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2、建立完善制度,密切与家长的沟通。各班要依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好学期的学生家庭联系计划,定期对每个学生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情况,得到家长的支持;同时对个别学生多利用电话、面谈、约见家长等方式对家长进行指导,并作好登记,积累经验,形成制度。盲童多半来自边远山区,许多家长一个学期只是送或接小孩到学校,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带来许多不便。有一位盲童陈某,以前其违反纪律严重,精力旺盛、好奇、爱捉弄人,经常有老师和同学投诉,令班头痛。针对这种情况,班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联同家长,共同督导他,并制订了转化陈某的一套计划:班每周六向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在校一周以来的学习生活情况,然后家长周日致电学生,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情况,家长在电话交谈中不能批评或责怪,只是在学生讲述一周的情况中,强调谈纪律问题并提出希望,如发现有所改良,则应及时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生的转变很大,学生家长亦受到很大的启发。

3、家长开放日或家长会。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或召开家长会,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同时为盲童家长相互交流子女的教育经验提供良好的机会。在举办家长开放日中,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 发展的前景,教育教学的状况,使家长增强对学校 信任,树立教育子女的信心;同时,教师把家长请到班上,让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以更有效地教育好子女。另外,在家长开放日中还可让优秀学生的家长介绍教育经验,使其他家长掌握信息,得到帮助,提高教育水平。

4、设立盲童家长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家长利用与教师的交谈、书信、电话等方式中了解盲童的信息之外,还可利用一定的文字材料,文章等增强开展家庭教育的渠道,而盲童家长报则是更好的场所。学校中定期举办一期家长报,在报中向家长介绍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或经验体会,盲生在校的学生、生活信息及教育教学动态,并且将学生的优秀事例通过报刊让家长欣赏,这样,为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家长以正确的态度与盲童建立和谐关系。家长理智地面对盲童的缺陷,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为盲童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温暖的家庭中给予子女更多的关怀与爱。

3、培养盲童良好的个性品质。由于早期家庭教育的影响,形成了盲童自卑、孤僻、固执、自我等不良品格,这些都影响到盲童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习上不思进取,同学间不团结友爱,在教师面前显示“盲有理”的品行。因而,家长应正确认识盲童的爱好、特长、对盲童加以正确的引导,必要时还要对盲童开展挫折教育,锻炼盲童坚强,自主的良好品格。

父母是视障儿童更亲密的人,唯有父母了解孩子,也希望父母在善待孩子的同时理解孩子,教育孩子。父母积极参与盲童的教育,对推动盲童的成长起着更有效的效果。

盲童心理素质与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来源:赤峰特校

到:

【内容】:

本文从盲童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健康教育与盲生德育、智育的密切关系等两方面阐述了在盲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就如何在盲校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包括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行为能力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

【关键词】

心理素质

行为问题

行为能力

有效途径

盲生

【正

文】

一般认为,素质教育与心理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内在品质,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心理功能把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参与和体验中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观念。因此,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只有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乐于和善于吸收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视障学生,特别是自幼双目失明的学生,幼年时,由于种种原因治理和肢体活动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其身心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入学以后,学校相对封闭,与外界接触沟通少,限制了视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形成,表现为:有的学生感情脆弱,自卑感过重,与人交往缺礼仪和自信心,责任意识淡薄;有的学生与他人交往不知如何交流,说话生硬,内容空洞,言不达意,偏离主题;有的学生身体发育较常人瘦小,身体运动技能不佳,常出现不易纠正的动作。失明给盲童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不能通过视觉形象感知世界,由此间接的影响了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使得他们与健全儿童相比产生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

一、 盲态

受失明影响,盲童的外表形象和言行方面经常有些异常表现,我们称为盲态。

导致盲态形成的因素有许多。首先,失明使盲童看不到别人的姿态、动作,因而难以自然模仿。如果盲童周围的人不对其加以指导、纠正,盲童往往只凭自己感觉舒适而处于各部肌肉(特别是颈部、腰部)放松状态,起不到支持身体挺直的作用,长期如此,即容易造成低头、驼背、脊柱侧弯等畸形体态。

其次,盲童活动范围小,活动量小也限制了其活动能力和体质的发展。许多家长怕盲童受伤害而不让他们走出家门,有的甚至在自己家里也不让他们自由活动,把他们限制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身体长期得不到活动。这样就造成一些盲童动作不协调,体质很弱的后果。有些全盲儿童,不但身体素质与同龄健全儿童相比有很大差距,连基本的坐、立、行走的姿势也差得厉害。

以上所述盲态,主要是由于盲童生理发育方面没能得到正常发展,没有给他们的生长发育提供相应的条件。如果盲童早期的不良姿势能及时得到纠正,如果家人能尽量让孩子多活动,那么上述盲态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

盲态,还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如果你见过盲童,可能会注意到,他们的手往往不停地动,比如摆动手臂、抓弄头发、挖耳鼻孔等,有的还连续晃动身体、耸肩、原地绕圈转等等。这些动作在在我们看来都是毫无意义的,在盲童身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原来这是他们在寻求自我刺激以弥补由于缺少大量的视觉刺激所带来的心理上的空缺、不平衡。

心理学中有一条规律,人在生活中必须经常感受到一些刺激,即必须经常看、听、触、嗅,否则无法正常生活。有一个很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通过一些设备,使一个人非常舒服的躺着,但感觉不到任何刺激,结果人在这种状态下过一段时间就出现情绪烦躁等不健康心理,时间长了就难以忍受这种无感觉状态。盲童虽然没有完全丧失各种感觉,但缺少了视觉这种更为主要的感觉,就大大减少了信息和刺激来源。因此,盲童就常常通过身体其他器官的运动产生一些感觉来弥补视觉缺失造成的心理不平衡。

另外,因为害怕被碰上,盲童在行动中的一些保护动作也表现出盲态,如行走时脚高抬轻放、双手在身体前方摸索等,这些须结合定向行走训练,给与适当改善。

二、 情绪问题

上面分析的“盲态”是盲童的外部表现,是容易观察到的;由于失明,盲童内部心理世界中也存在一些不容易觉察的问题,情绪的不良反应就是很常见的。情绪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安全感

因为失明,盲童对周围环境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不能确定周围有哪些事物、会出现什么人、会发生什么情况,因而害怕受到未知事物的伤害、攻击,会产生不安全感。有许多盲童到了陌生地方,会紧紧抓住亲人不放手,一旦亲人不在身边则惊惶失措。即使在熟悉的环境里,盲童也会经常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盲童恐惧情绪的产生,和正常儿童害怕黑夜类似。我们知道,许多小孩子都不敢独自一人处在黑夜中;就是成年人,在黑夜中的感觉也不如照明条件下踏实,这都是因为黑夜对人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威胁。这种威胁是因为怀疑、害怕周围突然发生预料不到的变化,而不是害怕黑夜本身。因此,虽然有的盲童眼前不是一团漆黑,而是有光感,甚至有一定的视觉,他仍然会因为无法认清环境、无法把握环境中发生的变化而产生不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一种很基本的需要,这种需要的不到满足,必然对盲童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阴影。

(二)自我封闭的倾向

盲童独立活动能力差,本身就害怕接触新环境。如果家人因为害怕孩子出意外或怕丢人而一直把他们限制在范围很小的环境中,不但妨碍了其活动能力的发展,在心理上也更容易使盲童养成退缩、被动、胆怯等自我封闭的倾向。

有这样两个盲童,他们年龄相仿,都是全盲,进入盲校后表现出很大差别。其中一位,入学后很长时间内不敢不愿与别人交往,经常一个人独处;在不得不参加集体活动时,拘谨、呆板,缺乏主动性,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另一位则完全不是这样,它对什么都表现出主动、强烈的好奇,愿意接触新事物、陌生人,和正常儿童几乎一样活泼好动。为何生理条件相同的两个盲童会表现出如此差异呢?经了解,前者一直受家人过度保护,处于封闭性状态;后者则未受很大约束,经常与健全孩子一起玩耍。由此可见,盲童的被动、胆怯等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封闭性生活中形成的。

(三)“自尊”与自卑

盲童虽然眼睛失明,但心里对一些问题看得很清楚很敏感,很在乎别人怎样对待他们,表现出一种过度的“自尊”。他们很忌讳别人对其生理缺陷的嘲笑、捉弄、歧视——如把他们称为小瞎子,对他们围观、指指点点,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用怜悯的语气对他们说话等。当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时盲童就会产生敌对情绪,甚至引发强烈的、失去理智的攻击性报复行为。比如一个年龄比他小很多的孩子嘲笑他,他可能就会不考虑孩子小不懂事而恼怒,以至动手打人。

如果长期被人另眼看待,盲童会形成强烈的自卑情绪,认定自己确实各方面都无能。盲童经常做事不成功,也会促使自卑情绪的产生。比如,有的盲童入学后因为手指不灵活而长期不会用字板字笔,就可能认为自己不行,丧失学习的信心。

盲童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态度对其心理的影响很大。如果盲孩子在家里受歧视,不但会导致他形成敌对、自卑的情绪,还会使它产生很强的内疚感。他会觉得自己在家中没有一点用处,是家庭的包袱,对不起家人。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有的盲孩子可能会以减少饮食、自我伤害等方式弥补自己的“罪过”,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更有甚者,有的盲童还会有自杀的想法和做法。

(四)持久的心情郁闷、烦躁

失明剥夺了盲童许多生活乐趣,他们无法亲眼看见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认识外部世界的好奇心难以满足,不能象健全儿童那样跑、跳、玩耍、游戏。多数盲童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简直象囚犯一样整日枯坐。条件好的家庭,有电视机、收录机等,还能给盲孩子增添一些变化的、有趣的感受;否则,盲童长时间过着单调、沉闷的生活,情绪难得兴奋,情感体验消极、单

一、肤浅。经常听电视、收录机的盲童,其精神状态明显好于不听的。

(五)脾气急躁、缺乏耐心

急躁情绪,也是在盲童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一但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做事不顺利,有的盲童就会表现出焦躁不安,甚或大声哭喊。盲童的急躁情绪和一些因为娇生惯养而骄横、任性的健全儿童,是有差别的。盲童因为看不见,独立活动能力差,面对不可知的纷杂外界,心理上有种弱小、无奈的感觉,迫切渴望在别人帮助下满足某种需要;同时,也因为看不见,头脑中难以形成条理、秩序,感觉外部世界乱糟糟的,做起事来不知从何处入手。在上述心理影响下,盲童就难以自如地处事、做事,也就难免产生急躁情绪了。家庭的溺爱,对盲童来说,可能使急躁情绪表现得更强烈、无所顾忌,而非盲童产生急躁情绪的直接原因。健全儿童的任性、暴躁,则几乎完全是由溺爱造成的。

三、 思想意识上的偏差

盲童在认识自己和他人、在评判某些问题时,也经常会发生偏差。

(一)自我中心与特惠要求

有些盲童的家庭,因为觉得孩子失明了,太可怜,即尽量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给盲孩子以

补偿,处处偏爱盲孩子,结果很容易使盲童形成事事以自己为中心的习惯,只考虑自己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而不为别人利益着想。比如有些学生进入盲校时在分座位、分床铺等问题上不愿听从老师的安排,只想自己怎样方便就怎样做。有的盲生,自己的东西不轻易给别人,;别人的东西,自己想要,就认为应该得到。与同学发生冲突时,总以为自己对,自己受委屈了,别人应该让着自己。在对待自己与健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自己因为残疾而应享受某种特权,应受到特殊照顾。当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表现为愤愤不平、想不开,甚至任意发作,有时还伴有歇斯底里的行为特征,给别人施加压力,以引起别人关注。

自我中心和特惠要求成为习惯后,往往会使盲童意识不到这种行为和心理的不合理性,而自以为很占情理,对一些与自己有关的事情缺乏客观认识。例如,有一名盲生,自身有很多缺点,其他同学大多不愿和他交往。老师在帮他分析自己的缺点时,他总是极力辩解,总认为自己没错,是别的同学对不起他。当老师很明确的指出他的一些不良行为时,他又说是为了报复别人对她的不好。谈起他的家庭,她也只是抱怨,而不考虑家里的一些难处。象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若任其发展,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以及对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都是非常不利的。

(二)对他人的多疑与轻信

多疑,在年龄较大的盲生身上比较明显。盲童年龄增长,特别是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对牵涉自身利益的人、事就要凭自己的感觉和分析做出判断,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视觉的缺失,使盲童无法获得全面的信息,因此在判断人、事时,免不了猜测的成分。由于做事能力差、自我感觉弱小,盲童比健全儿童更担心自己受到伤害,因而在对别人的猜测中,就容易产生是否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怀疑。盲童活动少,静处思考问题的时间多,多思也容易产生怀疑。有的盲童,即使对自己的亲人,也会猜疑,认为他们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是装出来的等等。

年龄小的盲童,因为思维能力尚不发达,对自身利益也没什么概念,不会去注意别人怎样,一般也就不去怀疑什么。

盲童虽然有多疑的倾向,而一旦信任某个人,又可能会极端信任,无论什么都听信这个人的。这种极端信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依赖性,因为盲童在很多时候不能独立认识事物或处理事情,只有听信所信任的人。但是,如果盲童觉得这个人在哪件事上欺了他、伤害了他,又会对此人极端不信任。

(三)自我评价过低或过高

由于生理缺陷与健全儿形成的对比,以及失明后无法独立做好多事,盲童一般都有自卑倾向,自我评价过低。盲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如果盲童周围的人经常表现出认为他什么也不能做,他就会形成过低的自我评价,连一些有可能做好的事也觉得无能为力,不去努力、尝试。有时候,盲童周围的人看到他在看不见的情况下能独立完成某些简单活动如穿衣、吃饭、在家里自由走动,或者在某些方面如音乐、听觉记忆等表现突出,会过度夸奖她,也可能使得盲童自我评价过高。周围的人的态度,只有被盲童意识到,才产生影响;因此如果盲童把别人的态度理解错了,那么对自我评价起作用的就是被误解了的态度。比如,周围人只是客观的告诉她有些事他确实没法做,而盲童却理解为是轻看他,那么他也会感到自卑。

四、 社会适应能力差

盲童适应社会,需要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这两个方面,许多盲童存在不足。

(一)依赖性

在一些家庭,对盲孩子过分爱护、照顾,怕他们吃苦,什么也不让他们做,这样就限制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压制了他们动手的愿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使盲童形成处处想依赖别人的心理。不光是有困难的事,就是一些很容易、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亲自去做,总想让别人为他做。比如他想喝水,离他不愿的桌子上就有一杯水,你告诉他杯子的位置,他完全能顺利地拿到水杯子,可他还是要你把水递到他手里、甚至送到他嘴上。

依赖心理的存在,使盲童很难形成自立、自强的观念,削弱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学习的积极性,也容易使他们形成懦弱的性格。依赖性还会使盲童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时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别人说怎样就以为是怎样,轻信、盲从。

(二)社会交往能力的欠缺

在大多数家庭,盲童无论是受歧视的,还是受溺爱的,大都被长期关在家里,很少接触外界。因此,多数盲孩子入学前生活的空间很小,接触的人很少,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失明,也使他们看不到社交的场面,难以自然地模仿、学习人际交往中的礼节、规律,特别是在体态、表情方面,容易不合乎人之常情。盲童入学后,面对那么多同学和老师可能产生压力,言行上也会不知所措。

还有,盲态的存在也是妨碍盲童社会交往的一个因素。盲态可能会引起某些健全人不舒服的感觉,有人甚至讨厌盲态的怪异,这些人会对盲态显著的孩子采取躲避的态度。这样就使盲童丧失一些交往的机会,同时对他们的自尊自信也是个打击,降低他与健全人交往的愿望。

以上所述是存在于盲童的一些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但并非每一个盲童都会出现这些问题。在上面的分析中也提到,盲童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仅仅由于失明这唯一的生理因素。由于年龄、失明时间、家庭环境的不同,盲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存在明显差异。一般说来,先天失明,生长在封闭的环境里的,问题程度就重一些,反之则轻一些。因此,在分析盲童心理和行为问题时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条件。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盲生的心理素质、行为能力提高与培养需要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

视童与正常儿童一样,他们的需要也是多样的,多次的。但由于视力障碍、家庭和社会等诸多因素,他们的需要往往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心理一但不能及时调整就可能产生各种情绪困扰。有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倔强、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固执等等。基于上述盲童的个性心理特征,我认为,仅仅进行说服教育,或是出现问题后,才帮助他们解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盲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心理,正确认识自身以及他人的情绪等,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为他们整体素质的发展提供坚实、必要的心理基础。

(二)、从教育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有着密切关系。

1、 心理健康教育对盲生智力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据专家研究测定,智商(IQ)在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大约只起20%的作用,剩下的80%由其他因素起作用。如果我们重视在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从此提高学生的情绪智慧,就可以使他们在智力活动过程中通过运用情绪智慧更好地将知识内化为自身发展的精神营养。

然而,情绪智慧并非完全是天生所得,更多的是在后天学习活动中习得的。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我们可以采取的直接教育方式。

2、 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应该指出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而思想品德教育也并非可以解决学生所有心理障碍、情绪困扰等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容易忽视,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情绪困扰定性为思想品德问题。结果,将本来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调整就能够解决的心理问题上升为品行问题,而学生由于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未能及时自行调整,无形中使得他们向不良的个性方面发展。

在盲校,这种情况虽然不是非常严重,但也不容忽视,甚至就连某些教育者本身的教育观念也未曾转变过来,往往把盲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情绪困扰等都看成是思品问题,抹煞了思品与心理的区别。这种教育观相对而言比较主观武断,简单粗暴,不仅造成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伤害了学生,还削弱了教育效果。

因此,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盲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在学生的各学科教学中,都是必要的。它对学生意志的磨炼、持之以恒精神的培养有着巨大的内部激励和推动作用。学校应结合盲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顺应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要求,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六、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以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加强对盲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有利于正确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注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

(二)、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盲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我们学校虽然也有这方面的课题,但涉及面太小,真正得到实惠的同学不多。起不到全面提高的作用。

(三)、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盲校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国内青年报报道:“国内有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聋生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盲生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这一个特殊年龄阶段特殊孩子的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盲生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心关注,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遵循以下的基本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于学校的各学科教学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脱离教学只靠单项的课外活动来开展,收效是极其有限的,也是难以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状态得到全面发展的。只有将它纳入教学渠道中,才能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共同承担和配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表现在教学态度上。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激励和耐心引导,可以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进取心。同时,学业上的成功感容易使学生悦纳自我,认识自身价值,从而避免出现学习畏惧症等不良心理倾向。

(二)、学校应调动团队、班、生活老师和其他教职工等多方面力量,从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到学生日常的生活点滴当中,无一不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里要指出的就是,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相当的作用。班的教育观念、心理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有深刻影响,往往成为学生发展健康心理的启迪者和榜样。班应尽可能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发展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三)、学校要努力争取家长们的密切配合,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质量。

家长的态度对盲童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的父母能正视盲生的生理缺陷,冷静考虑教育方法,采取有效的缺陷补偿措施。有的父母则对聋童态度冷漠,甚至视为累赘。盲童由于得不到父母抚爱和家庭温暖,容易产生倔强、固执、多疑、孤僻等心理问题。

家长是学校教育力量所无法鞭及到的地方,但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来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教育,促使其以正确的态度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平等地对待家长,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尽量与家长保持联络,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可在每个学期期末的家长会上,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或报告会,为家长提供教育方法,并注意调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参考文献

2、现代特殊教育(月刊);总编辑:顾冠华;2004年第7—8期/

3、 特殊教育研究;北京师范特殊教育研究中心

4、金钥匙长教育理论与实践主编:邓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

5、

视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实践和探讨主编: 梁全进

6、

随班就读低视力教育师资培训教程主编: 徐白仑——北京:安康出版社,2003.7

9、

美国----- 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李斯----译

从小处着手,培养盲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来源: 国内特殊教育网

到:

一、住宿盲生常见不良行为习惯及根源

2、行为粗鲁,容易发怒。其原因是由于盲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丧失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对任何事物都看不顺眼,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表现为行为粗鲁、容易发怒等异常心态。有些盲生没有正视自己的残疾,而把视力残疾看作是一种不公正的“人祸”或归罪于自己的父母,常常无理取闹、发脾气,甚至以破坏公私财物、发怒来引起教师、家长或他人的注意,并常常表现逆反心理,明知这样做是错的,偏要去做,老师越要批评,他越不听,表现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之状,这一现象在盲童中并不少见。在学校里很多公物受到学生恶意地破坏,当然有些是属于无意破坏——由于盲童视力残疾,其双手喜欢到处乱摸(相当于明眼人的眼睛喜欢到处看一样)。

3、依赖、自私。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有些盲生从小受到周围人的关心,帮助和家长的溺爱,长期生活在爱的“笼子”里,个别盲童滋长出惰性,自己能干的事不愿干,有的甚至认为我是盲人,理应受到别人的帮助,如老师带他去公园玩,别人牵他们过马等在他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事,而要他帮助别人时,却认为是不应该的,如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老师给任务要他帮助别人时,则表现出不太高的积极性;二是有些父母负罪感严重,认为子女的视觉障碍的痛苦是自己造成,深感内疚,总觉得对不起孩子,他们对孩子千依百顺,过多地代劳,过分地保护,以至造成盲童依赖、自私等心理

二、我校宿舍培养盲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几点做法 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学生宿舍管理紧张有序开展。

为做好我校住宿生管理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养工作小组。领导小组以分管德育副校长为组长,德育处和教养组长为副组长,全体教养员为成员;工作小组成员教养组长、全体教养员组成。组织结构得到不断的完善,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工作小组每周二定期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学校和上级的工作部署与要求,同时能结合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与学生的实际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有力地保障了住宿生周六日活动的常规化。

2、完善各项宿舍规章制度,让学生的行为 有规可循,为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打好基础。

无规矩,难成方圆。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的好处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制度约束的成败关键在于制“法”科学适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长期持久地执行制度,学生才会不断矫正错误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依据正确行为导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宿舍管理在形式和内容上有着自身的特点,有着与其他教育管理不同的方式、方法,因而有必要制订明确的、切实可行的的宿舍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个人内务、纪律、卫生、爱护公物、道德风貌等方面,如为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学校规定寄宿生在熄灯前要做好安寝准备工作,熄灯后立即停止讲话,上床休息;为创设一个整洁的、健康的生活环境,学校制订了宿舍管理条例,并通过“学生违纪累计记分办法和常见违纪扣分参照标准”来执行和督促,由此维护宿舍的正常秩序,为营造一个宁静舒适而又充满文明气息的居住环境提供有力保障。良好的宿舍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卫生观念和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又如有些低视力的学生,他们有时候周末也需要外出购物或到图书馆借书阅读,对这些学生的外出管理我们制定了广州盲校学生外出管理条例,身体及视力达到一定要求的初中以上学生,由家长申请,班和级长同意,学校德育处审核备案,学校保卫处签发学生出入证,外出时到生活老师处出示出入证登记,拿放行条到门卫登记才能外出。申请出入证前对这些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教育,对违反出入管理条例的学生进行教育并暂扣出入证,直到认识错误并有良好表现再予恢复出行。

又如为了养成学生形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我们制定了学生晨检制度让学生知道早上起床后要做什么事情,穿着达到怎样要求,仪容仪表怎样等。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提出批评和整改,直到达标为止。

3、行为强化训练,让学生日久成习惯。

行为强化训练是为培养学生一定的行为习惯而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行为规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只有“反复抓、抓反复”,克服回生现象,才能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模式。如盲生的吃饭的坐姿、走姿态和校园里走的规定(靠右走的规定和不准追逐的规定),仅仅依靠教育者的说理、灌输,没有严格的行为训练,是很难达到目的的。进行行为强化训练不能单纯地停在机械训练动作的次上,还要辅之以讲明道理和违规的危害、提出要求、具体指导、动作示范和督促检查,讲究行为强化训练的系统性。进行行为强化训练要讲究次性,根据我校学生年龄跨度较大的特点,将一项或一类行为按照实情分为几个步骤,例如小学低年部主要强化训练盲生的吃饭的坐姿和靠右走的规定及不准追逐的规定。我们制订具体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推进,螺旋式上升。当学生到达小学高年级时,基本克服吃饭的坐姿不正和不靠右走及追逐现象。当然家庭也要密切配合,只有形成整体化、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收到实效。

4、关注形势,抓住教育时机。

5、通过德育活动来培养住宿盲生良好的品德心理和生活习惯。德育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德育工作是通过教学、管理、课外活动,环境塑造等多种形式来进行的,其中学生班级管理与课外教育活动是德育工作更关键的方法,而对于住宿生来说课外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个性、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充分调动生活老师和社会义工等多方面力量,利用周六日组织学生举行以“日常行为好习惯”为主题的小品、戏剧、故事会等活动;同时也根据学校每月德育主题开展专项的教育活动,将培养住宿盲生良好的品德心理和生活习惯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用积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6、自我教育,让盲生他律转化为自律,对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巩固。

盲生更终要在社会上独立生活。因此必须具备自强自立精神和一定的自理、自治的能力。考虑到盲生未来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场经济对人才竞争的挑战,我们抓住盲生在校学习的有利时机,培养盲生自我教育能力,使其步入社会生活后,能按社会的要求自我调整,适应社会。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盲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后就落脚在行为主体的行为变化上,在养成教育实践中,要重视自我教育法的运用,力求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视为主动的塑造过程。运用自我教育法要注意如下几点:①教育者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如对一些较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我们在在每周周会上及时给予表扬,树立模范典型;②适时开展“自我教育”经验交流。尤其是宣传推广“自我教育”成效好的学生的先进经验。通过每周国旗下的讲话,让学生来倡导怎样做才是文明礼貌的好学生,怎样的行为习惯才是良好的行为习惯;③提供一定的阵地,如主题班会、文艺汇演、作文、广播站等,让学生自己讨论、反思、甄别行为习惯的好与不好,通过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使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学生自身。为了达到有效的自我教育目的,应切实调动一切教育力量和手段启动教育主体的良知。一旦教育主体认识到个人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习惯是自我发展的必然需求时,教育主体就能发挥自身潜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达到慎独自治的境界,这正是我们养成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当然,教育住宿盲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方法还很多很多。在学生宿舍里,我们可以相当自然的看到学生的个性素质和自然素质,好的坏的都毫无疑问地展现出来。这就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许多教育学生的资源、开发点和切入点,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育天地,在宿舍里学生不仅需要思想指导教师,也需要心理教师、需要生活导师,需要教师给的亲情和友情。只要我们把宿舍视为学校里的重要教育阵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认识,确立正确的管理就能真正的体现管理也是教育。

掌握心理辅导技巧 引导盲生自主调控——浅谈心理辅导与盲校班

来源:青岛名师

到:

关键词 :心理辅导、盲校高中班工作、自主调控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盲生心理的塑造者,是盲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应当是心理”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更是对现代特殊教育教师的必要要求。心理素质是盲生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盲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盲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有决定性的作用。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更关键而具有特色的时期,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始。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但是,在高中阶段,盲生的心理又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因而有人称之为“危险期”,有人称之为“[1]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不论在交往人际、情感、学习、前途选择等方面,都会发生许多适应困难问题。由于视觉的缺失,盲高中生的适应困难会更加严重。青少年的个性一般在这一时期逐渐定型,很多心理障碍也会在这一时期显露和形成。这一时期所涉及的心理问题、困扰是每个盲生都要遇到,都要经历的,却不是每个盲生都能顺利解决的。高中的学业负担较重,盲生学习上的困难更大,他们遇到的挫折与困难显得尤为艰巨,而他们又常常不愿意轻易将心理的困惑和矛盾展示出来,而是闷在心里,积压成心理问题,有的郁郁寡欢,有的胆怯退缩,有的多疑孤僻,有的自怨自弃,有的喜怒无常,甚至有的厌世轻生。因此,心理辅导对这个时期盲生尤为重要。

一、了解当前中盲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据笔者的问卷调查发现,23%的盲人高中盲生“做事情容易紧张”,27%的盲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扰”,88%的盲生认为“老师、家长不了解自己,”46%的人感到“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人倾诉”,27%盲生“对考试过份紧张”。23%的盲生对师生关系有紧张的感觉;35%的人对同学关系有紧张的感觉;35%的人一开始学习就感到疲劳;38% 的人有爱慕异性的困扰。(具体问卷及结果附后)例如一位高一女生,知识基础比较差,小学、初中均有过跳级,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希望其考入。使得她心理压力很大,造成考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出汗、胸闷头晕,有时伴有腹痛,记忆再现困难,答题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考试成绩短时间内严重失常,不仅父母、老师焦急,其本人也很担忧。

高中阶段盲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有学习困难的盲生必会产生心理压力,望考生畏,更后造成恐学、厌学。

例如:有的盲生初中时是个成绩名列前茅的盲生,升入全国招生的盲人高中,发现自己的同学同样都是经过考试选拔的各个学校的成绩优秀盲生,再加上高中学科课程难度增加,学习难度增加。当他们经过努力,仍然学习成绩低迷时,便会进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学习压力与自卑心理。自卑泛化会转而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相貌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表现出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往。盲生由于自身缺陷,本身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的繁重,考学前景的不确定,学习成绩的竞争,更增加了盲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几率。

可见,在特殊教育学校,关注盲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加重要,而班及任课教师在改善盲生心理状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盲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状况,班级管理渗透心理辅导势在必行。班应根据盲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树立现代班级管理观,自觉地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在班级管理中逐步渗透心理辅导。

二、建立真实有效的互动交流渠道,保持盲生的心理管道的畅通。

(一)、应首先做好班教师与任课教师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任课教师虽然课时少,和盲生相处时间短,但通过课堂教学,仍然可以对盲生各方面情况有所了解。班与任课教师之间及时地沟通盲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共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某高三女生因学习成绩不佳,父母施加压力,自己也失去信心,几个任课教师都反映她在上课时出现失神、不听讲并拒绝回答问题的现象,并经常一个人独处,流露出轻生的念头,经任课教师、专职心理教师与班的共同关心、帮助,终于使她顺利走出情绪的低谷,顺利度过了高三复习的困难时期。

(二)、班与盲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要畅通、真实。

盲校的班其实是是教师、生活指导者、班级管理者、心理辅导者四种角色的集合,面向全班盲生,以解决盲生共同成长问题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班要及时发现许多盲生在行为表现中成表现的种种异常,诸如懒散、人际关系紧张、厌学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要真正做好盲生的管理工作,就要走进盲生的内心,了解盲生真实的内心世界。

(三)、促进良好的盲生与盲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三、开展自主性集体活动,创建班级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

班级心理氛围涵盖班级文化、班级凝聚力、班级人际关系等。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盲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针对一部分盲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开展集体跳绳、集体歌咏比赛、和周末洁净日等活动。歌咏比赛中,盲生各显其能,有的负责找歌词,有的负责上网下载伴奏的MP3、有的负责组织盲生老师一起配唱,更后在比赛中同心协力认真演出,盲生之间增进了了解,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周末师生一起动手分工合作,打扫教和宿舍,师生一起谈笑、工作,在积极健康的氛围中创设干净整洁的环境,也增强了盲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掌握恰当的心理辅导技巧,引导盲生主动敞开心理世界的大门

(二)、利用各种契机,进行主动、有效的心理疏导。

班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发现盲生的问题,提前进行主动、积极的预防性疏导工作。在对盲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必须注意几个原则:

1、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

2、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盲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及时表达出来,与盲生产生共鸣;

3、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一前提下,盲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五、重视交流技巧,引导盲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一)、对盲生的谈话要持有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正确了解对方的感受和情绪,做到深入的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当盲生不能冷静地分析和应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的时候,同理心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一次演讲比赛结束后,一名高一盲生情绪非常激动地在教里大声议论,原来文笔口才都不错的他本以为一定可以获奖,可是,评奖老师说,他不属于参加比赛的范围,所以不能参与评奖,失去了评奖资格的他,被班老师叫到办公里的时候依然很激动。老师没有先批评他的吵闹,而是先问清楚缘由,然后温和的说:“你现在一定心情很难过,我理解。换了我,也不会高兴的。”盲生逐渐平静了下来。更后师生经过和谐的交谈,盲生对自己先前的大声吵嚷很难为情,笑着承认自己做的不得体,并告诉老师自己以后不会这么不冷静了。

(二)、专心听盲生说话,并及时做出回应,站在盲生的角度倾听和理解。

在谈话过程中全神贯注地倾听盲生讲话,认真观察细微的神情与体态的变化,并做出及时的回应,深入理解他们的内心体验,以求设身处地的思考与理解。鼓励盲生深入表露自己,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盲生的看法和处境,也能帮助盲生自己了解自己的问题,。

由于失去视力盲生不能与教师进行眼神等非语言的交流,但正因为如此,他们特别需要教师表明自己的倾听与态度。教师可以随时运用言语与体语来表示对盲生讲述内容的关注与理解,例如简单的回答“噢”、“是吗”、“是啊”、“对”,或者拍拍盲生的肩膀、手背,以使盲生感到他所讲的话,所表露的情感都受到了老师的充分重视,增加对老师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才产生继续深入交流的意愿。

(三)、能正确的辨识盲生的情绪,能正确解读盲生说的话。

盲生的情绪表现比较难以捕捉和了解。班老师需要密切关注盲生的各种情绪表现,并有针对性的引导盲生认识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主动根除其消极影响。要加强正面教育,利用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克服其负面情绪。善于发现和把握盲生心灵中的闪光点,善于点燃他们的自尊心和成就感的火种,引导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虚荣心理、利己主义情感、不友善情感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另外盲人青少年容易激动愤怒,形成性格上的暴躁习性。因此要引导他们主动养成涵养谦逊的品德,使他们心胸开朗,对人对事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学会用理智驾驭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甚至适当的沉默也表示尊重与接纳,可以提供机会给盲生进行自我反省。

(四)、帮助盲生自主认识、思考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扰。

(五)、对盲生的主动努力与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予及时奖励与惩罚,以帮助盲生消除不良意向与不妥行为,模仿有助于积极的行为,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班老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和肯定盲生在认识与处理所遇到的困惑与挫折中所表现出的自我发展与自强自立的意向与努力,并予以适时的鼓励与支持,以正面的肯定为主,鼓励盲生主动成长。

学校德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规范过程,多数盲生处于被动适应的阶段。而如何做一个精神健全的人,主要由盲生自己习得。特殊学校的班工作是为盲生排忧解难与引导盲生主动地自我调适的统一。引导盲生从他律向自律转化。谈话交流是一种心理净化,它撑起倾斜的精神世界,纯洁不良的情感,补偿残缺的信息。通过满足和激发盲生的情感需要,引导盲生主动了解自我,自主调控。班工作中教师掌握一些心理辅导技巧,有助于把德育的规范过程和盲生情感体验整合起来,培养人格健全独立、富有创造性的盲生。

附录:

高三盲生心理调查问卷

调查人数:高三盲生

26人

盲生组成:男生

女生

低视力盲生:6人

全盲盲生20人

1、做事情容易紧张吗?

A、是 6

2、你对一些小事情容易过分担扰吗?

A、是

3、你认为老师家长了解自己吗?

A、是

4、你在心情不舒畅时是否能找到人倾诉?

A、

5、你对考试过份紧张吗?

A、

6、你是否感觉对人际关系不适应?

A、是

7、你是否对亲子关系有紧张的感觉?

A、是

1

8、你是否对师生关系有紧张的感觉?

A、是

6

9、你是否对同学关系有紧张的感觉?

A、是

10、你是否对学习有不适应的感觉?

A、是 7

11、你是否对环境感觉不适应?

A、是 2

12、你是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不适应的感觉?

A、是

A、是

14、你是否有爱慕某个异性的困惑?

第五篇:医疗精神科网编例文产后抑郁症的症状

近年来,许许多多的新妈妈们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抑郁的情绪,如果不进行及时的调节,就会引发产后抑郁症。那么产后抑郁症又具有哪些症状呢?在此成都军区联勤部机关的专家们为我们列出详情。

[案例分析]马女士,31岁提到“从上了班开始我就天天心情不好,每天早上一打开衣柜门,看来看去每一件衣服能穿,我的心情就好郁闷,我们单位属于窗口单位,形象很重要,我现在就觉得自己没法出门,就算出了门心情也不好,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一个黄脸婆,老感觉有人在我背后指指点点,我现在都特想给宝宝断奶,反正心情特烦躁。

产后抑郁症的症状

1、食欲大增或大减,妈咪体重增减变化较大。

2、有明显的自卑感,常常不由自主地过度自责,对任何事都缺乏自信。

3、身体异常疲劳或虚弱状态。

4、几乎对所有事物失去兴趣,感觉到生活无趣无味,活着等于受罪。

5、思想不能集中,语言表达紊乱,缺乏逻辑性和综合判断能力。

6、睡眠不佳或严重失眠,因此白天昏昏欲睡。

7、精神焦虑不安或呆滞,常为一点小事而恼怒,或者几天不言不语、不吃不喝。

8、有反复自杀的意念或企图。

9、白天情绪低落,夜晚情绪高涨,呈现昼夜颠倒的现象。

以上症状长期持续存在或加重时,尽快寻求专注人士帮助,进行专注的治疗和疏导,控制抑郁情绪发展。只要接受适当帮助,便会重拾育婴乐趣,抑郁不过是一场噩梦而已。

本文来自99学术网(.99xueshu。),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以上关于“从矛盾论处理亲子关系的方法”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中的矛盾情况(简单方法)

矛盾论论文范文1

关键词:村民自治、两委关系、法理分析

一、两委矛盾的历史

解决好两委关系问题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村治的健康发展及党的领导的实现。

二、两委关系问题的表现及实质分析

我国村组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群众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调节纠纷,协助维护治安,向人民政策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主要职责。而国内共产党农村基组织工作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村党支部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需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事情,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回集体经济组织依照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两者在条文上明显地存在矛盾:一是重要问题与涉及村民利益问题交叉;二是由于农村的现状导致农村的事务错综复杂难以区分重要与非重要问题,导致党支部与村委会在许多问题上拥有同样的决定权,权责不分明。而在实践面则表现为村与村支书的矛盾。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两者都有发言权,且两者的权力都有合法的来源。村的权力来源于村民选举,具有很强的合法性,而村支书的权力来源主要是由于国内共产党的执政党的地位决定的及历史传统(长期以来村支书都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和是上级党委的认可。因此其合法性也不容质疑,并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因此村和村支书分庭抗衡导致

了矛盾的激化。有的学者把两委矛盾分为个人间矛盾、组织间矛盾和权力间矛盾。个人间的矛盾是由于村支书和村在性格、作风等方面的不同引起的,组织间的矛盾是职权不明存在重合引起的,而权力间的矛盾则是政权与治权的关系,也是国家与农民间关系紧张的表现。

也有人认为两委矛盾只是由于党委在新的形势下工作方法的落后和村运作不成熟引起的。由于村民直选村委后,党支部失去了过去一直以来直接插手村具体事物的途径和合法性而不知如何实现党的领导的恐慌状态。村委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认为自身的合法性来源于民众,而不需要党的领导,出现了“村委直选,支部靠边;村委领导,支部放倒”的现象。

要把握两委矛盾的实质,我们有必要从两委所体现出的性质及其职权上来考察。从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看,村民自治是农民自己发明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调节纠纷,协助维护治安,向人民政策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因此其职能主要表现为经济职能和关于切身利益的安全、健康及文化教育等。从现实情况分析,农民希望选出的村委会能抵制国家的不合理分派,替村民说话,也就是希望村委会起到保护人的角色。历史上由于科举制度的废止,能起保护者角色的士绅阶也随之消失,从而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开始形成,农村精英的流失,导致国家与乡村之间的屏障的消失。农民的保护责任无人承担,而导致国家权力的渗入,可以说村民自治是农民在寻找保护人的过程向过去的复归。这一点可以从农民的生存伦理上得到验证。斯哥特认为农民在长期的恶劣生存条件下形成自己的经济伦理,那就是“活下去”,除此之外,别无他图。农民的利益诉求也就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要求,得到生存安全的诉求,也就是说农民利益诉求表现为低水平的利益防卫。就是对正常基本权利的保护。从实际调查看,村民要求选出的村委能带领他们致富,这也表现出选举的动机来

源于利益的追求。因此可以说村民自治是在农民追求一种保守型利益时发明的。村委会也寄托着农民想通过它实现自己的基本的经济的安全权利及生存伦理的希望,村委会是农民权利的体现者和主张者。而对这些基本权利的威胁可能来自强大的官僚国家。

党的基工作组织条例规定党支部是国内共产党的基组织,要贯彻党的线、方针、政策及实现党对农民的领导,帮助农村发展经济,加强农村基政权建设,实现国家政权对农民的控制,使之在党的领导下有序稳定发展,也就是实现国家对乡村的整合。国内共产党是国内先进的党,执政为民,从它诞生以来就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党的领导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国家的整体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我国是后发型的国家,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现代化,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为了国家的发展整体的长远利益,有可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局部利益,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阶的分化。在这种压力型体制下,国家不得不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党委的权力就是体现为一定的国家控制权力,从国家政权本身的性质看它也是一种扩张性的权力。也有学者指出乡村自治是一种国家政权重建的方式。因此党支部所体现的其实是一种权力。

权利英文表示为right,按照〈〈布莱克韦尔政治百科全书〉〉的定义:“①描述一种制度安排,其中利益得到保护,选择具有效力、商品和机遇在保障的基础上提供给个人。②表达一种正当合理的要求。即上述制度安排依法建立并得到维护尊重,权利似乎突出地代表了个人主义价值,我们在权利被认为是在严肃保障个人或人们的一些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时才论及它们。”因此含有权益、主张、给他所应得之意。在西方往往与自由这一概念相联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没有自由便没有权利,更没有利益。而权利的主体一般表现为个人或组织,它是人民在与国家权力斗争中从国家权力那里获得的,因此从一开始权利就是与权力相对立的,一直与权力进行斗争,进而扩大了权利的范围。因此它具有个体性、保守性(消极被动性)、防御性。权力呢,英文表示为power、authority,〈〈布莱克韦尔政治百科全书〉〉的定义:“权力在更低限度上讲是指一个行为或机构影响其它行为者或机构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霍布斯把权力定义为一种因果关系,是一种主动出击的‘行动者’和被动的承受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它行动者之上的一种可能性”。含有控制、权威、扩张之意。它是历史的

产物,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经典作家认为权力是国家所有的,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进行管理控制社会的手段。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控制性、扩张性和权威性、主动性。

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对大众进行空压榨的手段,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权利则是大众与权力斗争的产物,因此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权利和权力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一部权利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人民与权力的斗争史。大众在与神权、皇权的斗争中慢慢解放了自己,赢得了权利。在我国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阶级差别,人民享有了管理国家的权利,因此国家权力也就转化为人民大众管理自己事务,实现人民大众整体利益的工具。权利与权力的对立由于阶级差别的消失,人民整体长远利益的一致而消失。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时期,国家为了长远利益而对各个个体的利益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难免损害一部分人的局部利益,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监督制衡手段,它自身仍旧回堕落为损害人民权利的暴政、暴力,也是由于它本身的扩张性、控制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农村权利与权力的冲突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内是存在的,也是不可回避的。村支部与村委会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为权力和权利的冲突。

三、构建新的农村政治运行模式,调和权利与权力的冲突

相互制衡

村委会村支部

合作

监监

督督

村民会议

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村两委班子共同协商作出决议,在协商过程中两者各自发挥主动性地位平等共同对村民会议负责,这需要要重新修改、和在时间中探索,从制度上确立村民对党政联席的监督,如可以在村民自治章程中明确。这并没有消除党的领导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党支部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切身为村民着想党的权威自然回树立起来,党的领导也自然能实现。若不然即使口头上天天强调党的领导,利用强制手段让村民服从党的领导,党的权威更终也不可能实现,反而会削弱。

村支部和村委会的职权不明也是两委之间冲突的重要诱因,因此有必要在制度面明确划分,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各司其责与分工配合,如可以采用村规民约等手段健全职责划分。

另外要提高党员素质与开创党支部领导的新局面,创新领导方式与方法,党要适应村民直选的形势,农村党组织的权威要通过民众的确认,能不能得到群众的挑选与承认是新时期党评价党员素质的标准,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要通过切实地为人民谋利益,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才能建立其“合法性。”

参考文献:

徐增阳任宝玉:一肩挑真能解决“两委”问题吗?载于国内农村观察2002年第1期

吴理财:村民自治与国家政权建设,载于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

季丽新: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4期

戴维米勒未农波格丹诺著:布莱克韦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中文主编国内政法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矛盾论论文范文2

论文:本文就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做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论文关键词:传播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传播

一、公共关系传播成为职业培训机构宣传的一种有效手段

公共关系产生于西方工业社会,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对于公共关系的认识,学界对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里,我们把公共关系理解为: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推进相关的内外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创造自身发展的更佳社会环境,在充分尊重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利用传播、沟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

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用一定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主要方法的一种组织与公众交流行为。

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终生学习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职业培训日益成为人们再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竞争激烈的培训产业,传统的宣传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职业培训机构纷纷采取公共关系传播的方式加强组织的宣传。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存在着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的矛盾。

二、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

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影响到职业培训机构形象的传播,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1、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

信源,即信息的者、传播者。从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应当具有全员性的观念,即公关传播的信源应该是职业培训机构的全体成员。这一观念对内能提供职业培训机构的凝聚力,对外能表现职业培训机构的良好组织形象。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职业培训机构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客户对机构形象的认知,影响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在实践中,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信源的个别性现象比较突出。有些职业培训机构看不到良好的公共关系传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领导不重视,员工不参与。大多数人认为公关活动是可有可无,即使要开展,那也只是专职公关部门或专职公关人员的分内事。这些现象显示了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淡薄。

面对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职业培训机构需要采取灵活措施,积极培育全员公关传播意识,并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行中,从而形成一种无意识的职业习惯,树立机构良好的精神风貌。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是一旦形成,将会给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带来长期的、深远的和积极的影响。

2、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的矛盾

信宿,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信宿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以数量不等的群体或个人形式存在,并形成对组织以不同影响的环境。

如果把社会公众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是由内部员工、消费者、政策部门、新闻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其它利益团体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稳定的统一整体。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在开展公关传播过程中,必须善待社会公众中的每一位成员,注重公关传播的广泛性。

然而在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对象过于单一,主要选择政策和知识消费者,而对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其它社会公众缺乏关注,致使公关传播活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公关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在公关传播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公众因素,加强与不同类型的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达到公关传播效果的更大化。

3、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的矛盾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职业培训机构的领导或者认为开展一两次大型的公关传播活动就能迅速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客户就会迅速认可自己的培训项目,过于注重公关传播的近期利益。这就造成了公关传播的长远性与实际操作中的近期性的矛盾对于职业培训机构来讲,公关传播活动不仅是一项近期的活动,更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充满艰难与坎坷的系统工程。每一次具体的公关传播活动都只能看成是通往长远目标的一个环节。用公关传播活动来塑造组织形象的道是没有尽头、没有终点的。职业培训机构要将每一次活动,每一天工作都看成是公关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踏实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情,立足长远,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任务。

4、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的矛盾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以及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当今时代也是一个多元化或者说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时代,如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等。两种趋势同时并存,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面对这一趋势,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仅需要遵循职业培训行业的相关政策,而且需要不断创新,善于塑造独特的组织文化,从而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形式过于呆板,缺乏特色,难以引起职业培训机构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在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方式中,“物质公关”相对较多,对人性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另外,有的职业培训机构也狭隘地认为公关传播就是迎来送往,喝酒干杯等等。在公关传播活动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甚至采取有违社会公平竞争秩序和伦理道德习俗等手段,刻意贬低竞争对手,欺社会公众。

参考文献:

矛盾论论文范文3

的确,怎样面对这些矛盾,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

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

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首先富裕起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使人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是独生子女的剧增,使人们从情感上愿意为其奉献一切。现今的很大一部分家长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曾承受过物质上的匮乏,他们今天不想再让自己的子女遭受自己童年的困境。于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家里水果、点心、高级饮料、高档食品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以满足子女的生活需要。同时,他们又要求子女生活节俭,不要光顾吃而不学习,埋怨子女好吃懒做。一年四季衣服花样翻新,甚至每天可以不重样,什么服装名牌新潮,就给买什么,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常常又拿伟人的俭朴生活来教育他们,讲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陈年旧理,家贫出孝子,执绔出富家的千年古训,成了许多人街头巷尾闲谈的至理名言,而一旦涉及具体问题,则往往又是另一番表现。

很难想象,在这种矛盾家教中长大的孩子,会形成何等的生活质量观。我们并不是吝啬鬼,也并不绝对反对改善孩子的生活,但必须适可而止。在生活上对子女要有所节制,那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现在的孩子仿佛天天都过年,因而他们已无法尝到真正过年时的甜蜜。”“现在的孩子得到什么都很容易,因而他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含义。”从小的范围看,我们的这种教育方式只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个身宽体胖的“胖墩儿”,却无法让他们成为一个能够真正承担社会责任的“巨人”。从大的范围讲,这样培养出来的社会极端利己主义者,将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灾难:很难设想一个人人都只知“索取”和“享乐”的社会,会是怎样一种情境。

在亲子关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溺爱”与“叛逆”的矛盾中。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更是孩子健康人格生长的土壤。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孩子的家庭教育者,在亲子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其中,父亲的作用更大。据研究,父亲在儿童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日渐增强,具有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许多家庭中,由于传统家庭分工格局、观念和错误的教管方式,以及现代社会角色分工,导致父亲“谈出”家庭教育,这对子女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在教育方式上,现在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场经济的建立,带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导致了许多人思想上的是非模糊,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家长在孩子破坏公物、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同学等不良行径发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胆小”个性。竟毫不掩饰地要求孩子对其他同学要“以牙还牙”,“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伯。有的家长自以为是,总认为孩子很小,孩子身上的许多缺点都被看成了一种天真的表现,对其缺点错误听之任之,不加任何管束。

父为子纲的封建思想在今天的许多家长头脑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在家庭教育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无论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还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很多人都将自己摆在了家庭的绝对权威的地位。孩子一不小心弄坏了家里的一件小东西,家长会大发雷霍。一次考试失误,家长会毫不留情,痛骂斥责。孩子如果在外闯了祸,那可更不得了,一顿臭骂自然少不了,拳脚相加也会接踵而至。50%的家长都会凭借自己的家长“权威”,去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如私拆子女的信件、偷看日记等。在许多家长眼中,孩子永远都只是自己的品,残留着“孩子是私有财产”的封建宗教法制观念,他们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和自己的平等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

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都对考试成绩特别关心,将目光一直盯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到学校,家长首先看的是学生考试的成绩,问的是子女在班上的成绩排名;子女放学回家,家长首先检查的是学生的作业,辅导的是学生的课外练习;人们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品德问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不需要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唯上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失去了更佳的人格教育期,使许多孩子在“心理断乳期”、“人格成长危险期”中迷失了人生的航向,导致了许多恶性事件的发生。这些结我们的教训难道还不够多吗?

在个性发展上,现在的孩子处在“发展”与“限制”的矛盾中。

矛盾论论文范文4

一、两委矛盾的历史

解决好两委关系问题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村治的健康发展及党的领导的实现。

二、两委关系问题的表现及实质分析

我国村组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群众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调节纠纷,协助维护治安,向人民政策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主要职责。而国内共产党农村基组织工作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村党支部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需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事情,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回集体经济组织依照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两者在条文上明显地存在矛盾:一是重要问题与涉及村民利益问题交叉;二是由于农村的现状导致农村的事务错综复杂难以区分重要与非重要问题,导致党支部与村委会在许多问题上拥有同样的决定权,权责不分明。而在实践面则表现为村与村支书的矛盾。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两者都有发言权,且两者的权力都有合法的来源。村的权力来源于村民选举,具有很强的合法性,而村支书的权力来源主要是由于国内共产党的执政党的地位决定的及历史传统(长期以来村支书都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和是上级党委的认可。因此其合法性也不容质疑,并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因此村和村支书分庭抗衡导致

了矛盾的激化。有的学者把两委矛盾分为个人间矛盾、组织间矛盾和权力间矛盾。个人间的矛盾是由于村支书和村在性格、作风等方面的不同引起的,组织间的矛盾是职权不明存在重合引起的,而权力间的矛盾则是政权与治权的关系,也是国家与农民间关系紧张的表现。

也有人认为两委矛盾只是由于党委在新的形势下工作方法的落后和村运作不成熟引起的。由于村民直选村委后,党支部失去了过去一直以来直接插手村具体事物的途径和合法性而不知如何实现党的领导的恐慌状态。村委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认为自身的合法性来源于民众,而不需要党的领导,出现了“村委直选,支部靠边;村委领导,支部放倒”的现象。

要把握两委矛盾的实质,我们有必要从两委所体现出的性质及其职权上来考察。从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看,村民自治是农民自己发明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调节纠纷,协助维护治安,向人民政策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因此其职能主要表现为经济职能和关于切身利益的安全、健康及文化教育等。从现实情况分析,农民希望选出的村委会能抵制国家的不合理分派,替村民说话,也就是希望村委会起到保护人的角色。历史上由于科举制度的废止,能起保护者角色的士绅阶也随之消失,从而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开始形成,农村精英的流失,导致国家与乡村之间的屏障的消失。农民的保护责任无人承担,而导致国家权力的渗入,可以说村民自治是农民在寻找保护人的过程向过去的复归。这一点可以从农民的生存伦理上得到验证。斯哥特认为农民在长期的恶劣生存条件下形成自己的经济伦理,那就是“活下去”,除此之外,别无他图。农民的利益诉求也就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要求,得到生存安全的诉求,也就是说农民利益诉求表现为低水平的利益防卫。就是对正常基本权利的保护。从实际调查看,村民要求选出的村委能带领他们致富,这也表现出选举的动机来

源于利益的追求。因此可以说村民自治是在农民追求一种保守型利益时发明的。村委会也寄托着农民想通过它实现自己的基本的经济的安全权利及生存伦理的希望,村委会是农民权利的体现者和主张者。而对这些基本权利的威胁可能来自强大的官僚国家。

党的基工作组织条例规定党支部是国内共产党的基组织,要贯彻党的线、方针、政策及实现党对农民的领导,帮助农村发展经济,加强农村基政权建设,实现国家政权对农民的控制,使之在党的领导下有序稳定发展,也就是实现国家对乡村的整合。国内共产党是国内先进的党,执政为民,从它诞生以来就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党的领导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国家的整体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我国是后发型的国家,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现代化,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为了国家的发展整体的长远利益,有可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局部利益,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阶的分化。在这种压力型体制下,国家不得不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党委的权力就是体现为一定的国家控制权力,从国家政权本身的性质看它也是一种扩张性的权力。也有学者指出乡村自治是一种国家政权重建的方式。因此党支部所体现的其实是一种权力。

权利英文表示为right,按照〈〈布莱克韦尔政治百科全书〉〉的定义:“①描述一种制度安排,其中利益得到保护,选择具有效力、商品和机遇在保障的基础上提供给个人。②表达一种正当合理的要求。即上述制度安排依法建立并得到维护尊重,权利似乎突出地代表了个人主义价值,我们在权利被认为是在严肃保障个人或人们的一些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时才论及它们。”因此含有权益、主张、给他所应得之意。在西方往往与自由这一概念相联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没有自由便没有权利,更没有利益。而权利的主体一般表现为个人或组织,它是人民在与国家权力斗争中从国家权力那里获得的,因此从一开始权利就是与权力相对立的,一直与权力进行斗争,进而扩大了权利的范围。因此它具有个体性、保守性(消极被动性)、防御性。权力呢,英文表示为power、authority,〈〈布莱克韦尔政治百科全书〉〉的定义:“权力在更低限度上讲是指一个行为或机构影响其它行为者或机构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霍布斯把权力定义为一种因果关系,是一种主动出击的‘行动者’和被动的承受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它行动者之上的一种可能性”。含有控制、权威、扩张之意。它是历史的

产物,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经典作家认为权力是国家所有的,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进行管理控制社会的手段。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控制性、扩张性和权威性、主动性。

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对大众进行空压榨的手段,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权利则是大众与权力斗争的产物,因此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权利和权力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一部权利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人民与权力的斗争史。大众在与神权、皇权的斗争中慢慢解放了自己,赢得了权利。在我国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阶级差别,人民享有了管理国家的权利,因此国家权力也就转化为人民大众管理自己事务,实现人民大众整体利益的工具。权利与权力的对立由于阶级差别的消失,人民整体长远利益的一致而消失。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时期,国家为了长远利益而对各个个体的利益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难免损害一部分人的局部利益,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监督制衡手段,它自身仍旧回堕落为损害人民权利的暴政、暴力,也是由于它本身的扩张性、控制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农村权利与权力的冲突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内是存在的,也是不可回避的。村支部与村委会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为权力和权利的冲突。

三、构建新的农村政治运行模式,调和权利与权力的冲突

相互制衡

村委会村支部

合作

监监

督督

村民会议

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村两委班子共同协商作出决议,在协商过程中两者各自发挥主动性地位平等共同对村民会议负责,这需要要重新修改、和在时间中探索,从制度上确立村民对党政联席的监督,如可以在村民自治章程中明确。这并没有消除党的领导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党支部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切身为村民着想党的权威自然回树立起来,党的领导也自然能实现。若不然即使口头上天天强调党的领导,利用强制手段让村民服从党的领导,党的权威更终也不可能实现,反而会削弱。

矛盾论论文范文5

一、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方面来看,我国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1](p214)\"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1](p214)上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统一。一定社会的上建筑是由该社会的观念上建筑和政治上建筑两个部分组成。观念上建筑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这些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精神文化作为\"上建筑\"中的更高,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特色,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文化和上建筑密不可分,它对经济基础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主义上建筑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经济基础具有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巨大反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相适应\"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相矛盾\"的情况。因为不断改变这种\"相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建筑的矛盾一般表现为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力量,通过改革进行调整和克服。我国已经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实践证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富有成效的。但我国现阶段的上建筑并非完全适应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是个文化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要实现我们的文化强国梦,我们必须从上建筑领域做文章,使上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只有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只有这样做,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以推进;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全民族迸发出无尽的文化创造活力。社会主义观念上建筑和社会主义政治上建筑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促进其经济基础的迅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p663-664)因此,一个伟大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相伴随。可以说,意识形态、观念形态的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中共十七大向我们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召;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做出决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让社会主义的上建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更好地解放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从而更加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二、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方面来看,我国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人类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之处,在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在社会主义生产力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社会物质需求一样,都应该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国已实现了总体上的小康,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尤其是文化发展没有和经济建设完全同步,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我们亟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应着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安康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六中全会决议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之所在。

三、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方面来看,我国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还有阶级斗争,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还会是长期的,两种制度谁胜谁负的问题只是基本解决了,社会主义只是基本上胜利了,还没有更后胜利,还没有巩固,更后胜利还要有一个时期。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之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同时还指出,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处理得当,对抗性的矛盾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相反,如果不当,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可能发生对抗。

单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样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以及这两类矛盾的相互转化。

一是敌我矛盾。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妄自尊大,唯我独尊,凭借其经济政治军事优势,在对相对落后的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搞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的同时,也搞文化霸权,进行文化侵略、文化渗透,妄图向全世界推行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是文化帝国主义。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西化、分化的图谋和野心不死,我们对其应存的警惕之心不可无。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一再提醒人们,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文明互动方式,人类很可能会重蹈覆辙。[4](p39)客观地说这不是危言耸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间发生冲突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我国的对策应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我们的国家安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我们安康文化素以包容性和开放性闻名于世。面对上文提到的复杂态势,安康文化\"和而不同\"的原则要求我们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的时候,不走极端,不搞文化间的冲突,而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他者\"是创造不同文化与文明间真正对话的一个必需的前提。我们应突出我们文化的民族性,发挥其优势,通过文化创新,做到洋为中用。同时我们积极向世界推出我们的和谐文化理念,以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发展,尽力让东西方文化间对抗性的矛盾逐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

二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有多种,不同民族间、不同阶间、不同群体间等等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还是应该发挥文化的作用。我们应该倡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安康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用文化的力量来凝聚人心,用文化的力量来化解矛盾。否则,矛盾性质就有可能发生转化,更不用说境外、国外的仇华、在我们民族地区无时不在寻找机会制造矛盾。\"国内者,国内人之国内。……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者也。\"[5](p4)更好的办法还是让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发挥作用。前代的思想家们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厚而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受用,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发展,要靠文化的先进性来说话。文化的先进性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

我们要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全球化因素及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决定了国内先进文化的基本取向,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世界性是国内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十精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努力改变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现状,不断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竞争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4] 周晓虹。国内社会与国内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矛盾论论文范文6

(一)场化与政策的矛盾

股是场经济中更场化的一个部分,按道理讲,股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场化,但在我国“政策”这个概念自我国股诞生以来就没有下过历史的舞台。“政策”是指利用政策来影响股指的涨跌,政策的操作和影响对象很明确,那就是股票指数。政策在本质上是对现代场经济原则的违背。我国股过去长期历尽磨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行政权力对场运行与发展的过分干预和控制。由于是“政策”,在我国投资者往往热衷于揣摩政策意图甚至某个官员的讲话,在股低迷时更是将希望寄托在政策“救”上,不仅造成政策压力很大甚至难免顾此失彼,而且也扭曲了股票场本身的运行轨迹和运行规律。

(二)大、小非解禁与稳定场的矛盾

流通性是股票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国外成熟股票场都是全流通场,但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却存在着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且同股不同权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股权割裂的状况,我国从2005年开始进行股改,非流通股股东(大、小非)通过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换取几年后股票进入二级场流通的权利,即所谓的“限售股解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限售股解禁进入二级场,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为非流通股股东基本上是以一元面值购得股票,甚至其投资成本每股尚不足一元,而流通股东却是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溢价购得。如果非流通股一下子涌入二级场,那股价一定会暴跌,非流通股股东套现获得暴利,流通股持有人却损失严重。

(三)上公司公众化与上公司诚信缺失的矛盾

上公司可以称之为公众公司,因为它通过资本场向公众股东募集资金,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对公众股东负责,因此上公司应该更讲诚信。然而我国的上公司却往往不讲诚信。

2、其他方面的不诚信。一是信贷及担保活动中的不诚信。目前上公司的股权因为债务纠纷及担保责任被法院冻结、拍卖、抵债的情形较为普遍。二是随意改变募集资金投向,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与当初承诺相差千里。三是“重融资,轻回报”,只一味考虑股的融资功能,不计公众损益地进行再融资,而到了需要对股东负责,需要对股东分红的时候,却难以给予有吸引力的回报。国内平安在A股上不足一年的情况下就“狮子大开口”,推出1600亿元的再融资方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化解矛盾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培育证券场

2、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场建设的重要环节。成熟的证券场均有一套完整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概括地讲,主要是投资者的协商机制、教育机制和赔偿机制。通过集团协商的方式,对证券场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协商和索赔,从而在制度上约束发行主体、中介机构甚至监管机构的行为。开展投资者教育更是场监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此外,成熟场一般都设立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基金中心或公司,致力于在会员公司丧失清偿能力时对投资者的赔偿工作。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应借鉴成熟场经验,逐步建立我国投资者保护机制,真正把保护投资者利益落在实处。

(二)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大、小非解禁对股票场的冲击

全流通是我国股票场的发展方向,但是实现全流通的过程应尽可能平稳,尽可能避免对场造成过大的冲击。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的股在汹涌的大小非解禁潮中颤抖甚至摇摇欲坠,这种局面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我国的金融稳定乃至社会稳定都会因此而动摇。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小非解禁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积极采取措施,将大、小非解禁的不利后果降到更低。

1、要求大、小非减持前应做详尽的信息披露。大小非减持信息披露制度是一个合理的要求。一方面,它没有破坏股改之初各方达成的协议,另一方面,由于大小非具有接触上公司信息的天然优势,其他流通股股东与其相比,在信息获得上存在客观的不公平,因此,要求其在抛售股票前对抛售的理由、数量、期限做一个充分说明,是符合公平原则的,同时也可以防止由于信息不透明而引起的恐慌性抛售,从而有利于场稳定。

2、对大、小非开征资本利得税。通过提高大、小非的套现成本遏制大、小非在限售股解禁后的强烈抛售冲动,从而减轻大、小非减持对场的冲击。同时,为了鼓励产业资本的长期投资,资本利得税的税率应有差别,即解禁后持有的时间越长,税率越低,而对于解禁后急于套现的(如解禁后1年内套现)则征收高额的资本利得税。有人认为,仅对大、小非征收资本利得税对大、小非不公平。对此笔者认为公平应当是指实质上的公平而不是表面上的公平。考虑到大、小非在股改中为获取流通权而支付的非公平对价以及极其低廉的持股成本,对其抛售后获得的暴利征收资本利得税,恰恰是体现了实质公平的要求。

(三)想方设法打造诚信上公司,提升上公司的整体质量

1、完善上公隐私人治理结构及运作。上公司诚信的缺失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运作不规范有密切关系,因此打造诚信上公司首先就要完善上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及运作。具体来说,一是要督促上公司董事、监事、管理强化股东权益意识及规范运作意识。二是要完善上公司财务管理制度、重大投资决策、关联交易决策等内控制度,并保证制度得到有效执行。三是要督促上公司设立以独立董事为主体的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切实保障独立董事履行职责。四是要完善企业经理人场化聘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矛盾论论文范文7

一、案件中社会矛盾的产生类型及危害

案件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案发后又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并贯穿于协商的整个过程。隐私实践证明,在协商的检察环节将不可避免地面对诸多由案件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一)案件本身积聚的社会矛盾

(二)由案件而引发的次生矛盾

案件不可避免地对原有平和的社会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产生了诸如赔偿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对办案人员的仇视问题等大量的社会矛盾,很可能引发次生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如20__年2月,我院受理了公安机关移送的丁×案,经审查得知,丁×犯罪时刚满14岁,在玩捉迷藏游戏时,对本村童×实施了接触式奸淫,后经检验该女处女膜完好。案件发生后,童×的父母难以接受,要求隐私机关从严处理。而丁×的父母在赔礼道歉得不到谅解后认为,丁×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是童家得理不饶人,从而使原本相安无事的丁童两家一时反目成仇。

(三)造成案件发生的深次社会矛盾

(四)隐私机关办案过程中引发的社会矛盾

二、检察机关在案件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级、各地检察机关十分重视化解案件中的各类社会矛盾,并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在实践中,检察机关在案件的社会矛盾化解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尚未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案件存在社会矛盾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在当前社会矛盾高发期的重要时期,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是检察机关办理案件、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同时,案件中的社会矛盾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牵连性等特点,掌握、控制、化解这些社会矛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才能较好地处理这些社会矛盾,才能不因检察机关的疏漏而致使社会矛盾发生恶化、激化。检察机关作为全程参与协商的隐私机关,在办案中完全可以多方位、多次地掌控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但在当前,检察机关尚未建立起发现、应对、处理这些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尽管在工作中也很重视对社会矛盾的化解,但许多都是零碎型、应急型的,忽略了许多可能恶化和引发新冲突的社会矛盾和矛盾隐患,有的甚至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

(二)自觉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不强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重在落实到具体的办案中去。这就必须要求每一名办案干警必须具备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实践中,一些干警对化解社会矛盾有畏难情绪,或者习惯于就案办案,使许多社会矛盾被忽视,主动开展矛盾排查的不多,仅仅是被动地做工作,有关当事人不来申诉,不来吵、不来闹就自动忽略。还有的搞本位主义,只要不在检察环节出问题就行。更有甚者,与其他隐私机关相互推诿,将矛盾引至其他机关,严重影响了隐私机关的公信力。

(三)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不足,方式方法不多

检察环节的社会矛盾相对于其他社会矛盾,更具激烈性、对抗性。开展案件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不仅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心,更需要有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基工作经验为基础的方法和策略。但在实践中,许多检察官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丰富的检察理论知识并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在面对社会矛盾时往往手足无措,找不出矛盾的关键所在,不知从何处下手。而且,在处理矛盾纠纷时,方法单一,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引发当事人不满,矛盾化解工作效果不佳。

三、检察机关案件矛盾化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建议

面对大量而复杂的社会矛盾,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就难于保证在检察环节有效地化解这些社会矛盾。笔者结合本院的工作实践,认为在检察环节建立案件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氛围

1、明确建立检察机关案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检察干警的理想信念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形势教育,让干警们充分认识到,化解领域的社会矛盾是检察机关的 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是检察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具体体现,是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以此增强干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办案中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2、明确解检察机关案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界定和涉及的范围。即将案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目的、范围、要求、标准、实现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形成方案,使干警对案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进行全面的了解,牢记于心,增强干警在工作中自觉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的思想意识。

3、明确检察环节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职责分工。检察部门的办案干警是化解本环节社会矛盾当然的责任主体,负责化解社会矛盾的具体工作。而科负责人、分管检察长,乃至检察长同样是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主体,根据矛盾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确定工作职责,形成多次的工作格局。同时,负责案件社会矛盾化解的综合管理部门必不可少,该部门可单设,也可以案件管理部门为依托,掌握、控制社会矛盾化解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协调处理各种关系,使矛盾化解工作得以规范、有序、有效地进行。

(二)抓住重点,建立社会矛盾化解工作良好的运行机制

检察环节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并非无规律可循,特别是矛盾预警(或风险预警)、办理流程和评查考核三项工作,是建立该机制的核心。

2、建立规范的社会矛盾处理流程。一是风险评估。社会矛盾综合管理部门作为社会矛盾化解的控制中心,对各方面综合来的信息进行评估、分类、分级,保证社会矛盾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二是合理分流。对依职责应当由政策和其他机关办理的,可以通过发检察建议书的方式,监督其依法办理;对影响协商程序进行的社会矛盾,由检察机关自己办理;对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可与地方政策和其他职能部门联合办理。检察机关自己办理和联合办理的,指定办理责任人和责任领导(一般为案件承办人及其上级领导),并限期办结。三是指导控制。承担社会矛盾化解的责任人应当根据掌握的社会矛盾特点拟定工作预案,报责任领导或检察长审定后实施。在矛盾化解过程中,责任领导和检察长通过听取汇报、指导、参与等手段,掌握、控制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中的政策和策略,确保社会矛盾化解合法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查考核方式。对办理完结的社会矛盾纠纷,应及时报社会矛盾综合管理部门进行评查,复核社会矛盾化解情况。必要时,可对化解社会矛盾的效果进行评级。同时,检察机关还应将化解社会矛盾的情况纳入案件质量管理和目标考核之中,年终进行全面考核。

(三)加强配合,增强案件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成效

1、按照检察一体化要求,在检察机关内部形成良好的矛盾化解机制。案件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必须全院齐心协力,多部门开展联合,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控告申诉部门可将职责前移,与刑检部门联合处理社会矛盾;隐私行政检察部门对涉及赔偿等隐私领域的社会矛盾开展说理解惑工作;自侦部门对案件侦办人员涉嫌收受贿赂、渎职、徇私、徇情枉法而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隐患,应及时介入侦查,构成犯罪的依法处理,给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复。

矛盾论论文范文8

【关键词】莎士比亚 悲剧 文化渊源

一、高贵显达的出身

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这也许是当观众普遍的审美期待。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经过这次思想大解放,是一次了不起的思想变革。但文艺复兴毕竟孕育于中世纪,诸神仍依稀可见,人们得神的崇拜心理、宗教情感还没有完全消除。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莎士比亚本人就深受基督教学说的影响。悲剧主角应是能体现人类的伟力形象,应具有英雄的形象,平民很难胜任这样的角色。

二、矛盾、偏执的性格

观察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时期的悲剧,且不论原因何在,悲剧主人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性格的不健全和两面性。在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各自行动中,主人公性格的某些方面一旦占上风,都表现出不可抵挡的摧毁性的威力。主人公就是在它的主宰下走上了毁灭的道。哈姆雷特中的丹麦王子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潮中心威登堡求学的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父亲的不明猝死,母后的仓促改嫁,朝野的谣言四起,使一向无忧无虑、乐观的王子变得忧郁起来,怀疑起来。他的疯是装给弑父的叔父和“脆弱”的母亲看的,疯癫中不乏理智,时而表现出快刀斩乱麻似的果断,如他用剑刺死了躲在幕后的弄臣波洛纽斯,但终究摆脱不掉其迟疑、犹豫的人性,他没有在其叔父独自一人作祷告忏悔时在背后轻而易举地结束他罪恶的一生。哈姆雷特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杀死弑君的罪魁祸首,重整颠簸的乾坤,挽救脱了节的时代。并且在父亲鬼魂次向他昭示罪恶的真相时,即对其父在天之灵郑重起誓,迟疑不决的性格使他贻误了不必付出血的代价就可完成复仇任务的绝好机会。在老国王亡魂的一再催促下,他虽然杀死了篡位乱伦的叔父,但作为“一世英才,仕人的眼睛,学者的舌头,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的他拖着长长的回声倒下了”。李尔王中轻率、虚荣李尔王着魔似的突然固执地决定将全部权力和国土交给两个口是心非的女儿戈奈丽尔和芮艮,出于头脑发热的这个轻率决定,使他成了一个威风扫地的高级乞丐,大权旁落后的遭遇(两个女儿处处刁难他)使他发疯,真心爱他的小女儿考黛丽亚的被害使他的神经更后崩溃,虚荣固执导演了这场悲剧。

莎士比亚把戏剧看作是“时代的缩影和简史”,比作照射社会和人类灵魂的“镜子”。我们不能抛开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去考察悲剧发生的原因。但是,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性格缺陷,某一癖性不正常地朝一方向无限延伸和发展,确实对悲剧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促成作用。在这类悲剧除了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外,也是莎士比亚对多极人类本性的有意识的探索。

三、身不由已的行动

哈姆雷特、麦克白斯相信鬼神自不得言,奥塞罗也是相信的。他在杀妻前联想到了唇红齿白的天使,杀她后又感到被误杀的苔丝德蒙娜是属于天堂的,而他自己却“将被魔鬼用鞭子赶走”,不许他张望这天堂的景象!迷信、宿命思想在当时英国即使是一些人文主义者的头脑中还依然存在。这是悲剧主人公行动身不由已的社会现实基础。

四、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

几乎每个悲剧主人公在道德面上均有缺陷,他们没有一个是完美道德的化身和楷模。既非播洒爱的人间天使,也非十恶不赦的魔鬼撒旦。受古代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模仿说影响,莎士比亚也认为戏剧是对现实的摹写,是对人生的“模仿”,是“时代的缩影和简史”。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莎士比亚,对处在巨大的历史转换时期的这种社会道德特点,进行了忠实的描绘。不再一味盲目地高扬人性,对人性的弱点也予以暴露。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莎士比亚的悲剧不论是沿用旧题材,还是当代事件,都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思想意识。莎士比亚的悲剧主人公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的精神面貌,折射出当时英国人生状况和社会现实的某些本质,在创作中选材本身就包含了作者对事件和事实的理解和阐述。

参考文献

矛盾论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中药学专注;毕业设计;工作实习

中药学专注是一门特色学科,目前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均招生

中药学专注学生,而且随着综合院校纷纷成立药学院,很多综合类也开始招收中药学专注学生。中药学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各院校对中药学学生培养主要为4年制,开设与中药学学科相关的各门课程,主要包括专注课程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还有专注基础课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虽然培养计划不尽相同,但大部分为三年半的基本理论学习,半年的毕业设计,有些院校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甚至大于半年,足见各院校对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十分重视。在平时的上课期间,虽然各院校都会开设很多的实验课,但绝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小,因此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不能培养出科研思,独立完成科学研究比较困难。因此,各院校在培养本科生中都会设计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完成论文。因此,毕业论文是生四年生活的检验,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更佳途径。毕业生也希望自己能够完成一份有分量的论文,为自己的四年生活划上完美的句。

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每个毕业生来说都是头等大事,但目前中药学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各个用人单位对没有任何工作和实践经验的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有着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如何快速地融入社会,熟悉即将从事的工作内容,尽快为企业单位创造出效益,是摆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面前的共同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用人单位提出毕业生在毕业前的一段时间到用人单位实习,这样一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用人单位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既要完成实习工作又要在没有指导教师帮助的情况下,独自完成毕业论文,从精力和能力来讲都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编造、抄袭就不可避免;对学校教师来讲,常常陷入体会学生的难处,对质量低下的论文视而不见,还是以牺牲学生的实习,施加压力,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论文的两难境地。难道毕业论文和工作实习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真的没有“鱼与熊掌兼得”的方案吗?

针对当前的现状,我们既要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又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使二者兼顾,必须多管齐下,各个环节统筹协作,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矛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

下方面加以考虑。

一、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不包分配不是不管分配,从学生进入学校的天到毕业的那天为止,都要不遗余力地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其中。首先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需向学生灌输所学知识和将来就业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本专注的就业方向和前景,指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使学生尽早构建起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仅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要专注化,了解用人单位的专注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真正向校企联合实习基地输送学生

养,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可以检验其所掌握的专注知识水平,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可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

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毕业生早日融入企业创造价值创造了条件。目前很多高校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建立很多实习基地,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往往为挂牌实习基地,真正向实习基地输送毕业生去完成毕业论文的并不多。主要一方面企业往往不能提供很多学校毕业论文要求的格式的论文内容,二是学校没有真正建立校企联合毕业实

习毕业论文如何完成的制度,使得学生在企业里实习的内容无法

和毕业论文真正成为一个体系。因此,这就需要各个学校认真地考虑将毕业论文灵活化,不要格式化、统一化处理,使得学校能真正地利用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

三、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改革

毕业设计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素质能力的重要课程,如果不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有效整合,就等于为社会输出了一个半成品或不合格的毕业生,这对用人单位、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一种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首先,对毕业设计和教学环节进行整合。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科学的目标,既不能过松又不能强度过大。通过制订目标会让学生有一定的紧迫感,从而提高效率,让学生在成功实践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同时,学校应多给学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鼓励低年级学生根据兴趣加入,让他们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

独立设计的能力,为择业和日后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设立淘汰制。从教育体制上来说,高校应当建立淘汰制,而淘汰制应该是在每个阶段都存在的,不仅仅是在毕业阶段。如果说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是场经济下企业用人的法则,那及早引入淘汰制,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才成长更好的保护。

盾,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而且随着社会就业环境影响较大,应当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写在前面的话』

那个纯粹的实验环境不见了,既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又不能回到静止状态。一不小心滚落到地上,有重力、摩擦力、空气阻力,还有不知道哪里飞来的横力。还好自己有一定的质量,可以抵消一部分力,可更多的却是不可抗拒力。

再也不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了,前面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人生。

再也回不到那个降维的世界了。

『正文』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我曾有一段时间,徜徉于各种育儿公众。看的多了,困惑也多了,焦虑也多了。

公众上充斥着各种育儿案例,各有说辞,各有道理。有的说三岁前孩子更好跟母亲,三岁后父亲的介入时间要逐渐增多,甚至还有一种说法,孩子出生更初的16个小时更好要和母亲在一起;有的说短暂的亲子时光并不比长期陪伴差。有的说孩子分床睡要早;有的说给孩子安全感更重要。有的说单亲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不好;有的说紧张的家庭氛围还不如早早分开。更不要说早期严格教育干预与美好的童年的争议。。。

更令人苦恼的是,你会发现你的家庭中会同时出现上述或不仅仅上述的几种情况。有的方面你做的好,有的方面你感觉并不好,那哪个方面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大呢。

我又开始去查阅各种育儿有关的书。一次,我读了情感依附。书中跟踪了几十个婴儿从出生到三十岁的成长过程,并记录了不同阶段对他们及家人的回访。即使在外人看来很优越的家庭环境,也可能成长出一个糟糕的成年人;而很糟糕的家庭环境,也可以有机会成就一个非凡的人生。

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这背后的力量是什么鬼?

从矛盾论的角度,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我们无法获知孩子周围所出现的种种会将他带往何处。但是对于我们,如果发现一条我们认为有意义的,就可不必彷徨,踌躇,不断增强你的定力和信心,让其始终成为处于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帮助孩子一走下去。

如果你发现在这个主要矛盾之下,看不到任何变化,那也因为还处于数量的变化阶段,请耐心等待,当数量的变化达到更高点时,必将引起分解,更终发生质的变化。

一旦那一天来临,你发现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那么就随之转变吧。

五、对抗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我们和孩子之间一定有对抗,那是想法的对抗,也是信念的对抗。不要惧怕对抗,对抗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我们处理方式的反思。

更不要为了对抗而对抗。因为除了对抗,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写在后面的话』

三篇下来,论述了大概。

矛盾论对具体的言行并没有可操作的指导;相反,可以澄清我们的很多误解,帮我们辨别育儿中片面的真伪。见仁见智,育儿中本来就存在着各种矛盾,不仅有主要矛盾,还有次要矛盾,而各个矛盾自身又存在着主要和次要负面。这些矛盾并不是不可兼容的,而常常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我们在孩子成长的不同的阶段,抓住主要矛盾就可能事半功倍。

育儿如同演讲。我们站在台上关心的是自己,听众在台下关心的也是他们自己。孩子的痛点是什么(有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他们期待从我们身上获得什么,我们有什么可以帮助到他们。放下功利的心,满足他们的需求,亲密的亲子关系便不请自来。(注:此段改自于“我是潇白兔”的演讲。)

『题外话』

一张棉棉画的太阳与八大行星。她真的是爱死太阳系了。

找一找,在漆黑的太阳系里,八个行星都在哪里呢?我们的地球和她可爱的月球又在哪里呢?

— END —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1

一、东西方数字文化差异对比

二、中外数字文化观差异比较

中外数字文化观中的各种差异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就是忌讳与死亡有联系的数字,相信数字的魔力,而各种形式的中外数字禁忌也表达了人们祈福、避祸、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些差异,也是中外完全不同的文化观和心理作用造成的。

作者:任稳稳单位:枣庄学院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2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国内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国内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国内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国内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国内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国内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比如心理学家彭凯平等人研究了美国人和国内人对两起谋杀事件的归因,就发现国内人倾向于把事件归于周围的环境,而美国人则认为是凶手本人的特征造成的结果。

可喜的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关于东西方思维差异的分析。通过对五百多名国内人思维方式评定结果的因素分析,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衡量:①变化性: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静止不动的东西;②矛盾性:世界并不是精确和清晰的,而是充满着矛盾的统一体;③折衷性:国内人喜欢中庸之道,不喜欢做极端的事情;5联系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⑤和谐性:客观事物只有与其它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才有意义。至于西方人思维方式的维度,我们和国外的合作者正在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不过有许多实证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西方人的思维特征符合上述的分析。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根源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国内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国内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国内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国内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国内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国内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更后,从生态背景上讲,国内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国内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这两种思维系统的维持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思维系统引领社会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强化着思维系统。这一观点在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尼斯比特认为人类的认知并不是处处相同的,亚洲人的思维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维特性截然不同。

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为我们认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供了一个选择,但是这种理解只是一种宏观上的认识,他所提出的观点也只是近代地理学派关于文化差异的翻版。我们认为,要想更全面地理解上述差异,还必须对这两种文化系统做更深入的分析。这种分析应该考虑到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韧性等诸多因素。

理解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意义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3

: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现象,其本质是塑造国内广西在东盟国家受众中的文化认同,进而提升广西在东盟地区的区域影响力,为广西加强与东盟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合作提供持久的动力。本文阐释了文化差异与认同的学理,分析了广西文化特征的解构性、广西与东盟文化差异的表现以及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现状,从而提出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认同 跨地域传播 维模原理

新闻传播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影响传播效果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从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信息传播的效果。这是新闻传播学在进行效果考察及策略优化时必须考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广西对东盟的传播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是以广西为代表的国内文化向东盟文化进行“扩张”,并进行影响力塑造和美誉度包装的过程。为此,了解这个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元素以及优化信息传播效果的认同度,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广西的地域文化与东盟文化的差异与认同作为具体的视角,分析了广西对东盟传播的策略。

文化差异与认同的学理阐释

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认为,对于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构建起历史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集体的(或主体间的)文化变迁的过程,他通过对成员及外来者的表征来创造一个民族,这种表征则是通过撰写虚构的故事或历史,创作风景画和静物画,设计节庆和庆典来完成的”。同时,“这种历史在再现的过程中,致力于通过确定使其成为一个共同体的事物来建立集体的存在:抽绎出民族的性格,确定关键的历史时刻或重点地点。”①

文化差异与认同的基本界定。所谓的差异,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它是一个个体与另外一个个体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个性特征,是一个体区别于另一个体的决定性因素。在本文中,文化差异重点是指信息传播的主体和客体由于所属的地理、人文环境及历史传承等因素不同所导致的文化面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则表现在文化面,可以为人感知的诸如风俗习惯、理念信仰、衣食住行等面的差异,它具有历史传承性、相对稳定性和外在的感知性。在跨文化传播面,则重点指的是那些带有审美价值、信息实用价值和娱乐功能的可以为人直接体验、获取并感知的形态,这实际上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

跨文化传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传播的客体对主体的认同,即一种理念经过包括大众媒介、公关活动等在内的途径传播出去后所催生的客体对传播主体产生的倾向性态度、观念和行为上的强化或改变。在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中,它所可能细化出的标准是广西对东盟的经济投资环境、人文发展环境、历史文化继承、民族发展理念等整体的一个积极的评价,并在这个积极评价的基础上,触发东盟国家到广西旅游或者投资。

跨文化传播中的维模原理。“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的存在,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外来文化有利于维护本土文化模式,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补充到本土文化机体中去。”②文化的维模原理具有两重基本的含义:一是文化流动过程中文化圈对外来文化具有借鉴、吸收和认同的功能,这种功能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文化圈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二是文化圈对外来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具有抵制、排斥和过滤的作用,它体现的是一个“文化警察”的角色。这两个基本的面,都体现的是文化圈对外来文化的一种主动性和自觉性。

所谓的“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中主体和客体相互适应和情感沟通的重要方法。文化移情是既立足本土文化又超越本土文化基础之上的跨文化对话和交往,旨在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建立双向协调、双向互馈和双向建构的机制”。④文化移情原理告诉我们,在对外传播时,不可能仅仅将那些受众感兴趣的信息进行传播,而是需要通过专注的策划,使一些让受者不觉得很重要,但对传者很重要的信息嵌入到传播的议程中,进而扩大媒体报道所承载的信息内容。同时,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反馈意见极为重要,互联网媒体的互动优势已经为受众的反馈铺平了道。

广西文化特征的解构性分析

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历史与自然,这是决定该地与另外一个地区不同的更为重要的表现方式。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文化的差异是民族特色差异的前提,这也是对外传播的信息能够吸引观众注意的特殊卖点,也是提升美誉度和知名度的根本之所在。经过前文的理论分析,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广西的基本文化特点、文化构成进行解构分析,在此基础上便于有针对性地运用文化差异的基本原理,去探索传播径,改进传播策略,更终达到预定的传播效果。

广西对东盟文化传播的过程解构。文化的产生与一个群体、部落、甚至是城的历史等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每个地区因其地理环境、自然因素的差异,也会导致其文化面的差异。同样,文化作为反映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的一面镜子,也是其地理面差异的表现,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下图所示的广西对东盟文化传播的过程及文化认同进行分析。

根据上图所示,在广西对东盟的传播中,广西地域性文化是以整个国内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内容,通过大众媒体手段传播到以东盟区域文化为背景的东盟受众中,这些受众获取文化后会产生一种批判性的吸收,甚至是文化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更关键的过程有两个:一是东盟区域文化与广西文化产生了一种接近性,尽可能让广西在对外传播时了解受众的文化观念,便于媒体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二是在信息传播后,如何达到强势的传播效果,让受众获得文化上的认同。

广西对东盟传播的文化内容解构。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必然包含的意思有两类:一是广西作为安康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所具有的国内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特质,这是安康民族在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数千年历史中积淀出来的与其他的国家和民族不相同的地方;二是广西地区所特有的文化特质,这是由广西地区所具有的特殊的人文、地理、历史等因素构成的,它主要包含广西的文化地理学面的特质,自然生态景观面的特质,多民族融合共处的特质,以及广西的人民所具有的风俗、习惯、礼仪、饮食、服饰等面的特质。

广西对东盟传播的文化优势分析。广西所拥有的文化特点是我国其他省地区所不具备的,它虽然不是我国历来的文化中心或者任何商业、政治中心,但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却形成了自己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广西的这种驳杂、交错的文化派系相互融合,使广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交流中心,而这正是广西对东盟进行传播的优势,它海纳百川却又不失其本色。

广西与东盟文化差异的表现

经济水平决定的文化差异表现。经济水平是从根本上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就越开放,越容易吸收和借鉴未来的异质性文化,而国家经济越不发达则对同质的文化有着更明显的倾向。新加坡是世界转口贸易、商业和金融发达的国家,对国内的国学、饮食,甚至是中医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与此相反,越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它更容易接受广西的某些与越南有共性的文化内容,比如教育和科技。

地理环境决定的文化差异表现。虽然地理环境对文化不具有决定性,但却是一个影响文化特点和风貌的极为关键的因素。广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影响了它文化的多样性,包括与湖南、广东、云南等地的影响而产生的湘楚文化、岭南文化、云南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共融局面。此外广西沿海、沿边、沿疆又与东盟各国家有着复杂的海陆和内陆的经济、贸易往来,东盟各国与广西的文化又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因此广西的文化特质又包含了东盟各国文化的渗透性。

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现状

东盟在地理位置上或与国内接壤,或与国内隔海相望,具有天然的地域接近性,我国与东盟所有的成员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对于国内广西对东盟的传播而言,具有地理上的接近性和认同性。

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交流。目前,广西电视台已经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落地,而2010年广西电视台频道正式开播,成为广西个电视频道,面向东盟各国进行定向传播,成为向东盟推介国内文化、商贸、经济、科技等信息的重要平台。同时,广西电视台也积极开展与东盟各国重要城的合作,在推介广西的同时也向广西的受众推介东盟的文化,起到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利益的双赢性。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策对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较为重视,通过财政和政策的支持,鼓励开展诸如歌舞团出访东盟的“广西文化舟”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广西旅游局持续举办东盟赴广西旅游等都对东盟游客推广广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诸如广西电视台所举办的“寻找金花”等通过电视的形式进行文化的渗透,绕开政治上的传播障碍因素,搭建了广西和东盟各国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

广西对东盟的商贸交流。商贸交流也是广西对东盟进行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广西各部门将商业活动提升到国家战略,上升到外宣的高度,站在化的平台上利用北部湾建设等机会,落实国家“三基地一中心”的工作都起到了助推广西与东盟合作的效果,诸如泛北部湾经济论坛等高端活动的举办,也为东盟的商业人士了解广西起到了搭建桥梁的作用。

自2002年11月4日我国与东盟签署国内-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国内广西与东盟的商贸交流就不断地扩大,从2004年国内与东盟的“早期收获计划”到2010年“国内-东盟自贸区”正式建立,都是广西和东盟加强商贸合作与交流的巨大进步,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广西对东盟进行传播所起到的积极效果。

广西对东盟的新闻交流。广西对东盟的传播更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是举办新闻类的专题活动,一方面这个活动将东盟的媒体界及宣传界的领导和精英召集一堂,通过论坛、研讨、会议、交流的方式了解东盟媒体和东盟受众对广西的期待,同时,此类活动又通过这些高端的与会者扮演起舆论领袖的角色,例如已经成功举办过四届的“国内东盟新闻部长会议”就是加强与东盟在传媒领域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为在今后推进广西对东盟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国内东盟新闻部长会议”所探讨的议题已经涵盖了新媒体发展、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若干领域,这既是一个议题深刻的研讨会,又是一个东盟和国内广西媒体加强合作与交流,熟悉对方媒体运行原则的平台与机会。

以上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的广西对东盟传播过程中做出的一些积极的努力,从近年来日益增加的东盟到广西旅游的游客来看,这些努力的确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广西对东盟的传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或者困难,其中更大的挑战就是广西和东盟的新闻媒体之间的交流还没有很好的形成,而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国内和东盟国家的新闻体制不同,在新闻价值的选择上经常会发生错位;与此同时,目前广西的经济实力和在东盟国家受众群体中的核心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策略

广西对东盟传播所起到的积极效果包含了政策和各部门的努力,而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角色的当数国内-东盟博览会,对于广西而言,理所应当地利用这一平台借势造势,对传播的效果进行强化,但与此同时,对东盟的传播不能仅靠国内-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更需要文化、外宣、媒体等各个相关部门分别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优化传播径,改进传播策略,更终实现广西对东盟传播更上一个台阶。

利用广西与东盟的文化渊源,寻找传播的共性。学界专家也在研究中指出:“在文化联系上,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渊源,尤其是泰国的泰族与广西的壮族,在血缘、语言、文化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在生活习性和文化传统上,东盟国家和广西有很多相似之处,容易引起东盟国家对广西文化的认同与共鸣,有利于加强相互间的文化交流。”⑤可见,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已经具备了天然的优势,而且根据东盟在广西高校读书的一些留学生的调查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国内的传统文化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有留安康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国内-东盟博览会志愿者等)。因此,当前我们通过对东盟的文化传播可以通过传播径的优化和传播策略的改进来强化其效果,其一方面寻找东盟和广西文化的接近性,使传播的信息更容易被东盟的受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又利用广西文化和东盟文化的差异性来塑造吸引力。

运用广西文化的吸引力,助推广西文化的扩散。广西对东盟的报道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内容:首先是国内广西的文化特点哪些能够对东盟地区的受众产生兴趣,并融入东盟的文化,可以通过维模原理中的“文化吸引”功能顺利地让东盟的受众接受并认同广西乃至国内的整个民族文化。其次,在国内广西对东盟的传播中,需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除了那些具有兴趣共同点的文化色彩外,将国内的特色文化,特别是那些尚未被东盟受众群体所认知的文化进行推广,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国内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将广西甚至是国内传统文化的精粹精心地嵌入到媒体的报道中,使媒体在传递国内-东盟博览会相关信息的时候,附带大量对国内有利的文化元素。比如国内儒学、养生理念、安康民族的和谐观等,都从国内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出发,嵌入了和平、友谊、团结、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文化理念。

修正媒体报道偏颇,促使东盟受众态度改变及强化。国外的媒体、受众由于受不同的文化背景、新闻价值观的影响,可能会在报道或者获取信息的时候产生一定的偏颇。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向国外媒体提供关于国内-东盟博览会、广西文化、国内的民族文化的相关介绍,采用背景资料的方式对国外媒体的从业人员进行广西文化的“培养”;二是广泛利用互联网、广播媒体、海外广告等方式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对普通大众进行广西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以消除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对广西文化的误解;三是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地去培育国外记者的兴趣观念,可以组织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媒体等话语精英到广西旅游、参观、举办论坛,引导他们对国内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他们的话语优势,引导更多的受众对国内广西的文化产生兴趣。

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已经在逐步的操作中建立起了以国内-东盟博览会为重点平台的对外传播途径,而广西电视台和广西的文化部门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东盟传播的方式。为此,笔者结合文化学和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广西的文化特点和外宣优势做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工作必须站在传播的高度,以文化中的共性寻找效果的认同,以文化中的差异性寻求传播的吸引力,发挥媒体、政策的积极助推作用,整合多种媒体手段,实现广西对东盟的有效传播。

注释:

①阿雷恩·鲍尔德温[英]: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163页。

③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沉默;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高语境交际;低语境交际

[中图分类]G0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胡文仲先生超越文化的屏障一书里,第五章的标题是“不用语言也能交流”,这里的交流就是人们常说的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涉及对输出者或接收者来说具有潜在信息价值的一切非言语因素,包括手势、身势、眼神、面部表情、服饰打扮、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等[1],而沉默就是这些非言语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正如胡文仲先生所言:“说一个人沉默不语,并不是说这个人无所表示,沉默本身就具有意义。”[2] 沉默可以传达丰富的信息,在人们极喜极悲的时候想要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实在是难之又难,语言的苍白、无力通常会让人们选择沉默。事实上,沉默和停顿都是“语空”的表现形式。它们是广义语言的一种,只不过是一种音量为零的语言。因此,沉默,这种表面看起来和语言相对的行为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语言。沉默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同时也传递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并能反映出不同民族各自具有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沉默的使用因文化而异。一般说来,东方文化把沉默看得比语言还重,而西方文化则相反。”[3]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沉默的不同理解,误会时有发生。

二、沉默行为跨东西方文化之差异

尽管沉默行为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的重视,但在实际交往中,在对待沉默的态度和理解上,东西方人却依然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整体上来看,西方人认为沉默是一种非常消极的交际方式,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甚至是侮辱。在他们眼里,沉默传达的通常是抗议、拒绝、冷漠、厌恶等。而东方人尤其是国内人和日本人则认为沉默是一种积极的交际方式,保持沉默通常是为了表达敬意、顺从、思考和顾及别人面子等。下面将通过不同的背景和场合观察沉默行为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一)沉默在工作中的差异

(二)沉默在学习中的差异

在东方,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体现为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一节课,学生是听众,他们会非常安静地倾听,有时闷头记笔记。遇到自己听不懂的,一般也不会当堂向教师提问,就算个别学生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会选择在课下和教师单独交流。其实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会照顾学生的感受并给他们创造一些发言的机会,比如教师通常会问:“大家哪里还有什么问题吗?(或者Do you have any question?)”,但提出问题之后,教师看到的通常是几乎全班学生的沉默和非常刻意的目光躲避。这种情形让很多初次来东方国家教授语言的西方教师感到不可理解。西方的课堂尤其是一些讲英语的国家的课堂上,在东方人看来有点秩序混乱,因为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话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让很多去西方留学的东方学子感到西方学生太粗鲁,不尊敬教师。而大部分东方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也令西方教师和学生认为他们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态度冷漠,置教师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三)沉默在涉及政治问题中的差异

在很多西方人看来,东方人尤其是国内人是极少谈论政治的。笔者在和一位前不久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教师聊天时,他谈到美国人对政治尤其感兴趣。很多美国人都问过他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你在你们国家可以随便说话吗?”一个简单的提问却反映出在美国人的眼里国内人很少谈及政治。事实是否如此呢?当然美国朋友口中的“随便说话”指的应该是言论自由。国内人当然有言论自由。但拥有含蓄美的东方人,很多时候把自己对政治的态度隐藏在心底深处,适时地“三缄其口”。因为他们担心“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虽然在当今的东方,像日本、韩国、印度等多党制国家,媒体在批评政策、曝光领导人贪腐及绯闻等方面与西方并无多大差异,就是在国内,情况也非昔日可比。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一般人对一些政治上的敏感问题保持沉默在东方国家确实极为常见。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政治是和自己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的。在美国,很多人直言不讳地批评历届政策发动的战争,认为战争给很多无辜的人带来了灾难。对于总统大选,美国人也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甚至很多报刊也会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选举内幕。

(四)沉默在商务谈判中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各国之间的商贸往来日益频繁,东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东方人常表现出镇静、自信、优雅和耐心,处理问题时讲究以静制动。比如国内人经常会用沉默表示礼貌和尊重。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沉默所表达的含义又相差甚远。沉默可能表示认可,可能表示对某问题有看法,也可能表示不同意某条款。这自然使得对沉默持有消极态度的西方人难以接受。他们经常滔滔不绝地阐明自己的条件和要求,一旦遇到对方沉默,常会摸不着头脑,想当然地认为对方或许在拒绝,或许要讨价还价,再或者是对谈判项目缺乏兴趣。于是,在这种他们看来有点僵持的紧张气氛中自己往往会主动做出退让,同意对方开出的非常苛刻的条件,或者未等对方提出条件自己就以很高的价格买入或以较低的价格售出。

(五)沉默在日常交际中的差异

作为一种及其重要的非语言交际形式,沉默在东方人的日常交际中频频出现,表达的含义也极其丰富。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一方的沉默通常会给另一方冷静思考的时间,与此同时,紧张的气氛可以得到缓解!在东方当父母和子女有观点冲突时,父母通常认为自己有经验、是权威,子女就应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而子女们在拗不过家长的情况下,经常采取的方式就是沉默不语。很多家长会以为孩子是在静静聆听他们的教诲,愤怒和不满会随着孩子的沉默而烟消云散!因此,在东方父母的眼里,西方的孩子大多都极其叛逆,因为他们很少逆来顺受!和父母意见相左时,也会条理清晰地讲出自己的态度和理由!西方人在与朋友相处时也非常直接,优点会当面赞扬,缺点也会当场指出,这让语言表达委婉含蓄的东方人通常不太习惯,因为东方人在日常交际中会特别注意“面子问题”,希望别人给自己台阶下,所以也特别会为对方考虑。即便是更好的朋友,在表达不满或建议时,他们也会仔细考虑自己的措辞!当然,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处理上述几种日常交际中的问题时,沉默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的性格,并非所有的东方人都内敛,不张扬,也非所有的西方人都会直言不讳。但整体而言,东方人在日常交际中选择沉默的频率远远大于西方人,而且通常情况下沉默在东方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居多,而在西方人的日常交际中,情况往往恰恰相反。

三、造成沉默行为东西方差异的原因

纵观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难发现东西方对沉默行为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理解,东方人相信沉默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西方人则信奉“雄辩”和“口才”。这种差异经常会导致双方跨文化交际失败。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笔者将从语言观、价值观和语境交际类型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东西方不同的语言观

虽然当今社会东方人学英语、西方人学汉语的热情都异常高涨,但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造成了语言观的巨大差异。在深受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影响的东方, 无言或少言被广为倡导和称颂。国内人强调“慎言”、“少言”, 宁可不说,也不愿言辞有误,日本人更是认为“一切邪恶自口出”。道德经中老子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并主张“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教育其弟子少说话, 多做事。这些千年古训使得东方人尤其是国内人具有内敛、隐忍、与世无争等特质,交际中常用沉默表达微妙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含蓄之意。

但自古希腊时代起,语言在西方人眼里就是探索和表达真理的工具。新约中有这样的记载:“泰初有言,语言与上帝同在,语言就是上帝。”西方人普遍信奉上帝,既然“语言就是上帝”,可见他们对语言的重视程度了。人们非常熟悉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是通过演讲、辩论来说服他人或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语言是雄辩的工具,而“雄辩就是力量,因为雄辩好比深谋远虑”。无论是政治大选还是日常交谈, 西方人都是通过语言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在西方,语言是延伸自我影响和改造他人的工具。这就难怪西方人会认为沉默是一种消极的交际行为,传递的是拒绝、冷漠、不尊重、不感兴趣甚至侮辱等信息。

(二)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

东方文化素以礼貌、谦让、平和、中庸而著称,东方人一般崇尚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服从集体。因此,东方人喜欢凡事大家共同努力,办事讲究稳妥、谨慎。在集体面前,为顾全别人面子,个人即便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急于当场提出,通常以沉默表示保留意见或事后再单独与人沟通。所以在东方,沉默很多时候都是一种积极的交际策略。而西方人则推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人权利和个性解放,因此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追求自由、创新和冒险。在公众面前,他们喜欢发表不同意见,对别人观点直接攻击,讲话不留情面,从不拐弯抹角兜圈子。英文有谚语“Speech is the picture of the mind”(言为心声),这正体现了西方人认为只有说理和争论才能使自己的观点被人了解或接受。他们认为与“雄辩”比起来,“沉默”太被动,是一种极其消极的交际方式。

(三)东西方不同的语境交际类型

Hall根据信息传播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将语境交际类型划分为高语境交际(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和低语境交际(Low-Context Communication)。Hall认为在高语境交际息的意义寓于传播环境和传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中,即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语言中。这也意味着,在高语境交际文化中的人们对微妙的环境提示较为敏感。而在低语境交际中,信息的意义通过语言可以表达得很清楚,不需要根据环境去揣摩推测,即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中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只有少量的信息蕴涵在隐性的环境之中。这意味着,在低语境交际文化中的人们习惯侧重用语言本身的力量来进行交际。[4]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不难发现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交际文化,东方人用语比较含蓄、平实、有节制,感情一般不会不加掩饰地流露出来。在东方,人们除了利用语言获取一些信息外,很多非语言因素会传达更加丰富的信息,沉默就是东方人更常用的非语言形式之一,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与东方文化相对的西方文化尤其美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低语境文化。在低语境交际文化中,信息的传递必须通过详尽的阐述,信息的交流必须清楚且具体。因此大部分西方人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需要详细的背景知识,大多数信息都必须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这就难怪很多西方人遇到东方人的沉默就一头雾水,不知所措了。

从形式上看,沉默是与言语相对的静默无语或超过一定时间限制的言语中断,所以它是非语言交际众多形式中的一种。但它在言语交流中与言辞有着同样的作用,并且与言辞相互协同,相互补充。虽然沉默的形式在东西方文化中没有什么差异,但由于东西方有着不同的语言观、价值观和语境交际类型,人们对沉默的态度和理解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些差别体现在人们的工作、学习、政治问题、商务谈判和日常交际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差别,并充分理解沉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传达的信息价值,克服各自的文化定势。只有这样,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增强,跨文化交际中的误会和冲突才能减到更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李杰群。 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271、

[2] 胡文仲。 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79、

[3] 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5

文章来源自文秘站

【关键词】区域金融;金融相关比率;泰尔指数

经济金融化是现代场经济的显着特征,金融发展构成现代场经济发展的更主要方面之一。而国内这样的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经济体系,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长期存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区域金融同样表现出较大的地区间差异,但究竟这种差异是怎么样变化的呢?是趋于收敛还是趋于发散?

一、衡量指标和衡量方法的选择

(一)衡量指标

(二)研究空间及数据来源

(三)衡量方法

(1)变异系数

金融发展差异的衡量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不仅受物价水平的影响,而且与地区发展基数联系密切,衡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方面远没有相对差异更好,因此,本文选用的个衡量方法就是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A代表变异系数,为变量的标准离差,N为地区数,代表第m个区域的研究指标,m=1,2,3,…,n,代表的平均值。

(2)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因其可分解的良好特性,被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中,如果把整个国内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把省级行政区看作基本地域单元,那么就能更加准确地衡量我国金融发展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的程度,并能测量区域金融发展总差异中,东、中、西各自的内部差异的贡献度。故本文在变异系数的基础上另外选取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差异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m代表区域次,m=1,2,3、在本文中为我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区;n代表省际次,指北京、上海、山东等31个省自治区;表示第m个区域第n个省的GDP,G为所有省份的GDP之和。即;表示第m

个区域内第n个省份的存贷款之和,S表示我国所有省份的存贷款之和。

泰尔指数表示的总差异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若用代表区域内差异,代表区域间内差异,则总差异即为:

(二)以泰尔指数衡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

通过对金融相关比率的相关系数和泰尔指数的统计分析得到,区域金融发展趋势呈现如下特征:

(2)对区域金融发展的总差异进行分解后可以看出,总差异主要来与各地区区域内的差异,区域间差距占比较小,且趋于内差异也呈现U型趋势,但更近几年区域间差异出现小幅上升。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6

关键词: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辩证观念

当前,多元化的文化正在不断发展中,中西方的文化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比较文学这门学科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一、比较文学中的差异和同一性

在对比较文学的学习中,需要先对学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西方文学历史上,主要由柏拉图等人的同一理论与赫尔德等人的相对主义理论组成。在同一理论中,人们认为人类文化是存在一定的同一性的,所以各个民族的人们之间都可以利用相应的语言符来交流,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心理也存在共通性。在这样的条件下,那么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肯定也是相通的。这一理论也同样在我国古代文化大师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进行了阐述。而在赫尔德等人的相对理论中,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们对外界文化是有一定的抵抗性的。对于外族文化,只有在经过民族文化的同化之后才能传承。长久以来,这两种文化辨证观念都在比较文学的研究历史上占据着主要位置。

笔者在对比较文学的理论进行新的辨证分析之后发现,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之间确实存在共同性,东西方文学史中,都有抒情诗和史诗等,国内文化中的离骚与西方文学中的神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此同时,各个民族文化之间又是相互独立的,西方文化传达的思想往往都是“人定胜天”,人需要战胜自然的思想,而在国内古代的文化中,始终认为“天人合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所以说,东西方文化之间既存在差异性又存在同一性,需要对这两种特性进行辨证的看待。

二、全新辨证观念的形成

现在是21世纪,全世界文化融化的背景下,比较文学也应该形成一种全新的辨证理念。自然科学与美学的相互交融,促进了新的辨证注意观念的有效形成。

(一)差异性和同一性的辨证统一

在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中,需要将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同一进行辨证的看待,在承认差异性时,需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二者之间应该是互为前提的。单纯的以某一民族的文化标准来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判断是不准确的,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同一,需要先认识到双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在辨证的比较之中建立同一性的关联。

(二)差异性和统一性的相互渗透

在比较文学新的辨证观念中,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不仅是文化传播方式上的比较,还应该是将思维和方法进行融合。学习比较文学更重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同存异,而是要将同一性与差异性之间进行融合,将二者进行相互渗透并转化。

(三)加强民族文化间的对话

比较文学认为各民族文化之间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而新的辨证观念需要各民族文化之间进行对话和交流。只有加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才能够在保证各民族文化的差异的基础上寻找民族文化之间的同一性,进而有效加强比较文学中的辨证联系。

三、新辩证观超越形式

比较文学从诞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工程中,比较文化的方法论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怎样全面、客观的看待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了当前比较文学发展和传承的重要环节。

在比较文学中,“比较”二字是将思维方法与比较方法进行辨证统一,思维与比较的辨证关系,也恰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辨证统一。从这个特点上看,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是存在本质的区别的。在比较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形式比较方法在中西方文化史上都有长远的发展。“墨经”是国内古代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代表,也是国内古代辩证法思想发展的主要模板,在墨家思想中,认为“同,异俱于一也”,认为所有事物之间都能够相互依存。而在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亚里士多德的辨证观念正与墨家思想相通。当今社会,民族民族文化和国家之间的文化进行了交流和碰撞,这使得当代文化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再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那么新的辨证观念就显得很重要,也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中心。比较文学史在新的辨证观念的发展中产生的。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将比较文学和其他的自然学科进行练习,就能够实现思维上的统一。比较文学运用辨证的比较方法将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这种研究方法也是辩证的。在比较文学中,国内的阴阳之道对应的是西方的中心主义学,国内的形象诗学与西方的理性诗歌之间又是统一的。

四、新辨证观念发展中的比较文体

比较文学,是寻找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同一性的重要学科,这门学科在新辨证观念的发展中有了新的意义,但是关于比较文学的主体概念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当一个民族的文化被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所接受时,必然是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比较,这也是新辨证观念下比较文学的主体概念。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构建,还会不断的变化和更新,形成新的辨证观念。

参考文献: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7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包括中介、控制、内化、更近发展区、搭手架、活动等,在该理论指导下,比较东西方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中方家庭是控制型、被动型、物质型教育观;西方是平等型、主动型、精神型教育观。中西方家庭教育观的产生原因是受到宗教和亲子关系差异影响,有利有弊,更终选择一种更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

东西方家庭教育观;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控制;更近发展区

随着东西方的不断交流,家庭教育观差异日益明显。教育分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是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来分析东西方家庭观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的差异。而本文重点阐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控制、更近发展区、行为理论在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的体现。

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中介、控制、内化、更近发展区、搭手架、活动理论等都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内涵。其中,控制、更近发展区和行为理论非常重要。该理论可以指导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同样也可以指导父母教育孩子。控制理论指的是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1]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起初要完全依靠他人,没有能力控制周围的环境,父母就会控制一切。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控制逐渐减少,更终变成自我控制。更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儿童发展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水平:“现有的发展水平”,即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儿童能够自己独立完成;“更近发展区水平”,即在成人帮助下儿童才能完成。更近发展区的提出,表明教授和发展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行为理论是由习俗决定的社会场景,在这一场景中参与者的身份、目标和方式都有约定俗成的看法。目标决定了方向,动机决定了努力的程度,行为更后在具体的情景中实现。[2]

二、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对比

1、控制

东方教育观是控制型教育观。东方国家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品,一切都必须遵从他们的权威。“妈宝”体现出东方家庭的特征。一方面有孝敬父母,遵从之意,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是孩子缺乏主见,依赖父母,遵从父母的安排。导致孩子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很多年轻人到了结婚后还不能脱离父母,古人所说“三十而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3]因此可以看出,控制型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弊大于利。西方教育观是平等型教育观。西方的父母认为“人生来平等”,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他们不会过多地干涉孩子的事情。西方父母尊重孩子的每一个选择,鼓励孩子朝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为了让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会鼓励孩子定期进行实践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父母这种平等型教育观比东方控制型教育方式具有优势。

2、更近发展区

东方教育观是被动型教育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问题,父母会竭尽全力帮他们解决。更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让孩子独立完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普遍都是“授之以鱼”,只是一味地给予物质的东西,或是具体的方法,而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或技能。因此,孩子受到的教育是被动的。西方教育观是主动型教育观。如果孩子遇到困难,父母不会马上告诉他们解决办法,而是让他们自己解决。如果孩子不能解决,这时才会告诉他们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西方父母采用“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符合更近发展区理论内容,让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具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学到知识和本领。如果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就有能力自己主动解决,这种教育观是非常适合孩子成长的。

3、行为

东方教育观是物质型教育观。在东方国家,有名望、有好工作是评判成功的标准。因此,东方父母总是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孩子没能达到这个标准,父母就觉得丢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只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些父母根本不知道心理需求的重要性、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动手能力的锻炼等,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精英”。[4]显然,东方父母教育观是不可取的。孩子应具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发生的社会文化行为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发展,面对未来一片茫然,这完全不符合行为理论的内涵。西方教育观是精神型教育观。在西方国家,有名望、有好工作不是评判成功的标准。西方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独自生存,勇敢地面对发生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孩子能否独立生存,能否自立是更重要的。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不会包庇他们,一定会严肃地指出,让他们知错改错。西方父母非常注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孩子沮丧时,会和他们聊天来排遣郁闷的心情。西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独立解决。这种教育方法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符合行为理论的内涵,对东方父母有一定地借鉴意义。

三、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的原因

1、宗教因素差异

东方教育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受到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源于国内,后传到东方各国,如韩国、日本等。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是人生成功的更高标准,把治国平天下看成光宗耀祖的大事,看成人生的终极意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东方父母认为优异的学习成绩,好的工作是评判孩子成功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总是一味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常见的是“就是卖房卖地也会让你学习”。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东方教育观的特点,学习、工作更为重要。西方教育观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认为成功标准只有一个:遵守上帝的律法。基督教不在乎你是否有好的职位,不在乎你是否做了大事,只在乎你是否遵守上帝的律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西方父母不认为好成绩和好工作是成功的评判标准。因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所以人生理想,人生道也是不同的。他们不会强迫孩子学习,而是鼓励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西方父母教育孩子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在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严厉批评,引导孩子改正错误。西方父母认为必须像朋友一样跟孩子好好沟通,时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

2、亲子关系差异

东方家庭中,父母为家庭付出了一切,给孩子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规划好了人生的每一步。因此,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的安排。东方父母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他们所希望的只有“望子成龙”。东方父母会尽自己所能帮助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能够更终成功。孩子只需努力学习,找到好工作,更终回报自己的父母。西方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具有相同的地位,具有相同的权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孩子是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与孩子并非一体。他们认为对孩子要进行养育,但不主宰其命运和发展道,孩子长大后应自由飞翔,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们允许孩子有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不可人云亦云。[5]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得到了维果茨基在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控制、更近发展区和行为理论的阐述。中方是控制型、被动型,物质型教育观;而西方是平等型、主动型,精神型教育观。在教育的过程中,两种教育观应该相互补充。对于东方父母,首先不应该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品,而应该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尝试想做的事情。[5]其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要让孩子养成遇事不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西方父母,首先应重视孩子的学习,虽说每个孩子的人生理想不同,但学习对孩子成长本身并没有坏处。再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西方父母过分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忽视了父母与孩子长时间相处的重要性。因此,西方父母也要时常陪在孩子身边,帮助他们,呵护他们。

作者:李雪兰 张晶 陈爽 单位:东北农业

参考文献:

[2]木壮。基于文化视角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J]。湖北函授学报,2016(8):83-84、

[3]邵璇,张晶。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4):146-147、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8

【关键词】区域金融;金融相关比率;泰尔指数

经济金融化是现代场经济的显着特征,金融发展构成现代场经济发展的更主要方面之一。而国内这样的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经济体系,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长期存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区域金融同样表现出较大的地区间差异,但究竟这种差异是怎么样变化的呢?是趋于收敛还是趋于发散?

一、衡量指标和衡量方法的选择

(一)衡量指标

(二)研究空间及数据来源

(三)衡量方法

(1)变异系数

金融发展差异的衡量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不仅受物价水平的影响,而且与地区发展基数联系密切,衡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方面远没有相对差异更好,因此,本文选用的个衡量方法就是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A代表变异系数,为变量的标准离差,N为地区数,代表第m个区域的研究指标,m=1,2,3,…,n,代表的平均值。

(2)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因其可分解的良好特性,被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中,如果把整个国内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把省级行政区看作基本地域单元,那么就能更加准确地衡量我国金融发展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的程度,并能测量区域金融发展总差异中,东、中、西各自的内部差异的贡献度。故本文在变异系数的基础上另外选取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差异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m代表区域次,m=1,2,3、在本文中为我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区;n代表省际次,指北京、上海、山东等31个省自治区;表示第m个区域第n个省的GDP,G为所有省份的GDP之和。即;表示第m

个区域内第n个省份的存贷款之和,S表示我国所有省份的存贷款之和。

泰尔指数表示的总差异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若用代表区域内差异,代表区域间内差异,则总差异即为:

(二)以泰尔指数衡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

通过对金融相关比率的相关系数和泰尔指数的统计分析得到,区域金融发展趋势呈现如下特征:

(2)对区域金融发展的总差异进行分解后可以看出,总差异主要来与各地区区域内的差异,区域间差距占比较小,且趋于内差异也呈现U型趋势,但更近几年区域间差异出现小幅上升。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9

关键词:能力结构;东亚;匹配性;经济合作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世界各国或地区在努力推动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同时,更加注重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是在经济竞争条件下各国或地区为实现共同的利益目标、减少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所选择的一种扩大开放程度的方式。地区经济合作的实现,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建立统一场,生产要素得到更优化的配置,专注化的分工与生产进一步完善,从而促进地区经济更快速的发展。正是在这种趋势下,由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组成的东亚①“10+3”经济合作逐步向地区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国内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决定了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具有不可缺失的作用,而国内十分明显地东中西内部地区发展差异与“东盟+日韩”国家间巨大的发展差异为研究国内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另一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

一、能力结构对地区经济合作的影响

根据能力结构的定义,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的能力结构强于发展国内家,并且无论从贸易还是从投资的角度,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内家的经济合作实践经验以及贸易和投资理论都表明,两个地区在开展经济合作时能力结构较强一方的贸易条件较好和投资收益比重较大,相反,能力结构较弱一方的贸易条件较差和投资收益比重较小,并且这种状况会随着合作双方能力结构差异存在而持续存在。若能力结构较弱一方不能迅速提升其能力结构,那么这种地区经济合作的长期稳定是不可能的。因此,合作双方能力结构的匹配性(包括能力结构之间的藕合性和总能力结构的相近性)是长期稳定开展地区经济合作的决定因素。

根据能力结构的定义,可通过一套较为完整的多的指标体系对能力结构进行评价,得到地区能力结构指数,反映总能力结构,用CSI表示,而地区能力结构之间的藕合性可用(1)式表示:

根据崔卫国等(2004)关于地区差距与地区合作的研究和杨先明等(2005、2007)关于能力结构与地区合作的研究,本文给出了较为具体的能力结构与地区经济合作可能性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在图1中,首先可以认为扇形AOB、扇形AOC和扇形BOC分别代表了两个开展地区经济合作的总收益、A地区在地区合作的收益和B地区在地区合作的收益;其次可以认为OA线和OB线的斜率度分别是A和B地区能力结构指数的函数;更后可以认为合作边界ab即OA线和OB线的长度也是取决于A和B地区的能力结构。

二、基于国内东中西部地区及东亚其他国家能力结构的东亚经济合作次

从表1中,首先可看出东亚内部各国的能力结构差异较大,日本的总能力结构指数达0.7229、是老挝的22倍多;其次可看出国内东中西三个地区的能力结构也存差异,东部的能力结构指数是西部的2倍多,是中部的近1.5倍;更后可看出国内东中西的能力结构较均匀地分布在进行了排序的“东盟+日韩”能力结构指数中,国内西部的能力结构处于“东盟+日韩”能力结构次较低的阶段,国内中部的能力结构处于“东盟+日韩”能力结构中间次的阶段,国内东部的能力结构处于“东盟+日韩”能力结构次较高的阶段。根据能力结构的差异及其匹配性,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存在明显的三个不同合作次:一是以日本、新加坡、国内东部和韩国为主的具有较大合作范围和较高合作效率的合作;二是以文莱、马来西亚、国内中部、泰国和印尼为主的合作范围和合作效率有一定局限的合作;三是以越南、国内西部、菲律宾、柬埔寨、缅甸和老挝为主的合作范围较小和合作效率较低的合作,如图2所示。

三、国内地区能力结构的差异对东亚经济合作的影响分析

根据能力结构对地区合作效益的影响,由于国内东中西存在明显的能力结构差异,而这种差异恰好能较为均匀地分布在进行了排序的“东盟+日韩”能力结构指数中,因此,处于“东盟+日韩”能力结构各次阶段的国内东中西部地区将能够与这一次的各国开展持续稳定的经济合作,并且虽然国内东中西部在能力结构的匹配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由于都处于同一国家内,人财物的流动存在较小的限制(理论上),使得东中西部的配置能力差异会有较大的缩小,在宏观财政金融政策的作用下东中西部的发展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协调,在相同开放政策下发展能力得到协调伴随着开放能力也会得到改善,一国内的技术外部效应会比间的更明显,使得东中西部的技术能力会更快缩小缺口,这样,国内东中西部的能力结构实际具有更好的匹配性。这将有利于“东盟+日韩”各次能力结构的国家之间的有效联系和扩展。如图2所示,国内东中西部的一体化直接可以把东亚经济合作中不同的次联系起来。

根据(2)式、(3)式、(4)式和表1数据可计算得到各国或地区愿意长期稳定开展经济合作的可能性,见表2、从表2可看出,处于表左下角的各国或地区之间开展长期稳定经济合作的可能性较低,处于对角线及其附近的各国或地区之间开展长期稳定经济合作可能性较高。处于表左下角的双方由于开展长期稳定经济合作可能性较低,使得这种合作不可能通过自由合作实现持续稳定,要使这种合作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必须通过其他因素加以控制,如政治、军事、安全等。而处于对角线附近的双方开展长期稳定经济合可能性较高,通过自由合作能实现地区经济合作持续稳定开展。于是,能力结构较强的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就难于与能力结构较弱的老挝、缅甸、柬埔寨开展自由持续稳定的地区经济合作。国内由于地区内部存在明显的能力结构差异,国内可能通过内部各地区分别与“东盟+日韩”处于各能力结构次的国家开展自由持续稳定的地区经济合作。国内西部能较为持续稳定地与柬埔寨、菲律宾、越南和印尼开展经济合作,国内中部能持续稳定地与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文莱开展经济合作,国内东部能持续稳定地与文莱、韩国、新加坡和日本开展经济合作。

参考文献:

[1]崔卫国,刘学虎。区际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杨先明,李娅。基于能力结构的泛珠江区域合作[J]。广东社会科学,2005(3)。

[3]刘宏松。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约束条件与当前模式选择[J]。亚太经济,2006(3)。

[4]伍贻康。东亚一体化发展态势和内外条件的点评[J]。亚太经济,2006(1)。

[5]傅骊元。新世纪的东亚:合作与发展[J]。经济科学,2002(4)。

[6]邱丹阳。东亚合作进程的制约因素探析[J]。学术研究,2003(8)。

Impact on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n from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Competence Structures in China

HUANG Ning

(Development Academ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翻译实践;归化;异化;探讨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植根于文化,文化影响着语言。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跨越语言鸿沟,从而使翻译中的问题迎刃而解。自从有了语言,有了交流的需要,翻译就应运而生。翻译作为人们了解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主要手段,是一种词汇的双向流动,必须要考虑到东西方的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异化与归化作为主要的翻译策略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归化”与“异化”的说法已经突破了语言本身的束缚,“将语言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面。”本文旨在从翻译实践中探究归化与异化理论的具体应用。

一、两种翻译理论:归化及异化

(一)归化理论

奈达从圣经翻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更贴近的自然对等”的“归化”理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观点。“归化(domestication)”主张译文应该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也可以说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他认为“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更切近的自然对等”,读者反映应该是译者更主要的考虑因素。面对持“异化”翻译观点的学者提出的质疑, “归化”论认为“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同样,试图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也是危险的。”归化翻译以删除原语文化特征的方式来避免文化冲突。

(二)异化理论

“异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保留原文的语言与文化差异,以原文作者为中心,要求译者向原文作者靠拢。异化论的代表人物是韦努蒂。他提出翻译“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他主张在翻译中不要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将源文化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让读者在更大程度上体会到“异国风情”。同时也要相信读者有能力通过“异化”的翻译了解从源语文化移植到目的语中的内容。

二、归化与异化理论的具体运用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地理、政治及经济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同时,也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说,东方以佛教、道教为主,而西方以基督教和天主教为主,因此在翻译佛祖、上帝一类的词汇时就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

英语谚语是深深的植根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是人们智慧的体现和文化的反映。由于东西方相似的经历和意识,我们可以在很多谚语当中找到相似的表达方式和思想意图。例如:“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翻译为人多好办事。“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翻译为趁热打铁。但是绝大多数的谚语需要通过归化或异化的翻译方法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归化翻译以传达谚语内容为主要出发点,可以舍弃原本的一些容易造成误解的比喻或是和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谚语的真正意义。例如:在翻译 “Every Jack has his Jill。” 时如果按照异化的方法翻译为“每个杰克都有他的吉尔。”那么读者将会不知所云。这时,我们就需要了解杰克和吉尔在英语文化中的真正意义,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杰克和吉尔泛指男人与女人,所以翻译为“人各有偶。”更为恰当。在翻译 “Speak of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时如果将 “devil” 一词翻译为 “魔鬼 ”, 那么整个谚语的意思和感彩都发生了变化,这时,翻译为“说曹操,曹操到。”更为恰当。类似的例子还有将 “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 翻译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但是,我们要注意了解“异域风情”是我们翻译谚语的主要目的,谚语是我们了解西方地域文化,人文风情,宗教习俗的重要途径。因此保留原语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和浓烈的民族文化色彩是翻译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例如,在翻译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时,我们可以采用异化翻译为“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还可以归化翻译为“十赊不如一现。”但是归化译法中舍弃掉了原文生动的形象,虽然也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可是却无法保留谚语的味道,失去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11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SVAR模型 货币政策 区域效应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直是横亘在我国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当前,该问题在许多领域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货币政策方面,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即由银行实施的统一的总量货币政策导致各区域间在经济增长、就业以及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上体现出不同的政策效果。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2008年,当我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严重波及,政策当局较为及时的动用了宏观政策手段,其中就包括2008年12份以来对信贷的大量增加。我国货币政策具体实践效果如何,如何更好运用货币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当前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信贷渠道,认为信贷规模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中间变量。所以,本文在分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是否存在时,选择信贷规模作为货币供给量的代替变量。本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场化程度的不同,把我国31个省自治区划分为3大区域: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二、实证检验及结果

1、模型选用、变量确定和数据来源

含有k个变量的p阶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p)的一般矩阵形式可表示如下:

2、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可见,东中西部各地区的贷款余额和GDP的原数据都是非平稳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贷款余额和GDP为一阶单整,而西部地区的贷款余额和GDP为二阶单整。因此,为了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在各地区的效应差异,需对各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考察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表2可知,各组变量均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对各地区的贷款余额和GDP进行SVAR模型回归分析。

3、脉冲响应分析

对各地区贷款余额和GDP分别建立SVAR模型后,可以得到相应的脉冲响应曲线,直观的检验并分析三个地区对国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相应是否有显著差异。图1-3分别是东部、中部、西部的脉冲响应和累计响应曲线,即各地区GDP对贷款余额的一个标准差结构性冲击的响应和累计响应。

三、原因分析

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是银行通过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影响金融机构的行为,使得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规模等发生变动,进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消费行为,并更终实现其政策目标。本文通过对经济环境、金融机构、投资收益等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对比分析,探究我国各地区货币政策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

1、经济环境

2、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连接银行与微观经济的桥梁和纽带,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首先,各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分布不平衡。以银行业为例,东部地区(辽宁省除外 )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在全国占比分别为39%和44%,中部和西部比较接近,均为20%以上。其次,从各地区银行业资产总额的分布情况看,东部地区资产总额占全国61%,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另外,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组织结构也更为完善,大部分新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绝大多数外资银行机构都设在东部地区,构成了东部地区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

这些差异的存在造成各地区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的差距。相较而言,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和场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在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场化程度越高,对货币政策信反应就越灵敏,货币政策传导就越通畅,政策效果也越明显。

3、投资和产出水平

东部地区具有资本积累多,非国有化速度快、人力资本存量大、对外开放程度高的特点,因而其资本配置较之西部和中部也更为有效。尽管近年来,大力推行“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资本的流入,但是投资效率仍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亟待进一步改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金融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统一的货币政策在各地区产生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政策传导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为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避免区域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我国在执行货币政策时,本文建议如下:

1、使用适度差别化的政策工具。在与国家货币政策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实行区域性利率政策,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设置一定的优惠利率。还可以考虑赋予部分中西部地区的中心支行更大的政策自,更有效地发挥信贷政策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2、加快金融业在各地区的合理发展。促进证券场和债券场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以完善我国的筹融资渠道,让更多发展健康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有多样化的资金来源。

3、考虑设立一家专注服务于西部地区的政策性银行,一定程度缓解目前西部地区的资金外流到东部地区的情况。

参考文献:

[1]丁文丽:转轨时期国内货币政策效力的区域差异研究[M]。国内社会科学出版社

[3]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更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第03期 P46-58

[6]张晶:我国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p39-46

快乐家庭教育篇1

论文:快乐是教育的重要特性,是成功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和精神状态,职业教育同样如此。文章提出快乐职教的概念并从主、客体的利益相关角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快乐解构,指出快乐职教是构建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快乐职教概念的提出

“快乐教育”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并产生巨大影响,内涵也随着时展在不断丰富。如今快乐教育的主旨是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追求幸福人生,要求教育不仅关心学生今天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未来的发展;不仅关注校内教育,还要关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是在各类型教育中与工作、生活之间位置更突前的教育,更是能够较快检验教育使人达成幸福这一目标效果的教育。因此,快乐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命题。

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普通高中已大体相当,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特别是2009年860万的招生数超过了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一方面这是由于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人民的教育观、择业观也在发生转变,同时职业教育为人们带来的幸福体会和幸福期望在不断提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此背景下提出快乐职教理念并对职业教育进行快乐解构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快乐职教的概念界定为:快乐职教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客体是企业、家庭和社会;快乐职教是一个在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与其快乐需求

在我国,教育的主客体之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辩论的焦点即是否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在快乐职教的概念范畴里,二者都是快乐的主体,因为快乐是对人的需求满足。因此,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同时他们又是职业教育价值的贡献者。所以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快乐,首先应了解快乐主体的需求,然后来探究满足需求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的快乐需求

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学生相比,职业教育学生的快乐需求既有共性方面又有个性方面,其中在兴趣需求、尊重需求、成功需求、目标需求上的个性特点尤为突出,这是职业教育特性与学生特点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兴趣是人门的向导,这一点正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所言:“职业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职业或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教材选编、教学方法选择等活动都要围绕专注兴趣培养来开展。学校可通过形式新、效果好、奖励广的德育活动、竞赛活动、创业活动等,采取广维度、全过程、多次的评价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求和成功需求。针对目标需求,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树立阶段目标意识,通过终身教育理念灌输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持续发展目标意识。

(二)教师的快乐需求

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及高校教师相比,职业学校教师中存在较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换句话说,职业学校教师的快乐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因此幸福指数不高。这其中既有社会教育观念中职业意识长期淡薄的问题,又有职业教育生存环境、办学条件、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职业成就感、专注发展、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是职业学校教师普遍需求但目前获满足程度远远不够的主要方面。职业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多形式、全覆盖的师、生技能竞赛,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培训机制、丰富校本培训内容、提供深造机会等方式满足教师专注发展需求。同时,根据职业学校特点,改革、完善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和职务、职称晋升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三、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与其快乐供给

所谓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就是享受职业教育的价值贡献和办学成果并从中受益,从而与职业教育建立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以企业为主要就业面向的学生群体,他们来自千家万户。因此,作为企业未来技术人才后备和千万家庭的成员,学生将企业、家庭与职业教育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此外,由于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因此社会成为更广泛意义的职业教育快乐客体。

(一)企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以为企业提供大量合格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所以企业是职业教育价值贡献的直接受益方。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是今后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快乐工作的重要积累。而快乐工作对企业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创意和创造力,更好的业绩、更高的利润。因此,企业要充分认识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社会责任,以各种方式提供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企业应主动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为职业学校的专注设置、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基地建设提供及时、专注的指导。企业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培养职业兴趣,了解行业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从而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生产一线的适应期。企业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使教师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和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了解所从事专注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从而促进教师的专注发展。

(二)家庭的快乐供给

学生肩负着家庭对其未来的美好期望。一个品德高尚、文化过关、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职教学生,会给其家庭生活带来快乐乃至逐渐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尤其对于贫困家庭。快乐学习是实现快乐生活的重要阶段,而快乐生活对家庭意味着更多的动力和优势、更和谐的人脉关系、更多的创造力、更好的健康状况、更少的压力、更多的成功等。所以,家庭也应在快乐职教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兴趣影响学生的职业定向和选择,促进智力开发和潜能挖掘,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家庭的配合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可利用网络、手机等通讯手段,建立家校通讯网络。在校园网建立班级信箱,让家长通过网络、电话及时了解学校发展动态和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提出疑问、发表见解,一同探讨、完善教育方案。还可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企业参观,参加学生技能展示和竞赛活动,使家长切实感受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满足学生的尊重、成功需求并促使其以更大的热情快乐学习,不断进步。

(三)社会的快乐供给

社会应努力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使国家政策、教育观念、场需求、择业行为间信息对称,紧密衔接。前述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教师专注发展的提高等方面不能仅靠学生、教师自身或者单一部门的努力,社会应建立职业教育快乐需求的支持系统。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广泛认同。其次,要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舆论氛围。更后,要引导社会舆论,调动社会力量关注和投入职业教育发展。

四、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职业教育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就业问题,所以学生就业率成为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直接标准。职业教育为社会带来的不仅是成功就业的快乐体验,还有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快乐需求,价值贡献与需求满足交织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快乐。在追求幸福的教育过程中,快乐是重要的条件,更是积极的状态。因此,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在快乐职教循环机制中起中介和桥梁作用的职业学校,要在需求与供给间充分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一方面,应及时、全面了解学生、教师的快乐需求,创造条件予以满足;要重视开展学生、教师快乐指数调查,努力营造职业学校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教师快乐教学、快乐发展,师生携手奔向幸福生活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办学水平的企业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调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以企业、家庭和社会三方满意度的持续提高为职业教育赢得更多的投入、支持与快乐供给。

快乐家庭教育篇2

一、构建2+X特长课程,相遇幸福运动之美好

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运动特点,有的擅长竞赛,有的擅长田赛,有的偏好球类运动,如何将教师的特长发挥出来,同时把学校的运动特色结合在教师的体育课堂中,让老师教有特长、学生学有特色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在结合教师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开设2+X课程,2指的是每周两节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参考省编教材,X则是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这些特色项目涵盖学校特色,有武术、足球、排球、象棋及围棋。我们学校是省武术特色项目学校,学校的武术在国家、省级比赛中多次荣获金奖;足球是全国特色学校,学校的足多次在级比赛中荣获前三名的好成绩;排在级比赛中多次荣获名;象棋围棋家长们非常推崇,学校每年作为围棋象棋定级赛的主办方来承办定级比赛。这里的X是无限的运动课程,只要有师资有场,我们考察下来可行就推广。在这几年的2+X体育课程中,学生在运动+特长的活动中,学校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安排其授课内容,有些老师就是专职足球教师,有些就是专职武术老师,还有些就是践行国家规定课程的授课者。学生在不同的年段,参与不一样的X课程,教师教自己擅长的科目,学生保底+特色课程,师生一起幸福感受运动的快乐。

在普及国家规定的课程基础上,有梯度、有计划地推广X课程,学生在小学阶段除了锻炼好身体,再系统地掌握好2~3项运动技能,在X课程中寻找到自己擅长的一项运动,作为运动兴趣,参加课外运动锻炼,从某种程度上真正掌握了运动技能,感受自己钟爱的运动带来的快乐,在运动中获取成功,在成功中体验运动的快乐,这就是幸福而完整的运动生活。

二、提升家庭运动无限量课程,谱写幸福运动之次

学校教育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将有限的空闲无限地发挥,让5天的在校课程大于实际天数,我想家庭运动项目衍生进来会有更大的收获。家长参与运动将带动更多的孩子热爱运动,教师的体育家庭作业布置让家长以参与的形式与孩子共同锻炼会密切亲子关系。如我在中年级布置“运动日日练”,每日一项运动锻炼,如周一仰卧起坐1分钟/2组,以中年级为例,每分钟男生达到30次为合格,女生达到35次为合格,家长要监督并和孩子PK,PK后有记录地给孩子家庭锻炼分加一分,计分以家庭单位参赛,及时在班级锻炼群里展示战绩,让孩子带动家长练,让家长督促并参与练习。孩子和家长互动,会让家庭运动趣味盎然,孩子锻炼的效率及锻炼的次增加,运动技能自然在提高。有条件的家庭在运动中感受快乐,这种快乐会带动其他家庭的参与。班级中有些家庭会自发性地进行小型的家庭运动比赛,从单个家庭走向多个家庭,从多个家庭联合学区家庭,运动的次递升,孩子运动的快乐也在增强、在辐射、这就是幸福而完整的快乐运动。

三、奠基运动终身技能,夯筑幸福运动之习惯

快乐家庭教育篇3

关键词: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空白;快乐;人生观;价值观

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成为空白,学生的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从现在留守学生的教育来看,留守学生的教育存在空前懈怠。父母是孩子的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的留守学生?值得每位留守学生的父母深思。

一、孩子“放”在家,家庭教育几乎成为空白

“在家想管管不了”,这是这学期家访时这位留守学生外婆的答复。“不是有学校吗?”……这就是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吗?教育全部是学校的责任?孩子的教育不全是学校的责任,学校的教育只是孩子成长道上的一个枢纽,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道上的人生起点,一旦家庭教育不到位,孩子是否成为父母的心上疙瘩,可想而知。

二、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学校教育就面临种种挑战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由于家庭教育的薄弱,学生在学校的地位相当高,教师的教育就面临种种挑战。教师对犯错的学生,不敢重言重语,只能从正面引导,这只能是对一些听话的孩子,对一些不管从哪个方面引导都起不到好大作用的孩子,就只能通知家长自己教育。家庭里父母不在家,他能听他们的话吗?这样下去有的孩子就成了不好教育的孩子。更后还是落到教师的头上,用一些极端教育形式,就使有的学生离家出走等。

三、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留守学生不知怎样和社会融合

孩子在家庭、在学校是短暂的,终究一天要踏入社会,去和社会融合,由于家庭教育的匮乏,使学生不知用何种方法去和社会上的人交流,从而使很多学生不愿和人交流,只是和自己更好的朋友玩、交流,学校和家庭摸不清学生的思想,找不到和他交流的话题。

快乐家庭教育篇4

一、家庭教育环境跟上来

家庭是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让孩子们快乐开心起来的源泉。俗话说: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造就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不良的家庭环境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儿童正处在启蒙时期,家庭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孩子的父母,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梁之才,是每个家庭应当深思熟虑的大事。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今年我带的一年级44人中有六七个学生的父母出国打工的,还有父母离异。一年级学生们正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大好时段,孩子们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都老了,能让他们吃饱就不错了,还指望他们能够教育孩子吗?小学生们在缺少父母双方爱的情况下成长,个子长高了,心理成了问题,他们能够真正快乐起来吗?我们班级的一个九岁的小女孩,整天脏兮兮的,因为没有父母照顾,爷爷奶奶也顾不了这么多,作业更是完成不了,尤其是美术作业。

笔者认为家庭教育环境要跟上来,其一,家庭氛围要好。读书看报家庭的孩子也喜欢读书看报,孩子也会学着自己看书;喜欢骂人的家庭,孩子也会满嘴脏话;家庭是快乐的,孩子也是快乐的。其二,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与适当的爱,这样孩子就会快乐地成长。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笔者认为,要求孩子认真学习,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加强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多带他们欣赏美术名作,感受美,这样孩子们会鉴赏名作,喜爱上美术这门课。有了这样的良好家庭环境,孩子们才会快乐。

二、父母教育水平跟上来

孩子的教育问题,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和复杂的问题。俗话说一个好的父母胜过十个优秀老师。父母教育的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它和学校教育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说父母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带的三年级的一个学生,学习从不主动,问他为啥不写作业,他总说不会写,而且振振有词,为什么呢?原来他的父母都是文盲,从不关心他的学习,生活上也是吃饱穿暖就行,这样的父母很难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开始。

笔者认为父母教育水平跟上来,首先,好的父母必须是孩子习惯的老师。父母更大的魅力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同样,一个不好的习惯也会伴随孩子终生。比如培养生活习惯如讲究卫生、按时睡觉等;培养学习习惯如孩子及时完成作业,这样他长大后做事也会干净利落,不拖拖拉拉。

其次,父母还得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平时多让孩子读他们喜欢的故事书、画报,尽量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这样既能增加孩子的知识,又能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我们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提高教育水平,孩子定会聪明、活泼、自信、快乐并且各门功课都不错。

三、教师的爱再饱满一些

面对犯错的学生,成功的老师首先要有大海般的胸怀,采用含蓄的批评方法,既诚恳指出其错误所在,又为其改正错误创造机会,给予学生真挚的关爱,这样学生的错误才容易矫正过来。笔者认为,首先教师用爱宽容学生。教育需要一种艺术,一种宽容的艺术。其次,教师用爱捕捉闪光点,多加赏识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人人皆知,“各有所长”“行行出状元”,社会需要各种人才,有的学生,语文、数学不好,但他爱计算机,喜欢做好事,这也是他的优点。这就需要教师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给他们鼓励和赏识。我带四年级时,班中有一位男同学上美术课调皮捣蛋,你稍不注意他就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打成一片,作业也不是很认真,可是我发现这位学生很会和人打交道,和同学们的关系处的都不错,别的同学也喜欢听他的,我就选他当美术课纪律委员。此后每节课他不仅能够当我的小助手,而且美术作业按时完成了。我觉得赏识了他的闪光点后,他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美术了,更快乐了。

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从各方面去关心学生,在学习上热情地给予指导,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帮助,有了点滴进步及时鼓励,犯了错误进行耐心地教育,使学生时时感到老师的爱护与关心,使逐步改正错误和缺点。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教育就会起作用。

无数事实证明,家庭环境与父母的教育以及教师饱满的爱可以造就孩子积极向上的快乐个性。这样的学生不仅语、数、外成绩好,其他科目的学习也很不错。

参考文献:

快乐家庭教育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源源流长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课标的改革,音乐艺术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不仅可以扩生的文化视野,还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而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条必要途径就是家庭教育。

1 音乐家庭教育的价值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万面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而家庭在音乐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无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很多家长把音乐教育视为“小三门”的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世界著名钢琴大师拉扎尔・贝尔曼曾经说过“一个家庭不论是贫穷还是富裕都应该让孩子受音乐教育,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成为音乐家,但它可以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懂得欣赏美好的事物”。

让孩子们男∠不兑衾郑并且能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来,成为有一定水平的欣赏者和自娱自乐者;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智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日后的竞争中不会落后于人。而音乐教育正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本来社会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设。不过可喜的是,现在己有很多家长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开始重视课外的家庭音乐教育。

2 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音乐素养是学习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专注学科,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快、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音乐课,音乐素养是音乐学习的基石,是个人音乐素质的体现,小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启蒙初期,这一年龄阶段加强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实现的保障,音乐欣赏是学生音乐审美的过程,学生只有学会了怎样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才能分辨出这首音乐作品里所蕴含的情感和审美因素,才能得到美的享受。要实现音乐对学生的教化作用,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中包含的情感和审美效果,只能经过音乐欣赏来实现。因此,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爱好、扩生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3 在家庭教育中提升小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

3.1加强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更好的教师,只有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但从目前来看,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在家庭教育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在学习中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并给予更多的鼓励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也会就更加积极主动,有利于音乐素养的提高。

新课标的升华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新性更强的艺术之一。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起学生创造音乐的情趣和无限的想象。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是不相同的,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同,对音乐产生的想象也不同,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途径,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声音形象和风韵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精神力量去激励学生,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3坚持学习与欣赏健康音乐,提高音乐鉴赏力

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彭渝庆。音乐教学中情感与美育的应用[J]。大舞台,2014

快乐家庭教育篇6

1、家庭教育的观念太过于功利化。所谓家庭教育,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教育,多指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就目前的家庭教育观念来说太过于功利化,使得家庭教育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偏离了正确的教育轨道。教育的更终目的,是让孩子能够过得更加幸福快乐,但目前许多家长不管孩子的意愿,不论还是是否需要和喜欢就将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许多兴趣班、特长班、补习班让孩子比平时上课的课程安排的还要紧凑,除了完成老师安排的家庭作业还要应付这些课外各种类型的补习班,让孩子没有基本的休息时间、玩耍时间。家长只考虑孩子优不优秀,并不考虑孩子快不快乐,但如果将优秀、成功看的比孩子的快乐更加重要,那样就本末倒置了。2、家庭教育的内容太过于单一化。现在多数家庭的家庭教育的内容过于单一,多数家长过于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好坏而忽视孩子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过于重视孩子智商方面的提升而忽略孩子情商部分的培养;过于重视孩子身体是否健康茁壮而容易忽略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过于重视孩子自身个体的发展而容易忽略培养孩子与他人之间的合作能力。孩子的发展不能朝着单一的方向发展,家长过于注重孩子单方面发展能力培养的方法是不可取的。3、家庭教育的方式太过于约束化。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所以家里几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将孩子看的十分重要,但有时候对孩子过于保护和溺爱。日常生活中孩子衣来张手、饭来张口,就像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但长期这样下去会使孩子失去基本的生活技能,这样不利于青少年的独立成长。

二、应试教育下家庭教育的出

总而言之,父母是孩子的位教师,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家长应该重视家庭教育,为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奉献自身的聪明才智。

作者:李艺 单位:济南电化教育馆

参考文献:

[2]胡锐。当下的应试教育[D]。内蒙古师范.2014、

快乐家庭教育篇7

关键词:爱;快乐;家庭氛围;理解;换位思考;尊重;自尊心;宽容;犯错;鼓励;放手;自信;赞赏

中图分类: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1002-7661(2014)06-027-01

天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每天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位自信心强的人,能面对挑战,克服种种困难和压力,将来步入成功之。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父母对孩子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处理结果也是不同的。

一、营造快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爱的阳光

众所周知,快乐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孩子快乐性格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孩子拥有快乐性格的更佳方法。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是先懂得爱的父母。法国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只有做父母的自己生活得很快乐,才能给孩子爱的阳光。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自身的文化修养,夫妻之间彼此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携手营造快乐家庭给孩子爱的阳光。

二、换位思考,给孩子理解的阳光

现在有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黄帝”转,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习惯和个性。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之间为了一个喜欢的玩具争得面红而赤,谁也不让谁。他们习惯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出发。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便会形成不善解人意,不爱关心别人,不愿帮助别人,不懂得,不会与他人合作的一个人。所以,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心,以身作则,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教会孩子怎样去爱父母,关心长辈,如何去爱别人,懂得,同时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自己。常见的方法有:周末和孩子一起整理长期不使用的旧玩具旧书籍,把它收集起来,一起送给需要的小朋友;启发孩子主动为家长捶锤背,因为家长每天上班很辛苦;和孩子一起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甚至可以适当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

三、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尊重的阳光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智慧的家长懂得维系亲情、维护孩子自尊、遇到问题,有修复的能力、用发展性的眼光等待孩子的成长。伤害孩子自尊的一切言行只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父母,我们要对孩子少一点要求,多一点尊重。在尊重的前提下教育孩子。孩子有了自尊,才会自立自强;如果孩子得不到尊重,所有教育都是零。

四、允许孩子犯错误,给孩子宽容的阳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的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很正常的。面对孩子的错误,作为父母如果不注意教育方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责骂、惩罚,不但不能让孩子改正错误,相反会使孩子形成胆怯、退缩、逆反等不良心理。说到这,让我想起上周的一件小事:有一次,我人不舒服,躺在房内休息,女儿突然“破门而入”,我被惊醒之后没有作声,只是盯着她看,这时女儿害怕地走到我跟前向我道歉:“妈妈,我不是故意的,我以为你不在家……”。听到这里,我把她搂在怀里对她说:“知道错了,勇于承认都是好孩子,不过以后不管谁的房门关着,就表示对方不愿意让人进入,如果你很想进去得先轻轻敲两下门,经得对方允许才能进入哦。”女儿听了表示愿意接受。回想那件事,如果当时我因为被吵醒而恼羞成怒,女儿可能会觉得委屈,她不是故意的,也就学不到“自我教育”的能力。每个孩子都会犯错,作为家长,我们要觉得高兴。因为只有孩子犯了错,父母才能注意到孩子在那些方面是很迷茫的,也才能更好地帮助他进行改正和辨认对与错,从而培养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放手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给孩子鼓励的阳光

在家庭生活中,很多父母习惯于做孩子的保护伞,让孩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空间,也失去了学习独立生存的机会。事实上,学会自立,是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做孩子喜欢的智慧父母应该学会放手,不要过多地“管教”孩子,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要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多赞赏少批评,给孩子自信的阳光

马尔顿说:“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智慧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后盾,发自内心地多说鼓励性、表扬语言;要正确地引导,切忌管制孩子,导致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快乐家庭教育篇8

体育家庭作业设计实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在2011年进行了重新修订。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从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更高和更终极目标不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而是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并在各方面有所发展。由此,体育课程的实施不仅仅要立足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家庭作业当中,这对于学生来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潜能,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就将根据教学9年来的切身体会谈谈对体育家庭作业的一些小小看法。

一、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

我们在设计体育家庭作业时,坚持以“健康”的思想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作业设计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充分挖掘体育锻炼资源,设计一系列体育家庭作业。

1、与体育教学相关的体育家庭作业

2、与学生兴趣相关的体育家庭作业

我曾经对班上的生做了一个调查。男生爱好篮球、足球等大型球类运动,而女生则喜好羽毛球、跳短绳等小型的运动。一个人对某样事物有了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进行某种行为的内部动力。利用这种心理,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项运动项目作为长久训练,也就是说,这项作业要持之以恒,持续一周、一月乃至更长的时间。每学期在学校定期开展一些或以班级为单位,或以个人为单位的体育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与力量。

3、与家庭休闲生活相关的体育家庭作业

4、贴近学生实际的民族体艺活动

我所任教的学校实施了“民族体艺进校园”活动。简单的民族体艺活动作为体育家庭作业也是很好的选择。如跳皮筋、打陀螺,这些民间体育游戏,以它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趣味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很多学生回家喜欢窝在电脑前、电视机前,不肯运动,这样的民族体艺项目,让学生既锻炼了身体,感受了运动的快乐,又深深地接受了一次次地方文化的熏陶,培育了学生美好的人文情怀。当然,这样的家庭作业也是要时不时穿插,效果更加好。

二、体育家庭作业的实施

如果说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那么体育家庭作业的实施更是重中之重。

首先,我们应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学生作为家庭的成员,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作为孩子的任老师――父母拥有充分的带领、督促孩子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契机。若想使体育家庭作业起到预想中的效果,我们应首先做好家长的工作,使他们成为体育家庭作业实施的主力军。我们要大力提高家长的思想认识,让他们懂得,孩子是他们的未来和希望,家长应该对孩子负责。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努力提高对体育竞技的认识,学会一些对孩子有用的技能,更有利于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应该掌握科学的方法,不要急功近利,急于让孩子学会些什么,而要循序渐进,多鼓励少责骂,让孩子在快乐中完成体育家庭作业。家庭作用中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要多和学生互动,组织一些亲子活动,一定要学会和孩子们一起玩,把自己也当作孩子。

其次,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更好的老师。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在每堂体育课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快乐的教学原则,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分设定教学目标,采用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情绪。

更后,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学校掌握着教育的主导权,学校的一些行政决策与改革措施对体育教育取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功能。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的习惯,为了推动体育家庭作业方案实施,全面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校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为养成终生锻炼的良好习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季浏,汪晓赞。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4]罗克媛。关注身体健康,我给学生布置体育家庭作业.2003、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范文1

关键词:美术教师;衣着礼仪;依课穿衣

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内人的着装无论从色彩、款式还是面料上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灰蓝一片。国内教师的着装已展英姿风貌,尤其是美术教师,职业特性驱使他(她)们追求新潮的服饰、时尚的打扮,然而教师是公众眼中社会道德的主要传承者,有多少人认可这种教师穿着社会化现象呢?

笔者在农村、城区都任教过,农村学校对教师着装上的要求严于城区,教师一不注意就要被扣分,于是刚调回城时,发现校园流动着一道活动的风景:阳光下,打扮入时的教师,或裙翼摇曳,或网袜热裤,不禁让笔者想起农村学校苛刻的要求,一时慨叹起教师穿衣的区别来。面对要求差异颇大的城乡,作为一位美术教师,笔者提出质疑:美术教师如何面对着装礼仪?

结果分析,有这么三点值得推敲:①教师穿着对学生是有一定影响的。一个人的衣着打扮如何,自然影响着仪表美。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仪表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幼儿园、小学、中学学生影响较大。②57%的学生认为教师不要穿统一校服,说明学生希望美术教师穿着富有个人特点,性格鲜明。这倒符合美术教师职业的特性。③大部分同学认为美术教师应该穿得青春、活泼、大方。

一、美术教师应打扮得庄重、漂亮、有时代感

根据李昌玉老师曾谈到中学生对教师仪表的看法分析,美术教师适宜的打扮是完全可能被接受的,而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庄重、漂亮、有时代感。

1、庄重

庄重,即整洁,美观大方,朴素典雅。教师为人师表,在追逐美的同时要尊重职业道德,不穿奇服,但也不要过分保守。新型教育需要新型教师形象,教师是学校的形象代表,某些学校发化妆品也就不奇怪了,鼓励教师有个清新的面容和打扮,使教师自信,让学生喜欢。

2、漂亮

(1)注重服装色彩搭配。服装的颜色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因为各种色彩在人们的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觉。[1]美术教师天天和学生打交道,应该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而“米黄”等舒适的浅色会给同事和学生带去温暖亲切、容易亲近的感觉。

(2)根据体形选择合身的衣服。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如果穿得不合身也就必定不美。”[2]这可以说是经验之谈,再美的服饰也要合身,像宽大冗长的哈韩哈日服装就不适合追求新潮的美术教师穿。

3、有时代感

美术教师可以“依课穿衣”(根据美术课内容选择搭配),效果更好。比如国内结一课,有位教师穿着唐装出场,扣子用的是小盘结,非常切合课题,教师本人也成为视觉中心。

庄重、漂亮又要有时代感,这是对师生进行调查时达成的共识,也是对美术教师着装礼仪的具体要求,符合美术教师气质与职业性质。

二、美术教师在着装上的避忌

(1)不戴、少戴闪亮饰物。水钻等容易折射光线的物品装饰性很强,但正因为其闪亮的特性,经常把孩子的视觉和注意力分散了,他们不听你在讲什么,而是盯着闪亮的东西看。

(2)不穿透视、半透视装。夏天,很多女教师喜欢穿黑色纱、麻制衣,甚至是半透视衣,如果内衣颜色反差大,就会给人不好的印象。

三、领导的带头示范作用

校方既不能对教师穿着太苛刻,也不能放任。有的领导自己佩带粗亮的手链却要求教师不能这样、不能那样。领导首先要起好带头作用,其次才能适当作要求。马卡连柯说:“无论对教师或是对教育机关中的其他成员,都必须要求衣服整洁,头发和胡须都要弄得像样,鞋袜洁净,双手清洁,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

教师这个为人师表的行业似乎暗示了教师更应该注重自己的着装和打扮。[3]学生可以在美术教师的着装上获得如何审美、如何做人等学问,因为身教胜于言教。而且,美术教师的衣着打扮并不是个人审美那么简单的问题,因为他们面对的是纯洁的学生。如果不加注意,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美术教师的着装是以符合教师职业形象为先提条件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让我们知道流行的并不一定是适合我们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穿着简洁舒适,稍化淡妆,举手投足间流露自然之美。

参考文献: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范文2

一、自由阅读,还学生主体地位

二、注意“悦读”,使学生兴趣于持久

放手让儿童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的世界。

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儿童的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把他们带入优化的教学情境中,使他们在暗示、移情、角色、心理场“力”的作用下,伴随着情感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主动地活动起来,进行感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以及触摸、模仿、操作等身体活动,加上通过图画、音乐、戏剧创设情境,于是又有了包括唱歌、跳舞、表演等在内的艺术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首先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不懈努力――积极陪伴学生体验“悦读”的过程此,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地优化课堂情境空间,根据教材特点营造、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儿童感到特别亲切、贴近的富有情趣的氛围,让学生的活

动有机地注入“悦读”过程之中,在热烈的学习情绪中让儿童去感受,去探究,去体验,去感悟,去表达。这样,他们才能主动学习,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角色。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阅览、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更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的信息量;可以引导学生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等。

四、引发质疑,发展学生思维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开放学习思维的质疑点。现代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儿童的情绪一下子被激起,形成了一种内驱力。在这种“力”的推动下,促使学生将心理活动转换为饱满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主动地“质疑”。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范文3

【关键词】地域文化;文化重建;学校环境

【作者简介】杨桂林,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江苏南通,226631)校长,高级教师。

文化立校,以文化人,地域文化,源远流长。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中心小学探索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育人元素,不断进行再现与整合,凝聚地域精神,从而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品质。

学校文化建设的缘起

学校的异地新建,凝聚了政策的厚爱和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期待。新的学校,新的教,新的操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

学校建起来了,如果建筑豪华,设备现代,却没有文化内涵,这样的建筑充其量只是一座房子、一种装饰、一个摆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失去其生命力。如果学校的建筑、环境,能烙上自己的文化印记,成为师生生命和记忆的组成部分,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这必将成为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气质。

面对新校区洁白的墙壁,整洁的教,宽阔的道,学校文化如何传承和构建?如何在新学校中寻求属于学校自己的文化语言?这些都是学校管理中必须直面的问题。

学校文化建设的探寻

1、解读人文资源,塑造“三贤”。

李堡在清雍正、乾隆年间曾一度被称为“三贤镇”。源于当时出了三位贤人,一是乐于助人,不惜牺牲一切的尤敬国;二是少年丧父,鬻草养母,好学不倦的姜日章;三是深通佛学,医术高超的玉皇阁寺僧脱凡。三位贤人的美谈代代相传,这不正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吗?因此,我们对学校大门前近八百平方米的故事进行了精心设计,对三位贤人的故事进行了认真解读,根据历史典故制作了三位贤人雕塑。雕塑后配以十六米的长轴画卷,画卷上对三位贤人及李堡的人文资源进行了描绘。“三贤”的建立,不仅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更让来校的每个人了解到李堡悠久的历史,让每位师生从三贤的故事中得到启示和教育。

2、挖掘历史资源,构造“文化长廊”。

新校区五教学之间用连廊连接,形成了南北一百多米的长廊,如何让长廊的每面墙都能讲述历史。我们充分挖掘李堡的历史资源,分设计了不同的主题。一长廊为“千年古镇,百年老校”大型浮雕,分为抗击倭寇、三打李堡、百舸争流、赤岸社W、广义学堂、李堡小学六个主题,每个主题围绕具体的历史资料精心制作。二长廊、三长廊,围绕民风民俗展示了李堡民间艺术、文化人物、民间习俗等。师生行走在这样的走廊,耳濡目染,知晓历史,地域文化深深影响和教育着每一个人。

3、引用地名资源,巧造“个性大道”。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李堡名为赤岸,因地势高、泥土赤红、傍依海岸而得名,因此我们将校园内一条大道取名为“赤岸”。另一条大道“广益大道”源自李堡小学原校名――广益小学,用“广益”作为名,既寓意着莘莘学子行走在广博学识、溢满天下的大道上,又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进行了传承。“育才”则是引用学校老校区门前的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这条深深地烙在师生的心中,把它带到新校区,让学校的故事延续,让学校的文化绵延。

4、依托校本特色,建造“主题景点”。

如何把校本特色融入新学校,在新校区传承和发展,我们依托园林,精心建造了四个主题园:竞园、志园、仪园、趣园,将学校品牌项目融入每个园子。乒乓球运动是我校特色项目,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学校人才辈出,成绩斐然。紧贴乒乓球文化,我们建造了“竞园”,园内乒乓雕塑、乒乓健儿介绍等诠释着学校悠久的乒乓文化。少先队活动是我校的教育品牌,曾获得“全国红旗大队”“南通红旗大队”“海安县少先队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为弘扬文化,我们设立了“志园”,园内“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八个大字,辅以“勤志”“养志”“明志”为主题分设三个区域,以石书造型贯穿整个园子。养志、勤志在于读书勤学,明志在于树立人生理想并为之奋斗。

作为海安县“首批书香校园”,以及江苏省“书香校园阅读基地学校”,在新校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让书香文化弥漫在学生周围,弥漫在教师心间,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区,除了在教中设立读书柜外,教学每还分类别设置了不同的开放书吧,如英语吧、童话吧、经典吧、科学吧、前沿吧、艺术吧,每个开放书吧根据不同的主题营造出不同的风格,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教外长廊分年级展示好书推荐内容,让儿童在美的环境中阅读,在不经意间阅读,在各取所需中阅读,不断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

5、弘扬办学特色,精造“宇文化”。

走进校园,处处流淌着文化的气息。大门处“亮我守真”的校训石赫然耸立,既体现了全校师生对教育教学本质规律的执着追求和坚守,又彰显了全体师生敢于创新与锐意进取的勇气和豪气。所有名以“亮”为首,综合――“亮德”,以德为先,以德树人。“亮采”展示师生个性风采、阅读风采。“亮识”“亮智”“亮毅”为三教学,寓意亮出知识、亮出智慧、亮出毅力。“亮健馆”为师生食堂和操场,意在健康的食物、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每名都追求着“文化化人”的至高境界。

学校文化建设的收获

1、学校文化是一种濡染浸润。

如今,走进校园,无论建筑、走廊、墙壁、园子、绿化等景观,都折射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域特色。优美的人文环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濡染人的情趣。

2、学校文化是一种个性发展。

在打造一校一品的今天,学校的环境文化不能停留在贴几幅标语,写几个大字,挂几幅名人画像上。以地域文化营造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范文4

【关键词】幼儿美术;习作;增值;享受;成功;策略

在幼儿时期,几乎所有幼儿都喜欢涂涂画画。进入幼儿园以后,幼儿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绘画,每一节课都将产生很多幼儿的习作,这些习作系幼儿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作业,幼儿美术习作具有天真、自然、纯朴、原始的稚拙美。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导致幼儿的课堂习作大胆、自由、不受约束,具有稚嫩性、偶然性、随机性、随意性、快捷性、不精准性、不可复制性等特点。课堂教学中的幼儿美术习作,一方面,具有研究与保存价值,另一方面,如果引导得法,让幼儿的习作“增值”,使幼儿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将能有效激发不同次幼儿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从而为进入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幼儿美术习作的课后利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着的普遍问题是:教师对常规课堂幼儿美术习作完成以后的利用与保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幼儿美术习作课后的提升方法欠缺、茫然,幼儿美术习作仅限于课堂的简单分数批改或者等级批改、再发给幼儿,课后幼儿将这些习作随意放置或者扔掉,因此,幼儿美术习作没有被充分有效利用,难以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习作“初步遴选法”

二、课后“及时完善法”与“冷却延时完善法”

对搜集整理的第二类习作,在构图、造型、色彩某一方面有特色,但没有完成的,有的老师认为这类习作类似于“鸡肋”,留之无用,弃之可惜。对这类习作,教师课后应该抽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对积极性比较高的、兴趣浓的、愿意立即继续完善这件习作的幼儿,老师应该趁孩子兴趣正浓的时候,采用“及时完善法”继续完成,并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可以是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合作完成;对积极性不高的、有畏难情绪的、或者报无所谓的态度的幼儿,不宜让幼儿马上参与习作完成,而应该暂时将这些习作放一放,采用“冷却延时完善法”,待过了一段时间,再将这些习作拿出来,想办法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引导孩子完善习作。再将完成的习作简单装裱存档待用。

三、“取景框选取法”与“捕捉亮点法”

四、“习作存档保存法”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范文5

关键词:着装;得体;朴素

中图分类: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003-2851(2011)07-0-01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服装在人际交往的更初阶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服饰是一种形象通俗的无声语言,直接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教师穿着得体、气质高雅、朝气蓬勃,不仅能展现自身的魅力,而且更能吸引学生,能为课堂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美好愉悦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教师不修边幅,邋邋遢遢,学生定会厌恶,学习热情也会受到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在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丰富知识技能,

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着装艺术,注意丰富自己的外在形象。

一、要符合其职业特点,与职业角色相一致

学校永远要和社会时尚隔着一条街。比如女孩在夏日大街上身着露脐装一展身材,时尚养眼,无可厚非,但这样的装束教师不能穿到校园。人们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但要符合自己的身份,顾及出现的场合。电影明星标新立异、超凡脱俗是可以的,但作为一个教师,其服饰基本要求是庄重、整洁、朴素、大方,切忌薄、露、透,避免太妖艳、太花哨,像舞台上的时装模特那样标新立异。年轻女教师在校园内的着装不宜太前卫,不能穿奇装异服,不宜化浓妆,以免对学生形成不良影响。教师服装应尽可能做到入时而不奇特,华丽而不失庄重,从而充分展示一个人民教师的气质、风度和修养,在无形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教师在着装上要体现时代特点

青少年的活泼天性要求我们教师在着装方面不能过于古板,因为这样容易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压抑感。学生喜欢有现代意味的教师,在他们眼里,西装比中山装离他们更近。所以,教师服饰可在清淡素雅的基调上,适当增加一些与其相匹配的活泼花色与图案,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三、在色彩的选择上应以中型色系偏冷为更佳

教师着装色彩不宜太鲜亮、艳丽。如果你身着一套色彩纯度高的鲜亮服装在讲台上讲课,你身上的色彩与黑板色乃至整个教的色彩反差太大,学生只注意了你身上鲜亮的服饰,注意力无法集中,影响教学效果。

四、教师的服饰应与教学环境相符合

一位体育教师,上课时若西装革履,领带飘飘,则与教学环境格格不入。一般来说,监考时教师应穿上黑色或深颜色服装,显得严肃庄重;在体育课上、运动场上教师适合穿运动服,显得有朝气,有活力,易于和学生打成一片。

教师选择服饰的度较难把握,太过保守有脱离时代之嫌,太过时尚又有不够端庄之惑。教师理想的着装是造型简洁大方、款式线条流畅、色彩单纯和谐、面料质朴典雅,富有时代气息,并能充分展示个人的风度、个性和气质。

参考文献: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范文6

1精心的课前准备是有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前提

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课前精心的准备。特级教师徐斌说过:“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针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特点,课前准备应该包含以下的几方面:

1.1合理选择学生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实验教学有着众多优点,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及认真分析学情的情况下,合理选择探究性实验课题,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光的衍射的教学设计主线是基于圆孔衍射和单缝衍射两个实验,并以此说明光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和现象,进而说明光通过不同形状的障碍物发生衍射时,其衍射图样不一样,让学生身临其境,建立对光的衍射现象的感性认识。但圆孔的衍射现象很难直接通过圆孔观察到,而通过单缝直接观察线状光源(如日光灯)却可以很容易观察到衍射现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将易操作、易观察单缝衍射现象设计为学生探究活动。而需要借助氦氖激光器及其它辅助器材的圆孔衍射现象及泊松亮斑实验设计为探究式演示实验。

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实验,以达到更佳效果,不一定拘泥于教材。设计后应事先进行操作演练,对每个实验耗时多久、哪些易出错、效果如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自如地把握课堂节奏提高探究效率。光的衍射这节课有三个实验:首先是圆孔的衍射,如果根据教材的方案,实验效果并不明显。于是笔者利用激光演示仪发出的激光照射到圆孔上,并将其投射在黑板上,然后用电脑外置摄像头将黑板上光的衍射图样通过电脑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图1是电脑截图的光通过直径为1 mm和0.6 mm的圆孔时的衍射图样)。其次是单缝衍射实验,笔者用手术刀在平面镜的镀膜上划出两条细缝(宽度不同)制成单缝观察片,讲台桌上摆线状红光灯与蓝光灯(两日光灯并排放置)。让学生去通过单缝观察片观察红色与蓝色的日光灯的衍射及白色日光的的衍射,实验现象十分明显(图2是单缝衍射实验所用的器材)。更后是泊松亮斑实验,笔者用细钢丝替代小圆盘,将氦氖激光器发出的激光通过凹透镜发散后照在细钢丝上,然后投射在墙壁上,将不易观察到的泊松亮斑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图3是实验装置及投在墙壁上的泊松亮斑实验效果图)。

1.3认真进行课前反思

教学前反思是指教师上课前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教材的处理、观念的落实等方面进行的思考,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和已有知识,同时考虑学生现状,反思自己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它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性和分析能力,是教师走向成功教学的前提。

2明了的目标是有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关键

明了的目标首先是指教学目标的合理准确,其次是学生活动目标的明确。

2.1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现在:①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为起点,适合学生的水平,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处于学生的更近发展区);②是具体、可测的。能通过学生活动展示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由此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③多维目标兼顾。不仅关注学生是否学会知识,还关注学生是否会学、乐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针对以上特点,笔者制定光的衍射教学目标如下:

(2)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单缝衍射、光的圆孔衍射的条纹分布特点,掌握衍射图样与波长、缝宽的定性关系,增强概括规律的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养成尊重实验的严谨科学态度和作风;

(3)通过观察泊松亮斑的演示及史料,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实践的检验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

(4)能区分单缝衍射与双缝干涉的图样,能用衍射知识对生活中的衍射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可以完全放开,“放羊式”的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尝试。要让探究活动有效,高效,教师要善于提炼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将探究内容问题化,通过问题让学生明了探究的目的。例如在探究单缝衍射现象时,笔者设置问题如下:

(1)单色光的单缝衍射条纹有何特点?

(2)同一单缝的红光衍射条纹与蓝光衍射条纹(宽度、亮度、间距)是否有区别?

(3)同一种色光,单缝宽度不同衍射条纹(宽度、亮度、间距)是否有区别?

(4)白光的单缝衍射条纹与单色光的衍射条纹有何区别?

通过以上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并随着深入的问题的解决得出单缝衍射图样的特点,掌握衍射图样与波长、缝宽的定性关系。

3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有效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保障

和谐的课堂氛围指的是课堂上的一种积极的气氛,这种气氛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而要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3.1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应从课堂教学从导入开始,好的课堂导入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光的衍射的教学中通过展示并朗诵配有插图的苏轼词蝶恋花•春景 的下阙:“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引入新课,并针对诗词中的物理情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迅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对于圆孔衍射现象、单缝衍射现象、泊松亮斑这三个学生的探究活动,本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因此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究感悟,真正做到“玩索而有得”,而不是走过场。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范文7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的广泛应用,让教师更能够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弥补了挂图和讲述的不足,能让学生非常直观的看到所学知识。能让学生非常愉快的参与到学习中,让小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轻松地气氛中愉快地掌握知识,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1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提高能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小学生感觉数学和自己的生活有了联系。教师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更能从熟悉的事物上,上升到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现代信息技术的材料选择上,教师都会选择和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用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以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我用多媒体呈现了两个小朋友和一只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与动物交朋友的情感。结合多媒体课件,结合故事中两个人分一个桃子,平均每人一半的对话,教师指出生活中的一半可以说成是二分之一。多媒体课件呈现半块月饼,半个西瓜,半个馒头,都可以用分数表示。通过选取学生喜欢的生活素材,都与吃有关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体会分数来自于生活,我们身边就有分数。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分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整节课都在轻松地气氛中进行的。

2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有助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要实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要采取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学习数学。儿童的特点是对有趣好玩新奇的事情感兴趣,教师把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利用多媒体制成有声有色的课件,让学生吸引住,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比如在教学面积中的铺地面这个实践活动,教材选择了“亮亮卧铺地面”这件事情,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效果,呈现了亮亮家5月份买的一套新房。爸爸妈妈准备简单装修一下。他们让亮亮自己选择卧的地面所用的瓷砖。亮亮的卧长和宽分别是4米和3米。用多媒体呈现爸爸妈妈推荐的瓷砖,多媒体课件有声有色,让学生先被有声有色的多媒体吸引住,感觉这个数学问题跟自己的生活离的很近,自己就是小能人,能帮助亮亮。教师顺势提出问题,用不同规格的瓷砖铺满整个卧,各需要多少块?买三种规格的瓷砖各需要多少钱?让学生当亮亮的参谋,如果你是亮亮,你会选择哪种瓷砖?为什么?分别用三种规格的瓷砖铺满屋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怎么铺地面,让学生很直接的了解怎么铺地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弥补了讲述的不足,优化了课堂结构。

3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帮助培养学生的观察

根据多年经验,每次新学期开始,总有一些学生学习不踏实,为了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角色,每个年级的个单元都不安排计算,都是安排与生活密切联系,有趣味性、活动性、开放性的学习内容。比如冀教版三年级下册个单元是安排的是“旋转和平移”,学生对于旋转和平移的生活认识也很少,单凭教师的讲述学生很难理解旋转和平移的特点。教师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促进学生对旋转和平移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教对称一课。很多事物存在着对称。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首先配上音乐欣赏有对称图形构成的图片,如北京天安门、蝴蝶、绿色的叶子等等,让学生感觉到了优美的图片;其次是在对称图形应用的时候,用多媒体制作呈现了蝉、七星瓢虫、青花瓷等等,体会到很多事物都存在着对称,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处处有数学。更后欣赏有对称图形组成的色彩艳丽的图画,里面有民族传统的对称图形。让学生不仅有了美的享受,培养了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爱国情感。

4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范文8

十二五”开局之年,万事开头难。教育的大手笔却让人眼前一亮,展望未来,坚持不懈抓好校长队伍、抓好教师的队伍建设,这是目前教育更为重要的大事,唱响教师发展的主旋律,抢抓教育发展新机遇,全面实现教育质量新提升、品牌学校打造新亮点、名师群体新集聚,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徐观林说道。

区代区长11月和12月份连续两次来到该区教育局、中小学校,年是教育“十二五”开局之年。调研教育工作,力促教育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而以“行知精神”为特色的教育,十二五”起步之年,也踏实、稳定地走好了每一步。

年对教育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事实上。造就名校长、培养名特优骨干教师、创建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的实施,将教育的蓝图展示在人们面前。

队伍建设上,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元素。区教育局局长徐观林告诉记者。区教育局坚定“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发展关键在师资,核心是校长”信念。全力造就名校长,暑期举办区校长领导高级研修班,组织中小学校长前往浙江进行封闭培训,组织校长、教学校长前往海门学习考察等活动标志着校长队伍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同时该区注重校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通过选拔考试,更终遴选出20人进入区教育系统校级后备干部人才库。

该区举办名师培养工作站揭牌典礼,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成立区名特优骨干教师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举行全区“特级教师培养工作推进会”聘请5位特级教师与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对接,加大培养力度。此外,该区还对内实施“511计划,对外实施“211计划,注重形成梯队,建立高次骨干教师后备库。

教育的另一重大举措就是打造一批品牌学校,年。以此为龙头带动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据介绍,教育局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发展为导向,从体现特色建名校、聚焦课堂提质量、围绕需求办职教、突出优化抓幼教四个方面优化资源配置,创建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

重点打造以燕子矶中学、伯乐中学、区实验小学等学校为龙头的品牌学校,区今年举行了全区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暨品牌学校打造工程动员会和区小学教育品牌学校打造工程启动仪式。同时倾力办好仙林中学等窗口学校,引领学校实践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名校的发展之。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范文9

开学不久,小班亮亮的妈妈来到了园长说:“园长,我买了一本好书,送给你看看。”我很好奇,家长给我送书,还是次!我双手接过书,封面上深蓝色的背景,一个可爱的宝宝正张开手臂,在蓝色的海洋上溜冰,书名叫爱和自由。我谢过亮亮的妈妈,猜测着她送书给我的用意。在此之前,我曾与这位妈妈聊过几次,亮亮的妈妈是位全职妈妈,为了照顾孩子,她辞去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孩子刚入园时,她万般不舍,说他家宝宝一哭就会把嗓子哭哑,老师劝她离开,她还是在窗外偷偷看着孩子,这种状况持续了半个多月,今天她给我送书来,是不是跟这件事有关?我请她坐下,她告诉我,这是一本很好的幼儿教育书籍,她一直希望孩子能在爱与自由中长大。可经过她半个多月的观察,老师的规矩太多了:上课时,不允许孩子讲话,不允许孩子随便下座位;游戏时,孩子只能按老师规定的方法去“玩”;攀登时,不允许孩子爬到更高处;午睡时,不允许孩子说悄悄话……孩子在这么多规则面前,很难适应,所以每天哭闹着不愿意上幼儿园。至此,我明白了亮亮妈妈送书的用意。

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幼儿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利用业余时间,我认真阅读了爱与自由这本书,这本书由著名的蒙台梭利专家孙瑞雪撰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书中处处渗透着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要爱和尊重。正如作者所言:“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幼儿园采用的是群体教育的模式,如何在群体教育中,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让孩子的个性能自由健康地发展?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变教师教育理念,从“教”孩子变为“爱”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的两个重要条件。只有在自由、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孩子才不用看大人的眼色行事,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案例中亮亮的两位老师都是老教师,工作认真负责,对孩子要求严格,总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偏离常规,老师就会加以斥责。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就会缺乏安全感,所以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

1、加强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教师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渊博的知识、极强的创造力、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方法、扎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与众不同的个人品格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学习必不可少,为此,我们给老师每月推荐一本好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给孩子当下的幸福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接纳孩子……一本本书打开了老师的心扉,爱的种子在老师的心中萌芽。于是,当孩子犯错时,大声的呵斥变成了温柔的讲解,满脸的怒气变成了宽容的微笑。

2、合理引导,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积极构建关爱、平等、尊重、民主、自由和谐的师幼关系,在活动中要尊重幼儿对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我们让孩子自由选择想玩的游戏,自由选择玩伴,孩们从“要我玩”变成了“我要玩”。幼儿园的学习应贯穿于教育和生活的全过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活动、自我教育,让他们自己思考分析、自主活动,从而发展特长,形成良好个性。

当然对于幼儿不良的个、无视规则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并合理引导、促进幼儿良好的个性健康发展,以便幼儿将来能更好地承担社会发展的责任。

二、指导家长正确的育儿观,从“宠”孩子到“爱”孩子

父母是孩子任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个性的进一步发展,决定着它加入家庭之外的世界的特点。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亮亮的妈妈非常溺爱他,导致他很长时间处于分离焦虑状态,不能融入班集体。通常溺爱型的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利己型的,使得孩子难以产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将来形成互助互爱和集体主义道德观念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密切与家庭的联系,指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家庭中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尽量消除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以达成良好个性培养的一致性。例如,我园经常邀请专家学者来园授课,还邀请部分家长上台现场说教;为了增进亲子关系,我园经常开展亲子活动让孩子充受父母的爱,也让家长发现孩子正在慢慢地成长。只有在爱的阳光下成长的孩子个性才是健全的,正如一位儿童心理专家所说“爱比维生素还重要”。

一学年过去了,亮亮在家长与老师的关爱下,适应了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正在快乐而自由地成长。每天接送孩子时,都能看到他妈妈真诚的笑容。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范文10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片段1】

轻声播放歌曲小星星,同时向学生展示夜空星星图。

师:小朋友,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1:星星。

生2:蓝色的天空。

师:是的,晴朗的夜空中,许多小星星一闪一闪的,多美呀!这夜空中还缺少点儿什么呢?

生:月亮。

师:(师出示圆月)月亮有时是这样的。(师出示新月并贴在图上)月亮有时又是这样的。

师:你觉得这一弯新月像什么?

生1:像香蕉。

生2:像镰刀。

生3:像小船。

……

播放歌曲小小的船。

师:现在请大家听一首歌――小小的船,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听完后大家一起告诉我诗歌中说这一弯新月像什么。

【分析】兴趣是学生更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我通过图画展示、音乐渲染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真实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快地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更近发展区。这种情境法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形象记忆占优势的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既观察、感受,又思考、表达,也为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美读演读,促进理解

【片段2】

师:在小朋友的眼里,月亮不仅仅是月亮,它还变成了那么多有意思的东西。叶圣陶爷爷也觉得月儿特别像小船,那我们再看一看,月亮什么地方像小船呀?

生:月亮的两头都是弯弯的,小船的两头也是弯弯的。

师:是呀!月亮在夜空中飘荡,(播放摇篮曲)弯弯的月儿多像小小的船呀!蓝蓝的天空就是蓝色的大海,朵朵的白云就是大海里的浪花,月亮船呀就在这云海中飘呀,荡呀!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把这两句美美地读一读,你可以读给自己听一听,还可以读给同伴听。

生美读诗歌。

师:在我们好听的读书声中,月亮船微笑地看着我们,这么可爱的月亮船,小朋友想不想上去坐一坐?

生:想。

师:那我们闭上眼睛,跟着音乐,乘着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我们飞出了教,飞上了蓝天,坐上了月亮船。让我们随着月亮船一起摇啊摇……

播放歌曲小小的船。

师:现在我们坐在月亮船里,你睁大眼睛到处看一看,你一定能看见很多很多美丽的东西。大家看见什么了?

生:蓝蓝的天。

生:闪闪的星星。

生:小星星,它真可爱!

师:你也很可爱!老师看出来了,你们都很喜欢小星星。那我们把这一句美美地读一读,让小星星知道,我们是多么喜欢它呀!

学生自由练读。

师:这么惹人喜爱的小星星,这么美丽的蓝天,这么可爱的月亮船,让我们把整首诗歌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1读。

师:谁还想读给大家听?

生2读。

师:我们所有同学一起读一遍,告诉星星和月亮我们是多么喜欢他们。

全体学生齐读。

师:我知道很多同学都已经会背了,让我在音乐声中,做上自己想做的动作,一起背诵这首儿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悄悄地看上一眼。

播放小小的船伴奏。

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背诵儿歌。

【分析】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想象,使自己置身于美丽的星空,坐在神奇的月亮船上,聆听着美妙的音乐,学生那种要发现、要探究、要表达的需要顿时被激发起来,学生快乐地诵读着,自由地探索着,尽情地体验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因而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这更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传达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语调、不同感受喷涌而出。特别是更后的演读环节,这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再现了课文情境,从而增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学生伴着音乐边舞边读、边舞边唱,这样学生就不会囿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促进了学生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整合艺术,提升感悟

【片段3】

组织学生再次欣赏歌曲小小的船。(同学们还可以边舞边唱)

师:多美的景色呀!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老师忍不住把他们都画了下来。

多媒体展示教师绘画。(星星在晴朗的夜空中眨眼睛,一只弯弯的月亮船挂在天空。)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个小画家,这时候手里正握着一支画笔,你想把这美景画下来吗?

生:想。

师:先说说你们想画什么?

生1:闪闪的星星。

生2:我还要画上弯弯的月亮船。

……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范文11

关键词:中职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培育职业人才的摇篮,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口头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一、角色表演,激发口语表达热情

口语交际能力是指在具体的语境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面对具体的情境表达思想,发展学生的语言技巧,培养学生的文明交际素养。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让学生通过表演参与体会,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把静止的教材内容转化为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为学生提供参与表达的机会,教师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担当角色,直接参与活动,通过模仿扮演,活灵活现的表演,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再现课文情境,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小说失街亭的教学,教师让学生搜集“失街亭”故事的前因后果,在课堂上讲述,“诸葛亮伐魏,派马谡做前锋把守街亭重镇,马谡不听诸葛亮安排,刚愎自用,痛失街亭”“失街亭后,面对魏国大军,诸葛亮冷静应对,以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挥泪删马谡,自贬三级”等情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扮演诸葛亮、马谡等角色,展现“失街亭”的场面,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神态、动作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使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通过活动,担当角色,既有新鲜感,又可以体验人物情感,教材静止的符,变得那样生动可感,可学。三国故事家喻户晓,三国英雄耳熟能详,教师组织学生“三国英雄知多少”抢答活动,教师可以分出类别,让学生抢答,曹魏的五子良将、吴国的十二虎臣、蜀国的五虎上将等,魏、蜀、吴的文官武将纷纷出场,学生一改往日的沉闷,踊跃抢答,欢声笑语在教内回荡,激活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成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舞台。

二、小组交流,展现口语表达才华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在组内交流,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文中集中描写王熙凤的段落是五六自然段,教师让学生朗读描写王熙凤外貌、动作、语言的文句,思考“王熙凤是怎样出场的”。然后让学生分析讨论王熙凤的性格,王熙凤张扬跋扈、贪婪俗气、精明能干的特点无不表现在她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教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设想故事情景,延伸故事情节,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想象,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这些大胆想象,可打破学生的思维惯性,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自由大胆表达,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交流后,推选小组代表在班内展示小组成果,提供给学生展示的空间,学生认真思考,热烈讨论,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

三、实践活动,训练口语表达技巧

口语交流是进行社会交往的必备技能,中职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中职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烈,特别是做游戏,是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参与,促进观察、表达、肢体活动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在课余时间,教师组织开展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从心理素质着手,让学生当众说话,从登台入手,培养学生在公众场合中讲话的胆量,克服畏惧心理,发展表达能力。国旗下演讲、开学典礼上的发言等,都是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走出学校,选择与所学专注有关的事物,进行实践锻炼。例如,利用建筑工地,给工人介绍工程进度、工程概况等。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行业的机会,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展示了学生的风采。

参考文献:

教师教学亮点和特色范文12

【中图分类】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0450-9889(2014)03A-

0009-02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应热爱学生。笔者认为,教师热爱学生,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因为尊重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准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能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成为学生学习和获取进步的内在动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尊重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是学生极为珍贵的心理品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一点,缺乏对学生更基本的尊重,在有意无意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容易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挫,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无心犯错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特点和优势,适时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

看到这一幕,我感慨万千。由于我无意识说的几句话,伤害了这个年仅5岁学生的自尊心,令他感到难过。而女老师却用几句赞美而又不失教育的话语,把他的自尊重新找了回来,让他愉快地回到课堂教学中。可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是多么的重要。

二、尊重学生必须信任学生

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相信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在品德和学业上有所发展,相信学生一旦有了过失,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也能够及时地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挖掘学生的潜能。

笔者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名叫李亮(化名)。李亮性格开朗、好动,无论上课,还是下课,他那双手就是闲不住,不是动动这个同学的书,就是摸摸那个同学的头。不堪受扰的同学经常向老师告状,老师们对他也感到很无奈。李亮虽然调皮,但学习成绩还不错,我还发现他特别爱唱歌。为了挖掘李亮的潜能,笔者找了一个机会,给他提供发挥潜能的舞台。当时学校要在“五四”青年节举办大合唱比赛,当我在班里宣布了这个消息后,同学们都很兴奋,李亮更是大声嚷嚷:“我要担任领唱。”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接过他的话说:“好,就由你当领唱。不过,这个大合唱可得由你负责,有没有信心拿奖?”“有!”李亮回答得十分肯定。接了任务后,李亮开始着手挑选歌曲,在确定了合唱曲目后,他立即组织同学们试唱和排练。在排练过程中遇到问题,李亮会积极主动地请教音乐老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合理建议,他也虚心采纳。在李亮的组织下,大合唱的排练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班在大合唱比赛中获得了名的好成绩。当李亮把奖状交给我的时候,我激动地对他说:“老师没有看错你,你真棒!如果你在学习上也能这么用心的话,老师相信你一定也是名。”李亮摸摸自己的头笑了。此后,李亮变了,上课不再动来动去,写作业也细心了,同学告他的状也少了,科任老师都说他进步了很多。李亮的转变让我坚信:尊重学生必须对学生充满信心,只有相信学生,学生才会满怀希望地前进。

三、尊重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

以上关于“从矛盾论处理亲子关系的例子”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中的矛盾情况(简单方法)

矛盾论论文范文1

关键词:村民自治、两委关系、法理分析

一、两委矛盾的历史

解决好两委关系问题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村治的健康发展及党的领导的实现。

二、两委关系问题的表现及实质分析

我国村组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群众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调节纠纷,协助维护治安,向人民政策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主要职责。而国内共产党农村基组织工作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村党支部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需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事情,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回集体经济组织依照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两者在条文上明显地存在矛盾:一是重要问题与涉及村民利益问题交叉;二是由于农村的现状导致农村的事务错综复杂难以区分重要与非重要问题,导致党支部与村委会在许多问题上拥有同样的决定权,权责不分明。而在实践面则表现为村与村支书的矛盾。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两者都有发言权,且两者的权力都有合法的来源。村的权力来源于村民选举,具有很强的合法性,而村支书的权力来源主要是由于国内共产党的执政党的地位决定的及历史传统(长期以来村支书都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和是上级党委的认可。因此其合法性也不容质疑,并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因此村和村支书分庭抗衡导致

了矛盾的激化。有的学者把两委矛盾分为个人间矛盾、组织间矛盾和权力间矛盾。个人间的矛盾是由于村支书和村在性格、作风等方面的不同引起的,组织间的矛盾是职权不明存在重合引起的,而权力间的矛盾则是政权与治权的关系,也是国家与农民间关系紧张的表现。

也有人认为两委矛盾只是由于党委在新的形势下工作方法的落后和村运作不成熟引起的。由于村民直选村委后,党支部失去了过去一直以来直接插手村具体事物的途径和合法性而不知如何实现党的领导的恐慌状态。村委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认为自身的合法性来源于民众,而不需要党的领导,出现了“村委直选,支部靠边;村委领导,支部放倒”的现象。

要把握两委矛盾的实质,我们有必要从两委所体现出的性质及其职权上来考察。从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看,村民自治是农民自己发明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调节纠纷,协助维护治安,向人民政策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因此其职能主要表现为经济职能和关于切身利益的安全、健康及文化教育等。从现实情况分析,农民希望选出的村委会能抵制国家的不合理分派,替村民说话,也就是希望村委会起到保护人的角色。历史上由于科举制度的废止,能起保护者角色的士绅阶也随之消失,从而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开始形成,农村精英的流失,导致国家与乡村之间的屏障的消失。农民的保护责任无人承担,而导致国家权力的渗入,可以说村民自治是农民在寻找保护人的过程向过去的复归。这一点可以从农民的生存伦理上得到验证。斯哥特认为农民在长期的恶劣生存条件下形成自己的经济伦理,那就是“活下去”,除此之外,别无他图。农民的利益诉求也就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要求,得到生存安全的诉求,也就是说农民利益诉求表现为低水平的利益防卫。就是对正常基本权利的保护。从实际调查看,村民要求选出的村委能带领他们致富,这也表现出选举的动机来

源于利益的追求。因此可以说村民自治是在农民追求一种保守型利益时发明的。村委会也寄托着农民想通过它实现自己的基本的经济的安全权利及生存伦理的希望,村委会是农民权利的体现者和主张者。而对这些基本权利的威胁可能来自强大的官僚国家。

党的基工作组织条例规定党支部是国内共产党的基组织,要贯彻党的线、方针、政策及实现党对农民的领导,帮助农村发展经济,加强农村基政权建设,实现国家政权对农民的控制,使之在党的领导下有序稳定发展,也就是实现国家对乡村的整合。国内共产党是国内先进的党,执政为民,从它诞生以来就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党的领导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国家的整体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我国是后发型的国家,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现代化,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为了国家的发展整体的长远利益,有可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局部利益,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阶的分化。在这种压力型体制下,国家不得不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党委的权力就是体现为一定的国家控制权力,从国家政权本身的性质看它也是一种扩张性的权力。也有学者指出乡村自治是一种国家政权重建的方式。因此党支部所体现的其实是一种权力。

权利英文表示为right,按照〈〈布莱克韦尔政治百科全书〉〉的定义:“①描述一种制度安排,其中利益得到保护,选择具有效力、商品和机遇在保障的基础上提供给个人。②表达一种正当合理的要求。即上述制度安排依法建立并得到维护尊重,权利似乎突出地代表了个人主义价值,我们在权利被认为是在严肃保障个人或人们的一些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时才论及它们。”因此含有权益、主张、给他所应得之意。在西方往往与自由这一概念相联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没有自由便没有权利,更没有利益。而权利的主体一般表现为个人或组织,它是人民在与国家权力斗争中从国家权力那里获得的,因此从一开始权利就是与权力相对立的,一直与权力进行斗争,进而扩大了权利的范围。因此它具有个体性、保守性(消极被动性)、防御性。权力呢,英文表示为power、authority,〈〈布莱克韦尔政治百科全书〉〉的定义:“权力在更低限度上讲是指一个行为或机构影响其它行为者或机构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霍布斯把权力定义为一种因果关系,是一种主动出击的‘行动者’和被动的承受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它行动者之上的一种可能性”。含有控制、权威、扩张之意。它是历史的

产物,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经典作家认为权力是国家所有的,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进行管理控制社会的手段。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控制性、扩张性和权威性、主动性。

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对大众进行空压榨的手段,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权利则是大众与权力斗争的产物,因此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权利和权力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一部权利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人民与权力的斗争史。大众在与神权、皇权的斗争中慢慢解放了自己,赢得了权利。在我国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阶级差别,人民享有了管理国家的权利,因此国家权力也就转化为人民大众管理自己事务,实现人民大众整体利益的工具。权利与权力的对立由于阶级差别的消失,人民整体长远利益的一致而消失。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时期,国家为了长远利益而对各个个体的利益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难免损害一部分人的局部利益,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监督制衡手段,它自身仍旧回堕落为损害人民权利的暴政、暴力,也是由于它本身的扩张性、控制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农村权利与权力的冲突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内是存在的,也是不可回避的。村支部与村委会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为权力和权利的冲突。

三、构建新的农村政治运行模式,调和权利与权力的冲突

相互制衡

村委会村支部

合作

监监

督督

村民会议

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村两委班子共同协商作出决议,在协商过程中两者各自发挥主动性地位平等共同对村民会议负责,这需要要重新修改、和在时间中探索,从制度上确立村民对党政联席的监督,如可以在村民自治章程中明确。这并没有消除党的领导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党支部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切身为村民着想党的权威自然回树立起来,党的领导也自然能实现。若不然即使口头上天天强调党的领导,利用强制手段让村民服从党的领导,党的权威更终也不可能实现,反而会削弱。

村支部和村委会的职权不明也是两委之间冲突的重要诱因,因此有必要在制度面明确划分,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各司其责与分工配合,如可以采用村规民约等手段健全职责划分。

另外要提高党员素质与开创党支部领导的新局面,创新领导方式与方法,党要适应村民直选的形势,农村党组织的权威要通过民众的确认,能不能得到群众的挑选与承认是新时期党评价党员素质的标准,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要通过切实地为人民谋利益,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才能建立其“合法性。”

参考文献:

徐增阳任宝玉:一肩挑真能解决“两委”问题吗?载于国内农村观察2002年第1期

吴理财:村民自治与国家政权建设,载于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

季丽新: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4期

戴维米勒未农波格丹诺著:布莱克韦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中文主编国内政法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矛盾论论文范文2

论文:本文就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做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论文关键词:传播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传播

一、公共关系传播成为职业培训机构宣传的一种有效手段

公共关系产生于西方工业社会,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对于公共关系的认识,学界对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里,我们把公共关系理解为: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推进相关的内外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创造自身发展的更佳社会环境,在充分尊重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利用传播、沟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

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用一定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主要方法的一种组织与公众交流行为。

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终生学习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职业培训日益成为人们再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竞争激烈的培训产业,传统的宣传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职业培训机构纷纷采取公共关系传播的方式加强组织的宣传。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存在着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的矛盾。

二、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

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影响到职业培训机构形象的传播,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1、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

信源,即信息的者、传播者。从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应当具有全员性的观念,即公关传播的信源应该是职业培训机构的全体成员。这一观念对内能提供职业培训机构的凝聚力,对外能表现职业培训机构的良好组织形象。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职业培训机构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客户对机构形象的认知,影响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在实践中,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信源的个别性现象比较突出。有些职业培训机构看不到良好的公共关系传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领导不重视,员工不参与。大多数人认为公关活动是可有可无,即使要开展,那也只是专职公关部门或专职公关人员的分内事。这些现象显示了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淡薄。

面对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职业培训机构需要采取灵活措施,积极培育全员公关传播意识,并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行中,从而形成一种无意识的职业习惯,树立机构良好的精神风貌。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是一旦形成,将会给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带来长期的、深远的和积极的影响。

2、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的矛盾

信宿,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信宿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以数量不等的群体或个人形式存在,并形成对组织以不同影响的环境。

如果把社会公众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是由内部员工、消费者、政策部门、新闻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其它利益团体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稳定的统一整体。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在开展公关传播过程中,必须善待社会公众中的每一位成员,注重公关传播的广泛性。

然而在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对象过于单一,主要选择政策和知识消费者,而对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其它社会公众缺乏关注,致使公关传播活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公关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在公关传播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公众因素,加强与不同类型的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达到公关传播效果的更大化。

3、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的矛盾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职业培训机构的领导或者认为开展一两次大型的公关传播活动就能迅速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客户就会迅速认可自己的培训项目,过于注重公关传播的近期利益。这就造成了公关传播的长远性与实际操作中的近期性的矛盾对于职业培训机构来讲,公关传播活动不仅是一项近期的活动,更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充满艰难与坎坷的系统工程。每一次具体的公关传播活动都只能看成是通往长远目标的一个环节。用公关传播活动来塑造组织形象的道是没有尽头、没有终点的。职业培训机构要将每一次活动,每一天工作都看成是公关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踏实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情,立足长远,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任务。

4、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的矛盾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以及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当今时代也是一个多元化或者说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时代,如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等。两种趋势同时并存,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面对这一趋势,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仅需要遵循职业培训行业的相关政策,而且需要不断创新,善于塑造独特的组织文化,从而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形式过于呆板,缺乏特色,难以引起职业培训机构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在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方式中,“物质公关”相对较多,对人性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另外,有的职业培训机构也狭隘地认为公关传播就是迎来送往,喝酒干杯等等。在公关传播活动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甚至采取有违社会公平竞争秩序和伦理道德习俗等手段,刻意贬低竞争对手,欺社会公众。

参考文献:

矛盾论论文范文3

的确,怎样面对这些矛盾,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

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

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首先富裕起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使人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是独生子女的剧增,使人们从情感上愿意为其奉献一切。现今的很大一部分家长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曾承受过物质上的匮乏,他们今天不想再让自己的子女遭受自己童年的困境。于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家里水果、点心、高级饮料、高档食品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以满足子女的生活需要。同时,他们又要求子女生活节俭,不要光顾吃而不学习,埋怨子女好吃懒做。一年四季衣服花样翻新,甚至每天可以不重样,什么服装名牌新潮,就给买什么,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常常又拿伟人的俭朴生活来教育他们,讲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陈年旧理,家贫出孝子,执绔出富家的千年古训,成了许多人街头巷尾闲谈的至理名言,而一旦涉及具体问题,则往往又是另一番表现。

很难想象,在这种矛盾家教中长大的孩子,会形成何等的生活质量观。我们并不是吝啬鬼,也并不绝对反对改善孩子的生活,但必须适可而止。在生活上对子女要有所节制,那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现在的孩子仿佛天天都过年,因而他们已无法尝到真正过年时的甜蜜。”“现在的孩子得到什么都很容易,因而他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含义。”从小的范围看,我们的这种教育方式只能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个身宽体胖的“胖墩儿”,却无法让他们成为一个能够真正承担社会责任的“巨人”。从大的范围讲,这样培养出来的社会极端利己主义者,将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灾难:很难设想一个人人都只知“索取”和“享乐”的社会,会是怎样一种情境。

在亲子关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溺爱”与“叛逆”的矛盾中。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更是孩子健康人格生长的土壤。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孩子的家庭教育者,在亲子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其中,父亲的作用更大。据研究,父亲在儿童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日渐增强,具有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许多家庭中,由于传统家庭分工格局、观念和错误的教管方式,以及现代社会角色分工,导致父亲“谈出”家庭教育,这对子女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在教育方式上,现在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

场经济的建立,带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导致了许多人思想上的是非模糊,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家长在孩子破坏公物、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同学等不良行径发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胆小”个性。竟毫不掩饰地要求孩子对其他同学要“以牙还牙”,“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伯。有的家长自以为是,总认为孩子很小,孩子身上的许多缺点都被看成了一种天真的表现,对其缺点错误听之任之,不加任何管束。

父为子纲的封建思想在今天的许多家长头脑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在家庭教育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无论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还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很多人都将自己摆在了家庭的绝对权威的地位。孩子一不小心弄坏了家里的一件小东西,家长会大发雷霍。一次考试失误,家长会毫不留情,痛骂斥责。孩子如果在外闯了祸,那可更不得了,一顿臭骂自然少不了,拳脚相加也会接踵而至。50%的家长都会凭借自己的家长“权威”,去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如私拆子女的信件、偷看日记等。在许多家长眼中,孩子永远都只是自己的品,残留着“孩子是私有财产”的封建宗教法制观念,他们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和自己的平等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

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都对考试成绩特别关心,将目光一直盯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到学校,家长首先看的是学生考试的成绩,问的是子女在班上的成绩排名;子女放学回家,家长首先检查的是学生的作业,辅导的是学生的课外练习;人们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品德问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不需要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唯上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失去了更佳的人格教育期,使许多孩子在“心理断乳期”、“人格成长危险期”中迷失了人生的航向,导致了许多恶性事件的发生。这些结我们的教训难道还不够多吗?

在个性发展上,现在的孩子处在“发展”与“限制”的矛盾中。

矛盾论论文范文4

一、两委矛盾的历史

解决好两委关系问题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村治的健康发展及党的领导的实现。

二、两委关系问题的表现及实质分析

我国村组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群众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调节纠纷,协助维护治安,向人民政策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主要职责。而国内共产党农村基组织工作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村党支部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需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事情,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回集体经济组织依照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两者在条文上明显地存在矛盾:一是重要问题与涉及村民利益问题交叉;二是由于农村的现状导致农村的事务错综复杂难以区分重要与非重要问题,导致党支部与村委会在许多问题上拥有同样的决定权,权责不分明。而在实践面则表现为村与村支书的矛盾。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两者都有发言权,且两者的权力都有合法的来源。村的权力来源于村民选举,具有很强的合法性,而村支书的权力来源主要是由于国内共产党的执政党的地位决定的及历史传统(长期以来村支书都是唯一的权力中心)和是上级党委的认可。因此其合法性也不容质疑,并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因此村和村支书分庭抗衡导致

了矛盾的激化。有的学者把两委矛盾分为个人间矛盾、组织间矛盾和权力间矛盾。个人间的矛盾是由于村支书和村在性格、作风等方面的不同引起的,组织间的矛盾是职权不明存在重合引起的,而权力间的矛盾则是政权与治权的关系,也是国家与农民间关系紧张的表现。

也有人认为两委矛盾只是由于党委在新的形势下工作方法的落后和村运作不成熟引起的。由于村民直选村委后,党支部失去了过去一直以来直接插手村具体事物的途径和合法性而不知如何实现党的领导的恐慌状态。村委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认为自身的合法性来源于民众,而不需要党的领导,出现了“村委直选,支部靠边;村委领导,支部放倒”的现象。

要把握两委矛盾的实质,我们有必要从两委所体现出的性质及其职权上来考察。从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看,村民自治是农民自己发明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调节纠纷,协助维护治安,向人民政策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因此其职能主要表现为经济职能和关于切身利益的安全、健康及文化教育等。从现实情况分析,农民希望选出的村委会能抵制国家的不合理分派,替村民说话,也就是希望村委会起到保护人的角色。历史上由于科举制度的废止,能起保护者角色的士绅阶也随之消失,从而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开始形成,农村精英的流失,导致国家与乡村之间的屏障的消失。农民的保护责任无人承担,而导致国家权力的渗入,可以说村民自治是农民在寻找保护人的过程向过去的复归。这一点可以从农民的生存伦理上得到验证。斯哥特认为农民在长期的恶劣生存条件下形成自己的经济伦理,那就是“活下去”,除此之外,别无他图。农民的利益诉求也就表现为一种特殊的要求,得到生存安全的诉求,也就是说农民利益诉求表现为低水平的利益防卫。就是对正常基本权利的保护。从实际调查看,村民要求选出的村委能带领他们致富,这也表现出选举的动机来

源于利益的追求。因此可以说村民自治是在农民追求一种保守型利益时发明的。村委会也寄托着农民想通过它实现自己的基本的经济的安全权利及生存伦理的希望,村委会是农民权利的体现者和主张者。而对这些基本权利的威胁可能来自强大的官僚国家。

党的基工作组织条例规定党支部是国内共产党的基组织,要贯彻党的线、方针、政策及实现党对农民的领导,帮助农村发展经济,加强农村基政权建设,实现国家政权对农民的控制,使之在党的领导下有序稳定发展,也就是实现国家对乡村的整合。国内共产党是国内先进的党,执政为民,从它诞生以来就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党的领导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国家的整体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我国是后发型的国家,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现代化,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为了国家的发展整体的长远利益,有可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局部利益,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阶的分化。在这种压力型体制下,国家不得不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党委的权力就是体现为一定的国家控制权力,从国家政权本身的性质看它也是一种扩张性的权力。也有学者指出乡村自治是一种国家政权重建的方式。因此党支部所体现的其实是一种权力。

权利英文表示为right,按照〈〈布莱克韦尔政治百科全书〉〉的定义:“①描述一种制度安排,其中利益得到保护,选择具有效力、商品和机遇在保障的基础上提供给个人。②表达一种正当合理的要求。即上述制度安排依法建立并得到维护尊重,权利似乎突出地代表了个人主义价值,我们在权利被认为是在严肃保障个人或人们的一些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时才论及它们。”因此含有权益、主张、给他所应得之意。在西方往往与自由这一概念相联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没有自由便没有权利,更没有利益。而权利的主体一般表现为个人或组织,它是人民在与国家权力斗争中从国家权力那里获得的,因此从一开始权利就是与权力相对立的,一直与权力进行斗争,进而扩大了权利的范围。因此它具有个体性、保守性(消极被动性)、防御性。权力呢,英文表示为power、authority,〈〈布莱克韦尔政治百科全书〉〉的定义:“权力在更低限度上讲是指一个行为或机构影响其它行为者或机构的态度和行为的能力,霍布斯把权力定义为一种因果关系,是一种主动出击的‘行动者’和被动的承受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它行动者之上的一种可能性”。含有控制、权威、扩张之意。它是历史的

产物,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经典作家认为权力是国家所有的,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进行管理控制社会的手段。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控制性、扩张性和权威性、主动性。

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对大众进行空压榨的手段,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权利则是大众与权力斗争的产物,因此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权利和权力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一部权利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人民与权力的斗争史。大众在与神权、皇权的斗争中慢慢解放了自己,赢得了权利。在我国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阶级差别,人民享有了管理国家的权利,因此国家权力也就转化为人民大众管理自己事务,实现人民大众整体利益的工具。权利与权力的对立由于阶级差别的消失,人民整体长远利益的一致而消失。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时期,国家为了长远利益而对各个个体的利益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难免损害一部分人的局部利益,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的监督制衡手段,它自身仍旧回堕落为损害人民权利的暴政、暴力,也是由于它本身的扩张性、控制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农村权利与权力的冲突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内是存在的,也是不可回避的。村支部与村委会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为权力和权利的冲突。

三、构建新的农村政治运行模式,调和权利与权力的冲突

相互制衡

村委会村支部

合作

监监

督督

村民会议

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村两委班子共同协商作出决议,在协商过程中两者各自发挥主动性地位平等共同对村民会议负责,这需要要重新修改、和在时间中探索,从制度上确立村民对党政联席的监督,如可以在村民自治章程中明确。这并没有消除党的领导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党支部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切身为村民着想党的权威自然回树立起来,党的领导也自然能实现。若不然即使口头上天天强调党的领导,利用强制手段让村民服从党的领导,党的权威更终也不可能实现,反而会削弱。

矛盾论论文范文5

一、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方面来看,我国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1](p214)\"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1](p214)上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统一。一定社会的上建筑是由该社会的观念上建筑和政治上建筑两个部分组成。观念上建筑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这些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精神文化作为\"上建筑\"中的更高,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特色,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文化和上建筑密不可分,它对经济基础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主义上建筑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经济基础具有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巨大反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相适应\"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相矛盾\"的情况。因为不断改变这种\"相矛盾\"的状况,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建筑的矛盾一般表现为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力量,通过改革进行调整和克服。我国已经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实践证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富有成效的。但我国现阶段的上建筑并非完全适应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是个文化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要实现我们的文化强国梦,我们必须从上建筑领域做文章,使上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只有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只有这样做,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以推进;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全民族迸发出无尽的文化创造活力。社会主义观念上建筑和社会主义政治上建筑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促进其经济基础的迅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p663-664)因此,一个伟大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相伴随。可以说,意识形态、观念形态的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中共十七大向我们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召;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做出决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让社会主义的上建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更好地解放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从而更加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二、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方面来看,我国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人类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之处,在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在社会主义生产力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社会物质需求一样,都应该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我国已实现了总体上的小康,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尤其是文化发展没有和经济建设完全同步,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我们亟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应着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安康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六中全会决议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之所在。

三、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方面来看,我国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还有阶级斗争,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还会是长期的,两种制度谁胜谁负的问题只是基本解决了,社会主义只是基本上胜利了,还没有更后胜利,还没有巩固,更后胜利还要有一个时期。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之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同时还指出,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处理得当,对抗性的矛盾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相反,如果不当,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可能发生对抗。

单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样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以及这两类矛盾的相互转化。

一是敌我矛盾。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妄自尊大,唯我独尊,凭借其经济政治军事优势,在对相对落后的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搞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的同时,也搞文化霸权,进行文化侵略、文化渗透,妄图向全世界推行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是文化帝国主义。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西化、分化的图谋和野心不死,我们对其应存的警惕之心不可无。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一再提醒人们,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文明互动方式,人类很可能会重蹈覆辙。[4](p39)客观地说这不是危言耸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间发生冲突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我国的对策应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我们的国家安全。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我们安康文化素以包容性和开放性闻名于世。面对上文提到的复杂态势,安康文化\"和而不同\"的原则要求我们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的时候,不走极端,不搞文化间的冲突,而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他者\"是创造不同文化与文明间真正对话的一个必需的前提。我们应突出我们文化的民族性,发挥其优势,通过文化创新,做到洋为中用。同时我们积极向世界推出我们的和谐文化理念,以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发展,尽力让东西方文化间对抗性的矛盾逐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

二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有多种,不同民族间、不同阶间、不同群体间等等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还是应该发挥文化的作用。我们应该倡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安康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用文化的力量来凝聚人心,用文化的力量来化解矛盾。否则,矛盾性质就有可能发生转化,更不用说境外、国外的仇华、在我们民族地区无时不在寻找机会制造矛盾。\"国内者,国内人之国内。……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者也。\"[5](p4)更好的办法还是让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发挥作用。前代的思想家们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厚而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受用,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发展,要靠文化的先进性来说话。文化的先进性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

我们要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全球化因素及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决定了国内先进文化的基本取向,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世界性是国内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十精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努力改变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现状,不断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竞争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4] 周晓虹。国内社会与国内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矛盾论论文范文6

(一)场化与政策的矛盾

股是场经济中更场化的一个部分,按道理讲,股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场化,但在我国“政策”这个概念自我国股诞生以来就没有下过历史的舞台。“政策”是指利用政策来影响股指的涨跌,政策的操作和影响对象很明确,那就是股票指数。政策在本质上是对现代场经济原则的违背。我国股过去长期历尽磨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行政权力对场运行与发展的过分干预和控制。由于是“政策”,在我国投资者往往热衷于揣摩政策意图甚至某个官员的讲话,在股低迷时更是将希望寄托在政策“救”上,不仅造成政策压力很大甚至难免顾此失彼,而且也扭曲了股票场本身的运行轨迹和运行规律。

(二)大、小非解禁与稳定场的矛盾

流通性是股票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国外成熟股票场都是全流通场,但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却存在着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且同股不同权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股权割裂的状况,我国从2005年开始进行股改,非流通股股东(大、小非)通过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换取几年后股票进入二级场流通的权利,即所谓的“限售股解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限售股解禁进入二级场,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为非流通股股东基本上是以一元面值购得股票,甚至其投资成本每股尚不足一元,而流通股东却是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溢价购得。如果非流通股一下子涌入二级场,那股价一定会暴跌,非流通股股东套现获得暴利,流通股持有人却损失严重。

(三)上公司公众化与上公司诚信缺失的矛盾

上公司可以称之为公众公司,因为它通过资本场向公众股东募集资金,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对公众股东负责,因此上公司应该更讲诚信。然而我国的上公司却往往不讲诚信。

2、其他方面的不诚信。一是信贷及担保活动中的不诚信。目前上公司的股权因为债务纠纷及担保责任被法院冻结、拍卖、抵债的情形较为普遍。二是随意改变募集资金投向,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与当初承诺相差千里。三是“重融资,轻回报”,只一味考虑股的融资功能,不计公众损益地进行再融资,而到了需要对股东负责,需要对股东分红的时候,却难以给予有吸引力的回报。国内平安在A股上不足一年的情况下就“狮子大开口”,推出1600亿元的再融资方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化解矛盾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培育证券场

2、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场建设的重要环节。成熟的证券场均有一套完整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概括地讲,主要是投资者的协商机制、教育机制和赔偿机制。通过集团协商的方式,对证券场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协商和索赔,从而在制度上约束发行主体、中介机构甚至监管机构的行为。开展投资者教育更是场监管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此外,成熟场一般都设立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基金中心或公司,致力于在会员公司丧失清偿能力时对投资者的赔偿工作。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应借鉴成熟场经验,逐步建立我国投资者保护机制,真正把保护投资者利益落在实处。

(二)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大、小非解禁对股票场的冲击

全流通是我国股票场的发展方向,但是实现全流通的过程应尽可能平稳,尽可能避免对场造成过大的冲击。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的股在汹涌的大小非解禁潮中颤抖甚至摇摇欲坠,这种局面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我国的金融稳定乃至社会稳定都会因此而动摇。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小非解禁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积极采取措施,将大、小非解禁的不利后果降到更低。

1、要求大、小非减持前应做详尽的信息披露。大小非减持信息披露制度是一个合理的要求。一方面,它没有破坏股改之初各方达成的协议,另一方面,由于大小非具有接触上公司信息的天然优势,其他流通股股东与其相比,在信息获得上存在客观的不公平,因此,要求其在抛售股票前对抛售的理由、数量、期限做一个充分说明,是符合公平原则的,同时也可以防止由于信息不透明而引起的恐慌性抛售,从而有利于场稳定。

2、对大、小非开征资本利得税。通过提高大、小非的套现成本遏制大、小非在限售股解禁后的强烈抛售冲动,从而减轻大、小非减持对场的冲击。同时,为了鼓励产业资本的长期投资,资本利得税的税率应有差别,即解禁后持有的时间越长,税率越低,而对于解禁后急于套现的(如解禁后1年内套现)则征收高额的资本利得税。有人认为,仅对大、小非征收资本利得税对大、小非不公平。对此笔者认为公平应当是指实质上的公平而不是表面上的公平。考虑到大、小非在股改中为获取流通权而支付的非公平对价以及极其低廉的持股成本,对其抛售后获得的暴利征收资本利得税,恰恰是体现了实质公平的要求。

(三)想方设法打造诚信上公司,提升上公司的整体质量

1、完善上公隐私人治理结构及运作。上公司诚信的缺失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运作不规范有密切关系,因此打造诚信上公司首先就要完善上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及运作。具体来说,一是要督促上公司董事、监事、管理强化股东权益意识及规范运作意识。二是要完善上公司财务管理制度、重大投资决策、关联交易决策等内控制度,并保证制度得到有效执行。三是要督促上公司设立以独立董事为主体的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切实保障独立董事履行职责。四是要完善企业经理人场化聘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矛盾论论文范文7

一、案件中社会矛盾的产生类型及危害

案件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案发后又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并贯穿于协商的整个过程。隐私实践证明,在协商的检察环节将不可避免地面对诸多由案件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一)案件本身积聚的社会矛盾

(二)由案件而引发的次生矛盾

案件不可避免地对原有平和的社会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产生了诸如赔偿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对办案人员的仇视问题等大量的社会矛盾,很可能引发次生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如20__年2月,我院受理了公安机关移送的丁×案,经审查得知,丁×犯罪时刚满14岁,在玩捉迷藏游戏时,对本村童×实施了接触式奸淫,后经检验该女处女膜完好。案件发生后,童×的父母难以接受,要求隐私机关从严处理。而丁×的父母在赔礼道歉得不到谅解后认为,丁×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是童家得理不饶人,从而使原本相安无事的丁童两家一时反目成仇。

(三)造成案件发生的深次社会矛盾

(四)隐私机关办案过程中引发的社会矛盾

二、检察机关在案件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级、各地检察机关十分重视化解案件中的各类社会矛盾,并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在实践中,检察机关在案件的社会矛盾化解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尚未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案件存在社会矛盾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在当前社会矛盾高发期的重要时期,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是检察机关办理案件、履行监督职责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同时,案件中的社会矛盾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牵连性等特点,掌握、控制、化解这些社会矛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才能较好地处理这些社会矛盾,才能不因检察机关的疏漏而致使社会矛盾发生恶化、激化。检察机关作为全程参与协商的隐私机关,在办案中完全可以多方位、多次地掌控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但在当前,检察机关尚未建立起发现、应对、处理这些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尽管在工作中也很重视对社会矛盾的化解,但许多都是零碎型、应急型的,忽略了许多可能恶化和引发新冲突的社会矛盾和矛盾隐患,有的甚至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

(二)自觉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不强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重在落实到具体的办案中去。这就必须要求每一名办案干警必须具备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实践中,一些干警对化解社会矛盾有畏难情绪,或者习惯于就案办案,使许多社会矛盾被忽视,主动开展矛盾排查的不多,仅仅是被动地做工作,有关当事人不来申诉,不来吵、不来闹就自动忽略。还有的搞本位主义,只要不在检察环节出问题就行。更有甚者,与其他隐私机关相互推诿,将矛盾引至其他机关,严重影响了隐私机关的公信力。

(三)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不足,方式方法不多

检察环节的社会矛盾相对于其他社会矛盾,更具激烈性、对抗性。开展案件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不仅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心,更需要有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基工作经验为基础的方法和策略。但在实践中,许多检察官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丰富的检察理论知识并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在面对社会矛盾时往往手足无措,找不出矛盾的关键所在,不知从何处下手。而且,在处理矛盾纠纷时,方法单一,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引发当事人不满,矛盾化解工作效果不佳。

三、检察机关案件矛盾化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建议

面对大量而复杂的社会矛盾,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就难于保证在检察环节有效地化解这些社会矛盾。笔者结合本院的工作实践,认为在检察环节建立案件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可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氛围

1、明确建立检察机关案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检察干警的理想信念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和形势教育,让干警们充分认识到,化解领域的社会矛盾是检察机关的 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是检察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具体体现,是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以此增强干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办案中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2、明确解检察机关案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界定和涉及的范围。即将案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目的、范围、要求、标准、实现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形成方案,使干警对案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进行全面的了解,牢记于心,增强干警在工作中自觉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的思想意识。

3、明确检察环节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职责分工。检察部门的办案干警是化解本环节社会矛盾当然的责任主体,负责化解社会矛盾的具体工作。而科负责人、分管检察长,乃至检察长同样是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主体,根据矛盾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确定工作职责,形成多次的工作格局。同时,负责案件社会矛盾化解的综合管理部门必不可少,该部门可单设,也可以案件管理部门为依托,掌握、控制社会矛盾化解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协调处理各种关系,使矛盾化解工作得以规范、有序、有效地进行。

(二)抓住重点,建立社会矛盾化解工作良好的运行机制

检察环节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并非无规律可循,特别是矛盾预警(或风险预警)、办理流程和评查考核三项工作,是建立该机制的核心。

2、建立规范的社会矛盾处理流程。一是风险评估。社会矛盾综合管理部门作为社会矛盾化解的控制中心,对各方面综合来的信息进行评估、分类、分级,保证社会矛盾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二是合理分流。对依职责应当由政策和其他机关办理的,可以通过发检察建议书的方式,监督其依法办理;对影响协商程序进行的社会矛盾,由检察机关自己办理;对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可与地方政策和其他职能部门联合办理。检察机关自己办理和联合办理的,指定办理责任人和责任领导(一般为案件承办人及其上级领导),并限期办结。三是指导控制。承担社会矛盾化解的责任人应当根据掌握的社会矛盾特点拟定工作预案,报责任领导或检察长审定后实施。在矛盾化解过程中,责任领导和检察长通过听取汇报、指导、参与等手段,掌握、控制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中的政策和策略,确保社会矛盾化解合法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查考核方式。对办理完结的社会矛盾纠纷,应及时报社会矛盾综合管理部门进行评查,复核社会矛盾化解情况。必要时,可对化解社会矛盾的效果进行评级。同时,检察机关还应将化解社会矛盾的情况纳入案件质量管理和目标考核之中,年终进行全面考核。

(三)加强配合,增强案件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成效

1、按照检察一体化要求,在检察机关内部形成良好的矛盾化解机制。案件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必须全院齐心协力,多部门开展联合,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控告申诉部门可将职责前移,与刑检部门联合处理社会矛盾;隐私行政检察部门对涉及赔偿等隐私领域的社会矛盾开展说理解惑工作;自侦部门对案件侦办人员涉嫌收受贿赂、渎职、徇私、徇情枉法而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隐患,应及时介入侦查,构成犯罪的依法处理,给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复。

矛盾论论文范文8

【关键词】莎士比亚 悲剧 文化渊源

一、高贵显达的出身

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这也许是当观众普遍的审美期待。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经过这次思想大解放,是一次了不起的思想变革。但文艺复兴毕竟孕育于中世纪,诸神仍依稀可见,人们得神的崇拜心理、宗教情感还没有完全消除。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莎士比亚本人就深受基督教学说的影响。悲剧主角应是能体现人类的伟力形象,应具有英雄的形象,平民很难胜任这样的角色。

二、矛盾、偏执的性格

观察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时期的悲剧,且不论原因何在,悲剧主人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性格的不健全和两面性。在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各自行动中,主人公性格的某些方面一旦占上风,都表现出不可抵挡的摧毁性的威力。主人公就是在它的主宰下走上了毁灭的道。哈姆雷特中的丹麦王子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潮中心威登堡求学的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父亲的不明猝死,母后的仓促改嫁,朝野的谣言四起,使一向无忧无虑、乐观的王子变得忧郁起来,怀疑起来。他的疯是装给弑父的叔父和“脆弱”的母亲看的,疯癫中不乏理智,时而表现出快刀斩乱麻似的果断,如他用剑刺死了躲在幕后的弄臣波洛纽斯,但终究摆脱不掉其迟疑、犹豫的人性,他没有在其叔父独自一人作祷告忏悔时在背后轻而易举地结束他罪恶的一生。哈姆雷特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杀死弑君的罪魁祸首,重整颠簸的乾坤,挽救脱了节的时代。并且在父亲鬼魂次向他昭示罪恶的真相时,即对其父在天之灵郑重起誓,迟疑不决的性格使他贻误了不必付出血的代价就可完成复仇任务的绝好机会。在老国王亡魂的一再催促下,他虽然杀死了篡位乱伦的叔父,但作为“一世英才,仕人的眼睛,学者的舌头,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的他拖着长长的回声倒下了”。李尔王中轻率、虚荣李尔王着魔似的突然固执地决定将全部权力和国土交给两个口是心非的女儿戈奈丽尔和芮艮,出于头脑发热的这个轻率决定,使他成了一个威风扫地的高级乞丐,大权旁落后的遭遇(两个女儿处处刁难他)使他发疯,真心爱他的小女儿考黛丽亚的被害使他的神经更后崩溃,虚荣固执导演了这场悲剧。

莎士比亚把戏剧看作是“时代的缩影和简史”,比作照射社会和人类灵魂的“镜子”。我们不能抛开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去考察悲剧发生的原因。但是,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性格缺陷,某一癖性不正常地朝一方向无限延伸和发展,确实对悲剧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促成作用。在这类悲剧除了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外,也是莎士比亚对多极人类本性的有意识的探索。

三、身不由已的行动

哈姆雷特、麦克白斯相信鬼神自不得言,奥塞罗也是相信的。他在杀妻前联想到了唇红齿白的天使,杀她后又感到被误杀的苔丝德蒙娜是属于天堂的,而他自己却“将被魔鬼用鞭子赶走”,不许他张望这天堂的景象!迷信、宿命思想在当时英国即使是一些人文主义者的头脑中还依然存在。这是悲剧主人公行动身不由已的社会现实基础。

四、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

几乎每个悲剧主人公在道德面上均有缺陷,他们没有一个是完美道德的化身和楷模。既非播洒爱的人间天使,也非十恶不赦的魔鬼撒旦。受古代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模仿说影响,莎士比亚也认为戏剧是对现实的摹写,是对人生的“模仿”,是“时代的缩影和简史”。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莎士比亚,对处在巨大的历史转换时期的这种社会道德特点,进行了忠实的描绘。不再一味盲目地高扬人性,对人性的弱点也予以暴露。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莎士比亚的悲剧不论是沿用旧题材,还是当代事件,都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思想意识。莎士比亚的悲剧主人公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的精神面貌,折射出当时英国人生状况和社会现实的某些本质,在创作中选材本身就包含了作者对事件和事实的理解和阐述。

参考文献

矛盾论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中药学专注;毕业设计;工作实习

中药学专注是一门特色学科,目前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均招生

中药学专注学生,而且随着综合院校纷纷成立药学院,很多综合类也开始招收中药学专注学生。中药学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各院校对中药学学生培养主要为4年制,开设与中药学学科相关的各门课程,主要包括专注课程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还有专注基础课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虽然培养计划不尽相同,但大部分为三年半的基本理论学习,半年的毕业设计,有些院校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甚至大于半年,足见各院校对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十分重视。在平时的上课期间,虽然各院校都会开设很多的实验课,但绝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小,因此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不能培养出科研思,独立完成科学研究比较困难。因此,各院校在培养本科生中都会设计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完成论文。因此,毕业论文是生四年生活的检验,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更佳途径。毕业生也希望自己能够完成一份有分量的论文,为自己的四年生活划上完美的句。

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每个毕业生来说都是头等大事,但目前中药学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各个用人单位对没有任何工作和实践经验的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有着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如何快速地融入社会,熟悉即将从事的工作内容,尽快为企业单位创造出效益,是摆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面前的共同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用人单位提出毕业生在毕业前的一段时间到用人单位实习,这样一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用人单位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既要完成实习工作又要在没有指导教师帮助的情况下,独自完成毕业论文,从精力和能力来讲都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编造、抄袭就不可避免;对学校教师来讲,常常陷入体会学生的难处,对质量低下的论文视而不见,还是以牺牲学生的实习,施加压力,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论文的两难境地。难道毕业论文和工作实习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真的没有“鱼与熊掌兼得”的方案吗?

针对当前的现状,我们既要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又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使二者兼顾,必须多管齐下,各个环节统筹协作,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矛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

下方面加以考虑。

一、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不包分配不是不管分配,从学生进入学校的天到毕业的那天为止,都要不遗余力地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其中。首先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需向学生灌输所学知识和将来就业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本专注的就业方向和前景,指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使学生尽早构建起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仅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要专注化,了解用人单位的专注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真正向校企联合实习基地输送学生

养,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可以检验其所掌握的专注知识水平,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可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

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毕业生早日融入企业创造价值创造了条件。目前很多高校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建立很多实习基地,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往往为挂牌实习基地,真正向实习基地输送毕业生去完成毕业论文的并不多。主要一方面企业往往不能提供很多学校毕业论文要求的格式的论文内容,二是学校没有真正建立校企联合毕业实

习毕业论文如何完成的制度,使得学生在企业里实习的内容无法

和毕业论文真正成为一个体系。因此,这就需要各个学校认真地考虑将毕业论文灵活化,不要格式化、统一化处理,使得学校能真正地利用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

三、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改革

毕业设计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素质能力的重要课程,如果不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有效整合,就等于为社会输出了一个半成品或不合格的毕业生,这对用人单位、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一种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首先,对毕业设计和教学环节进行整合。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科学的目标,既不能过松又不能强度过大。通过制订目标会让学生有一定的紧迫感,从而提高效率,让学生在成功实践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同时,学校应多给学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鼓励低年级学生根据兴趣加入,让他们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

独立设计的能力,为择业和日后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设立淘汰制。从教育体制上来说,高校应当建立淘汰制,而淘汰制应该是在每个阶段都存在的,不仅仅是在毕业阶段。如果说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是场经济下企业用人的法则,那及早引入淘汰制,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才成长更好的保护。

盾,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而且随着社会就业环境影响较大,应当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写在前面的话』

那个纯粹的实验环境不见了,既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又不能回到静止状态。一不小心滚落到地上,有重力、摩擦力、空气阻力,还有不知道哪里飞来的横力。还好自己有一定的质量,可以抵消一部分力,可更多的却是不可抗拒力。

再也不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了,前面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人生。

再也回不到那个降维的世界了。

『正文』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我曾有一段时间,徜徉于各种育儿公众。看的多了,困惑也多了,焦虑也多了。

公众上充斥着各种育儿案例,各有说辞,各有道理。有的说三岁前孩子更好跟母亲,三岁后父亲的介入时间要逐渐增多,甚至还有一种说法,孩子出生更初的16个小时更好要和母亲在一起;有的说短暂的亲子时光并不比长期陪伴差。有的说孩子分床睡要早;有的说给孩子安全感更重要。有的说单亲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不好;有的说紧张的家庭氛围还不如早早分开。更不要说早期严格教育干预与美好的童年的争议。。。

更令人苦恼的是,你会发现你的家庭中会同时出现上述或不仅仅上述的几种情况。有的方面你做的好,有的方面你感觉并不好,那哪个方面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大呢。

我又开始去查阅各种育儿有关的书。一次,我读了情感依附。书中跟踪了几十个婴儿从出生到三十岁的成长过程,并记录了不同阶段对他们及家人的回访。即使在外人看来很优越的家庭环境,也可能成长出一个糟糕的成年人;而很糟糕的家庭环境,也可以有机会成就一个非凡的人生。

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这背后的力量是什么鬼?

从矛盾论的角度,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我们无法获知孩子周围所出现的种种会将他带往何处。但是对于我们,如果发现一条我们认为有意义的,就可不必彷徨,踌躇,不断增强你的定力和信心,让其始终成为处于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帮助孩子一走下去。

如果你发现在这个主要矛盾之下,看不到任何变化,那也因为还处于数量的变化阶段,请耐心等待,当数量的变化达到更高点时,必将引起分解,更终发生质的变化。

一旦那一天来临,你发现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那么就随之转变吧。

五、对抗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我们和孩子之间一定有对抗,那是想法的对抗,也是信念的对抗。不要惧怕对抗,对抗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我们处理方式的反思。

更不要为了对抗而对抗。因为除了对抗,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写在后面的话』

三篇下来,论述了大概。

矛盾论对具体的言行并没有可操作的指导;相反,可以澄清我们的很多误解,帮我们辨别育儿中片面的真伪。见仁见智,育儿中本来就存在着各种矛盾,不仅有主要矛盾,还有次要矛盾,而各个矛盾自身又存在着主要和次要负面。这些矛盾并不是不可兼容的,而常常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我们在孩子成长的不同的阶段,抓住主要矛盾就可能事半功倍。

育儿如同演讲。我们站在台上关心的是自己,听众在台下关心的也是他们自己。孩子的痛点是什么(有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他们期待从我们身上获得什么,我们有什么可以帮助到他们。放下功利的心,满足他们的需求,亲密的亲子关系便不请自来。(注:此段改自于“我是潇白兔”的演讲。)

『题外话』

一张棉棉画的太阳与八大行星。她真的是爱死太阳系了。

找一找,在漆黑的太阳系里,八个行星都在哪里呢?我们的地球和她可爱的月球又在哪里呢?

— END —

『写在前面的话』

那个纯粹的实验环境不见了,既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又不能回到静止状态。一不小心滚落到地上,有重力、摩擦力、空气阻力,还有不知道哪里飞来的横力。还好自己有一定的质量,可以抵消一部分力,可更多的却是不可抗拒力。

再也不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了,前面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人生。

再也回不到那个降维的世界了。

『正文』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我曾有一段时间,徜徉于各种育儿公众。看的多了,困惑也多了,焦虑也多了。

公众上充斥着各种育儿案例,各有说辞,各有道理。有的说三岁前孩子更好跟母亲,三岁后父亲的介入时间要逐渐增多,甚至还有一种说法,孩子出生更初的16个小时更好要和母亲在一起;有的说短暂的亲子时光并不比长期陪伴差。有的说孩子分床睡要早;有的说给孩子安全感更重要。有的说单亲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不好;有的说紧张的家庭氛围还不如早早分开。更不要说早期严格教育干预与美好的童年的争议。。。

更令人苦恼的是,你会发现你的家庭中会同时出现上述或不仅仅上述的几种情况。有的方面你做的好,有的方面你感觉并不好,那哪个方面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更大呢。

我又开始去查阅各种育儿有关的书。一次,我读了情感依附。书中跟踪了几十个婴儿从出生到三十岁的成长过程,并记录了不同阶段对他们及家人的回访。即使在外人看来很优越的家庭环境,也可能成长出一个糟糕的成年人;而很糟糕的家庭环境,也可以有机会成就一个非凡的人生。

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这背后的力量是什么鬼?

从矛盾论的角度,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我们无法获知孩子周围所出现的种种会将他带往何处。但是对于我们,如果发现一条我们认为有意义的,就可不必彷徨,踌躇,不断增强你的定力和信心,让其始终成为处于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帮助孩子一走下去。

如果你发现在这个主要矛盾之下,看不到任何变化,那也因为还处于数量的变化阶段,请耐心等待,当数量的变化达到更高点时,必将引起分解,更终发生质的变化。

一旦那一天来临,你发现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那么就随之转变吧。

五、对抗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我们和孩子之间一定有对抗,那是想法的对抗,也是信念的对抗。不要惧怕对抗,对抗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我们处理方式的反思。

更不要为了对抗而对抗。因为除了对抗,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写在后面的话』

三篇下来,论述了大概。

矛盾论对具体的言行并没有可操作的指导;相反,可以澄清我们的很多误解,帮我们辨别育儿中片面的真伪。见仁见智,育儿中本来就存在着各种矛盾,不仅有主要矛盾,还有次要矛盾,而各个矛盾自身又存在着主要和次要负面。这些矛盾并不是不可兼容的,而常常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我们在孩子成长的不同的阶段,抓住主要矛盾就可能事半功倍。

育儿如同演讲。我们站在台上关心的是自己,听众在台下关心的也是他们自己。孩子的痛点是什么(有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他们期待从我们身上获得什么,我们有什么可以帮助到他们。放下功利的心,满足他们的需求,亲密的亲子关系便不请自来。(注:此段改自于“我是潇白兔”的演讲。)

『题外话』

一张棉棉画的太阳与八大行星。她真的是爱死太阳系了。

找一找,在漆黑的太阳系里,八个行星都在哪里呢?我们的地球和她可爱的月球又在哪里呢?

— END —

以上关于“从矛盾论处理亲子关系的案例”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中的矛盾情况(简单方法)”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www.yuefachezhuang.com/news/2432.html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