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亲子关系缺乏(令人心动的亲子沟通技巧)

admin by:admin 分类:亲子鉴定可以悄悄做吗 时间:2024/04/23 阅读:24 评论:0

如何改善亲子关系缺乏(令人心动的亲子沟通技巧)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更为重要的一环,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也能为孩子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有些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并不理想,表现出了种种不好的迹象。那么,亲子关系不好的表现有哪些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亲子关系不好的表现

一、家庭气氛紧张

家庭气氛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更为敏感的因素之一。在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中,经常会出现家庭气氛紧张的情况。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常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也变得异常困难。这种紧张的家庭气氛不仅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二、沟通不畅

在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往往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父母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工作忙碌或者其他原因而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孩子也可能会因为不信任父母或者不愿意与父母沟通而导致沟通不畅。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会感到自己被忽视或者被冷落,从而对家庭产生负面情绪。

三、家庭成员间缺乏信任

在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的不信任而感到受到了侮辱,也可能因为自己对父母产生了怀疑而产生矛盾。父母也可能因为孩子的行为不端而对孩子产生不信任,从而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与互动。

四、家庭成员间缺乏情感支持

在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支持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父母可能因为自己忙碌而无法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也可能因为自己的心理问题而无法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从而对家庭产生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亲子关系不好的表现主要包括家庭气氛紧张、沟通不畅、家庭成员间缺乏信任和缺乏情感支持等方面。这些表现不仅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亲子关系的改善之道,为孩子和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和情感支持。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注心理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什么是畸形亲子关系

1、 畸形亲子关系的表现

畸形亲子关系的表现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父母对子女的过度控制和压力

父母可能会对子女施加过度的控制和压力,要求子女在学业、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甚至是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这种过度的控制和压力会让子女感到无法自主,产生焦虑和压力。

父母可能会对子女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过度的惩罚和责备,让子女感到自己总是做错了事情,无法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支持。这种惩罚和责备会让子女产生自卑和消极情绪。

1.3 父母对子女的需求和情感需求缺乏关注和回应

父母可能会忽视子女的需求和情感需求,不关心子女的内心感受和需要,让子女感到被孤立和忽视。这种缺乏关注和回应会让子女感到无助和失落。

2、 畸形亲子关系的成因

畸形亲子关系的成因很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父母的个性和心理问题

父母可能有个性上的缺陷或心理问题,比如控制欲过强、焦虑、抑郁、自卑等,导致他们对子女的互动方式和行为模式不正常。

父母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也会对他们的亲子关系产生影响。如果父母自己在家庭中受到过度控制或忽视,他们可能会把这种模式延续到自己的子女身上。

2.3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模式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模式也会对亲子关系产生影响。如果父母过于强调权威和控制,或者是缺乏关注和回应,会导致亲子关系出现问题。

3、 畸形亲子关系的危害

畸形亲子关系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畸形亲子关系容易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自卑等,也容易导致子女产生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自伤行为等。

畸形亲子关系会让子女感到压力和焦虑,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3 人际关系问题

畸形亲子关系会影响子女的人际关系,让子女产生孤独感和不信任感,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如何改善畸形亲子关系

改善畸形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和子女共同努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父母要关注子女的内心感受和需求

父母要尽量关注子女的内心感受和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认可。

4.2 父母要尊重子女的个性和选择

父母要尊重子女的个性和选择,不要过度控制和干涉子女的生活和学习,让子女有自主的权利和空间。

4.3 子女要主动与父母沟通

子女要主动与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父母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5、 畸形亲子关系的预防

预防畸形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1 父母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父母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时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不要把负面情绪和压力转嫁给子女。

5.2 父母要注重亲子互动

父母要注重与子女的亲子互动,给予子女足够的关注和回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5.3 父母要尊重子女的个性和选择

父母要尊重子女的个性和选择,不要过度控制和干涉子女的生活和学习,让子女有自主的权利和空间。

6、 畸形亲子关系的治疗

如果已经出现了畸形亲子关系,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父母和子女可以寻求专注心理的帮助,了解自己的问题和需要,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6.2 进行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帮助家庭成员理解彼此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6.3 学习正确的亲子教育方式

父母可以学习正确的亲子教育方式,了解如何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7、 案例分析

小明是一个初中生,他的父母经常对他施加过度的控制和压力,要求他在学业、生活和兴趣爱好方面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小明感到无法自主,产生了焦虑和压力,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他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继续对他施加压力,导致小明的心理状态越来越糟糕。

畸形亲子关系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需要我们重视和预防。父母和子女要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注重互动和沟通,让孩子健康成长。

亲子沟通方法第1篇

1、介入式沟通

孩子在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想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小脑袋里有十万个问题等着你来解答。这个时期是孩子更孤独的时期;是情感的盲区。家长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在一个人玩玩具的时候,常常会用两种不同性格的角色,自己与自己对话。如果你觉得他太孤独,找个小朋友与他一起玩,往往会看见他们因为一些小事大吵大闹的不可开交。

这就需要家长多关注孩子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多关注孩子想什么;多问孩子为什么;多用耐心、理智的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更不能回避和敷衍孩子提出的尴尬问题。一定要多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卡通片和孩子一起了解其中快乐的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剧中幽默风趣的对白,了解的越多越好,它会在日后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变成你和孩子调解情绪“法宝”。感染孩子的心灵,拉近与孩子年龄跨越,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不折不扣的成为他的知己。

2、引导式沟通

建立了友谊桥梁,在你走近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慢慢的也会走进你的世界。他会常常观察你的一言一行,模仿你的一言一行,尤其是你的不良嗜好,其中包括吸烟、喝酒、说脏话、等等。

所以,孩子不良习惯是家长的不良行为引导的结果。要想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首先家长在家庭中变成爱学习、爱读书的典范;只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正确实施“亲子教育”。在你养成好的习惯以后,不知不觉的有一天,会发现孩子平时看的卡通片孩子很厌倦,反而和你一起看科技频道记录频道的节目。你每天在沙发上读书的时候,他也拿一本小书凑上来和你一起读书。

这就是孩子天生的模仿能力,所以,“引导式沟通”就是利用孩子善于模仿的天性,要求家长在日常社会中,想让孩子向那个方向发展,家长首先要以自己作示范,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只有在“引导式沟通”的作用下才能真正达到“亲子教育”目的。

3、立体式沟通

与孩子沟通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在孩子一生的不同时期,会遇到种种难题,家长们不要放弃孩子想与你沟通的机会,也不要放弃孩子不想与你沟通的话题。

为什么这样讲?在现实生活中有个怪事:孩子在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往往是孩子想找家长沟通,家长总是有事情忙,不愿意解答那些无聊的、很粘牙的问题,这就等于家长放弃了与孩子沟通更佳机会。往往家长与孩子无话不谈的家庭,多是从小就打下了与孩子沟通互动的好习惯。不要等孩子思想逐渐成熟了,家长或学校发现孩子出了问题,才想与他沟通,这时的孩子已经不想把自己的思想与家长。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与同龄人倾诉心声。这就是目前一些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紧张”主要原因。像断了线的风筝,家长无法把握孩子的心理和想法,孩子有可能落入歧途,造成不可晚会的结果。

前些日子,我在一所学校给学生家长做“亲子教育”讲座,课后围上来几名家长与我探讨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一名家长,至今还记忆犹新。她是这所学校的保洁员,前几天就听说学校会来老师给家长讲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今天虽然是星期日她特意赶来听一听,对我讲述自己孩子的经历时心情非常激动:我的家庭条件很困难,丈夫几年前忍受不了家庭的困境与自己离婚去了南方,一家人就靠自己作保洁员这点工资糊口。还好孩子学习很好,从不叫心,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中学。我一天到晚忙着工作,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一直很优秀,我以为他学习方面不会有什么问题。就在前不久,学校老师突然给我打来电话,我一听电话里老师说孩子已经很久没有上学了,学校要求孩子退学,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挂了电话我还是一头污水。急忙赶回家,孩子居然没在家,等到放学时间孩子才回来。把孩子叫到面前了解学校的情况,起初还撒谎不肯说实话,后来在事实面前他向我亮了底牌。原来背书包上学是个幌子,是到网吧泡了一天,到了放学时间再回家。我好话说尽,可没想到孩子像忽然变了一个人,置疑不读书了。我劝了几天眼看着没什么办法,又不甘心孩子就此错学,就到学校为孩子办理了“休学手续”。恨当初应该多关注孩子在学校情况,今天听了张老师的讲座,今后一定把精力多放在孩子身上,一定要让他回心转意。

亲子沟通方法第2篇

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或感情的过程,是将一系列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双向过程。沟通有两个基本目的,其一是降低不确定性,增进相互了解,达成共识。例如,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之前,如果没有适当的沟通,孩子对于去商场时是为了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是不确定的。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多种可能性,比如,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会提出要爸爸、妈妈买玩具。而爸爸、妈妈在去商场时,并没有计划给孩子买玩具,或者父母觉得给孩子买玩具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爸爸、妈妈不让步,任由孩子哭闹,也造成亲子之间的冲突。如果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之前,和孩子说明:“我们这次去商场只是为小侄女买一个生日礼物,你可以为小妹妹挑选一个玩具。但这次爸爸、妈妈不能给你买玩具。”这样,孩子对于去商场的目的就很明确了,孩子在去商场之前,已经有了“爸爸、妈妈这次不给我买玩具”的心理预期。这种明确的心理预期,使得不确定性减少,而亲子冲突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沟通的第二个目的是满足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了表达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父母认为,只要能让孩子吃饱、穿好、有玩具甚至给钱给孩子用就满足孩子的需要了。其实,这是对孩子的误解。与成人一样,孩子除了物资的需求之外,同样有精神或心理的需求。不仅如此,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心理的需求甚至远远超过对物质的需求。在一次幼儿园的调查中,我们询问孩子:“你觉得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一些孩子脱口而出:“大人可以打小孩,小孩不能打大人。”童言无忌的回答让我们想到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会习惯说“我说不行就是不行!”但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表达的机会或自己的表达被拒绝之后,孩子选择的就是退缩或者敷衍,甚至撒谎。这并不是孩子生而俱有的,也不是孩子刻意要和家长对抗,而是一种“习得行为”,是一种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学会的消极应对策略。

对沟通目的的认识,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亲子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而言,亲子沟通问题主要存在3个主要的矛盾:

其一是父母的权威意识和孩子的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在国内,父母是“家长”,即一家之主。父母被赋予了家庭事务的决策权。不少父母容易潜意识地把这种“决策权”也应用到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之中,不容孩子把话说完,否认孩子的想法,甚至嘲讽和威胁孩子,以此表现自己的权威。而对于孩子而言,其独立的意识在2岁开始萌芽,逐渐有了“我”的概念,这种“自我”的概念表现了对于自己是个独立个体的认识,孩子逐渐能提出自己的要求,有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想要自己作主。这个阶段因此也被称为是孩子的“反叛期”。所谓“反叛”,只不过是孩子不再简单地完全接受父母的指令。但是,一些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这种发展变化缺乏了解,会误认为这时孩子是在挑战父母的权威,因此,容易采用斥责甚至打骂去压制孩子,让孩子服从。家长的打压或许换来了孩子暂时的“服从”和“听话”,但也可能造成了孩子胆小怯懦的性格,因为孩子会因此对“自我”产生不信任感;

其二是亲子沟通中的“目标导向”与“情感导向”的矛盾。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通常侧重于试图为孩子解决问题,而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往往侧重于希望与父母沟通感情。例如,小莉早上起床时,看到自己养了很久的一只宠物乌龟死了,她伤心地哭了起来,爸爸说:“孩子,有什么好哭的呢?别哭了,我明天给你另外买一只。”小莉听后哭得更大声了,她对爸爸说:“我不要另外一只。”爸爸说:“你再这样哭就没有道理了。”我们可以看到,在父亲与女儿的沟通过程中,女儿侧重于向父亲表达“我养的宠物死了,我很伤心”的情感,而父亲则侧重于“我给你另外买过一只宠物”;

其三是经验的差异而造成的。父母容易从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孩子的行为或告诫孩子,而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经验感受或与父母有不同的经验感受,从而无法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告诫,进而产生冲突。例如,孩子放学回家时带回来一盒新的橡皮擦,爸爸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孩子自己不可能有钱买橡皮擦,于是就问孩子:“你是不是拿了爸爸的钱去买橡皮擦?”孩子回答说:“不是!是同学给的。”爸爸想:“同学怎么会无缘无故给你橡皮擦?”于是就对孩子说:“不可能。你一定是偷了爸爸的钱去买的,还不承认?”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父母要怎样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呢?

首先,父母要为双方的交流、沟通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孩子是否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良好的环境是指父母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用词、语调和语气,同时尽量避开电视或其他吵杂声音等干扰源,并且尽可能找双方都可以专注的时间交流。如果父母一开始就咄咄逼人、气势汹汹,孩子必然会选择退缩。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如果爸爸发现孩子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可以在孩子完成功课后,用好奇的语气询问孩子:“今天怎么有一盒新的橡皮擦呢?”孩子说:“是同学给的。”爸爸可以接着问:“是哪个好同学给你的啊?”如果有必要,可以核实孩子回答的真实性;

其次,在沟通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聆听孩子的表达。聆听是沟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许多的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都是侧重“说”,而忽视了“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聆听,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说”的愿望。为此,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父母要尽量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回应如“嗯”或简单重复孩子说过的内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

第四,亲子沟通的基础是信任与权威。没有了彼此的信任,沟通也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亲子沟通中,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就意味着父母失去了教育的权威,因而也就丧失掉了家庭教育的基础。而父母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就必须率先垂范,言而有信,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庄子中“曾子杀猪”的故事:表明一方面,对孩子的承诺需要认真兑现,另一方面,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也不能随意承诺。尤其是当父母让孩子做选择时,更好避免开放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而应该提供封闭式的选择条件,例如“你今天想去哪里玩,游乐场还是动物园?”这样,父母能较好地控制实现承诺的可能性,进而树立起父母的教育权威。

郑福明

华南师范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哲学博士学位

广东省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与社区研究部

现代育儿周刊专栏作者

著有

学生职业指导,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方法第3篇

1、作为父母在沟通中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太强烈的词汇。不要在生气时沟通,有的家长因为暴怒的情绪无法控制自己,容易语无论次,说很多伤害到孩子心灵的话。当父母陷于不良情绪中的时候,是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这时候的“沟通”,往往是父母发泄了情绪,却给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2、成人面对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这样表达,就很难保证有效沟通。孩子根本没有听懂,自然没有任何教育效果可言。因此,父母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理解力。尽量把话说得明白准确,少绕弯子。

3、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内容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即使成年人也会有这种感觉,更何况年幼的孩子,他根本没有能力分析父母说话的良苦用心。父母如果对自己的语言方式作些讲究,可能教育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如果你想看到一件事情的结果,你就要把你想要的结果表达给对方。

(来源:文章屋网 )

亲子沟通方法第4篇

亲子沟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亲子沟通,是指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良好的亲子沟通能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不良的沟通会引发亲子冲突。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龄期到青春期过渡的阶段,是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工作是帮助人和社会解决问题的专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服务方法。本文试图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亲子沟通特点,发现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尝试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由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小学生顺利度过成长关键期,避免心理社会危机。

二、城小学生亲子沟通状况

(一)部分家庭亲子沟通状况不良,60%的家长认为需要亲子沟通指导

(二)家长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代际差异

(三)四年级的亲子沟通评价较六年级亲子沟通状况差

(四)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程序与方法

(一)反馈调查结果,进行需求评估

(二)具体介入

1、 家长学校。家长学校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主要参加对象为需要亲子沟通技巧培训及对亲子沟通感兴趣的家长。社工提前一周将讲座内容、时间、地点进行,由家长自愿参加。根据评估的结果来确定讲座和的内容,如“如何做父母”、“倾听与尊重”、“吾家有子初长成”等,主要是针对亲子沟通中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做法进行和评析,了解高年级孩子在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特点,增加亲子沟通的技巧,做与时俱进的家长。

2、 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个别方式对感受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功能。

在对亲子沟通教育的介入中,我们将学校的“心语工作”与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社”结合起来,面向家长与学生开展个案服务,主要对象为在亲子沟通方面遇到困难并希望得到解决的家长和学生,由社会工作者对家长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会谈,在这个过程中,严格遵守个案工作的伦理守则、工作原则,遵循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的程序,并做好相应的个案记录。

对在个案工作中经预估发现的家庭沟通方面的问题,经家庭成员的同意,邀请家庭成员进行家庭治疗,面向家庭成员开展工作,对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等进行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引导家庭成员发现问题,转变沟通的理念和方法,从而解决沟通中的问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的评估

在评估时,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工作者在每次活动后都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同时邀请学校教师、社会工作督导对介入活动进行评估。到目前为止,社会工作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评估结果显示,介入活动前后,服务对象有较明显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在家长面上,对介入满意的有92.3%,在沟通能力和沟通评价方面,家长和学生表示在介入前后亲子沟通效果和对沟通评价有了显著的变化。从督导的面上看,我们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有效的改善亲子沟通状况、介入亲子沟通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亲子沟通方法第5篇

关键词 亲子沟通;对话定向;服从定向;沟通能力

分类 B844

亲子沟通指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它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具体形式和重要途径,成为一个被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所共同关注的主题。早期的亲子沟通研究不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而仅作为传播学中一个应用在家庭成员身上的研究主题。因此,早期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专门界定,通常采用行为科学中对人类沟通的一般定义,认为沟通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以传递感受、态度、实事、信念和想法为特征的社会互动过程。亲子沟通研究中更常使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两种:量表或问卷法、观察法。其中,采用量表或问卷进行的研究通过自陈量表考察被试在某些沟通测量指标上的得分,研究者据此概括出被试家庭中稳定的、抽象的沟通特征和模式。而采用观察法进行的研究则通过对若干亲子沟通过程的观察,归纳出核心的研究变量来描述亲子沟通的一般模式(Dailey,2008)。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在探究亲子沟通的稳定沟通模式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状况。

1 亲子沟通研究中测量方法的使用与发展

尽管如此,这一量表仍被国内外致力于亲子沟通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广泛采用。根据对话和服从定向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低还可将家庭沟通划分为4种类型:高对话一低服从型、高对话。高服从型、低对话一高服从型和低对话,低服从型。这种清晰的“两维度四类型”的分析模式也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青睐,让这一工具广泛传播。而且,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两种定向的沟通模式能有效区分和预测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认知复杂性(Koestcn & Anderson,2004);同时,4种亲子沟通类型的儿童在亲子冲突解决策略(Shearman & Dumlao,2008)和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上(Vashchenko,Lambidoni, & Brody,2007)存在显著差异。

除了以上两个理论观点明确、测量工具结构较清晰的亲子沟通量表之外,还有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所需编制了其他一些测量工具。例如。Lucchctti和他的同事(Lucchetti,Powers, & Love,2002)编制了亲子沟通理解量表(Child-Parent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Scale,C-PCA),侧重考察亲子关系在沟通中的表现;McCarty和Doyle(2001)编制了亲子沟通量表(Parent-ChildCommunication Scale)在亲子沟通总体状况之外专门加入测量儿童沟通行为的项目。但是,这些工具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工具的编制和使用大都就事论事,缺乏深刻的理论思考,未能提出专门的理论观点或找到相应的理论基础。例如,McCarty和Doyle(2001)仅提供了量表的测量常

模资料,还未针对量表背后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框架建设进行介绍和说明。这可能导致工具所使用概念(如“交流开放性”“交流技巧”“情感表达”)和测量维度都因缺乏专门界定和说明而被误解、误用,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这些测量工具的传播和推广。

采用测量方法进行亲子沟通研究的研究者中,另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以家庭功能研究著称的Olson及其同事。Olson以其家庭功能理论为基础先后编制了两个与亲子沟通有关的测量工具(Galvin,Bylund, & Bromine,2004)。虽然Olson的家庭沟通理论明确提出沟通是家庭实现其各种功能的途径,也是提升其家庭功能的核心但是他并未在理论上详细界定亲子沟通的结构和特征。这为其工具编制带来一定困难。果然。Olson所编制的个测量工具:父母一青少年沟通量表(the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Scale,PACS)在后来的应用中就出现了测量维度难以区分、测量内容含糊不清的问题。

综上所述,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表现出一些独特优势,如其通常采用的被试自评方式能够帮助研究者迅速把握亲子沟通中抽象的、稳定的特征和模式;再如,各种测量工具从沟通模式、沟通能力等不同角度描述亲子沟通状况,丰富了我们对亲子沟通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也表现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专门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缺失,导致测量工具缺乏理论支持;目前研究主要关注沟通中的服从性和开放性,缺乏对其他重要沟通模式的考察:由于缺乏理论背景和相应概念体系,目前测量研究中测量次(关系模式面、个体能力面等)混乱。鉴于此,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观察法直接收集、分析原始的亲子沟通过程,希望能从中抽取并概括出更丰富的、更有代表性的沟通模式。

2 亲子沟通研究中观察法的使用与发展

在亲子沟通研究中,观察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领域中。两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关心亲子沟通过程,并能从丰富的沟通行为和复杂的沟通现象中抽象、概括出相对稳定的沟通模式。但是两者在对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分析维度,同时,两者对观察中所设定的沟通任务的看法也有一定差异。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观察法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2.1 观察资料的分析维度

采用观察法进行亲子沟通研究时,研究者通常设置一些任务情境以展示亲子沟通过程。研究者们常用的实验任务有三类:认知任务、社会性任务和自由活动。其中,采用认知任务作为沟通背景的研究通常选择对儿童被试而言较为复杂的任务,或者是在规定时间内儿童不可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如复杂的折纸任务(Barrett et al。,2005)、迷宫找捷径任务(Dumas & LaFreniere,

家庭中的自由活动被认为更真实,因此也被用来作为亲子沟通的分析背景,如考察母亲与害羞程度不同的幼儿之间的自由沟通(van Ingen,Moore, & Fuemmeler,2008)。但是,自由沟通由于无法控制亲子沟通内容和难度,可能给沟通行为评价和比较带来困难。此外,自由沟通普遍缺少压力刺激,不能体现亲子沟通的深模式和动力特征(Granic & Lamey,2002),而这些特征可能正是我们所关心的、导致儿童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自由活动任务在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中较少使用。

3 测量与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应用与发展状况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的亲子沟通研究在理论建构、测量工具建设和观察资料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测量研究普遍缺乏理论依据

另外,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理论基础,现有的各种沟通模式的理论构想(主要是对测量工具的说明)、所使用概念体系不尽相同。这导致相应测量工具中出现使用不同概念称谓同一特征,或者使用同一概念测量不同内容的情况。例如,上文中McCarty和Doyle(2001)的“亲子沟通”既指父母沟通开放性这类沟通模式特征,也包括父母或儿童的沟通行为特征。这些表现在测量工具中的问题很多都与理论建构有关。我们认为这是影响亲子沟通领域研究继续深入开展的关键问题。

采用测量方法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中,主流测量工具及其相应的理论说明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抽象沟通模式的有效手段和合理的解释框架,但这些工具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各种沟通模式的理论构想、量表维度界定都不尽相同,但在实证研究中却经常被相提并论,进行直接比较。从前面的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的亲子沟通测量工具基本可以分为三类:(1)对个体沟通能力的测量(如Olson的家庭成员沟通能力量表);(2)对沟通模式或关系的测量(如McLeod和Chaffee编制的沟通工具,以及Ritchie和Fitzpatrick的修订工具);(3)两者同时测量(如McCarty和Doyle的家庭沟通测量工具)。显然,有些工具测量的是沟通的不同方面,但在实证研究中却会出现将不同类型工具得到的结果互相比较,或者将测量不同方面的项目合成一个总分作为亲子沟通模式测量指标的现象(Lucehetti et al。,2002;McCarty & Doyle,2001)。

此外,这些工具大多存在明显的方法论缺陷:缺乏对沟通目标和具体行为特征的区分。通常,沟通是有目的的,或者旨在解决某个问题(如父母和孩子讨论如何改进学习),或者通过沟通增进双方的关系或确保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特定地位(如父母显示自己对孩子拥有权威)。而沟通行为特征则是亲子之间典型的沟通行为特点,它可以是习惯化而无意识的行为,也可以是为达成特定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识的做法。现有的量表要么是将沟通目标与具体行为(达成目的的手段)特征混为一谈,要么只是测定某个方面,缺乏方法论面的思考。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已严重阻碍了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有效应用。

3.3 观察资料分析维度界定不清晰

采用观察法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中,“温情”和“控制”维度是应用更广泛的沟通行为分析维度(DiBartolo & Helt,2007)。虽然这两个维度在理论界定上较为成熟、统一,但是在实证研究面却出现操作定义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同一概念在不同研究中含义不同,这为研究结果的比较和整合带来困难。

在观察研究中,研究者用来测量“控制”的指

标包括敌意策略、打断、过度保护、关系退缩、命令、语言或行为垄断、过分溺爱以及在认知任务中接触儿童的游戏材料或给予太多提示(Rubin et al。,2001)。显然,其中的许多行为是不同性质的,应该划归不同类型,但在观察研究中却被视为对同一变量的测量。同样的问题在“温情”概念上也存在。许多不同质的行为被作为温情的操作定义,如低温情指退缩行为、不关心、拒绝,同时也指批评和消极行为。这就导致同样是温情得分低的父母可能是对孩子漠不关心的,也可能是对孩子有敌意的,但这两种类型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却根本不同。除此之外,温情和控制两个概念在实证研究中还存在很大交叠。例如,Rubin等人(2001)用“过分热切关注”作为控制的形式,而其中却包含了明显的温情成分:Greco和Morris(2002)在其研究中将明显的“退缩”归为低温情,而这可能被其他研究者评为低控制。

3.4 观察资料分析中的还原论倾向

还原论思想在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个是将连贯的亲子沟通过程肢解为单个的行为元素;另一方面指对亲子沟通行为进行“去背景”的分析,将亲子沟通行为与其发生的具体任务背景剥离开来。下面将分别论述这两种情况。

第二个方面,在肢解沟通过程时,研究者无意中剔除了行为发生的背景信息,也消解了观察法相对于测量法而言较强的即时性和生态化优势。而且,行为对背景有天然的依赖性,那种将亲子沟通行为与其赖以发生的具体背景剥离开来的分析方法可能带来对沟通行为界定和解释的偏差。例如,Rubin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父母在亲子自由活动和认知任务两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表现出的沟通行为不同;Tenebaum和Callanan(2008)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在博物馆和在家庭两种环境中与儿童进行科学问题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沟通深度也不同。这表明,只有结合亲子沟通发生的背景才能准确判断父母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5 对儿童沟通行为的普遍忽略

4 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测量和观察两种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应用的状况及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亲子沟通理论模型的建构、测量工具建设、观察资料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改进和突破。

上文中谈到的许多问题本质上都源于这一领域缺乏建构良好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例如,观察资料分析中核心概念界定不清和操作定义混淆的问题意味着那些在理论上被确立的维度可能缺乏生态效度,不能有效地描述真实的亲子沟通,所以我们在指出具体研究的不足时也应当反思一下亲子沟通理论建设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同样,测量工具存在的测量内容和方法论等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一个概念体系明晰、观点明确的理论模型提供依据。而且,建构良好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能够为两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两类研究结果的交流提供平台,有利于亲子沟通这一研究领域的整体推进。更近,国外一些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着手就亲子沟通研究内容、相应理论框架等问题进行研究(Edwards & Graham,2009;Vries,Bakker-Pieper,Siberg, & Vlug,2009)。例如,Edwards和Graham(2009)试图突破以往服从定向、对话定向的二维沟通模式,发现其他有意义的沟通模式,于是提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内隐的亲子沟通理论,这个沟通理论会影响个体在亲子沟通中对交流信息的编码和解读;Vries等人(2009)则通过多项词汇研究,归纳出清晰性、反应性、支持性等七个衡量亲子沟通能力的维度,并用实验证明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沟通能力的评价维度不同。这些结果都为今后的亲子沟通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

亲子沟通方法第6篇

关键词青少年,亲子沟通,社会适应,测量。

分类B844.2

近年来,随着家庭系统理论和亲子关系互动理论的提出,研究者对亲子关系的研究逐渐深入,开始探讨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其中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历程中的特殊阶段,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1,2]。因此,本文主要对国外近20年来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进行综述。

1亲子沟通研究的理论

1.1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

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主要有家庭沟通图式理论和资源交换理论,这两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亲子沟通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各自做出解释。

1.1.1家庭沟通图式理论

Fitzpatrick的家庭沟通图式(Family Communication Schemata)理论[3,4]认为家庭成员有一个关于家庭关系和成员之间沟通的内在工作模型,即家庭沟通图式。该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指导个体对其他家庭成员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在一个家庭中,除了家庭成员共有的家庭图式外,还会因成员之间关系性质的不同,形成不同关系的沟通图式,例如夫妻沟通图式和亲子沟通图式。图式不同,其内容也不同。Fitzpatrick认为亲子沟通模式有两个维度,即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关系定向的沟通强调家庭和谐以及成员间的依赖,高关系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不应该与成人争论、不该表达不一致的见解;观念定向的沟通强调要为所有家庭成员创造一个不受拘束的交往环境,高观念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应该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每个家庭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的高低,可以把家庭划分为4种类型:一致型(两个维度得分都高)、多元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高,关系定向维度得分低)、保护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低,关系定向维度得分高)和放任型(两个维度得分都低)。Fitzpatrick关于亲子沟通模式的论述影响较大,引发了许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

从家庭系统观出发,研究者认为家庭是一个动态系统,有其结构法则和运作方式,沟通是维持良好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能够描述家庭运作状况的家庭功能模型,著名的模型有Olson的曲线理论模型和McMaster的家庭功能理论模型。

Olson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有效性的反映[5]。它包括3个维度: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其中,沟通是对亲密度和适应性起促进作用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通过沟通来表达亲密,也通过沟通来处理与适应有关的问题(问题解决、家庭争论等)。Olson从两个维度考察了沟通对家庭功能的影响。一是开放性沟通,它指亲子之间可以自由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没什么约束;二是问题性沟通,它指亲子之间在沟通时受拘束,表达看法时很谨慎,对沟通话题也有着很强的选择性。良好的沟通是开放性较强、问题性较少的沟通。他还指出,亲密性和适应性与家庭功能均呈曲线相关,亲密性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根据亲密性和适应性的程度,可以把家庭划分为平衡型、极端型和中间型。沟通良好的家庭属于平衡型。

McMaster认为家庭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6]。它包括6个维度:问题解决、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沟通是家庭功能中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通过沟通,实现问题解决、角色分工、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沟通尤其是家庭成员间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儿童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突然增强,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尊重理解,如果父母仍然把他们当作小孩子,那么,此时期的亲子关系可能紧张、冲突增加,或者子女疏远父母,对父母缺乏袒露。所以,在一个家庭中,旨在解决问题的沟通尤为重要,这种沟通对于维护亲子关系和家庭功能都很重要。

2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归纳起来,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主要有: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亲子关系、家庭特征以及文化因素。

2.1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

2.1.1人格特点

父母和子女的人格特点不但影响其自身的沟通行为,也影响着对对方沟通行为的感知。研究表明[7],外向者在沟通中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和支持性,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合作性较强,更倾向于与对方维持和谐关系;外向者和宜人性个体对他人行为善于进行积极的感知和归因,特别是高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较少感知到冲突,对冲突的评价也更为积极;神经质者较冷漠,倾向于把对方行为归因为不诚实,因此表现出较多的沟通担忧和敌意,难以与对方维持沟通。此外,沟通是一个互动过程,双方人格之间的关系也对沟通有影响。有研究者从人格交互作用的观点出发,验证了父母和子女间的性格匹配与较少的亲子冲突正相关[8]。

2.1.3年龄

亲子沟通是在亲子之间先前交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往形成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后继的沟通行为。Vangelisti对亲子关系满意度不同的青少年所报告的沟通问题进行了研究[12],结果发现亲子关系满意度低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多的沟通问题,其中主要是缺乏袒露,而亲子关系满意度高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少的沟通困难。

亲子沟通也建立在亲子双方对对方行为相互感知的基础上,父母和子女通过感知和解释彼此的沟通行为,进而影响着其后继的沟通,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反映了亲子之间的理解程度,也反映了其家庭特征。Barnes认为感知上的一致性水映了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例如,家庭特征),较高水平的一致性与家庭成员的亲密性相关,较低水平的一致性反映了家庭中更多的问题[5]。他发现,青少年知觉到的沟通比父母知觉到的更为消极,与父母报告的沟通相比,青少年报告的沟通开放性较低,问题性较多,这种知觉越消极,与父母的沟通越困难,此种知觉差异是亲子之间误解的标志之一。

2.3家庭特征

2.3.1家庭结构

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明显影响。Martha等人在一项追踪研究中[16],把家庭环境分为温暖、支持型和敌意、强制型两个维度,考察了家庭环境与亲子沟通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温暖、支持型家庭环境中,亲子沟通更为开放,他们能够耐心讨论彼此间的分歧,沟通中的问题较少;而在敌意、强制型家庭环境中,他们缺乏耐心、彼此抱怨较多,对冲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他们还发现,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在敌意、强制型家庭中,亲子沟通困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在温暖和支持型家庭中,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向良性循环发展。

2.4文化因素

3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发展

在有关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发展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了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积极适应的关系,也探讨了亲子沟通与青少年消极适应的关系,近年来,还重视了亲子之间的知觉差异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4亲子沟通的测量

目前,亲子沟通的测量主要着眼于两个角度:(1)型式学角度。从这一角度测评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强调了亲子沟通较为稳定的模式或规范。使用较多的量表有:Ritchie的家庭沟通型式量表(Revised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 Inventory,RFCP)和Olson的亲子沟通量表(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PAC);(2)着眼于以亲子沟通过程中的变量为指标进行测评,指标主要有:沟通话题、沟通频率、沟通方式、沟通兴趣和沟通问题等。其中把沟通话题和沟通频率作为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多,把沟通问题和沟通兴趣等作为指标的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前者比较客观,容易测查,而后者受到研究条件和技术的很大限制。但有研究指出,相比沟通的数量型指标(例如沟通频率等)而言,沟通的质量显得更为重要[23]。但如何评定沟通的质量又是研究者面临的一大困境。Rathunde认为能够反映更优沟通的指标是沟通兴趣,即家庭成员对沟通是否感兴趣或是否积极参与了沟通,如果家庭成员在谈话中可以激发好奇和喜爱,并相互倾听、表达不同观点,则可以达到沟通更优化[24]。Vangelisti认为衡量沟通质量就是考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他的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亲子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分歧、误解、盘问、行为约束、否认、批评、缺乏袒露和欺7个方面[12]。

就测量方法而言,问卷法是亲子沟通研究中更为常用的方法。此外,观察法、沟通日志法和访谈法也有运用。问卷法按报告人划分为:青少年报告、父母报告和亲子双方报告。以往许多研究都采用青少年报告。有人认为,从家庭系统角度考察多个家庭成员对亲子沟通的知觉,如采用亲子双向报告,能够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双向互动模式和深次问题,利于发现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和差异性[5]。与各种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缺点一样,孤立使用某种方法都有一定弊端,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相对合理的方法。目前亲子沟通测量的发展趋势是,研究者更多综合采用几种测量方法。

5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8 黄丽娜。 中学生亲子性格匹配及其与亲子冲突关系的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02

14 Sam Vuchinich, Rachel A O, Clara C P。 Problem-solving munication in foster families and birthfamilies。 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 2002: 571~594

22 Ohannessian C M, Lerner R M, Lerner J V, et al。 Adolescent-parent discrepancies in perceptions of family functioning and early adolescent self-pet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 Development, 2000, 24(30): 362~372

亲子沟通方法第7篇

关键词:亲子沟通研究;反思

一、亲子沟通内涵需明确

在英文中“munication”译为沟通,也包含传播、交往、交流之意,这些词在中文里的使用是有差异的。查找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传播”解释为“广泛散布”,“交往”解释为“互相来往”,“交流”解释为“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沟通”解释为“使双方能通连”。由此可见,若排除物质与文化面的指向,“传播”一般是指信息的单向流通,主要是点对面;“交往”含义较为宽泛,社会就是一个交往的网络,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的先决条件就是其成员之间的交往。有学者认为,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以一定的物或符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交流”与“沟通”较为接近,都有信息的双向流通之意,这也是亲子沟通研究中经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中,“沟通”一词,意为信息、事实、信念、态度和感受等在人际之间的传播、接收与理解过程,注重对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与规律的研究,沟通更强调信息交换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也有学者提出,沟通是指行为者之间通过有效语言、运用合理的协调方式达到真正理解或共识的行为。所以,“交流”虽有双向流通的意向,但它仅仅描述的是信息流通的来往方向,不必反映流通的效果,而“沟通”强调“沟”而务求“通”,必然反映流通的效果。

明晰“沟通”的内涵后,“亲子沟通”的界定就相应明确。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不仅指向信息的交流,还反映亲子之间获得相互理解、形成情感相通、达成共识的交流结果。

二、研究内容需明察

明确了亲子沟通的内涵,就如研究道上找到了标,所有的研究设计应在其指引下朝着研究目标迈进。要使研究内容不偏离轨道,在做研究设计时就需要围绕核心概念的内涵加以明察。

另外,如果我们不把握清楚亲子沟通的内涵,就会在一些相关问卷设计中出现混乱状态。如沟通频次、沟通时间、沟通内容等研究,被调查学生很可能有的报告的是沟通情景,有的报告的并不是沟通情景,不能真实反映亲子间的沟通状态,而只是交流状态。如孩子回到家,对妈妈说:“妈,我回来了”。妈妈说:“好,快去洗把手,马上吃饭了”。又如:餐桌上,孩子说:“爸,今天学校……”爸爸打断说:“哪来那么多的废话,快吃饭,吃了做作业去。”等这样一些对话能称之为“亲子沟通”吗?显然不能,应是“亲子交往”或“亲子交流”、“亲子对话”。

三、研究方法需丰富

从了解的角度来说,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双方互动性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单以静态的问卷调查难以反映沟通形成的机理及发展变化的特征。因此,一方面问卷调查应分别进行父、母、子三方报告,同时辅以纵向的追踪研究,能较好地考察父母及亲子之间对沟通的知觉差异、互动机制的演变特征等;另一方面,需要以访谈、观察、沟通日志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不同阶段学生亲子沟通的特点。国外的亲子沟通研究已经从宏观的型式学角度研究深入到微观的沟通过程研究,而我国目前深入的微观研究还比较欠缺,需要通过研究方法的丰富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3]张淑华。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2004,(2)。

[4]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5]王争艳,刘红云,雷雳等。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缺乏的表现”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如何改善亲子关系缺乏(令人心动的亲子沟通技巧)

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

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

方面:

亲子沟通不畅: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无法充分表

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导致误解、冲突和不满情绪的积聚。

教养方式不当: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合理或过于苛刻,

过度宠溺或忽视孩子的需求,缺乏恰当的引导和激励,可能造

成亲子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忽视亲子互动和陪伴: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导致父母时间

有限,无法充分陪伴孩子的成长,缺乏亲密的互动和关注,逐

渐疏离了亲子关系。

4、

家庭环境不稳定:家庭内部存在婚姻矛盾、离异、家暴、经

济困难等不稳定因素,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5、

个人心理健康问题:父母的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

焦虑症、人格障碍等,可能影响到其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亲密

关系。

6、

文化差异和代际冲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代际间的不同成长

经历可能引发亲子关系的冲突和矛盾。

这些因素通常是相互交织的,导致亲子关系的困难和问题。为

了改善亲子关系,需要家长和孩子之间互相理解和包容,建立

01

造成孩子和父母关系不好,有哪些原因

1、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

2、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太过多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种希望。这是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但是如果希望太高或者是太多的话,那对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不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有部分家长甚至都希望将自己的那些人生希望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让孩子去完成家长没有完成的那些梦想,可是如果有太多的压力的话,就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可以达到父母的那一种期望,就会导致孩子慢慢地远离家庭,远离了自己的父母。

3、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时间过少

02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未来有哪些影响

1、有利于培养孩子一种积极乐观的性格

2、有利于帮助孩子打开自己的社交圈

当孩子如果长期处在一个比较温馨又快乐的亲子关系的当中,他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和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知道应该如何去关心别人这样子的孩子。我相信他会在以后的人际交往当中往往更可以讨到别人的喜欢,同样也可以因为自己的那一些人际交往的能力强,可以结识到更多比较优秀的朋友,我们都明白,不管在什么时代。社会怎么变化国内仍然是一个有人情味的社会,有了朋友的话,便当于自己有了一条人脉,多了一条。

03

父母应该如何去搭建和孩子的良好的亲子关系

1、父母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

2、父母用心的陪伴就是更好的方式

我相信在很多的孩子眼中,即使是再贵的玩具,或者是再好看的衣服,他们都比不上自己父母对自己的陪伴,当然啦,这里所说的那种陪伴并不需要一天都呆在孩子的身边,家长也需要有自己面对的生活,有自己的事情要干,真正意义上面的陪伴,就是要父母们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同龄人或者是朋友。去感受孩子那种真实的兴趣。和情绪和孩子进行心与心之间的那种沟通。

3、父母要懂得表扬孩子

亲子关系处理不好的7大原因?父母没有做好表率,小孩在成长的过程没有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导致比较无视父母亲人的存在,难免抵触致关系不融洽。亲子关系不好的原因,两代人的思想观念不同,所需要的也不一样。

1、家长不知道怎么表达爱,有的父母不知道如何去爱孩子,或者不知如何去表达爱。在孩子更需要父母疼爱的成长阶段,错过了培养亲子关系的时机。这往往很难弥补,这就会造成父母和孩子的隔阂。

2、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意识,开始独立的认识世界,不再觉得父母是权威。这是坏事吗?当然不是,但是很多父母在这样的阶段会采取堵的方法,但堵不如疏,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叛逆期,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是逐步加深的。

3、父母的教育问题,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好,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问题,孩子总是会捣蛋淘气,有的父母会很严厉,甚至会拳脚相加,这样的方成式你说孩子会跟父母关系好嘛!

4、没有安全感

5、孩子缺乏锻炼

影响亲子关系的原因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影响亲子关系的原因,希望有所帮助!

影响亲子关系的原因 1

,亲子间意愿得不到尊重与理解

孩子的意愿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孩子3岁以内,他们的主体意愿就是和父母在一起,随时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温柔的抚触与浓浓的爱,孩子就是快乐的,安心的;在孩子幼儿园时期,他们会渐渐有自己的小生活、小圈子、小想法,这个时候的孩子还是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讲给父母听,但是他们会渐渐发现,父母对他们想法以及做法却不如他们想象中那般认可与理解;在孩子小学时期,他们已经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独立的个体,有更多自己的意愿,但也得到更多的阻挠;然后就是青少年时期……越长大,越独立,越会彼此发现似乎父母子女间是来自两个不同的星球一样,也许这个阶段会延续到孩子成长为父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出现违犯了原则性问题,那么家长一定不能妥协;但是如果这些硬性的原则是可以让孩子提前理解的,就是亲子间的双赢。而仅仅是依靠家长单方的坚持,更后一定会出现一段时期亲子间的矛盾。至于孩子其他方面的意愿,只要不涉及到原则,就果断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好了。

另外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交友圈以及学习以外的生活圈,如果孩子愿意讲,就多听少建议,即便是迫不及待的想告诉孩子错了,也依旧要做到有智慧的交流。毕竟有些,有些错,只能走过,错过才能够真正明白与懂得。

第二,父母固步自封偏执于自我权威

虽然说是活到老学到老,但是世间圣人真的很少。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又正处在工作上的中流砥柱,生活本来就不易,空闲的时候就更愿意放松放松自己。所以渐渐地,“学习”这两个字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没有了新的东西的融入,“经验之谈”就会自然而然浮出来。所以有时候老子教训小子,常常会说一句话:“我吃过的米比你吃过的盐都多”。可是在如今信息高速发达,社会飞速变化的时代,吃的米多又如何呢?

孩子正是朝阳时期,对新生事物好奇感强,接受能力快,学习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尤其是网络时代,更是快餐时代,每一个流行几乎朝现夕没;而且孩子世界还有很多他们独特的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和父母对事物的兴趣点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这个时候就更需要彼此的包容或者妥协,而不是一味动辄剑拔弩张的必须按照其中某一方的意见去执行。尤其是父母方,如果缺乏时间学习新生事物,就不要有太多自负的观点去强迫孩子认同。

孩子出于对父母的崇拜而认可,与出于对父母的淫威而妥协,也许短时间内结果是一样的,但长此以往的效果却一定是大相庭径。

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以及相关机构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企图通过相关的活动来改变或者完善亲子间的关系。但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绝不仅仅依靠一次的“洗脚”互动、一回被彼此感动的痛哭流涕或者一时之间的触景生情。家庭教育以及亲子关系的融洽,将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孩子是敏锐的,他们可以准确的感知到父母对自己的感觉是真诚还是敷衍。也就是说如果家长压着火气和孩子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孩子是完全能够听出来的。偏偏很多家长习惯于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无效的沟通后,却认为自己在呕心沥血的付出,而孩子不听话;更终依旧忍无可忍的露出本来面目:家长怒气冲天,孩子满腹委屈……

如果父母不能够让自己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与视线,那么很多自认为“我是为你好”的类似沟通都将是失败的。与其说一些“我理解你,但是你不能这样”这样的话,还不如直接承认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等他来主动解释或者说明,更后依旧无法认可的话,就坦诚自己的想法,并保留自己说话与建议的权利,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做主就好了。

坦诚以及有智慧的引导,是家长赢得孩子信任的方式;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信任感就不会有融洽的亲子关系。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有因就会有果。对待孩子绝不能敷衍,要相信自己种什么根才会结什么果,以身作则是打动孩子的前提。

第四,亲子间关系在生活中产生隔阂

你有多久没有拥抱过自己的孩子了?孩子有多久没有拥抱过父母了?亲子间的和谐关系首先源自于肢体上的相处。父母子女间,随时的一个拥抱彰显出彼此无间的亲密与相互给予的\'力量。也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拥抱,在含蓄的国内人面前,如果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或者中间一不留神断了档,想要再次拥抱估计就需要有一定的触因或者一方的勇气。这就是无形中的隔阂,于家长来讲,明明很爱孩子,却随着他们的成长总是不自觉去放大其缺点;在身边就会不自觉的唠叨与叱责,又在夜半的时候柔情满怀或歉意满满。

你有多久没有踏踏实实的打心底儿中认可过自己的孩子了?孩子有多久没有眉飞色舞的讲过自己的生活学习与朋友给父母了?亲子间的和谐关系还源自于内心的感受。孩子不管做了什么,他心中都能够笃定父母稳稳的站在自己的背后;而不是父母虽然站在自己的背后自己心情却惴惴不安。父母不管对孩子施展怎样的教育,都能够确定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绝不会一蹴而就。

亲子间的和谐与孩子成长到多大没有直接的证明,但是随着孩子越长越大,亲子关系要么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勉强着持续,要么弥足深厚、情深意浓的坚定着存在。是此还是彼,取决于家庭中的每个成员。

今天看到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个人物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更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母子间如此,亲子间同样如此。在渐行渐远中彼此独立又交织,亲密感与完全的信任在家庭成员间缠绕,即便远隔天涯海角,心也在彼此相牵相伴。愿我们都拥有这世界更美好的亲子情感,一生相伴!

影响亲子关系的原因 2

1、婚姻关系:研究表明,和谐的婚姻关系和配偶支持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相关。经常争吵、挑剔(不和)对父母和孩子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父母之间的高度冲突与他们对孩子的消极情感相关联。离异家庭父母教育子女的适当性比完整家庭差,父母往往采取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的方式。

2、家庭结构

我国现有的家庭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核心家庭”即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另一种是“三代人家庭”即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对于家庭结构对亲子关系的影响问题,应做具体分析。比如,祖辈往往要避免对孩子采取娇惯的态度,对孩子一切包办代替,无原则满足要求。父辈则应注意教育子女尊重老人,切忌在幼儿面前表现出育儿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

亲子关系由父母和孩子一个组合的行为、情感、和期望,这种关系涉及的全部孩子的发展。人会有许多不同的关系形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更重要的。 亲子关系的质量是受父母的年龄、经验和自信;稳定的父母婚姻,和孩子特色所影响。

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也重要

家长教育的方式比内容更加重要,很多家长都在不断寻找更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希望“以理服人”,但是我主张不要用非常正确的道理去教育孩子,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绝对化的,对于孩子的影响,心理学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压力。我们成年人判断生活细节事件是对是错,远比孩子要宽松,因为我们会首先判断有效还是无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大道理”。

【影响亲子关系的原因】相关文章: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缺乏的原因”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如何改善亲子关系缺乏(令人心动的亲子沟通技巧)

01

造成孩子和父母关系不好,有哪些原因

1、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

2、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太过多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种希望。这是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但是如果希望太高或者是太多的话,那对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不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有部分家长甚至都希望将自己的那些人生希望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让孩子去完成家长没有完成的那些梦想,可是如果有太多的压力的话,就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可以达到父母的那一种期望,就会导致孩子慢慢地远离家庭,远离了自己的父母。

3、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时间过少

02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未来有哪些影响

1、有利于培养孩子一种积极乐观的性格

2、有利于帮助孩子打开自己的社交圈

当孩子如果长期处在一个比较温馨又快乐的亲子关系的当中,他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和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知道应该如何去关心别人这样子的孩子。我相信他会在以后的人际交往当中往往更可以讨到别人的喜欢,同样也可以因为自己的那一些人际交往的能力强,可以结识到更多比较优秀的朋友,我们都明白,不管在什么时代。社会怎么变化国内仍然是一个有人情味的社会,有了朋友的话,便当于自己有了一条人脉,多了一条。

03

父母应该如何去搭建和孩子的良好的亲子关系

1、父母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

2、父母用心的陪伴就是更好的方式

我相信在很多的孩子眼中,即使是再贵的玩具,或者是再好看的衣服,他们都比不上自己父母对自己的陪伴,当然啦,这里所说的那种陪伴并不需要一天都呆在孩子的身边,家长也需要有自己面对的生活,有自己的事情要干,真正意义上面的陪伴,就是要父母们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同龄人或者是朋友。去感受孩子那种真实的兴趣。和情绪和孩子进行心与心之间的那种沟通。

3、父母要懂得表扬孩子

缺少交流的家庭有什么表现?这个家庭应该是温暖的。父母忙了一天,坐在客厅里和孩子们谈论工作单位的有趣故事。孩子们还与父母了他在学校遇到的有趣故事。这样的家庭环境充满了欢乐。但现在很多家庭,家庭成员很少沟通,父母和孩子都有手机,这样的家庭幸福消失了,这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

台湾学者和时事批评家、作家李敖曾说过:沟通交流对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要。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员缺乏沟通,父母很难理解孩子,孩子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影响了家庭成员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将消失,更终的结果将是妻子和孩子。

1、受电子产品影响

现在大多数人都是“低头族”,在很多人看来,有了手机等于有了安全感。当许多父母回家时,件事不是和孩子聊天,而是拿出手机,坐在客厅的角落里玩手机。当孩子们无聊地想让父母陪伴他们时,一些父母也会用电子产品陪伴孩子,比如玩手机、看电视、看平板电脑等等。由于电子产品的影响,许多家庭成员也缺乏沟通。

2、父母平时比较沉默寡言

在这种情况下,小斌和他的妻子通常都是沉默寡言的人。他们性格孤僻,不喜欢说话。即使他们忙了一天回家,他们也从不和孩子交流。这也导致了他们的儿子到了7岁,语言能力依然很弱。由于父母平时沉默寡言,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

3、父母没有和孩子好好说话过

有些父母脾气比较暴躁,性格比较强势。当他们与孩子交流时,他们从来没有和孩子好好交谈过。当他们与孩子交流时,他们会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与孩子交谈,甚至虐待、指责和贬低孩子。这种沟通只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孩子会避免与父母沟通,这也是家庭成员缺乏沟通的原因。

二、没有沟通交流的家庭,欢乐感荡然无存,这对孩子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1、孩子容易出现语言障碍

没有沟通交流的家庭,欢乐感荡然无存,这将会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带来影响。众所周知,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会提高他的语言能力,丰富他大脑的词汇量。如果孩子在没有交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不仅快乐消失,而且容易出现语言障碍,这也会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产生一定的影响。

2、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没有语言交流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不快乐的。孩子在不快乐的家庭环境中容易抑郁。由于缺乏沟通,家长对孩子了解不够,容易误解孩子的一些行为,不明白孩子到底想要什么。父母会用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来指挥孩子,探索前方的道。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孩子的幸福感。

3、影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也是在沟通之中建立起来的。父母从不与孩子沟通,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也会影响孩子与父母的感情。父母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亲子之间很容易产生隔阂,很难接近对方。父母与孩子亲子关系差,也容易破坏孩子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人际沟通的困扰例1

【关键词】

团体;团体心理辅导;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是生需要得到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健康。然而,在当前的校园人际关系困扰却成为诸多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研究表明约占1/3以上的生人际关系一般或不良,有待进一步改善。个体心理辅导对改善生的人际关系虽然有着明显的效果,但相对于团体辅导来说,它耗时长、与真实人际环境有差异等不足。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是一种更经济、有效并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已越来越受到高校心理工作者的欢迎。本文将报告我们开展的生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和效用。

1 生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团体辅导是同一时间对具有同样困扰的人群进行辅导,为了让辅导起作用设计一套有效的辅导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首先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团体心理学的规律以及人际互动模式建立的基本特征,我们得知任何团体的发展都要经历起动、过渡、成熟、结束的发展过程,而且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是连续的并相互影响。从人际互动模式中我们得到:信任、有效沟通、真诚表达、自我觉察、换位思考、适度界限等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由此,我们设计出了一系列与人际关系主题相关的组成活动、起始活动、过程活动和结束活动。

2 生人际关系团体辅导的实施

通过海报、网站、微信等方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招募,对52名自愿报名的生采用人际交往综合诊断量表结合个别访谈的方式,甄选出具有一定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16名(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得分不低于12分,个别访谈中人际关系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自评得分超过6分,0-10点自评,0为100%没有困扰,100为%有困扰),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3 团体辅导的结果和效用

经过了6次的团体辅导,参加的同学的感受和收获是多方位、多次的。

“刚开始的课程是大家组织两个小团队,并且各自为自己所在的团队起对名,编口,选队歌,一开始就和其他系的同学一起为自己的团队出谋划策,我感觉这种过程是很快乐的事情,能瞬间感觉团队精神力量的鼓舞。刚来时的羞涩和陌生感都在各种游戏的欢乐的气氛中消失了,大家都多了一份亲近和了解,和谐的气氛中洋溢着一种团体的凝聚力,这么清晰的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团体辅导带给学生更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看到了不仅仅只有他们自己会出现人际关系困扰,这将大大的缓解他们情绪上的压力。同时团体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自由的氛围,鼓励他们去表达,让内心的苦楚有机会倾诉;团体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自己人际互动模式,表达自我、调整自我的机会;更后,团体在一定程度上教会了他们用健康有效的方式去他人建立联系。

4 团体领导者的思考

团体辅导现场中体验人际互动。团体领导者根据现场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来引导他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模式,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促进他们进行、探索,从而在他们的内心产生一定的扰动,并逐步帮助他们形成适应的、舒服的人际互动模式。此外,通过活动我们融合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技巧,主要包括:微笑、迅速给别人留下印象(微笑、记住对方姓名、独特的自我介绍)、建立朋友圈、信任(想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必须先去信任别人,主动去了解别人,也让别人了解自己)、合作、认识自我(接纳自己,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调整认知方式、双向有效沟通、倾听、赞美,等等。

人际沟通的困扰例2

我的新书年轻时——张颐武解说人生警语出版,这部书是我近年来对人生警语的解读阐释的文字的结集,主要选自我的微博。这些文字多数有一个程式,就是常以“年轻时”开头,以“古语说”引一句古语结束。在微博上,这样的文字也受到了不少年轻朋友们的欢迎。他们觉得这些文字对于他们的人生多少有些参考的作用,让他们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于是,这“年轻时”和“古语说”就成了我的微博的一个标志,以至遇到朋友或陌生人常常会提起来,仿佛张颐武这个名字就是和“年轻时”相联系的。一些人看到我就会说,你就是微博里的那个“年轻时”,他们常对我会心一笑,好像对上了暗。从这些解说人生警语的微博受到欢迎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正需要更多的激励和沟通。

这些问题常常让人的事业和生活面临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需要过来人坦诚的沟通和对话来让他们适应社会,改变自身,学会面对。其实社会、家庭和年轻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长辈和晚辈,老师和学生,老资格和新同仁都需要充分沟通。今天我们看到的不少年轻人的抱怨、牢骚和不满,其实正反映出了他们对于坦诚沟通和相互了解的渴望。他们的敏锐、直率的性格,以及超凡的创造性与想象力都值得我们很好学习,同时他们也需要我们老一辈人给他们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方法。我们其实更需要跨代际的沟通、相互学习与理解。

人际沟通的困扰例3

83%的生认为心理健康的更典型的特征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

当问及心理健康的更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时,处事乐观、热情诚恳排位(83%),其他依次是: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心平气和、与世无争(51%),吃的下、睡的香(38%)。

九成多的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

调查结果显示:27%的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的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另有3%的生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由调查结果可知,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九成以上的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应引起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们的足够重视。

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处理情感问题能力不强是造成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是在本次调查中反应更为突出的问题,这反应了当代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对未来就业的担心与自身素质的严厉要求。

人际交往:人际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学生自卑、孤僻、害羞等无法和别人较好的沟通或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处理问题的方式的差异也会引起人际交往的不融洽。有的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就业压力:随着的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推行,生人数大幅增长,高校教育与企业的需要脱节,越来越多的生面临严峻的就业难问题。

情感问题:生情感问题主要是友情、爱情方面的问题。生情感困扰主要集中在恋爱困扰。爱情是校园里一个敏感的话题,部分同学通过爱情排解心理压力,有的女同学或者男同学过于腼腆,和异性在一起会觉得不自在,甚至是害怕。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38%的生遇到烦心事或感到压抑时不向任何人诉说。

调查结果从积极的方面可知,大部分同学遇到心理困扰会他人倾诉,从反面可以看出生心理健康意识淡漠。受传统心理观念的影响,部分生讳疾忌医,极力掩饰和不愿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理烦恼,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排解,久而久之,负面情绪的淤积将可能导致危机心理的出现,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生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极端事件。

为什么选择向朋友倾诉而向父母倾诉的人少呢?生认为,朋友和自己的共同语言较多,父母和自己有些代沟,自己的一些事他们根本不了解,也不认同。而且生已经成年了,能够独立生活、独立解决一些困难与问题。如果碰到一点点问题就向父母倾诉,父母不了解情况,往往干着急,也难以解决问题。

87%的生会开导身边存在心理问题的朋友。调查结果显示:当周围朋友存在心理问题时,87%的生会开导他、8%的生认为事不关己,无所谓、对外宣传他有问题的占2%、仅有1%的生认为为了自身安全,能躲多远躲多远。表现了生热心、乐于助人的一面。

95%的生表示会认真对待心理问题。

在问及你认为生的心理健康是否应引起重视时,95%的生表示要认真对待,根本不用在意的占2%,仅有1%的生认为无所谓。调查表明: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

68%的生认为更需要辅导的项目是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

调查结果显示:生认为更需要辅导的项目依次是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68%)、解答一些思想问题(56%)、介绍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50%)、介绍和开放校内外资源(30%)、在我难以自我控制时给予警醒(39%)。

近六成的生认为心理健康工作者更应该加强的工作是深入学生中多沟通。

二、保障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生的心理。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同学们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

(三)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人际沟通的困扰例4

生作为年轻的高智商人群,心理状态往往存在两面性。一方面生具有较高的自尊心、自信心,个人成才欲望强烈,社会要求高;另一方面,由于涉世不深,其社会成熟度相对迟缓,在遭遇挫折时常不能很好地调整心理状态[1]。而医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与其他专注学生相比,学业繁重枯燥,就读时间较长,在面临学业、生活和社会等方面的压力时,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2]。本研究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旨在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并阐明彼此间关系,为增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3 资料处理方法 采用LISREL 8.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首先验证理论模型,再根据参数检验、拟合优度指数进行修正,以得到更终模型。

2 结果

模型2中潜变量与显变量间的负荷系数见表1,各影响因素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分解见表2、从表2中可见,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依次为:生活困扰(F7)、入校时间(F2)、人际关系(F6)、学校满意度(F5)、生存压力(F4)、个人状态(F3)和家庭环境(F1),其中入校时间为保护因素。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入校时间是医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它不仅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还通过学校满意度(-0.259)、生存压力(0.162)产生间接效应,提示随着年龄和入学时间的增长,医学生对学校生活逐渐适应,对学校满意度也逐步提高。然而,随着年级增高,医学生面临的生存压力也在增大(如学业、消费等),这可能导致其心理负担加重,但从总效应看入校时间以保护作用为主。

医学生心理健康危险因素主要有生活困扰、人际关系、学校满意度、生存压力、个人状态和家庭环境。在这些因素中只有生活困扰和人际关系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其他因素均通过这两者产生间接作用。其中生活困扰在对心理健康产生直接作用的同时,又通过个人状态、人际关系产生间接影响,提示在生活中有困扰的医学生(情感困扰、家庭不和、失眠)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会造成其情绪不稳定,影响其人际交往,更终导致心理压力。而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同时通过学校满意度、生活困扰产生间接效应,这可能是由于不善与人交往者的情绪不稳定,较悲观,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差,易出现情感困扰、家庭不和等生活困扰,从而不利于心理健康[3]。

学校满意程度通过生活困扰、个人状态和人际关系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这可能是由于对校园生活的不适应,容易导致失落感,造成生活困扰,影响个人状态,不利于医学生的人际交往[4],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相互间的人际关系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心理冲突。此外,家庭环境直接作用于生存压力,并通过学校满意度、生活困扰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提示家境困难者生存压力较大,较难适应学校生活,容易发生家庭情感方面的问题,因而心理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家庭环境通过人际关系影响心理健康,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的优劣影响个人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与家境优越者相比,家境困难者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缺乏沟通能力,容易形成心理压力[5]。

4 参考文献

[3] VOLTMER E, KIESCHKE U, SPAHN C。 Psychosocial behavior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specific to the course of study of medical students in their first and fifth years of study。 Gesundheitswesen, 2008,70(2):98-104、

人际沟通的困扰例5

2和生人见面感觉不自然。

3过分地羡慕和妒忌别人。

4与异往太少。

5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

6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7时常伤害别人。

8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常感到孤寂或失落。

9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10极易受伤害。

11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12不知道与异性相处如何适可而止。

14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印象。

16暗自思慕异性。

20瞧不起异性。

21不能专注地倾听。

22自己的烦恼无人可申诉。

23受别人排斥与冷漠。

24被异性瞧不起。

25不能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看法。

26自己常因受伤害而暗自伤心。

27常被别人谈论、愚弄。

28与异往不知如何更好地相处。

评分与解释

评分: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

你的总分是:

第4、8、12、16、20、24、28题,表示你在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5分以上,存在较严重的困扰;3-4分,行为困扰程度一般;0-2分,能够较好地正确处理与异性朋友的关系。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对于中学生来说,同学之间的交往尤为重要。与同学交往的过程,是中学生学习社会生活经验、了解他人、掌握社会交往技能、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重要途径。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他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在与同学交往的时候,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彼此平等对待,而不能把对方当成“小跟班”随意使唤,一味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应该盛气凌人或者居高临下,也不该卑躬屈膝或阿谀奉承。在与同学交往时,遇到问题,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立场来看问题。只有平等待人,才能换取别人的平等对待。不能因为家庭条件的好坏、个人特长的多少等隐私而另眼看待他人,也不能因成绩、能力、外表等存在差异而看不起别人。

二、热情交往、关心他人

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不要总是消极地等待别人来主动关心自己,而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往沟通。开放自我是有感染性的,你对别人开放,别人也会对你开放。当对方走出故步自封、自我封闭的死圈子的时候,你不仅会对对方有更深一地认识,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也会有新的认识和体验。

“茶圣”陆羽著有什么书?答案:茶经

是谁帮助刘邦制定朝庭礼仪?答案:叔孙通

三、真诚待人

人与人的交往,更重要的就是真诚和善意,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口是心非,虚伪傲慢的人是难以有朋友的。日常生活中,要做细心人,多发现他人的优点,给予及时的赞美;在批评对方的时候,要避免居高临下的教训人,应中肯地提出建议。真诚待人,才能使交往关系得以巩固和发展,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

四、互相沟通

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能经常与人言谈,交换意见,认真听取他人陈述的事实和意见,而不是以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只顾自己的想法,忽视他人的观点,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学会倾听他人的谈话。在受误解时,绝不可针锋相对、感情用事,而应该保持冷静,耐心地解释和说明。当与朋友产生误会时,要会自我检讨,用于承担责任。

五、消除依赖感

人际沟通的困扰例6

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更为突出的是人际关系、学习、青春期问题,现试述如下:

1、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初中女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但由于一些女生心胸狭隘及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巧,表现为孤独、同学关系不融洽、小团体内拉帮结派等现象。

2、与父母关系的问题。由于与父母缺乏相互理解及沟通不当,加上初中女生个性娇气、叛逆,往往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初中女生心理特别脆弱、敏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她们往往会产生老师偏心、不公平、不关心自己等错误的认知,以及感到失落,没有归属感。

4、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排名,题海战术,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5、青春期心理问题是初中女生心理困扰中较为又一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初中阶段,性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期闭锁心理。另外,初中学生开始对异性出现好奇与向往,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女生更容易涉足早恋。

综上,由于初中女生情感脆弱,且敏感多疑,在人际关系问题、早恋问题、学习适应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冲突比男生更为突出。因此,我们尤其要正确认识初中女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针对初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她们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1、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女生产生这些心理困扰,既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她们自身生理发展有关,如学习竞争加剧,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所造成的烦恼与忧虑,以及部分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心理压力等。这些都需要初中女生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

2、积极关注,激发学生心智潜能

要消除初中女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多数女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能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更佳状态。所以,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积极关注学生,以建立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中女生学习负担过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人际沟通的困扰例7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在各高校已经处于非常高的地位,无论是经费、人员、设备、场地还是时间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从重视程度上说,学院、家长和毕业生本人也都已经有足够的重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就业指导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常常是学校很认真,学生不满意,家长不知情,分析这种情况的出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沟通障碍。

一、沟通障碍的产生原因分析

沟通是指信息和意图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团体的传递。而就业指导中的沟通,很显然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组织与众多个体的沟通,而这种沟通的关键在于意图的沟通,因为,相对于信息的沟通,意图的沟通更加困难。只有接收者真正理解了发送者的意图,沟通才是成功的。要分析沟通障碍的原因,就有必要了解就业指导过程中沟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信息的发送者——学校、信息接收者——学生及作为沟通过程中的干扰者——社会,都有可能对沟通产生障碍。

(一)学校原因

1、就业率引导下的意图失真。一次性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自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正是它的重要性,使部分学校脱离了就业率考核指标的本意,为就业率而就业率、为提高就业率而不惜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等,导致了就业指导过程中指导意图的失真,以至于有的学校就业指导办公被学生戏称为“催交办”,为催交就业协议而设立的办公。

2.编译水平带来的理解困难。由于我国一直采取的是计划经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也只有十来年的时间,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出现也只有近十年时间,无论是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积累都相对较少;同时,高校近几年因扩招等原因一直处于不稳定之中,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不仅数量少,人员变动也较大,种种原因,阻碍了就业指导人员的水平的提高,要将国家的政策、就业指导的意图等完全体现还有相当大的难度;传统教育下的教育单向活动,影响了就业指导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带来信息反馈的失灵,影响了编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编译形式带来的沟通困难。信息沟通的更终目的是要让接收者接受,但由于编译形式的问题导致接收者接收积极性的降低,体现在就业指导形式还相对比较单一,不外乎宣传就业形势和政策,讲解简历制作、笔试、面试技巧,有些学校还有一些就业信息收集、岗位调查等内容,但大多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势,作为一项应用性很强的技能,实践的机会却很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也不高,信息的互动变成了单向的传送。

(二)学生原因

学生作为信息传递的接收方,其参与的主动性和译码的能力都会对信息传递造成影响。

1.学生自身特点造成的障碍。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高等职业教育目前还是很多学生及家长的无奈之选,因此,各地录取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习惯等均较本科院校的学生弱一些,这些学习习惯导致了学生信息译码的困难;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由于从小已经习惯了父母包办,很多学生主动求职的意识并不强,导致主动沟通意识和行为的弱化。

2.信任缺乏引发的沟通障碍。由于不少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总是以就业形势严峻,只要学生调整心态,就能顺利就业,并以本校的高就业率为依据,使学生误以为学校的目的是让学生降低要求,违背了“人职匹配”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此同时,不少学校不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片面强调一次性就业率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缴费上学等原因导致的矛盾等因素的存在,使信息的接受者——学生本能地产生信任的缺乏,导致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性接收,影响了沟通的实现。

(三)社会原因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在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当然也受到了大众传媒的关注,从总体上说,大众传媒的介入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但一些不良信息的出现,使毕业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受到了干扰。

1.夸大宣传对沟通的干扰。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的激增,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不是非常合拍,客观上出现了生就业难的现象,但这种难并不是表现为生数量的过多上,而是更多地表现在人职不匹配上,许多企业不希望招聘应届毕业生,其原因也更多是社会诚信缺失造成的,媒体过度的就业难的宣传会让学生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对自我包装(求职信、面试技巧)的过度宣传,使学生对本未的认识产生偏差。

转贴于

二、消除沟通障碍的对策

(一)不断提高编译者的水平

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代表学校面向学生传递就业指导信息,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就业指导信息编译的水平,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高水平的信息编译队伍也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可信度。要想提高这支队伍的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观念,创新编码形式。在传统观念上(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在高校学习,学生始终是受益者,因为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知识,得到了生存的机会,老师对学生从表面上看也只有付出,很少或者没有回报,但随着缴费上学的出现,学生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消费者的心理,面对这样的情况,就业指导人员也应该切实转变观念,将自己处于销售者的位置,不断研究学生的需求心理,变被动传授为刺激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才能以新的形式来适应学生的需求。

2.稳定队伍,提高队伍素质。要提高队伍素质,稳定是关键,稳定可以使就业指导队伍不断积累经验来弥补理论的不足。要稳定队伍,就要真正将就业指导当作一门学科,而不是作为专注学习的补充,作为学校形象的点缀。这实质上还是观念问题,只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了,才能有一支稳定的队伍,才能对这支队伍进行培养,使之不断提高。

(二)创建合适的沟通环境

良好的沟通环境减少对沟通的干扰,消除沟通双方的不信任,减少编码和译码过程中产生的偏差。

1.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要针对目前学生缴费上学的实际,努力消除学校和学生的敌意,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各类活动、帮困助学等活动,融洽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传递和反馈都得以畅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社团和学生传播媒体如校园广播等的建设,压缩信息传递的次,减少信息传递的失真。

2.良好的社会氛围。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但学校也可以开展各类公关活动,通过主动参与大众传媒的宣传,为自己赢得良好的社会氛围;及时关注学生的关注热点,通过校园网络论坛等形式做好解释工作,减少社会不良信息对信息传递过程的干扰。

(三)创新沟通形式

沟通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沟通形式的采用,由于高职学生普遍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因此,沟通形式的创新必须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进行。

2.完善以互联网为主的沟通渠道。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沟通方式和渠道还比较单一,主要依靠组织内的上下传递,在这种状态下,该传递的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特别是在信息反馈上,缺少畅通的渠道,使信息反馈对信息沟通的纠偏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信息环境,结合高校人员众多,学生与外界联络频繁等特点,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其发挥有序沟通的作用。与此同时,加强其他沟通网络的建设,提高沟通渠道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涉及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需要各个环节的互相配合。除上述因素以外,还要充分研究目前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变消极型学习动机为积极型学习动机等,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玛丽。爱伦。伽菲著,柳治国,等译.商务沟通过程与结果[M].东北财经出版社.

[2]刘浩.当代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及应对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10).

人际沟通的困扰例8

一、研究背景

1、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具有普遍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职校园里,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越来越普遍。由人际冲突引发的打架事件时有发生,学生与异性的过度交往问题也并不少见。从班及任课老师的反映情况来看,在课堂内外,师生之间发生的冲突也较为频繁。另外,从个别心理辅导以及班工作反馈中了解到,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冲突也已成为困扰他们成长的一大烦恼。

2、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具有特殊性

从横向比较来看,中职生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从小到大都很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听到的都是大人的指责和批评。周围人的否定使得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但成长中的他们,内心也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就形成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他们容易与家长和老师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对学生施测心理测验和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2、行动研究法

根据调查结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构建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活动课课程体系。

三、研究对象

以笔者所在学校全体在校生为调查问卷的施测对象,以25名一线教师为访谈对象,以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为课程实施的对象。

四、研究过程和结果

1、同伴关系

在同伴关系方面,学生在人际交往技巧方面较为缺乏,学生的合群性并不高。在开放题中,多数学生提到了容易被人误解、忽视等。在异往方面,80%的学生表示在高中阶段谈过恋爱,68%的学生表示在于异性相处时感到拘谨。可见,学生在异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他们难以把握异往的度。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笔者设计了促进学生同伴交往的六堂课,分别为寻人行动、难忘初相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感恩和学会有效沟通。其中,寻人行动是在新生刚入学时,帮助学生尽快认识新同学,融入新的班级。难忘初相见是关于人际交往中印象的管理,很多学生刚来到新环境时,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给他人的印象,从而导致一些不良的印象先入为主,造成人际困扰,这一主题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设计。

在异往方面,笔者设计了三堂心理辅导课,分别为爱自己多一点、爱的美丽等待和红灯停、绿灯行。其中,爱自己多一点以人际交往中的性骚扰为主题,目的是让学生在异往中把握好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爱的美丽等待主要让学生领悟爱情的真正内涵以及高中阶段还需要在爱情中做好充足的准备。红灯停,绿灯行是针对目前中职生中异性之间过度交往的现状而设计的。这三节课之间是递进、步步深入的关系。

2、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方面,老师和学生一致感觉到目前的师生关系现状并不十分和谐,师生交流少,冲突偶有发生。在原因探索上,师生双方的看法基本一致,都认为是双方相互影响的结果。尊重学生人格和对学生一视同仁是学生更看重的老师的特质。代沟、偏心、不被理解、态度、距离感成为学生在师生关系中更困扰的问题。

3、亲子关系

在亲子关系方面,中职生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之间存在很大的代沟。在更希望父母关心哪方面@一问题上,有68%学生选择情绪感受,由此可见,学生内心深处还是很渴望在情感上得到父母的关心。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亲子关系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侧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更懂父母,在懂的基础上能做到更爱父母。本版块共设计了三堂课,分别为我想更懂你――亲子沟通中的换位思考、我想更懂你――亲子沟通中的PAC运用和我想更爱你――亲子沟通中的感性领悟。前两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读懂自己的父母、理解自己的父母,我想更爱你一课是在前两堂课的基础上,深入领悟父母的爱,只有更懂父母,才能更爱父母。

五、研究成效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的课程多数为各种主题拼凑而成,不具备系统性,学生的体验也缺乏连贯性,课堂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本研究所形成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校本课程是对这一现象的改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程逐步得到领悟,获得成长。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对这样的课程设置比较满意,也更容易接受。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系列,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作出的积极改变。

参考文献:

人际沟通的困扰例9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的重任,高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关系中进行的,作为核心角色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关系应呈现出宽容、和谐、平等、交流、互动的特征。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校师生关系困扰的真实情况,本人对南阳师范学院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工具

采用访谈法对我校部分教师关于高校师生关系困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访谈,共访谈20人,取得了比较能说明问题的手资料。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问卷进行筛选后,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均数、独立样本T检验等分析处理。

二、高校师生关系困扰的基本情况及结果分析

(一)学生方面对高校师生关系困扰的相关看法

1、学生对高校师生关系状况的总体满意度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本校师生关系状况的满意度还是偏好的,其中有2.6%的生对高校师生关系状况非常满意,他们认为与教师的关系不存在困扰,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有31.6%的人对高校师生关系状况比较满意,而认为高校师生关系关系一般的占到53.9%,但不能忽视的是,仍有10.5%的学生对师生关系状况很不满意,他们认为自身与教师的关系很不融洽,师生关系不仅存在困扰,而且困扰程度还十分严重。

2、高校师生冲突

师生冲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从师生冲突的频率和师生冲突的程度两方面进行考察。

3、高校师生交往频率

通过调查发现,其一,我校师生交往频率总体不高;其二,相对而言,学生与专注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的交往频率较高,经常交往的分别占7.2%和8.6%;其三,与公修课教师的交流更少,经常交往的仅占0.7%,从不交往的占到23.7%。(具体情况见表1)

4、高校师生关系困扰的主要表现及程度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结合调查采用的高校师生关系困扰的诊断问卷,我们认为,高校学生与教师相处的困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教学过程中高校师生关系的困扰。表现为学生不能理解或接受教师的讲解或学术观点,教师在课堂上吸引不了学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不能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学生的独特见解得

不到教师的肯定,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没有得到教师应有的重视。

第二,高校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困扰。主要表现为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安甚至焦虑,难以找到可以倾诉内心隐秘的教师。教师难以察觉学生的不良情绪,对学生冷漠,很少与学生主动交流沟通。

(二)教师对高校师生关系困扰有关问题的看法

通过对我校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总体上教师认为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很不乐观,大部分教师对高校师生关系不够满意。这表明许多教师也对高校师生关系困扰的严重程度有所察觉。

(三)我校师生关系困扰的总体状况

1、总体而言,我校师生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但师生间的关系困扰也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受到师生关系困扰的程度还比较严重。师生之间交往的内容在学习方面居多,但深次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却比较少。

2、相对而言,大四学生在与教师的关系中存在困扰的比率较其它年级偏高,大一和大三学生在与教师的关系中感到中等程度和轻度困扰的比例较高。

3、虽然我校师生之间的关系困扰普遍存在,但师生冲突还是非常少的。教师和学生对我校师生人际关系质量的主观评价比较高。

参考文献:

[2] 付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田汉族。关系教学情况[M]。长沙:湖南师范出版社,2002、

人际沟通的困扰例10

本人现从事技术部门的共青团工作,与人交道已远远不能随性而为,在实际沟通中,确实也感到过困惑,在人性化的时代,多元化的成长背景已经造就了所谓\"80后\"、\"90后\"一样的个性青年,沟通的价值已经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正如八项基本管理技能中所强调的:说的艺术、听的艺术,以及问的艺术。

实践经典,不断完善自我

沟通,是指两个或多位个体或群体之间交换信息和思想及感情的过程。凭借本人曾经学习过的管理心理学知识和八项基本管理技能的阐述,我确实仔细的考虑将一些技巧实践到自己的工作中来。具体来讲:

在说的方面,以4C原则为要求,即清楚、明确、完整和慎重思考,在每次例行会议和工作进行中,改变以前单纯的命令性用语和程式话交流方式,删减冗长的报告体工作安排方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精辟的指明工作要点,明确目标,将鲍雷夫法则的1—8个字用语运用起来,以检测这些理论上的价值期望是否可以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得到兑现。

在听的方面,贯彻积极倾听的原则,比如不打断别人说话、适当提问等等,在交往过程中实践卡耐基的哲学:\"在一场谈话中,更重要的人是那一位倾听者。\"

在问的方面,依照提问的原则,重点实践在和上级单位和领导的沟通过程中,级式的外在条件,原本会影响到沟通的平等和畅通,希望自己的实践能真的有所改变。

原来我曾那么接近幸福

在更近的几周时间内,我根据自己的安排实际落实了在沟通方面的基本管理技能的理念,具体包括在共青团工作中定期和成员座谈,用技巧的言语将对方置于会话主导地位,不断倾听他们的思想,过后做好记录,特别是跟踪任务完成过程,关注沟通反馈在情感因素方面的影响力。在和上级单位、领导的交流中,改变以前的听命式被动交流,合理的互动,正常的反馈,真正的用沟通来提高效能。

在实践一段时间后,我明显的发现团队的主动性更强,成员间的关系更加和睦,也出现了互助的现象,实现了三个沟通的效果:一是协调行动,二是实现信息共享,三是表达情感和情绪。

在认知与任务因素中,包括:

1、在对信息进行\"译码\"时,信息发送者的可信度,以及发送者对于接受者或\"听众\"敏感性,都对于沟通效果有显著影响。

2、人们的判断和思维能力对于沟通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具有很大的影响。

3、各人的参照框架会有较大的差异,对于一线的员工、主管等具有不同于中高经理的参照框架,因而产生内隐性的沟通歪曲和偏差。

4、人们在沟通中倾向于表现出某种\"选择性倾听\",以至于阻碍新的似乎有所冲突性的信息加工,并且在上行沟通中起到\"过滤\"的作用。

5、在任何沟通情境中,人们的兴趣、价值观取向会影响对信息作出价值判断,这里指在完整接受沟通信息之前赋予一定的价值。这一倾向主要会受各人经历和信息评价的影响。

态度与个性因素,简单说就是人们的态度、观点、信念等会造成沟通过程中的障碍。

跨文化沟通,有两含义:一是中外文化条件下的人际沟通,二是不同区域或价值观念下的人际沟通。

在学习了八项基本管理技能中,关于沟通的技巧确实很有普遍性,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我认为还可以补充几点。

1、跟踪信息与调节信息流;

2、利用反馈和移情;

人际沟通的困扰例11

听障生本身的聪慧程度属于中等水平,但听障生整体学业水平比同龄健听同伴低,因为听力障碍影响了听障生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

听障生情绪稳定、不敏感,生活自然轻松,较少紧张忧虑困扰,但听障生的社会化成熟度较低。其实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由于信息的获取量少,听障生的社会化成熟度较同龄健听人低,听障生关心和担忧的事情少,从而生活得比较简单自然。但是对于后天致聋的学生来说,学生的自我认知往往存在偏差,他们比先天性听障生有更多的心理困扰,有更多的忧虑,也更敏感。

听障生之间存在人格差异。男生比女生更恃强、更世故、更轻松,比女生更喜欢领导和支配他人,社会化成熟度更高。女生比男生更有毅力和恒心,而且情感更细腻丰富、敏感。这与同龄健听学生相似。

不同年级听障生在兴奋性、适应与焦虑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学生的兴奋性存在差异可能与某一年级听障生群体的独特性有关,是随机现象。而就适应与焦虑性而言,从数据分析中看出,九年级焦虑性更低,高一年级焦虑性更高。在聪慧性和世故性方面,虽然学生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各年级间的平均值呈现出随年级升高而逐渐升高的趋势。这说明,听障生随着年龄增长,其智力水平在逐渐提高,而且社会成熟度也越来越高。这一方面是受教育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听障生成长的正向结果。

学校听障生人格状况的研究结果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许多启示。

一是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教给听障生与普通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搭建听障生与普通人交往的平台,促进听障生融入主流社会。学校要改变常规的封闭教育模式,积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听障生与普通人广泛接触,打消其交往的恐惧心理,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在平时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口语交流能力和笔谈交流能力、熟练使用交流工具的能力。

二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听障生的认知特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循序渐进,以学生能够理解和听懂的方式来进行讲解,使听障生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听障生喜欢手语简洁明晰、表情丰富、语言幽默风趣的老师,喜欢动手操作性和实际体验性课程,需要教师及时鼓励以获得挑战新困难的信心,需要教师将整体教学目标拆分成多个细小的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个一个地攻破学习上的重点和难点。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缺乏沟通能力”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如何改善亲子关系缺乏(令人心动的亲子沟通技巧)”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www.yuefachezhuang.com/html/2758.html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