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良性的亲子关系是权威的(建立家庭和谐的秘诀)

admin by:admin 分类:做dna亲子鉴定多少钱 时间:2024/03/24 阅读:25 评论:0

打造良性的亲子关系是权威的(建立家庭和谐的秘诀)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搞好亲子关系,做好有效的亲子沟通,对幼儿早期性格的形成、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幼儿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按照我国多数的家庭情况,这种关系被扩展为所有与幼儿密切接触的人――即看护人与幼儿之间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幼儿早期性格、各种能力习惯为目标,以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强调父母和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

二、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能增进亲子沟通,促使子女心理健康。那么,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呢?

1、 自身的提高。幼儿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幼儿的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为人父人母,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的修养。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会影响亲子的关系,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更倾向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待子女,理性地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很少粗暴地对待幼儿。所以,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2、转变态度。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父母对幼儿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务必导致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家长说话做事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想,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尊重和信任。父母和幼儿是两个个体,两者有不同的思维,父母一般是强势思维,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幼儿。

3、亲子沟通。要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建议每周沟通两到三次,每次沟通一至两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十五分钟和幼儿说说当天的事情,说说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心事是十分必要的。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沟通时,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幼儿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从而形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亲子游戏

为了消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膜,有效地增进亲子沟通,还可以尝试做一些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是亲子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0岁到5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的,不但可以促进幼儿身体成长,而且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的情绪。亲子游戏是教育幼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人和幼儿的一种交往方式,有助于亲子沟通,密切亲子关系。

1、家长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遵守游戏规则,不要耍赖。玩完了要自己收拾玩具,物归原处;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不能没完没了地玩,更不能玩得忘了吃饭和睡觉。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2)

分类B844.2

近年来,随着家庭系统理论和亲子关系互动理论的提出,研究者对亲子关系的研究逐渐深入,开始探讨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其中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历程中的特殊阶段,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1,2]。因此,本文主要对国外近20年来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进行综述。

1亲子沟通研究的理论

1.1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

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主要有家庭沟通图式理论和资源交换理论,这两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亲子沟通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各自做出解释。

1.1.1家庭沟通图式理论

Fitzpatrick的家庭沟通图式(Family Communication Schemata)理论[3,4]认为家庭成员有一个关于家庭关系和成员之间沟通的内在工作模型,即家庭沟通图式。该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指导个体对其他家庭成员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在一个家庭中,除了家庭成员共有的家庭图式外,还会因成员之间关系性质的不同,形成不同关系的沟通图式,例如夫妻沟通图式和亲子沟通图式。图式不同,其内容也不同。Fitzpatrick认为亲子沟通模式有两个维度,即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关系定向的沟通强调家庭和谐以及成员间的依赖,高关系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不应该与成人争论、不该表达不一致的见解;观念定向的沟通强调要为所有家庭成员创造一个不受拘束的交往环境,高观念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应该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每个家庭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的高低,可以把家庭划分为4种类型:一致型(两个维度得分都高)、多元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高,关系定向维度得分低)、保护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低,关系定向维度得分高)和放任型(两个维度得分都低)。Fitzpatrick关于亲子沟通模式的论述影响较大,引发了许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

从家庭系统观出发,研究者认为家庭是一个动态系统,有其结构法则和运作方式,沟通是维持良好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能够描述家庭运作状况的家庭功能模型,著名的模型有Olson的曲线理论模型和McMaster的家庭功能理论模型。

Olson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有效性的反映[5]。它包括3个维度: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其中,沟通是对亲密度和适应性起促进作用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通过沟通来表达亲密,也通过沟通来处理与适应有关的问题(问题解决、家庭争论等)。Olson从两个维度考察了沟通对家庭功能的影响。一是开放性沟通,它指亲子之间可以自由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没什么约束;二是问题性沟通,它指亲子之间在沟通时受拘束,表达看法时很谨慎,对沟通话题也有着很强的选择性。良好的沟通是开放性较强、问题性较少的沟通。他还指出,亲密性和适应性与家庭功能均呈曲线相关,亲密性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根据亲密性和适应性的程度,可以把家庭划分为平衡型、极端型和中间型。沟通良好的家庭属于平衡型。

McMaster认为家庭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6]。它包括6个维度:问题解决、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沟通是家庭功能中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通过沟通,实现问题解决、角色分工、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沟通尤其是家庭成员间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儿童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突然增强,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尊重理解,如果父母仍然把他们当作小孩子,那么,此时期的亲子关系可能紧张、冲突增加,或者子女疏远父母,对父母缺乏袒露。所以,在一个家庭中,旨在解决问题的沟通尤为重要,这种沟通对于维护亲子关系和家庭功能都很重要。

2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归纳起来,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主要有: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亲子关系、家庭特征以及文化因素。

2.1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

2.1.1人格特点

父母和子女的人格特点不但影响其自身的沟通行为,也影响着对对方沟通行为的感知。研究表明[7],外向者在沟通中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和支持性,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合作性较强,更倾向于与对方维持和谐关系;外向者和宜人性个体对他人行为善于进行积极的感知和归因,特别是高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较少感知到冲突,对冲突的评价也更为积极;神经质者较冷漠,倾向于把对方行为归因为不诚实,因此表现出较多的沟通担忧和敌意,难以与对方维持沟通。此外,沟通是一个互动过程,双方人格之间的关系也对沟通有影响。有研究者从人格交互作用的观点出发,验证了父母和子女间的性格匹配与较少的亲子冲突正相关[8]。

2.1.3年龄

亲子沟通是在亲子之间先前交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往形成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后继的沟通行为。Vangelisti对亲子关系满意度不同的青少年所报告的沟通问题进行了研究[12],结果发现亲子关系满意度低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多的沟通问题,其中主要是缺乏袒露,而亲子关系满意度高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少的沟通困难。

亲子沟通也建立在亲子双方对对方行为相互感知的基础上,父母和子女通过感知和解释彼此的沟通行为,进而影响着其后继的沟通,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反映了亲子之间的理解程度,也反映了其家庭特征。Barnes认为感知上的一致性水映了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例如,家庭特征),较高水平的一致性与家庭成员的亲密性相关,较低水平的一致性反映了家庭中更多的问题[5]。他发现,青少年知觉到的沟通比父母知觉到的更为消极,与父母报告的沟通相比,青少年报告的沟通开放性较低,问题性较多,这种知觉越消极,与父母的沟通越困难,此种知觉差异是亲子之间误解的标志之一。

2.3家庭特征

2.3.1家庭结构

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明显影响。Martha等人在一项追踪研究中[16],把家庭环境分为温暖、支持型和敌意、强制型两个维度,考察了家庭环境与亲子沟通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温暖、支持型家庭环境中,亲子沟通更为开放,他们能够耐心讨论彼此间的分歧,沟通中的问题较少;而在敌意、强制型家庭环境中,他们缺乏耐心、彼此抱怨较多,对冲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他们还发现,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在敌意、强制型家庭中,亲子沟通困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在温暖和支持型家庭中,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向良性循环发展。

2.4文化因素

3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发展

在有关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发展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了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积极适应的关系,也探讨了亲子沟通与青少年消极适应的关系,近年来,还重视了亲子之间的知觉差异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4亲子沟通的测量

目前,亲子沟通的测量主要着眼于两个角度:(1)型式学角度。从这一角度测评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强调了亲子沟通较为稳定的模式或规范。使用较多的量表有:Ritchie的家庭沟通型式量表(Revised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 Inventory,RFCP)和Olson的亲子沟通量表(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PAC);(2)着眼于以亲子沟通过程中的变量为指标进行测评,指标主要有:沟通话题、沟通频率、沟通方式、沟通兴趣和沟通问题等。其中把沟通话题和沟通频率作为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多,把沟通问题和沟通兴趣等作为指标的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前者比较客观,容易测查,而后者受到研究条件和技术的很大限制。但有研究指出,相比沟通的数量型指标(例如沟通频率等)而言,沟通的质量显得更为重要[23]。但如何评定沟通的质量又是研究者面临的一大困境。Rathunde认为能够反映更优沟通的指标是沟通兴趣,即家庭成员对沟通是否感兴趣或是否积极参与了沟通,如果家庭成员在谈话中可以激发好奇和喜爱,并相互倾听、表达不同观点,则可以达到沟通更优化[24]。Vangelisti认为衡量沟通质量就是考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他的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亲子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分歧、误解、盘问、行为约束、否认、批评、缺乏袒露和欺7个方面[12]。

就测量方法而言,问卷法是亲子沟通研究中更为常用的方法。此外,观察法、沟通日志法和访谈法也有运用。问卷法按报告人划分为:青少年报告、父母报告和亲子双方报告。以往许多研究都采用青少年报告。有人认为,从家庭系统角度考察多个家庭成员对亲子沟通的知觉,如采用亲子双向报告,能够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双向互动模式和深次问题,利于发现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和差异性[5]。与各种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缺点一样,孤立使用某种方法都有一定弊端,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相对合理的方法。目前亲子沟通测量的发展趋势是,研究者更多综合采用几种测量方法。

5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8 黄丽娜。 中学生亲子性格匹配及其与亲子冲突关系的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02

14 Sam Vuchinich, Rachel A O, Clara C P。 Problem-solving munication in foster families and birthfamilies。 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 2002: 571~594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3)

由于青少年时期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危机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或问题,亟需社会关爱和师长的指导。而亲子沟通则是家庭环境中给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有效方式,因此亲子沟通的研究,尤其是针对青少年阶段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系的研究,是近年国外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国内关于亲子沟通的研究还较少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面临急剧的社会时代变化,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机率不断升高,通过社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其中家庭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以亲子关系为纽带,以亲子沟通为途径实现的。因此,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就自然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逐步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和自主,人际交往的范围逐步扩大,角色意识逐步增强,开始探索并构建自我同一性。但面临繁重的发展任务,仅凭青少年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必须得到外界的支持。其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来自父母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父母支持的重要途径就是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

以往对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有密切相关。Jackson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相联系。Collins等人认为,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父母与子女交流的一些信息受到重视,这些信息会使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良好的交往技能;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帮助青少年认清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并能够敏感地体察家庭中其它成员的思想和情感。Grotevant和Cooper研究了沟通在青少年脱离家庭,获得独立的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亲子沟通会影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的青少年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同一性。

在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自尊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而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呈负相关。

可见,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而不良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不良的社会适应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行为密切相关。

(二)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改善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要求

青少年期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但青少年期却是亲子沟通问题比较多的时期。由于青少年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则不可避免会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亲子冲突的发生。

对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研究发现,初中生与父母的冲突和不一致呈增加趋势,而与父母的亲密感和凝聚感呈下降趋势。有些研究认为,青少年的亲子冲突是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它反映了青少年寻求独立自主、向有别于父母的方向发展的倾向;然而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有关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低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国内有研究者通过自编的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的自我报告对初中生的亲子沟通进行了调查,发现青少年认为与父母“无话可说”和“得不到理解”分别占48.5%和41.6%。

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亲子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

二、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就以上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亲子沟通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两大问题。

(一)亲子沟通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研究领域

有学者认为,以往研究常常把亲子沟通作为亲子关系的一部分,以研究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或者根本不对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加以区分。可以说,亲子沟通研究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

1、分散研究多,整体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对亲子沟通某一方面的分散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整体、系统研究。亲子沟通是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目前的研究多是选取亲子沟通过程的某一方面进行单独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对于研究的范围、概念的界定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了许多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也无法把握亲子沟通的整体情况。

2、工具性研究多,实体性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从亲子沟通作为影响青少年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出发,把亲子沟通作为一种手段,或研究中的一个变量,强调亲子沟通的工具性。对亲子沟通进行实体性的研究较少见。这说明亲子沟通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二)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

通过对现有亲子沟通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研究的更大问题就是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现有的研究在探讨亲子沟通的特点时,几乎都是根据亲子沟通的外在行为指标(比如亲子沟通的频率、时间、内容、主动性等)来衡量,鲜有从亲子沟通内部心理过程探讨亲子沟通特点的研究。有研究者就认为,沟通研究之所以五花八门,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沟通过程心理机制的研究。沟通过程研究基本上是从传播学的角度介绍沟通过程,从信息发出者解码信息并发出信息,经过信道将信息传至信息接收者,接收者接受信息并译码,这是较简单的沟通过程模型。

因此,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内部心理过程是亲子沟通研究课题的应有之意。否则亲子沟通的研究就无法深入,也无法准确理解亲子沟通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更无法准确预测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当然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找到提高亲子沟通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65―72、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4)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家庭关系从简单的维系生存变得越来越复杂,处在家庭关系中的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家庭沟通在维系家庭中的作用。亲子沟通主要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1]。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更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更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许多成功的妈妈也证明了这一点[2]。因此教育孩子要从良好的沟通做起。父母对子女的沟通不重视,或者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不合适,很有可能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一道隔膜,如果不及时找到合理的沟通方式去穿破这隔膜,那么这种隔膜会慢慢的增厚,而距离就会越来越远。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花在孩子的学习上,却单单忽略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视,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1]。论文以海南省文昌不同家庭为调研对象,从子女和父母的角度就现今亲子沟通状况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分析统计后的数据并且进行讨论,为我们了解现今农村普通家庭亲子沟通的现状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也为相关专注人员对于亲子沟通的提升提供了一些可借鉴意见。

1 调查对象

2 调查方法

以发放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分别设计父母和子女不同两份调查问卷。

3 统计学方法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调查家庭亲子沟通现状

4.1.1 大多数父母与子女普遍相处的不错,沟通感受不错,少数父母与子女之间了解甚少

大多数父母在子女抉择的时候具有发言权,但部分父母掌握着子女的抉择权。调查显示92.31%的父母会与子女共同商议,并尽量听取子女的意见,而仍有7.69%的父母恰恰相反,把子女的抉择当成自己的抉择,子女的意见只是听听而已,更终决定权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4.1.3 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次数与他们相处的时间相关,相处时间越多沟通次数越多

调查中发现走读的子女与父母的相处时间是更多的,且根据百分数的对比,相处时间长的家庭,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时间也是比较多的,相比住校的子女或者在外打工的父母而言,走读的子女家庭亲子沟通条件更加优越。

4.1.4 父母绝大多数都认为很有必要与孩子沟通,而相比较而言,子女认为很有必要与父母沟通的比例较少

92.31%的父母认为很有必要和孩子沟通,而子女仅仅只有69.40%,其他的都觉得一般般,说明父母非常想和子女进行沟通,但是部分家庭中子女却不太喜欢和父母沟通。而父母和子女两方都会在聚在一起的时候相互交流,这一点比较好。

4.1.5 父母对子女沟通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子女对父母沟通的主动性

4.1.6 子女和父母沟通在讲述困难方面存在不同

少数的家长会将所有遇到的困难向子女倾诉,父母不想让子女担心和给子女压力;37%子女每次遇到困难都会向父母讲述,大部分子女选择埋在心里或者与他人交流。但是子女在遭遇较大困难的时候多数会选择向父母倾诉。

4.1.7 大多数父母选择“学习”话题与子女交流,子女多数会选择 “学习”和“兴趣爱好”话题与父母交流

4.1.8 父母对子女有很大期望

大多数的家长更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希望他们学习能有所提高,其次是希望孩子能听话,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希望孩子品德提高,强调做人重要的只有极少数。从家长更想对孩子说的一句话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的家长更希望的是孩子能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学校,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希望。尤其是在初三这个阶段,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任务。而且学习成绩关系到高中阶段的学校,关系到,工作等等。所以家长更多希望的是孩子能在学习上有更大的进步。其次是希望孩子能与家长多沟通,可能是受了这张问卷的启发,多沟通才能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问题得以解决,能使家庭更和谐。还有一些父母希望子女能理解他们,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希望孩子能体会,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也有很多父母相信孩子是更棒的,给孩子加油打气,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也有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听家长和老师的话,不要让家长和老师操心。

4.1.9 男性和女性子女与父母沟通中无明显差异

4.2 调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亲子沟通没有年纪差异;初中生在与父亲的沟通内容上、与母亲的沟通时间和态度上存在差异[3]。而家庭沟通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3]。所以,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方式直接影响子女的发展。海南正处于建设旅游岛的大好时期,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父母安心建设,同时让子女用心读书,进一步储备人才。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海南文昌的家庭在亲子沟通中有乐观的方面,也有不乐观的方面。

4.2.1 亲子沟通中表现乐观的方面

,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认为相处的不错,沟通感受温馨。

第二,父母希望与子女经常沟通,父母经常主动与子女沟通,子女也常与父母沟通。

第四,子女遇到困难时,会主动找父母聊天解决。

第五,父母希望子女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

,父母认为和子女相处得不错,但仍有许多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不是很好。

这就需要父母和子女之间沟通的协调性要做到位,互相理解,互相谦让。

第二,父母很希望与子女沟通,主动性明显高于子女,而子女却没有那么主动地去与父母沟通,认为与父母沟通无所谓。

这一点可以说是具有共性的,父母很乐意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这样可以了解孩子更近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来说呢,一想到和父母聊天,父母就会提到学习成绩,如果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会受到父母的批评。从这一点来说,子女对父母就产生了一种恐惧的心理,子女自然就不会太主动的去和父母沟通了。

要怎么解决呢,父母和子女聊天的时候呢,不要一开始就问子女的考试成绩怎么样、排多少名,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沟通[2]。而且多让子女找话题聊天,如果子女提到自己在哪方面有进步,或者做了一件好事,要对子女提出表扬,鼓励他继续努力。这样一方面不会让子女担惊受怕,不会让子女觉得每次谈话都和审问似的,另一方面自然地延长了子女与父母沟通的时间,一举多得。

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平等问题,这种父母掌握决定权的现象是绝对不可取的,每个人的选择权利都是赋予给其个人的,别人无从干涉,即使是父母也只能以一种关心的态度去建议或者推荐,而不能进行绝对的干涉。这些父母的传统观念比较严重。他们可能会这样想,孩子是我们生的,就要听我们的。显然,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第四,父母希望子女好好学习,却忽视了某些品德方面的提高,关注子女只关注子女学习这一方面,那么是不是有利于子女的全面发展呢?

希望父母能够关心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学习仅仅是其中之一,不要老是要求孩子做尖子生,这样孩子也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如果孩子只有学习好,品德,交际,心理都不好的话,那孩子的将来父母可想而知。

第五,对于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换位思考。子女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父母也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想想他们现在的想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对方应该怎么做,要理解对方。而且亲子间沟通要相互信任[2]。良好的信任可以说是任何事情的前提,只有信任,才会真心的去对待,亲子之间必须要有绝对的信任。那么如果做到这两点,那么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5 讨论

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更加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处于中学阶段的孩子,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思想处在一个过渡时期,自我感觉成熟了,所以很多事情不需要父母干涉,也不想让父母干涉,总是认为父母的呵护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因此,许多子女出现了典型的叛逆心理。但是在父母的眼中,子女永远都是个需要细心呵护的孩子,两方面的相互矛盾为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提出了一个难题,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们的调查家庭中,有的父母在家里务农,有的在镇上工作,有的却要外出打工,他们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家务农的父母辛苦劳作了一天了,看到孩子回家的身影,感到无比的欣慰,而外出打工的父母一星期甚至一个月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孩子只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都有共同的期望,那就是孩子好好学习。我们在问卷更后的问题是“父母更想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及“子女更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多数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出人头地。有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女儿是这样说的:“女儿,现在的社会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是一只井中之蛙,要想遨游天空,一定要努力学习,你是个聪明听话的孩子,可你学习不太用功,妈妈希望你在学习方面多用功”。有的父母这样说:“要学会倾听,多听听父母的话,但是不一定父母说的都是对的,对于对的话要听,错的话就要摒弃”。从父母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用心良苦。

相比之下,子女更想对父母说的话中,我们也了解到多数的子女都知道父母的辛苦,都希望父母能够健康平安,而这背后却是子女对于父母过多的干涉而产生反感。许多子女的话敲醒了我们的警钟“我希望父母有些事情让我自己做决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能有多一点的自由空间”,“ 爸妈,我长大了,不要把我当成小孩子那样管,我会厌烦的”、“希望你尊重我的选择,我知道你们说我都是为了我好”和“爸爸妈妈,你们根本不了解我,我的内心感受、爱好兴趣、理想、困难等,你们都太不在乎。只是按照自己觉得好的,但并不适合我的主意去解决我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我根本没有自由,有时我会自己寻找一些自由,但你们却认为我的做法是错误的,就又说我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对”等。这样的话语说明亲子沟通正处在一个不合理的状态,父母处于对子女学习的过分关心,导致了子女对于学习的厌恶,甚至对父母的话的反感。长期下去,子女就会感觉到与父母无法去沟通了。不过其他话语中我们发现很多子女还是可以理解父母的。

良好的亲子沟通非常重要,而要使沟通变得轻松而和谐,家长们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 [2]。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家庭和睦,让孩子开心,让父母放心;可以有效提高子女的学习动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其对生活的信心;可以让父母安心工作,保持良好的心情,增强其为家庭付出和奉献的决心和毅力。

参考文献:

[2]刘惠音。加强交流与沟通是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J]。学理论,2009、(24):126-127、

[3]雷雳,王争艳。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8(1):14-20、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5)

做学籍录入时,我发现全班50名同学中有6名出自单亲家庭,比例高达12%。此后一学年,我对这6名同学进行了跟踪观察和适时电访、家访,就此从经历、学习情况及习惯、性格、与人沟通情况、家长职业和受教育水平五个方面,为他们建立一份档案记录。

对家长进行电访和家访时,我发现有些家长的一些做法比较好,例如:梁同学的妈妈会定时和老师电话沟通,互相交流孩子近段时间的情况,及针对近段时间存在的问题征询老师的意见、寻求老师的帮助。黄同学的妈妈会每天抽出时间和他聊天,及时了解他成长中的心理动态。谢同学的妈妈会鼓励她参加班级各项活动,以此提升她的自信心。梁同学和谢同学的家长周末会带领他们一起爬山、打球等。

在学校,“互助式学习”已蔚然成风,取得一定成效,并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我认为可以将其迁移运用到家庭与家庭的合作学习之中。现在实施就近入学原则,学生家庭相对集中于学校周边社区,因而学校和社区可以动员单亲家庭,并协助其成立单亲家长互助小组,借此策划、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在活动中都能够有所受益,从而形成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

二、方案设想

1、 以自愿参与为原则。学校、社区可利用家访、电访、约见等形式对单亲家庭进行调查,向其明确活动的宗旨在于“创设沟通平台,实现互助成长”,并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在秉承“自愿参与”的原则下,为单亲家庭提供沟通交流的方式和途径。在此基础上,社区及学校进一步推动社区内单亲家庭互助小组的成立和运作,并协助其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活动方案。

2、 以各项活动为核心。活动应该是单亲家庭互助小组运行的核心。活动可以消除内心的防御和戒备,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温馨的沟通交流氛围。通过活动,也可以拉近家庭与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从而真正的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具体可以将活动归为四类。

(1)家庭教育沙龙。沙龙指规模小、议题简要、非正式化的讨论会议,一般备有茶水零食,较为轻松。活动场地既可以由各个家庭轮流提供,也可由社区活动中心提供。需要注意的是,沟通交流的目的在于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互相鼓励以获得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不是互相发牢骚和传递负面情绪。

(2)专题讲座。可以为单亲家长举办专注的心理讲座,进行心理疏导;可以就亲子沟通、性格塑造举行讲座,为单亲家长提供方法指导,还可以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举行讲座,为其打气加油,帮其树立信心。

(4)社区学习辅导。单亲家庭孩子在学习中普遍面临困难,如学习成就感不高,学习习惯有待培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等。由于部分单亲家长文化次不高,很难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大部分单亲家长还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辅导孩子学习也心有余力不足。如果在校外的这部分时间得不到良好的引导,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就会沉迷于电脑游戏,或受到社会不良青年的诱导,进一步影响学业。单亲家庭互助小组可以推选出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组成一个学习辅导团队,对孩子实行轮班辅导。社区也可以发挥起作用,动员社区中的教师义工、生义工参与到帮扶活动中来。

3、 以促进成长为目的。单亲家庭互助小组的运行目的在于通过系列活动提供沟通机会和途径,促进单亲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和成长。他们能够拥有健康阳光的生活态度,积极融入到社会活动,快乐地成长和生活,这应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期待。

三、注意事项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6)

一、几种不良的亲子沟通类型

尽管家庭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在现实中,大多数父母仅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教育孩子。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说话,如何鼓励孩子,如何赢得孩子的尊敬,如何教孩子学会“爱”……在家教中这一系列看似平常的问题,因为沟通不畅,却成了许多父母的大难题。

对孩子期望高,要求严格,爱讲道理,用权威的方式跟孩子互动,经常拒绝子女的要求,只有单向的沟通,是当前不良亲子沟通的主要表现。且看以下几个片断:

一,

“把电视关掉,立刻回房间做功课!”

“下次再考这种成绩,休想再跟我提要求!”

“狡辩什么,你准是上课又不注意听!”

“怎么搞的!写字潦草,连这都不懂,读什么书!”

这种以命令者、威胁者、说教者、万事通的角色与孩子交流的方式,用在如今独立意识渐涨的孩子身上,就成了亲子沟通中更大的障碍。不良的亲子沟通大抵有如下几种类型:

“畜生、废物、人渣、没用。”――责骂、羞辱、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台阶下。

“再说就打断你的腿。你死在外面,不要再回来。”――威胁孩子,说狠话。

“你不用说了,我还不清楚你头脑里想的是什么!”――单向沟通。一味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听孩子说出自身感受及困难。

“又在我了,又在找借口了。”――对孩子怀有成见或敌意。

“别废话了,我什么也不跟你说了!”――欠缺同理心或拙于、懒于向孩子表达感受。

“你别管,看你管个什么出来啊!”――父母管教不一致,家庭关系不好。

应该说,拒绝(“你的事我不管”),疏离(不关心),打骂(相信外加力量,不信孩子自主的能力),专制(“我说了就算”),矛盾(给孩子买电动玩具,孩子玩却骂他)是当前亲子沟通中的更大障碍。

二、亲子沟通障碍的原因分析

良好的沟通才能实现优质的家庭教育。不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不了解沟通的内容,不懂得沟通的技巧,自然会导致沟通障碍。

1、对沟通的误解

教育家指出,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健康的家庭需要有良好的亲子沟通,亲子之间需要有密切的情绪接触,相互支持与鼓励,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正常发展。

“沟通”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意思交换”,这是彼此相互了解的更快方式,其作用在于增进亲子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经验,缩小彼此想法与做法的分歧,以促进愉快相处的方式。

但有些父母却把它理解为命令、干预、支配、指使,将其用于搜集孩子的生活情报。大多数家庭的亲子沟通仅限于信息交流,常常只将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事实,作为沟通的主要内容。比如“吃饭了没?”“功课做完了没?”亲子沟通只是传达讯息。。的工具而已。长期如此,孩子会感到孤单与隔离,无法感受到他和家庭是一体的。

因为父母的权威角色定位,亲子沟通以父母的指责挑剔为主要形式,因而极容易导致争吵。然而大部分人容易用这种方式来沟通,明明是出于关心,担心孩子的安危,但看到小孩晚归时,却劈头就说:“这么晚到哪里去了?下次再这么晚回来,我就把门锁起来!”其实父母真正的意思是:看到你这么晚回来,我很担心你遇到危险。话到嘴边却成了指责、讽刺甚至攻击,导致亲子关系的对立。

2、亲子沟通的障碍

与孩子沟通要善于表达感受。但大多数父母,通常不习惯于向子女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会导致父母与子女经常不能站在同一个立场或角度来看事情,不能理解子女的想法、感受,与子女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台湾有一位专家指出,当前亲子沟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批评责备。(“自己的桌子不会整理啊!像个垃圾虫”)

・辱骂嘲讽。(“上次三科不及格,这次四科不及格,下次也可想而知了”)

・命令威胁。(“你再考不及格,我就不让你出去玩”)

・过量的询问。(“你出去干嘛?和谁在一起?在一起做什么?干嘛不待在家里?”)

・不信任。(“你真的做得到吗?”)

・比较。(“你能和你堂弟比吗?”)

・报复。(“你不听我的,也别想让我帮你”)

・不理会。(“别烦我,我只有一条命”)

・太在意让孩子学到教训。(“活

该,早告诉过你”)

、不给孩子信心。(“没有一样事你

能做得好的,没用的东西”)

这种不良的沟通导致孩子不肯开。口说话,习惯在家扮演一个“有耳无嘴”的角色。因为对孩子而言,与父母或其他家人沟通失败的经历太多,让他有挫败感,以致于他不相信沟通会有结果,就干脆不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一旦孩子不愿意开口说话,沟通就很难开展。

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比较喜欢分析。由于太注重逻辑的与是非,和子女沟通时,老喜欢引经据典,分析事情的因果关系,导致忽略了子女的感受。尽管生活中很多情况,需要理智地思考、沟通,但如果只用这一种沟通方式来和子女相处,亲子间就会缺少亲密的情感交流,彼此就会有隔阂。

三、有效的亲子沟通策略探究

沟通可以化解误会、促进理解、解决困难……尽管沟通方式因人而异,但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良好的沟通重视讲清楚、听明白、做得来。明确把自己要表达的宗旨讲清楚,同时别忘了征询对方的意见和看法。心理学家提出“人际沟通三部曲”:“我知道(I see),我理解(I understand),我愿意(I agree)”,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尊重、倾听、赏识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亲子沟通必须注意什么呢?

1、尊重――亲子沟通的前提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有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父母如何真正尊重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与自已人格平等的人来对待,他们拥有不能剥夺的权利、不能侵犯的尊严,正如你自已一样。

所以,亲子沟通要注意三点:

(1)让孩子听得进去:要问自己,时机合适吗?场所合适吗?气氛合适吗?

(2)让孩子听得乐意:怎么说孩子才喜欢听?哪一部分较易接受?如何使孩子情绪放松?

(3)让孩子听得合理:先说孩子的优点,再提出一些要求。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必须是就孩子“行为”本身的感受,而非对孩子“个人”的感受。即应强调行为本身,而不是人本身。特别是表示不愉快时应该针对某一特定的行为而言,例如:“你今天的作业确实是马虎”。“你 的房间是不是应该整理一下”等,这些话都针对某个特定行为,而不是对孩子的责备,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有效的沟通绝对禁止“责骂”,而经常传达出责骂意味的字眼即是“你”这个字。当父母表达对不满意或不愉快事件的感受时,也应该是针对本身的感受来加以表达,例如:“我很失望”“我非常关心”,或是“我很担心”等。父母应该了解,实际上不是行为本身使自己不快,而是行为的“后果”使自己觉得不舒服。例如,孩子迷上了上网,事实上,不是上网的行为本身令父母不快,而是无节制上网的后果令父母担心。父母可以这样说:“上网本身没错,问题是要有个度,你要自己把握……”

在尊重的前提下沟通,用“当……我觉得……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就不会产生亲子对立,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会使沟通更有效。

2倾听――沟通的重要方式

孩子渴望父母倾听。一次成功对话的前提是相互倾听。怎样倾听孩子说话呢?一是尊重,二是信任,三是耐心。

在倾听中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自信心,在倾听中教育。倾听,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在倾听中,你会听到孩子的心灵诉求。当孩子兴奋地诉说时,家长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件幼稚的事,也应耐心地听完,哪怕他已经讲过好几遍了,同时鼓励孩子更出色地讲述,让他感受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更要有耐心,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父母重视他。

倾听之后转换教育决策的时间和方式应是多样的。一般而言,耐心地倾听之后,要厘清矛盾所在,表达同理心,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倾听过程。首先,给孩子一段不被打断的时间诉说自己的问题,也许他正陷于混乱的思绪中,需要借由倾诉来整理头绪,理性客观的孩子,说不定在叙述一遍之后就已有定见,根本不需要父母的协助了。

然后就是感同身受,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一起看当下的情境,一起感受喜怒哀乐。只要父母确实传达出:“我知道你的问题在这里,我能感觉到你的情绪”这一想法,沟通己成功大半。

3、赏识――让沟通效益更大化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一句好话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一民俗道出了赏识在沟通中的妙处。

肯定和认同有一种无穷的力量。认同催人奋进,认同开拓进步的空间,认同激励昂扬的斗志,它往往在给人信心的同时催生人才,创造奇迹。当孩子经常被父母肯定与接纳,珍爱与珍赏,而非经常被要求与催逼,责怪与定罪时,孩子就会发展出一种积极、爱人的能力,也能学会欣赏、接纳别人,关爱、帮助别人,对父母自然会产生情感的呼应与信赖。即使在外遭遇挫折与失败,也总是心理安稳,知道可以回到亲爱的父母身边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就像回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休息之后可以重新得力再出发。

赏识,能使沟通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益。美国人与孩子沟通时十分注重赏识。如“别将孩子跟他们的兄弟姐妹刻意地作‘横向比较’。”“与其对孩子常作否定,还不如找一些表示肯定的话说说。”“不忘表扬――告诉他们你为他们感到自豪。”“有时可以对他们说,你认为他们很有两下子。”

有智慧的父母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在倾听中,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帮助孩子在一起检讨中自己找出症结。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自然有信心面对每一个挑战。

4、向孩子袁达爱

许多时候,父母明确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更能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是真心爱他们的。在沟通时,父母应清楚表达自己的爱,让子女和父母之间能互相包容,有所共识,这样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有爱的“沟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可以让子女的人格更加完善。“爱”必须用心来经营,亲子之间的爱更需要用心培养。

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在父母善尽职责、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在父母不断付出的过程中,建立亲子间的情感与信赖。孩子也会逐渐感受到父母的爱而自然地对父母发出爱的呼应,他们会感恩,也能了解父母间的互信、互爱,亲密、和谐而稳定的关系,由此创造双赢的亲子关系。子女和父母皆能肯定自己的角色,且愉悦、健康地共享成长的喜悦,达到亲子沟通的更佳效果。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7)

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对个人将来的自主、自立、性格发展和问题行为等都有长远的影响。引导青少年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展有正面的意义。良好的亲子关系始于有效的亲子沟通,然而,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问题就变得棘手多了。处于青春后期的高中生,独立意识与叛逆心理较为明显,即便孩子们内心懂得父母的含辛茹苦,知道“我们爱你,一切都是为你好”是父母的肺腑之言,但仍然抵挡不住两代人之间由于价值观念的冲突所引发的“唇枪舌剑”。“我是如此地爱你,你也是如此地爱我,但我们却在彼此伤害”,显然,“爱你在心伤你在口”,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当先从良好的亲子沟通开始。俗语说,没有天生的沟通大师,每个孩子与父母都需要学习亲子沟通的艺术。

二、案例研究的过程

无论是心理健康课还是德育班会课,探讨亲子相处之道的内容尤为常见,而且大多是沿袭一个套,即教师设计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讨论或进行角色扮演,更后提炼出若干条亲子相处原则或技巧。比如,笔者的一节亲子辅导课,在次教学实践中,也按照老套设计了以下情景。

情景一

母:“你野到哪里去了?都过了10点半了,你说好9点之前一定回来,你这个人根本就无法让人信任!”

子:“噢,我刚跨进家门,你也不管我浑身湿透了,也不给我解释的机会,有你这样做母亲的吗?”

母:“你竟然这样跟我说话?你从来只知道关心自己,从不关心别人的感受。我为了什么?还不都是为了你?而你,却自私得要命!”

子:“你才自私呢,不分青红皂白开口就骂,你才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从不为我着想!”

母:“好了,好了,你不要再说了。我规定你以后晚上不准和同学出去,任何时候都不行!”

情景二

母:“你野到哪里去了?都过了10点半了,你说好9点之前一定回来,你这个人根本就无法让人信任!”

子:“能让我有个解释的机会吗?”

母:“你会有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子:“今天真是很糟糕,汽车抛锚,我们必须走到下一站等车。可是这条线的车特别少。我想打电话回来,附近的公用电话又坏了。我急得不得了,可一点办法也没有。我真抱歉让你这样担心。对不起,妈妈。”

母:“好了,好了,快去擦洗干净,吃点东西吧。”

小组,请角色扮演情景一,并讨论以下问题:(1)妈妈等了这么久,她的感受如何?(2)没听到妈妈责备之前,你有什么感受?你打算如何与妈妈沟通?听到妈妈的责备后,你有什么感受?用了什么方法沟通?(3)情景一中的主人公与妈妈的沟通方式你认同吗?你是否有更好的沟通方法?

第二小组,请角色扮演情景二,并讨论以下问题:(1)比较情景一和情景二的对话,说说哪一次的沟通比较有效?(2)在情景一失败的沟通中败笔在哪里?在情景二良好的沟通中亮点在哪里?(3)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进行双赢的沟通。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亲子沟通障碍的对策,两个小组题目相似中又有细微差别,正是这种细微差别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受到启发,从中发现有效沟通、解决亲子冲突的好方法。但是,这种设计也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在次教学实践的研讨课后,听课教师这样评价:情景一和情景二的设计不能太具体,具体会导致学生一些真实想法不能得到体现,生成性的东西少,应该放开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自己建构适合自己家庭的沟通模式。非常感谢这位听课教师真诚而中肯的建议!

笔者认为,真正深入人心的心理健康课,其生成远比预设重要。心理健康课面对的是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学生在课堂中的心态也是千变万化的,在没有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心理教师应尽可能地贴着学生的思走,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实地流露,而不是设定好某种套让学生循规蹈矩地往里面走。当情景设计得过于具体,学生本人的生活中并不存在类似的情景,那么所有的讨论和角色扮演将流于形式,没有真情实感,仅仅为了表演而表演,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与启发的余地。

基于以上的教学反思,笔者在第二次教学实践时对教学设计做了几乎是脱胎换骨般的改动,不仅用“实战演练”取代具体情景,还加入了“我信息”新元素,该教学设计为爱搭一座“我信息”沟通心桥已于2014年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总第260期。在实战演练活动中,每个小组写一个发生在自己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真实的冲突事件,以情景剧的形式把冲突情景呈现出来,原汁原味地呈现学生真实生活中的亲子沟通,在真实的基础上再构建和演绎解决问题的方式,所有冲突情景都没有预设,生成性的东西比较多,从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的状态,热烈讨论甚至是辩论的场景可见,在这个环节孩子们被深深地触动了,他们在共鸣的声音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实战演练的优势在于“真实”,只有来源于真实生活,更终才能回归到真实生活。不过,教师在进行实战演练之前必须先做好充足的铺垫――指导学生掌握具体有效的沟通策略,不然学生的实战演练将变成上演现场版的“亲子口水战”,没法把有效的沟通策略运用到解决冲突事件的演练中。另外,沟通策略指导要具体可操作,易模仿,不能泛泛而谈一些笼统的、模糊的沟通原则等。笔者的第二次教学实践引入了新颖实用的“我信息”沟通表达技术,学生在进行实战演练之前,首先学习何谓“我信息”,通过观看“亲子AB剧”视频反观自己在生活中与爸爸妈妈沟通的语言模式,并小组合作探究关于“我信息”表达方式的问题:

三、案例研究的启示

(一)情感体验不可缺

人的心理过程离不开情感成分的介入,离开情感体验的认知活动或行为方式不可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人格特质或价值体系。因此,任何情景的设计必须切合学生内心的需求,才能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有感而发,把积压在心里的许多困惑、压力或其他负面情绪一吐为快,引发他们对改变现状的深入讨论。次教学实践中的情景一、情景二过于具体,只有少部分体验过类似情景的学生才能被情景激活而产生情感共鸣,其他学生在这个环节则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与收获。

(二)策略指导要具体

(三)认知重构助改变

所谓“认知重构”,就是指改变团体成员原有的阻碍他们更有效行为的信念系统。中学生成长中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都与他们的认知模式有关,心理健康课若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就必须注重运用团体动力来促进团体成员打破原来令人困扰的情境,促使其以一种全新的知觉来发展和改变自己。例如,在“我信息”表达方式的实战演练中,每个小组由一位成员提供一个自己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真实冲突事件,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充分互动,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视角,协助该成员吸纳合理的想法,重新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采用的是具体的情景一、情景二,将会局限学生的思,不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生活中的真实冲突与困惑,进而不能有效地探索新的语言及行为模式。

(四)同伴互助与模仿

在实战演练环节的探究讨论和角色扮演过程中,表面上是团体协力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每位成员在给别的同学反馈意见和提出建议时,借着帮助别人的机会,自己也学习到如何帮助自己,他们在彼此身上吸收对自己有用的养分。在团队中总会出现一些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的正向的榜样形象,团队成员对榜样的语言及行为方式的接纳及模仿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力量。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8)

亲子关系原是遗传学中的用语,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这里,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许多心理学家把教育称为心理沟通,那么,家庭教育无疑可以理解为亲子沟通。

少年期的年龄为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正值初中学习阶段,此时的孩子渴望摆脱父母的管束而独立,但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依赖父母。所以,这个阶段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更困难的时期。而在亲子关系全过程中,少年期也是更难处理的一个阶段。

下面,我谈谈与少年期的孩子沟通的几个方法。对于完善家庭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来说,希望这些方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尊重孩子的人格,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要。

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永远是权威,他们要求孩子对其百依百顺,这样的家长更谈不上民主平等地与孩子相处了。其实,更好的家长应该是孩子更好的朋友。如果,家长真真正正把孩子当作有思想、有个性的独立的人来看待,放下家长的架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切实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多倾听孩子的意见与感受,与孩子多些心灵上的默契,使他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相信,这样的亲子沟通于孩子、于家长都是有利无弊的。

二、 与时俱进,了解、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

当今的时代与接轨,可是一些家长不知道国内外的千变万化,甚至不懂得孩子眼中的五彩斑斓……在孩子面前,他们永远是落伍的,就更谈不上与孩子同步了,这往往也会被孩子瞧不起。不在同一个世界里,谈何成功地教育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有些家长不知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更不清楚应当教育孩子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扬长避短,

而是常常把自己年少时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恨不

得让孩子十全十美。更有家长认为,只有这样,自己在众人面前才体面。于是,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悲剧上演了:

不喜欢弹钢琴却被父母逼迫练琴而用菜刀剁去自己的手指、课程上偏科却要长期忍受母亲对其学习上的苛刻要求而将母亲杀害、被父母强行送到特长班学习而离家出走……

这些悲惨事件的背后,影射出的是家长不了解、不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不与孩子沟通的悲哀!

所以,作为父母,要想成功地教育孩子,既要了解所处的时代,又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这样,才会与孩子同呼吸、共命运。

三。 结合非语言沟通,避免唠叨。

有些父母,对孩子从小到大是寸步不离,随之而来的还有唠叨不停,他们自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而少年期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自己独特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与角度,人际交往的蔓延更让他们接触到了众多的新鲜事物,于是,对于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也有了他们的评价和界定。而此时,如果父母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于孩子,并不厌其烦地唠叨、强硬说教,则或多或少出现了逆反心理的少年期的孩子,势必要与父母“势不两立”。没有了亲子沟通,孩子自然要去寻找能够替代父母这个更亲近的倾诉对象的人。于是,此时尚未成熟的孩子如果误入歧途,那将直接导致生命的叹息和家庭的崩溃!所以,跟孩子言语上的沟通要点到为止。家长说出来的话,既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又不能长篇大论。同时,成功的家长往往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当孩子面临失败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当孩子取得胜利的时候,给孩子一个灿烂的微笑;当孩子徘徊迷茫的时候,给孩子一个点头示意的肯定……这些非语言沟通,能让孩子以更大的空间去驰骋、翱翔,发挥更大限度的创造力。因为,这样的理解、信任与尊重,是与孩子更好的沟通!

所以,如果孩子愿意跟家长交流,那说明他把父母当做自己更可以信赖的人,而这样的亲子沟通是更为健康的!

四、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及地点。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9)

首先是家庭原因存在沟通障碍。 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懂手语,不懂如何跟聋童交流,还有一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孩子心里有什么疙瘩,不能及时排除,久而久之形成了急躁倔强的脾气,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进入学校以后,家长对孩子除了生活上照顾外,对孩子精神上情感上疏远,有些聋童发展到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父母,这种亲情的淡化潜藏着极大地隐患。很容易使他(她)们结交犯罪,走上犯罪道。其次,家教方法不对。 更典型的有骄纵型、棍棒型,都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再者,学校对聋生家庭中亲情关系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在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还不到位。

二、增进亲情的策略

面对社会现实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把目光首先放到对聋人家庭亲情的关注上。聋生也是有丰富情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聋生越来越冷漠,原因是我们没有用真情打动他们。学校要重视亲情教育,把握情感教育的特殊性,通过各种渠道,抓住教育契机,使学生去体验亲情,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体谅之情,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用心灵去回味,体验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子女的无尽爱意和殷切希望。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0)

由于父母与子女沟通出现问题,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更可悲的是,触目惊心的弑亲案也时有出现,可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现状令人深思。

沟通问题的根源与代沟的填补

沟通问题的出现大约有以下根源:

一是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可能有“理想化”的倾向。父母望子成龙,在孩子尚未出生时,就早早设计了各种“走向天才”的训练方法。但是,当孩子出生后,将所有的方案诉诸实际,往往失败多于成功。

二是父母以为自己一切教育措施都是为子女好,但并不了解子女真正需要什么,也不知道在他们付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子女不需要的。父母有了这种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的作风,便无法对自己的态度和观念做出冷静地分析和判断。另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子女有更好的物质享受,拥有自己的私人房间,只要子女喜欢的事,父母都会尽量满足,致使现代子女具有很高的自我中心倾向。

三是传媒的影响。子女花在网络和电视的时间愈来愈多,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孩子的头脑,使亲子彼此间接触的时间减少了。

一个中学男生说:“我妈是个女强人,又当爹又当妈,真不容易。但她总想知道我的秘密,又是访老师,又是访同学,活像个老侦探,我真恨不得揍她一顿I”代沟也出现了。

代沟,父母必须正确面对,承认代沟的存在并正确认识代沟,不能回避。可及时采取以下对策:(1)意见融合。双方可以寻求一种途径,将各自的意见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意见,融合后的意见往往能兼顾双方的感受。(2)理解子女的要求。做父母的要学会“心理互换”,站在子女的位置,设身处地去考虑问题,满足子女的需要。(3)尊重子女的独立意向与创造精神。对子女的朝气采取欣赏的态度。(4)向子女学习。进入信息时代,子女的信息量比父母大很多。子女比父母学得快、记得快、阅读速度快。当父母虚心向子女学习时,子女会以极大的热情与耐力教你。此时,彼此间就像老朋友一样,这样代沟就消除了。

树立平等民主的科学子女观

父母对子女的伤害是无意的,甚至往往是出于“爱心”造成的。为此,父母应树立科学的子女观:

子女是人,有人的智能、情感、意志,有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子女是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人:子女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当子女能与自己的父母建立平等的亲密关系之后,他的行为言谈自然会渐渐变得高雅,他的性格也会开朗、乐观、豁达,在今后面临人生种种挑战时,也会表现得更为勇敢、自信。

1.好父母敢认错

父母犯的错误应当告诉子女,这也是对子女的教育。可以让他们知道父母不隐瞒错误,不说谎;也可以让子女从中吸取教训,少犯错误。

2.改改说话的口气

有些父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我是父母,你是孩子,孩子听父母的话是天经地义的事”,因而动辄就居高临下地对子女说话。殊不知,这是亲子之间良好沟通之大忌。做父母的应该更新观念、放下架子,与子女沟通时多些平等、民主。比如,可以问子女:“这件事这样办你觉得怎么样?”等等。一旦子女觉得父母尊重他,把他当朋友看,他就会与父母拉近距离,也把父母当朋友。如此,进行沟通也就水到渠成了。

现代子女观的核心是尊重子女,视子女为与成人平等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要想成为成功的父母,就要尊重和维护子女的尊严,尊重子女应有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

创设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家庭氛围对沟通的影响十分明显。家庭氛围粗略可分为民主型、正统型、放任型、冲突型、包办型等家庭,每种类型对子女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子女有充分的交流机会,容易养成开朗、自信、积极的心态。

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子女成长的阶梯。在这样的环境中,子女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父母和他们的沟通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更能促进子女专心学习。

家庭沟通环境贵在营造宽松的家庭心理氛围,在自由、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去沟通、交流,才会有好的效果。

另外,家庭中所有成员在和子女沟通时应保持一致(包括态度、要求、方法),彼此之间必须多进行交流,和子女也要多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保证子女的健康成长。

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也很重要,对子女大有益处。父母和老师都必须认识到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肩负着共同的责任。

增强子女的沟通素质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1)

亲子活动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调整,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符合当今时代下儿童的性格特点,更能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契合,从以往的教育子女,向父母的自我教育转变。因此,亲子活动更是一种民主的家庭教育。

一、亲子活动的内涵及外延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决定了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亲子活动的意义,便是将这种影响通过科学、健康、愉悦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幼儿园为活动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与父母乐在其中,更终实现“感性教育”,即用亲情的力量去感化孩子。

亲子活动不仅能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交流合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会让幼儿在游戏中,深刻感受到亲情的珍贵,让幼儿的心中充满爱,懂得尊重教师,孝敬父母。

亲子活动是通过组织各种游戏,设计比赛项目,更终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实际上它是一种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以往以教师和家长为主的单方面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参与其中,与教师、父母互动交流,实现了幼儿教育的民主化、人性化。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可以更加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情感需求,有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家长则可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更促进了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相互借鉴育儿经验,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二、探析亲子活动的有效性

(一)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能力不等于教育能力。很多教师有一个误区,认为亲子活动和平常讲课一样,只要有专注的教学能力就可以了。然而,亲子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必然要求组织者掌握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亲子活动中,家长会经常向教师请教教育孩子的相关问题,比如,孩子很内向,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如果此时教师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无法给出专注的解答,那么家长必然会对教师的信任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家长对幼儿园师资力量的质疑。反之,若能表现出教师“教书育人”的专注能力,家长会因此觉得踏实,会支持亲子活动的开展,对亲子活动的意义和作用给予认可及肯定,参与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沟通能力反应出来,如果没有掌握沟通技巧,不懂得讲话的艺术,不能把心中所想很好地表达出来,那么教师“言传身教”的职责就无法落实。

在亲子活动中,若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隔阂,教师便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此时沟通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师的疏导安慰中,双方矛盾迎刃而解,感情更深,意外插曲反而会让亲子活动显得格外动情。

(三)父母在亲子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一方面,亲子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的参与,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在亲子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在纠正孩子的违规行为时,同样需要家长的理解与合作。如果活动中设计的项目、规则等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和支持,必然会影响亲子活动的质量。因此,家长要认识到自身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带动起孩子的热情,与孩子肩并肩共进退,困难一起克服,成功一起。

有的家长会认为,要求越高对孩子越好,还有的家长会觉得如果活动项目设定太难,孩子会失败。这两种极端的想法都不可取,无论成功失败,无论输与赢,都不是亲子活动的更终目的。家长首先要摆正心态,以平常心去面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孩子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个活动环节,才能互帮互助,勇敢面对困难挫折。

若想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家长必须信任孩子,很多事情要敢于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唯有如此,亲子活动才会变得有意义,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四)幼儿园是亲子活动的“领者”

如今,我们提倡的是生态化教育,是指人的一生中顺应自然的、人性化的教育,教育应该成为全社会自觉自发形成的一种人生态度,它是一种终身教育观。教育不应该是功利性的,当我们面对社会中出现的道德伦理的溃败,生态教育将唤醒全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的善意与爱心。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正式迈进校园之前的更关键的教育环节,亲子活动的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教育资源因此得以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关注家长,关注他们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关心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并且尽全力地去帮助他们。同时,引导和鼓励家长参与到育儿工作的讨论中,让家长身临其境地认识教育,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将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长身上,这也是亲子活动所发挥出的更大价值。

如果把“幼儿园,教师,家长,孩子”当成教育工作中一个个独立的“点”,那么亲子活动便是将这些“点”串联在一起的纽带。就像我们都熟悉的“集体跳绳”运动,只有教师与家长在两端协同合作,将亲子活动这根“绳”高高摇起,幼儿才会跳得开心欢乐。当今的幼儿教育,愈发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亲子活动正是实现家园合作的教育方式,只有为人师长者首先做好表率,相互理解,支持和信任,我们才能说,孩子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韩建丹。探析亲子活动的有效性[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文中是关于亲子关系的论文6篇,以供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亲子关系的论文篇: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

:为探明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西省某本科院校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能负向预测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即生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越多或越好,则越不容易发生手机成瘾问题。

关键词:手机成瘾倾向;童年期经历;亲子阅读;生;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and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through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we selected the freshmen of an undergraduate college in Jiang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used the proneness scale of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as the research too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can negatively predict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that is, the more or better the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less likely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s。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调查工具

(1)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2)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调查问卷。

3、统计分析

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与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

二、研究结果

1、生手机成瘾倾向得分、检出率及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得分

表1 生手机成瘾倾向及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人口学特点

2、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

表2 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

3、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父母参与亲子阅读情况的关系

三、讨论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体成年后许多行为特征与童年时期的一些特殊经历有关。正如前文所述,童年期受忽视、心理虐待等负性经历能正向预测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即生童年期受忽视、心理虐待等负性经历越多或越严重,则越容易发生手机成瘾问题。本研究发现,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呈显着性负相关关系,根据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经历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认为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能负向预测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即生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越多或越好,则越不容易发生手机成瘾问题。

参考文献

[5]刘勇,陈健芷,赵建芳。哈尔滨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使用及成瘾行为的关系[J]国内学校卫生, 2014(7):995-997, 1000、

[6]王惠玲。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述情障碍对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D]武汉:安康师范, 2014、

[7]BAUMEISTER R F,BRATSLAVSKY E,FINKENAUER C。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1(5):323-370、

[8]NIEDENTHAL P M,BRAUER M。Social functionality of human emotion[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2(63)-.259-285、

[9]谭旭东享受亲子阅读的快乐: 1-6岁儿童选书阅读全方略[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2:1-2、

0[1 ]熊婕,周宗奎,陈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国内心理卫生杂志, 2012(3)222-225、

0[ 3]陈皎娇亲子共读的心理学研究[D]。重庆:西南, 2009、

0[5]吴佳琪,候善兵,倪扬,等生智能手机成瘾研究综述[J]。大众标准化, 2020(6):127-128、

0[ 7]陈兵吉卜林自传性作品中的童年创伤、自我重构与男子气概[J]外国文学研究, 2016(5):86-94、

关于亲子关系的论文第二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亲子关系的危机与重塑:家庭情感实践的视角

:对一名舞蹈专注初中生的叙事重构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亲子关系危机主要由生活场域缩小、社会压力加剧、代际沟通不畅引起,表现为亲子焦虑情绪的相互渗透、儿童主体性与家长权威性碰撞引发的言语冲突。在家庭情感实践当中,亲子双方需细心感受对方情感,主动表达情感诉求,给予对方积极的情感支持,形成亲子间的积极依恋,这样才能促进儿童良好品质的发展,养成独立的人格,获得个体的自我价值。

关键词:亲子关系;家庭情感实践,新冠疫情;叙事探究;

一、问题提出

过去安琪都是和同学们一起在学校专注教练晚功,大家热热闹闹,有说有笑,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如今,安琪独自在家,而且在母亲眼皮底下练功,视频上交老师后还要挨个做点评,因此需要格外认真,一组动作可能要反复做几遍直至达到更好的效果才敢发给老师。十几组动作下来,汗水常常湿透衣服,既耗时又耗力,视频也常会录制到很晚。

母亲既怕影响安琪睡觉,又担心她不能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更担忧在家自己训练的效果落后于其他同学,便在一旁唠叨不停,埋怨安琪磨蹭、动作不到位。安琪感到很委屈―“我已经尽力了,还要怎样呢?”

有一次录制竖岔下胯动作时,安琪将前腿搭在把杆上,后腿搭在摞起的泡沫砖上,但胯跟怎么也落不到地板上,痛得满脸通红。在一旁录视频的母亲看着女儿一直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既心疼又心急,便急躁地对安琪吼道:“哭!哭!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视频要发给老师,动作不到位就要挨批评,老师可不管你疼不疼!”母亲的语气无奈中带着埋怨,让安琪更觉委屈。她一屁股坐到地上,歪着头倔强地大声哭起来,眼泪唰唰地往下流。母亲看到安琪的神情一脸怒气地说:“那好,你要是不想交作业,那就不交了,也别学舞蹈了,这点儿苦都受不了还学什么!天天在家里上课,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大众的生活,在防控期间儿童基本被“关”在家庭这个狭小的封闭单位里。当儿童居家学习的表现不能达到家长的期待时,家长难免会有情绪化表现;儿童也会因学习效率下降、家长责备增多而变得迷茫无助。种种情景使得家庭场域中的情感冲突逐渐爆发出来,亲子关系也随着时间流逝越发紧张。不过,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也为家长与儿童提供更多相互沟通与了解的时间,同时让家长以教师的身份进一步走进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有机会重新认识彼此。

为了真实再现疫情期间家庭中亲子的情感生活,我们运用叙事探究的方法,对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中女儿安琪(化名)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互动进行分析。安琪今年11岁,是一名舞蹈专注学生,在新冠疫情居家学习期间,需要每天在家自行练习舞蹈。前文的叙述就是某一天的场景再现,安琪在录练功视频的时候,由于多种原因开始抽泣并与帮其录制视频的母亲产生了争执。正是这次亲子之间的情感冲突激发了研究者的探究欲望,我们想了解亲子关系中的情感实践何以有别于其他主体间的情感关系,同时反思亲子关系掩藏着哪些危机,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关系重塑。

二、研究设计

1、安琪的生活世界

研究对象安琪是作者的亲妹妹,目前11岁,是舞蹈学院附中的初一学生。由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几乎参与其整个成长历程,彼此之间建立了充分的信任。

在安琪上幼儿园时,家长就将她送入北京少年宫学习舞蹈。从4岁开始,安琪每周参加一到两次的课程学习,系统地接受舞蹈训练。家长为了培养安琪对舞蹈的兴趣、提升艺术审美修养,经常带安琪去国家大剧院或者一些艺术沙龙观看音乐剧、舞蹈剧。因为受到这样的熏陶,安琪对舞蹈一直保有着一定的热情。

安琪在学校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比赛,家长也常常会用相机将舞蹈视频记录下来,在帮助安琪反思改进的同时留存纪念。每逢各种节日家长也让安琪在亲友面前展示自己学会的舞蹈,每次都会受到亲友的表扬。安琪曾提到:

“可能更初自己在跳舞时并不是十分自信,但是每当爸爸妈妈极力夸奖我,自豪地向其他人介绍我舞蹈学得很好的时候,我就会十分开心,也更想好好学习舞蹈。”

幼儿时期的安琪正处于人格发展“勤奋-自卑”阶段,渴望通过努力获得家长的认可与鼓励,消除内在自卑感[1]。家长对安琪行为的积极肯定与热情鼓励,加深了安琪对舞蹈的热爱,促使安琪形成独立自信、勤奋坚定的人格。家长也因为安琪的种种优异表现感到骄傲与自豪,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亲子的依恋关系。

安琪在10岁左右经老师推荐备考舞蹈学院中学。由于当时安琪在上小学五年级,而考取附中需要测试六年级文化课,同时她的体重、身材比例没有完全达到标准,需要加大舞蹈基础和体能训练,因此备考任务很重。安琪在讲述中说道:

“爸爸妈妈为了能让我提高各方面能力和身体素质,每天上午上完学校的课后,中午就到学校接我去校外辅导班补习六年级文化课。为了减体重不让我吃学校的饭菜,而是每天精心为我准备营养成分高、脂肪含量低的午餐,下午学习完文化课,晚上再到舞蹈老师那里学习舞蹈剧目。”

为了让安琪考入理想的学校,家长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此过程中,亲子之间逐步建立起牢固且持续的情感关联,满足了安琪对于归属与爱的需要。同时,在家长的支持下,亲子之间形成一定的情绪性与依附性的积极依恋情感联系,让安琪获得情绪上的满足,进一步表现出积极乐观、努力奋进的良好品质。在安琪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安琪终于考上理想的学校。安琪就读的舞蹈学校处于校园内,可以自由安排学习生活时间,改变了以往每天家长陪伴的生活,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与自由。

然而,一场疫情打乱了此前的生活,生活场域的大大缩小使得安琪与家长有了更多交流共处的机会,家长又重新全方位地参与到安琪的生活与学习中。但是,亲子长时间共处,带来的不仅仅是亲子交流的增多,也会由于代际差异、双方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外界的种种压力产生情感冲突。

2、叙事探究的方法立场

3、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

资料来源之三为研究者与安琪家长的交谈以及所做的笔记,主要涉及他们对安琪家庭教育的看法,以期从不同的角度对前两类信息加以印证,获得不同研究对象对于亲子关系的不同认知,阐述较为全面的研究内容。研究者将两轮深度访谈录音转录为文字材料,并反复阅读该文字资料,整理出五个相对独立的叙事片段,结合相关理论做出解读,更后将改写整理后的故事交由安琪确认。

三、叙事片段与分析

1、隔离生活撬动亲子关系危机

说到学校里的生活,安琪总是兴奋地介绍自己在校园的新奇感受:

“在学校里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为孩子小的时候都比较喜欢自己能在大校园里学习,或者跟同学一起出去玩,尤其是整天跟朋友在一起。我们一起从一个教奔向另一个教,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校内的超采购,在宿舍里相互梳头、聊天,不像在小学一样什么都有老师管着。”

安琪的描述表达出对自主生活的向往与喜爱,而校园生活也满足了安琪对于独立自主生活的需要,这是与在家长长期管教以及中小学教育模式下完全不同的自由。

然而,新冠疫情使安琪的生活空间出现很大变化,安琪只能长时间与家长一起宅居家中,处于与外界相对隔离状态。在学习上,老师从课堂授课改为网络教学,安琪从在不同的专注教间穿梭,转换到只能在书桌前和舞蹈房中自主学习。在生活上,平常的舞蹈剧、外活动也缩减成偶尔看线上电影。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对安琪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状态产生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她探索外界事物的欲望。在人际交往上,安琪失去与老师的沟通和同学间的交往嬉闹,增加了与家长的沟通,但随之而来的是与家长间边界感大幅度减少,受到家长管教、干涉、影响的概率大大增多。

当问到安琪在家上网课的感受时,她表示:

“现在和以前在学校上学大不同,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妈妈不能一直跟着我到各个教。但是在家里,虽然妈妈可能不会听我上什么课,但是有的时候老师说表扬名单的时候,妈妈会突然说一句‘怎么没有你呢’。其实妈妈也是时刻都在关注着我每天在干什么,作业有没有完成,感觉好像跟我在一起学习,在家的时候督促我的时间、次数会更多。”

安琪在家上课时,母亲虽然没有一直坐在她身边听她上课,但是会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时刻都关注着儿童的举动:每天在做哪些事情,作业是否完成且完成质量如何,是否获得老师的表扬。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开放的、持续发展的、自我约束的而又具有独特性、代际结构的社会系统”[7],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家庭场域的缩小使得家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儿童的学习生活当中,关注儿童的一言一行。这样长时间、全方位的生活参与,使家长与儿童之间的“边界感”逐渐丧失,容易诱发亲子冲突[8]。

2、家长权威下限制和自由的矛盾

由于家长与儿童之间存在年龄与阅历的差距,使得家长占据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权威地位。在家庭生活场域中,家长占有经济、文化和伦理资本,成为家庭亲子关系的“支配者”,影响着亲子关系的联结[9]。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对家长的权威性产生抵制。即便家长权威难以撼动,也无法避免儿童对家长的教育进行有选择的服从,儿童不由自主地萌发对自由的渴望。

当问及安琪此时备受家长关注的感受时,她说道:

“之前在学校经常见不到妈妈,有时候会想让妈妈陪着我。因为在学校都是同学,没有像家人那么亲近。但现在长期在家中生活,就会比较留恋在学校跟同学们在一起的自由生活。”

当问到安琪希望家长与自己有什么样的相处模式时,她认为:

“该监督的时候监督,该自主的时候自主,可以自己做事情,安排时间。但是,也希望家长可以在一些我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给我一个提醒或者督促,在闲暇的时候让我自己安排事情。比如:我完成今天的任务后放松的时候,可以自己安排时间看一会儿手机;但如果时间长了,家长就可以督促我。我不太希望的是我刚停下来休息,家长就在旁边不停地说。我觉得可以适当地放松,我希望可以从早晨起来就自主安排时间。”

家长由于对儿童的负责与关心,会过度关注儿童的一举一动。从清晨起床到晚间洗漱,安琪每个细小的举动都牵动着家长的心:“又在磨磨蹭蹭,不知道抓紧时间吗?”“快去写作业,还有那么多的作业没有写完,你不着急吗?”“营养要均衡,多吃蔬菜、多运动,这样才会长身体。”“看看都几点了,还不去睡觉?!”类似这样的督促时常在家中上演,家长的目光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追随儿童,儿童的行为一旦不符合家长的心理预期就会引发父母的焦虑与担忧。

家庭场域中存在的“双向互动亲子关系”,会使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彼此的情绪相互蔓延[10]。家长没有意识到对儿童生活的全面参与会带给儿童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场域中儿童主体性的行为表达与家长权威性的权力地位之间不乏激烈的亲子冲突,特别是居家隔离期间,亲子关系的危机被凸显出来,给家庭情感实践带来一定的挑战。

3、亲子之间的话语冲突与关系裂隙

亲子间充斥着主动情感和被动情感。“主动即情感在实践中的自主表达与传递诉求,以及负向情感的产生与输出;被动则需承受来自场域各种复杂多变的因素对情感所造成的冲击”[11]。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时期,外界疫情带来的特殊冲突将关于健康风险的议题渗入到其他与健康无关的议题中,在给机构组织、公民主体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同时,也冲击着家庭单元中日常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家庭情感实践。

亲子长时间的接触使得家长对于安琪的关注从关心生活、健康的整体目标,聚焦到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从学习成绩到生活习惯,甚至有了更高的要求。家长看到安琪的表现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时,就会担心安琪在学校能否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甚至出现焦虑情绪。同时,由于居家学习缺少专注老师的指导,家长逐渐充当起临时辅导老师的角色,帮助安琪录制视频作业、压腿、纠正动作。在指导安琪的同时,家长总担心自己的指导行为是否恰当,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更担心儿童在家表现松散会导致在开学以后落后于其他同学。这种焦虑情绪也逐渐蔓延到安琪的身上。安琪的母亲提到:

“我认为儿童在家的学习生活应该是有规律的,充实而不浪费时间,而且我觉得要提高一定的抗压能力,我就希望周一到周五的时间能充分利用,其他时间也要紧张有序,可以更换不同科目去换换头脑。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太累了,但是我认为现在不辛苦一些,将来就会更加辛苦。你在松懈的同时也许你的同龄人都在努力,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明白这一点。”

疫情的到来使家长深切感受到社会的复杂多变,他们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无法指导儿童,会产生担忧儿童落后于他人的焦虑。然而,此时的安琪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对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不断重构与提升,这种认知发展态势使得安琪“性格表现极不稳定”[12]。在叛逆心理以及自我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安琪对独立生活充满向往,会将家长的管束视为禁锢。因此,当亲子双方在因认知水平、阅历积累、角度立场等差异而产生相异的观点时,亲子冲突的发生不可避免。

一次录练功视频时,由于难度的大幅增加引起肢体疼痛,安琪不禁抽泣起来。录视频的母亲看到安琪在哭泣,影响视频的效果,就开始急躁地询问安琪哭泣的原因。安琪没有说话只是一直哭泣,母亲就生气地说:“那好,你要是不想交作业,那就不交了,也别学舞蹈了,这点儿苦都受不了还学什么!天天在家里上课,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说完转身就离开了。

母亲对安琪的行为刺激与担心安琪无法高质量完成舞蹈作业的情绪化反应,伤害了安琪的自尊心。安琪大喊“好,我不学了”,继而更大声地哭泣起来。母亲听后彻底被激怒:“你爱学不学!”

在此次争执当中,安琪前期的非言语回避行为激怒了情绪化反应中的母亲,“那好,你要是不想交作业,那就不交了,也别学舞蹈了,这点苦都受不了还学什么!”这样的话语不仅隐含一定的否定用意,甚至威胁到安琪的自尊心,引起亲子双方在言语上的冲撞。“好,我不学了”,安琪这句情绪化的回应在表达愤怒情绪的同时,扩大了亲子情感的裂隙。

4、家庭情感实践的理性回归

争执过后,当安琪的情绪稍有平复,研究者走上前询问安琪哭泣的原因,她说道:

“因为疼,还有发泄吧。哭的时候可以把平常所有的累和苦等等都发泄出来。当哭久了感到累的话,疼痛感就减少了,可以分散注意力。”

“我毕竟还是喜欢跳舞的,能够跳好看的舞蹈,穿好看的衣服,化好看的妆,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情。但其实我也放弃过,想过我是不是要放弃走这条道。但是,我看过的综艺舞蹈风暴,里面那些舞者都是国内顶级的舞者,他们说小时候也想过要放弃,但更终还是因为自己喜欢舞蹈,所以才会坚持下来。”

“家长很辛苦,因为我们现在学舞蹈需要减肥,妈妈每天就会到我的学校,一直等到晚上9点多我回宿舍,才会回家,基本上大半天都在学校,每天这样奔波。期末是更累的时候,妈妈就每天6点起床,7点多就过来了,我觉得还是挺辛苦的。”

安琪始终没有说出之前在母亲质问时没有回答的理由,或许是无法言说,又或是情绪作祟。但安琪内心并未从根本上厌恶家长的管教,而是认可家长对她的倾情付出。这种情感是在长期亲子互动中,家长对安琪无微不至的陪伴而产生的亲子依恋。

当安琪的情绪冷静下来以后,为了能让安琪及时递交作业,研究者为安琪录制了视频。视频上传给老师以后,很快获得老师“做得不错,继续努力,要是能再瘦点就更好了”的点评。

听到此话,安琪小心翼翼地走到母亲身边,看着母亲轻声低笑,并向母亲道歉。母亲听到安琪的话,说道:

“作为家长我也愿意躺在沙发上休息,不愿意蹲在那里帮你去录制10分钟的视频,我也会累,但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可能过去有一种说法,家长总是打着‘都是为了你’的旗,其实如果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什么都不操心,那你将来的生活肯定就是一塌糊涂。家长就是为了你,为什么不去管其他孩子呢?但是很多孩子体会不到这样的心情,就会觉得你管我那么多干什么,但其实等你长大了以后就会觉得家长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妈妈想告诉你,有什么想法要跟妈妈说,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

母亲真情流露的背后是对安琪的期望,更是对安琪前程的担忧。教师对学生的认可成为亲子冲突缓和的契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母亲希望孩子能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对缓和亲子关系的积极尝试,也是期望亲子深入沟通的情感实践。此次亲子冲突在释放亲子焦虑情绪的同时,给予亲子深入交流情感的机会,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让安琪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与前进方向。亲子关系恰恰是在这一次次的情感碰撞之中不断调适磨合,找到双方情感的归属点。

5、亲子关系的实践重塑

居家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之际,学校组织线上期末考试,全家齐上阵,共同为安琪做准备工作。此次期末考试在考查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仿佛更是一场家庭教育间的“博弈”。安琪在这场考试中获得班级总评的成绩,家长表现得比安琪更为欣喜。母亲用双手捧着安琪的脸说:

安琪刚刚获取好成绩,认为可以休息一段时间,听到母亲说的这段话,脸上失落的神情又渐渐浮现。趁着母亲还在欣喜地跟她说着期末计划的时候,她打断母亲:

母亲听后一愣,突然意识到长期的学习给儿童造成很大的压力。安琪此刻内心自我意愿的积极表达,是对自己获得一定自由空间的争取,更是想与家长去沟通的积极尝试。

在晚上吃饭的时候,母亲问及安琪写作业的情况,语重心长地说:

母亲的一番话让安琪联想到上午写作业时,母亲摸到自己的手机时可能有所察觉,却没有直接说出来。当研究者向安琪问及此事时,安琪感到有些羞愧:

“我这次的做法好像是有些不太对,但有时总是忍不住想看手机。妈妈一来又害怕被发现,其实有时候心里也是很矛盾的,想去写作业,但手机总会诱惑我,我就总是禁不住诱惑。妈妈这一次不像以前发现了就大声对我吼,而是让我自己意识到这次的做法是错误的,以后要避免发生这一类的事情,可以在写完作业之后再去干其他的事情。我觉得妈妈这次的做法更能让我反省自己。”

研究者问及母亲为什么没有在发现安琪看手机时直接指出,母亲答道:

“因为她现在已经12岁,进入青春期了,可能会有一些逆反心理。我们之前发生的冲突,就是因为两个人情绪都非常激动,没有好好地沟通。所以我觉得可能要换一种方式,更好从道理上去说服她,希望能对她有所触动,改变学习态度,应该是家长在不在身边都要能管住自己。”

家庭是更小的社会生活单位,其中注定存在亲子间的对立、冲突,有对立冲突就会有亲子间的情绪反应。双方应不断找寻一种适合的方式进行沟通,细心感受对方的情感,给予一定的积极评价[20]。安琪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转换方式,可以使安琪更愿意接受母亲的做法,静心思考自身的错误。此次疫情使得亲子之间能够深入沟通与交流,在对话与实践中不断重塑、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感悟亲子间那份无法割舍的亲情与无私的爱。

在家庭关系网络之中,儿童主体性的行为表达与家长权威性的权力地位之间发生碰撞,而家长的情感支持与在长期家庭情感实践中形成的亲子依恋也在疫情之下被重新构建,两者共同推进家庭情感实践主体双方的身份构建与亲子亲合关系的形成(见图1)。基于对叙事片段的剖析,本研究提出如下三个议题,对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提供反思的空间。

图1:疫情期间家庭情感实践的内在关系

首先,疫情之下儿童长期与家长宅居家中,由于生活场域的缩小,亲子双方有了更多沟通和亲近时间,但儿童相应减少了与家长以外的人际交往,他们在心理上感觉孤单,在行为上受家长管教、干涉的概率增大,与家长之间的边界感降低。同时,由于疫情的影响,儿童长期没有回归学校参与正规教育,家长难以了解儿童的现阶段水平,产生了同侪压力和焦虑。这种担忧在社会各种媒介信息传播的影响之下与日俱增,更终导致亲子间的情感冲突频频发生。

其次,亲子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代际系统,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这个特殊时期,外界疫情带来的紧张态势给家庭亲子关系带来压力。当儿童的学习、生活表现不符合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就会出现焦虑情绪并通过言语行为传递到儿童身上。当家长对儿童采取否定、批评、责备等言语行为时,就会引发儿童的反感和对峙,进而拉大双方的心理距离,激化情绪反应,引发亲子冲突。因此,家长需要给予儿童更多的温暖支持与信任接纳,关注儿童真正的需求。儿童也需要给予家长更多的理解与包容,并做好情绪管理。这种信任与支持不仅依靠外界的肯定,更需要亲子之间主体诉求的表达与情感支持,亲子双方需细心体验对方的情感,拉近亲子之间内心的距离。

更后,亲子双方是家庭场域中关怀关系的两个主体,在互动关系中会建立相互关爱、依恋和依赖的关系,进而产生亲子亲合关系。虽然亲子之间时有冲突产生,但爱与依恋会将双方紧紧相联。在这种积极的情感支持下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发展乐观自信、努力奋进、坚毅不拔的良好品质,养成独立的人格,获得个体的自我价值。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转换家庭教育的形式,适当明晰家庭主体间的边界感,对家庭生活方式进行多种尝试,让爱与积极依恋浸润在家庭实践活动中,增加亲子对话的机会,实现良好的亲子亲合关系。

参考文献

[1][英]瓦尔西蒙诺兹,彼得皮尔斯。人格的发展[M]。唐蕴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 45、

[3]孙俊三,孙松竹。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J]。湖南师范教育科学学报, 2006(5): 103、

[5]D。J。Clandinin, Handbook of narrative inquiry:Mapping a methodology[M]。 Thousand Oaks,CA:Sage。 2007 : 35-76

[6]J。Green,G。 。Camilli& P。 Elmore(Eds。 )。Complementary methods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M]。 Washington,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2006 : 477-488、

[7]廖小平。代际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代际维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 23-25、

[10][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夏璐,译北京:国内人民出版社, 2016 : 84-91、

[12]郝心怡。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关系[D]。兰州:西北师范, 2020: 16、

[16]曹乃平。家庭系统化视角下亲子关系问题探析[J]。决策探索(下),2020(8) : 92、

[20]罗凌云,苏莹荣青少年期亲子关系及其调适[J]。青年探索, 2011(1): 78、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1

作为公众明星,梦鸽的一言一行似乎引发了更多的公众探讨。像她更近一次接受媒体专访时就表示,如果法院给她儿子定罪,“这不仅会造成国内影响,也会造成世界影响”。显然,这一次梦鸽为儿子的发声、辩解,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舆论风波。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讨论转向呢?我们不如从有别于视角之外的家庭治疗角度来分析此案中的母亲梦鸽。

我们大多都生活在家庭中,几乎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必须经过家庭的栽培和养育,有美满健康家庭的人也更容易拥有幸福满意的人生,每个人都关心如何建立并且维护健康的家庭,家庭更重要的功能之一是生养子女,培养下一代,不论人类的本质上发生怎样的变迁,孩子始终需要依赖家庭的环境及条件长大。

我们可以还原一下媒体所描述的李双江和梦鸽的“幸福家庭”――这是一个典型的国内式独生子女家庭,家境优越,父母倾注了大量的金钱培养孩子,但李某某的现实表现并未如梦鸽夫妻所描述的那般优秀。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梦鸽的家庭满足了提供养育李某某生活的功能,但从社会立场管制家庭成员的行为表现和辅导传递文化方面来观察,梦鸽的家庭却有着重大的缺失。

回到梦鸽的家庭,虽然公众无法了解他们真实的家庭生活,但是从媒体不同角度的曝光,我们看到了一对关系非常密切的母子关系。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梦鸽身为母亲,为儿子的案件抛头露面、四处求援,也确实令人怜悯。但是作为母亲,应该给儿子怎样的爱,她却并未深思。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2

〔中图分类〕 G610 〔文献标识码〕 A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搞好亲子关系,做好有效的亲子沟通,对幼儿早期性格的形成、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幼儿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按照我国多数的家庭情况,这种关系被扩展为所有与幼儿密切接触的人――即看护人与幼儿之间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幼儿早期性格、各种能力习惯为目标,以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强调父母和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

二、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能增进亲子沟通,促使子女心理健康。那么,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呢?

1、 自身的提高。幼儿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幼儿的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为人父人母,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的修养。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会影响亲子的关系,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更倾向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待子女,理性地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很少粗暴地对待幼儿。所以,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2、转变态度。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父母对幼儿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务必导致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家长说话做事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想,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尊重和信任。父母和幼儿是两个个体,两者有不同的思维,父母一般是强势思维,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幼儿。

3、亲子沟通。要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建议每周沟通两到三次,每次沟通一至两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十五分钟和幼儿说说当天的事情,说说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心事是十分必要的。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沟通时,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幼儿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从而形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亲子游戏

为了消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膜,有效地增进亲子沟通,还可以尝试做一些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是亲子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0岁到5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的,不但可以促进幼儿身体成长,而且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的情绪。亲子游戏是教育幼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人和幼儿的一种交往方式,有助于亲子沟通,密切亲子关系。

1、家长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遵守游戏规则,不要耍赖。玩完了要自己收拾玩具,物归原处;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不能没完没了地玩,更不能玩得忘了吃饭和睡觉。

2、家长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游戏。如三四岁的幼儿离不开玩具,家长选择玩具要考虑到其教育意义与艺术性。可以让幼儿自造玩具和自找玩具,这样有助于发挥幼儿的智力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3、玩游戏中,家长应该鼓励幼儿独立游戏。家长应鼓励幼儿与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和交往,培养幼儿玩游戏的兴趣、独立能力和交往能力。尽量玩需要合作性的游戏,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3

培养考察表

(仅供参考)

姓 名:XXX

(党支部名称以成立支部时党章全称为主,不可写简称)

说 明

一、凡向党组织正式提出入党申请并列为积极分子的填写此表。

二、表中栏目一律由积极分子所在党支部和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负责如实、及时填写。

三、此表均应用钢笔或毛笔填写,字迹要清楚。

四、凡未填写此表或发展之前临时填表者,概不审批。

五、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在未批准入党前,此表一律由党支部妥为保存,入党后将此表连同入党志愿书一并存入本人档案(农民存入农民党员档案)。

姓名

张一

半年内

2寸正面免冠照片

民族

出生年月

入 团 时间

文化程度

本科、专科、中专等(获得的更高学历)

(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的时间,或填无)

单位职务

XXX公司XX经理(职员)、XX区XX社区(村)(务农)(和材料上单位职务保持一致,有工作单位的发展人员却从村、社区发展的,要提供单位无党支部证明)

申请入党时间

身 份 证

培养人

姓名

职务

说明:1.从上小学时填起;

2.起止年月前后要互相衔接;

3.“何地、何部门”应写全称;

4.“证明人”应填写更熟悉本人情况的人或在一起学习、工作的人,但不应填写本人的亲属。学校经历填所在班级班姓名,期间填辅导员姓名。

5、长时间没有工作是也要写进去,可写待业在家,对于未毕业时的实习时间不写。

家庭主要成员情况

关系

姓名

出生年月

政治面貌

单位、职务或职业

父亲

中共党员

单位和职务要写清楚

母亲

群众

兄弟(姐妹)

群众

支委会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决定

党支部盖章:此处盖章支部书记签名亲笔签字

(支委会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时间)

基党委对入党积极分子情况的备案

基党委盖章党委书记签名党(工)委书记签字

(见文本资料积极分子备案报告上的落款时间)

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公示情况记载

公示

时间

(公示时长 7天)

公示

地点

群众

反映

主要

意见

公示期间未收到投诉电话和其他情况反映。

调查

核实

情况

公示期间,未收到不良反映;

(支部委员或负责党建工作的人员)(落款时间为公示结果后天)

党支

部意

党支部盖章:支部书记签名亲笔签字

培 养 考 察 记 载

(2名培养人亲笔签字)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后,半年内)

考察内容:主要考察培养对象的思想、工作、学习、完成任务以及存在主要问题等情况,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考察。

填写考察意见注意事项

(1)要根据本人的实际表现,客观描述培养对象在培养阶段的思想、工作、学习、完成任务等情况,内容要具体,分析要深刻,避免脱离实际,应付了事,或说些空话、套话。

(2)考察意见要抓住重点,有所侧重,体现培养对象本人的特点,写谁象谁。

(3)要坚持一分为二,写出其优点和缺点。

(4)考察意见应由培养联系人填写,严禁培养对象本人填写考察意见。

(5)考察可通过谈话、分配任务、党课培训、参加党内有关活动等形式进行。

(6)考察意见是对积极分子某一阶段进行考察的综合意见,避免将考察意见写成某一次谈话的内容。

能够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我,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用心向党组织靠拢,坚持个人利益服从群众利益。在日常生活中团结同事,职责心强,工作认真负责,并且乐于助人,起到了模范作用。今后要以党员标准更加严格要求自我,用心向组织靠拢。(政治品质、思想觉悟、入党动机和工作、学习、作风等方面有何成绩或进步,缺点改进如何)

不足之处:在工作任务繁重时,有时存在急躁情绪,今后要制定好工作计划,把握好工作节奏。(供参考,切勿照搬照抄)

(亲笔签字填写) (日期应于考察人1的日期相同,或晚几天)

XXX同志在这半年里,积极主动学习党的有关会议精神和党章,关心党和国家大事,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不断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学习体会。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身边同事的批评。

(写清经过下个半年的培养和考察,培养对象的政治品质、思想觉悟、入党动机和工作、学习、作风等方面有何成绩或进步,缺点改进如何。注意,考察人2和考察人1应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评价)

征求党员和群众对列为发展对象的意见记载

报告上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时间)

主持人:(支部书记)记录人:李四

党员代表签名:

(参与意见征求的党员同志逐一在此手写签名且务必需要书记签名)(3-5人即可)

群众代表签名:

(参与意见征求的群众逐一在此手写签名)(3-5人即可)

发言记录:(供参考,切勿照搬照抄)

作上认真负责,为人热心,团结同志,我同意其加入党组织。

(参会的每个人都要发言)

支委会确定发展对象的决定

党支部盖章:此处盖章 支部书记签名亲笔签字

基党委对发展对象情况的备案

基党委盖章(此处党(工)委盖章)党委书记签名党(工)委书记签字

党支部对发展对象的公示情况记载

公示

时间

(公示时长7天)

公示

地点

群众

反映

主要

意见

公示期间未收到投诉电话和其他情况反映。

调查

核实

情况

公示期间,未收到不良反映;

作的人员即可)(落款时间为公示结果后天)

党支

部意

党支部盖章:支部书记签名亲笔签字

发展对象集中培训情况记载

何级党组织组织培训

培训时长

培训内容

学习情况

年 月 日

至 月 日

合格

附:结业证书

政 治 审 查 情 况 报 告

党支部同郭曼迪同志进行了谈话,查阅了郭曼迪同志有关档案材料,与郭曼迪同志所在单位有关人员了解了其基本情况,并对其直系亲属和关系密切的社会关系进行了函调。

经审查,郭曼迪同志拥护党的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国内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表现较好。政治历史清楚,在重大政治斗争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政治上比较成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纪守法,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政治审查中,郭曼迪同志的直系亲属及主要社会关系拥护党的领导,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政治历史清楚。

经过政治审查,没有发现郭曼迪同志在政治上存在问题,也没有发现郭曼迪同志直系亲属和现有社会关系存在影响其加入党组织的问题,同意其加入党组织,拟支部大会讨论表决。

支部书记签名: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4

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我校申报成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并成立了德阳级课题家庭教育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组,在各级专家的指导下,重点研究指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式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指导家长正确开展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因为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能否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家长与孩子之间能否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又在于家长与孩子能否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我们课题组侧重对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进行培训,主要形式是开展“父母效能训练营”系列培训,目前已经举办三期30次培训,参训家长普遍反映获益匪浅,与孩子的沟通效果及亲子关系得到很大改善。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植入新观念,营建新关系

父母与孩子沟通乏力甚至无效,孩子对父母不尊敬、不孝顺的现象多数是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比较陈腐和落后,如“打是亲,骂是爱,孩子不打不成器”,“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有权威”,“孩子的成绩是父母的脸面”,“好父母就是把子女照顾得无微不至……” 殊不知这些观念往往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会削弱孩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严重伤害亲子关系。

因此,“父母效能训练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给家长植入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新观念,如“提升父母亲子沟通能力是人生更有价值的投资”;“用沟通滋养心灵,让真爱完善人格”;“孩子生来就具备无限的潜能”;“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别拿想象当标准要求孩子”;“温暖来自父母的尊重与关心”……这些新观念让家长改变自己的同时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

如一位参加过“父母效能训练营”的母亲在培训感想中说:“以前我奉行的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居高临下,觉得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做,不然的话就是一顿训斥。但这样往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自从参加了‘父母效能训练营’后,我学习到如何用孩子的心去看整个世界,如何了解孩子并鼓励他。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换位思考,处处为孩子着想。孩子也开始体谅、尊重我们,现在我们父母与孩子都能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彼此。”

二、培训知行合一,注重实践体验

目前很多家长也能意识到教育理念与方法的重要性,也在通过学习一些有关书籍或听讲座等途径来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但不少家长感觉零散而混杂的理念与方法常令自己困惑,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意外的情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感觉所学的理念与方法很难执行到位而半途而废。因此“父母效能训练营”采用系统主题讲座与体验式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练习—反思—的过程来提高父母亲子沟通能力与家庭教育水平,父母感觉这一培训模式很有实效。

如一位参训母亲在培训感想中说:“培训中,老师通过以阅读、讲课、讨论、自由参与角色扮演等方式对我们进行教学,让我们试着用学到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和孩子交流。通过边学习边运用,我发现孩子的话渐渐多了,自信心增强了,学校里发生的大事、小事都乐于说给我听了,还有他的感受和评价。让我知道他平时在想些什么,对各种事物的看法等,使我及时掌握了他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对他进行引导和提醒。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不仅需要老师的教诲,孩子自身的努力,更加需要我们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正确引导。通过学习让我学会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沟通方式,在获得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进步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心灵的成长。”

三、重视孩子的主体作用,促进亲子双向互动

父母是成熟的个体,是教育者、监护人,是社会价值观、信仰与社会行为的直接传播者和体现者,在亲子关系中负有重要责任,起主导作用。调适、建设良好亲子关系,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综合素质。然而,孩子的主体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亲子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亲子双方的各种态度和行为有着相互的影响。

我校除了对父母开办“父母效能训练营”系列培训课程,还对学生举办“搭建心的桥梁”等活动课与讲座,让学生懂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促使学生反省自己在处理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帮助学生改善与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增进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亲子关系。学生在讲座反馈中写道:

“我明白了应该与父母架起沟通的桥梁,当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承担自己的一半责任,这样才是积极、正确的态度。” “我们要经常与父母沟通,有时要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思考、理解父母,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要培养自觉性,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我们在与父母交流时,应注重自己的态度,使自己的语气较为平缓,不要过激,要和父母将心比心,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父母意见交换。”

四、指导家庭教育个案,推动家教良性发展

如有一个女生,因为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不佳等问题成绩下滑很快,还经常因纠结于与同学的矛盾而情绪烦乱、睡眠困难。女生向老师求助,老师了解到其母亲对孩子期望较高,认为孩子纠结于同学矛盾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可理喻,多次训导却无效。孩子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少与孩子有沟通和交流,母亲期望父亲能够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导中,但父亲总说:“孩子有你管就行了。”对此,老师先劝导其母亲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然后指导其多倾听孩子的诉说而少评判和教导,并与其父亲取得联系,建议他多关注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孩子的父母听取了老师的建议。据孩子的反馈,现在母亲能常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父亲也常与孩子电话联系,倾听孩子诉说烦恼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孩子觉得从父亲那里得到很多启发,现在能够比较平和地看待与同学的矛盾,情绪和睡眠都好了很多,成绩也逐步提升。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5

关键词:父母效能团体训练;亲职教育

一、父母效能团体训练模式简介

二、如何开展父母效能团体训练

(一)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旨在让家长相互认识,明确团体目标并形成团体共识和规范。学员互动和亲职教育的成效有间接的关系,团体动力的营造关系到整个父母效能训练的成败[4]。因此,在团体活动开展之初,建立起家长之间的相互信任,促使家长形成互相帮助以满足共同的需求的意识在营造团体动力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无论是首次培训的人际破冰主题活动,还是往后每次培训前的热身活动,都选用多种形式进行,如:围绕相关教养主题开展的开放式讨论、团体竞赛游戏、动态热舞、家庭愿景彩绘以及引导式幻游等。

(二)主题演练

这一环节是父母效能团体训练的核心部分,同样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家长的参与性,如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经验等形式,目的是让家长借助亲身体验,激发教养反思,学会自我改变,从根源上自主解决问题。

以“角色扮演:教育幼儿遵守行为规范”为例,导师提供案例:“铭铭和好朋友嘉嘉在玩耍过程中发生冲突后,铭铭把口水吐到嘉嘉身上。铭铭不仅拒绝向嘉嘉道歉,还对妈妈撒谎,否认事实。”并轮流邀请三位家长分别扮演铭铭、嘉嘉和铭铭妈妈,分别体验在不同应对策略下,孩子的心理感受以及问题行为的纠正成效有何区别。比如,有的家长可能会严厉呵斥孩子,甚至体罚孩子。但是,孩子可能既不清楚被打骂的原因,又不能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而且,亲子间的关系也可能将因此变得越来越疏远。上述案例中,事件的处理重点应该是教育幼儿遵守行为规范,纠正撒谎的不良行为。家长在处理过程中应以温和但坚定的语气向孩子说明,他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应该如何改正。同时,还应该引导其学会自我反省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角色扮演是一项改变人的观念行为的有效策略。通过角色扮演,家长能够产生共鸣,切身体会到孩子的心理感受。分组讨论和经验等活动形式也同样具有角色扮演形式的效果,让家长在感同身受的体验中激发对以往教养行为的反思,达到练习沟通技巧,提高教养效能,促进亲子关系的目的。

每个主题教育活动结束后,导师一般以温和的活动结束当次训练课程,例如导师梳理归纳当次主题的要点和沟通技巧、团体答疑、引导家长以冥想的方式回顾当次主题、导师针对当次主题布置作业等。父母效能团体训练注重在家庭作业环节对家长进行当次主题内容巩固。一般来说,家庭作业包括阅读相关亲职教育材料、预习下次主题内容和当次主题实操。主题实操旨在鼓励家长把握教育契机,在具体的家庭教育场景中进行探索实践,及时对所学的沟通技巧进行巩固演练,并在实际演练中不断改进。

三、开展父母团体效能训练须注意问题

,虽然父母效能团体训练具有实践价值,但其存在的不足也不容忽视。如P。E。T。课程过分注重技巧,忽视了父母教养的本质,使得亲子互动变得有些技术化;S。T。E。P。课程存在隐蔽的权力使用等问题。此外,现时的父母效能团体训练课程大多由西方国家引入,中外国情和教养方式差异可能会引发价值观的冲突,增加父母效能训练实施的难度,影响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开展父母团体效能训练时要综合考虑国情和文化背景,对各种取向的父母效能团体训练进行去粕存精的修整。

第二,如前所述,团体动力的营造关系到整个父母效能团体训练的成败。廖永静强调,团体领导者是团体动力的关键因素,是整个团体进程的引导者和推进者。导师需要时刻察觉团体的动力和发展,为家长提供一个安全、轻松、值得信赖的环境。因此,开展父母效能训练前,对导师的挑选和培训工作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台湾国立嘉义家庭教育研究所。家庭教育学[M]。台湾: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12、

[2]许璐颖,周念丽。 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现状与需求[J]。 学前教育研究, 2016(3):57-66、

[3]咸金花。父母团体训练对儿童的问题行为改变之效果研究[D]。 哈尔滨工程, 2010、

[4]林家兴。哪些因素更能预测亲职教育团体的效果[J]。 教育心理学报, 2010、 41(41:4):847-858、

[5]袁萍华。父母效能训练(P。E。T。)的心理学研究[D]。 南京师范, 2007、

[6]廖永静。亲职教育的方案设计:一个团体动力取向[A]家庭教育课程规划与方案推展研讨会[C].2000、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6

论文:养成教育是亲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实现途径,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养成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习能力养成教育、创新精神养成教育、审美情趣养成教育。养成教育要遵守严格,持之以恒,“苦练”与“趣练”相结合的原则。养成教育的方法主要有榜样法和训练法。

一 亲职教育与养成教育

亲职教育这一称谓为西方诸国20世纪三十年代所倡导,这种教育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俄罗斯学者称之为“家长教育”或“家长的教育”。我国台湾学者译为“亲职教育”,其含义为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亲职教育是从家庭教育演变而来的新概念,但二者又有所差别,亲职教育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的方式,而使父母成为称职父母的角色,并协助父母了解子女的身心发展需要,了解子女不适应的行为,与子女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它包括了父母的教育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两个方面。简而言之,亲职教育就是“怎样为人父母”的教育,使为人父母者明了如何尽父母职责与职份的教育。亲职教育是归属于成人教育的范围,因为父母都已成年。此外,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由社会来教育其家长,有时又被列为社会教育的范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家长学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亲职教育水平的素质提升。尤其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亲职教育体系正在形成特色,为当今世界各国教学者所赞赏,符合教育起始于家庭、形成于学校、完成于社会的终身教育的亲职教育的走向规律。

亲职教育是终生的功课,因为在家庭每一阶段,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不同,亲职教育水平要求亦不同。社会发展加速度,家庭教育常处于焦虑与矛盾之中,既想依恋传统又欲追新,如何处置,只有接受亲职教育,使之明了追新求异并非丢掉传统,只有学会因时空改变需求必须相应做出调整的本领,才能不辜负新时代赋予父母肩上的神圣使命。当今许多家庭教育的困惑迫切需要亲职教育的推行,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家长的亲职教育素质,这也是当前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课题。

亲职教育的落实在于学习者愿意面对亲职教育的挑战,明了处理亲子关系中亲职教育水平的主导地位,明了任何教育过程学习者都是接受人格先于接受观点的规律,如何使子女先接受你这双亲的人格,而后接受双亲的各种教诲。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巧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作大人来考虑,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把孩子当作朋友,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

养成教育是亲职教育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搞好养成教育也是搞好亲职教育的极其重要的途径。那么什么是养成教育呢?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教育。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洛的伟大。”亲职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命运取决于性格,性格又取决于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蕴涵了足以改变孩子一生命运的巨大能量。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倾向。习惯形成是指长期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模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习惯具有后天性、稳固性、可变性、自动性、下意识性和情境性的特征。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知、情、意、行”,履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常常让孩子受益终生,坏习贯往往使孩子深陷泥潭。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

二 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养成教育要序列化,因为孩子成长是个有序的过程。任何一个孩子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孩子成长。所以在教育中,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由易到难安排内容。养成教育是计划性很强的工作,培养什么习惯,用什么方法培养,都要事先计划好。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空间都要按科学序列安排,使其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为了克服养成教育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必须制订序列化方案。制订序列化方案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国家和未来社会对青少年一代的要求;二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

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一)心理养成教育。心理养成教育,这是养成教育首要的基本的任务与内容。人的学习能力及其他素质的提高,既包含智力因素,也包含非智力因素。在智力相当的条件下,成功的概率更倾向于那些非智力因素。心理方面的养成教育就重在此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孩子心理的结构特点,家长应主要从四个方面养成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一要注意培养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二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动机、意志、情感、信念等;三要鼓励孩子自尊、自重、自爱、自信,培养其自我意识;四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气质和个性品格。

(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这是心理养成教育的必然结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训练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基础和前提,这方面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于孩子学会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一要用社会的标准来规范孩子,二要用时代的要求来衡量孩子,三要继承并且发扬国内及民族和家族的优良传统。

(三)学习能力养成教育。是否会学习可以说是素质教育成败的一个观察口,因此,家长应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作业,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考试,尤其要注意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能力。

(四)创新精神养成教育。这是心理养成的一个内容,但又不能把它看成简单的心理品质。“推陈出新”、“求异思维”、“化腐朽为神奇”,培养孩子的挑战精神,是时代赋予当今教育的一项新鲜活泼的内容。

(五)审美情趣养成教育。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对促进孩子智力发展,能力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因此,家庭的审美情趣养成教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一般孩子存在的对艺术的不同程度的神秘倾向,导致了对艺术学习的生疏和畏惧,家长应该通过自己高雅的审美情趣去引领孩子走向高雅、和谐、美好。

三 养成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养成教育的原则

1.严格遵守,不能放松不同行为习惯有不同的标准,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任何训练的过程都是痛苦的,即使孩子不愿意,也要鼓励他咬着牙坚持下去。

训练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好的习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问来巩固,不可能一蹴而就。严格的训练要避免情绪化。千万不要一高兴就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或者是因为心情不好而对一个小细节斤斤计较。没有相当的磨炼,很难养成良好的习惯。

3.掌握“苦练”与“趣练”相结合的原则。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但要养成好习惯,把不经常出现的行为训练成经常出现的行为,则是一个十分艰苦甚至是“痛苦”的过程,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更要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的练习。特别是针对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矫正起来颇有些“难于上青天”的味道,要克服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少人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虽然如此,我们并不提倡苦行僧式的训练,如果孩子光是苦练,过不了多久就会感到厌烦。所以,不妨“苦练”与“趣练”相结合,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如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绘画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

(二)家庭养成教育的方法

1.榜样法。l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孩子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他也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他们以英雄人物、伟人、智者、科学家等为榜样,就可能找到动力和方向,成为有用的人;当他们结交小人、盲目追星、盲目攀比、从父亲那里学会吸烟等,结果将非常糟糕。父母自身给孩子树立榜样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说:“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父母不管做什么,不管有意无意,对孩子都是榜样。孩子更善于模仿,父母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小节,言行举止不当,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2)欲正人,先正己。就是说,父母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自己首先要做到。一个言而有信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孩子,一个邋里邋遢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喜好整洁的孩子。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学习、生活,都应该先用同样的要求去要求自己,再去要求孩子。否则,让孩子做这做那,自己却得过且过,孩子怎么会愿意听你的话呢?

(3)身教重于言传。很多时候,孩子更愿意看看父母足怎么做的,而不是听父母说。因此父母更好少“说”多“做”,父母做了什么比说了什么更重要。比如要教育孩子诚实,父母首先做一个诚实的人,比说一千遍、一万遍的大道理有用得多。父母身体力行,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再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而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好的榜样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把握好交往的“度”,找到合适的榜样呢?

(4)全方位了解孩子,跟孩子交朋友。父母要明确:孩子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在哪些方而有待改进?对什么更感兴趣?比如孩子在清洁卫生方面有待改进,不妨让孩子交一些卫生习惯很好的朋友作为榜样;孩子喜欢阅读,不妨让他们与那些同样具有阅读兴趣的伙伴多交往,在交往中交流读书心得,等等。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对方的情况。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了解一下对方的家庭背景。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通过他的家庭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朋友。一般情况下,父母不应轻易反对孩子的正常交往,不过很多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与“好孩子”多交往。但是,孩子的衡量尺度可能和父母有所偏差,但他们的意见也值得考虑。如果孩子不听父母的意见,父母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他们好。一般而言,父母觉得孩子的朋友坏,无非是因为他们身上缺点较多,怕他们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父母完全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说明自己的担忧,表明立场,只要态度真诚,孩子是会考虑父母的意见的。其次,可以见见孩子的朋友。也许你并不喜欢孩子的朋友,但硬要强行阻止他们交往是不好的。你可以请孩子到家里来,近距离地了解他,然后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给孩子的行为加以指导。

(5)为孩子规定一些行为原则。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还有限,而父母又不可能一直跟着他们,所以,父母有必要告诉孩子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比如,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可以请朋友到家里来玩,但是不要随便翻家里的东西,要往意用电安全,等等。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7

关键词:戒备心理; 展现自我; 竞争意识; 信息网络; 评价策略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接受教育,增长知识,得以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建设好一个班集体,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历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研究的课题。

一、亲近、了解、研究学生

爱是相互的,谁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学生。班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关心孩子,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亲近和爱,这是班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研究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我经常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但在交流中我发现,许多同学在与我交流过程当中,有一种戒备心理,很难使他们说出心里话。因此我就让全班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把自己更想说的心里话用文字的形式写在日记本中,每周五把日记本交给我批改。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使我对全班学生的思想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我还对全班学生的家长姓名,文化次,教育子女的方法进行逐一登记分析,找到他们亟待纠正的弱点,研究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以便对他们“对症下药”。

二、班应善于展现自我,树立威信

班在亲近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对班崇高的威信,那么你的教育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班委会的组建和班干部的培养

一个班集体的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班干部是班的“左右手”。有许多班级事务,班不必事事亲自过问,可大胆地交给这些“小助手”、“小秘书”去处理。因此只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工作才能从繁重走向简单和轻松。

班应该选那些具有较强的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干部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必须精心培养。其一,班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

五、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建立丰富的信息网络

班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必须与各授课教师和家长进行广泛接触。目前有些家长只管孩子的吃穿,不问孩子在校的情况;有的家长只要求孩子学习好,不要求其他方面的发展,这些态度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班必须力争本班各任课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可利用家长会,家访和电话等方式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耐心做家长工作,引导家长多关心孩子,多鼓励孩子,较全面的要求孩子,以便孩子健康成长,适用社会需要,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统一起来。

六、建立合理的评价策略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8

(一)家庭教育定义

关于家庭教育的界定每个学者因其角度不同而不同,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家庭教育的深入研究,家庭教育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采用了邹强在国内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中提出的家庭教育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主要是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的或非自觉的、经验的或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多重水平上的影响,也包括家庭环境对其成员产生的无主体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目的

二、文献回顾

随着人类家庭文明形态产生和确立,家庭教育活动也随之产生,我国学者在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思想基础上,积极地探索与思考了如何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一)国内思想对家庭教育启示的简述

(二)国外思想对家庭教育启示的简述

三、萨提亚基本三角关系理念

(一)萨提亚的基本信念

萨提亚相信每个人都是由相同的生命力量所组成的,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永远根植在我们的心底,我们培养的是如何去发现它、承认它并体现它,达到表里一致。这也正是家庭教育所要达到的更终的目标,而这一艰难旅途的就从更初的基本三角关系出发。

(二)萨提亚基本三角关系理念

从我们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成了某个基本三角关系的一部分:父亲、母亲和孩子。“我们日后感知世界的方式更初来源于这个基本三角关系,它对我们也是更具影响力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一个怎样的家庭中长大。因此,萨提亚对个体的原生家庭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萨提亚提出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所有信息,没有任何保护,我们会通过照顾者的呼吸、触摸和各种动作中进行学习,相反,照顾者也会通过我们的哭喊来揣测我们的需要,正是这样的互动,孩子的脑中所接收到的信息,就不加区别的积累起来了,形成了有关自我的意象。当我们在学习走时所获得的经验,会持续巩固和强化自身的躯体感受。在这些早期阶段,我们需要外界来肯定自己,在我们做一件事时,父母会根据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经验肯定或者否定我们并传授给我们知识。正是这样的反复实践,我们了解到什么事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如何与他人交往,以及对自己的期待等等。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就这样通过非自觉地、意识地,无形地把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传授给孩子,教给孩子行为的准则,在这个由三个人组成的学习情境中,孩子有了或高或低的自我体验,孩子形成了自己的身份。个体在更初的基本三角关系中的经历可能会对他产生持续的影响,长大之后的我们,也许不需要旧的应对方式也可以很好地处理问题,但有的模式在我们生命中已根深蒂固,这就可能导致我们出现情绪困扰、内心困惑,更终引发心理问题。

四、个案分析

案主,女,23岁,大专生毕业,现于家所在城的一家公司从事会计行业。父母经商,家中有三个孩子,姐姐、弟弟和她。案主从小就不喜欢父母,对家庭没有归属感,现在总想离开这个家,经常闷闷不乐的。案主在儿童时期中得知自己曾有被父亲送走的经历,案主并没有区别信息的能力,父亲也没有给予正确的解释,使得案主得不到父亲的肯定,觉得自己是个没有用的人,产生低自尊的体验。父亲年轻时的经历使其觉得应该对孩子严格管教,以实现他早年没有达到的愿望,所以父亲采取了强制性教养方式,规定案主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案主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在父亲的掌控之中,案主一旦有自己的声音就会被打压下去,案主从小到大没有得到父亲的一句赞扬和认同。母亲也是站在父亲一边,经常说案主的不是。经过反复的实践,案主很快地发展出了应对父母的一种比较安全舒适的反应,即不向父母说关于自己的感受,因为案主始终觉得那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案主对于改变现状的方式采取了逃避式的应对方式,即离开这个家,案主不愿意改变,她觉得自己没有勇气和能力去改变。这正是萨提亚所说的那些应对方式存在问题的人,常常会是因为缺乏自我价值感到遇到困难。这个家庭的基本三角关系处于不健康的状态,案主的父母处于权威地位,没有看见案主自身的价值,忽视案主的个人感受,不让案主有表达自我的机会,使得案主感受不到家庭的爱,不能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压力面前不能很好应对,而是采取逃避的消极应对方式,没有达到表里一致的健康状态。

五、萨提亚基本三角关系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通过萨提亚基本三角关系的介绍和上述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萨提亚所提倡的合理的基本三角关系对于实现家庭教育终极目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首先,父母应分析自己的原生家庭的互动模式。萨提亚认为家庭中三角关系的互动常常是可以重复父母双方在成长过程中熟悉的家庭模式,即便这种模式是功能不良的。在互动过程中,遇到不良的互动时,如果父母不愿意改变,继续维持着原有的家庭模式,那么这样的问题解决方式不改变,问题也就解决不了。所以在孩子出生之前,父母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模式是如何的,分析自己与父母是否有矛盾,矛盾的根源在哪里,采取行动积极地去处理和改变,以防同样的问题不自觉地出现在未来的家庭教育中。其次,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首先更重要的一点是认识到自己与孩子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平等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相信孩子的内在潜能。每个孩子都是有其自身的价值,是有能力去面对一些事情的,父母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引导孩子如何去做,而不是一味地用父母的权威性去要求或者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如果父母总是这样按照自己意愿严格要求孩子,那么孩子会渐渐地丧失自我认同,对自己的认识完全来自于他人的准则,内在的自我价值无法被挖掘,产生低自尊的体验。第二,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会认为孩子生活阅历少,对很多事情都不懂,所以自然地很少让孩子发表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和意见。这样做往往抑制了孩子表达内心想法的愿望,阻断了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途径。家庭是一个给人以安全感的地方,可以自由地感受自我和体现自我,家庭也是我们从小开始体验自我价值的源泉。父母可以通过询问你觉得某某事或物怎么样,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或者提供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让其学会发现自己的内在需要并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那么他在对待其他人的时候也会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容易接纳他人。

第1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关键词:亲子沟通研究;反思

一、亲子沟通内涵需明确

在英文中“munication”译为沟通,也包含传播、交往、交流之意,这些词在中文里的使用是有差异的。查找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传播”解释为“广泛散布”,“交往”解释为“互相来往”,“交流”解释为“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沟通”解释为“使双方能通连”。由此可见,若排除物质与文化面的指向,“传播”一般是指信息的单向流通,主要是点对面;“交往”含义较为宽泛,社会就是一个交往的网络,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的先决条件就是其成员之间的交往。有学者认为,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以一定的物或符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交流”与“沟通”较为接近,都有信息的双向流通之意,这也是亲子沟通研究中经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中,“沟通”一词,意为信息、事实、信念、态度和感受等在人际之间的传播、接收与理解过程,注重对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与规律的研究,沟通更强调信息交换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也有学者提出,沟通是指行为者之间通过有效语言、运用合理的协调方式达到真正理解或共识的行为。所以,“交流”虽有双向流通的意向,但它仅仅描述的是信息流通的来往方向,不必反映流通的效果,而“沟通”强调“沟”而务求“通”,必然反映流通的效果。

明晰“沟通”的内涵后,“亲子沟通”的界定就相应明确。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不仅指向信息的交流,还反映亲子之间获得相互理解、形成情感相通、达成共识的交流结果。

二、研究内容需明察

明确了亲子沟通的内涵,就如研究道上找到了标,所有的研究设计应在其指引下朝着研究目标迈进。要使研究内容不偏离轨道,在做研究设计时就需要围绕核心概念的内涵加以明察。

另外,如果我们不把握清楚亲子沟通的内涵,就会在一些相关问卷设计中出现混乱状态。如沟通频次、沟通时间、沟通内容等研究,被调查学生很可能有的报告的是沟通情景,有的报告的并不是沟通情景,不能真实反映亲子间的沟通状态,而只是交流状态。如孩子回到家,对妈妈说:“妈,我回来了”。妈妈说:“好,快去洗把手,马上吃饭了”。又如:餐桌上,孩子说:“爸,今天学校……”爸爸打断说:“哪来那么多的废话,快吃饭,吃了做作业去。”等这样一些对话能称之为“亲子沟通”吗?显然不能,应是“亲子交往”或“亲子交流”、“亲子对话”。

三、研究方法需丰富

从了解的角度来说,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双方互动性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单以静态的问卷调查难以反映沟通形成的机理及发展变化的特征。因此,一方面问卷调查应分别进行父、母、子三方报告,同时辅以纵向的追踪研究,能较好地考察父母及亲子之间对沟通的知觉差异、互动机制的演变特征等;另一方面,需要以访谈、观察、沟通日志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不同阶段学生亲子沟通的特点。国外的亲子沟通研究已经从宏观的型式学角度研究深入到微观的沟通过程研究,而我国目前深入的微观研究还比较欠缺,需要通过研究方法的丰富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3]张淑华。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2004,(2)。

[4]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5]王争艳,刘红云,雷雳等。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

第2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一、几种不良的亲子沟通类型

尽管家庭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在现实中,大多数父母仅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教育孩子。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说话,如何鼓励孩子,如何赢得孩子的尊敬,如何教孩子学会“爱”……在家教中这一系列看似平常的问题,因为沟通不畅,却成了许多父母的大难题。

对孩子期望高,要求严格,爱讲道理,用权威的方式跟孩子互动,经常拒绝子女的要求,只有单向的沟通,是当前不良亲子沟通的主要表现。且看以下几个片断:

一,

“把电视关掉,立刻回房间做功课!”

“下次再考这种成绩,休想再跟我提要求!”

“狡辩什么,你准是上课又不注意听!”

“怎么搞的!写字潦草,连这都不懂,读什么书!”

这种以命令者、威胁者、说教者、万事通的角色与孩子交流的方式,用在如今独立意识渐涨的孩子身上,就成了亲子沟通中更大的障碍。不良的亲子沟通大抵有如下几种类型:

“畜生、废物、人渣、没用。”――责骂、羞辱、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台阶下。

“再说就打断你的腿。你死在外面,不要再回来。”――威胁孩子,说狠话。

“你不用说了,我还不清楚你头脑里想的是什么!”――单向沟通。一味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听孩子说出自身感受及困难。

“又在我了,又在找借口了。”――对孩子怀有成见或敌意。

“别废话了,我什么也不跟你说了!”――欠缺同理心或拙于、懒于向孩子表达感受。

“你别管,看你管个什么出来啊!”――父母管教不一致,家庭关系不好。

应该说,拒绝(“你的事我不管”),疏离(不关心),打骂(相信外加力量,不信孩子自主的能力),专制(“我说了就算”),矛盾(给孩子买电动玩具,孩子玩却骂他)是当前亲子沟通中的更大障碍。

二、亲子沟通障碍的原因分析

良好的沟通才能实现优质的家庭教育。不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不了解沟通的内容,不懂得沟通的技巧,自然会导致沟通障碍。

1、对沟通的误解

教育家指出,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健康的家庭需要有良好的亲子沟通,亲子之间需要有密切的情绪接触,相互支持与鼓励,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正常发展。

“沟通”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意思交换”,这是彼此相互了解的更快方式,其作用在于增进亲子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经验,缩小彼此想法与做法的分歧,以促进愉快相处的方式。

但有些父母却把它理解为命令、干预、支配、指使,将其用于搜集孩子的生活情报。大多数家庭的亲子沟通仅限于信息交流,常常只将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事实,作为沟通的主要内容。比如“吃饭了没?”“功课做完了没?”亲子沟通只是传达讯息。。的工具而已。长期如此,孩子会感到孤单与隔离,无法感受到他和家庭是一体的。

因为父母的权威角色定位,亲子沟通以父母的指责挑剔为主要形式,因而极容易导致争吵。然而大部分人容易用这种方式来沟通,明明是出于关心,担心孩子的安危,但看到小孩晚归时,却劈头就说:“这么晚到哪里去了?下次再这么晚回来,我就把门锁起来!”其实父母真正的意思是:看到你这么晚回来,我很担心你遇到危险。话到嘴边却成了指责、讽刺甚至攻击,导致亲子关系的对立。

2、亲子沟通的障碍

与孩子沟通要善于表达感受。但大多数父母,通常不习惯于向子女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会导致父母与子女经常不能站在同一个立场或角度来看事情,不能理解子女的想法、感受,与子女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台湾有一位专家指出,当前亲子沟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批评责备。(“自己的桌子不会整理啊!像个垃圾虫”)

・辱骂嘲讽。(“上次三科不及格,这次四科不及格,下次也可想而知了”)

・命令威胁。(“你再考不及格,我就不让你出去玩”)

・过量的询问。(“你出去干嘛?和谁在一起?在一起做什么?干嘛不待在家里?”)

・不信任。(“你真的做得到吗?”)

・比较。(“你能和你堂弟比吗?”)

・报复。(“你不听我的,也别想让我帮你”)

・不理会。(“别烦我,我只有一条命”)

・太在意让孩子学到教训。(“活

该,早告诉过你”)

、不给孩子信心。(“没有一样事你

能做得好的,没用的东西”)

这种不良的沟通导致孩子不肯开。口说话,习惯在家扮演一个“有耳无嘴”的角色。因为对孩子而言,与父母或其他家人沟通失败的经历太多,让他有挫败感,以致于他不相信沟通会有结果,就干脆不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一旦孩子不愿意开口说话,沟通就很难开展。

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比较喜欢分析。由于太注重逻辑的与是非,和子女沟通时,老喜欢引经据典,分析事情的因果关系,导致忽略了子女的感受。尽管生活中很多情况,需要理智地思考、沟通,但如果只用这一种沟通方式来和子女相处,亲子间就会缺少亲密的情感交流,彼此就会有隔阂。

三、有效的亲子沟通策略探究

沟通可以化解误会、促进理解、解决困难……尽管沟通方式因人而异,但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良好的沟通重视讲清楚、听明白、做得来。明确把自己要表达的宗旨讲清楚,同时别忘了征询对方的意见和看法。心理学家提出“人际沟通三部曲”:“我知道(I see),我理解(I understand),我愿意(I agree)”,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尊重、倾听、赏识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亲子沟通必须注意什么呢?

1、尊重――亲子沟通的前提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有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父母如何真正尊重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与自已人格平等的人来对待,他们拥有不能剥夺的权利、不能侵犯的尊严,正如你自已一样。

所以,亲子沟通要注意三点:

(1)让孩子听得进去:要问自己,时机合适吗?场所合适吗?气氛合适吗?

(2)让孩子听得乐意:怎么说孩子才喜欢听?哪一部分较易接受?如何使孩子情绪放松?

(3)让孩子听得合理:先说孩子的优点,再提出一些要求。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必须是就孩子“行为”本身的感受,而非对孩子“个人”的感受。即应强调行为本身,而不是人本身。特别是表示不愉快时应该针对某一特定的行为而言,例如:“你今天的作业确实是马虎”。“你 的房间是不是应该整理一下”等,这些话都针对某个特定行为,而不是对孩子的责备,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有效的沟通绝对禁止“责骂”,而经常传达出责骂意味的字眼即是“你”这个字。当父母表达对不满意或不愉快事件的感受时,也应该是针对本身的感受来加以表达,例如:“我很失望”“我非常关心”,或是“我很担心”等。父母应该了解,实际上不是行为本身使自己不快,而是行为的“后果”使自己觉得不舒服。例如,孩子迷上了上网,事实上,不是上网的行为本身令父母不快,而是无节制上网的后果令父母担心。父母可以这样说:“上网本身没错,问题是要有个度,你要自己把握……”

在尊重的前提下沟通,用“当……我觉得……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就不会产生亲子对立,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会使沟通更有效。

2倾听――沟通的重要方式

孩子渴望父母倾听。一次成功对话的前提是相互倾听。怎样倾听孩子说话呢?一是尊重,二是信任,三是耐心。

在倾听中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自信心,在倾听中教育。倾听,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在倾听中,你会听到孩子的心灵诉求。当孩子兴奋地诉说时,家长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件幼稚的事,也应耐心地听完,哪怕他已经讲过好几遍了,同时鼓励孩子更出色地讲述,让他感受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更要有耐心,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父母重视他。

倾听之后转换教育决策的时间和方式应是多样的。一般而言,耐心地倾听之后,要厘清矛盾所在,表达同理心,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倾听过程。首先,给孩子一段不被打断的时间诉说自己的问题,也许他正陷于混乱的思绪中,需要借由倾诉来整理头绪,理性客观的孩子,说不定在叙述一遍之后就已有定见,根本不需要父母的协助了。

然后就是感同身受,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一起看当下的情境,一起感受喜怒哀乐。只要父母确实传达出:“我知道你的问题在这里,我能感觉到你的情绪”这一想法,沟通己成功大半。

3、赏识――让沟通效益更大化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一句好话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一民俗道出了赏识在沟通中的妙处。

肯定和认同有一种无穷的力量。认同催人奋进,认同开拓进步的空间,认同激励昂扬的斗志,它往往在给人信心的同时催生人才,创造奇迹。当孩子经常被父母肯定与接纳,珍爱与珍赏,而非经常被要求与催逼,责怪与定罪时,孩子就会发展出一种积极、爱人的能力,也能学会欣赏、接纳别人,关爱、帮助别人,对父母自然会产生情感的呼应与信赖。即使在外遭遇挫折与失败,也总是心理安稳,知道可以回到亲爱的父母身边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就像回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休息之后可以重新得力再出发。

赏识,能使沟通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益。美国人与孩子沟通时十分注重赏识。如“别将孩子跟他们的兄弟姐妹刻意地作‘横向比较’。”“与其对孩子常作否定,还不如找一些表示肯定的话说说。”“不忘表扬――告诉他们你为他们感到自豪。”“有时可以对他们说,你认为他们很有两下子。”

有智慧的父母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在倾听中,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帮助孩子在一起检讨中自己找出症结。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自然有信心面对每一个挑战。

4、向孩子袁达爱

许多时候,父母明确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更能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是真心爱他们的。在沟通时,父母应清楚表达自己的爱,让子女和父母之间能互相包容,有所共识,这样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有爱的“沟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可以让子女的人格更加完善。“爱”必须用心来经营,亲子之间的爱更需要用心培养。

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在父母善尽职责、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在父母不断付出的过程中,建立亲子间的情感与信赖。孩子也会逐渐感受到父母的爱而自然地对父母发出爱的呼应,他们会感恩,也能了解父母间的互信、互爱,亲密、和谐而稳定的关系,由此创造双赢的亲子关系。子女和父母皆能肯定自己的角色,且愉悦、健康地共享成长的喜悦,达到亲子沟通的更佳效果。

家是子女永远的避风港,父母是家庭中更重要且影响子女成长的主要人物。如果父母和子女无法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那么两代之间的距离将会愈来愈大,产生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要了解孩子的世界,父母要先教育自己,要了解外界的新信息及社会潮流;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正确的判断力;更要给孩子健康的引领,且用心陪着孩子成长。因此,多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了解子女的心情,将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摩擦,让家庭更加和谐。

第3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1 善于寻找、安排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

在亲子交流中父母处在一个相对主动的位置,所以作为父母要善于寻找、安排和孩子交流的时间。比如可以在家里建立“无电视日”,规定某一天家里的电视不打开,一家人就利用这天的时间在一起聊聊生活中的快乐和失意,听听彼此的打算和想法,在没有干扰的时空里用心去聆听彼此的心声,用心去感受真情、关爱和幸福。有的家长可能工作很忙,也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而孩子可能在寄宿学校读书休息时间比较集中,这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空出一至两天的时间来和孩子在一起。

2 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往往总是习惯性的把孩子当作“孩子”,而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强烈地希望成人把自己当作一个“大人”,希望能独立地做事,被尊重、被信任。要想有效地与孩子交流沟通,我们就需要尊重孩子,在非原则问题上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孩子自己试着决定自己的一些事,因为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也许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参与或替代让孩子少走一些弯,但我们无法替代孩子的成长。对于我们赞同的事情,我们要尊重孩子;对于我们不赞同的,如果孩子选择了而且不会给孩子或者他人造成伤害,我们也应当尊重孩子的选择。对于孩子的问题要认真地回答不要应付了事、心不在焉。

3 要平等交流,放下家长的架子。

随着社会知识的积累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孩子了解到的东西我们并不一定了解,孩子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我们可能也无法理解甚至难以接受。在出现观念冲突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和我们“理论”,有些时候可能我们占不了上风,这时我们切忌拿出“老子的威风”――“我说不行就是不行!”。在跟孩子的沟通中,我们越是端出家长的架子跟孩子沟通就越容易出现问题,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实现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4 要善于倾听,注意沟通的方式。

沟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与孩子沟通想顺利、有效,能否理解孩子的意思以及自己在沟通中带给孩子的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沟通中家长要善于倾听,在倾听中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在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这样不仅在需要时能够给孩子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更加顺畅。当孩子跟您诉说时,在认真听的同时您也应当用有声语言、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给孩子适当反馈,让孩子感受到你很关心他,很重视他说的问题,比如“是吗”、“后来呢”“嗯”、拍拍孩子的肩膀、看着孩子点点头等。

亲子沟通是一个情感渗透其中的包括信息传递和接受的互动过程,不同情况下,面对不同的问题,我们跟孩子的沟通方式也需要有所调整。坐下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是更常用的一种直接沟通方式,但有些时候尤其亲子沟通出现矛盾和冲突时用这种方式可能就很难保证沟通的效果。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书信等间接的方式与孩子沟通,通过书信的方式把你的想法、看法以及为什么是这样告诉孩子。当然,如果你的确做得不对,也应当诚恳地向孩子道歉(记住,做错事时向孩子道歉不仅不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提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会使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同时,在书信中也不要忘了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爱你!”“等待着你的回信!”。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书信之外,电子邮件、博客等也同样能在亲子沟通中派上用武之地。

5 平心静气地沟通,友善地传达信息。

有效沟通的前提是沟通双方的冷静和理智,一个怒气冲冲或者悲痛欲绝的人都很难跟别人有效地沟通,更无法有效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作为家长,在跟孩子沟通时不要带着不良情绪,如果是一件事的确让你很生气、很恼火,那就先不要急着和孩子说清楚,而是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当自己平心静气的时候再和孩子去交流;当孩子带着某种不良情绪时也要先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绪,然后再去沟通。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不管孩子的反应如何情绪化、不理智,父母都要注意友善地传达信息,不要因为孩子的情绪化也让自己情绪化,不要一气之下对孩子吼“你真是个混蛋!”、“我真是白养活你了!”这类的话。

6 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在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要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和高度来看问题,不要用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判断来衡量和要求孩子。当看到孩子因为一件我们眼中的“小事”伤心流泪时,应该意识到这件我们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看来是件“大事”,要提醒自己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和高度来看这个问题,来体会孩子的体验和感受。

曾经有位母亲带着刚上中班的孩子去逛商场,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五颜六色,母亲觉得孩子一定喜欢。可是孩子没逛多久就闹着要走。母亲还要买东西,所以拉着孩子又逛了一会,后来孩子实在是不想逛了就哭了起来,没有办法母亲就蹲下身子来哄孩子。当这位母亲蹲下身子的那一刻她发现了一个让自己特别吃惊的问题――当她蹲下去和孩子一个高度的时候,视线快要被柜台挡完了,看到的只有在不断移动的腿和脚。那一刻那位母亲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愿意逛这五颜六色的商场了,于是她抱起孩子快速地离开了商场。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要以自己的成人意识为主导来看待孩子遇到的问题,而要蹲下身子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发现孩子的反应和自己的反应不一致时应该意识到并看一看是不是自己没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7 慎用批评、忌贴标签,不要对孩子的问题直接作出价值判断。

第4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1、亲子沟通的成功经验,探讨青春期亲子沟通的有效策略。

2、引导家长转变家教观念,给孩子创设快乐、健康、民主的成长环境。

【活动准备】

1、制作活动课件。

2、排演小品如此沟通。

【活动过程】

活动热身

――沟通是说,是听,更是解读

师:活动开始前我已经让大家彼此认识和了解了,下面我想请大家介绍一下在活动开始前你所认识、了解的朋友。

生1:我想介绍对面的这位同学。他学习很好,体育不错,对人很真诚,性格活泼开朗。

师:这些信息都是他告诉你的吗?

生1:学习好、体育好是他告诉我的,待人真诚是我感觉到的,因为他说话时的眼神和语气都让我感觉到了他的真诚。

师:是他告诉你他幽默的吗?

生2:没有,是我与他谈话时感觉到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2:与他交谈时,我说参加这次活动我有些紧张,他马上朝我挤挤眼睛,耸耸肩,我一下就放松了。

师:也就是说,你们虽然没有很多的语言交流,但是你却对他的个性有所了解。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介绍后,我还想听听家长的互相介绍。

家长1:我想介绍一下坐在第二排欧阳刘建同学的母亲。从和她的交谈中,我感觉她是一个有爱心、有追求、有教育智慧的女性。她的儿子欧阳刘建是一个传说,之所以说是传说,是因为他非常优秀、成绩优异。我非常敬佩这位母亲。

师:陈英舟的父亲向欧阳刘建的母亲表达了敬佩之情,其他家长在交流中还有什么感受呢?

家长2:我是吴恬的母亲,在刚才的互动中我很高兴结识了夏韬的妈妈。她是一位热情、直爽的母亲,教育孩子非常用心。几年来她一直陪儿子学习绘画,如今她儿子的素描学得很好,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师:刚才几位同学与家长介绍了自己认识的伙伴,我想问一下被介绍的家长与同学,他们刚才所介绍的内容,你们是不是都对他们讲过?

生3:不是,有些内容我给他讲过,有些内容我没有说。

家长3:我前面的介绍很简单,可她介绍我时,却说得很具体,我很吃惊。

师:你们的相互介绍,有些内容是你们自己告诉对方的,有些内容你们自己没说,可是对方却从你们的神情、动作、语气中解读出来了。这说明沟通是说,是听,更是深入的解读,有时候听比说重要,而解读则比听和说更重要。

家长的苦恼――想说爱你不容易

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觉得与孩子的沟通是越来越容易了,还是越来越难了?我们做一个现场的小调查。觉得容易的家长请举手。

(无人举手)

师:无人举手,说明家长们碰到了共同的难题。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家庭教育工作的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我与家长们有同感。下面我们一同来看一位家长的来信。

(老师朗读一位苦恼家长的来信)

师:在座的家长们,这样的苦恼你们有吗?

家长1:这位家长的苦恼我全有。孩子小的时候,我还没什么感觉。自从进入初中后,我明显地感觉到他与我的话少了,他都不愿意让我检查他的作业,特别是作文,生怕我发现他的秘密。我希望我们父子之间能有一种比较融洽、顺畅的沟通状态,但这个渠道在哪里?我很困惑。

希望仍在――有效进行亲子沟通

师:家长们的苦恼,是青春期亲子沟通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孩子这一时期的身心特点有关。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可以用“矛盾”一词来概括。此时孩子的内心存在很多矛盾,如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觉得孩子不容易亲近。这一时期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呢?我们看一段视频,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播放视频春去秋来又一春片段)

师:看完这段视频,对老和尚教育小和尚所采用的沟通方式,大家想说什么?

生1:老和尚用了角色互换的沟通方式,让小和尚体会被他虐待的小动物的痛苦,从而让小和尚明白关爱生命的道理。

师:这样的沟通方式,你的父母采用过吗?

生1:我妈曾经用过这种方式。我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表现不好,无论父母怎么骂都不见效,后来我妈妈就和我互换角色,让我做一天家长,她做一天小孩,让我体会家长的不容易。

师:问一下你的母亲,您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来教育儿子的?

家长1:我们对儿子采用了各种方法都不见效后,我决定和他互换一下角色,让他感受一下家长的辛苦。他做父亲,我做孩子,我模仿他的一些行为,让他处理问题。他开始觉得很有趣,可是后来随着问题越来越多,他觉得有些辛苦了,更后游戏还没结束,他就要求停止了。我觉得通过这样的角色互换,他开始理解了我们父母的不容易,变得懂事了许多,学习态度也有了很大转变。

师:我很想知道孩子“撞墙”之后是什么样的感受。

生2: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撞墙”比别人多很多,虽然当时很难过,甚至有些恨妈妈,但是我渐渐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也知道了怎样可以不再“撞墙”。通过这种让我亲身体验的方式,我更理解妈妈,更明白事理了,谢谢妈妈!

家长3:我平时教育孩子经常是给孩子讲道理,可是效果不好,看了这个视频,我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孩子本身没有体验,就是道理讲得再深刻,他们还是不能理解。今后我会少讲多做,给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

师:谢谢!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除了用语言与孩子交流外,还可以用体验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对问题有所认识、感悟和理解。实践出真知,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游戏,进一步感悟亲子沟通的奥妙。

(通过游戏让家长与孩子感悟亲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孩子们戴上眼罩,在家长的引导下通过障,到达目的地)

师:请交换角色,家长戴上眼罩,孩子指引家长走。

(家长戴上眼罩,在孩子的引导下通过障,到达目的地)

师:做完了游戏,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妈妈在走的过程别依赖我,我说怎么走,她就怎么走。

师:你们走得很顺利,碰到妈妈走得不对的时候你怎么做呢?

生1:我就多说几次行走的方法,有时候还出手帮她。

师:请你妈妈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这位家长谈了自己在盲行三个阶段的不同感受,这些感受对我们的亲子沟通有什么启示呢?

生1:我觉得父母与我沟通的时候,更好是采用种方法,在告诉我方法的同时更好能有具体的指导,这样我会更明白。

生2:我觉得第二种方法也不错,父母说的少,做的多,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为人处事的道理。

家长2:我感觉当我引导儿子的时候,儿子很信任我,但是当儿子引导我的时候,我却不太信任儿子,也许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是因此而产生的吧。

家长3:在游戏过程中,虽然有些忐忑,但我不担心,我想这是因为信任对方的缘故吧。

家长4:我的感觉也差不多,但是我想再补充一点,我相信儿子不完全是因为信任,还有默契。因为在生活中,我会花很多时间陪儿子,所以彼此之间已经有了默契。可以说,默契与理解使我与儿子相处起来很融洽。

师:信任、理解是亲子沟通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吗?

生3:我觉得还有耐心。在游戏过程中,妈妈非常耐心地告诉我如何走,有时候她会说很多次,直到我明白为止。我想如果妈妈平时也能这样与我沟通,我们之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矛盾了。

师:有道理,我们来听听你妈妈的想法。

家长5:我是一个脾气急躁的人,有时看儿子做事做不好,就会批评他,有时候还会动手。这个游戏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想,与孩子沟通除了耐心外,尊重也很重要,只有尊重孩子,才会对孩子有耐心。

师:通过大家的交谈,我觉得亲子沟通中需要信任、鼓励、宽容、理解、耐心等,这是我们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前面的讨论让我们收获良多,那么碰到具体问题我们怎么处理呢?我出道题考考大家。

(两位学生表演亲子沟通小品)

师:大家觉得这对父子在沟通上有什么问题?

生1:我觉得这个爸爸很不尊重孩子,不仅用审问的口气问孩子的成绩,而且贬低孩子,这样让孩子很难受。

生2:我觉得这位父亲教育孩子缺少耐心,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

家长1:刚才这个小品的表演者之一是我的儿子,他们表演的这一幕在我们家经常出现。这个小品让我想到了许多,回去后我一定与孩子的父亲好好交流。

家长2:这个小品让我明白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如果做家长的只关注成绩,会让亲子沟通陷入死胡同。如果我们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感受、情绪,相信他们会乐意与我们沟通。

第5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关键词:亲子沟通;留守儿童;安全感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出现。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教育问题日益严重,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其中包括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的丰富内涵。离开了农民,新农村就无从谈起,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谓培育新农民,就是要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今天的留守儿童是明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关注留守儿童的今天就是关注新农村建设的未来。

安全感是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化研究理论认为,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更持久、更核心的一种家庭关系。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到儿童将来对社会关系的期望与反应,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抚慰感。因为父母常年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无疑会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二、概念的界定

,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界定的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而留守在家,由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的小于16岁的孩子。本文调查的留守儿童主要处于8岁-16岁的年龄阶段。

第二,亲子沟通。亲子沟通指的是父母与子女彼此之间相互情感、交流意见及表达需求的行为。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将会影响到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道德判断的形成,以及儿童的学业成绩、心理问题。亲子沟通技巧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开放式沟通:亲子之间积极正向的沟通技巧,例如,倾听、尊重、同理、支持等。二是问题式沟通:亲子之间不能彼此的情感,多运用副向的沟通技巧,例如,批评、束缚、不支持对方的沟通方式。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及良性亲子互动模式的建立,在亲子沟通中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有更好的自我认同感及心理安全感,而与父母沟通不良的孩子更容易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那么,亲子沟通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感的影响情况如何呢?结果如下。

我们将亲子沟通频率与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交互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在亲子沟通频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我们将亲子沟通方式与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交互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在亲子沟通方式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别(P

五、对策思考

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更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存在,其亲子之间的沟通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沟通的非面对面性等特点,父母无法给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合理的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正确认识角色规范。父母作为承担子女养育责任的社会成员,除了保证孩子所需的物质条件之外,还要给与孩子教育、亲情与心理上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更多地考虑到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则重视不够。父母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进亲子沟通与交流、促进亲子之间的理解与信任。良好的亲子沟通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第二,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行为发展影响较大,但是如果父母由一方在家,则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各方面都相对要小一些。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更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存在与完整。而且,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母亲更好不要外出,在初中阶段父亲更好不要外出。如果一定要外出,就要加强亲子沟通。

参考文献:

1、卢会醒,张晓雪。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安全感相关问题的研究[J]。时代教育,2008(7)。

2、李骊。友谊质量、师生关系对初中农村儿童心理安全感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8(5)。

3、曹中平,杨元花。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影响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7)。

4、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

5、雷雳等。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2001(6)。

第6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一、青少年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一)亲子沟通方式不当

首先,说教多,倾听少。许多父母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大半家长和子女交谈时都以家长自居,只顾自己畅所欲言,忽略子女的感受。其次,批评多,表扬少。子女在成长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当子女犯错误时,还没等他说明具体情况,父母就不分青红皂白,一概用严厉的惩罚处之。而当子女在学习上有了进步或者好的行为表现父母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动于衷。这种多批评、少表扬的沟通方式,已严重影响到子女的身心发展。

(二)亲子沟通内容狭窄

亲子之间在谈话内容上相对是比较狭窄的,父母仍然是以教导子女的行为处事为主,对于生理问题、与异性的交往问题以及喝酒、吸毒等敏感问题很少涉及。对于学生早恋问题,许多家长更是无计可施。

(三)亲子沟通时间缺少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心理特征上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渴望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同父母交流思想感情,不愿受到父母的忽视和压制,因而大多数的青少年乐于和同龄人交谈,而不愿意同父母谈心;再者,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两代人之间,代沟差异的日益明显,青少年存在着同父母沟通理解上的、观念认识偏差上的障碍。

(四)亲子沟通时机不当

一些家长面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忽略了与子女的沟通。即使与子女沟通,许多家长也不懂得把握和子女交谈的时机。

二、解决措施及效果

由于以上原因所造成的青少年学生存在厌学、吸烟甚至暴力等问题在班级里屡屡出现,以前每每遇上这样的事,我一方面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一方面给家长打电话通知家长。可是后来我发现,简单的通知家长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引起了大多数学生对我的不满与敌视。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摸索,我终于明白,虽然我的初衷是希望家长能够与老师一起教育好学生,但实际上大多数家长遇上这种事往往都失去理智,对孩子并非耐心开导,而是非打即骂,非但没有在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引发对家长及老师的敌视情绪,使得学生即使承认错误也只是口头应付,甚至使有些学生在遭遇家长打骂时离家出走,引起更严重的问题。对此,我苦思冥想,力争找到一条解决学校与家庭共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出。

(一)转变观念,平等相处,提高父母素质,改善沟通方式

(二)丰富沟通内容,增进理解

父母在与子女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应当抛弃居高临下的态度,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等。与此同时,父母应学会耐心倾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许多事情、体验的许多情感,父母或许觉得不“稀奇”,甚至觉得幼稚、乏味,但如果因此不愿意耐心倾听,就会影响亲子关系。

(三)亲子共同活动,增加沟通时间

父母应与子女共同活动,共享欢乐,增进亲子感情。父母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子女在一起。因为沟通交流是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础,而只有建立在理解信任基础上的亲子关系才可能是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理性控制情绪,把握沟通时机

第7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持续不断的爱的陪伴,而更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亲子沟通。良好而有效的亲子沟通,能使亲子间的感情更为融洽,也更有利于宝宝的成长。爸妈如何与宝宝保持良好的沟通呢?有些技巧会帮助您哦!

亲子沟通的3重境界

有专家认为亲子沟通有3境界:

境界:蹲下来跟宝宝说话。

因为只有“蹲下来”,才能更清楚地听到宝宝说的每一句话,才能更好地看到他的表情、做出准确的回应,同时也能让宝宝感觉到自己和父母之间是平等的。虽然“蹲下来”只是一个肢体动作,但它反映出的是一种对宝宝真正的尊重,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是父母教育理念的一种转变。

第二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现实生活中,大人们也总会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如:被领导批评、被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些不愉快会使我们心烦气燥或者神情抑郁。同样,当着别的小朋友的面批评宝宝,或者强迫宝宝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宝宝也会不高兴、郁闷。因此,爸妈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换位思考在人际沟通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的深含义就是理解。

这三境界,其实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熟知的,但是,在进行亲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往往因为血缘关系而不自觉地忽略了这些常用的沟通方式。如果把亲子关系看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用尊重、信任、理解的心态来对待宝宝,那么亲子沟通就会顺畅很多。

亲子良性沟通三关键

要形成良好的亲子沟通,以下几点很重要。

Keys1:明确沟通的内容

1沟通不等同于一般的聊天。聊天相对随意,也不用挑选话题、内容。常听到家长问宝宝:“今天幼儿园吃的什么午点啊?”“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你啊?”等等。而沟通应该是有一定主题和内容的,比如:老师和家长反映宝宝在幼儿园不太合群或者活动中注意力不能集中,那家长就应该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宝宝进行沟通,以改变这种状况。

2关注宝宝的喜好,增强沟通的效果。父母有父母的喜好,宝宝有宝宝的喜好,如果父母能主动了解关注宝宝的喜好,并适时加入到与宝宝的沟通中,如:他喜欢吃的甜品,爱看的动画片,喜欢玩的玩具,喜欢听的故事等等,对于促进亲子间的关系、改善宝宝的行为模式会有很大的帮助。

Keys2: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和场合

有许多父母喜欢选择在接送宝宝的上、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宝宝晚上临睡觉前等时机和宝宝交流沟通,然而,这些时间和场合都不是合适的亲子沟通时机。接送宝宝的上,或开车或坐车或走,要么需要集中注意力,要么周围环境比较嘈杂,都不利于交流;在宝宝吃饭的时候和他沟通,与幼儿园要求的专心吃饭原则相违背,不利于宝宝好习惯的养成;睡觉前,宝宝的情绪应该是愉悦的,相对平静的,这个时间交流不利于宝宝的睡眠。

爸妈应该抽出一个相对集中和固定的时间与宝宝沟通。比如:每天晚上陪宝宝一起玩游戏、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是每个周末陪宝宝一起运动、散步的时候……因为“专时专用”时间长了,既能在父母和宝宝之间形成一个良好沟通的习惯,又能让宝宝觉得父母对他足够尊重和重视,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

Keys3:学习沟通方法和技巧

1认真专注地倾听宝宝说话,而且更好是“立刻”。

因为当宝宝主动与你沟通时,你一边看电视剧或者一边看报纸一边听,一次、两次、三次,你就会传递给宝宝这样一个信息:我的妈妈或爸爸并不太在意我说的是什么。试想一下如果你不关注别人说的什么,那么他为什么要关注你说了什么呢?久而久之,他们便会慢慢地失去和你沟通的兴趣。因此,在宝宝和你谈话时,你不能分散注意力,要专注,如果还能够及时提问,那么效果会更好。因为宝宝会觉得他受到了关注,还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2设身处地站在宝宝的立场,体会他们的感受。

当宝宝和您讲述在幼儿园里的不开心时,即使在您听来似乎是很幼稚的理由,也不要简单地认为没什么,而是要站在宝宝的角度,这样才会更好地理解宝宝的感受。毕竟他们也不想幼稚,不想犯错,不想打碎花瓶……有些时候实在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限。

3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示对宝宝的关注,对宝宝说的话有兴趣。

比如:爸妈看着他的眼睛,或者是拍拍他的肩膀,或者停下手里正在做的事,或者蹲下身子,保持和宝宝的眼神接触是平视的,等等。这些表情和肢体语言都传达着:爸妈在关注宝宝,认真倾听宝宝的谈话。这种信息会鼓励宝宝继续说下去。

4与宝宝沟通时不要用贬低宝宝的话。

宝宝的世界与想法和大人是不同的,尤其当宝宝很认真地告诉你什么时,你轻蔑或不相信的态度只会伤害宝宝,甚至让宝宝以后也不会再跟你谈了。严重者还会对宝宝自信心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而童年形成的自我价值将会延续到成年的发展,从小缺乏自信心,将会使宝宝的人格无法朝向健康而完整的方向发展。

5沟通中停止喋喋不休的说教和“和尚念经般”的重复。

沟通不是说教,父母不要总是在沟通的同时不忘说教。纽约一所的家庭教育专家多瑞恩・米勒这样说,“在学校和家里,学龄期的宝宝们都已经厌倦了集中注意力去听你对他的谆谆教导,他们更愿意自己决定该听些什么”。所以父母在与宝宝沟通时要仔细思考该如何把你要传递的信息传递给他,从而避免你们之间的无效交流,也防止宝宝对你的话“置若罔闻”。

再喜欢吃的东西,总吃也会腻,所以父母在沟通中还要减少重复。不停地重复同样的话,只会增加宝宝的厌烦,让宝宝习惯于直到你说到一定的遍数时才对你的话有所回应。所以,即使同样的话,也要改变所用的语气、文字和说话时的态度,只有这样,宝宝才会有可能愿意听你说的话,并且按照你的话去做。

6沟通中父母主动自己的感受。

全家一起到外面吃饭回来,一起逛街归来,一起游玩回来……父母不妨主动与宝宝自己的心情、感受以及对事情的看法,这样宝宝当然也就比较容易毫无拘束地说出他的心里话,向你诉说他的心情、感受与看法。

第8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同伴;性话题沟通

同伴沟通是指同龄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同伴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中学生时期,由于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性教育过程中发生角色失灵现象,同辈群体在此时期比父母更有影响力。同伴之间的性话题沟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对象和方法

方法:采用自编中学生同伴性话题沟通问卷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正式问卷共发出了600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再根据测谎题去掉废卷(4道测谎题有三道答错则认为其问卷作废),剩余445份有效问卷。

二、结果

(一)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及各维度的特点

1、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特点及各维度的总体特征

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特点在总量表及各维度的总体测试结果显示: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在各维度上的沟通得分依次为:沟通状况沟通态度沟通内容沟通动机,其中沟通状况维度均数更高,而沟通动机维度的均数水平要明显低于其他几个维度的均数水平。

2、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及各维度的方差分析结果

(三)中学生同伴性话题沟通在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上结果与分析

1、不同性质学校的中学生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及各维度的总体测试结果

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方面,普通中学的学生在总体沟通上的平均分均要高于职业中学的学生,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3、 3593、 259、F=2.069)。在各个维度上存在的差异相同,都表现为普通中学的学生在具体维度上的沟通水平均高于职业中学的学生,并且在沟通内容和沟通状况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学生在沟通内容维度与沟通状况维度上的差异

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生在沟通内容维度与沟通状况维度上表现出极显著的学校差异,因此采用多重比较法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普通中学的中学生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内容维度(F=5、 741)与沟通状况维度(F=6.440)上均显著好于职业中学的中学生。

(四)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在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上的存在的差异分析

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上及在沟通内容、沟通状况和沟通态度维度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为:在沟通内容、沟通状况及总体沟通上,父亲学历为及以上的中学生沟通要好于学历为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而父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沟通态度维度上也存在的差异为: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及以上学历的中学生在沟通态度上明显好于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学历的中学生,而与另外2个受教育水平差异不显著。

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上及在沟通内容、沟通状况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为:在沟通状况及总体沟通上,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及以上学历的中学生在沟通上明显好于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学历和小学及以下的中学生,而与母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沟通内容维度上也存在的差异为:母亲学历为及以上和高中的中学生沟通均要好于学历为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而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及以上与高中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论

第9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 G610 〔文献标识码〕 A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搞好亲子关系,做好有效的亲子沟通,对幼儿早期性格的形成、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幼儿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按照我国多数的家庭情况,这种关系被扩展为所有与幼儿密切接触的人――即看护人与幼儿之间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幼儿早期性格、各种能力习惯为目标,以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强调父母和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

二、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能增进亲子沟通,促使子女心理健康。那么,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呢?

1、 自身的提高。幼儿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幼儿的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为人父人母,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的修养。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会影响亲子的关系,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更倾向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待子女,理性地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很少粗暴地对待幼儿。所以,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2、转变态度。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父母对幼儿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务必导致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家长说话做事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想,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尊重和信任。父母和幼儿是两个个体,两者有不同的思维,父母一般是强势思维,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幼儿。

3、亲子沟通。要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建议每周沟通两到三次,每次沟通一至两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十五分钟和幼儿说说当天的事情,说说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心事是十分必要的。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沟通时,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幼儿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从而形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亲子游戏

为了消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膜,有效地增进亲子沟通,还可以尝试做一些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是亲子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0岁到5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的,不但可以促进幼儿身体成长,而且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的情绪。亲子游戏是教育幼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人和幼儿的一种交往方式,有助于亲子沟通,密切亲子关系。

1、家长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遵守游戏规则,不要耍赖。玩完了要自己收拾玩具,物归原处;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不能没完没了地玩,更不能玩得忘了吃饭和睡觉。

2、家长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游戏。如三四岁的幼儿离不开玩具,家长选择玩具要考虑到其教育意义与艺术性。可以让幼儿自造玩具和自找玩具,这样有助于发挥幼儿的智力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第1篇

【关 键 词】亲子沟通;生态发展观;积极心态;父母学历

有关亲子沟通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议题,不论是质性研究的归纳演绎,还是定量研究的实证数据,都一再强调亲子沟通在孩子健康成长以及构建和谐家庭等方面的重要性。但是据调查数据数据显示,在亲子关系的测评指标中,与亲子关爱、亲子包容、亲子互助等测评点相比,中学生在亲子沟通测评点上的得分依旧较低,他们能够关爱家人、积极关心家人的身体健康、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宽容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等,但在遇到困难或者有心事的时候,却很少愿意主动找父母诉说,把父母当做自己的倾诉对象进行沟通,亲子沟通不尽如人意。本文以生态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并与定量数据相结合,试图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和框架来探讨亲子沟通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概述

本文以生态发展观为理论工具来阐述文章的主要观点,所以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解释都将置于生态发展观的理论视角之下。

1、 生态发展观。生态发展观是在一系列强调环境作用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关注环境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生态学思想引人发展心理学,使有关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现实环境中活生生的个体,认为行为的改变是个体与其环境互动的结果,用符表示,即Kurt Lewin所提出的经典方程式:B=f(PE)。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当我们看待个体的某种行为表现时,必须给予P和E两个元素相当的重视,并且对于两者的互动也应格外重视。生态发展观的三大理论主题为:(1)有机体处于复杂的系统网络中,既不能孤立存在,也不能孤立行动,处于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中;(2)所有有机体均受到来自内部动因与外部动因的交互影响中;(3)环境塑造着个体,个体也主动塑造环境,达到并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就是个体的发展过程。所以,生态发展观有关发展的概念与传统进化论下的发展也有所区别,它将发展定义为一种个体寻求平衡与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断与外界适配,寻找平衡点,而平衡是暂时的,寻求平衡才是始终的。

布朗芬布伦纳作为生态发展观的代表人物,在一系列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发展生态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动态、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个体与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他在强调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双向性以及个体在互动中对环境的主动建构性基础上给予了环境一个更大的概念。他研究中的环境并不限于单一的直接环境,而是可以延伸的,不仅包括这些直接环境的连接,而且来自周围更大的环境所发散出来的影响,这个生态环境可以想象为同心圆,一包围一,按照其对个体的影响由直接到间接的程度可以称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发展中的个体,在一个具独特物理与物质性质的环境中所经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模式。其中的环境是指人们可以自然的面对面互动的地方,例如家庭、托儿所、游乐场等等,而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这些因素则组成了微观系统的成分或建构元素。微观系统是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更直接的系统,也是传播社会文化更直接的渠道。

中间系统是指由一个发展中的个人活跃参与其中的两个或更多个环境之间的连接。例如,对儿童来说,即家庭、学校,以及邻近社区的同侪团体间的关系;对于成人而言,即家庭、工作及社交生活间的连接。一个中间系统乃是一组微观系统的系统,当一个发展中的人进入新环境,中间系统就被形成或延伸了。

系统指一个或多个发展中的个体未主动参与其中的环境,但其中所发生的事件却会影响到个体所在的环境,或被其所影响。例如,对幼儿而言,系统可能包括父母工作的场所、兄妹上学的班级、父母的朋友圈、地方学校委员会的活动等。宏观系统指在较其底的系统(微观、中间和)之形式与内容上的一致性,其存在于或可能存在于次文化或文化整体的析,包括在这些一致性底下的信念或意识形态。宏观系统是一个文化系统,涵盖了社会的宏观面,如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经济政策等各方面。①

2、 亲子沟通。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特殊的人际交流过程,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思想、情感、信息、观点、态度的互动过程。良性的沟通状态能够达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升华。亲子沟通是在亲子关系基础上的父母与子女的互动过程,家庭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亲子关系中,亲子沟通是这种功能的作用机制。②生态发展观强调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双向性,亲子沟通必然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但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在沟通过程中的主动性。父母倾尽全力塑造积极的互动模式,孩子也需要愿意将父母看做朋友,能够积极回应父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父母并寻求帮助,这样才能够打造良性的亲子沟通模式,使父母成为自己成长上的优势资源。所以本研究将把孩子是否愿意主动与父母沟通、把父母作为朋友讲述自己的心事,作为沟通状态是否良好的评价指标。

二、定量部分的研究设计

1、 研究工具和调查对象。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除去人口变量题之外,其余均为李克特五分量表题,所以,学生在每个测评点上的平均分取值均为1-5分,分值越高,表现越好。本文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量表中与研究有关的题目和其相应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选取题目除2道人口变量题之外,其余均为李克特五分量表题,量表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 测量数据的呈现。

(1)亲子沟通的现状。

(2)亲子沟通对孩子心态的影响。

(3)父母亲学历对亲子沟通状况的影响。

ANOVA表

在探寻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时,生态发展观会给我们提供一个十分广阔的思,本文在亲子沟通的诸多影响因素中选取了父母亲学历作为自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样本选取时将是否知道自己父母学历作为筛选条件之一,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明确知道自己父母学历的学生。

生态发展观注重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双向性以及布朗芬布伦纳为我们提供的大环境视野不仅让我们拥有更庞大的视线来看到每时每刻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个体发展的多种环境,也让我们愈加重视个体以自己的方式操控自己环境的能力。本文以生态发展观为视角,结合定量数据,展示了环境影响个体,个体塑造环境这个环环相扣的网状结构中亲子沟通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利用父母亲学历对亲子沟通状态影响的数据来试图说明巨观系统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1、 结合数据,论述亲子沟通对个体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微观系统的定义中有一个关键词为“经验到”,这鲜明地指出布朗芬布伦纳的环境不是指客观的环境,而是指个体觉知到的环境,他指出对人类行为及发展影响深远的外在力量很少可以被客观的物理情境与事件描述的完全,环境中对塑造心理成长轨迹更有力的面向,绝大部分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对个人有意义的部分。换言之,他着重于人类所觉知到的自身在其中并与其互动的环境。来自于Kurt Lewin的观点也指出,更能适当地科学化地了解行为与发展的环境,并非所谓的客观世界,而是个人心中所呈现的世界的现实情况。①所以,生态发展观认为与个体产生相互作用的环境始终都是个体根据自身情况主动建构出的环境,而个体自身的特质势必会影响个体对所面临的环境的建构,比如在沙漠中,面对不小心洒了半杯的水,乐观的人会说:“真幸运,幸好我们还有半杯。”悲观的人会说:“怎么办,没水了怎么走出去。”

生态发展观将发展定义为个体寻求平衡与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影响个体,个体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塑造环境,才能达到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适应,而个体是否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建构,积极、正向的建构将会促进个体发挥主观性的能动度,而对环境的积极建构势必需要个体拥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负性环境的冲击,积极的心态会影响个体对环境的觉知,引导个体看到困难中的曙光,从而使其不会把自己的境遇看得太过悲观,并更终能充分发挥主动性以克服困难达到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个体的发展。而亲子沟通作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微观系统,其良好状态将会对个体积极心态的形成产生直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的数据分析部分也鲜明地呈现出,亲子沟通的不同状态对个体心态的积极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亲子沟通状况更好的同学其积极心态明显好于沟通存在问题的同学,他们在面对负面情绪时能更积极地想办法排解,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更勇敢地面对,别人优异的成绩能刺激他更努力地奋斗。所以,良好的亲子沟通能让孩子拥有积极的心态,继而让他们对自己面临的负面环境产生积极的觉知水平与建构能力,从而发挥主动性与环境间达成平衡,更终实现健康成长。

2、 利用数据,分析巨观系统对亲子沟通产生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在人类生态发展学中提出的环环相扣的四个环境圈让我们对环境有了更深、更广的理解,让我们看到了每天生存于其中的巨大的网状环境,认识到生活中一些微小的事物都有可能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意识到之前生活中从未想到过的一些连接与关系。但就是如此庞大的关系网让布朗芬布伦纳的研究存在必然的缺陷,因为涉及到的环境因素太过庞杂,所以无法一一做出实证来说明各种环境对个体产生必然的影响,也无法设计出精确的、不受任何因素影响的实验来验证某一独立环境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本人在人类生态发展学一书的前言部分对自己研究的此种缺陷也表示遗憾和无能为力,所以,他基本上都采用别的学者设计精良的相关实验来说明自己的某些观点,证实生活中的某些联系。本文也无法将影响亲子沟通的所有因子穷尽,只能应用仅有的数据来呈现父母学历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数据部分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父母亲学历的不同会对亲子沟通的状态产生不同的影响,尤其是母亲学历的高低对亲子沟通状态的影响十分显著,母亲学历越高,孩子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的表现就越主动和积极。虽然学历被看做是父母亲的一种特征,但学历本身承载的和带来的却不只是一个符。学历不同,接受教育的时间、内容、质量等也就不同,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看待事物的观点与行为方式。比如对父母亲学历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发现,父母亲学历之间的相关值达到0.667、存在显著正相关,这就说明学历的高低会明显影响一个人的择偶标准。所以,不同程度的教育背景必然会形成不同的亚文化圈,而每个亚文化圈又会有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当父母与子女沟通时,这种意识形态必然会影响他们与子女沟通的理念与方式。学历越高,接受教育的时间也就会越久,随之占有的文化资本也就越丰富,看待事物的观点和处理事务的方式会更符合时代的需求,在他们与子女相处的过程中,会采用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沟通理念和方式,会让青少年更加愿意主动与他们交谈,把他们当做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朋友。学历不只是一个标志,更代表着父母亲被影响过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过的意识形态。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存在不同文化程度的的人群,每个人群又为什么会产生各自的特点,这些都与整个社会的教育体制、社会制度、时展等一系列因素有关,所以透过学历,应该看到巨观系统对亲子沟通所产生的种种影响。

四、生态发展观视角下改善亲子沟通现状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1、 重视微观系统,改善亲子沟通的现状,形成良性的亲子沟通模式。通过以上数据及分析,我们看到了亲子沟通作为微观系统的一份子对孩子成长产生的直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在观念上重视亲子沟通,从而着力改善亲子沟通缺乏的现状。其次,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形成良性的亲子沟通模式。比如,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真诚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信任他们,关爱他们,采取平等、和谐、共情的方式与他们沟通,只有父母真正把他们当做朋友,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愿意把父母当做更亲密的朋友,心底的秘密。家庭是一个人更紧密的纽带,父母需要用心缔造孩子信任的避风港,让孩子拥有乐观的心态,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2、 放眼巨观系统,找寻沟通缺乏的症结,构建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园。通过对学历影响的论述,不仅要让大家看到学历对亲子沟通产生的必然影响,也希望通过这一点引起大家对其他可能影响亲子沟通状态的因素的重视。巨观系统包含的因素太广,学历只是其中小小的一点,家乡的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地理因素,父母亲的职业特征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在看待沟通现状缺乏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拥有开阔的视野,细心找寻症结的所在,然后尽力改善,努力构建出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园。如果父母倾心倾力但依旧没能如期所愿,在面对危险环境时孩子缺乏主动平衡的心态和能力,更终导致行为失衡时,切莫将全部原因归结于孩子,因为布朗芬布伦纳的环境圈告诉我们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并左右个体行为的产生,所以问题可能滋生于其中任意一个系统,需要我们耐心找寻。

注释:

①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7:23-28,24-25、

②魏然。改善中学生亲子沟通状况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2005、

③F值是几个样本所得数据情况的差异检验值,F值越大,表明几个样本的差异越大,反之亦然。

④P值是对F检验差异的标识,P

参考文献:

[1]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7初版。

[2]魏然。改善中学生亲子沟通状况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2005、

[3]廖敏。长沙城区小学生亲子沟通现状调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2014、

[4]桑标。生态系统观视野下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心理与就业辅导,2003,11、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第2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亲子关系;案例;对策

一、因为爱的“战争”――亲子关系的现状

因为爱的“战争”。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可以用“爱”这个词来概括;同样,“爱”也可以描述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但是这种“爱”完全甜蜜和谐吗?

二、爱的“战争”――亲子关系恶化的案例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2011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至2011年10月20日9点39分,笔者、何同学、何妈妈)

笔者:何同学,你怎么还没到学校啊?上堵车了吧?

何同学:老师,我妈妈不让我读书了?

笔者:啊?!怎么会啊?你妈妈为了你读书还亲自来学校缴费办理手续了啊。

何同学:真的……你不相信你问她嘛 (挂断电话)

笔者:你是何同学妈妈吗?

何妈妈:老师,我这儿子我管不了!他不读书就算了!我不管了,不管了!呜呜

案例二:(2012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笔者、龚同学、龚妈妈)

笔者:龚同学你怎么变成长住生了啊?你家不是在渝北区吗(距学校1小时车程,无需长住校)

龚同学:不想回去。不想回家。

笔者:为什么啊?回家吃好的改善生活啊?(半开玩笑式)

龚同学:……(沉默、低头)

笔者:怎么回事儿啊?

龚同学:……(沉默、低头、叹气)

龚同学:妈妈不爱我。

龚妈妈:(电话上)老师,关注一下我们娃儿嘛!他更近脾气很不好。要么不说话,要么发脾气。我过去学校看他,他都不见我啊!

笔者:好的,你不着急!我先和他沟通。

三、重塑良好亲子关系的对策

1、更新观念,学会倾听。“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和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的法则。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期望,进而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首先,家长应该改变身份,把自身从抚养者转变为孩子的教育者、倾听者、朋友甚至是学习者。家长对小孩负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同时家长更应该学会倾听孩子,倾听他们在成长中来自身体、心理、学习、交友以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困惑。

2、充分信任,给予自由。家长要做警察,小孩就只能做小偷了。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条件。随着心智逐渐走向成熟,高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父母的肯定和信任。笔者曾在所教班级学生调查高中生更反感的家长行为,怀疑“名列前茅”。高中学生个人精力比较旺盛,活泼好动,追求个性的他们不希望被限制,非常反感别人(包括父母)不准他们做什么。由于家长和学生成长的年代相去甚远,成长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亲子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笔者认为,在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适当给予高中学生自由空间。

3、深入了解,多元评价。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多花时间去了解小孩,去发现并欣赏他们除学习成绩外的优秀品质。当前教育正经历着对抗功利化的阵痛,而考试成绩成了很多家长评价小孩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唯成绩化”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下三种思想正在为数不少的家长中滋生蔓延:我们(父母)很优秀,你(学生)必须(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我们不优秀,错过了许多人生机会,你必须优秀去实现我们未曾实现的理想;我们比不过他们(家长的朋友),你必须比他们的孩子优秀。三种思想一个共同的“精髓”就是孩子必须达到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

4、有效沟通,提高质量。有效沟通是消除亲子关系障碍的更好方法。笔者认为,首先亲子沟通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不能将沟通等价于家长的单方面询问,更不能是家长的责备。亲子沟通应允许孩子有发言的机会,持不同的观点,给孩子必要的申辩机会。在亲子沟通中,家长不能打断或限制孩子,不能打探孩子隐私,还孩子自、自决权、隐私权。首先亲子沟通次数必须得到保证。家长和小孩间必须有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其次,亲子沟通应该是长效机制的,它不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干预机制,而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预防机制和良好亲子关系的保障机制。再次,亲子沟通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双向性。亲子沟通的内容决不能仅仅是学习、生活等,它应该涵盖孩子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心理、学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参考文献: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第3篇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矿工子女;人格特质;亲子沟通

更近2年矿区多次出现重大事故,“矿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有关矿工这个高压力群体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矿工生活压力大,生活质量低,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势必会影响其子女的健康成长。以往有关矿工子女问题的研究大多针对他们的就业难问题,教育问题,缺乏心理面的探讨。亲子关系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而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因此,亲子沟通也将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作用。矿工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沟通频率较低,质量较差。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特殊的亲子沟通状况对矿工子女的人格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关家庭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上,而对亲子沟通特别是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很少有人关注,因此,探讨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的特点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 对象与方法

人格特质问卷。采用周晖等人编制的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包括5个人格维度,分别为开放性(Open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谨慎性(Consclen-tiousness)和情绪性(Neuroticism)。由60个项目组成,5点计分,被试根据项目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回答从“一点也不像你”到“非常像你”。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 结果

2.1 矿工子女亲子沟通与人格各维度的相关见表1、

表1显示,父/母沟通的开放性与人格五因素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父/母沟通的问题与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和谨慎性均具有显著相关,但是与开放性的相关不显著。

以小五人格问卷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亲子沟通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进入回归方程显著的自变量有父/母的沟通的开放性和父亲沟通的问题,这些因素对矿工子女的人格特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第4篇

〔中图分类〕 G610 〔文献标识码〕 A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搞好亲子关系,做好有效的亲子沟通,对幼儿早期性格的形成、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幼儿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按照我国多数的家庭情况,这种关系被扩展为所有与幼儿密切接触的人――即看护人与幼儿之间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幼儿早期性格、各种能力习惯为目标,以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强调父母和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

二、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能增进亲子沟通,促使子女心理健康。那么,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呢?

1、 自身的提高。幼儿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幼儿的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为人父人母,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的修养。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会影响亲子的关系,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更倾向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待子女,理性地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很少粗暴地对待幼儿。所以,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2、转变态度。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父母对幼儿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务必导致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家长说话做事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想,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尊重和信任。父母和幼儿是两个个体,两者有不同的思维,父母一般是强势思维,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幼儿。

3、亲子沟通。要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建议每周沟通两到三次,每次沟通一至两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十五分钟和幼儿说说当天的事情,说说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心事是十分必要的。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沟通时,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幼儿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从而形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亲子游戏

为了消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膜,有效地增进亲子沟通,还可以尝试做一些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是亲子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0岁到5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的,不但可以促进幼儿身体成长,而且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的情绪。亲子游戏是教育幼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人和幼儿的一种交往方式,有助于亲子沟通,密切亲子关系。

1、家长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遵守游戏规则,不要耍赖。玩完了要自己收拾玩具,物归原处;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不能没完没了地玩,更不能玩得忘了吃饭和睡觉。

2、家长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游戏。如三四岁的幼儿离不开玩具,家长选择玩具要考虑到其教育意义与艺术性。可以让幼儿自造玩具和自找玩具,这样有助于发挥幼儿的智力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第5篇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矿工子女;人格特质;亲子沟通

更近2年矿区多次出现重大事故,“矿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有关矿工这个高压力群体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矿工生活压力大,生活质量低,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势必会影响其子女的健康成长。以往有关矿工子女问题的研究大多针对他们的就业难问题,教育问题,缺乏心理面的探讨。亲子关系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而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因此,亲子沟通也将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作用。矿工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沟通频率较低,质量较差。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特殊的亲子沟通状况对矿工子女的人格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关家庭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上,而对亲子沟通特别是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很少有人关注,因此,探讨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的特点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 对象与方法

人格特质问卷。采用周晖等人编制的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包括5个人格维度,分别为开放性(Open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谨慎性(Consclen-tiousness)和情绪性(Neuroticism)。由60个项目组成,5点计分,被试根据项目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回答从“一点也不像你”到“非常像你”。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 结果

2.1 矿工子女亲子沟通与人格各维度的相关见表1、

表1显示,父/母沟通的开放性与人格五因素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父/母沟通的问题与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和谨慎性均具有显著相关,但是与开放性的相关不显著。

以小五人格问卷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亲子沟通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进入回归方程显著的自变量有父/母的沟通的开放性和父亲沟通的问题,这些因素对矿工子女的人格特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第6篇

关键字:亲子沟通中小学生家庭

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了生活而忙于工作,致使他们越来越脱离家庭,无暇顾及家中孩子。然而,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心、帮助和理解,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种被需要和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使亲子沟通问题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和谐家庭、 5、在亲子沟通中,多数家长和孩子都会主动与对方沟通。

6、三分之二以上的父母与孩子对目前的亲子沟通持满意态度。

7、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孩子所处的地位对沟通有较大影响。

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的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与中小学生的沟通会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知道怎么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去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标准,会比较体谅孩子的思想,能够与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交流氛围,从而达到高质量高水平的交流。

(三)、孩子年龄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在年龄方面,研究发现中小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效果有所提升,但是沟通的开放性却有所降低,与父母的多数冲突也随着年级升高而变得尖锐和突出。另外,在青春中期中小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因为更多的涉及到沟通中父母对中小学生的行为约束,以及课外活动和异性交往等方面,加上中小学生又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凡事都会有逆反心理,这样就更加加剧了亲子沟通困难性。

(四)、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影响(是否单亲、父母关系)

1.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

研究表明,往往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子女能够更为直接、开放、充满耐心地讨论相互之间的分歧,较少出现沟通的困难和问题,并且亲子沟通和相互间的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沟通问题也能够更好的向良性循环发展。相反地,在敌意、强制的家庭环境中,亲子之

间在沟通时,经常相互抱怨、缺乏耐心,对冲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从而亲子沟通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形成恶性循环。

2.父母能否抽出时间来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有些家庭里面,父母长期奔波在外,没有时间能够与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好好聊一下彼此更近的事情,造成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再来进行沟通就会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经常在一起的家庭,彼此都在身边,发生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够了解,从而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

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久,平时沟通比较少的家庭因为都不懂彼此心里的真正想法,也就不愿意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所以在沟通方面会越来越困难。而平时多一些沟通时间的家庭因为彼此都有更多的了解,彼此也没有什么刻意隐瞒的事情,从而沟通起来更加容易,更加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3.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对亲子沟通具有很多的影响

家庭里面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是很重要的,这就主要表现在父母之间的关系上面,父母感情好对孩子也是一个内在的激励作用。

父母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对孩子更大的关心,这也就使得孩子能够拥有更加健全的心态,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的融洽,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亲子沟通的顺利进行。然而父母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无疑是对孩子更大的伤害,不仅仅是日常生活方面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身心上、心灵上的伤害。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天真单纯孩子的性格,使得他们变得孤僻、沉默、消极,这样就很难的再来进行亲子沟通了。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随着中小学生时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冲突的发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而我们对中小学生和父母之间沟通的研究,可以为父母提供有效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使父母和中小学生学会互相沟通,这

样才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效果,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父母的角度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

(一)、亲子沟通是父母给予中小学生心理支持的重要途径。

(二)、亲子沟通可以让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虽是父母占主导,但主要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在相互沟通中受到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中小学生要学会孩子与人沟通,要养成与人沟通的习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双方沟通、理解、谅解的结果,也是亲子双方沟通能力的体现,与亲子关系密切联系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这样就更加需要以亲子沟通作为基础,从而让孩子能够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改善亲子沟通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

(二)、父母与孩子相互了解并融入对方的生活。

同时,在学校时,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可以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其中的活动,培养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另外,父母也可以主动带孩子参加一些像“家庭夏令营”之类的家庭团体活动。

(三)、家庭氛围对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如果父母之间关系和睦,且能够开明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性格会受到良好的培养,并将终生受益。和谐、民主、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轻松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容易形成乐观而平和的心境,能与他人友善而积极地相处。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能使亲子沟通愈加顺畅,也能使沟通更加愉悦。反之,在紧张、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没有安全感、缺乏信任感,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导致其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容易形成多疑、猜忌的性格,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呢?

首先,父母应加强自身的修养。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的道德文化修养水平影响家庭气氛,进而影响亲子关系。道德文化素养高的父母,更能够体谅、尊重家人,能客观地处理一些矛盾,易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道德文化素养比较低的父母,不能够很好的体谅孩子的心情,只是一味的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却丝毫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这样就使得孩子产生了敌对心理,沟通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反而愈演愈烈,更后闹得不欢而散。

其次,夫妻间应积极沟通。夫妻之间的和睦程度是影响家庭气氛的关键因素。如果夫妻之间关系不和、沟通不佳、意见分歧,势必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孩子也就很难去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因此,夫妻间应加强沟通、经常交流,共同创建良好的夫妻关系,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努力优化生活环境。对社区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民的孩子,其心理发展会受到阻碍,进而抑制他们的发展潜能。相反,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将来往往会成为佼佼者。所以父母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优化孩子的生存条件,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这次我们本着“快乐服务、激情工作、严谨治学、回馈社会”的宗旨,尽我们更大的努力来对武汉多个社区进行社会调研活动,也许我们的调查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符合社会现实。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够对改善亲子沟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2)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工程,2007

(3)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1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第7篇

关键字:亲子沟通中小学生家庭

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了生活而忙于工作,致使他们越来越脱离家庭,无暇顾及家中孩子。然而,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心、帮助和理解,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种被需要和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使亲子沟通问题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和谐家庭、 5、在亲子沟通中,多数家长和孩子都会主动与对方沟通。

6、三分之二以上的父母与孩子对目前的亲子沟通持满意态度。

7、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孩子所处的地位对沟通有较大影响。

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的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

有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与中小学生的沟通会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知道怎么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去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标准,会比较体谅孩子的思想,能够与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交流氛围,从而达到高质量高水平的交流。

(三)、孩子年龄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在年龄方面,研究发现中小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效果有所提升,但是沟通的开放性却有所降低,与父母的多数冲突也随着年级升高而变得尖锐和突出。另外,在青春中期中小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因为更多的涉及到沟通中父母对中小学生的行为约束,以及课外活动和异往等方面,加上中小学生又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凡事都会有逆反心理,这样就更加加剧了亲子沟通困难性。

(四)、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影响(是否单亲、父母关系)

1.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

研究表明,往往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子女能够更为直接、开放、充满耐心地讨论相互之间的分歧,较少出现沟通的困难和问题,并且亲子沟通和相互间的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沟通问题也能够更好的向良性循环发展。相反地,在敌意、强制的家庭环境中,亲子之间在沟通时,经常相互抱怨、缺乏耐心,对冲

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从而亲子沟通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形成恶性循环。

2.父母能否抽出时间来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有些家庭里面,父母长期奔波在外,没有时间能够与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好好聊一下彼此更近的事情,造成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再来进行沟通就会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经常在一起的家庭,彼此都在身边,发生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够了解,从而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

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久,平时沟通比较少的家庭因为都不懂彼此心里的真正想法,也就不愿意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所以在沟通方面会越来越困难。而平时多一些沟通时间的家庭因为彼此都有更多的了解,彼此也没有什么刻意隐瞒的事情,从而沟通起来更加容易,更加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3.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对亲子沟通具有很多的影响

家庭里面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是很重要的,这就主要表现在父母之间的关系上面,父母感情好对孩子也是一个内在的激励作用。

父母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对孩子更大的关心,这也就使得孩子能够拥有更加健全的心态,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的融洽,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亲子沟通的顺利进行。然而父母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无疑是对孩子更大的伤害,不仅仅是日常生活方面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身心上、心灵上的伤害。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天真单纯孩子的性格,使得他们变得孤僻、沉默、消极,这样就很难的再来进行亲子沟通了。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随着中小学生时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冲突的发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而我们对中小学生和父母之间沟通的研究,可以为父母提供有效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使父母和中小学生学会互相沟通,这样才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效果,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父母的角

度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

(一)、亲子沟通是父母给予中小学生心理支持的重要途径。

(二)、亲子沟通可以让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虽是父母占主导,但主要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在相互沟通中受到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中小学生要学会孩子与人沟通,要养成与人沟通的习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双方沟通、理解、谅解的结果,也是亲子双方沟通能力的体现,与亲子关系密切联系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这样就更加需要以亲子沟通作为基础,从而让孩子能够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改善亲子沟通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

(二)、父母与孩子相互了解并融入对方的生活。

的活动,培养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另外,父母也可以主动带孩子参加一些像“家庭夏令营”之类的家庭团体活动。

(三)、家庭氛围对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如果父母之间关系和睦,且能够开明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性格会受到良好的培养,并将终生受益。和谐、民主、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轻松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容易形成乐观而平和的心境,能与他人友善而积极地相处。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能使亲子沟通愈加顺畅,也能使沟通更加愉悦。反之,在紧张、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没有安全感、缺乏信任感,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导致其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容易形成多疑、猜忌的性格,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呢?

首先,父母应加强自身的修养。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的道德文化修养水平影响家庭气氛,进而影响亲子关系。道德文化素养高的父母,更能够体谅、尊重家人,能客观地处理一些矛盾,易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道德文化素养比较低的父母,不能够很好的体谅孩子的心情,只是一味的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却丝毫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这样就使得孩子产生了敌对心理,沟通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反而愈演愈烈,更后闹得不欢而散。

其次,夫妻间应积极沟通。夫妻之间的和睦程度是影响家庭气氛的关键因素。如果夫妻之间关系不和、沟通不佳、意见分歧,势必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孩子也就很难去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因此,夫妻间应加强沟通、经常交流,共同创建良好的夫妻关系,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努力优化生活环境。对社区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民的孩子,其心理发展会受到阻碍,进而抑制他们的发展潜能。相反,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将来往往会成为佼佼者。所以父母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优化孩子的生存条件,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亲子沟通对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又关系着社会

和家庭的和谐稳定。而目前亲子沟通存在的种种问题使思考和构建新型亲子沟通方式成为当务之急。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亲子沟通还不尽人意,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随着社会变革的脚步加快、社会的发展,亲子沟通不断涌现新的情况。因此,对亲子沟通的研究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要不断改进,为亲子沟通提供依据和方法,进而促进家庭的和谐、社会的进步。

这次我们本着“快乐服务、激情工作、严谨治学、回馈社会”的宗旨,尽我们更大的努力来对武汉多个社区进行社会调研活动,也许我们的调查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符合社会现实。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够对改善亲子沟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2)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工程,2007

(3)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1

以上关于“良性的亲子关系是权威的嘛”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打造良性的亲子关系是权威的(建立家庭和谐的秘诀)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文中是关于亲子关系的论文6篇,以供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亲子关系的论文篇: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

:为探明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西省某本科院校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能负向预测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即生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越多或越好,则越不容易发生手机成瘾问题。

关键词:手机成瘾倾向;童年期经历;亲子阅读;生;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and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through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we selected the freshmen of an undergraduate college in Jiang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used the proneness scale of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as the research too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can negatively predict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that is, the more or better the parent-child reading experience in childhood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less likely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s。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调查工具

(1)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2)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调查问卷。

3、统计分析

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与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

二、研究结果

1、生手机成瘾倾向得分、检出率及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得分

表1 生手机成瘾倾向及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人口学特点

2、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

表2 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的关系

3、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父母参与亲子阅读情况的关系

三、讨论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体成年后许多行为特征与童年时期的一些特殊经历有关。正如前文所述,童年期受忽视、心理虐待等负性经历能正向预测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即生童年期受忽视、心理虐待等负性经历越多或越严重,则越容易发生手机成瘾问题。本研究发现,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呈显着性负相关关系,根据生手机成瘾倾向与童年期经历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认为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能负向预测生的手机成瘾倾向,即生童年期亲子阅读经历越多或越好,则越不容易发生手机成瘾问题。

参考文献

[5]刘勇,陈健芷,赵建芳。哈尔滨生人格特质与手机使用及成瘾行为的关系[J]国内学校卫生, 2014(7):995-997, 1000、

[6]王惠玲。童年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述情障碍对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D]武汉:安康师范, 2014、

[7]BAUMEISTER R F,BRATSLAVSKY E,FINKENAUER C。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1(5):323-370、

[8]NIEDENTHAL P M,BRAUER M。Social functionality of human emotion[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2(63)-.259-285、

[9]谭旭东享受亲子阅读的快乐: 1-6岁儿童选书阅读全方略[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2:1-2、

0[1 ]熊婕,周宗奎,陈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国内心理卫生杂志, 2012(3)222-225、

0[ 3]陈皎娇亲子共读的心理学研究[D]。重庆:西南, 2009、

0[5]吴佳琪,候善兵,倪扬,等生智能手机成瘾研究综述[J]。大众标准化, 2020(6):127-128、

0[ 7]陈兵吉卜林自传性作品中的童年创伤、自我重构与男子气概[J]外国文学研究, 2016(5):86-94、

关于亲子关系的论文第二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亲子关系的危机与重塑:家庭情感实践的视角

:对一名舞蹈专注初中生的叙事重构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亲子关系危机主要由生活场域缩小、社会压力加剧、代际沟通不畅引起,表现为亲子焦虑情绪的相互渗透、儿童主体性与家长权威性碰撞引发的言语冲突。在家庭情感实践当中,亲子双方需细心感受对方情感,主动表达情感诉求,给予对方积极的情感支持,形成亲子间的积极依恋,这样才能促进儿童良好品质的发展,养成独立的人格,获得个体的自我价值。

关键词:亲子关系;家庭情感实践,新冠疫情;叙事探究;

一、问题提出

过去安琪都是和同学们一起在学校专注教练晚功,大家热热闹闹,有说有笑,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如今,安琪独自在家,而且在母亲眼皮底下练功,视频上交老师后还要挨个做点评,因此需要格外认真,一组动作可能要反复做几遍直至达到更好的效果才敢发给老师。十几组动作下来,汗水常常湿透衣服,既耗时又耗力,视频也常会录制到很晚。

母亲既怕影响安琪睡觉,又担心她不能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更担忧在家自己训练的效果落后于其他同学,便在一旁唠叨不停,埋怨安琪磨蹭、动作不到位。安琪感到很委屈―“我已经尽力了,还要怎样呢?”

有一次录制竖岔下胯动作时,安琪将前腿搭在把杆上,后腿搭在摞起的泡沫砖上,但胯跟怎么也落不到地板上,痛得满脸通红。在一旁录视频的母亲看着女儿一直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既心疼又心急,便急躁地对安琪吼道:“哭!哭!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视频要发给老师,动作不到位就要挨批评,老师可不管你疼不疼!”母亲的语气无奈中带着埋怨,让安琪更觉委屈。她一屁股坐到地上,歪着头倔强地大声哭起来,眼泪唰唰地往下流。母亲看到安琪的神情一脸怒气地说:“那好,你要是不想交作业,那就不交了,也别学舞蹈了,这点儿苦都受不了还学什么!天天在家里上课,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大众的生活,在防控期间儿童基本被“关”在家庭这个狭小的封闭单位里。当儿童居家学习的表现不能达到家长的期待时,家长难免会有情绪化表现;儿童也会因学习效率下降、家长责备增多而变得迷茫无助。种种情景使得家庭场域中的情感冲突逐渐爆发出来,亲子关系也随着时间流逝越发紧张。不过,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也为家长与儿童提供更多相互沟通与了解的时间,同时让家长以教师的身份进一步走进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有机会重新认识彼此。

为了真实再现疫情期间家庭中亲子的情感生活,我们运用叙事探究的方法,对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中女儿安琪(化名)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互动进行分析。安琪今年11岁,是一名舞蹈专注学生,在新冠疫情居家学习期间,需要每天在家自行练习舞蹈。前文的叙述就是某一天的场景再现,安琪在录练功视频的时候,由于多种原因开始抽泣并与帮其录制视频的母亲产生了争执。正是这次亲子之间的情感冲突激发了研究者的探究欲望,我们想了解亲子关系中的情感实践何以有别于其他主体间的情感关系,同时反思亲子关系掩藏着哪些危机,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关系重塑。

二、研究设计

1、安琪的生活世界

研究对象安琪是作者的亲妹妹,目前11岁,是舞蹈学院附中的初一学生。由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几乎参与其整个成长历程,彼此之间建立了充分的信任。

在安琪上幼儿园时,家长就将她送入北京少年宫学习舞蹈。从4岁开始,安琪每周参加一到两次的课程学习,系统地接受舞蹈训练。家长为了培养安琪对舞蹈的兴趣、提升艺术审美修养,经常带安琪去国家大剧院或者一些艺术沙龙观看音乐剧、舞蹈剧。因为受到这样的熏陶,安琪对舞蹈一直保有着一定的热情。

安琪在学校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比赛,家长也常常会用相机将舞蹈视频记录下来,在帮助安琪反思改进的同时留存纪念。每逢各种节日家长也让安琪在亲友面前展示自己学会的舞蹈,每次都会受到亲友的表扬。安琪曾提到:

“可能更初自己在跳舞时并不是十分自信,但是每当爸爸妈妈极力夸奖我,自豪地向其他人介绍我舞蹈学得很好的时候,我就会十分开心,也更想好好学习舞蹈。”

幼儿时期的安琪正处于人格发展“勤奋-自卑”阶段,渴望通过努力获得家长的认可与鼓励,消除内在自卑感[1]。家长对安琪行为的积极肯定与热情鼓励,加深了安琪对舞蹈的热爱,促使安琪形成独立自信、勤奋坚定的人格。家长也因为安琪的种种优异表现感到骄傲与自豪,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亲子的依恋关系。

安琪在10岁左右经老师推荐备考舞蹈学院中学。由于当时安琪在上小学五年级,而考取附中需要测试六年级文化课,同时她的体重、身材比例没有完全达到标准,需要加大舞蹈基础和体能训练,因此备考任务很重。安琪在讲述中说道:

“爸爸妈妈为了能让我提高各方面能力和身体素质,每天上午上完学校的课后,中午就到学校接我去校外辅导班补习六年级文化课。为了减体重不让我吃学校的饭菜,而是每天精心为我准备营养成分高、脂肪含量低的午餐,下午学习完文化课,晚上再到舞蹈老师那里学习舞蹈剧目。”

为了让安琪考入理想的学校,家长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此过程中,亲子之间逐步建立起牢固且持续的情感关联,满足了安琪对于归属与爱的需要。同时,在家长的支持下,亲子之间形成一定的情绪性与依附性的积极依恋情感联系,让安琪获得情绪上的满足,进一步表现出积极乐观、努力奋进的良好品质。在安琪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安琪终于考上理想的学校。安琪就读的舞蹈学校处于校园内,可以自由安排学习生活时间,改变了以往每天家长陪伴的生活,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与自由。

然而,一场疫情打乱了此前的生活,生活场域的大大缩小使得安琪与家长有了更多交流共处的机会,家长又重新全方位地参与到安琪的生活与学习中。但是,亲子长时间共处,带来的不仅仅是亲子交流的增多,也会由于代际差异、双方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外界的种种压力产生情感冲突。

2、叙事探究的方法立场

3、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

资料来源之三为研究者与安琪家长的交谈以及所做的笔记,主要涉及他们对安琪家庭教育的看法,以期从不同的角度对前两类信息加以印证,获得不同研究对象对于亲子关系的不同认知,阐述较为全面的研究内容。研究者将两轮深度访谈录音转录为文字材料,并反复阅读该文字资料,整理出五个相对独立的叙事片段,结合相关理论做出解读,更后将改写整理后的故事交由安琪确认。

三、叙事片段与分析

1、隔离生活撬动亲子关系危机

说到学校里的生活,安琪总是兴奋地介绍自己在校园的新奇感受:

“在学校里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为孩子小的时候都比较喜欢自己能在大校园里学习,或者跟同学一起出去玩,尤其是整天跟朋友在一起。我们一起从一个教奔向另一个教,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校内的超采购,在宿舍里相互梳头、聊天,不像在小学一样什么都有老师管着。”

安琪的描述表达出对自主生活的向往与喜爱,而校园生活也满足了安琪对于独立自主生活的需要,这是与在家长长期管教以及中小学教育模式下完全不同的自由。

然而,新冠疫情使安琪的生活空间出现很大变化,安琪只能长时间与家长一起宅居家中,处于与外界相对隔离状态。在学习上,老师从课堂授课改为网络教学,安琪从在不同的专注教间穿梭,转换到只能在书桌前和舞蹈房中自主学习。在生活上,平常的舞蹈剧、外活动也缩减成偶尔看线上电影。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对安琪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状态产生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她探索外界事物的欲望。在人际交往上,安琪失去与老师的沟通和同学间的交往嬉闹,增加了与家长的沟通,但随之而来的是与家长间边界感大幅度减少,受到家长管教、干涉、影响的概率大大增多。

当问到安琪在家上网课的感受时,她表示:

“现在和以前在学校上学大不同,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妈妈不能一直跟着我到各个教。但是在家里,虽然妈妈可能不会听我上什么课,但是有的时候老师说表扬名单的时候,妈妈会突然说一句‘怎么没有你呢’。其实妈妈也是时刻都在关注着我每天在干什么,作业有没有完成,感觉好像跟我在一起学习,在家的时候督促我的时间、次数会更多。”

安琪在家上课时,母亲虽然没有一直坐在她身边听她上课,但是会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时刻都关注着儿童的举动:每天在做哪些事情,作业是否完成且完成质量如何,是否获得老师的表扬。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开放的、持续发展的、自我约束的而又具有独特性、代际结构的社会系统”[7],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家庭场域的缩小使得家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儿童的学习生活当中,关注儿童的一言一行。这样长时间、全方位的生活参与,使家长与儿童之间的“边界感”逐渐丧失,容易诱发亲子冲突[8]。

2、家长权威下限制和自由的矛盾

由于家长与儿童之间存在年龄与阅历的差距,使得家长占据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权威地位。在家庭生活场域中,家长占有经济、文化和伦理资本,成为家庭亲子关系的“支配者”,影响着亲子关系的联结[9]。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对家长的权威性产生抵制。即便家长权威难以撼动,也无法避免儿童对家长的教育进行有选择的服从,儿童不由自主地萌发对自由的渴望。

当问及安琪此时备受家长关注的感受时,她说道:

“之前在学校经常见不到妈妈,有时候会想让妈妈陪着我。因为在学校都是同学,没有像家人那么亲近。但现在长期在家中生活,就会比较留恋在学校跟同学们在一起的自由生活。”

当问到安琪希望家长与自己有什么样的相处模式时,她认为:

“该监督的时候监督,该自主的时候自主,可以自己做事情,安排时间。但是,也希望家长可以在一些我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给我一个提醒或者督促,在闲暇的时候让我自己安排事情。比如:我完成今天的任务后放松的时候,可以自己安排时间看一会儿手机;但如果时间长了,家长就可以督促我。我不太希望的是我刚停下来休息,家长就在旁边不停地说。我觉得可以适当地放松,我希望可以从早晨起来就自主安排时间。”

家长由于对儿童的负责与关心,会过度关注儿童的一举一动。从清晨起床到晚间洗漱,安琪每个细小的举动都牵动着家长的心:“又在磨磨蹭蹭,不知道抓紧时间吗?”“快去写作业,还有那么多的作业没有写完,你不着急吗?”“营养要均衡,多吃蔬菜、多运动,这样才会长身体。”“看看都几点了,还不去睡觉?!”类似这样的督促时常在家中上演,家长的目光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追随儿童,儿童的行为一旦不符合家长的心理预期就会引发父母的焦虑与担忧。

家庭场域中存在的“双向互动亲子关系”,会使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彼此的情绪相互蔓延[10]。家长没有意识到对儿童生活的全面参与会带给儿童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场域中儿童主体性的行为表达与家长权威性的权力地位之间不乏激烈的亲子冲突,特别是居家隔离期间,亲子关系的危机被凸显出来,给家庭情感实践带来一定的挑战。

3、亲子之间的话语冲突与关系裂隙

亲子间充斥着主动情感和被动情感。“主动即情感在实践中的自主表达与传递诉求,以及负向情感的产生与输出;被动则需承受来自场域各种复杂多变的因素对情感所造成的冲击”[11]。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时期,外界疫情带来的特殊冲突将关于健康风险的议题渗入到其他与健康无关的议题中,在给机构组织、公民主体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同时,也冲击着家庭单元中日常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家庭情感实践。

亲子长时间的接触使得家长对于安琪的关注从关心生活、健康的整体目标,聚焦到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从学习成绩到生活习惯,甚至有了更高的要求。家长看到安琪的表现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时,就会担心安琪在学校能否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甚至出现焦虑情绪。同时,由于居家学习缺少专注老师的指导,家长逐渐充当起临时辅导老师的角色,帮助安琪录制视频作业、压腿、纠正动作。在指导安琪的同时,家长总担心自己的指导行为是否恰当,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更担心儿童在家表现松散会导致在开学以后落后于其他同学。这种焦虑情绪也逐渐蔓延到安琪的身上。安琪的母亲提到:

“我认为儿童在家的学习生活应该是有规律的,充实而不浪费时间,而且我觉得要提高一定的抗压能力,我就希望周一到周五的时间能充分利用,其他时间也要紧张有序,可以更换不同科目去换换头脑。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太累了,但是我认为现在不辛苦一些,将来就会更加辛苦。你在松懈的同时也许你的同龄人都在努力,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明白这一点。”

疫情的到来使家长深切感受到社会的复杂多变,他们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无法指导儿童,会产生担忧儿童落后于他人的焦虑。然而,此时的安琪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对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不断重构与提升,这种认知发展态势使得安琪“性格表现极不稳定”[12]。在叛逆心理以及自我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安琪对独立生活充满向往,会将家长的管束视为禁锢。因此,当亲子双方在因认知水平、阅历积累、角度立场等差异而产生相异的观点时,亲子冲突的发生不可避免。

一次录练功视频时,由于难度的大幅增加引起肢体疼痛,安琪不禁抽泣起来。录视频的母亲看到安琪在哭泣,影响视频的效果,就开始急躁地询问安琪哭泣的原因。安琪没有说话只是一直哭泣,母亲就生气地说:“那好,你要是不想交作业,那就不交了,也别学舞蹈了,这点儿苦都受不了还学什么!天天在家里上课,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说完转身就离开了。

母亲对安琪的行为刺激与担心安琪无法高质量完成舞蹈作业的情绪化反应,伤害了安琪的自尊心。安琪大喊“好,我不学了”,继而更大声地哭泣起来。母亲听后彻底被激怒:“你爱学不学!”

在此次争执当中,安琪前期的非言语回避行为激怒了情绪化反应中的母亲,“那好,你要是不想交作业,那就不交了,也别学舞蹈了,这点苦都受不了还学什么!”这样的话语不仅隐含一定的否定用意,甚至威胁到安琪的自尊心,引起亲子双方在言语上的冲撞。“好,我不学了”,安琪这句情绪化的回应在表达愤怒情绪的同时,扩大了亲子情感的裂隙。

4、家庭情感实践的理性回归

争执过后,当安琪的情绪稍有平复,研究者走上前询问安琪哭泣的原因,她说道:

“因为疼,还有发泄吧。哭的时候可以把平常所有的累和苦等等都发泄出来。当哭久了感到累的话,疼痛感就减少了,可以分散注意力。”

“我毕竟还是喜欢跳舞的,能够跳好看的舞蹈,穿好看的衣服,化好看的妆,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情。但其实我也放弃过,想过我是不是要放弃走这条道。但是,我看过的综艺舞蹈风暴,里面那些舞者都是国内顶级的舞者,他们说小时候也想过要放弃,但更终还是因为自己喜欢舞蹈,所以才会坚持下来。”

“家长很辛苦,因为我们现在学舞蹈需要减肥,妈妈每天就会到我的学校,一直等到晚上9点多我回宿舍,才会回家,基本上大半天都在学校,每天这样奔波。期末是更累的时候,妈妈就每天6点起床,7点多就过来了,我觉得还是挺辛苦的。”

安琪始终没有说出之前在母亲质问时没有回答的理由,或许是无法言说,又或是情绪作祟。但安琪内心并未从根本上厌恶家长的管教,而是认可家长对她的倾情付出。这种情感是在长期亲子互动中,家长对安琪无微不至的陪伴而产生的亲子依恋。

当安琪的情绪冷静下来以后,为了能让安琪及时递交作业,研究者为安琪录制了视频。视频上传给老师以后,很快获得老师“做得不错,继续努力,要是能再瘦点就更好了”的点评。

听到此话,安琪小心翼翼地走到母亲身边,看着母亲轻声低笑,并向母亲道歉。母亲听到安琪的话,说道:

“作为家长我也愿意躺在沙发上休息,不愿意蹲在那里帮你去录制10分钟的视频,我也会累,但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可能过去有一种说法,家长总是打着‘都是为了你’的旗,其实如果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什么都不操心,那你将来的生活肯定就是一塌糊涂。家长就是为了你,为什么不去管其他孩子呢?但是很多孩子体会不到这样的心情,就会觉得你管我那么多干什么,但其实等你长大了以后就会觉得家长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妈妈想告诉你,有什么想法要跟妈妈说,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

母亲真情流露的背后是对安琪的期望,更是对安琪前程的担忧。教师对学生的认可成为亲子冲突缓和的契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母亲希望孩子能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对缓和亲子关系的积极尝试,也是期望亲子深入沟通的情感实践。此次亲子冲突在释放亲子焦虑情绪的同时,给予亲子深入交流情感的机会,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让安琪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与前进方向。亲子关系恰恰是在这一次次的情感碰撞之中不断调适磨合,找到双方情感的归属点。

5、亲子关系的实践重塑

居家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之际,学校组织线上期末考试,全家齐上阵,共同为安琪做准备工作。此次期末考试在考查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仿佛更是一场家庭教育间的“博弈”。安琪在这场考试中获得班级总评的成绩,家长表现得比安琪更为欣喜。母亲用双手捧着安琪的脸说:

安琪刚刚获取好成绩,认为可以休息一段时间,听到母亲说的这段话,脸上失落的神情又渐渐浮现。趁着母亲还在欣喜地跟她说着期末计划的时候,她打断母亲:

母亲听后一愣,突然意识到长期的学习给儿童造成很大的压力。安琪此刻内心自我意愿的积极表达,是对自己获得一定自由空间的争取,更是想与家长去沟通的积极尝试。

在晚上吃饭的时候,母亲问及安琪写作业的情况,语重心长地说:

母亲的一番话让安琪联想到上午写作业时,母亲摸到自己的手机时可能有所察觉,却没有直接说出来。当研究者向安琪问及此事时,安琪感到有些羞愧:

“我这次的做法好像是有些不太对,但有时总是忍不住想看手机。妈妈一来又害怕被发现,其实有时候心里也是很矛盾的,想去写作业,但手机总会诱惑我,我就总是禁不住诱惑。妈妈这一次不像以前发现了就大声对我吼,而是让我自己意识到这次的做法是错误的,以后要避免发生这一类的事情,可以在写完作业之后再去干其他的事情。我觉得妈妈这次的做法更能让我反省自己。”

研究者问及母亲为什么没有在发现安琪看手机时直接指出,母亲答道:

“因为她现在已经12岁,进入青春期了,可能会有一些逆反心理。我们之前发生的冲突,就是因为两个人情绪都非常激动,没有好好地沟通。所以我觉得可能要换一种方式,更好从道理上去说服她,希望能对她有所触动,改变学习态度,应该是家长在不在身边都要能管住自己。”

家庭是更小的社会生活单位,其中注定存在亲子间的对立、冲突,有对立冲突就会有亲子间的情绪反应。双方应不断找寻一种适合的方式进行沟通,细心感受对方的情感,给予一定的积极评价[20]。安琪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转换方式,可以使安琪更愿意接受母亲的做法,静心思考自身的错误。此次疫情使得亲子之间能够深入沟通与交流,在对话与实践中不断重塑、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感悟亲子间那份无法割舍的亲情与无私的爱。

在家庭关系网络之中,儿童主体性的行为表达与家长权威性的权力地位之间发生碰撞,而家长的情感支持与在长期家庭情感实践中形成的亲子依恋也在疫情之下被重新构建,两者共同推进家庭情感实践主体双方的身份构建与亲子亲合关系的形成(见图1)。基于对叙事片段的剖析,本研究提出如下三个议题,对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提供反思的空间。

图1:疫情期间家庭情感实践的内在关系

首先,疫情之下儿童长期与家长宅居家中,由于生活场域的缩小,亲子双方有了更多沟通和亲近时间,但儿童相应减少了与家长以外的人际交往,他们在心理上感觉孤单,在行为上受家长管教、干涉的概率增大,与家长之间的边界感降低。同时,由于疫情的影响,儿童长期没有回归学校参与正规教育,家长难以了解儿童的现阶段水平,产生了同侪压力和焦虑。这种担忧在社会各种媒介信息传播的影响之下与日俱增,更终导致亲子间的情感冲突频频发生。

其次,亲子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代际系统,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这个特殊时期,外界疫情带来的紧张态势给家庭亲子关系带来压力。当儿童的学习、生活表现不符合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就会出现焦虑情绪并通过言语行为传递到儿童身上。当家长对儿童采取否定、批评、责备等言语行为时,就会引发儿童的反感和对峙,进而拉大双方的心理距离,激化情绪反应,引发亲子冲突。因此,家长需要给予儿童更多的温暖支持与信任接纳,关注儿童真正的需求。儿童也需要给予家长更多的理解与包容,并做好情绪管理。这种信任与支持不仅依靠外界的肯定,更需要亲子之间主体诉求的表达与情感支持,亲子双方需细心体验对方的情感,拉近亲子之间内心的距离。

更后,亲子双方是家庭场域中关怀关系的两个主体,在互动关系中会建立相互关爱、依恋和依赖的关系,进而产生亲子亲合关系。虽然亲子之间时有冲突产生,但爱与依恋会将双方紧紧相联。在这种积极的情感支持下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发展乐观自信、努力奋进、坚毅不拔的良好品质,养成独立的人格,获得个体的自我价值。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转换家庭教育的形式,适当明晰家庭主体间的边界感,对家庭生活方式进行多种尝试,让爱与积极依恋浸润在家庭实践活动中,增加亲子对话的机会,实现良好的亲子亲合关系。

参考文献

[1][英]瓦尔西蒙诺兹,彼得皮尔斯。人格的发展[M]。唐蕴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 45、

[3]孙俊三,孙松竹。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J]。湖南师范教育科学学报, 2006(5): 103、

[5]D。J。Clandinin, Handbook of narrative inquiry:Mapping a methodology[M]。 Thousand Oaks,CA:Sage。 2007 : 35-76

[6]J。Green,G。 。Camilli& P。 Elmore(Eds。 )。Complementary methods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M]。 Washington,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2006 : 477-488、

[7]廖小平。代际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代际维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 23-25、

[10][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夏璐,译北京:国内人民出版社, 2016 : 84-91、

[12]郝心怡。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关系[D]。兰州:西北师范, 2020: 16、

[16]曹乃平。家庭系统化视角下亲子关系问题探析[J]。决策探索(下),2020(8) : 92、

[20]罗凌云,苏莹荣青少年期亲子关系及其调适[J]。青年探索, 2011(1): 78、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搞好亲子关系,做好有效的亲子沟通,对幼儿早期性格的形成、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幼儿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按照我国多数的家庭情况,这种关系被扩展为所有与幼儿密切接触的人――即看护人与幼儿之间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幼儿早期性格、各种能力习惯为目标,以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强调父母和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

二、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能增进亲子沟通,促使子女心理健康。那么,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呢?

1、 自身的提高。幼儿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幼儿的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为人父人母,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的修养。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会影响亲子的关系,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更倾向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待子女,理性地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很少粗暴地对待幼儿。所以,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2、转变态度。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父母对幼儿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务必导致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家长说话做事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想,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尊重和信任。父母和幼儿是两个个体,两者有不同的思维,父母一般是强势思维,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幼儿。

3、亲子沟通。要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建议每周沟通两到三次,每次沟通一至两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十五分钟和幼儿说说当天的事情,说说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心事是十分必要的。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沟通时,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幼儿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从而形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亲子游戏

为了消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膜,有效地增进亲子沟通,还可以尝试做一些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是亲子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0岁到5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的,不但可以促进幼儿身体成长,而且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的情绪。亲子游戏是教育幼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人和幼儿的一种交往方式,有助于亲子沟通,密切亲子关系。

1、家长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遵守游戏规则,不要耍赖。玩完了要自己收拾玩具,物归原处;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不能没完没了地玩,更不能玩得忘了吃饭和睡觉。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2)

分类B844.2

近年来,随着家庭系统理论和亲子关系互动理论的提出,研究者对亲子关系的研究逐渐深入,开始探讨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其中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历程中的特殊阶段,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1,2]。因此,本文主要对国外近20年来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进行综述。

1亲子沟通研究的理论

1.1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

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主要有家庭沟通图式理论和资源交换理论,这两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亲子沟通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各自做出解释。

1.1.1家庭沟通图式理论

Fitzpatrick的家庭沟通图式(Family Communication Schemata)理论[3,4]认为家庭成员有一个关于家庭关系和成员之间沟通的内在工作模型,即家庭沟通图式。该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指导个体对其他家庭成员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在一个家庭中,除了家庭成员共有的家庭图式外,还会因成员之间关系性质的不同,形成不同关系的沟通图式,例如夫妻沟通图式和亲子沟通图式。图式不同,其内容也不同。Fitzpatrick认为亲子沟通模式有两个维度,即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关系定向的沟通强调家庭和谐以及成员间的依赖,高关系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不应该与成人争论、不该表达不一致的见解;观念定向的沟通强调要为所有家庭成员创造一个不受拘束的交往环境,高观念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应该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每个家庭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的高低,可以把家庭划分为4种类型:一致型(两个维度得分都高)、多元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高,关系定向维度得分低)、保护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低,关系定向维度得分高)和放任型(两个维度得分都低)。Fitzpatrick关于亲子沟通模式的论述影响较大,引发了许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

从家庭系统观出发,研究者认为家庭是一个动态系统,有其结构法则和运作方式,沟通是维持良好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能够描述家庭运作状况的家庭功能模型,著名的模型有Olson的曲线理论模型和McMaster的家庭功能理论模型。

Olson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有效性的反映[5]。它包括3个维度: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其中,沟通是对亲密度和适应性起促进作用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通过沟通来表达亲密,也通过沟通来处理与适应有关的问题(问题解决、家庭争论等)。Olson从两个维度考察了沟通对家庭功能的影响。一是开放性沟通,它指亲子之间可以自由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没什么约束;二是问题性沟通,它指亲子之间在沟通时受拘束,表达看法时很谨慎,对沟通话题也有着很强的选择性。良好的沟通是开放性较强、问题性较少的沟通。他还指出,亲密性和适应性与家庭功能均呈曲线相关,亲密性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根据亲密性和适应性的程度,可以把家庭划分为平衡型、极端型和中间型。沟通良好的家庭属于平衡型。

McMaster认为家庭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6]。它包括6个维度:问题解决、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沟通是家庭功能中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通过沟通,实现问题解决、角色分工、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沟通尤其是家庭成员间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儿童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突然增强,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尊重理解,如果父母仍然把他们当作小孩子,那么,此时期的亲子关系可能紧张、冲突增加,或者子女疏远父母,对父母缺乏袒露。所以,在一个家庭中,旨在解决问题的沟通尤为重要,这种沟通对于维护亲子关系和家庭功能都很重要。

2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归纳起来,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主要有: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亲子关系、家庭特征以及文化因素。

2.1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

2.1.1人格特点

父母和子女的人格特点不但影响其自身的沟通行为,也影响着对对方沟通行为的感知。研究表明[7],外向者在沟通中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和支持性,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合作性较强,更倾向于与对方维持和谐关系;外向者和宜人性个体对他人行为善于进行积极的感知和归因,特别是高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较少感知到冲突,对冲突的评价也更为积极;神经质者较冷漠,倾向于把对方行为归因为不诚实,因此表现出较多的沟通担忧和敌意,难以与对方维持沟通。此外,沟通是一个互动过程,双方人格之间的关系也对沟通有影响。有研究者从人格交互作用的观点出发,验证了父母和子女间的性格匹配与较少的亲子冲突正相关[8]。

2.1.3年龄

亲子沟通是在亲子之间先前交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往形成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后继的沟通行为。Vangelisti对亲子关系满意度不同的青少年所报告的沟通问题进行了研究[12],结果发现亲子关系满意度低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多的沟通问题,其中主要是缺乏袒露,而亲子关系满意度高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少的沟通困难。

亲子沟通也建立在亲子双方对对方行为相互感知的基础上,父母和子女通过感知和解释彼此的沟通行为,进而影响着其后继的沟通,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反映了亲子之间的理解程度,也反映了其家庭特征。Barnes认为感知上的一致性水映了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例如,家庭特征),较高水平的一致性与家庭成员的亲密性相关,较低水平的一致性反映了家庭中更多的问题[5]。他发现,青少年知觉到的沟通比父母知觉到的更为消极,与父母报告的沟通相比,青少年报告的沟通开放性较低,问题性较多,这种知觉越消极,与父母的沟通越困难,此种知觉差异是亲子之间误解的标志之一。

2.3家庭特征

2.3.1家庭结构

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明显影响。Martha等人在一项追踪研究中[16],把家庭环境分为温暖、支持型和敌意、强制型两个维度,考察了家庭环境与亲子沟通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温暖、支持型家庭环境中,亲子沟通更为开放,他们能够耐心讨论彼此间的分歧,沟通中的问题较少;而在敌意、强制型家庭环境中,他们缺乏耐心、彼此抱怨较多,对冲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他们还发现,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在敌意、强制型家庭中,亲子沟通困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在温暖和支持型家庭中,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向良性循环发展。

2.4文化因素

3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发展

在有关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发展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了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积极适应的关系,也探讨了亲子沟通与青少年消极适应的关系,近年来,还重视了亲子之间的知觉差异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4亲子沟通的测量

目前,亲子沟通的测量主要着眼于两个角度:(1)型式学角度。从这一角度测评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强调了亲子沟通较为稳定的模式或规范。使用较多的量表有:Ritchie的家庭沟通型式量表(Revised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 Inventory,RFCP)和Olson的亲子沟通量表(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PAC);(2)着眼于以亲子沟通过程中的变量为指标进行测评,指标主要有:沟通话题、沟通频率、沟通方式、沟通兴趣和沟通问题等。其中把沟通话题和沟通频率作为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多,把沟通问题和沟通兴趣等作为指标的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前者比较客观,容易测查,而后者受到研究条件和技术的很大限制。但有研究指出,相比沟通的数量型指标(例如沟通频率等)而言,沟通的质量显得更为重要[23]。但如何评定沟通的质量又是研究者面临的一大困境。Rathunde认为能够反映更优沟通的指标是沟通兴趣,即家庭成员对沟通是否感兴趣或是否积极参与了沟通,如果家庭成员在谈话中可以激发好奇和喜爱,并相互倾听、表达不同观点,则可以达到沟通更优化[24]。Vangelisti认为衡量沟通质量就是考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他的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亲子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分歧、误解、盘问、行为约束、否认、批评、缺乏袒露和欺7个方面[12]。

就测量方法而言,问卷法是亲子沟通研究中更为常用的方法。此外,观察法、沟通日志法和访谈法也有运用。问卷法按报告人划分为:青少年报告、父母报告和亲子双方报告。以往许多研究都采用青少年报告。有人认为,从家庭系统角度考察多个家庭成员对亲子沟通的知觉,如采用亲子双向报告,能够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双向互动模式和深次问题,利于发现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和差异性[5]。与各种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缺点一样,孤立使用某种方法都有一定弊端,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相对合理的方法。目前亲子沟通测量的发展趋势是,研究者更多综合采用几种测量方法。

5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8 黄丽娜。 中学生亲子性格匹配及其与亲子冲突关系的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02

14 Sam Vuchinich, Rachel A O, Clara C P。 Problem-solving munication in foster families and birthfamilies。 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 2002: 571~594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3)

由于青少年时期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危机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或问题,亟需社会关爱和师长的指导。而亲子沟通则是家庭环境中给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有效方式,因此亲子沟通的研究,尤其是针对青少年阶段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系的研究,是近年国外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国内关于亲子沟通的研究还较少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面临急剧的社会时代变化,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机率不断升高,通过社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其中家庭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以亲子关系为纽带,以亲子沟通为途径实现的。因此,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就自然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逐步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和自主,人际交往的范围逐步扩大,角色意识逐步增强,开始探索并构建自我同一性。但面临繁重的发展任务,仅凭青少年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必须得到外界的支持。其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来自父母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父母支持的重要途径就是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

以往对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有密切相关。Jackson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相联系。Collins等人认为,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父母与子女交流的一些信息受到重视,这些信息会使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良好的交往技能;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帮助青少年认清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并能够敏感地体察家庭中其它成员的思想和情感。Grotevant和Cooper研究了沟通在青少年脱离家庭,获得独立的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亲子沟通会影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的青少年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同一性。

在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自尊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而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呈负相关。

可见,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而不良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不良的社会适应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行为密切相关。

(二)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改善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要求

青少年期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但青少年期却是亲子沟通问题比较多的时期。由于青少年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则不可避免会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亲子冲突的发生。

对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研究发现,初中生与父母的冲突和不一致呈增加趋势,而与父母的亲密感和凝聚感呈下降趋势。有些研究认为,青少年的亲子冲突是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它反映了青少年寻求独立自主、向有别于父母的方向发展的倾向;然而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有关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低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国内有研究者通过自编的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的自我报告对初中生的亲子沟通进行了调查,发现青少年认为与父母“无话可说”和“得不到理解”分别占48.5%和41.6%。

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亲子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

二、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就以上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亲子沟通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两大问题。

(一)亲子沟通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研究领域

有学者认为,以往研究常常把亲子沟通作为亲子关系的一部分,以研究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或者根本不对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加以区分。可以说,亲子沟通研究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

1、分散研究多,整体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对亲子沟通某一方面的分散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整体、系统研究。亲子沟通是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目前的研究多是选取亲子沟通过程的某一方面进行单独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对于研究的范围、概念的界定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了许多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也无法把握亲子沟通的整体情况。

2、工具性研究多,实体性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从亲子沟通作为影响青少年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出发,把亲子沟通作为一种手段,或研究中的一个变量,强调亲子沟通的工具性。对亲子沟通进行实体性的研究较少见。这说明亲子沟通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二)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

通过对现有亲子沟通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研究的更大问题就是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现有的研究在探讨亲子沟通的特点时,几乎都是根据亲子沟通的外在行为指标(比如亲子沟通的频率、时间、内容、主动性等)来衡量,鲜有从亲子沟通内部心理过程探讨亲子沟通特点的研究。有研究者就认为,沟通研究之所以五花八门,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沟通过程心理机制的研究。沟通过程研究基本上是从传播学的角度介绍沟通过程,从信息发出者解码信息并发出信息,经过信道将信息传至信息接收者,接收者接受信息并译码,这是较简单的沟通过程模型。

因此,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内部心理过程是亲子沟通研究课题的应有之意。否则亲子沟通的研究就无法深入,也无法准确理解亲子沟通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更无法准确预测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当然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找到提高亲子沟通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65―72、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4)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家庭关系从简单的维系生存变得越来越复杂,处在家庭关系中的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家庭沟通在维系家庭中的作用。亲子沟通主要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1]。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更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更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许多成功的妈妈也证明了这一点[2]。因此教育孩子要从良好的沟通做起。父母对子女的沟通不重视,或者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不合适,很有可能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一道隔膜,如果不及时找到合理的沟通方式去穿破这隔膜,那么这种隔膜会慢慢的增厚,而距离就会越来越远。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花在孩子的学习上,却单单忽略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视,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1]。论文以海南省文昌不同家庭为调研对象,从子女和父母的角度就现今亲子沟通状况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分析统计后的数据并且进行讨论,为我们了解现今农村普通家庭亲子沟通的现状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也为相关专注人员对于亲子沟通的提升提供了一些可借鉴意见。

1 调查对象

2 调查方法

以发放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分别设计父母和子女不同两份调查问卷。

3 统计学方法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调查家庭亲子沟通现状

4.1.1 大多数父母与子女普遍相处的不错,沟通感受不错,少数父母与子女之间了解甚少

大多数父母在子女抉择的时候具有发言权,但部分父母掌握着子女的抉择权。调查显示92.31%的父母会与子女共同商议,并尽量听取子女的意见,而仍有7.69%的父母恰恰相反,把子女的抉择当成自己的抉择,子女的意见只是听听而已,更终决定权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4.1.3 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次数与他们相处的时间相关,相处时间越多沟通次数越多

调查中发现走读的子女与父母的相处时间是更多的,且根据百分数的对比,相处时间长的家庭,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时间也是比较多的,相比住校的子女或者在外打工的父母而言,走读的子女家庭亲子沟通条件更加优越。

4.1.4 父母绝大多数都认为很有必要与孩子沟通,而相比较而言,子女认为很有必要与父母沟通的比例较少

92.31%的父母认为很有必要和孩子沟通,而子女仅仅只有69.40%,其他的都觉得一般般,说明父母非常想和子女进行沟通,但是部分家庭中子女却不太喜欢和父母沟通。而父母和子女两方都会在聚在一起的时候相互交流,这一点比较好。

4.1.5 父母对子女沟通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子女对父母沟通的主动性

4.1.6 子女和父母沟通在讲述困难方面存在不同

少数的家长会将所有遇到的困难向子女倾诉,父母不想让子女担心和给子女压力;37%子女每次遇到困难都会向父母讲述,大部分子女选择埋在心里或者与他人交流。但是子女在遭遇较大困难的时候多数会选择向父母倾诉。

4.1.7 大多数父母选择“学习”话题与子女交流,子女多数会选择 “学习”和“兴趣爱好”话题与父母交流

4.1.8 父母对子女有很大期望

大多数的家长更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希望他们学习能有所提高,其次是希望孩子能听话,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希望孩子品德提高,强调做人重要的只有极少数。从家长更想对孩子说的一句话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的家长更希望的是孩子能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学校,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希望。尤其是在初三这个阶段,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任务。而且学习成绩关系到高中阶段的学校,关系到,工作等等。所以家长更多希望的是孩子能在学习上有更大的进步。其次是希望孩子能与家长多沟通,可能是受了这张问卷的启发,多沟通才能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问题得以解决,能使家庭更和谐。还有一些父母希望子女能理解他们,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希望孩子能体会,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也有很多父母相信孩子是更棒的,给孩子加油打气,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也有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听家长和老师的话,不要让家长和老师操心。

4.1.9 男性和女性子女与父母沟通中无明显差异

4.2 调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亲子沟通没有年纪差异;初中生在与父亲的沟通内容上、与母亲的沟通时间和态度上存在差异[3]。而家庭沟通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3]。所以,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方式直接影响子女的发展。海南正处于建设旅游岛的大好时期,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父母安心建设,同时让子女用心读书,进一步储备人才。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海南文昌的家庭在亲子沟通中有乐观的方面,也有不乐观的方面。

4.2.1 亲子沟通中表现乐观的方面

,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认为相处的不错,沟通感受温馨。

第二,父母希望与子女经常沟通,父母经常主动与子女沟通,子女也常与父母沟通。

第四,子女遇到困难时,会主动找父母聊天解决。

第五,父母希望子女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

,父母认为和子女相处得不错,但仍有许多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不是很好。

这就需要父母和子女之间沟通的协调性要做到位,互相理解,互相谦让。

第二,父母很希望与子女沟通,主动性明显高于子女,而子女却没有那么主动地去与父母沟通,认为与父母沟通无所谓。

这一点可以说是具有共性的,父母很乐意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这样可以了解孩子更近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来说呢,一想到和父母聊天,父母就会提到学习成绩,如果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会受到父母的批评。从这一点来说,子女对父母就产生了一种恐惧的心理,子女自然就不会太主动的去和父母沟通了。

要怎么解决呢,父母和子女聊天的时候呢,不要一开始就问子女的考试成绩怎么样、排多少名,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沟通[2]。而且多让子女找话题聊天,如果子女提到自己在哪方面有进步,或者做了一件好事,要对子女提出表扬,鼓励他继续努力。这样一方面不会让子女担惊受怕,不会让子女觉得每次谈话都和审问似的,另一方面自然地延长了子女与父母沟通的时间,一举多得。

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平等问题,这种父母掌握决定权的现象是绝对不可取的,每个人的选择权利都是赋予给其个人的,别人无从干涉,即使是父母也只能以一种关心的态度去建议或者推荐,而不能进行绝对的干涉。这些父母的传统观念比较严重。他们可能会这样想,孩子是我们生的,就要听我们的。显然,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第四,父母希望子女好好学习,却忽视了某些品德方面的提高,关注子女只关注子女学习这一方面,那么是不是有利于子女的全面发展呢?

希望父母能够关心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学习仅仅是其中之一,不要老是要求孩子做尖子生,这样孩子也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如果孩子只有学习好,品德,交际,心理都不好的话,那孩子的将来父母可想而知。

第五,对于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换位思考。子女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父母也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想想他们现在的想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对方应该怎么做,要理解对方。而且亲子间沟通要相互信任[2]。良好的信任可以说是任何事情的前提,只有信任,才会真心的去对待,亲子之间必须要有绝对的信任。那么如果做到这两点,那么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5 讨论

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更加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处于中学阶段的孩子,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思想处在一个过渡时期,自我感觉成熟了,所以很多事情不需要父母干涉,也不想让父母干涉,总是认为父母的呵护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因此,许多子女出现了典型的叛逆心理。但是在父母的眼中,子女永远都是个需要细心呵护的孩子,两方面的相互矛盾为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提出了一个难题,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们的调查家庭中,有的父母在家里务农,有的在镇上工作,有的却要外出打工,他们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家务农的父母辛苦劳作了一天了,看到孩子回家的身影,感到无比的欣慰,而外出打工的父母一星期甚至一个月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孩子只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都有共同的期望,那就是孩子好好学习。我们在问卷更后的问题是“父母更想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及“子女更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多数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出人头地。有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女儿是这样说的:“女儿,现在的社会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是一只井中之蛙,要想遨游天空,一定要努力学习,你是个聪明听话的孩子,可你学习不太用功,妈妈希望你在学习方面多用功”。有的父母这样说:“要学会倾听,多听听父母的话,但是不一定父母说的都是对的,对于对的话要听,错的话就要摒弃”。从父母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用心良苦。

相比之下,子女更想对父母说的话中,我们也了解到多数的子女都知道父母的辛苦,都希望父母能够健康平安,而这背后却是子女对于父母过多的干涉而产生反感。许多子女的话敲醒了我们的警钟“我希望父母有些事情让我自己做决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能有多一点的自由空间”,“ 爸妈,我长大了,不要把我当成小孩子那样管,我会厌烦的”、“希望你尊重我的选择,我知道你们说我都是为了我好”和“爸爸妈妈,你们根本不了解我,我的内心感受、爱好兴趣、理想、困难等,你们都太不在乎。只是按照自己觉得好的,但并不适合我的主意去解决我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我根本没有自由,有时我会自己寻找一些自由,但你们却认为我的做法是错误的,就又说我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对”等。这样的话语说明亲子沟通正处在一个不合理的状态,父母处于对子女学习的过分关心,导致了子女对于学习的厌恶,甚至对父母的话的反感。长期下去,子女就会感觉到与父母无法去沟通了。不过其他话语中我们发现很多子女还是可以理解父母的。

良好的亲子沟通非常重要,而要使沟通变得轻松而和谐,家长们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 [2]。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家庭和睦,让孩子开心,让父母放心;可以有效提高子女的学习动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其对生活的信心;可以让父母安心工作,保持良好的心情,增强其为家庭付出和奉献的决心和毅力。

参考文献:

[2]刘惠音。加强交流与沟通是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J]。学理论,2009、(24):126-127、

[3]雷雳,王争艳。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8(1):14-20、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5)

做学籍录入时,我发现全班50名同学中有6名出自单亲家庭,比例高达12%。此后一学年,我对这6名同学进行了跟踪观察和适时电访、家访,就此从经历、学习情况及习惯、性格、与人沟通情况、家长职业和受教育水平五个方面,为他们建立一份档案记录。

对家长进行电访和家访时,我发现有些家长的一些做法比较好,例如:梁同学的妈妈会定时和老师电话沟通,互相交流孩子近段时间的情况,及针对近段时间存在的问题征询老师的意见、寻求老师的帮助。黄同学的妈妈会每天抽出时间和他聊天,及时了解他成长中的心理动态。谢同学的妈妈会鼓励她参加班级各项活动,以此提升她的自信心。梁同学和谢同学的家长周末会带领他们一起爬山、打球等。

在学校,“互助式学习”已蔚然成风,取得一定成效,并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我认为可以将其迁移运用到家庭与家庭的合作学习之中。现在实施就近入学原则,学生家庭相对集中于学校周边社区,因而学校和社区可以动员单亲家庭,并协助其成立单亲家长互助小组,借此策划、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在活动中都能够有所受益,从而形成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

二、方案设想

1、 以自愿参与为原则。学校、社区可利用家访、电访、约见等形式对单亲家庭进行调查,向其明确活动的宗旨在于“创设沟通平台,实现互助成长”,并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在秉承“自愿参与”的原则下,为单亲家庭提供沟通交流的方式和途径。在此基础上,社区及学校进一步推动社区内单亲家庭互助小组的成立和运作,并协助其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活动方案。

2、 以各项活动为核心。活动应该是单亲家庭互助小组运行的核心。活动可以消除内心的防御和戒备,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温馨的沟通交流氛围。通过活动,也可以拉近家庭与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从而真正的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具体可以将活动归为四类。

(1)家庭教育沙龙。沙龙指规模小、议题简要、非正式化的讨论会议,一般备有茶水零食,较为轻松。活动场地既可以由各个家庭轮流提供,也可由社区活动中心提供。需要注意的是,沟通交流的目的在于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互相鼓励以获得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不是互相发牢骚和传递负面情绪。

(2)专题讲座。可以为单亲家长举办专注的心理讲座,进行心理疏导;可以就亲子沟通、性格塑造举行讲座,为单亲家长提供方法指导,还可以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举行讲座,为其打气加油,帮其树立信心。

(4)社区学习辅导。单亲家庭孩子在学习中普遍面临困难,如学习成就感不高,学习习惯有待培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等。由于部分单亲家长文化次不高,很难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大部分单亲家长还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辅导孩子学习也心有余力不足。如果在校外的这部分时间得不到良好的引导,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就会沉迷于电脑游戏,或受到社会不良青年的诱导,进一步影响学业。单亲家庭互助小组可以推选出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组成一个学习辅导团队,对孩子实行轮班辅导。社区也可以发挥起作用,动员社区中的教师义工、生义工参与到帮扶活动中来。

3、 以促进成长为目的。单亲家庭互助小组的运行目的在于通过系列活动提供沟通机会和途径,促进单亲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和成长。他们能够拥有健康阳光的生活态度,积极融入到社会活动,快乐地成长和生活,这应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期待。

三、注意事项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6)

一、几种不良的亲子沟通类型

尽管家庭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在现实中,大多数父母仅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教育孩子。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说话,如何鼓励孩子,如何赢得孩子的尊敬,如何教孩子学会“爱”……在家教中这一系列看似平常的问题,因为沟通不畅,却成了许多父母的大难题。

对孩子期望高,要求严格,爱讲道理,用权威的方式跟孩子互动,经常拒绝子女的要求,只有单向的沟通,是当前不良亲子沟通的主要表现。且看以下几个片断:

一,

“把电视关掉,立刻回房间做功课!”

“下次再考这种成绩,休想再跟我提要求!”

“狡辩什么,你准是上课又不注意听!”

“怎么搞的!写字潦草,连这都不懂,读什么书!”

这种以命令者、威胁者、说教者、万事通的角色与孩子交流的方式,用在如今独立意识渐涨的孩子身上,就成了亲子沟通中更大的障碍。不良的亲子沟通大抵有如下几种类型:

“畜生、废物、人渣、没用。”――责骂、羞辱、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台阶下。

“再说就打断你的腿。你死在外面,不要再回来。”――威胁孩子,说狠话。

“你不用说了,我还不清楚你头脑里想的是什么!”――单向沟通。一味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听孩子说出自身感受及困难。

“又在我了,又在找借口了。”――对孩子怀有成见或敌意。

“别废话了,我什么也不跟你说了!”――欠缺同理心或拙于、懒于向孩子表达感受。

“你别管,看你管个什么出来啊!”――父母管教不一致,家庭关系不好。

应该说,拒绝(“你的事我不管”),疏离(不关心),打骂(相信外加力量,不信孩子自主的能力),专制(“我说了就算”),矛盾(给孩子买电动玩具,孩子玩却骂他)是当前亲子沟通中的更大障碍。

二、亲子沟通障碍的原因分析

良好的沟通才能实现优质的家庭教育。不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不了解沟通的内容,不懂得沟通的技巧,自然会导致沟通障碍。

1、对沟通的误解

教育家指出,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健康的家庭需要有良好的亲子沟通,亲子之间需要有密切的情绪接触,相互支持与鼓励,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正常发展。

“沟通”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意思交换”,这是彼此相互了解的更快方式,其作用在于增进亲子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经验,缩小彼此想法与做法的分歧,以促进愉快相处的方式。

但有些父母却把它理解为命令、干预、支配、指使,将其用于搜集孩子的生活情报。大多数家庭的亲子沟通仅限于信息交流,常常只将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事实,作为沟通的主要内容。比如“吃饭了没?”“功课做完了没?”亲子沟通只是传达讯息。。的工具而已。长期如此,孩子会感到孤单与隔离,无法感受到他和家庭是一体的。

因为父母的权威角色定位,亲子沟通以父母的指责挑剔为主要形式,因而极容易导致争吵。然而大部分人容易用这种方式来沟通,明明是出于关心,担心孩子的安危,但看到小孩晚归时,却劈头就说:“这么晚到哪里去了?下次再这么晚回来,我就把门锁起来!”其实父母真正的意思是:看到你这么晚回来,我很担心你遇到危险。话到嘴边却成了指责、讽刺甚至攻击,导致亲子关系的对立。

2、亲子沟通的障碍

与孩子沟通要善于表达感受。但大多数父母,通常不习惯于向子女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会导致父母与子女经常不能站在同一个立场或角度来看事情,不能理解子女的想法、感受,与子女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台湾有一位专家指出,当前亲子沟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批评责备。(“自己的桌子不会整理啊!像个垃圾虫”)

・辱骂嘲讽。(“上次三科不及格,这次四科不及格,下次也可想而知了”)

・命令威胁。(“你再考不及格,我就不让你出去玩”)

・过量的询问。(“你出去干嘛?和谁在一起?在一起做什么?干嘛不待在家里?”)

・不信任。(“你真的做得到吗?”)

・比较。(“你能和你堂弟比吗?”)

・报复。(“你不听我的,也别想让我帮你”)

・不理会。(“别烦我,我只有一条命”)

・太在意让孩子学到教训。(“活

该,早告诉过你”)

、不给孩子信心。(“没有一样事你

能做得好的,没用的东西”)

这种不良的沟通导致孩子不肯开。口说话,习惯在家扮演一个“有耳无嘴”的角色。因为对孩子而言,与父母或其他家人沟通失败的经历太多,让他有挫败感,以致于他不相信沟通会有结果,就干脆不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一旦孩子不愿意开口说话,沟通就很难开展。

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比较喜欢分析。由于太注重逻辑的与是非,和子女沟通时,老喜欢引经据典,分析事情的因果关系,导致忽略了子女的感受。尽管生活中很多情况,需要理智地思考、沟通,但如果只用这一种沟通方式来和子女相处,亲子间就会缺少亲密的情感交流,彼此就会有隔阂。

三、有效的亲子沟通策略探究

沟通可以化解误会、促进理解、解决困难……尽管沟通方式因人而异,但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良好的沟通重视讲清楚、听明白、做得来。明确把自己要表达的宗旨讲清楚,同时别忘了征询对方的意见和看法。心理学家提出“人际沟通三部曲”:“我知道(I see),我理解(I understand),我愿意(I agree)”,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尊重、倾听、赏识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亲子沟通必须注意什么呢?

1、尊重――亲子沟通的前提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有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父母如何真正尊重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与自已人格平等的人来对待,他们拥有不能剥夺的权利、不能侵犯的尊严,正如你自已一样。

所以,亲子沟通要注意三点:

(1)让孩子听得进去:要问自己,时机合适吗?场所合适吗?气氛合适吗?

(2)让孩子听得乐意:怎么说孩子才喜欢听?哪一部分较易接受?如何使孩子情绪放松?

(3)让孩子听得合理:先说孩子的优点,再提出一些要求。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必须是就孩子“行为”本身的感受,而非对孩子“个人”的感受。即应强调行为本身,而不是人本身。特别是表示不愉快时应该针对某一特定的行为而言,例如:“你今天的作业确实是马虎”。“你 的房间是不是应该整理一下”等,这些话都针对某个特定行为,而不是对孩子的责备,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有效的沟通绝对禁止“责骂”,而经常传达出责骂意味的字眼即是“你”这个字。当父母表达对不满意或不愉快事件的感受时,也应该是针对本身的感受来加以表达,例如:“我很失望”“我非常关心”,或是“我很担心”等。父母应该了解,实际上不是行为本身使自己不快,而是行为的“后果”使自己觉得不舒服。例如,孩子迷上了上网,事实上,不是上网的行为本身令父母不快,而是无节制上网的后果令父母担心。父母可以这样说:“上网本身没错,问题是要有个度,你要自己把握……”

在尊重的前提下沟通,用“当……我觉得……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就不会产生亲子对立,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会使沟通更有效。

2倾听――沟通的重要方式

孩子渴望父母倾听。一次成功对话的前提是相互倾听。怎样倾听孩子说话呢?一是尊重,二是信任,三是耐心。

在倾听中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自信心,在倾听中教育。倾听,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在倾听中,你会听到孩子的心灵诉求。当孩子兴奋地诉说时,家长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件幼稚的事,也应耐心地听完,哪怕他已经讲过好几遍了,同时鼓励孩子更出色地讲述,让他感受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更要有耐心,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父母重视他。

倾听之后转换教育决策的时间和方式应是多样的。一般而言,耐心地倾听之后,要厘清矛盾所在,表达同理心,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倾听过程。首先,给孩子一段不被打断的时间诉说自己的问题,也许他正陷于混乱的思绪中,需要借由倾诉来整理头绪,理性客观的孩子,说不定在叙述一遍之后就已有定见,根本不需要父母的协助了。

然后就是感同身受,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一起看当下的情境,一起感受喜怒哀乐。只要父母确实传达出:“我知道你的问题在这里,我能感觉到你的情绪”这一想法,沟通己成功大半。

3、赏识――让沟通效益更大化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一句好话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一民俗道出了赏识在沟通中的妙处。

肯定和认同有一种无穷的力量。认同催人奋进,认同开拓进步的空间,认同激励昂扬的斗志,它往往在给人信心的同时催生人才,创造奇迹。当孩子经常被父母肯定与接纳,珍爱与珍赏,而非经常被要求与催逼,责怪与定罪时,孩子就会发展出一种积极、爱人的能力,也能学会欣赏、接纳别人,关爱、帮助别人,对父母自然会产生情感的呼应与信赖。即使在外遭遇挫折与失败,也总是心理安稳,知道可以回到亲爱的父母身边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就像回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休息之后可以重新得力再出发。

赏识,能使沟通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益。美国人与孩子沟通时十分注重赏识。如“别将孩子跟他们的兄弟姐妹刻意地作‘横向比较’。”“与其对孩子常作否定,还不如找一些表示肯定的话说说。”“不忘表扬――告诉他们你为他们感到自豪。”“有时可以对他们说,你认为他们很有两下子。”

有智慧的父母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在倾听中,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帮助孩子在一起检讨中自己找出症结。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自然有信心面对每一个挑战。

4、向孩子袁达爱

许多时候,父母明确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更能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是真心爱他们的。在沟通时,父母应清楚表达自己的爱,让子女和父母之间能互相包容,有所共识,这样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有爱的“沟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可以让子女的人格更加完善。“爱”必须用心来经营,亲子之间的爱更需要用心培养。

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在父母善尽职责、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在父母不断付出的过程中,建立亲子间的情感与信赖。孩子也会逐渐感受到父母的爱而自然地对父母发出爱的呼应,他们会感恩,也能了解父母间的互信、互爱,亲密、和谐而稳定的关系,由此创造双赢的亲子关系。子女和父母皆能肯定自己的角色,且愉悦、健康地共享成长的喜悦,达到亲子沟通的更佳效果。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7)

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对个人将来的自主、自立、性格发展和问题行为等都有长远的影响。引导青少年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展有正面的意义。良好的亲子关系始于有效的亲子沟通,然而,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问题就变得棘手多了。处于青春后期的高中生,独立意识与叛逆心理较为明显,即便孩子们内心懂得父母的含辛茹苦,知道“我们爱你,一切都是为你好”是父母的肺腑之言,但仍然抵挡不住两代人之间由于价值观念的冲突所引发的“唇枪舌剑”。“我是如此地爱你,你也是如此地爱我,但我们却在彼此伤害”,显然,“爱你在心伤你在口”,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当先从良好的亲子沟通开始。俗语说,没有天生的沟通大师,每个孩子与父母都需要学习亲子沟通的艺术。

二、案例研究的过程

无论是心理健康课还是德育班会课,探讨亲子相处之道的内容尤为常见,而且大多是沿袭一个套,即教师设计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讨论或进行角色扮演,更后提炼出若干条亲子相处原则或技巧。比如,笔者的一节亲子辅导课,在次教学实践中,也按照老套设计了以下情景。

情景一

母:“你野到哪里去了?都过了10点半了,你说好9点之前一定回来,你这个人根本就无法让人信任!”

子:“噢,我刚跨进家门,你也不管我浑身湿透了,也不给我解释的机会,有你这样做母亲的吗?”

母:“你竟然这样跟我说话?你从来只知道关心自己,从不关心别人的感受。我为了什么?还不都是为了你?而你,却自私得要命!”

子:“你才自私呢,不分青红皂白开口就骂,你才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从不为我着想!”

母:“好了,好了,你不要再说了。我规定你以后晚上不准和同学出去,任何时候都不行!”

情景二

母:“你野到哪里去了?都过了10点半了,你说好9点之前一定回来,你这个人根本就无法让人信任!”

子:“能让我有个解释的机会吗?”

母:“你会有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子:“今天真是很糟糕,汽车抛锚,我们必须走到下一站等车。可是这条线的车特别少。我想打电话回来,附近的公用电话又坏了。我急得不得了,可一点办法也没有。我真抱歉让你这样担心。对不起,妈妈。”

母:“好了,好了,快去擦洗干净,吃点东西吧。”

小组,请角色扮演情景一,并讨论以下问题:(1)妈妈等了这么久,她的感受如何?(2)没听到妈妈责备之前,你有什么感受?你打算如何与妈妈沟通?听到妈妈的责备后,你有什么感受?用了什么方法沟通?(3)情景一中的主人公与妈妈的沟通方式你认同吗?你是否有更好的沟通方法?

第二小组,请角色扮演情景二,并讨论以下问题:(1)比较情景一和情景二的对话,说说哪一次的沟通比较有效?(2)在情景一失败的沟通中败笔在哪里?在情景二良好的沟通中亮点在哪里?(3)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进行双赢的沟通。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亲子沟通障碍的对策,两个小组题目相似中又有细微差别,正是这种细微差别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受到启发,从中发现有效沟通、解决亲子冲突的好方法。但是,这种设计也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在次教学实践的研讨课后,听课教师这样评价:情景一和情景二的设计不能太具体,具体会导致学生一些真实想法不能得到体现,生成性的东西少,应该放开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自己建构适合自己家庭的沟通模式。非常感谢这位听课教师真诚而中肯的建议!

笔者认为,真正深入人心的心理健康课,其生成远比预设重要。心理健康课面对的是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学生在课堂中的心态也是千变万化的,在没有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心理教师应尽可能地贴着学生的思走,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实地流露,而不是设定好某种套让学生循规蹈矩地往里面走。当情景设计得过于具体,学生本人的生活中并不存在类似的情景,那么所有的讨论和角色扮演将流于形式,没有真情实感,仅仅为了表演而表演,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与启发的余地。

基于以上的教学反思,笔者在第二次教学实践时对教学设计做了几乎是脱胎换骨般的改动,不仅用“实战演练”取代具体情景,还加入了“我信息”新元素,该教学设计为爱搭一座“我信息”沟通心桥已于2014年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总第260期。在实战演练活动中,每个小组写一个发生在自己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真实的冲突事件,以情景剧的形式把冲突情景呈现出来,原汁原味地呈现学生真实生活中的亲子沟通,在真实的基础上再构建和演绎解决问题的方式,所有冲突情景都没有预设,生成性的东西比较多,从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的状态,热烈讨论甚至是辩论的场景可见,在这个环节孩子们被深深地触动了,他们在共鸣的声音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实战演练的优势在于“真实”,只有来源于真实生活,更终才能回归到真实生活。不过,教师在进行实战演练之前必须先做好充足的铺垫――指导学生掌握具体有效的沟通策略,不然学生的实战演练将变成上演现场版的“亲子口水战”,没法把有效的沟通策略运用到解决冲突事件的演练中。另外,沟通策略指导要具体可操作,易模仿,不能泛泛而谈一些笼统的、模糊的沟通原则等。笔者的第二次教学实践引入了新颖实用的“我信息”沟通表达技术,学生在进行实战演练之前,首先学习何谓“我信息”,通过观看“亲子AB剧”视频反观自己在生活中与爸爸妈妈沟通的语言模式,并小组合作探究关于“我信息”表达方式的问题:

三、案例研究的启示

(一)情感体验不可缺

人的心理过程离不开情感成分的介入,离开情感体验的认知活动或行为方式不可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人格特质或价值体系。因此,任何情景的设计必须切合学生内心的需求,才能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有感而发,把积压在心里的许多困惑、压力或其他负面情绪一吐为快,引发他们对改变现状的深入讨论。次教学实践中的情景一、情景二过于具体,只有少部分体验过类似情景的学生才能被情景激活而产生情感共鸣,其他学生在这个环节则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与收获。

(二)策略指导要具体

(三)认知重构助改变

所谓“认知重构”,就是指改变团体成员原有的阻碍他们更有效行为的信念系统。中学生成长中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都与他们的认知模式有关,心理健康课若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就必须注重运用团体动力来促进团体成员打破原来令人困扰的情境,促使其以一种全新的知觉来发展和改变自己。例如,在“我信息”表达方式的实战演练中,每个小组由一位成员提供一个自己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真实冲突事件,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充分互动,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视角,协助该成员吸纳合理的想法,重新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采用的是具体的情景一、情景二,将会局限学生的思,不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生活中的真实冲突与困惑,进而不能有效地探索新的语言及行为模式。

(四)同伴互助与模仿

在实战演练环节的探究讨论和角色扮演过程中,表面上是团体协力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每位成员在给别的同学反馈意见和提出建议时,借着帮助别人的机会,自己也学习到如何帮助自己,他们在彼此身上吸收对自己有用的养分。在团队中总会出现一些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的正向的榜样形象,团队成员对榜样的语言及行为方式的接纳及模仿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力量。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8)

亲子关系原是遗传学中的用语,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这里,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许多心理学家把教育称为心理沟通,那么,家庭教育无疑可以理解为亲子沟通。

少年期的年龄为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正值初中学习阶段,此时的孩子渴望摆脱父母的管束而独立,但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依赖父母。所以,这个阶段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更困难的时期。而在亲子关系全过程中,少年期也是更难处理的一个阶段。

下面,我谈谈与少年期的孩子沟通的几个方法。对于完善家庭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来说,希望这些方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尊重孩子的人格,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要。

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永远是权威,他们要求孩子对其百依百顺,这样的家长更谈不上民主平等地与孩子相处了。其实,更好的家长应该是孩子更好的朋友。如果,家长真真正正把孩子当作有思想、有个性的独立的人来看待,放下家长的架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切实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多倾听孩子的意见与感受,与孩子多些心灵上的默契,使他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相信,这样的亲子沟通于孩子、于家长都是有利无弊的。

二、 与时俱进,了解、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

当今的时代与接轨,可是一些家长不知道国内外的千变万化,甚至不懂得孩子眼中的五彩斑斓……在孩子面前,他们永远是落伍的,就更谈不上与孩子同步了,这往往也会被孩子瞧不起。不在同一个世界里,谈何成功地教育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有些家长不知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更不清楚应当教育孩子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扬长避短,

而是常常把自己年少时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恨不

得让孩子十全十美。更有家长认为,只有这样,自己在众人面前才体面。于是,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悲剧上演了:

不喜欢弹钢琴却被父母逼迫练琴而用菜刀剁去自己的手指、课程上偏科却要长期忍受母亲对其学习上的苛刻要求而将母亲杀害、被父母强行送到特长班学习而离家出走……

这些悲惨事件的背后,影射出的是家长不了解、不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不与孩子沟通的悲哀!

所以,作为父母,要想成功地教育孩子,既要了解所处的时代,又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这样,才会与孩子同呼吸、共命运。

三。 结合非语言沟通,避免唠叨。

有些父母,对孩子从小到大是寸步不离,随之而来的还有唠叨不停,他们自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而少年期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自己独特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与角度,人际交往的蔓延更让他们接触到了众多的新鲜事物,于是,对于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也有了他们的评价和界定。而此时,如果父母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于孩子,并不厌其烦地唠叨、强硬说教,则或多或少出现了逆反心理的少年期的孩子,势必要与父母“势不两立”。没有了亲子沟通,孩子自然要去寻找能够替代父母这个更亲近的倾诉对象的人。于是,此时尚未成熟的孩子如果误入歧途,那将直接导致生命的叹息和家庭的崩溃!所以,跟孩子言语上的沟通要点到为止。家长说出来的话,既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又不能长篇大论。同时,成功的家长往往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当孩子面临失败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当孩子取得胜利的时候,给孩子一个灿烂的微笑;当孩子徘徊迷茫的时候,给孩子一个点头示意的肯定……这些非语言沟通,能让孩子以更大的空间去驰骋、翱翔,发挥更大限度的创造力。因为,这样的理解、信任与尊重,是与孩子更好的沟通!

所以,如果孩子愿意跟家长交流,那说明他把父母当做自己更可以信赖的人,而这样的亲子沟通是更为健康的!

四、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及地点。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9)

首先是家庭原因存在沟通障碍。 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懂手语,不懂如何跟聋童交流,还有一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孩子心里有什么疙瘩,不能及时排除,久而久之形成了急躁倔强的脾气,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进入学校以后,家长对孩子除了生活上照顾外,对孩子精神上情感上疏远,有些聋童发展到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父母,这种亲情的淡化潜藏着极大地隐患。很容易使他(她)们结交犯罪,走上犯罪道。其次,家教方法不对。 更典型的有骄纵型、棍棒型,都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再者,学校对聋生家庭中亲情关系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在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还不到位。

二、增进亲情的策略

面对社会现实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把目光首先放到对聋人家庭亲情的关注上。聋生也是有丰富情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聋生越来越冷漠,原因是我们没有用真情打动他们。学校要重视亲情教育,把握情感教育的特殊性,通过各种渠道,抓住教育契机,使学生去体验亲情,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体谅之情,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用心灵去回味,体验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子女的无尽爱意和殷切希望。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0)

由于父母与子女沟通出现问题,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更可悲的是,触目惊心的弑亲案也时有出现,可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现状令人深思。

沟通问题的根源与代沟的填补

沟通问题的出现大约有以下根源:

一是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可能有“理想化”的倾向。父母望子成龙,在孩子尚未出生时,就早早设计了各种“走向天才”的训练方法。但是,当孩子出生后,将所有的方案诉诸实际,往往失败多于成功。

二是父母以为自己一切教育措施都是为子女好,但并不了解子女真正需要什么,也不知道在他们付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子女不需要的。父母有了这种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的作风,便无法对自己的态度和观念做出冷静地分析和判断。另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子女有更好的物质享受,拥有自己的私人房间,只要子女喜欢的事,父母都会尽量满足,致使现代子女具有很高的自我中心倾向。

三是传媒的影响。子女花在网络和电视的时间愈来愈多,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孩子的头脑,使亲子彼此间接触的时间减少了。

一个中学男生说:“我妈是个女强人,又当爹又当妈,真不容易。但她总想知道我的秘密,又是访老师,又是访同学,活像个老侦探,我真恨不得揍她一顿I”代沟也出现了。

代沟,父母必须正确面对,承认代沟的存在并正确认识代沟,不能回避。可及时采取以下对策:(1)意见融合。双方可以寻求一种途径,将各自的意见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意见,融合后的意见往往能兼顾双方的感受。(2)理解子女的要求。做父母的要学会“心理互换”,站在子女的位置,设身处地去考虑问题,满足子女的需要。(3)尊重子女的独立意向与创造精神。对子女的朝气采取欣赏的态度。(4)向子女学习。进入信息时代,子女的信息量比父母大很多。子女比父母学得快、记得快、阅读速度快。当父母虚心向子女学习时,子女会以极大的热情与耐力教你。此时,彼此间就像老朋友一样,这样代沟就消除了。

树立平等民主的科学子女观

父母对子女的伤害是无意的,甚至往往是出于“爱心”造成的。为此,父母应树立科学的子女观:

子女是人,有人的智能、情感、意志,有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子女是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人:子女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当子女能与自己的父母建立平等的亲密关系之后,他的行为言谈自然会渐渐变得高雅,他的性格也会开朗、乐观、豁达,在今后面临人生种种挑战时,也会表现得更为勇敢、自信。

1.好父母敢认错

父母犯的错误应当告诉子女,这也是对子女的教育。可以让他们知道父母不隐瞒错误,不说谎;也可以让子女从中吸取教训,少犯错误。

2.改改说话的口气

有些父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我是父母,你是孩子,孩子听父母的话是天经地义的事”,因而动辄就居高临下地对子女说话。殊不知,这是亲子之间良好沟通之大忌。做父母的应该更新观念、放下架子,与子女沟通时多些平等、民主。比如,可以问子女:“这件事这样办你觉得怎么样?”等等。一旦子女觉得父母尊重他,把他当朋友看,他就会与父母拉近距离,也把父母当朋友。如此,进行沟通也就水到渠成了。

现代子女观的核心是尊重子女,视子女为与成人平等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要想成为成功的父母,就要尊重和维护子女的尊严,尊重子女应有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

创设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家庭氛围对沟通的影响十分明显。家庭氛围粗略可分为民主型、正统型、放任型、冲突型、包办型等家庭,每种类型对子女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子女有充分的交流机会,容易养成开朗、自信、积极的心态。

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子女成长的阶梯。在这样的环境中,子女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父母和他们的沟通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更能促进子女专心学习。

家庭沟通环境贵在营造宽松的家庭心理氛围,在自由、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去沟通、交流,才会有好的效果。

另外,家庭中所有成员在和子女沟通时应保持一致(包括态度、要求、方法),彼此之间必须多进行交流,和子女也要多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保证子女的健康成长。

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也很重要,对子女大有益处。父母和老师都必须认识到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肩负着共同的责任。

增强子女的沟通素质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1)

亲子活动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调整,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符合当今时代下儿童的性格特点,更能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契合,从以往的教育子女,向父母的自我教育转变。因此,亲子活动更是一种民主的家庭教育。

一、亲子活动的内涵及外延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决定了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亲子活动的意义,便是将这种影响通过科学、健康、愉悦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幼儿园为活动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与父母乐在其中,更终实现“感性教育”,即用亲情的力量去感化孩子。

亲子活动不仅能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交流合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会让幼儿在游戏中,深刻感受到亲情的珍贵,让幼儿的心中充满爱,懂得尊重教师,孝敬父母。

亲子活动是通过组织各种游戏,设计比赛项目,更终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实际上它是一种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以往以教师和家长为主的单方面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参与其中,与教师、父母互动交流,实现了幼儿教育的民主化、人性化。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可以更加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情感需求,有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家长则可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更促进了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相互借鉴育儿经验,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二、探析亲子活动的有效性

(一)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能力不等于教育能力。很多教师有一个误区,认为亲子活动和平常讲课一样,只要有专注的教学能力就可以了。然而,亲子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必然要求组织者掌握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亲子活动中,家长会经常向教师请教教育孩子的相关问题,比如,孩子很内向,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如果此时教师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无法给出专注的解答,那么家长必然会对教师的信任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家长对幼儿园师资力量的质疑。反之,若能表现出教师“教书育人”的专注能力,家长会因此觉得踏实,会支持亲子活动的开展,对亲子活动的意义和作用给予认可及肯定,参与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沟通能力反应出来,如果没有掌握沟通技巧,不懂得讲话的艺术,不能把心中所想很好地表达出来,那么教师“言传身教”的职责就无法落实。

在亲子活动中,若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隔阂,教师便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此时沟通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师的疏导安慰中,双方矛盾迎刃而解,感情更深,意外插曲反而会让亲子活动显得格外动情。

(三)父母在亲子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一方面,亲子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的参与,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在亲子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在纠正孩子的违规行为时,同样需要家长的理解与合作。如果活动中设计的项目、规则等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和支持,必然会影响亲子活动的质量。因此,家长要认识到自身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带动起孩子的热情,与孩子肩并肩共进退,困难一起克服,成功一起。

有的家长会认为,要求越高对孩子越好,还有的家长会觉得如果活动项目设定太难,孩子会失败。这两种极端的想法都不可取,无论成功失败,无论输与赢,都不是亲子活动的更终目的。家长首先要摆正心态,以平常心去面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孩子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个活动环节,才能互帮互助,勇敢面对困难挫折。

若想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家长必须信任孩子,很多事情要敢于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唯有如此,亲子活动才会变得有意义,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四)幼儿园是亲子活动的“领者”

如今,我们提倡的是生态化教育,是指人的一生中顺应自然的、人性化的教育,教育应该成为全社会自觉自发形成的一种人生态度,它是一种终身教育观。教育不应该是功利性的,当我们面对社会中出现的道德伦理的溃败,生态教育将唤醒全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的善意与爱心。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正式迈进校园之前的更关键的教育环节,亲子活动的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教育资源因此得以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关注家长,关注他们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关心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并且尽全力地去帮助他们。同时,引导和鼓励家长参与到育儿工作的讨论中,让家长身临其境地认识教育,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将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长身上,这也是亲子活动所发挥出的更大价值。

如果把“幼儿园,教师,家长,孩子”当成教育工作中一个个独立的“点”,那么亲子活动便是将这些“点”串联在一起的纽带。就像我们都熟悉的“集体跳绳”运动,只有教师与家长在两端协同合作,将亲子活动这根“绳”高高摇起,幼儿才会跳得开心欢乐。当今的幼儿教育,愈发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亲子活动正是实现家园合作的教育方式,只有为人师长者首先做好表率,相互理解,支持和信任,我们才能说,孩子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韩建丹。探析亲子活动的有效性[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1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真的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从遗传学上讲,父母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提供了孩子发展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是不是能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后天的各方面教育和各种环境的影响。

在众多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起决定作用的,因为家庭环境是孩子出生后的环境,是孩子更经常接触的地方。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早期的发展影响是极其深刻的,由于孩子整天接触这种生活环境,也就决定了他们注定会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细微的。像他们动作、姿势、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和各种行为习惯等都是后天父母能直接影响的,因为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中,父母成了孩子的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当然,家庭教育作为人一生要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被人们重视。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那么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但它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点。家庭教育的优势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意义。

从孩子出生以后,家庭教育就开始了,这个教育过程首先是母爱教育的过程。母爱对孩子一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母爱是孩子长大以后爱别人、爱集体、爱国家的思想基础,是别人所不能替代的。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缺少母爱的教育对孩子发育是极其不利的;婴儿期,是孩子身心发育的个高峰期,婴儿具备了接受教育的物质基础。父母是婴儿的任教师,他们模仿、学习的对象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各种规范,对事物的评价标准或尺度、好恶情绪、思维方式等是孩子的行动指南。因而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特别深刻。

少年期,对孩子终生来讲是起一定作用的。如果孩子在少年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会终生受益。反之,家庭教育抓不及时、抓不好,那么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养不成,就没有正确的做人目标,偏离正确的人生方向,会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痛苦,比如那些少年犯罪的少男少女们就是更好的反面教材,那是终生痛苦的。

再者,家庭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俗语“亲其师,信其道”。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父母的话,孩子听之不疑,家庭教育还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这种现存的教育是独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能达到因材施教,尤其是品德教育方面,孩子只有在家庭活动中才能显现出来,要在学校教育仅靠老师的教育是不可能的。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存在的问题,父母对此及时解决,既弥补了孩子在学校教育的不足,又改变了孩子存在的许多问题,使孩子有了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能更好地学习、工作,使孩子真正成才。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极其深远。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留守儿童

通过在湖北省武汉洪山区金鹤园社区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发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父母对孩子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来说,对父母的渴望,对爱的渴望更是深入人心的。因此,我们应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重视,虽无法代替父母的陪伴,但能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1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基石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更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谈及教育,更初想到的大多是在学校里的学习,其实不然,真正的教育是从家庭、从父母开始的。父母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才是孩子的指明灯。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学校教育也不能包打天下。学校可以系统、集中地给孩子传授知识、技能,传递主流价值观、价值取向。但全靠学校教育也不行。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做事的能力、交往的能力、动手的能力等,还得靠家长的培养、教育和训练。

2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2.1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

心理学研究早就告诉我们:人从出生起,将有多年的无助和依赖(0~12岁),正是在这更初岁月里,他身边的抚养者日日夜夜的照看与哺育,才是他出现对养育者几乎一生不可消失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并不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抚养过程中……所以,我要说,自己去挣钱,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与哺育,是为人父母者更愚蠢的行为!这也是那些留守儿童中更常见的问题所在。

良好的早期教育不是叫孩子读了多少书、认了多少字,而是与孩子建立了多深的感情,给孩子的心灵深处奠定了多厚的基础,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我们常听说,从小得宠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被管教过严的孩子,则往往不那么机灵。在我看来道理很简单:孩子从小被鼓励和外界沟通,发出自己的意见和声音,智力发育就比较充分,信心也比较足。一张嘴就被呵斥\"闭嘴\",或者被置之不理,则会逐渐丧失和外界沟通的欲望和信心,接受的外界刺激也不足。

孩子要宠但不能惯。所谓宠,就是满足他的一切情感要求。但是另一方面,该严要严,决不放任,绝不能让他养成坏习惯。这两者是相得益彰的。

3结束语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可一个孩子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教导,父母的教育,自己的努力,甚至还要加上一点点的运气。在这诸多因素中,家庭教育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父母的作用比老师更重要。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也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因为孩子在进入学校大门的时候,身上已经深深打上了家庭教育的“烙印”。可以这样说,孩子的成功,从父母开始。

父母是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长、更亲近的人,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也正应了那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父母对孩子施加正面的影响,就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很好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施加了不良的影响,那就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阻碍的作用。说句不客气的话,孩子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思想和错误的教育方法造成的,尽管他们也是出于一片好心。

所以,找到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鱼朝霞采写。国内家教高端访谈:好父母胜过好老师[M]。版。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7

[2]王国志,冯宇编著。这样做父母更成功[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性格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样一个高科技的时代,对于人的要求逐渐提高。现代人,不仅仅要有聪明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还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国内的国情是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有的家长都极其关注孩子的教育。那么,在关注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如何让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绽放更多的光彩?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一、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培养孩子坚定果断的性格

家庭里,经常会出现爸爸和妈妈管教孩子的方法不一致的情况,这就需要父母双方在沟通中达成一致。标准必须是唯一的,否则孩子无从选择,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即使有时候,有一方觉得另外一方的管教欠妥,也不能立即表现出来,而要在过后与其进行沟通商量,保持一致性。很多家庭还会出现这种情况:爷爷奶奶都住在一起,当父母严厉管教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过多地插手,也会让孩子养成标准不一致的习惯,或者两面的性格。这就需要父母和爷爷奶奶进行平等和谐的沟通,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

只有统一对孩子的教育标准,家庭成员在管教孩子的态度上保持一致,孩子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待事物的态度才会坚定,做事情才会果断,也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平等真诚地与孩子相处,培养孩子阳光、有主见的性格

孩子,总是期待父母能不摆家长的架势,可以把父母的威严放下,融入到自己的世界去。孩子都有自己独特而独立的内心世界,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有自己的见解和主意。如果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容不得孩子表达,这样的教育肯定无效。如果父母能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内心,认真地倾听孩子的世界,其快乐,分担其忧愁,帮助其承担问题并给与引导,此时的管教“无声胜有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并鼓励孩子勇敢地去面对、去尝试,一定会受益匪浅。

过于严厉苛刻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长期笼罩在压抑之下,逐渐形成自卑、被动的性格。如果家长们能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的相处,会令整个家庭洋溢着浓浓的平等气息。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更善于与人相处,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不会受别人左右。

三、恰当赞赏,培养孩子自信、自立的性格

以前的国内家长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喜欢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孩子在整天的抱怨和批评中逐渐失去自信和自尊,严重一点就会自暴自弃,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我什么都不行”“我什么都不如别人”的思维惯性。这样的孩子,也会形成自卑、胆小、主动性差等性格。日本有一本著名的书水知道答案,里面有一个试验:对着水说不同的话,然后放到零下70度的环境下,它会形成不同的形状。说美丽的话,它的形状会漂亮;说恶毒的语言,它的形状会很丑陋。这是个很奇妙的试验,同样奇妙的还有我们的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赞赏就是给予他信心和指引,让其在成长的道上大步流星。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给予孩子过多的、泛滥的“赞赏”,让原本优美的赞赏变了味道,走了形状,让孩子形成了自以为是的性格。孩子的自大,会让他听不进去任何一点点不好的建议或者是批评,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赞赏”不要也罢。正确地认识赏识教育,在合适的时间给予孩子恰当的赞赏,才能培养孩子自信、自立的好性格。

四、注意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性格

每个孩子在出生以后,有2/3的时间在家庭中度过。从孩子出生的天起,就无可选择的接受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所以,父母是孩子“更好的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要养成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连续的、不断重复的教育过程。同集体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连续性,家长是角色更持久的教育者。

关注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是没有自制力的个体。有目标的教育,就要做到坚持,注意连续,及时教育,才能看得到成果。无头无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教育,只会养成孩子做事不连贯、不能坚持的性格。认真与坚持、连续与及时的家庭教育,才能养成孩子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性格。

我国伟大的女性宋庆龄曾经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更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就是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可见,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家长要注意完美参与孩子的成长,让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人生中开出更美丽的花。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著,彭正梅译。爱弥儿[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4

1、家庭教育的内涵。所谓家庭教育,就是指家庭长辈对于后代行为上的约束和指导,促使后代身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人格、并为其成长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是指一个人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整个教育历程较长,是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长久的,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2、家庭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表现在孩子人格的塑造上。家庭被称为“创造人类健康人格的工厂”,对于小孩的人格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孩子的人格健康对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正常发展有很大影响,孩子的人格健康还决定着孩子今后的人生走向。其次,这种影响还体现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体健康成长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心理健康对于孩子也同样重要。孩子的完整发展包括人格和心理的发展。作为家长要懂得了解孩子的发展,遵循孩子心理的发展规律,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发展。

(2)消极影响。家庭用溺爱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使孩子就会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不会体谅别人包括不会体谅自己的父母。现代社会中的小孩大都是独生子女,在长辈们的宠爱下成长起来,到校园内不会与学生相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脾气,不懂得忍耐、包容,很容易发生争执。当今校园内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会因为一点儿小事去组织打架,去年微博上爆出许多初中生群殴弱小事件,家庭教育是孩子所接受的个教育,所以有必要重视家庭教育。

二、中西家庭教育的对比

1、教育目标不同。教育目标往往决定教育方向,中西方教育目标的不同是因为中西方对于孩子的期望不同。西方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拥有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把教育目标更多的投入到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上。相比之下,中方家庭教育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未来前景无限光明的成功人士。在国内人的观念里,一个前途无量的人首先要有一份高薪资高待遇的工作,过着安逸幸福的小日子。由于目标的远大,国内父母就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好的学习才会有好的未来。父母的唯一要求就是孩子把一切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其他事情不用孩子操劳。因此,国内的孩子应试能力惊呆了西方人,但是独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特别弱。

2、教育内容不同。西方父母注重的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孩子的素质教育。在发展孩子的交际能力时,父母会要求孩子学会与好朋友一起。虽然国内也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孩子到了上学阶段后更注重孩子的智能,教育内容失去了平衡。

3、教育方法不同。在西方的家庭里,父母用一种平等的方式教育孩子。父母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权利。在家庭教育方法上,西方父母会提倡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孩子有自己的发言权,有自己的选择权,父母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父母会引导孩子来做选择不是替孩子做选择,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父母不会监督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的隐私。

三、西方家庭教育带来的启示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实操能力。温的花朵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太过关注孩子就会使孩子丧失独立能力。国内父母应该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做,父母不必帮孩子包办。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给孩子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冒险、敢于表现自己,让孩子学会自己独立生存,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听取孩子的意见。国内家庭教育促使孩子和父母都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父母很多时候用许多的否定词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指导孩子的行为,还习惯给孩子说“你应该”。家长权力色彩浓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父母要与孩子平等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强调心灵的沟通。只有放下权威,平等交流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孩子才会信任父母,爱戴父母。

3、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家长要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一味地让孩子服从自己会使孩子失去自己的思想,对父母养成依赖。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才能,给孩子更多的空间,鼓励孩子自己探索,发扬孩子的兴趣爱好。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体系;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语言和行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他们是孩子人生更初始的老师,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部分家庭里面,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对孩子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将严重妨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下面我结合自身体会讨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学校,父母是孩子人生更初的教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还是其重要的支柱。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之一,也是孩子生活时间更长的地方,每个人都在家庭里接受更初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更有效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养成,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可替代的。同时,家庭教育还可以补充和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行,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家庭教育可以很好地加强这方面的效果。教育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更是孩子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权威过重

家长在家庭中起顶梁柱作用,拥有权威是正常的。同时,家长的权威也可以保障家庭教育执行下去。家长越有权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越显著。但有些家长权威过重,跟孩子缺少沟通,不能正确把握孩子心理,从而减弱了家庭教育的积极意义。

2、松严失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需要连贯和稳定,从而实现长期有序的教育。但部分家长过于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的个性逐渐消失,也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言多于行

教育不仅需要口头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亲身行动示范给孩子。以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4、溺爱和盲目乐观

现在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有些溺爱,在鼓励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表现出了盲目乐观。溺爱孩子会导致家长和孩子的发展动力都减弱,盲目乐观会带来眼高手低的结果。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成长,在孩子人生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家庭教育需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方法:

1、正确维护家庭与学校关系

孩子在学校接收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全部转移到了学校。而是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配合一起教育孩子。家长需要主动与学校沟通,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积极确定孩子的教育方向,从而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2、家长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更初的老师,家长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同时,孩子自身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的思想。正确的行为会树立正确的榜样,错误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引导。

3、与孩子平等交流

4、积极构建学习型家庭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学习型家庭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如何构建学习型家庭,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意见,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1)需要固定的学习场所。没有书房的,哪怕是客厅或者卧的一角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有固定的W习时间。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这样给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时间和空间,让家长的影响力进一步得到发挥。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习惯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教师角色,因此,家长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能力,在家庭教育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发展,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欣荣。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都家教月刊,2014(8):102、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6

一、家庭结构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结构主要指一个家庭的组成情况和家庭成员的构成情况。家庭结构对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良好、完整的家庭,其子女的心理也是完美的,相反,破碎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是有负面影响的,尤其在阶段对感情没有安全感,恐惧婚姻等。下面分析几种家庭结构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独生子女家庭

我国长期以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生主体。普遍出现六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的现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中大人以一个孩子为中心,容易出现过分保护与溺爱,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与此同时,独生子女在成长环境中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无法体会到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及相互间的交流与。而这些对踏入校门、需要独自与众多同学相处的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二)单亲家庭

(三)重组家庭

重组家庭指夫妇双方至少有一人经历过一次婚姻,并且有一个或多个前次婚姻的子女及夫妇重组的共同子女。离异或丧父、丧母已经使这些孩子经历了一次磨难,父母的再婚又使他们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环境。在新的家庭中跟后爸后妈们需要相当长的磨合期,在这期间孩子容易有心理上的抵触与抑郁,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进入,同学之间对家庭的了解是陌生的,在重组家庭长大的孩子会逃避谈论自己的家庭,处理人际关系时有一定困难。

(四)留守儿童家庭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外出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长期隔代监护、他人监护甚至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这种亲情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多数留守儿童性格软弱,有自卑、孤独无靠的心理,甚至怨恨自己的父母。进入,面对与自己成长经历不同的同学,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不善与人交往,甚至出现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对生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成长过程中,除了老师在学校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外,很重要一部分教育是家庭里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可分为民主式、放羊式、强迫式。

(一)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能够尊重学生,并且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进行积极交流,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进行科学合理的奖惩,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提高。父母的关心照顾,以及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父母的及时沟通与解决,有利于孩子形成自信、独立、坚强的性格,进入后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对生心理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二)强迫式家庭教育方式

当今国内大教育环境是应试教育,一切以升学和找份好工作为孩子成才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很大一部分家庭会给孩子制定硬性目标,采用命令、责罚甚至毒打的方式强迫孩子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学生很容易形成自卑性格,甚至会厌学,对学习生活充满痛苦。长期目标任务使孩子一直在压力下生活,实现不了目标的惩罚会使孩子丧失尊严,产生强烈自卑。这种教育下的孩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发生悲剧。

(三)放羊式家庭教育方式

与强迫式教育方式相反的是放羊式教育方式,放羊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教育完全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管孩子学习状况,在孩子遇到生活中各种困难时不予交流帮助。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这种教育一般发生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除了给孩子交学费、给他们零用钱外,剩下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问题一概不了解。这种教育下的生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和意识,很容易形成散漫放纵心理。

三、家庭背景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除了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方式,影响生心理健康还有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家庭背景,不同家庭背景对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及对子女的期望、学生来源地。

(一)家庭经济收入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经济收入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建筑,家庭贫困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利的。进入生需要自己支配自己的生活费,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吃穿用度上会感到自卑,容易忧郁、焦虑。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对生心理健康有利。但家庭经济收入接近一般整体水平时,促进作用会停止。而相反当家庭经济收入比较富有,生在学校中生活费会比较富裕,使学生出现挥霍、自傲等心理问题,也会对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二)父母文化程度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的生存环境是家庭,生在其身体、心理发育过程中更先受到的教育来自父母,父母的文化程度直接关系孩子的教育问题。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会更注重有关教育知识的学习,对孩子的教育手段会更合理,其子女心理发展更为健康。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由于自身知识限制,对孩子的指导缺乏合理性,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会较多。

(三)家庭来源地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7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分析;作用探究

在大教育中家庭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家庭对孩子有着养育与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来说,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重要的补充与发展。在自我意识中不仅包含了自我认识与体验,同时也包含了自我调节等方面。因此,在实际教育中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开展家庭教育的意义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是实现育人的基础,对学生的一生发展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且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主要是针对家庭中父母等对未成年人的一种教育过程。其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在正式进入到社会集体教育以前确保孩子自身可以实现健康的发展,从而为接受幼儿园教育与学校教育奠定基础。从教学中的重点上来说,就是从品德教育上出发的,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道德品质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行为习惯中则包含了生活、学习等习惯。家庭教育其实就是从家庭中发展起来的,通过与学校、社会教育进行联合,以此来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可以促进孩子的性格实现正确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好孩子的行为习惯,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实际中就要真正认识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1]。

二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意义

对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来说,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得到有效的发展。其状态也是从低到高的一个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萌芽的阶段,如果小学生可以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客观的评价好自己,满足后期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实际中就要注重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其认知能力,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好学生的情感世界,以此看来实现自省的目标。可以说自我意识发展对自身以后的正常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就要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上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上有着一定的特点,所以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也可以正确的引导好学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就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性,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2]。

三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一)培养好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对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首先,就体现在了培养好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上。可以说自我控制能力就是一个人对自身行为的一种有效控制与约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其独立性与自主性,那么也就可以培养好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且在家庭中如果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意愿,并尊重其意愿,那么也可以培养好其自我控制能力。反之如果在家庭中父母总是为孩子做决定,就会限制其自主性与独立思考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降低孩子的自我解决能力,更终也就影响到了其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就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以此来培养好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3]。

(二)对小学生评价能力上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的评价能力来说,不仅可以通过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上体现出来,同时也包含了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上。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评价时,就要坚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避免出现过度溺爱孩子的现象,同时还要保证评价上的公平与公正,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的改正与完善自己。其次,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做好具体的评价工作,同时还要把握好尺度,以此来促进孩子的成长,为孩子客观评价自己奠定基础。更后,家长还要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孩子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这样才能逐渐树立起评价自己的意识。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这种评价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同时也可以明确存在的不足,对提高孩子认识自我的能力有着一定的效果。可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与意义。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从孩子的实际情况上出发来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可以准确的认识自己,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可以主动的调整好自己,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受到教育的影响来更好的面对以后的学习[4]。

(三)对小学生自信心上的影响

小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自信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说自信心是孩子在学习与成长阶段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就要做好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工作。在家庭中如果家长对孩子采取了鼓励性的教育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上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也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更好的发展。可以说孩子的面对事情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自信。因此,在实际中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水平,满足孩子的发展。在家庭中如果父母过度的批评孩子,就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可以造成其成就感的缺失。所以说父母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尽可能的采取鼓励性的教育方法,以此来让孩子独立的完成事情,锻炼好孩子的自主能力,帮助孩子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满足其自我意识的发展需求,促进孩子实现更好的发展[5]。

(四)明确家庭因素上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影响

(五)教育方式上的影响

对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在进入到学校以后,也开始产生了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所以家长就要及时的与孩子进行交谈,掌握好其想法,孩子出现思想错误等情况时还要及时的引导孩子。且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就要保证自身从平等的角度上来与孩子进行交谈,明确其想法。在这一阶段安康是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起步阶段,所以父母就要及时的发现孩子存在问题,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要适应他们的成长,给予心理世界的支持,做孩子人生的守护者,让孩子们在成长的大海里一前行,在前行的上,会有很多风浪,但是有父母,老师,学校,社会的关爱,相信孩子会走向成功的彼岸。静等花开,陪伴是更好的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时还要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理念,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2]许凯。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4(33):248-248、

[4]刘於清。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径探讨——基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家庭因素视角[J]。教育探究,2011(01):68-69、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8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长素质偏低,教育方法简单,家庭教育氛围缺乏。

(二)缺乏沟通,隔代溺爱,滋生陋习。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许多农村家长以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就等于放进了“保险箱”,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义务、老师的责任,家庭只是孩子成长的后勤阵地,家长只要提供好物质支援就尽到了责任、义务,他们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平时他们不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更是不闻不问,很多家长从不到学校看子女,也不过问孩子的成绩,甚至连自己的孩子在几班都不知道,更不知道班和任课老师是谁,不会为了子女的教育问题主动找老师交流意见、出谋划策。有的家长不但不关心子女在校的表现,而且还不与学校配合,竭力袒护子女的缺点和错误。孩子在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时,有的家长就受不了了,到校大吵大闹,非要和老师理论。殊不知,他们这样不但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帮不了孩子的忙,像这样的学生哪个老师还敢关心教育呢?家庭是孩子的诞生地、是培养的摇篮,也是孩子成长的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任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没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很难取得显著成效。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可是目前农村家庭教育已经失去了对学校教育的支撑作用,不仅没有担当好教育者的角色反而成为障碍,不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自觉性、及时性、针对性的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思不一、观点分歧,甚至背道而驰,家庭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问题亟待解决。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目前的农村,很大一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沿用落后甚至错误的思维、观点、方法教育、影响子女,导致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走入误区,显得茫然而不知所措,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学校教育在教育好学生的同时有义务、有责任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扭转家庭教育的错误方向,引导农村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以促进家庭教育健康有序地开展。在教育理念上,从放任自由转为关爱疏导,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配合学校、支持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要从培养孩子成才转变为培养孩子成人,从培养孩子考上转变为让孩子多学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质;在教育方法上,从简单、粗暴转向科学、理性,从娇惯溺爱转变为严爱结合,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

(二)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中学时期的孩子会逐渐形成自闭心理,心里有话不愿与父母交流,心中有秘密不愿向父母透露。这个时候,父母要学会主动与孩子沟通,打开孩子心扉、了解孩子心理,掌控孩子思想动态,缺乏沟通只会拉大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中学时期的学生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赢得父母的尊重,民主化的教育方式能为孩子心理和人格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父母应为孩子的成长积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健康宽松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的性格,激发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让孩子在成才之前先成人。著名学者顾晓鸣说:“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是一流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核心,是家庭教育的更高次,需要家长倾洒更多的教育智慧。”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是衡量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家长一定要在家庭教育环境上多动脑筋、多花心思。

(三)家校互动,相得益彰。

陶行知说:“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可见,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很难完成全面的教育任务;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就会处于“孤掌难鸣”的尴尬处境,两者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家庭教育观念淡薄的现在,学校有义务主动和家长沟通,加强与家长的联络,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老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将学校的关爱、教育理念及时传递给家长,向家长汇报学校、班级的工作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加强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的联系,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9

下面来谈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基础

幼儿教育的创始人,德国教育家、哲学家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因此,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能够参与世界竞争的一代新人。这就需要以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三、家庭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因此,家庭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儿童个体社会化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1、父母的文化修养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更主要也是更重要的家庭因素。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平等。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3、家庭关系状况——主要指感情气氛

家庭感情气氛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酿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关系决定的。因为就现代家庭结构而言,小学生一般都是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在核心家庭中,尽管还有亲子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决定的。如果夫妻关系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这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之 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自己,疏远对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感到不如别的孩子幸福)而且缺乏安全感。这都会给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家庭生活条件

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间接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就可以为孩子购置更多的发展资料(如书籍、报刊、智力玩具、学习机等等),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观光,扩大儿童的视野,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不过,父母在为儿童购置发展资料时,必须有选择地购买,而不能滥购,否则,一方面孩子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对那些东西不珍惜。而且,有些东西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在认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后,我们家长要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必要的、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1、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成为孩子心声的忠实倾听者

我们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正是这种倾听。许多父母平时工作很忙,他们认为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浪费时间,是没有必要的。知心姐姐在她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通过母子间的交谈,父母得到的是生命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人的自信。这种平等是心理上的平等,它让一个孩子从小体味到人的尊严。父母的倾听会使未成年的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也可以减少孩子的烦恼,更可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孩子认识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困扰孩子情绪的问题,让孩子过得轻松、快乐。

2、家长自己要保持积极的情绪,言行要得体

每一天,家长的情绪、言行都影响着孩子。我们有时能听到家长这样对孩子说:“你聋了?听见没有?”“当初我就不该生你!”“闭嘴!你这个小混蛋!”“如果你再打他,我就杀了你。”“天呐,你快把我累死了!”一些家长把孩子当成“出气筒”,靠骂孩子来发泄淤积在心中的不满和焦虑,殊不知自己的这些言行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理带来了什么。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家长自己生活没有规律,却责怪孩子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不求上进,却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重点学校;对孩子不够尊重,却要求孩子尊重别人;家长对孩子很少赞扬,却要求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在家长的这些不良情绪、不得体语言、不恰当行为的影响下,孩子心中充满了恐惧、悲观、憎恨与不自信,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影响到他们的心境。

3、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心理环境

如果家长不转变原来那种只注重学习成绩的观念,孩子的压力只会越来越重,“徐力杀母”事件还可能会发生。因此,笔者认为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长以自身的行为和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让孩子在家里感到轻松、愉快,这样才能使孩子保持健康的、积极的情绪。

4、家长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10

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有关研究发现父母的养育方式及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匀产生影响。本文就家庭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对这些关系及影响的分析说明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家庭因素的影响有深远意义。

1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1.1 3种教育方式 儿童出生之后就生长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之中,成人的教育观点与教育水平,教育态度与方法,家庭成员的个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与扮演的角色,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家庭教育有以下3种重要方式:一是民主式的或宽容式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在加以保护的同时并给以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给予满足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限制或禁止,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二是权威的或武断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或斥责。更有甚者,相信惩罚的作用。如孩子做错事父母便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发脾气训斥打骂孩子,结果孩子受到惩罚后照样不知怎样避免错误的发生。甚至于为此产生叛逆心理。三是放纵的或溺爱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过于娇惯,对他们的一些过分要求也百依百顺。

2 父母行为的影响

3 讨论

3.1 现状分析 随着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加深,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儿童健康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提供的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它对人格的形成的影响。因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变化较大,自我意识增强,由于他们尚不成熟,看问题有片面性、盲目性和表面性,在面对自身和外界的种种变化时,许多学生感到难以适应,极易产生一些心理异常。造成品行不端等行为问题。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11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因素;影响;分析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分析

(一)家长家庭教育态度分歧

家庭教育态度的分歧主要存在于父母或者父母与老人之间。对于父母来说,由于两者之间的素质教养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在孩子的培养上存在差异,在平时的教育中父母之间往往又缺少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对于孩子的培养目标和投入方式都会存在分歧。 现如今随着离婚率的上升,重组家庭的增多,在继父母与亲生父母之间教育态度的分歧表现的更加明显 [2] 。对于父母与老人来说,教育态度的不同主要来源于不同年龄之间的代沟。 育态度的不同会导致教育表现的差异,在这种矛盾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很难去适应这种环境。如果孩子勉强自己去适应,容易让孩子产生两面性人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对小学生期望值过高

(三)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消除家庭教育负面影响的有效策略

(一)统一协调家庭教育观念

(二)尊重学生自然成长、发展的规律

自然和谐,就是指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揠苗助长。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足够的优秀, 将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不少父母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为了让孩子成才,每天除了让孩子上学,课外时间还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或培训班。 不仅要求孩子能够学习成绩优异,还要求孩子能够在美术、音乐、跳舞等方面都能够名列前茅。 这种负担式的学习,孩子没有足够的时间放松休息[4] 。 长此以往,学生背负繁重的课业和心理压力,无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尊重学生自然成长、发展的规律是每个家长应该努力去做到的,规划好的人生没有意义会失去它原本的光彩。 只有家长尊重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让其自由发展,才可以培养出拥有健康人格和个性品质的创新性人才。

(三)构建和谐的家教环境

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一个和谐、温馨、健康、民主的家庭氛围可以引导激励孩子,使其热爱家庭,在生活中积极向上。 好的家庭环境能养成孩子的良好性格。 当父母把孩子当成平等的朋友对待,在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的同时,也为孩子的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每个孩子在性格生成阶段中,学的更多的东西来自于父母,父母对人对事的态度会对孩子起到严重影响,而孩子早期受到的影响会作用其一生。 在父母与子女双方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有利于构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也有利于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结束语

俗话说: “活到老,学到老”,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遇到、听到、看到、感受到的每一件事物,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其成长,也会使其心理因不同的感触发生不同的变化,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环境,家长应该时刻引导、教育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构建和谐、健康,对孩子有益的教育环境,避免产生教育分歧,不能以错误、消极的言语和态度批评学生,让其能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范文12

【关键词】家庭教育;生;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伴随个人一生的教育形式,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关系更加亲密且比较牢靠,家庭成员之间的这种微妙的关系特点使其在情感上有着强大的感化作用,对于教育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我们就应该针对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已经出现的问题,运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深入分析,才能够提出建设性方案和意见,促进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其形成健全人格,从而可以成为为国家和社会所用的梁之材,成为对社会发展进步起着促进作用之人。

一、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是各种教育形式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后天行为和思想观念都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没有统一的规则和方法,家庭教育也讲究因材施教,依据不同的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对其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家长要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社会生活实践,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施加一定的影响,以期望子女能朝着他们的预期目标去发展。要想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家长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对其进行全面的教育,促进家庭教育积极作用的良好发挥。

二、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特点

三、家庭教育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已经成为学生主体,二胎政策也是近年来才实施的,家长往往会以一个孩子为中心,容易出现过分保护与溺爱,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与此同时,独生子女在成长环境中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无法体会到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及相互间的交流与,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和同学们沟通交流,不懂得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可能就会造成其自私的性格特点。多子女家庭,会出现的问题就会是偏向其中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孩子,而使得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孩子备受冷落,导致子女感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这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妒忌和甚至仇视心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如果不注重及时地对孩子心理状态积极指导,帮助其调整心态的话,子女机会产生很强的嫉妒心。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绪就会被放大,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重组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娇宠型和民主型。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就是一切事情的决定都以家长的思想为中心,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子女采取严苛的管制方法。这种教育方式致使子女丧失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学习生活中,孩子缺乏积极性,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是放任子女,任其发展,使子女长期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导致子女和父母渐渐疏离。所谓娇宠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就是指对孩子过分溺爱,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万事以孩子为中心,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性格,很难融入社会中去。而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则中和了前两种,父母不但会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自由发表意见和自我决定的机会,能够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并会在此基础上给予孩子指导性意见,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和独立思考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爱喝关怀,这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家庭教育背景对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教育背景也是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家长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话,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都会遵循科学的教育方式,根据子女自身的性格特点教育,其教育方式也都是比较理性和合理的。而部分家长由于受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限制,不能够根据子女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去有针对性地教育子女,从而导致对于子女的教育结果不尽如人意。生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未来和希望,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生出现心理问题以及出现行为异常的频率更高,家长要积极关注子女的心理行为动态,及时预防和发现问题,尽可能把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子女的行为和思想观念,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除了家庭教育要及时关注安康学院生心理行为健康状况,社会和安康学院本身也要充分发挥自我职能作用和教育方式的特点,预防和解决生心理健康问题。要做到这些,学校、社会和家庭就必须形成合力,才可以促进安康学院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才能塑造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1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关键词:亲子沟通研究;反思

一、亲子沟通内涵需明确

在英文中“munication”译为沟通,也包含传播、交往、交流之意,这些词在中文里的使用是有差异的。查找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传播”解释为“广泛散布”,“交往”解释为“互相来往”,“交流”解释为“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沟通”解释为“使双方能通连”。由此可见,若排除物质与文化面的指向,“传播”一般是指信息的单向流通,主要是点对面;“交往”含义较为宽泛,社会就是一个交往的网络,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的先决条件就是其成员之间的交往。有学者认为,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以一定的物或符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交流”与“沟通”较为接近,都有信息的双向流通之意,这也是亲子沟通研究中经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中,“沟通”一词,意为信息、事实、信念、态度和感受等在人际之间的传播、接收与理解过程,注重对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与规律的研究,沟通更强调信息交换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也有学者提出,沟通是指行为者之间通过有效语言、运用合理的协调方式达到真正理解或共识的行为。所以,“交流”虽有双向流通的意向,但它仅仅描述的是信息流通的来往方向,不必反映流通的效果,而“沟通”强调“沟”而务求“通”,必然反映流通的效果。

明晰“沟通”的内涵后,“亲子沟通”的界定就相应明确。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不仅指向信息的交流,还反映亲子之间获得相互理解、形成情感相通、达成共识的交流结果。

二、研究内容需明察

明确了亲子沟通的内涵,就如研究道上找到了标,所有的研究设计应在其指引下朝着研究目标迈进。要使研究内容不偏离轨道,在做研究设计时就需要围绕核心概念的内涵加以明察。

另外,如果我们不把握清楚亲子沟通的内涵,就会在一些相关问卷设计中出现混乱状态。如沟通频次、沟通时间、沟通内容等研究,被调查学生很可能有的报告的是沟通情景,有的报告的并不是沟通情景,不能真实反映亲子间的沟通状态,而只是交流状态。如孩子回到家,对妈妈说:“妈,我回来了”。妈妈说:“好,快去洗把手,马上吃饭了”。又如:餐桌上,孩子说:“爸,今天学校……”爸爸打断说:“哪来那么多的废话,快吃饭,吃了做作业去。”等这样一些对话能称之为“亲子沟通”吗?显然不能,应是“亲子交往”或“亲子交流”、“亲子对话”。

三、研究方法需丰富

从了解的角度来说,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双方互动性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单以静态的问卷调查难以反映沟通形成的机理及发展变化的特征。因此,一方面问卷调查应分别进行父、母、子三方报告,同时辅以纵向的追踪研究,能较好地考察父母及亲子之间对沟通的知觉差异、互动机制的演变特征等;另一方面,需要以访谈、观察、沟通日志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不同阶段学生亲子沟通的特点。国外的亲子沟通研究已经从宏观的型式学角度研究深入到微观的沟通过程研究,而我国目前深入的微观研究还比较欠缺,需要通过研究方法的丰富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3]张淑华。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2004,(2)。

[4]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5]王争艳,刘红云,雷雳等。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

第2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一、几种不良的亲子沟通类型

尽管家庭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在现实中,大多数父母仅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教育孩子。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说话,如何鼓励孩子,如何赢得孩子的尊敬,如何教孩子学会“爱”……在家教中这一系列看似平常的问题,因为沟通不畅,却成了许多父母的大难题。

对孩子期望高,要求严格,爱讲道理,用权威的方式跟孩子互动,经常拒绝子女的要求,只有单向的沟通,是当前不良亲子沟通的主要表现。且看以下几个片断:

一,

“把电视关掉,立刻回房间做功课!”

“下次再考这种成绩,休想再跟我提要求!”

“狡辩什么,你准是上课又不注意听!”

“怎么搞的!写字潦草,连这都不懂,读什么书!”

这种以命令者、威胁者、说教者、万事通的角色与孩子交流的方式,用在如今独立意识渐涨的孩子身上,就成了亲子沟通中更大的障碍。不良的亲子沟通大抵有如下几种类型:

“畜生、废物、人渣、没用。”――责骂、羞辱、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台阶下。

“再说就打断你的腿。你死在外面,不要再回来。”――威胁孩子,说狠话。

“你不用说了,我还不清楚你头脑里想的是什么!”――单向沟通。一味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听孩子说出自身感受及困难。

“又在我了,又在找借口了。”――对孩子怀有成见或敌意。

“别废话了,我什么也不跟你说了!”――欠缺同理心或拙于、懒于向孩子表达感受。

“你别管,看你管个什么出来啊!”――父母管教不一致,家庭关系不好。

应该说,拒绝(“你的事我不管”),疏离(不关心),打骂(相信外加力量,不信孩子自主的能力),专制(“我说了就算”),矛盾(给孩子买电动玩具,孩子玩却骂他)是当前亲子沟通中的更大障碍。

二、亲子沟通障碍的原因分析

良好的沟通才能实现优质的家庭教育。不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不了解沟通的内容,不懂得沟通的技巧,自然会导致沟通障碍。

1、对沟通的误解

教育家指出,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健康的家庭需要有良好的亲子沟通,亲子之间需要有密切的情绪接触,相互支持与鼓励,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正常发展。

“沟通”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意思交换”,这是彼此相互了解的更快方式,其作用在于增进亲子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经验,缩小彼此想法与做法的分歧,以促进愉快相处的方式。

但有些父母却把它理解为命令、干预、支配、指使,将其用于搜集孩子的生活情报。大多数家庭的亲子沟通仅限于信息交流,常常只将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事实,作为沟通的主要内容。比如“吃饭了没?”“功课做完了没?”亲子沟通只是传达讯息。。的工具而已。长期如此,孩子会感到孤单与隔离,无法感受到他和家庭是一体的。

因为父母的权威角色定位,亲子沟通以父母的指责挑剔为主要形式,因而极容易导致争吵。然而大部分人容易用这种方式来沟通,明明是出于关心,担心孩子的安危,但看到小孩晚归时,却劈头就说:“这么晚到哪里去了?下次再这么晚回来,我就把门锁起来!”其实父母真正的意思是:看到你这么晚回来,我很担心你遇到危险。话到嘴边却成了指责、讽刺甚至攻击,导致亲子关系的对立。

2、亲子沟通的障碍

与孩子沟通要善于表达感受。但大多数父母,通常不习惯于向子女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会导致父母与子女经常不能站在同一个立场或角度来看事情,不能理解子女的想法、感受,与子女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台湾有一位专家指出,当前亲子沟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批评责备。(“自己的桌子不会整理啊!像个垃圾虫”)

・辱骂嘲讽。(“上次三科不及格,这次四科不及格,下次也可想而知了”)

・命令威胁。(“你再考不及格,我就不让你出去玩”)

・过量的询问。(“你出去干嘛?和谁在一起?在一起做什么?干嘛不待在家里?”)

・不信任。(“你真的做得到吗?”)

・比较。(“你能和你堂弟比吗?”)

・报复。(“你不听我的,也别想让我帮你”)

・不理会。(“别烦我,我只有一条命”)

・太在意让孩子学到教训。(“活

该,早告诉过你”)

、不给孩子信心。(“没有一样事你

能做得好的,没用的东西”)

这种不良的沟通导致孩子不肯开。口说话,习惯在家扮演一个“有耳无嘴”的角色。因为对孩子而言,与父母或其他家人沟通失败的经历太多,让他有挫败感,以致于他不相信沟通会有结果,就干脆不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一旦孩子不愿意开口说话,沟通就很难开展。

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比较喜欢分析。由于太注重逻辑的与是非,和子女沟通时,老喜欢引经据典,分析事情的因果关系,导致忽略了子女的感受。尽管生活中很多情况,需要理智地思考、沟通,但如果只用这一种沟通方式来和子女相处,亲子间就会缺少亲密的情感交流,彼此就会有隔阂。

三、有效的亲子沟通策略探究

沟通可以化解误会、促进理解、解决困难……尽管沟通方式因人而异,但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良好的沟通重视讲清楚、听明白、做得来。明确把自己要表达的宗旨讲清楚,同时别忘了征询对方的意见和看法。心理学家提出“人际沟通三部曲”:“我知道(I see),我理解(I understand),我愿意(I agree)”,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尊重、倾听、赏识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亲子沟通必须注意什么呢?

1、尊重――亲子沟通的前提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有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父母如何真正尊重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与自已人格平等的人来对待,他们拥有不能剥夺的权利、不能侵犯的尊严,正如你自已一样。

所以,亲子沟通要注意三点:

(1)让孩子听得进去:要问自己,时机合适吗?场所合适吗?气氛合适吗?

(2)让孩子听得乐意:怎么说孩子才喜欢听?哪一部分较易接受?如何使孩子情绪放松?

(3)让孩子听得合理:先说孩子的优点,再提出一些要求。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必须是就孩子“行为”本身的感受,而非对孩子“个人”的感受。即应强调行为本身,而不是人本身。特别是表示不愉快时应该针对某一特定的行为而言,例如:“你今天的作业确实是马虎”。“你 的房间是不是应该整理一下”等,这些话都针对某个特定行为,而不是对孩子的责备,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有效的沟通绝对禁止“责骂”,而经常传达出责骂意味的字眼即是“你”这个字。当父母表达对不满意或不愉快事件的感受时,也应该是针对本身的感受来加以表达,例如:“我很失望”“我非常关心”,或是“我很担心”等。父母应该了解,实际上不是行为本身使自己不快,而是行为的“后果”使自己觉得不舒服。例如,孩子迷上了上网,事实上,不是上网的行为本身令父母不快,而是无节制上网的后果令父母担心。父母可以这样说:“上网本身没错,问题是要有个度,你要自己把握……”

在尊重的前提下沟通,用“当……我觉得……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就不会产生亲子对立,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会使沟通更有效。

2倾听――沟通的重要方式

孩子渴望父母倾听。一次成功对话的前提是相互倾听。怎样倾听孩子说话呢?一是尊重,二是信任,三是耐心。

在倾听中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自信心,在倾听中教育。倾听,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在倾听中,你会听到孩子的心灵诉求。当孩子兴奋地诉说时,家长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件幼稚的事,也应耐心地听完,哪怕他已经讲过好几遍了,同时鼓励孩子更出色地讲述,让他感受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更要有耐心,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父母重视他。

倾听之后转换教育决策的时间和方式应是多样的。一般而言,耐心地倾听之后,要厘清矛盾所在,表达同理心,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倾听过程。首先,给孩子一段不被打断的时间诉说自己的问题,也许他正陷于混乱的思绪中,需要借由倾诉来整理头绪,理性客观的孩子,说不定在叙述一遍之后就已有定见,根本不需要父母的协助了。

然后就是感同身受,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一起看当下的情境,一起感受喜怒哀乐。只要父母确实传达出:“我知道你的问题在这里,我能感觉到你的情绪”这一想法,沟通己成功大半。

3、赏识――让沟通效益更大化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一句好话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一民俗道出了赏识在沟通中的妙处。

肯定和认同有一种无穷的力量。认同催人奋进,认同开拓进步的空间,认同激励昂扬的斗志,它往往在给人信心的同时催生人才,创造奇迹。当孩子经常被父母肯定与接纳,珍爱与珍赏,而非经常被要求与催逼,责怪与定罪时,孩子就会发展出一种积极、爱人的能力,也能学会欣赏、接纳别人,关爱、帮助别人,对父母自然会产生情感的呼应与信赖。即使在外遭遇挫折与失败,也总是心理安稳,知道可以回到亲爱的父母身边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就像回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休息之后可以重新得力再出发。

赏识,能使沟通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益。美国人与孩子沟通时十分注重赏识。如“别将孩子跟他们的兄弟姐妹刻意地作‘横向比较’。”“与其对孩子常作否定,还不如找一些表示肯定的话说说。”“不忘表扬――告诉他们你为他们感到自豪。”“有时可以对他们说,你认为他们很有两下子。”

有智慧的父母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在倾听中,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帮助孩子在一起检讨中自己找出症结。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自然有信心面对每一个挑战。

4、向孩子袁达爱

许多时候,父母明确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更能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是真心爱他们的。在沟通时,父母应清楚表达自己的爱,让子女和父母之间能互相包容,有所共识,这样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有爱的“沟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可以让子女的人格更加完善。“爱”必须用心来经营,亲子之间的爱更需要用心培养。

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在父母善尽职责、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在父母不断付出的过程中,建立亲子间的情感与信赖。孩子也会逐渐感受到父母的爱而自然地对父母发出爱的呼应,他们会感恩,也能了解父母间的互信、互爱,亲密、和谐而稳定的关系,由此创造双赢的亲子关系。子女和父母皆能肯定自己的角色,且愉悦、健康地共享成长的喜悦,达到亲子沟通的更佳效果。

家是子女永远的避风港,父母是家庭中更重要且影响子女成长的主要人物。如果父母和子女无法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那么两代之间的距离将会愈来愈大,产生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要了解孩子的世界,父母要先教育自己,要了解外界的新信息及社会潮流;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正确的判断力;更要给孩子健康的引领,且用心陪着孩子成长。因此,多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了解子女的心情,将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摩擦,让家庭更加和谐。

第3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1 善于寻找、安排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

在亲子交流中父母处在一个相对主动的位置,所以作为父母要善于寻找、安排和孩子交流的时间。比如可以在家里建立“无电视日”,规定某一天家里的电视不打开,一家人就利用这天的时间在一起聊聊生活中的快乐和失意,听听彼此的打算和想法,在没有干扰的时空里用心去聆听彼此的心声,用心去感受真情、关爱和幸福。有的家长可能工作很忙,也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而孩子可能在寄宿学校读书休息时间比较集中,这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空出一至两天的时间来和孩子在一起。

2 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往往总是习惯性的把孩子当作“孩子”,而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强烈地希望成人把自己当作一个“大人”,希望能独立地做事,被尊重、被信任。要想有效地与孩子交流沟通,我们就需要尊重孩子,在非原则问题上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孩子自己试着决定自己的一些事,因为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也许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参与或替代让孩子少走一些弯,但我们无法替代孩子的成长。对于我们赞同的事情,我们要尊重孩子;对于我们不赞同的,如果孩子选择了而且不会给孩子或者他人造成伤害,我们也应当尊重孩子的选择。对于孩子的问题要认真地回答不要应付了事、心不在焉。

3 要平等交流,放下家长的架子。

随着社会知识的积累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孩子了解到的东西我们并不一定了解,孩子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我们可能也无法理解甚至难以接受。在出现观念冲突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和我们“理论”,有些时候可能我们占不了上风,这时我们切忌拿出“老子的威风”――“我说不行就是不行!”。在跟孩子的沟通中,我们越是端出家长的架子跟孩子沟通就越容易出现问题,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实现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4 要善于倾听,注意沟通的方式。

沟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与孩子沟通想顺利、有效,能否理解孩子的意思以及自己在沟通中带给孩子的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沟通中家长要善于倾听,在倾听中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在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这样不仅在需要时能够给孩子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更加顺畅。当孩子跟您诉说时,在认真听的同时您也应当用有声语言、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给孩子适当反馈,让孩子感受到你很关心他,很重视他说的问题,比如“是吗”、“后来呢”“嗯”、拍拍孩子的肩膀、看着孩子点点头等。

亲子沟通是一个情感渗透其中的包括信息传递和接受的互动过程,不同情况下,面对不同的问题,我们跟孩子的沟通方式也需要有所调整。坐下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是更常用的一种直接沟通方式,但有些时候尤其亲子沟通出现矛盾和冲突时用这种方式可能就很难保证沟通的效果。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书信等间接的方式与孩子沟通,通过书信的方式把你的想法、看法以及为什么是这样告诉孩子。当然,如果你的确做得不对,也应当诚恳地向孩子道歉(记住,做错事时向孩子道歉不仅不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提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会使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同时,在书信中也不要忘了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爱你!”“等待着你的回信!”。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书信之外,电子邮件、博客等也同样能在亲子沟通中派上用武之地。

5 平心静气地沟通,友善地传达信息。

有效沟通的前提是沟通双方的冷静和理智,一个怒气冲冲或者悲痛欲绝的人都很难跟别人有效地沟通,更无法有效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作为家长,在跟孩子沟通时不要带着不良情绪,如果是一件事的确让你很生气、很恼火,那就先不要急着和孩子说清楚,而是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当自己平心静气的时候再和孩子去交流;当孩子带着某种不良情绪时也要先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绪,然后再去沟通。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不管孩子的反应如何情绪化、不理智,父母都要注意友善地传达信息,不要因为孩子的情绪化也让自己情绪化,不要一气之下对孩子吼“你真是个混蛋!”、“我真是白养活你了!”这类的话。

6 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在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要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和高度来看问题,不要用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判断来衡量和要求孩子。当看到孩子因为一件我们眼中的“小事”伤心流泪时,应该意识到这件我们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看来是件“大事”,要提醒自己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和高度来看这个问题,来体会孩子的体验和感受。

曾经有位母亲带着刚上中班的孩子去逛商场,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五颜六色,母亲觉得孩子一定喜欢。可是孩子没逛多久就闹着要走。母亲还要买东西,所以拉着孩子又逛了一会,后来孩子实在是不想逛了就哭了起来,没有办法母亲就蹲下身子来哄孩子。当这位母亲蹲下身子的那一刻她发现了一个让自己特别吃惊的问题――当她蹲下去和孩子一个高度的时候,视线快要被柜台挡完了,看到的只有在不断移动的腿和脚。那一刻那位母亲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愿意逛这五颜六色的商场了,于是她抱起孩子快速地离开了商场。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要以自己的成人意识为主导来看待孩子遇到的问题,而要蹲下身子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发现孩子的反应和自己的反应不一致时应该意识到并看一看是不是自己没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7 慎用批评、忌贴标签,不要对孩子的问题直接作出价值判断。

第4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1、亲子沟通的成功经验,探讨青春期亲子沟通的有效策略。

2、引导家长转变家教观念,给孩子创设快乐、健康、民主的成长环境。

【活动准备】

1、制作活动课件。

2、排演小品如此沟通。

【活动过程】

活动热身

――沟通是说,是听,更是解读

师:活动开始前我已经让大家彼此认识和了解了,下面我想请大家介绍一下在活动开始前你所认识、了解的朋友。

生1:我想介绍对面的这位同学。他学习很好,体育不错,对人很真诚,性格活泼开朗。

师:这些信息都是他告诉你的吗?

生1:学习好、体育好是他告诉我的,待人真诚是我感觉到的,因为他说话时的眼神和语气都让我感觉到了他的真诚。

师:是他告诉你他幽默的吗?

生2:没有,是我与他谈话时感觉到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2:与他交谈时,我说参加这次活动我有些紧张,他马上朝我挤挤眼睛,耸耸肩,我一下就放松了。

师:也就是说,你们虽然没有很多的语言交流,但是你却对他的个性有所了解。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介绍后,我还想听听家长的互相介绍。

家长1:我想介绍一下坐在第二排欧阳刘建同学的母亲。从和她的交谈中,我感觉她是一个有爱心、有追求、有教育智慧的女性。她的儿子欧阳刘建是一个传说,之所以说是传说,是因为他非常优秀、成绩优异。我非常敬佩这位母亲。

师:陈英舟的父亲向欧阳刘建的母亲表达了敬佩之情,其他家长在交流中还有什么感受呢?

家长2:我是吴恬的母亲,在刚才的互动中我很高兴结识了夏韬的妈妈。她是一位热情、直爽的母亲,教育孩子非常用心。几年来她一直陪儿子学习绘画,如今她儿子的素描学得很好,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师:刚才几位同学与家长介绍了自己认识的伙伴,我想问一下被介绍的家长与同学,他们刚才所介绍的内容,你们是不是都对他们讲过?

生3:不是,有些内容我给他讲过,有些内容我没有说。

家长3:我前面的介绍很简单,可她介绍我时,却说得很具体,我很吃惊。

师:你们的相互介绍,有些内容是你们自己告诉对方的,有些内容你们自己没说,可是对方却从你们的神情、动作、语气中解读出来了。这说明沟通是说,是听,更是深入的解读,有时候听比说重要,而解读则比听和说更重要。

家长的苦恼――想说爱你不容易

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觉得与孩子的沟通是越来越容易了,还是越来越难了?我们做一个现场的小调查。觉得容易的家长请举手。

(无人举手)

师:无人举手,说明家长们碰到了共同的难题。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家庭教育工作的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我与家长们有同感。下面我们一同来看一位家长的来信。

(老师朗读一位苦恼家长的来信)

师:在座的家长们,这样的苦恼你们有吗?

家长1:这位家长的苦恼我全有。孩子小的时候,我还没什么感觉。自从进入初中后,我明显地感觉到他与我的话少了,他都不愿意让我检查他的作业,特别是作文,生怕我发现他的秘密。我希望我们父子之间能有一种比较融洽、顺畅的沟通状态,但这个渠道在哪里?我很困惑。

希望仍在――有效进行亲子沟通

师:家长们的苦恼,是青春期亲子沟通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孩子这一时期的身心特点有关。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可以用“矛盾”一词来概括。此时孩子的内心存在很多矛盾,如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觉得孩子不容易亲近。这一时期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呢?我们看一段视频,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播放视频春去秋来又一春片段)

师:看完这段视频,对老和尚教育小和尚所采用的沟通方式,大家想说什么?

生1:老和尚用了角色互换的沟通方式,让小和尚体会被他虐待的小动物的痛苦,从而让小和尚明白关爱生命的道理。

师:这样的沟通方式,你的父母采用过吗?

生1:我妈曾经用过这种方式。我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表现不好,无论父母怎么骂都不见效,后来我妈妈就和我互换角色,让我做一天家长,她做一天小孩,让我体会家长的不容易。

师:问一下你的母亲,您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来教育儿子的?

家长1:我们对儿子采用了各种方法都不见效后,我决定和他互换一下角色,让他感受一下家长的辛苦。他做父亲,我做孩子,我模仿他的一些行为,让他处理问题。他开始觉得很有趣,可是后来随着问题越来越多,他觉得有些辛苦了,更后游戏还没结束,他就要求停止了。我觉得通过这样的角色互换,他开始理解了我们父母的不容易,变得懂事了许多,学习态度也有了很大转变。

师:我很想知道孩子“撞墙”之后是什么样的感受。

生2: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撞墙”比别人多很多,虽然当时很难过,甚至有些恨妈妈,但是我渐渐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也知道了怎样可以不再“撞墙”。通过这种让我亲身体验的方式,我更理解妈妈,更明白事理了,谢谢妈妈!

家长3:我平时教育孩子经常是给孩子讲道理,可是效果不好,看了这个视频,我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孩子本身没有体验,就是道理讲得再深刻,他们还是不能理解。今后我会少讲多做,给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

师:谢谢!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除了用语言与孩子交流外,还可以用体验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对问题有所认识、感悟和理解。实践出真知,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游戏,进一步感悟亲子沟通的奥妙。

(通过游戏让家长与孩子感悟亲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孩子们戴上眼罩,在家长的引导下通过障,到达目的地)

师:请交换角色,家长戴上眼罩,孩子指引家长走。

(家长戴上眼罩,在孩子的引导下通过障,到达目的地)

师:做完了游戏,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妈妈在走的过程别依赖我,我说怎么走,她就怎么走。

师:你们走得很顺利,碰到妈妈走得不对的时候你怎么做呢?

生1:我就多说几次行走的方法,有时候还出手帮她。

师:请你妈妈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这位家长谈了自己在盲行三个阶段的不同感受,这些感受对我们的亲子沟通有什么启示呢?

生1:我觉得父母与我沟通的时候,更好是采用种方法,在告诉我方法的同时更好能有具体的指导,这样我会更明白。

生2:我觉得第二种方法也不错,父母说的少,做的多,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为人处事的道理。

家长2:我感觉当我引导儿子的时候,儿子很信任我,但是当儿子引导我的时候,我却不太信任儿子,也许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是因此而产生的吧。

家长3:在游戏过程中,虽然有些忐忑,但我不担心,我想这是因为信任对方的缘故吧。

家长4:我的感觉也差不多,但是我想再补充一点,我相信儿子不完全是因为信任,还有默契。因为在生活中,我会花很多时间陪儿子,所以彼此之间已经有了默契。可以说,默契与理解使我与儿子相处起来很融洽。

师:信任、理解是亲子沟通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吗?

生3:我觉得还有耐心。在游戏过程中,妈妈非常耐心地告诉我如何走,有时候她会说很多次,直到我明白为止。我想如果妈妈平时也能这样与我沟通,我们之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矛盾了。

师:有道理,我们来听听你妈妈的想法。

家长5:我是一个脾气急躁的人,有时看儿子做事做不好,就会批评他,有时候还会动手。这个游戏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想,与孩子沟通除了耐心外,尊重也很重要,只有尊重孩子,才会对孩子有耐心。

师:通过大家的交谈,我觉得亲子沟通中需要信任、鼓励、宽容、理解、耐心等,这是我们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前面的讨论让我们收获良多,那么碰到具体问题我们怎么处理呢?我出道题考考大家。

(两位学生表演亲子沟通小品)

师:大家觉得这对父子在沟通上有什么问题?

生1:我觉得这个爸爸很不尊重孩子,不仅用审问的口气问孩子的成绩,而且贬低孩子,这样让孩子很难受。

生2:我觉得这位父亲教育孩子缺少耐心,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

家长1:刚才这个小品的表演者之一是我的儿子,他们表演的这一幕在我们家经常出现。这个小品让我想到了许多,回去后我一定与孩子的父亲好好交流。

家长2:这个小品让我明白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如果做家长的只关注成绩,会让亲子沟通陷入死胡同。如果我们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感受、情绪,相信他们会乐意与我们沟通。

第5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关键词:亲子沟通;留守儿童;安全感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出现。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教育问题日益严重,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其中包括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的丰富内涵。离开了农民,新农村就无从谈起,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谓培育新农民,就是要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今天的留守儿童是明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关注留守儿童的今天就是关注新农村建设的未来。

安全感是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化研究理论认为,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更持久、更核心的一种家庭关系。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到儿童将来对社会关系的期望与反应,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抚慰感。因为父母常年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无疑会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二、概念的界定

,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界定的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而留守在家,由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的小于16岁的孩子。本文调查的留守儿童主要处于8岁-16岁的年龄阶段。

第二,亲子沟通。亲子沟通指的是父母与子女彼此之间相互情感、交流意见及表达需求的行为。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将会影响到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道德判断的形成,以及儿童的学业成绩、心理问题。亲子沟通技巧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开放式沟通:亲子之间积极正向的沟通技巧,例如,倾听、尊重、同理、支持等。二是问题式沟通:亲子之间不能彼此的情感,多运用副向的沟通技巧,例如,批评、束缚、不支持对方的沟通方式。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及良性亲子互动模式的建立,在亲子沟通中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有更好的自我认同感及心理安全感,而与父母沟通不良的孩子更容易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那么,亲子沟通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感的影响情况如何呢?结果如下。

我们将亲子沟通频率与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交互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在亲子沟通频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我们将亲子沟通方式与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交互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在亲子沟通方式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别(P

五、对策思考

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更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存在,其亲子之间的沟通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沟通的非面对面性等特点,父母无法给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合理的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正确认识角色规范。父母作为承担子女养育责任的社会成员,除了保证孩子所需的物质条件之外,还要给与孩子教育、亲情与心理上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更多地考虑到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则重视不够。父母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进亲子沟通与交流、促进亲子之间的理解与信任。良好的亲子沟通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第二,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行为发展影响较大,但是如果父母由一方在家,则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各方面都相对要小一些。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更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存在与完整。而且,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母亲更好不要外出,在初中阶段父亲更好不要外出。如果一定要外出,就要加强亲子沟通。

参考文献:

1、卢会醒,张晓雪。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安全感相关问题的研究[J]。时代教育,2008(7)。

2、李骊。友谊质量、师生关系对初中农村儿童心理安全感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8(5)。

3、曹中平,杨元花。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影响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7)。

4、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

5、雷雳等。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2001(6)。

第6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一、青少年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一)亲子沟通方式不当

首先,说教多,倾听少。许多父母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大半家长和子女交谈时都以家长自居,只顾自己畅所欲言,忽略子女的感受。其次,批评多,表扬少。子女在成长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当子女犯错误时,还没等他说明具体情况,父母就不分青红皂白,一概用严厉的惩罚处之。而当子女在学习上有了进步或者好的行为表现父母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动于衷。这种多批评、少表扬的沟通方式,已严重影响到子女的身心发展。

(二)亲子沟通内容狭窄

亲子之间在谈话内容上相对是比较狭窄的,父母仍然是以教导子女的行为处事为主,对于生理问题、与异性的交往问题以及喝酒、吸毒等敏感问题很少涉及。对于学生早恋问题,许多家长更是无计可施。

(三)亲子沟通时间缺少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心理特征上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渴望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同父母交流思想感情,不愿受到父母的忽视和压制,因而大多数的青少年乐于和同龄人交谈,而不愿意同父母谈心;再者,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两代人之间,代沟差异的日益明显,青少年存在着同父母沟通理解上的、观念认识偏差上的障碍。

(四)亲子沟通时机不当

一些家长面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忽略了与子女的沟通。即使与子女沟通,许多家长也不懂得把握和子女交谈的时机。

二、解决措施及效果

由于以上原因所造成的青少年学生存在厌学、吸烟甚至暴力等问题在班级里屡屡出现,以前每每遇上这样的事,我一方面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一方面给家长打电话通知家长。可是后来我发现,简单的通知家长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引起了大多数学生对我的不满与敌视。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摸索,我终于明白,虽然我的初衷是希望家长能够与老师一起教育好学生,但实际上大多数家长遇上这种事往往都失去理智,对孩子并非耐心开导,而是非打即骂,非但没有在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引发对家长及老师的敌视情绪,使得学生即使承认错误也只是口头应付,甚至使有些学生在遭遇家长打骂时离家出走,引起更严重的问题。对此,我苦思冥想,力争找到一条解决学校与家庭共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出。

(一)转变观念,平等相处,提高父母素质,改善沟通方式

(二)丰富沟通内容,增进理解

父母在与子女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应当抛弃居高临下的态度,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等。与此同时,父母应学会耐心倾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许多事情、体验的许多情感,父母或许觉得不“稀奇”,甚至觉得幼稚、乏味,但如果因此不愿意耐心倾听,就会影响亲子关系。

(三)亲子共同活动,增加沟通时间

父母应与子女共同活动,共享欢乐,增进亲子感情。父母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子女在一起。因为沟通交流是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础,而只有建立在理解信任基础上的亲子关系才可能是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理性控制情绪,把握沟通时机

第7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持续不断的爱的陪伴,而更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亲子沟通。良好而有效的亲子沟通,能使亲子间的感情更为融洽,也更有利于宝宝的成长。爸妈如何与宝宝保持良好的沟通呢?有些技巧会帮助您哦!

亲子沟通的3重境界

有专家认为亲子沟通有3境界:

境界:蹲下来跟宝宝说话。

因为只有“蹲下来”,才能更清楚地听到宝宝说的每一句话,才能更好地看到他的表情、做出准确的回应,同时也能让宝宝感觉到自己和父母之间是平等的。虽然“蹲下来”只是一个肢体动作,但它反映出的是一种对宝宝真正的尊重,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是父母教育理念的一种转变。

第二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现实生活中,大人们也总会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如:被领导批评、被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些不愉快会使我们心烦气燥或者神情抑郁。同样,当着别的小朋友的面批评宝宝,或者强迫宝宝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宝宝也会不高兴、郁闷。因此,爸妈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换位思考在人际沟通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的深含义就是理解。

这三境界,其实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熟知的,但是,在进行亲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往往因为血缘关系而不自觉地忽略了这些常用的沟通方式。如果把亲子关系看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用尊重、信任、理解的心态来对待宝宝,那么亲子沟通就会顺畅很多。

亲子良性沟通三关键

要形成良好的亲子沟通,以下几点很重要。

Keys1:明确沟通的内容

1沟通不等同于一般的聊天。聊天相对随意,也不用挑选话题、内容。常听到家长问宝宝:“今天幼儿园吃的什么午点啊?”“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你啊?”等等。而沟通应该是有一定主题和内容的,比如:老师和家长反映宝宝在幼儿园不太合群或者活动中注意力不能集中,那家长就应该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宝宝进行沟通,以改变这种状况。

2关注宝宝的喜好,增强沟通的效果。父母有父母的喜好,宝宝有宝宝的喜好,如果父母能主动了解关注宝宝的喜好,并适时加入到与宝宝的沟通中,如:他喜欢吃的甜品,爱看的动画片,喜欢玩的玩具,喜欢听的故事等等,对于促进亲子间的关系、改善宝宝的行为模式会有很大的帮助。

Keys2: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和场合

有许多父母喜欢选择在接送宝宝的上、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宝宝晚上临睡觉前等时机和宝宝交流沟通,然而,这些时间和场合都不是合适的亲子沟通时机。接送宝宝的上,或开车或坐车或走,要么需要集中注意力,要么周围环境比较嘈杂,都不利于交流;在宝宝吃饭的时候和他沟通,与幼儿园要求的专心吃饭原则相违背,不利于宝宝好习惯的养成;睡觉前,宝宝的情绪应该是愉悦的,相对平静的,这个时间交流不利于宝宝的睡眠。

爸妈应该抽出一个相对集中和固定的时间与宝宝沟通。比如:每天晚上陪宝宝一起玩游戏、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是每个周末陪宝宝一起运动、散步的时候……因为“专时专用”时间长了,既能在父母和宝宝之间形成一个良好沟通的习惯,又能让宝宝觉得父母对他足够尊重和重视,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

Keys3:学习沟通方法和技巧

1认真专注地倾听宝宝说话,而且更好是“立刻”。

因为当宝宝主动与你沟通时,你一边看电视剧或者一边看报纸一边听,一次、两次、三次,你就会传递给宝宝这样一个信息:我的妈妈或爸爸并不太在意我说的是什么。试想一下如果你不关注别人说的什么,那么他为什么要关注你说了什么呢?久而久之,他们便会慢慢地失去和你沟通的兴趣。因此,在宝宝和你谈话时,你不能分散注意力,要专注,如果还能够及时提问,那么效果会更好。因为宝宝会觉得他受到了关注,还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2设身处地站在宝宝的立场,体会他们的感受。

当宝宝和您讲述在幼儿园里的不开心时,即使在您听来似乎是很幼稚的理由,也不要简单地认为没什么,而是要站在宝宝的角度,这样才会更好地理解宝宝的感受。毕竟他们也不想幼稚,不想犯错,不想打碎花瓶……有些时候实在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限。

3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示对宝宝的关注,对宝宝说的话有兴趣。

比如:爸妈看着他的眼睛,或者是拍拍他的肩膀,或者停下手里正在做的事,或者蹲下身子,保持和宝宝的眼神接触是平视的,等等。这些表情和肢体语言都传达着:爸妈在关注宝宝,认真倾听宝宝的谈话。这种信息会鼓励宝宝继续说下去。

4与宝宝沟通时不要用贬低宝宝的话。

宝宝的世界与想法和大人是不同的,尤其当宝宝很认真地告诉你什么时,你轻蔑或不相信的态度只会伤害宝宝,甚至让宝宝以后也不会再跟你谈了。严重者还会对宝宝自信心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而童年形成的自我价值将会延续到成年的发展,从小缺乏自信心,将会使宝宝的人格无法朝向健康而完整的方向发展。

5沟通中停止喋喋不休的说教和“和尚念经般”的重复。

沟通不是说教,父母不要总是在沟通的同时不忘说教。纽约一所的家庭教育专家多瑞恩・米勒这样说,“在学校和家里,学龄期的宝宝们都已经厌倦了集中注意力去听你对他的谆谆教导,他们更愿意自己决定该听些什么”。所以父母在与宝宝沟通时要仔细思考该如何把你要传递的信息传递给他,从而避免你们之间的无效交流,也防止宝宝对你的话“置若罔闻”。

再喜欢吃的东西,总吃也会腻,所以父母在沟通中还要减少重复。不停地重复同样的话,只会增加宝宝的厌烦,让宝宝习惯于直到你说到一定的遍数时才对你的话有所回应。所以,即使同样的话,也要改变所用的语气、文字和说话时的态度,只有这样,宝宝才会有可能愿意听你说的话,并且按照你的话去做。

6沟通中父母主动自己的感受。

全家一起到外面吃饭回来,一起逛街归来,一起游玩回来……父母不妨主动与宝宝自己的心情、感受以及对事情的看法,这样宝宝当然也就比较容易毫无拘束地说出他的心里话,向你诉说他的心情、感受与看法。

第8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同伴;性话题沟通

同伴沟通是指同龄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同伴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中学生时期,由于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性教育过程中发生角色失灵现象,同辈群体在此时期比父母更有影响力。同伴之间的性话题沟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对象和方法

方法:采用自编中学生同伴性话题沟通问卷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正式问卷共发出了600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再根据测谎题去掉废卷(4道测谎题有三道答错则认为其问卷作废),剩余445份有效问卷。

二、结果

(一)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及各维度的特点

1、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特点及各维度的总体特征

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特点在总量表及各维度的总体测试结果显示: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在各维度上的沟通得分依次为:沟通状况沟通态度沟通内容沟通动机,其中沟通状况维度均数更高,而沟通动机维度的均数水平要明显低于其他几个维度的均数水平。

2、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及各维度的方差分析结果

(三)中学生同伴性话题沟通在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上结果与分析

1、不同性质学校的中学生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及各维度的总体测试结果

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方面,普通中学的学生在总体沟通上的平均分均要高于职业中学的学生,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3、 3593、 259、F=2.069)。在各个维度上存在的差异相同,都表现为普通中学的学生在具体维度上的沟通水平均高于职业中学的学生,并且在沟通内容和沟通状况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学生在沟通内容维度与沟通状况维度上的差异

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生在沟通内容维度与沟通状况维度上表现出极显著的学校差异,因此采用多重比较法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普通中学的中学生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内容维度(F=5、 741)与沟通状况维度(F=6.440)上均显著好于职业中学的中学生。

(四)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在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上的存在的差异分析

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上及在沟通内容、沟通状况和沟通态度维度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为:在沟通内容、沟通状况及总体沟通上,父亲学历为及以上的中学生沟通要好于学历为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而父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沟通态度维度上也存在的差异为: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及以上学历的中学生在沟通态度上明显好于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学历的中学生,而与另外2个受教育水平差异不显著。

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上及在沟通内容、沟通状况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为:在沟通状况及总体沟通上,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及以上学历的中学生在沟通上明显好于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学历和小学及以下的中学生,而与母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沟通内容维度上也存在的差异为:母亲学历为及以上和高中的中学生沟通均要好于学历为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而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及以上与高中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论

第9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 G610 〔文献标识码〕 A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搞好亲子关系,做好有效的亲子沟通,对幼儿早期性格的形成、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幼儿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按照我国多数的家庭情况,这种关系被扩展为所有与幼儿密切接触的人――即看护人与幼儿之间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幼儿早期性格、各种能力习惯为目标,以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强调父母和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

二、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能增进亲子沟通,促使子女心理健康。那么,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呢?

1、 自身的提高。幼儿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幼儿的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为人父人母,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的修养。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会影响亲子的关系,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更倾向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待子女,理性地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很少粗暴地对待幼儿。所以,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2、转变态度。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父母对幼儿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务必导致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家长说话做事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想,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尊重和信任。父母和幼儿是两个个体,两者有不同的思维,父母一般是强势思维,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幼儿。

3、亲子沟通。要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建议每周沟通两到三次,每次沟通一至两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十五分钟和幼儿说说当天的事情,说说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心事是十分必要的。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沟通时,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幼儿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从而形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亲子游戏

为了消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膜,有效地增进亲子沟通,还可以尝试做一些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是亲子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0岁到5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的,不但可以促进幼儿身体成长,而且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的情绪。亲子游戏是教育幼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人和幼儿的一种交往方式,有助于亲子沟通,密切亲子关系。

1、家长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遵守游戏规则,不要耍赖。玩完了要自己收拾玩具,物归原处;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不能没完没了地玩,更不能玩得忘了吃饭和睡觉。

2、家长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游戏。如三四岁的幼儿离不开玩具,家长选择玩具要考虑到其教育意义与艺术性。可以让幼儿自造玩具和自找玩具,这样有助于发挥幼儿的智力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高效亲子沟通篇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玉林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共214人,共发放214份调查问卷,共回收214份。有效问卷142份,其中男生65人,女生77人。

2.研究方法

二、结果分析

2.不同家庭结构的亲子沟通状况

3.父母文化水平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水平分别为“没上过学”“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和“文化”五种情况。

父母文化水平的亲子沟通水平的方差分析表如表1所示。

4.父母不同态度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父母对青少年的态度分为“非常差”“比较差”“一般”“比较好”和“非常好”五种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都“比较好”或“非常好”。

父母不同态度的亲子沟通水平的方差分析表如表2所示。

高效亲子沟通篇2

关键词 亲子沟通;对话定向;服从定向;沟通能力

分类 B844

亲子沟通指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它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具体形式和重要途径,成为一个被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所共同关注的主题。早期的亲子沟通研究不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而仅作为传播学中一个应用在家庭成员身上的研究主题。因此,早期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专门界定,通常采用行为科学中对人类沟通的一般定义,认为沟通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以传递感受、态度、实事、信念和想法为特征的社会互动过程。亲子沟通研究中更常使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两种:量表或问卷法、观察法。其中,采用量表或问卷进行的研究通过自陈量表考察被试在某些沟通测量指标上的得分,研究者据此概括出被试家庭中稳定的、抽象的沟通特征和模式。而采用观察法进行的研究则通过对若干亲子沟通过程的观察,归纳出核心的研究变量来描述亲子沟通的一般模式(Dailey,2008)。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在探究亲子沟通的稳定沟通模式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状况。

1 亲子沟通研究中测量方法的使用与发展

尽管如此,这一量表仍被国内外致力于亲子沟通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广泛采用。根据对话和服从定向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低还可将家庭沟通划分为4种类型:高对话一低服从型、高对话。高服从型、低对话一高服从型和低对话,低服从型。这种清晰的“两维度四类型”的分析模式也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青睐,让这一工具广泛传播。而且,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两种定向的沟通模式能有效区分和预测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认知复杂性(Koestcn & Anderson,2004);同时,4种亲子沟通类型的儿童在亲子冲突解决策略(Shearman & Dumlao,2008)和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上(Vashchenko,Lambidoni, & Brody,2007)存在显著差异。

除了以上两个理论观点明确、测量工具结构较清晰的亲子沟通量表之外,还有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所需编制了其他一些测量工具。例如。Lucchctti和他的同事(Lucchetti,Powers, & Love,2002)编制了亲子沟通理解量表(Child-Parent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Scale,C-PCA),侧重考察亲子关系在沟通中的表现;McCarty和Doyle(2001)编制了亲子沟通量表(Parent-ChildCommunication Scale)在亲子沟通总体状况之外专门加入测量儿童沟通行为的项目。但是,这些工具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工具的编制和使用大都就事论事,缺乏深刻的理论思考,未能提出专门的理论观点或找到相应的理论基础。例如,McCarty和Doyle(2001)仅提供了量表的测量常

模资料,还未针对量表背后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框架建设进行介绍和说明。这可能导致工具所使用概念(如“交流开放性”“交流技巧”“情感表达”)和测量维度都因缺乏专门界定和说明而被误解、误用,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这些测量工具的传播和推广。

采用测量方法进行亲子沟通研究的研究者中,另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以家庭功能研究著称的Olson及其同事。Olson以其家庭功能理论为基础先后编制了两个与亲子沟通有关的测量工具(Galvin,Bylund, & Bromine,2004)。虽然Olson的家庭沟通理论明确提出沟通是家庭实现其各种功能的途径,也是提升其家庭功能的核心但是他并未在理论上详细界定亲子沟通的结构和特征。这为其工具编制带来一定困难。果然。Olson所编制的个测量工具:父母一青少年沟通量表(the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Scale,PACS)在后来的应用中就出现了测量维度难以区分、测量内容含糊不清的问题。

综上所述,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表现出一些独特优势,如其通常采用的被试自评方式能够帮助研究者迅速把握亲子沟通中抽象的、稳定的特征和模式;再如,各种测量工具从沟通模式、沟通能力等不同角度描述亲子沟通状况,丰富了我们对亲子沟通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也表现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如专门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缺失,导致测量工具缺乏理论支持;目前研究主要关注沟通中的服从性和开放性,缺乏对其他重要沟通模式的考察:由于缺乏理论背景和相应概念体系,目前测量研究中测量次(关系模式面、个体能力面等)混乱。鉴于此,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观察法直接收集、分析原始的亲子沟通过程,希望能从中抽取并概括出更丰富的、更有代表性的沟通模式。

2 亲子沟通研究中观察法的使用与发展

在亲子沟通研究中,观察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临床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领域中。两个领域的研究者都关心亲子沟通过程,并能从丰富的沟通行为和复杂的沟通现象中抽象、概括出相对稳定的沟通模式。但是两者在对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分析维度,同时,两者对观察中所设定的沟通任务的看法也有一定差异。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观察法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2.1 观察资料的分析维度

采用观察法进行亲子沟通研究时,研究者通常设置一些任务情境以展示亲子沟通过程。研究者们常用的实验任务有三类:认知任务、社会性任务和自由活动。其中,采用认知任务作为沟通背景的研究通常选择对儿童被试而言较为复杂的任务,或者是在规定时间内儿童不可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如复杂的折纸任务(Barrett et al。,2005)、迷宫找捷径任务(Dumas & LaFreniere,

家庭中的自由活动被认为更真实,因此也被用来作为亲子沟通的分析背景,如考察母亲与害羞程度不同的幼儿之间的自由沟通(van Ingen,Moore, & Fuemmeler,2008)。但是,自由沟通由于无法控制亲子沟通内容和难度,可能给沟通行为评价和比较带来困难。此外,自由沟通普遍缺少压力刺激,不能体现亲子沟通的深模式和动力特征(Granic & Lamey,2002),而这些特征可能正是我们所关心的、导致儿童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由于以上这些原因,自由活动任务在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中较少使用。

3 测量与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应用与发展状况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的亲子沟通研究在理论建构、测量工具建设和观察资料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1 测量研究普遍缺乏理论依据

另外,由于缺乏明确、统一的理论基础,现有的各种沟通模式的理论构想(主要是对测量工具的说明)、所使用概念体系不尽相同。这导致相应测量工具中出现使用不同概念称谓同一特征,或者使用同一概念测量不同内容的情况。例如,上文中McCarty和Doyle(2001)的“亲子沟通”既指父母沟通开放性这类沟通模式特征,也包括父母或儿童的沟通行为特征。这些表现在测量工具中的问题很多都与理论建构有关。我们认为这是影响亲子沟通领域研究继续深入开展的关键问题。

采用测量方法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中,主流测量工具及其相应的理论说明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抽象沟通模式的有效手段和合理的解释框架,但这些工具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各种沟通模式的理论构想、量表维度界定都不尽相同,但在实证研究中却经常被相提并论,进行直接比较。从前面的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的亲子沟通测量工具基本可以分为三类:(1)对个体沟通能力的测量(如Olson的家庭成员沟通能力量表);(2)对沟通模式或关系的测量(如McLeod和Chaffee编制的沟通工具,以及Ritchie和Fitzpatrick的修订工具);(3)两者同时测量(如McCarty和Doyle的家庭沟通测量工具)。显然,有些工具测量的是沟通的不同方面,但在实证研究中却会出现将不同类型工具得到的结果互相比较,或者将测量不同方面的项目合成一个总分作为亲子沟通模式测量指标的现象(Lucehetti et al。,2002;McCarty & Doyle,2001)。

此外,这些工具大多存在明显的方法论缺陷:缺乏对沟通目标和具体行为特征的区分。通常,沟通是有目的的,或者旨在解决某个问题(如父母和孩子讨论如何改进学习),或者通过沟通增进双方的关系或确保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特定地位(如父母显示自己对孩子拥有权威)。而沟通行为特征则是亲子之间典型的沟通行为特点,它可以是习惯化而无意识的行为,也可以是为达成特定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识的做法。现有的量表要么是将沟通目标与具体行为(达成目的的手段)特征混为一谈,要么只是测定某个方面,缺乏方法论面的思考。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已严重阻碍了测量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有效应用。

3.3 观察资料分析维度界定不清晰

采用观察法进行的亲子沟通研究中,“温情”和“控制”维度是应用更广泛的沟通行为分析维度(DiBartolo & Helt,2007)。虽然这两个维度在理论界定上较为成熟、统一,但是在实证研究面却出现操作定义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同一概念在不同研究中含义不同,这为研究结果的比较和整合带来困难。

在观察研究中,研究者用来测量“控制”的指

标包括敌意策略、打断、过度保护、关系退缩、命令、语言或行为垄断、过分溺爱以及在认知任务中接触儿童的游戏材料或给予太多提示(Rubin et al。,2001)。显然,其中的许多行为是不同性质的,应该划归不同类型,但在观察研究中却被视为对同一变量的测量。同样的问题在“温情”概念上也存在。许多不同质的行为被作为温情的操作定义,如低温情指退缩行为、不关心、拒绝,同时也指批评和消极行为。这就导致同样是温情得分低的父母可能是对孩子漠不关心的,也可能是对孩子有敌意的,但这两种类型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却根本不同。除此之外,温情和控制两个概念在实证研究中还存在很大交叠。例如,Rubin等人(2001)用“过分热切关注”作为控制的形式,而其中却包含了明显的温情成分:Greco和Morris(2002)在其研究中将明显的“退缩”归为低温情,而这可能被其他研究者评为低控制。

3.4 观察资料分析中的还原论倾向

还原论思想在亲子沟通的观察研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个是将连贯的亲子沟通过程肢解为单个的行为元素;另一方面指对亲子沟通行为进行“去背景”的分析,将亲子沟通行为与其发生的具体任务背景剥离开来。下面将分别论述这两种情况。

第二个方面,在肢解沟通过程时,研究者无意中剔除了行为发生的背景信息,也消解了观察法相对于测量法而言较强的即时性和生态化优势。而且,行为对背景有天然的依赖性,那种将亲子沟通行为与其赖以发生的具体背景剥离开来的分析方法可能带来对沟通行为界定和解释的偏差。例如,Rubin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父母在亲子自由活动和认知任务两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表现出的沟通行为不同;Tenebaum和Callanan(2008)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在博物馆和在家庭两种环境中与儿童进行科学问题沟通时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沟通深度也不同。这表明,只有结合亲子沟通发生的背景才能准确判断父母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5 对儿童沟通行为的普遍忽略

4 测量和观察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测量和观察两种方法在亲子沟通研究中应用的状况及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亲子沟通理论模型的建构、测量工具建设、观察资料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改进和突破。

上文中谈到的许多问题本质上都源于这一领域缺乏建构良好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例如,观察资料分析中核心概念界定不清和操作定义混淆的问题意味着那些在理论上被确立的维度可能缺乏生态效度,不能有效地描述真实的亲子沟通,所以我们在指出具体研究的不足时也应当反思一下亲子沟通理论建设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同样,测量工具存在的测量内容和方法论等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一个概念体系明晰、观点明确的理论模型提供依据。而且,建构良好的亲子沟通理论模型能够为两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两类研究结果的交流提供平台,有利于亲子沟通这一研究领域的整体推进。更近,国外一些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着手就亲子沟通研究内容、相应理论框架等问题进行研究(Edwards & Graham,2009;Vries,Bakker-Pieper,Siberg, & Vlug,2009)。例如,Edwards和Graham(2009)试图突破以往服从定向、对话定向的二维沟通模式,发现其他有意义的沟通模式,于是提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内隐的亲子沟通理论,这个沟通理论会影响个体在亲子沟通中对交流信息的编码和解读;Vries等人(2009)则通过多项词汇研究,归纳出清晰性、反应性、支持性等七个衡量亲子沟通能力的维度,并用实验证明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沟通能力的评价维度不同。这些结果都为今后的亲子沟通理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

高效亲子沟通篇3

【关键词】亲子关系;亲子沟通素养;语用策略

【中图分类】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004-4604(2012)06-0035-04

一、研究背景

亲子沟通是亲子关系的重要内容,它是家长与子女交换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等以达到相互了解、信任与共同成长的过程(刘宁等,2005)。本研究通过调查“家长对亲子沟通的态度”“家长获取亲子沟通知识的渠道”和“亲子沟通的具体实践”等,了解当前亲子沟通的现状,并提出若干促进亲子沟通有效性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以杭州地区6所幼儿园3~6岁儿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95份,回收有效问卷494份。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

男性,31%;女性,69%。

2、家长年龄

小于30岁,4%;30~35岁,47.9%;35~40岁,37%;大于40岁,9.5%;未填,1.6%。

3、家长受教育情况

小学毕业,0.8%;初中毕业,14.5%;高中毕业,21.7%;本科毕业,56.6%;硕士研究生毕业,5.7%;博士研究生毕业,0.6%。

5、儿童班级分布

小班,26.3%;中班,25.7%;大班,48%。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对亲子沟通的认识及态度

(1)对亲子关系的自我评价

当问及“您觉得自己目前的亲子关系如何”时,回答“很满意”的占38.7%;回答“满意”的占58.8%;回答“不满意”的占2.5%;无人回答“很不满意”。这说明大部分家长对自己目前的亲子关系评价良好。

(2)对亲子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当问及“您认为亲子沟通是否重要”时,回答“很重要”的占66.3%;回答“重要”的占33.7%;无人认为“不重要”。

根据OLSON的家庭功能曲线理论,沟通是影响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成员通过沟通来表达亲密的情感,提高亲密度;也通过沟通来面对和处理有关问题,〔4〕提高家庭成员应对外部事件的适应性。上述数据说明家长对亲子沟通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而正确的认识,这对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大有裨益。

(3)亲子沟通对孩子的影响

亲子沟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和智能,早期的亲子沟通为儿童认识世界创造了条件。二是情绪和情感,家长对儿童情感发展具有引导作用。三是人格和品性,家长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影响儿童。〔5〕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家长更关注亲子沟通对儿童发展的后两种影响。

2.亲子沟通知识的获取情况

家长的亲子沟通素养包含亲子沟通的相关知识、态度和实践能力三部分内容。其中,相关知识是家长具备亲子沟通素养的基础。

调查显示,家长主要通过“向亲友、同事讨教”“看书”“观看教育类电视节目”等渠道获取相关的亲子沟通知识,详见图1、

进一步访谈得知,有些家长认为有的育儿书籍专注性很强,但可操作性较差;而有的可操作性很强,又似乎缺乏坚实的专注依据,因此面对具体问题时他们更愿意选择向亲友、同事讨教经验。

3.亲子沟通的具体实践

(1)3~6岁儿童家庭亲子沟通的基本情况

沟通时间、主动沟通的意识和平等沟通的态度,是影响亲子沟通质量的重要因素。

高效亲子沟通篇4

关键词:钥匙儿童;亲子沟通;家校合作

一、“钥匙儿童”问题的产生与现状

“钥匙儿童”顾名思义是脖子上经常挂着钥匙的儿童,他们一般十来岁,生活在城,因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学习进修或经营公司等,他们被留守在家,或是被寄托给亲戚、祖辈、祖辈,成为有别于农村留守孩子的一个群体。

如今,这些“钥匙儿童”面临的环境远不如农村淳朴,他们生活的城中存在很多诱惑,比如网吧和各种游戏厅等,孩子自控能力差,很容易沉迷其中。虽然生活条件相对于农村要好些,却往往更加脆弱,对情感需求更强烈。

于是,一种全新的孤单形态被嵌进“钥匙儿童”这个名词当中――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放学之后,面对的是一个空荡荡的家。大部分父母在外头工作了一整天,更多是回家煮一餐饭,做一做家务,就已经身心俱疲。

“钥匙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频率低,时间短,主动性不强。可能主要与“钥匙儿童”家长的工作生活状态有关。作为“钥匙儿童”的父母不是不关注自己的孩子,而是迫于无奈,没有精力与能力。

二、解决“钥匙儿童”问题的重要性

“钥匙儿童”所受家庭教育的好坏是反映流动人口融入城社会和进步成果的重要标尺,也是城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来看,解决好“钥匙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钥匙儿童”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外来务工家庭的稳定和城社会的稳定。

三、有效亲子沟通的作用

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观点、思想、情感和态度,以达到相互了解和理解的互动状态和结果。[1]近年来,在亲子关系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开始关注家庭系统和亲子双向关系的变化,亲子沟通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2]

由于“钥匙儿童”每天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为了能在更短的时间体现出更好的亲子沟通效果,我们更注重有效的亲子沟通,以保证亲子沟通的质量。

四、学校如何引导有效的亲子沟通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使“钥匙儿童”更好地适应城生活,有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该加强宣传,让“钥匙儿童”的家长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促进“钥匙儿童”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高效亲子沟通篇5

一、引言

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对个人将来的自主、自立、性格发展和问题行为等都有长远的影响。引导青少年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展有正面的意义。良好的亲子关系始于有效的亲子沟通,然而,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问题就变得棘手多了。处于青春后期的高中生,独立意识与叛逆心理较为明显,即便孩子们内心懂得父母的含辛茹苦,知道“我们爱你,一切都是为你好”是父母的肺腑之言,但仍然抵挡不住两代人之间由于价值观念的冲突所引发的“唇枪舌剑”。“我是如此地爱你,你也是如此地爱我,但我们却在彼此伤害”,显然,“爱你在心伤你在口”,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当先从良好的亲子沟通开始。俗语说,没有天生的沟通大师,每个孩子与父母都需要学习亲子沟通的艺术。

二、案例研究的过程

无论是心理健康课还是德育班会课,探讨亲子相处之道的内容尤为常见,而且大多是沿袭一个套,即教师设计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讨论或进行角色扮演,更后提炼出若干条亲子相处原则或技巧。比如,笔者的一节亲子辅导课,在次教学实践中,也按照老套设计了以下情景。

情景一

母:“你野到哪里去了?都过了10点半了,你说好9点之前一定回来,你这个人根本就无法让人信任!”

子:“噢,我刚跨进家门,你也不管我浑身湿透了,也不给我解释的机会,有你这样做母亲的吗?”

母:“你竟然这样跟我说话?你从来只知道关心自己,从不关心别人的感受。我为了什么?还不都是为了你?而你,却自私得要命!”

子:“你才自私呢,不分青红皂白开口就骂,你才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从不为我着想!”

母:“好了,好了,你不要再说了。我规定你以后晚上不准和同学出去,任何时候都不行!”

情景二

母:“你野到哪里去了?都过了10点半了,你说好9点之前一定回来,你这个人根本就无法让人信任!”

子:“能让我有个解释的机会吗?”

母:“你会有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子:“今天真是很糟糕,汽车抛锚,我们必须走到下一站等车。可是这条线的车特别少。我想打电话回来,附近的公用电话又坏了。我急得不得了,可一点办法也没有。我真抱歉让你这样担心。对不起,妈妈。”

母:“好了,好了,快去擦洗干净,吃点东西吧。”

小组,请角色扮演情景一,并讨论以下问题:(1)妈妈等了这么久,她的感受如何?(2)没听到妈妈责备之前,你有什么感受?你打算如何与妈妈沟通?听到妈妈的责备后,你有什么感受?用了什么方法沟通?(3)情景一中的主人公与妈妈的沟通方式你认同吗?你是否有更好的沟通方法?

第二小组,请角色扮演情景二,并讨论以下问题:(1)比较情景一和情景二的对话,说说哪一次的沟通比较有效?(2)在情景一失败的沟通中败笔在哪里?在情景二良好的沟通中亮点在哪里?(3)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进行双赢的沟通。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亲子沟通障碍的对策,两个小组题目相似中又有细微差别,正是这种细微差别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受到启发,从中发现有效沟通、解决亲子冲突的好方法。但是,这种设计也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在次教学实践的研讨课后,听课教师这样评价:情景一和情景二的设计不能太具体,具体会导致学生一些真实想法不能得到体现,生成性的东西少,应该放开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自己建构适合自己家庭的沟通模式。非常感谢这位听课教师真诚而中肯的建议!

笔者认为,真正深入人心的心理健康课,其生成远比预设重要。心理健康课面对的是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学生在课堂中的心态也是千变万化的,在没有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心理教师应尽可能地贴着学生的思走,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实地流露,而不是设定好某种套让学生循规蹈矩地往里面走。当情景设计得过于具体,学生本人的生活中并不存在类似的情景,那么所有的讨论和角色扮演将流于形式,没有真情实感,仅仅为了表演而表演,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与启发的余地。

基于以上的教学反思,笔者在第二次教学实践时对教学设计做了几乎是脱胎换骨般的改动,不仅用“实战演练”取代具体情景,还加入了“我信息”新元素,该教学设计为爱搭一座“我信息”沟通心桥已于2014年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总第260期。在实战演练活动中,每个小组写一个发生在自己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真实的冲突事件,以情景剧的形式把冲突情景呈现出来,原汁原味地呈现学生真实生活中的亲子沟通,在真实的基础上再构建和演绎解决问题的方式,所有冲突情景都没有预设,生成性的东西比较多,从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的状态,热烈讨论甚至是辩论的场景可见,在这个环节孩子们被深深地触动了,他们在共鸣的声音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实战演练的优势在于“真实”,只有来源于真实生活,更终才能回归到真实生活。不过,教师在进行实战演练之前必须先做好充足的铺垫――指导学生掌握具体有效的沟通策略,不然学生的实战演练将变成上演现场版的“亲子口水战”,没法把有效的沟通策略运用到解决冲突事件的演练中。另外,沟通策略指导要具体可操作,易模仿,不能泛泛而谈一些笼统的、模糊的沟通原则等。笔者的第二次教学实践引入了新颖实用的“我信息”沟通表达技术,学生在进行实战演练之前,首先学习何谓“我信息”,通过观看“亲子AB剧”视频反观自己在生活中与爸爸妈妈沟通的语言模式,并小组合作探究关于“我信息”表达方式的问题:

三、案例研究的启示

(一)情感体验不可缺

人的心理过程离不开情感成分的介入,离开情感体验的认知活动或行为方式不可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人格特质或价值体系。因此,任何情景的设计必须切合学生内心的需求,才能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有感而发,把积压在心里的许多困惑、压力或其他负面情绪一吐为快,引发他们对改变现状的深入讨论。次教学实践中的情景一、情景二过于具体,只有少部分体验过类似情景的学生才能被情景激活而产生情感共鸣,其他学生在这个环节则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与收获。

(二)策略指导要具体

(三)认知重构助改变

所谓“认知重构”,就是指改变团体成员原有的阻碍他们更有效行为的信念系统。中学生成长中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都与他们的认知模式有关,心理健康课若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就必须注重运用团体动力来促进团体成员打破原来令人困扰的情境,促使其以一种全新的知觉来发展和改变自己。例如,在“我信息”表达方式的实战演练中,每个小组由一位成员提供一个自己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真实冲突事件,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充分互动,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视角,协助该成员吸纳合理的想法,重新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采用的是具体的情景一、情景二,将会局限学生的思,不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生活中的真实冲突与困惑,进而不能有效地探索新的语言及行为模式。

(四)同伴互助与模仿

在实战演练环节的探究讨论和角色扮演过程中,表面上是团体协力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每位成员在给别的同学反馈意见和提出建议时,借着帮助别人的机会,自己也学习到如何帮助自己,他们在彼此身上吸收对自己有用的养分。在团队中总会出现一些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的正向的榜样形象,团队成员对榜样的语言及行为方式的接纳及模仿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力量。

四、后续研究方向

高效亲子沟通篇6

关键词:茶;亲子互动空间;茶文化;设计

当今社会,虽然教育水平在国家倡导和家长重视下不断提高,但因为各种科技因素,家长与子女的隔阂反而增大了,例如手机的出现,使得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变得极少。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亲子互动空间,应遇而生。作为亲子互动空间,对空间的需求,首要景物怡人、宽阔敞亮。“一切景语皆情语”,怡人的景色,宽阔的场地,更利于亲子间的感情流露,从而起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其次,亲子互动空间的设计需要植入相当的文化元素,以便起到无意识文教的功能。而传统茶往往囿于空间的限制,不能达到亲子互动空间对于宽阔场地的要求,而有些茶日益依赖现代化的内环境设计,也达不到文教的效果。基于此,在茶中设计亲子互动空间,不能直接生硬搬入,而要结合茶本身的功效以及亲子互动空间的需求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将现代需求与传统文化功用有机结合,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所以,笔者将立足传统茶设计,从茶的空间布局、物品摆设等探讨在茶中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望能设计出既满足现代人需求又能弘扬传统茶文化的多功能茶亲子互动空间。

1探索茶中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

随着物质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对教育的愈加重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刚需”被不断唤醒,升级,对于能到起到双面教育,力求无隔阂沟通的亲子互动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内亲子互动空间设计的位置选择中,茶无疑是其中的更佳选择。首先茶起源于盛唐集会,本身便为促进人们相互沟通、了解而设计,能有力推动亲子的互动沟通;其次,茶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内蕴深厚的茶文化,使孩子亲近茶,亲近自然,亲近文化,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作用,而家长也将从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在和谐氛围中学会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茶内的亲子互动,将起到双赢效果。笔者将立足茶文化,由茶本身的功能,结合亲子互动空间的要求,从物质到文化,由文化到教育,逐步探索茶中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

1.1茶中亲子互动空间的陈设布局设计

茶作为茶文化的物质载体,本身便是传播茶文化的重要媒介,茶透过内陈设与空间布局,往往将设计中的中式建筑风格以及其中的文化涵养传播给顾客,起到文化熏陶功能。故此,在茶中设计亲子互动空间,增强对儿童的文化熏陶,其内布局设计,不可不察。作为开放、自由、无隔阂的亲子互动空间,布局宜选择开阔敞亮,因为据心理研究数据表明,在视野开阔光线充足的地方逗留,能促进儿童的正面情绪,产生光明效应。再者,空间布局开阔敞亮,能使儿童有一种置身旷野的错觉,便像在大自然闲庭信步,同样可以促进亲子双方心情的愉快,为良好交流起到铺垫作用。所以,在明亮宽敞的茶中布置亲子互动空间是明智的选择。茶中亲子互动空间的内布局设计,针对亲子互动,首先要注重其内所体现出的色调色彩。心理研究表明,红色氛围中,人们的心情比较容易暴躁,不利于沟通;而白色的墙壁则会使沟通变得僵硬,在亲子互动中,茶绿色的色调或更为理想。其次应重视内的装饰品类型,选择恰当的装饰品,在茶里亲子互动空间的内布局中,要尽量利用文化物质载体,表现出其文化特征。例如,在茶内的亲子互动空间中,布置茶具、茶叶,与茶文化相关的书,将很好的传播茶文化,发挥其德育功能。再如在内的空间摆设上挂上与古今品茶名人有关的壁画,又因茶文化本身与安康传统文化交融并汇,所以亦可挂上各种经史诗词,使儿童置身于文化空间中,不自觉受到文化的熏陶,间接提高其素质与修养,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亲子互动空间是为了促进“亲”与“子”间的交流沟通而设计应用,这种以沟通交流为目的,以文化熏陶和不自觉教育为意义的现代内环境空间设计,对于文化意境营造的要求是近于苛刻的。而茶本身作为休闲、沟通、文教的场所,符合亲子互动空间对于意境营造的要求,因此,结合现代内设计,在现代茶中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融入茶文化元素,将使得亲子互动空间的功能更加完善。笔者认为,茶中亲子互动空间的意境营造设计,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意境营造设计中的文化元素。茶,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本身便有很强的德育功能。在亲子互动空间中,加入茶文化元素,对茶性、茶道、茶德做出得体诠释,将有益于启发儿童的正确价值观思维。现代内茶设计,往往趋向于将古典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例如将毕加索的抽象画摆在孔子像旁,起到一种文化视觉冲击效果。而在亲子互动空间中,则更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意境营造,对茶性中体现的中庸之道,茶道中体现的广博精微,茶德中的以和为贵,做出高度升华概括,以相应物质载体,表达出来,则对于亲子互动空间的意境营造设计起到升华作用。例如,茶生长在绝壁悬崖,餐风饮露,历经风雨而不倒,将茶的这种坚韧品性,加入到亲子互动空间中的意境营造设计中去,编制一册茶的童话故事放在互动空间里,能加强对儿童的文化教育,从而达到家长对儿童教育的目的。其二,在意境营造设计中的自然元素。据笔者研究,安康的传统文化是关于人与自然的文化,而茶文化,恰恰是研究人与自然的文化。所以茶内的设计,往往表现出自然、大方、朴素的特点。在优雅怡人的茶中开设亲子互动空间,更应发挥自然的特点,使亲子双方有置身大自然的愉悦感觉。茶,汲取天地灵气而长成,为大自然的禀赋,在亲子互动空间内,泡一杯清新龙井,使儿童在接近茶、接近茶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城里久违的自然气息,有利于儿童心灵的舒适舒畅,从而更有与家长交流的意愿。而具有茶特征的亲子互动空间内的木石结构设计,简约的草席,木桌,竹木,禅石,古典的门窗,将使得亲子互动空间的整个意境营造趋向典雅端庄,木材的妙用也会使得置身亲子互动空间,似乎便具有了和春天的植物一样的勃勃生机。这种环境下,家长也会在大自然中忘却工作上的压力,更能以心平气和地姿态与儿童交谈,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达到亲子互动空间,不仅是教育子女,也是子女教育父母怎么理解孩童的世界的双方面教育目的。综上所述,茶中的亲子互动空间设计,应利用茶本身的优势,从内空间布局以及陈设等物质面,逐步深入研究到内空间的意境营造设计面,从而完美地达到亲子互动空间对于沟通交流和文化教育的要求。在满足现代子女教育的同时,也对弘扬茶文化起到良好的侧面推进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2结束语

学校里,家庭中,青少年的教育难题一而再成为社会媒体关注的重大问题。亲子之间难以互动、交流,是很多家庭不和谐的根源,因此,大力发展亲子互动空间,对于促进青少年教育问题的解决是大有裨益的。在茶中规划亲子互动空间,使安康传统茶文化渗透入现代教育,这种划时代的创新,将使得亲子互动空间的教育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响应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共鸣。安康文化具有五千年历史传承,安康教育即使从孔子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积累中,国内教育的功效和成果有目共睹。当今世界,随着国内在上担任越来越多的职责,国内文化大国的形象也在逐渐被世界认可,从国内文化中汲取德育功能,不仅是华人同时也是世界的做法,在美国,孔子学院便越办越好。笔者希望,在茶里进行亲子互动空间设计的创新做法,能引起正面效应,对于教育问题的解决以及文化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2]郑德宏。现代高校图书馆内部互动空间设计以台湾实践等高校图书馆为例[J]。创意设计源,2012(1):53-55、

[5]孙妍。内空间设计中的表达方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A2):90-91、

[6]李希博。户外景观环境中亲子互动空间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2014、

[7]单琳琳。民族根生性视域下的日本当代建筑创作研究[D]。哈尔滨工业,2014、

高效亲子沟通篇7

教育心理学专家,清安康学出版社研究员,北京舞蹈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妇联安康妈妈网教育顾问,专栏作家,著有做不成,做“唯一”等作品。

王晶女士对家庭教育,尤其是亲子沟通困难的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她认为,孩子基本上分为五种类型,有各自的特点,父母只有弄清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才可能与之有效沟通,才可能因材施教,使家庭教育成为帮助孩子成长的积极力量。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沟通的三大障碍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真的投入其中,却发现与孩子连更起码的沟通都困难重重。您认为亲子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王晶(以下简称王):2011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家庭亲子关系比较紧张,更紧张的是有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家庭,亲子沟通通畅的很少,孩子不听父母的话,父母很难走进孩子的心灵。我认为,造成亲子沟通困难主要有三大障碍。

,父母不尊重孩子。由于血缘关系的存在,每一个孩子小的时候都对父母极其依恋,一刻也不愿离开父母,尤其是离不开妈妈。想想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就知道孩子是多么依恋父母。为什么上了中学孩子就不再依恋父母,甚至讨厌跟父母说话了呢?心理学对行为的认识是:给人一个刺激,人就会有一个反应,有什么样的刺激,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正面的刺激会得到正面的反应,负面的刺激会得到负面的反应。由此推理,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是一个拒绝的反应,那么之前一定是父母给了孩子拒绝的刺激。也就是说,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一定会反过来不尊重父母。

记:有道理。现实生活中,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很少。孩子的主张和要求经常被父母拒绝,孩子慢慢地就不愿跟父母进行友好的沟通了。

王:所谓沟通,是一个双向行为,是双方的互动;单向的不叫沟通,叫独白。大多数的亲子沟通困难,说白了就是父母独白,孩子置若罔闻,沟通当然是无效的。

记:第二个障碍是什么?

王:第二,文化差异造成代沟。有的父母说,与孩子沟通不畅是因为有代沟。这样说,似乎亲子沟通困难是客观规律,无法改变。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所谓代沟并非年龄问题,而是文化问题。

记:父母与孩子所处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

王:是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每个人都是在所属时代的精神食粮哺育下长大的。60后父母与90后孩子,各自从小所受的文化熏陶差异极大,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有极大差异,沟通起来有问题是正常的。比如,父母认为好吃的是饺子和包子,孩子认为好吃的是麦当劳和肯德基,互相都不买账。父母感慨:“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孩子则讥笑父母OUT了。

记:不管是文化问题还是年龄问题,反正代沟是存在,有何不同?

王:年龄差异无法改变,但文化差异可以通过充电来缩小,从而填平代沟。比如,孩子津津乐道的东西,父母大可不必粗暴地抵制,更不必把自己崇尚的东西强加给孩子。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和孩子成长的脚步,不正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吗?有了这样的意识,代沟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记:父母怎样才能掌握科学而系统的家庭教育方法,改善亲子关系呢?

王: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一定有规律,掌握方法应该从了解规律入手。过去我们常说,孩子有个性,家庭教育应该个性化,因材施教。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做深入的探讨。

孩子有五种类型

记:个性因人而异,如何谈得全?

王:人除了有个性,还有共性;即使是个性,也可以分类,而且分不出太多种。心理学从人的认知渠道出发,把个性分为五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嗅觉型和味觉型。我在工作实践中做过大量验证,每个孩子都可以对入座。了解孩子和自己的个性类别,对父母来说意义重大。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古就是这个道理。

记:这是个有趣的专注问题,希望您讲解得通俗些。

王:好的。视觉型的人视觉发达,喜欢说话,语速快,与人交流时喜欢直视对方眼睛,喜欢读书,学习成绩好,在学校是佼佼者,在家是听话的孩子。听觉型的人听觉发达,语速慢,不善于语言交流,与人交流时喜欢低着头,敏感,兴奋和快乐源自内心,很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对外界变化的关注度不像视觉型孩子这么强。这两种类型的人很难相处。如果父母是视觉型的,而孩子是听觉型的,那么亲子沟通就会矛盾重重。父母抱怨:“孩子不尊重我,我说话他根本不看我,爱答不理的!”其实这是误会,孩子眼睛不看父母不代表他的耳朵不在听。同样,孩子嫌父母太唠叨,也是个性差异造成的误会。有的父母说:“孩子是个闷葫芦,我说了半天,他油盐不进!”其实,孩子未必没有认真听,他的听觉高度发达,不仅听懂了内容,而且听出了父母语气中的态度和种种暗示。

记:这样的误会简直比比皆是。

记:如果父母和孩子都是视觉型的人,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是吗?

王:对。父母和孩子都是听觉型的,沟通的效率也会很高,却未必是话语很多,因为他们都是敏感的人,很会察言观色。

记:触觉型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王:触觉型,国外的心理学叫动觉型。这类个性的孩子在当下国内是经常受到打压的群体。他们的特点是:淘气,生命力特别强,喜欢创新,喜欢动手,喜欢破坏,不愿意停留,总是跑来跑去。

记:难怪叫动觉型,这样的孩子被很多老师和父母认为是得了多动症。

王:这种类型的孩子,行为特点是生理特点所决定的。神经科学的心理学家解释,这种类型的孩子,大脑中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兴奋点在同时工作,所以他很活泼,思维跳跃。父母正在跟他说这件事,他听着听着就想到了别的事,所答非所问。他上课跑神儿,专注力不持久。这叫心理不应期。触觉型的孩子更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耐性,坐不住,往往被家长和老师贴上“问题孩子”的标签。

记:触觉型的孩子适合从事什么?

王:触觉型的孩子因为天生爱动不爱静,生命能量强劲,多半都是运动员、舞蹈演员、艺术家的好材料。

记:但是,实际情况是,父母多半会想办法改变这类孩子的个性。

王:对,原因就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个性类型。每个孩子都有个性,都有长处和潜力,父母要做的是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提升它,而不是纠结孩子的缺点,整天批评他。很多时候,父母重复地批评孩子,非但不能起到纠错的作用,反倒是强调了那些缺点。比如,我现在反复对你说:“你不要想蓝天,你不要想蓝天,你千万不要想蓝天……”你告诉我,你在想什么?

记:我脑子里全是蓝天。

王:对触觉型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善待他,他思维活跃,有激情,有活力,自然有光明的未来,他只是不适合用今天的价值观来评判。他不听话,有主见,其实是优点,因为他有自我的东西,是创造型人才。

记:嗅觉型和味觉型的孩子又有哪些特点?

王:嗅觉和味觉也是两个重要的认知渠道,与其相对应的嗅觉和味觉发达的人,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因而在这里不需要多谈。简单地说,品酒师、品烟师、美食家都是嗅觉和味觉优于常人的人。这类人往往是天才或专才,他们特别敏感,按照自己的认知渠道去学习,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的孩子占绝大多数,应该重点关注。父母应该重点从这三种认识渠道去认识自己和孩子的行为模式,有的放矢地与孩子沟通。

让孩子成为自己

记:现在的孩子特别崇尚“成为自己”,听上去充满逆反味道。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人的认知渠道不同,何必要求他们千人一面?

王:当然,生命的成长本质就是成为自己。只是这话让父母听起来不顺耳,父母的希望是孩子听话。

记: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本身就是一个挺不合理的要求,为什么孩子要放弃自己的想法而听父母的?父母的话一定对吗?即使父母的话是对的,孩子不用犯错误的方式来验证一下,又怎么知道是对的呢?

王: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本质上是在约束孩子,由约束孩子的行为到约束孩子的天性。生命的成长是一种自然现象,有自然规律,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是更重要的。前两年,日本科学家有一个轰动一时的创新,就是生产出正方形的西瓜,以方便运输。做法是把很小的西瓜放在正方形的塑料盒子里,等西瓜把塑料盒子撑满了,再打开盒子,西瓜就是正方形的了。这样的做法不失创意,但成本很高,有得不偿失之嫌。用类似的方法来管理孩子则完全不可取。试想,孩子从小听父母的话长大,对长辈的教导言听计从,长大以后进入社会,尤其是进入今天讲的创新型社会,他会很不适应,因为他已经变成“正方形”的了,规矩了,墨守成规了,而社会恰恰要求他创新,孩子如何适应?

记:所以,现在高分低能的孩子多,找不到工作的高材生多,啃老的宅男宅女多。

王:是的,当父母抱怨社会的时候,不妨检讨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激情和勇气已被二十多年的唠叨磨光了,他习惯于被指责,他害怕碰撞,家长还浑然不觉。孩子从出生到毕业,在学校的时间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家长是应该负主要责任的。

记:您刚才举了很多妈妈的例子,请问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王:我认为爸爸和妈妈承担着同等重要的家庭教育责任,因为今天社会对人的要求更加全面。国内为什么特别强调母亲教育,因为国内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母亲的责任是“相夫教子”,教育孩子的担子就落在母亲的肩上。现在时代不同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尽管“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基本没变,但父亲在外打拼再忙,打一个电话总是不难的。笼统地说,孩子跟父亲沟通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跟母亲沟通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学习。

高效亲子沟通篇8

关键词:小城镇;家园共育;幼儿;主动性

我园位于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区,其中包括外来人口和农村人口。在这种背景下,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一般孩子的父母都有工作,在接送孩子时匆匆忙忙,没有时间跟教师交流,有些需要家园配合的事项都被家长以“工作忙”的借口推掉;普遍农村的爷爷奶奶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认识,对孩子过于宠爱;还有很多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给教师的家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基于此,我园申报了有关小城镇亲子教育研究的课题,我们在家长共育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有了不少的感悟和收获。

一、真诚沟通,是做好小城镇家园共育的基础

为了让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配合教师教育,我们做到了“四公布”。即1、开学初公布该学期培养目标;2、每月公布月工作目标;3、每周公布本周活动安排。4、然后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利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使家长对我园的培养计划有初步的了解,并提出不同建议、意见,对教师工作进行充分的配合。

很多家长十分淳朴,在交流中不能主动沟通,还有些家长因为文化不高,不愿意与教师沟通,这样的情况必然会使家园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因此,我园改进了家长会方式,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模式变为百家争鸣式的茶话会。这样一来,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平等对话,消除隔膜,产生共鸣,进而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二、创新沟通方式,是畅通小城镇家园共育的更佳渠道

家园沟通方式很多,更常用的是家园联系手册、家访、家长开放日及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机交谈等。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的普及,一些新兴的沟通方式也随之而来。比如,利用网络交流,就具有一些普通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比如,可以不用亲自到园,时效性比较强,时间上也随意一些。利用网络,孩子的父母也能详细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在园情况,而教师也能准确地把握孩子在家的表现。当然,这也是其中一种方式,毕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配备了,也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时间来应用。因此,我们还有其他比如,飞信等沟通方式,把幼儿在园的发展情况、明天活动需要配合的方面、更近开展的活动等以短消息的形式发给家长,不光能让家长了解教育教学,也能鼓励其与教师主动交流和沟通。此外,在常州争创文明城期间,把一些文明用语、每天的天气预报等都及时发给家长,提高家长的文明意识,能为常州的争创活动努力。这样的沟通方式及时而有效,不光能关注每个家庭,每个孩子,而且也让家长体会到了教师的用心良苦,逐渐化被动为主动。

三、亲子活动开创小城镇家长共育新局面

在亲子活动中,教师都将教育内容和指导要求融合在开开心心的游戏活动中,向家长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教育的机会,促使家长提高教养素质和能力,也为孩子和家长提供共同游戏、共同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增进亲子间的感情。目前,每学期我们都要开展3-4次的亲子活动,结合小城镇的特点,亲子活动的时间大多数安排在放学接孩子的时间段,让每个家长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家长由开始的包办代替逐步改变成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比如,在马上的车这个主题中,我班举行了自制汽车的亲子活动。在活动时,我要求家长都积极参与,但由于种种原因,除了大部分家长,还是有几位没有来到。针对这种情况,便要求孩子旁边的家长帮忙指导孩子进行制作。在活动中,孩子与家长们都高兴地参与进来,而且各自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家长的指导方法很有特色,比如,思思的爸爸在活动时,不是直接告诉孩子汽车有几个轮子,而是引导思思去想,然后再告诉他如何剪车轮,并且在孩子剪完一个后,再引导孩子去想还剩下几个要剪。这样,思思在爸爸的引导下,高兴地完成了制作小汽车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动手动脑,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也使家园之间的交流、沟通进一步增强。

高效亲子沟通篇9

【关键词】亲子教育 家长参与互动 策略研究

一、引言

孩子凝聚了家人对未来更深切的全部期盼,因此培养好孩子意义重大。只有通过合理引导小孩在解决具体事务过程中的思和对策,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0到6岁,小孩基本上所面对的主要是幼儿园和家庭,而家庭的作用和地位远远大于幼儿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意义重大。幼儿教育是通过对具体事项的探究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的办法,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具体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幼儿发现问题之间、事物之间之间的联系。亲子教育活动是当前幼儿教育活动中理念较为新颖、形式较为独特、使用形式丰富的教育活动。

二、在开展亲子教育活动中,引入家长参与互动教育策略的意义分析

儿童更初成长阶段主要集中在家庭之中,尤其是0岁至6岁期间,对幼儿开展有质量的教育活动不仅需要幼儿园等教学机构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父母对幼儿的影响,在幼儿早期成长阶段,其成长发育过程中的环境对其自身性格和终身习惯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同时也关系到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开展有效的亲子教育活动,引入全方位因素,能够有效提升亲子教育活动质量。

儿童对父母有着很强的依赖感,0岁至6岁期间的幼儿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会更加明显。因此,在开展亲子教育活动中,通过积极引入家长参与其中,能够有效增强幼儿的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从而帮助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当然0岁至6岁期间,小孩的成长和教育大多时间在家里完成,因此父母等开户者的教育理念和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掌握知识的基本状况对幼儿成长进步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教育背景能够有效提升0岁至6岁幼儿早期潜力和智力的开发水平。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尤其是婴幼儿教育存在着极大问题和不足,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又极具现实性和必要性,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优化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解决幼儿的教育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不断加深,而培养更高素质、更全技能的孩子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此,只有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通过充分发挥家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将丰富大量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从而推动孩子在未来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因此,在0~6岁亲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实施引导家长积极参与互动的策略,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三、0~6岁亲子教育活动中引导家长参与互动的策略内容分析

3.1 营造良好氛围,活动开始前充分做好亲子教育的宣传工作

家长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重视合理引导家长参与亲子教育活动,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充分了解家长思想动态,通过对家长教育观念的有效认识和沟通,去寻找其在开展教育活动中的困惑和问题,同时积极结合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为家长制定正确合理的指导策略,通过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帮助家长革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水平,通过开展有质量的问题互动沟通,寻找到亲子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开展一系列沟通活动、丰富活动形式内容,帮助大多数家长积极参与亲子教育活动当中,积极鼓励家长,大胆创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活动形式。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实现引导家长积极参与的目标。

3.3 积极拓宽教育资源内涵、开发家长教育资源,推动资源整合

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理论指导,还需要开展一系列有效的经验沟通与学习。通过开展一系列有效的经验交流会,丰富学习各种互动理念,通过对教育资源内涵的积极拓宽,实现多角度、多维度,扎实有效开展亲子教育活动。而在教育活动完成之后,要及时做好互动沟通工作,通过对活动开展状况的积极反馈和及时有效沟通,促进家长提升反思能力,增强家长对教育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

在0-6岁亲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只有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能推动亲子教育活动有效开展。而这一体系就需要积极引入家长这一元素,开展互动教学的策略研究。想要有效开展O岁至6岁儿童亲子课程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提供科学高效和切合实际的支撑动力,通过建立体系化、制度化的教育流程,确保整个亲子活动全面科学开展。亲子教育不仅要开展一系列亲子教育活动,重要的是将一系列能够有效调动小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和内容,正是通过引入家长元素,引导家长,积极开展参与亲子教育互动的策略,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教育孩子,在孩子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培养形成积极健康、茁壮成长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高效亲子沟通篇10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至今,因为我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必要和经济的腾飞,引起了大范围的人员流动,更为显著的是农民工大量向城镇转移。然而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定,农民工子女进城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譬如住房问题、教育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等,农民工父母不得不把子女丢在家里交由亲朋好友代为看护。在城里,农民工的工作非常辛苦,大部分都是体力活,由于精力和时间的限制,也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随着农民工队伍的扩大,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增长。

全球经济发展较为迅猛,在西方国家曾经也引发过人口大范围流动现象,但与我国人员流动完全不同。由于西方国家没有过多的政策性限制,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能够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福利,所以他们会把子女带在身边照料,亲子分离现象寥寥无几。由于我国的政策性条件限制,农村工父母把子女带在身边不是更佳选择,便形成了亲子分离的局面。

2、研究意义

林语堂曾说过:“人生更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人生哲学若是不讲求这个根本关系便不能说是恰当的哲学,乃至不能说是哲学。”[1]由于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致使家庭功能无法发挥其作用,导致亲子关系疏远甚至破裂,从而无法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因为农民工人数的增长,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普遍的社会关注。本文主要从亲子沟通的立场讨论亲子关系的现状,探讨亲子关系疏离的原因,并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给出完善亲子关系状况的建议,从而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运行。我国亲子关系研究已有很大进步,深入本土化亲子关系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构建和谐家庭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1、留守儿童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亲子关系分离的状况比较罕见,一次对于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研究文献较为稀缺,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也非常之少。我国研究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并做了大量调查研究。

第二,留守儿童现象带来的影响。我国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留守现象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多重影响。

首先,学习方面的影响。有学者主张会产生不利影响,李秀英认为,临时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落后,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控能力较为薄弱,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出现逃学和辍学的现象。[5]也有学者主张会产生积极影响,吴霓认为,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来的兴趣和非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兴趣相当。[6]王艳波、吴新林留守儿童成绩出现两极分化,这种分化严重不平等,成绩较好的比例偏低。[7]

其次,行为认知的影响。范先佐认为:“因为父母长在外时间较长,留守儿童无法获得父母的看护和管教,有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疏于的管教,更终走向犯罪道。[8]有的研究者认为,父母与子女长期分隔两地会给给留守儿童带来不利影响,但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意见,其实在实践中,有不少的农民工父母外出,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意识,其积极的影响也是不容轻忽的。

更后,心理健康的影响。留守儿童处于三观产生的重要时刻,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缺乏引导,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极易引发心理扭曲和偏差。唐喜梅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情绪由于长期得不到及时的释放缓解与疏导,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的群体。[9]

2 、亲子关系文献综述

第二,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亲子关系的影响原因众多,再次仅以家庭教养方式为主加以说明。权威型教养方法下的儿童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出色。20世纪上半期我国农村家庭亲子关系实质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是以家长专制下长幼明确的金字塔体制,存在家长对孩子拥有绝对的威信,孩子被视为父母的私有财产。[11]

第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郑希付指出,父母与子女的换位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彼此,维系情感,使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从而有利于和谐的亲子关系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

根据本文所需要的材料,采用以下几种社会调查方法。

1、访谈法

访谈之前,为保障访谈的顺利进行,告知访谈对象访谈的目的和请求,然后根据访谈大纲,与被访者进行交流、探讨来收集资料。根据对校长、老师、监护人、留守儿童及父母的访谈,收集和整理资料,以确保访谈质量的提升,增强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更古老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界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先搜集有关资料,鉴别资料的适用性,然后整理出可以使用的资料。本文先是查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的文献,搜集所需要的资料,学习先人经验,为研究奠定基础。

3、观察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需要,选择更为直观的观察法,走进农村留守儿童的世界,与他们一起生活,在此情景中观察、记录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的生活、学习。

一、留守儿童概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向城转移,留守儿童现象由此出现,并且备受社会关注,因此人口的社会流动与留守儿童的出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较为统一,一般指的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者一方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2、亲子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创新及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首先,本文利用访谈、调查、观察参与等方法进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宝贵资料。其次,通过对家庭系统理论再次探究,由此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现状成因,并且从社会工作专注出发给出建设性建议。更后,本文以社会工作的专注理念为知道,贯彻以人为主的理念,具有可行性。

2、不足之处

二、灵璧县X村小学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现状调查

(一)调查地点基本情况

1、灵璧县X村基本情况

X村是灵璧县管辖范围内的落后村落,处于灵璧县西边方向,一年四季天气分明。全村所占面积在8.9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人口3660、农业用地7千余亩,303省道经过村庄。由于改革开放前的贫困导致的教育资源匮乏,村里的很多老人都没有接受过教育,部分受教育的农民文化水平也很低。伴随着新政策的开放与经济改革,农民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不停地向城镇转移,他们选择长期在外务工,把子女交由祖辈或亲朋好友代为看管,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2、X村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二)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分析

1、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现状

(1)沟通方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在当代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书信、电话、互联网等。虽然互动的种类多样,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相隔遥远,距离甚远,交流受到严重的限制。

(2)沟通时间

时间是情感交流的保障,根据访谈结果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交流不会超过十分钟。

通过以上谈话,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时间较少,大多只关心生活学习等表面上的情况,缺乏深的情感交流,一般沟通时间较短,基本在10分钟以内。

(3)沟通内容

经过对上述访谈内容的描述,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关心孩子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情,心理和情感上的交流几乎没有,由此也能够体现家庭教育的缺失。

(4)沟通效果

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互动效果不是很好,但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离不开双方之间的情感沟通。首先,情感交流越多,互动的效果就越明显。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有时空上现实距离,也有心理上虚拟距离,监护人为顾及留守儿童父母的辛苦劳作,加上不给他们添麻烦的心态,直接或间接的阻碍他们之间有效沟通,从而加重了父母与孩子中间的距离感。其次,情感表达能为沟通的言语增加色彩,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距离感,从简单的电话沟通方式才能缩小一点点。在通话中,留守儿童父母没办法识别孩子形态举止和情绪起伏,更没有办法感知留守儿童的神情与体态,肢体语言发挥的积极作用不显著。三是脱离了共同生活的背景,共同生活是情感交流的基石,留守儿童与父母经常相隔两地,脱离了共同生活的背景。每次通话都是重复那几句,说的都是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方便的话题,很少主动关心子女内心的情感及心理状况的问题。

2、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现状

留守儿童父母出门打工以后,就把孩子送到监护人那里,让监护人代为管教。在访谈中发现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缺乏交流,有的留守儿童内心非常封闭,不愿意与监护人自己内心的事情。

由此看来,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也较为浅显,没有深入的情感沟通,留守儿童内心形成一种寄人篱下的自卑感,与监护人的关系表现的较为生疏。

3、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现状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后,照料留守子女的重担就落在监护人的肩上,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父母之间的有效互动能够有效使提升亲子关系的亲密度。

监护人为了不让外出的父母为家里的所示操心,选择了对互动内容的保留,没有尽到监护责任。同时害怕与留守儿童关系变质,因此就选择报喜不报忧。这就会导致留守儿童父母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现状,同时也封锁了留守儿童父母走进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大门。

三、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探讨及原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父母沟通观念和技巧缺失

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小学或初中结业,家庭经济窘迫,物资不充裕,为改变生活状况,无奈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在沟通观念上面,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没有受到过多的教育,所以想努力改善眼前的生活现状,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不得不离开故乡,努力赚钱。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对父母的情感依恋较为强烈,因为留守儿童父母缺乏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背景,所以与子女的沟通较为古板。在沟通技巧上面,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严厉的管教是非常普遍的,父母从来都是以施令发者或管教者的形象出现在子女面前。权威式教养方式下,留守儿童不敢主动跟父母沟通,而父母也缺乏主动跟子女沟通的意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沟通技巧对于良好沟通能够发挥积极影响。留守儿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被问答模式所制约,或是直接命令,若是完不成就会遭到责备。他们并不是一个好的聆听者,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而是一直处于沟通中权威者的地位,这会使孩子的压力增加,时间越久,孩子就更不愿意表达内心的想法,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

(二)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效果不佳

(三)监护人沟通媒介作用的缺乏

单亲监护家庭中,父母双方共同维护和承担责任才使得家庭的得以良好运作,一方离家务工后,所有的责任都落到另一方的肩上,这会导致监护人压力过大而不堪重负。监护人与孩子沟通较少,会产生情感交流的障碍,使得亲子关系疏离。

隔代监护家庭中,通常情况下,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关系有两类: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较为溺爱,言听计从。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所以对子女学习的期望值较高,认为有必要严厉,这与祖辈的教育理念发生冲突。但苦于无法亲身教导,只能依靠于祖辈那里获取信息,听取建议。二是监护人较为固执,思想观念没有更新。祖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出现一条横沟,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现象。

寄养监护家庭中,因为父母二人都出去打工,亲朋好友承担监护职责照管留守儿童。一般寄养家庭监护人都有自己的子女,注意力较为分散,时间精力也常有不足,甚至也要经常工作,对被监护人的养护仅限于物质满足,无法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此同时,留守儿童极其很容易发生心理变化,有着浓重的寄人篱下感受,感觉父母对自己关心和爱护欠缺,引起责怪父母并有疏离的想法。监护人在父母子女的亲子关系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监护人监护不力加之对外出父母的沟通有所保留,间接导致留守儿童亲子关系渐行渐远。

(四)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弱化

,社会化功能。留守儿童正在社会化的初步阶段,是三观的产生的重要时刻,不能离开家庭而独立。在以上监护家庭,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互动频率较低,和外出父母交流结果不理想,容易降低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这种环境下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毕竟有限,家庭功能的弱化加重了留守儿童内心不安全感。当留守儿童遇到突发情况时,祖辈年事已高,缺乏保护力,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便会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

第二,情感交流功能。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于社会成员来说,交通和通讯十分便利,情感交流已经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但对于家庭而言却截然不同,亲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必须以共同生活为背景,以直接接触为前提。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直接接触交流的情况几乎没有,只能通过电话来维系基本的情感,没有过多深入的交流。长此以往,亲子关系会产生裂缝,留守儿童会丧失对父母的依恋而产生情感危机状态。

四、改善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的对策

关于留守儿童出现带来问题有很多种,亲子关系疏离只是其中一点,通过对上述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现状的访谈,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提出修正建议。

(一)个案工作方法

通过专注社会工作者介入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使正处于亲子关系疏离困境中的个人和家庭有所改变,向好的方向发展。

1、留守儿童父母的个案辅导

留守儿童父母想努力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但由于文化程度等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在异地他乡苦苦奋斗。家庭教育的缺失、沟通意识浅薄、没有沟通技巧以及过度相信监护人的情形,严重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发展。

,加强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意识。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产生来源于沟通,亲密度的提升以沟通效果为基础,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也是如此。社会工作者应努力帮助父母提高自身素质,使其认识到与留守儿童沟通的重要性。父母角色的长期缺位给孩子的精神、情绪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不是通过电话的沟通可以弥补的。留守儿童年龄尚幼正处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正是需要父母情感陪伴和引导教育的时期,却得不到任何的精神上的关爱,因此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社会工作者积极劝导父母转变现有的沟通理念,认识到与子女沟通的重要意义,一旦亲子关系破裂,将会留下一生难以弥补的遗憾,不能只注重眼下的经济利益,放弃对子女的互动的机会。

第二,提升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技巧。

互联网时代下的沟通形式多种多样,社会工作者引导父母根据孩子不同次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可以通过视频、可视电话等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补足了电话中只对孩子嘘寒问暖,衣食起居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侧重于关注孩子内心情绪、情感的变化,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留守儿童父母要学会倾听和换位思考,对待孩子像朋友一样要坦诚,把握住平等原则,禁止权威式的的命令与要求。

2、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个案辅导

外出父母离开家庭以后,把子女交由祖辈或其他亲友代为照料,监护人能照料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却忽略了和留守儿童的情感互动,同时使监护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的作用。

,提升监护人的沟通意识。

监护人是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更多的人,但因为年龄差距太大,产生的代沟现象较为明显,缺乏深切沟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度不利。社会工作者帮助监护人改善思想观念,克服代沟障碍,提升沟通意识,明确自身作用。承担起看护管理留守儿童职责,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第二,提高监护人的责任意识。

因为监护人与留守在生活中和童相处时间较多,可以感知留守儿童情绪情感发展变化,成为生活中更了解留守儿童的人。同时监护人作用在大大提升,成为留守儿童和外出父母互动的媒介。然而,通过访谈内容发现,各种原因的限制,监护人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社会工作者应该从责任感的角度对监护人进行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在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建立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影响性技巧的应用

社会工作者进行个案辅导时,加强对影响性技巧的应用。

、提供信息。为提升留守儿童父母与监护人的亲子沟通技巧,根据经验和技巧,推荐有关亲子关系互动的电影、书籍等。

第二、自我披露。为了明确留守儿童父母与监护人的责任意识,社会工作者可以有选择的向服务对象披露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曾经处理过类似案件的方式,为留守儿童父母与监护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小组工作方法

支持小组与互动小组为小组工作常用方法,对于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现状同样适用。

1、家长支持小组

2、亲子互动小组

亲子互动小组参与者主要是留守儿童及其外出归来的父母,10人左右组成小组开展活动。外出父母因为多种条件制约回家期限较短,就算是回家也不知怎么跟子女互动,因此亲子关系非常陌生。亲子互动小组活动开展能够促进亲子深入情感交流。

为提供舒适的亲子沟通环境,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工作实务的有关方法以及留守儿童情感的需求,针对性设计了亲子互动活动,以此来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留守儿童与父母在游戏中亲密接触、深入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游戏中体会爱与被爱的幸福感。

家庭中亲子关系冲突是常见现象,社会工作者引导双方进行角色互换,彼此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父母放下权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交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孩子也应该体会父母的不易,双方彼此包容,解决冲突,促进情感。

活动过后,社会工作者建议亲子相互谈论心得,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使孩子知晓,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可以直接提出,促进彼此之间情感的升华,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

(三)社区工作方法

整合社区资源、组织社会力量,应用社区方法修复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

1、整合社区资源

为了给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良好的外部条件,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寻找农村社区可以利用的资源。首先,社会工作者应以以村委会为依托,努力营造和谐村庄的氛围,引导监护人学习和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创造条件使留守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其次,定期举行亲子沟通宣讲会,组织留守儿童父母积极参与,讲解沟通技巧,进行相关培训,促进亲子关系亲密发展。更后,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取得联系,探讨构建有效亲子关系交流的模式,能够时间向留守儿童父母传达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2、组织社会力量

目前,大多数地方出台很多关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案,但由于方案的具体实施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留守儿童问题在很长时间内会继续存在。因此,希望政策多多注重和制定相关、法规,为管理留守儿童保驾护航。

以上关于“良性的亲子关系是权威的关系吗”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打造良性的亲子关系是权威的(建立家庭和谐的秘诀)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第1篇

【关 键 词】亲子沟通;生态发展观;积极心态;父母学历

有关亲子沟通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议题,不论是质性研究的归纳演绎,还是定量研究的实证数据,都一再强调亲子沟通在孩子健康成长以及构建和谐家庭等方面的重要性。但是据调查数据数据显示,在亲子关系的测评指标中,与亲子关爱、亲子包容、亲子互助等测评点相比,中学生在亲子沟通测评点上的得分依旧较低,他们能够关爱家人、积极关心家人的身体健康、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宽容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等,但在遇到困难或者有心事的时候,却很少愿意主动找父母诉说,把父母当做自己的倾诉对象进行沟通,亲子沟通不尽如人意。本文以生态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并与定量数据相结合,试图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和框架来探讨亲子沟通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概述

本文以生态发展观为理论工具来阐述文章的主要观点,所以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解释都将置于生态发展观的理论视角之下。

1、 生态发展观。生态发展观是在一系列强调环境作用的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关注环境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生态学思想引人发展心理学,使有关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现实环境中活生生的个体,认为行为的改变是个体与其环境互动的结果,用符表示,即Kurt Lewin所提出的经典方程式:B=f(PE)。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当我们看待个体的某种行为表现时,必须给予P和E两个元素相当的重视,并且对于两者的互动也应格外重视。生态发展观的三大理论主题为:(1)有机体处于复杂的系统网络中,既不能孤立存在,也不能孤立行动,处于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中;(2)所有有机体均受到来自内部动因与外部动因的交互影响中;(3)环境塑造着个体,个体也主动塑造环境,达到并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就是个体的发展过程。所以,生态发展观有关发展的概念与传统进化论下的发展也有所区别,它将发展定义为一种个体寻求平衡与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断与外界适配,寻找平衡点,而平衡是暂时的,寻求平衡才是始终的。

布朗芬布伦纳作为生态发展观的代表人物,在一系列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发展生态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动态、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个体与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他在强调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双向性以及个体在互动中对环境的主动建构性基础上给予了环境一个更大的概念。他研究中的环境并不限于单一的直接环境,而是可以延伸的,不仅包括这些直接环境的连接,而且来自周围更大的环境所发散出来的影响,这个生态环境可以想象为同心圆,一包围一,按照其对个体的影响由直接到间接的程度可以称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发展中的个体,在一个具独特物理与物质性质的环境中所经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模式。其中的环境是指人们可以自然的面对面互动的地方,例如家庭、托儿所、游乐场等等,而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这些因素则组成了微观系统的成分或建构元素。微观系统是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更直接的系统,也是传播社会文化更直接的渠道。

中间系统是指由一个发展中的个人活跃参与其中的两个或更多个环境之间的连接。例如,对儿童来说,即家庭、学校,以及邻近社区的同侪团体间的关系;对于成人而言,即家庭、工作及社交生活间的连接。一个中间系统乃是一组微观系统的系统,当一个发展中的人进入新环境,中间系统就被形成或延伸了。

系统指一个或多个发展中的个体未主动参与其中的环境,但其中所发生的事件却会影响到个体所在的环境,或被其所影响。例如,对幼儿而言,系统可能包括父母工作的场所、兄妹上学的班级、父母的朋友圈、地方学校委员会的活动等。宏观系统指在较其底的系统(微观、中间和)之形式与内容上的一致性,其存在于或可能存在于次文化或文化整体的析,包括在这些一致性底下的信念或意识形态。宏观系统是一个文化系统,涵盖了社会的宏观面,如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经济政策等各方面。①

2、 亲子沟通。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特殊的人际交流过程,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思想、情感、信息、观点、态度的互动过程。良性的沟通状态能够达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升华。亲子沟通是在亲子关系基础上的父母与子女的互动过程,家庭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亲子关系中,亲子沟通是这种功能的作用机制。②生态发展观强调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双向性,亲子沟通必然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但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在沟通过程中的主动性。父母倾尽全力塑造积极的互动模式,孩子也需要愿意将父母看做朋友,能够积极回应父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父母并寻求帮助,这样才能够打造良性的亲子沟通模式,使父母成为自己成长上的优势资源。所以本研究将把孩子是否愿意主动与父母沟通、把父母作为朋友讲述自己的心事,作为沟通状态是否良好的评价指标。

二、定量部分的研究设计

1、 研究工具和调查对象。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除去人口变量题之外,其余均为李克特五分量表题,所以,学生在每个测评点上的平均分取值均为1-5分,分值越高,表现越好。本文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量表中与研究有关的题目和其相应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选取题目除2道人口变量题之外,其余均为李克特五分量表题,量表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 测量数据的呈现。

(1)亲子沟通的现状。

(2)亲子沟通对孩子心态的影响。

(3)父母亲学历对亲子沟通状况的影响。

ANOVA表

在探寻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时,生态发展观会给我们提供一个十分广阔的思,本文在亲子沟通的诸多影响因素中选取了父母亲学历作为自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样本选取时将是否知道自己父母学历作为筛选条件之一,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明确知道自己父母学历的学生。

生态发展观注重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双向性以及布朗芬布伦纳为我们提供的大环境视野不仅让我们拥有更庞大的视线来看到每时每刻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个体发展的多种环境,也让我们愈加重视个体以自己的方式操控自己环境的能力。本文以生态发展观为视角,结合定量数据,展示了环境影响个体,个体塑造环境这个环环相扣的网状结构中亲子沟通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利用父母亲学历对亲子沟通状态影响的数据来试图说明巨观系统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1、 结合数据,论述亲子沟通对个体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微观系统的定义中有一个关键词为“经验到”,这鲜明地指出布朗芬布伦纳的环境不是指客观的环境,而是指个体觉知到的环境,他指出对人类行为及发展影响深远的外在力量很少可以被客观的物理情境与事件描述的完全,环境中对塑造心理成长轨迹更有力的面向,绝大部分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对个人有意义的部分。换言之,他着重于人类所觉知到的自身在其中并与其互动的环境。来自于Kurt Lewin的观点也指出,更能适当地科学化地了解行为与发展的环境,并非所谓的客观世界,而是个人心中所呈现的世界的现实情况。①所以,生态发展观认为与个体产生相互作用的环境始终都是个体根据自身情况主动建构出的环境,而个体自身的特质势必会影响个体对所面临的环境的建构,比如在沙漠中,面对不小心洒了半杯的水,乐观的人会说:“真幸运,幸好我们还有半杯。”悲观的人会说:“怎么办,没水了怎么走出去。”

生态发展观将发展定义为个体寻求平衡与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影响个体,个体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塑造环境,才能达到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适应,而个体是否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建构,积极、正向的建构将会促进个体发挥主观性的能动度,而对环境的积极建构势必需要个体拥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负性环境的冲击,积极的心态会影响个体对环境的觉知,引导个体看到困难中的曙光,从而使其不会把自己的境遇看得太过悲观,并更终能充分发挥主动性以克服困难达到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个体的发展。而亲子沟通作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微观系统,其良好状态将会对个体积极心态的形成产生直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的数据分析部分也鲜明地呈现出,亲子沟通的不同状态对个体心态的积极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亲子沟通状况更好的同学其积极心态明显好于沟通存在问题的同学,他们在面对负面情绪时能更积极地想办法排解,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更勇敢地面对,别人优异的成绩能刺激他更努力地奋斗。所以,良好的亲子沟通能让孩子拥有积极的心态,继而让他们对自己面临的负面环境产生积极的觉知水平与建构能力,从而发挥主动性与环境间达成平衡,更终实现健康成长。

2、 利用数据,分析巨观系统对亲子沟通产生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在人类生态发展学中提出的环环相扣的四个环境圈让我们对环境有了更深、更广的理解,让我们看到了每天生存于其中的巨大的网状环境,认识到生活中一些微小的事物都有可能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意识到之前生活中从未想到过的一些连接与关系。但就是如此庞大的关系网让布朗芬布伦纳的研究存在必然的缺陷,因为涉及到的环境因素太过庞杂,所以无法一一做出实证来说明各种环境对个体产生必然的影响,也无法设计出精确的、不受任何因素影响的实验来验证某一独立环境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本人在人类生态发展学一书的前言部分对自己研究的此种缺陷也表示遗憾和无能为力,所以,他基本上都采用别的学者设计精良的相关实验来说明自己的某些观点,证实生活中的某些联系。本文也无法将影响亲子沟通的所有因子穷尽,只能应用仅有的数据来呈现父母学历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数据部分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父母亲学历的不同会对亲子沟通的状态产生不同的影响,尤其是母亲学历的高低对亲子沟通状态的影响十分显著,母亲学历越高,孩子在亲子沟通过程中的表现就越主动和积极。虽然学历被看做是父母亲的一种特征,但学历本身承载的和带来的却不只是一个符。学历不同,接受教育的时间、内容、质量等也就不同,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看待事物的观点与行为方式。比如对父母亲学历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发现,父母亲学历之间的相关值达到0.667、存在显著正相关,这就说明学历的高低会明显影响一个人的择偶标准。所以,不同程度的教育背景必然会形成不同的亚文化圈,而每个亚文化圈又会有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当父母与子女沟通时,这种意识形态必然会影响他们与子女沟通的理念与方式。学历越高,接受教育的时间也就会越久,随之占有的文化资本也就越丰富,看待事物的观点和处理事务的方式会更符合时代的需求,在他们与子女相处的过程中,会采用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沟通理念和方式,会让青少年更加愿意主动与他们交谈,把他们当做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朋友。学历不只是一个标志,更代表着父母亲被影响过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过的意识形态。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存在不同文化程度的的人群,每个人群又为什么会产生各自的特点,这些都与整个社会的教育体制、社会制度、时展等一系列因素有关,所以透过学历,应该看到巨观系统对亲子沟通所产生的种种影响。

四、生态发展观视角下改善亲子沟通现状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1、 重视微观系统,改善亲子沟通的现状,形成良性的亲子沟通模式。通过以上数据及分析,我们看到了亲子沟通作为微观系统的一份子对孩子成长产生的直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在观念上重视亲子沟通,从而着力改善亲子沟通缺乏的现状。其次,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形成良性的亲子沟通模式。比如,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真诚地去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信任他们,关爱他们,采取平等、和谐、共情的方式与他们沟通,只有父母真正把他们当做朋友,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愿意把父母当做更亲密的朋友,心底的秘密。家庭是一个人更紧密的纽带,父母需要用心缔造孩子信任的避风港,让孩子拥有乐观的心态,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2、 放眼巨观系统,找寻沟通缺乏的症结,构建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园。通过对学历影响的论述,不仅要让大家看到学历对亲子沟通产生的必然影响,也希望通过这一点引起大家对其他可能影响亲子沟通状态的因素的重视。巨观系统包含的因素太广,学历只是其中小小的一点,家乡的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地理因素,父母亲的职业特征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在看待沟通现状缺乏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拥有开阔的视野,细心找寻症结的所在,然后尽力改善,努力构建出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园。如果父母倾心倾力但依旧没能如期所愿,在面对危险环境时孩子缺乏主动平衡的心态和能力,更终导致行为失衡时,切莫将全部原因归结于孩子,因为布朗芬布伦纳的环境圈告诉我们任何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并左右个体行为的产生,所以问题可能滋生于其中任意一个系统,需要我们耐心找寻。

注释:

①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7:23-28,24-25、

②魏然。改善中学生亲子沟通状况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2005、

③F值是几个样本所得数据情况的差异检验值,F值越大,表明几个样本的差异越大,反之亦然。

④P值是对F检验差异的标识,P

参考文献:

[1]布朗芬布伦纳。人类发展生态学[M]。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7初版。

[2]魏然。改善中学生亲子沟通状况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2005、

[3]廖敏。长沙城区小学生亲子沟通现状调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2014、

[4]桑标。生态系统观视野下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心理与就业辅导,2003,11、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第2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亲子关系;案例;对策

一、因为爱的“战争”――亲子关系的现状

因为爱的“战争”。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可以用“爱”这个词来概括;同样,“爱”也可以描述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但是这种“爱”完全甜蜜和谐吗?

二、爱的“战争”――亲子关系恶化的案例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2011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至2011年10月20日9点39分,笔者、何同学、何妈妈)

笔者:何同学,你怎么还没到学校啊?上堵车了吧?

何同学:老师,我妈妈不让我读书了?

笔者:啊?!怎么会啊?你妈妈为了你读书还亲自来学校缴费办理手续了啊。

何同学:真的……你不相信你问她嘛 (挂断电话)

笔者:你是何同学妈妈吗?

何妈妈:老师,我这儿子我管不了!他不读书就算了!我不管了,不管了!呜呜

案例二:(2012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笔者、龚同学、龚妈妈)

笔者:龚同学你怎么变成长住生了啊?你家不是在渝北区吗(距学校1小时车程,无需长住校)

龚同学:不想回去。不想回家。

笔者:为什么啊?回家吃好的改善生活啊?(半开玩笑式)

龚同学:……(沉默、低头)

笔者:怎么回事儿啊?

龚同学:……(沉默、低头、叹气)

龚同学:妈妈不爱我。

龚妈妈:(电话上)老师,关注一下我们娃儿嘛!他更近脾气很不好。要么不说话,要么发脾气。我过去学校看他,他都不见我啊!

笔者:好的,你不着急!我先和他沟通。

三、重塑良好亲子关系的对策

1、更新观念,学会倾听。“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和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的法则。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期望,进而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首先,家长应该改变身份,把自身从抚养者转变为孩子的教育者、倾听者、朋友甚至是学习者。家长对小孩负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同时家长更应该学会倾听孩子,倾听他们在成长中来自身体、心理、学习、交友以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困惑。

2、充分信任,给予自由。家长要做警察,小孩就只能做小偷了。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条件。随着心智逐渐走向成熟,高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父母的肯定和信任。笔者曾在所教班级学生调查高中生更反感的家长行为,怀疑“名列前茅”。高中学生个人精力比较旺盛,活泼好动,追求个性的他们不希望被限制,非常反感别人(包括父母)不准他们做什么。由于家长和学生成长的年代相去甚远,成长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亲子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笔者认为,在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适当给予高中学生自由空间。

3、深入了解,多元评价。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多花时间去了解小孩,去发现并欣赏他们除学习成绩外的优秀品质。当前教育正经历着对抗功利化的阵痛,而考试成绩成了很多家长评价小孩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唯成绩化”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下三种思想正在为数不少的家长中滋生蔓延:我们(父母)很优秀,你(学生)必须(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我们不优秀,错过了许多人生机会,你必须优秀去实现我们未曾实现的理想;我们比不过他们(家长的朋友),你必须比他们的孩子优秀。三种思想一个共同的“精髓”就是孩子必须达到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

4、有效沟通,提高质量。有效沟通是消除亲子关系障碍的更好方法。笔者认为,首先亲子沟通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不能将沟通等价于家长的单方面询问,更不能是家长的责备。亲子沟通应允许孩子有发言的机会,持不同的观点,给孩子必要的申辩机会。在亲子沟通中,家长不能打断或限制孩子,不能打探孩子隐私,还孩子自、自决权、隐私权。首先亲子沟通次数必须得到保证。家长和小孩间必须有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其次,亲子沟通应该是长效机制的,它不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干预机制,而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预防机制和良好亲子关系的保障机制。再次,亲子沟通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双向性。亲子沟通的内容决不能仅仅是学习、生活等,它应该涵盖孩子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心理、学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参考文献: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第3篇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矿工子女;人格特质;亲子沟通

更近2年矿区多次出现重大事故,“矿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有关矿工这个高压力群体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矿工生活压力大,生活质量低,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势必会影响其子女的健康成长。以往有关矿工子女问题的研究大多针对他们的就业难问题,教育问题,缺乏心理面的探讨。亲子关系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而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因此,亲子沟通也将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作用。矿工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沟通频率较低,质量较差。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特殊的亲子沟通状况对矿工子女的人格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关家庭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上,而对亲子沟通特别是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很少有人关注,因此,探讨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的特点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 对象与方法

人格特质问卷。采用周晖等人编制的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包括5个人格维度,分别为开放性(Open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谨慎性(Consclen-tiousness)和情绪性(Neuroticism)。由60个项目组成,5点计分,被试根据项目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回答从“一点也不像你”到“非常像你”。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 结果

2.1 矿工子女亲子沟通与人格各维度的相关见表1、

表1显示,父/母沟通的开放性与人格五因素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父/母沟通的问题与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和谨慎性均具有显著相关,但是与开放性的相关不显著。

以小五人格问卷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亲子沟通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进入回归方程显著的自变量有父/母的沟通的开放性和父亲沟通的问题,这些因素对矿工子女的人格特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第4篇

〔中图分类〕 G610 〔文献标识码〕 A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搞好亲子关系,做好有效的亲子沟通,对幼儿早期性格的形成、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幼儿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按照我国多数的家庭情况,这种关系被扩展为所有与幼儿密切接触的人――即看护人与幼儿之间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幼儿早期性格、各种能力习惯为目标,以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强调父母和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

二、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能增进亲子沟通,促使子女心理健康。那么,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呢?

1、 自身的提高。幼儿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幼儿的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为人父人母,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的修养。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会影响亲子的关系,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更倾向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待子女,理性地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很少粗暴地对待幼儿。所以,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2、转变态度。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父母对幼儿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务必导致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家长说话做事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想,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尊重和信任。父母和幼儿是两个个体,两者有不同的思维,父母一般是强势思维,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幼儿。

3、亲子沟通。要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建议每周沟通两到三次,每次沟通一至两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十五分钟和幼儿说说当天的事情,说说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心事是十分必要的。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沟通时,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幼儿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从而形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亲子游戏

为了消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膜,有效地增进亲子沟通,还可以尝试做一些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是亲子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0岁到5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的,不但可以促进幼儿身体成长,而且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的情绪。亲子游戏是教育幼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人和幼儿的一种交往方式,有助于亲子沟通,密切亲子关系。

1、家长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遵守游戏规则,不要耍赖。玩完了要自己收拾玩具,物归原处;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不能没完没了地玩,更不能玩得忘了吃饭和睡觉。

2、家长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游戏。如三四岁的幼儿离不开玩具,家长选择玩具要考虑到其教育意义与艺术性。可以让幼儿自造玩具和自找玩具,这样有助于发挥幼儿的智力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第5篇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矿工子女;人格特质;亲子沟通

更近2年矿区多次出现重大事故,“矿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有关矿工这个高压力群体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矿工生活压力大,生活质量低,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势必会影响其子女的健康成长。以往有关矿工子女问题的研究大多针对他们的就业难问题,教育问题,缺乏心理面的探讨。亲子关系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而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因此,亲子沟通也将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作用。矿工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沟通频率较低,质量较差。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特殊的亲子沟通状况对矿工子女的人格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关家庭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上,而对亲子沟通特别是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很少有人关注,因此,探讨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的特点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 对象与方法

人格特质问卷。采用周晖等人编制的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包括5个人格维度,分别为开放性(Open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谨慎性(Consclen-tiousness)和情绪性(Neuroticism)。由60个项目组成,5点计分,被试根据项目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回答从“一点也不像你”到“非常像你”。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 结果

2.1 矿工子女亲子沟通与人格各维度的相关见表1、

表1显示,父/母沟通的开放性与人格五因素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父/母沟通的问题与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和谨慎性均具有显著相关,但是与开放性的相关不显著。

以小五人格问卷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亲子沟通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进入回归方程显著的自变量有父/母的沟通的开放性和父亲沟通的问题,这些因素对矿工子女的人格特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第6篇

关键字:亲子沟通中小学生家庭

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了生活而忙于工作,致使他们越来越脱离家庭,无暇顾及家中孩子。然而,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心、帮助和理解,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种被需要和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使亲子沟通问题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和谐家庭、 5、在亲子沟通中,多数家长和孩子都会主动与对方沟通。

6、三分之二以上的父母与孩子对目前的亲子沟通持满意态度。

7、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孩子所处的地位对沟通有较大影响。

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的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与中小学生的沟通会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知道怎么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去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标准,会比较体谅孩子的思想,能够与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交流氛围,从而达到高质量高水平的交流。

(三)、孩子年龄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在年龄方面,研究发现中小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效果有所提升,但是沟通的开放性却有所降低,与父母的多数冲突也随着年级升高而变得尖锐和突出。另外,在青春中期中小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因为更多的涉及到沟通中父母对中小学生的行为约束,以及课外活动和异性交往等方面,加上中小学生又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凡事都会有逆反心理,这样就更加加剧了亲子沟通困难性。

(四)、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影响(是否单亲、父母关系)

1.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

研究表明,往往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子女能够更为直接、开放、充满耐心地讨论相互之间的分歧,较少出现沟通的困难和问题,并且亲子沟通和相互间的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沟通问题也能够更好的向良性循环发展。相反地,在敌意、强制的家庭环境中,亲子之

间在沟通时,经常相互抱怨、缺乏耐心,对冲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从而亲子沟通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形成恶性循环。

2.父母能否抽出时间来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有些家庭里面,父母长期奔波在外,没有时间能够与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好好聊一下彼此更近的事情,造成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再来进行沟通就会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经常在一起的家庭,彼此都在身边,发生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够了解,从而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

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久,平时沟通比较少的家庭因为都不懂彼此心里的真正想法,也就不愿意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所以在沟通方面会越来越困难。而平时多一些沟通时间的家庭因为彼此都有更多的了解,彼此也没有什么刻意隐瞒的事情,从而沟通起来更加容易,更加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3.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对亲子沟通具有很多的影响

家庭里面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是很重要的,这就主要表现在父母之间的关系上面,父母感情好对孩子也是一个内在的激励作用。

父母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对孩子更大的关心,这也就使得孩子能够拥有更加健全的心态,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的融洽,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亲子沟通的顺利进行。然而父母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无疑是对孩子更大的伤害,不仅仅是日常生活方面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身心上、心灵上的伤害。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天真单纯孩子的性格,使得他们变得孤僻、沉默、消极,这样就很难的再来进行亲子沟通了。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随着中小学生时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冲突的发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而我们对中小学生和父母之间沟通的研究,可以为父母提供有效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使父母和中小学生学会互相沟通,这

样才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效果,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父母的角度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

(一)、亲子沟通是父母给予中小学生心理支持的重要途径。

(二)、亲子沟通可以让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虽是父母占主导,但主要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在相互沟通中受到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中小学生要学会孩子与人沟通,要养成与人沟通的习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双方沟通、理解、谅解的结果,也是亲子双方沟通能力的体现,与亲子关系密切联系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这样就更加需要以亲子沟通作为基础,从而让孩子能够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改善亲子沟通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

(二)、父母与孩子相互了解并融入对方的生活。

同时,在学校时,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可以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其中的活动,培养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另外,父母也可以主动带孩子参加一些像“家庭夏令营”之类的家庭团体活动。

(三)、家庭氛围对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如果父母之间关系和睦,且能够开明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性格会受到良好的培养,并将终生受益。和谐、民主、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轻松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容易形成乐观而平和的心境,能与他人友善而积极地相处。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能使亲子沟通愈加顺畅,也能使沟通更加愉悦。反之,在紧张、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没有安全感、缺乏信任感,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导致其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容易形成多疑、猜忌的性格,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呢?

首先,父母应加强自身的修养。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的道德文化修养水平影响家庭气氛,进而影响亲子关系。道德文化素养高的父母,更能够体谅、尊重家人,能客观地处理一些矛盾,易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道德文化素养比较低的父母,不能够很好的体谅孩子的心情,只是一味的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却丝毫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这样就使得孩子产生了敌对心理,沟通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反而愈演愈烈,更后闹得不欢而散。

其次,夫妻间应积极沟通。夫妻之间的和睦程度是影响家庭气氛的关键因素。如果夫妻之间关系不和、沟通不佳、意见分歧,势必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孩子也就很难去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因此,夫妻间应加强沟通、经常交流,共同创建良好的夫妻关系,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努力优化生活环境。对社区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民的孩子,其心理发展会受到阻碍,进而抑制他们的发展潜能。相反,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将来往往会成为佼佼者。所以父母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优化孩子的生存条件,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这次我们本着“快乐服务、激情工作、严谨治学、回馈社会”的宗旨,尽我们更大的努力来对武汉多个社区进行社会调研活动,也许我们的调查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符合社会现实。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够对改善亲子沟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2)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工程,2007

(3)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1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第7篇

关键字:亲子沟通中小学生家庭

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为了生活而忙于工作,致使他们越来越脱离家庭,无暇顾及家中孩子。然而,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心、帮助和理解,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种被需要和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使亲子沟通问题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和谐家庭、 5、在亲子沟通中,多数家长和孩子都会主动与对方沟通。

6、三分之二以上的父母与孩子对目前的亲子沟通持满意态度。

7、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孩子所处的地位对沟通有较大影响。

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的教育程度对亲子沟通

有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与中小学生的沟通会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知道怎么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而不是一味的去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标准,会比较体谅孩子的思想,能够与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交流氛围,从而达到高质量高水平的交流。

(三)、孩子年龄对亲子沟通有影响

在年龄方面,研究发现中小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效果有所提升,但是沟通的开放性却有所降低,与父母的多数冲突也随着年级升高而变得尖锐和突出。另外,在青春中期中小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问题因为更多的涉及到沟通中父母对中小学生的行为约束,以及课外活动和异往等方面,加上中小学生又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凡事都会有逆反心理,这样就更加加剧了亲子沟通困难性。

(四)、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影响(是否单亲、父母关系)

1.家庭氛围直接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

研究表明,往往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子女能够更为直接、开放、充满耐心地讨论相互之间的分歧,较少出现沟通的困难和问题,并且亲子沟通和相互间的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沟通问题也能够更好的向良性循环发展。相反地,在敌意、强制的家庭环境中,亲子之间在沟通时,经常相互抱怨、缺乏耐心,对冲

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从而亲子沟通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形成恶性循环。

2.父母能否抽出时间来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也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有些家庭里面,父母长期奔波在外,没有时间能够与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的好好聊一下彼此更近的事情,造成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再来进行沟通就会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经常在一起的家庭,彼此都在身边,发生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够了解,从而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

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久,平时沟通比较少的家庭因为都不懂彼此心里的真正想法,也就不愿意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所以在沟通方面会越来越困难。而平时多一些沟通时间的家庭因为彼此都有更多的了解,彼此也没有什么刻意隐瞒的事情,从而沟通起来更加容易,更加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3.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对亲子沟通具有很多的影响

家庭里面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是很重要的,这就主要表现在父母之间的关系上面,父母感情好对孩子也是一个内在的激励作用。

父母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对孩子更大的关心,这也就使得孩子能够拥有更加健全的心态,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的融洽,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亲子沟通的顺利进行。然而父母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无疑是对孩子更大的伤害,不仅仅是日常生活方面的伤害,更重要的是身心上、心灵上的伤害。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天真单纯孩子的性格,使得他们变得孤僻、沉默、消极,这样就很难的再来进行亲子沟通了。

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随着中小学生时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冲突的发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而我们对中小学生和父母之间沟通的研究,可以为父母提供有效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使父母和中小学生学会互相沟通,这样才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效果,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父母的角

度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

(一)、亲子沟通是父母给予中小学生心理支持的重要途径。

(二)、亲子沟通可以让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构建良好的亲子沟通虽是父母占主导,但主要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在相互沟通中受到教育,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中小学生要学会孩子与人沟通,要养成与人沟通的习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双方沟通、理解、谅解的结果,也是亲子双方沟通能力的体现,与亲子关系密切联系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这样就更加需要以亲子沟通作为基础,从而让孩子能够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改善亲子沟通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形成密切的亲子关系。

(二)、父母与孩子相互了解并融入对方的生活。

的活动,培养家长与孩子的感情。另外,父母也可以主动带孩子参加一些像“家庭夏令营”之类的家庭团体活动。

(三)、家庭氛围对中小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如果父母之间关系和睦,且能够开明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性格会受到良好的培养,并将终生受益。和谐、民主、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轻松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容易形成乐观而平和的心境,能与他人友善而积极地相处。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能使亲子沟通愈加顺畅,也能使沟通更加愉悦。反之,在紧张、不和谐的家庭气氛中,中小学生没有安全感、缺乏信任感,容易产生敌对心理,导致其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容易形成多疑、猜忌的性格,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

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呢?

首先,父母应加强自身的修养。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的道德文化修养水平影响家庭气氛,进而影响亲子关系。道德文化素养高的父母,更能够体谅、尊重家人,能客观地处理一些矛盾,易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道德文化素养比较低的父母,不能够很好的体谅孩子的心情,只是一味的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却丝毫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这样就使得孩子产生了敌对心理,沟通也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反而愈演愈烈,更后闹得不欢而散。

其次,夫妻间应积极沟通。夫妻之间的和睦程度是影响家庭气氛的关键因素。如果夫妻之间关系不和、沟通不佳、意见分歧,势必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孩子也就很难去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因此,夫妻间应加强沟通、经常交流,共同创建良好的夫妻关系,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努力优化生活环境。对社区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民的孩子,其心理发展会受到阻碍,进而抑制他们的发展潜能。相反,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将来往往会成为佼佼者。所以父母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优化孩子的生存条件,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亲子沟通对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又关系着社会

和家庭的和谐稳定。而目前亲子沟通存在的种种问题使思考和构建新型亲子沟通方式成为当务之急。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亲子沟通还不尽人意,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随着社会变革的脚步加快、社会的发展,亲子沟通不断涌现新的情况。因此,对亲子沟通的研究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要不断改进,为亲子沟通提供依据和方法,进而促进家庭的和谐、社会的进步。

这次我们本着“快乐服务、激情工作、严谨治学、回馈社会”的宗旨,尽我们更大的努力来对武汉多个社区进行社会调研活动,也许我们的调查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符合社会现实。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够对改善亲子沟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2)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工程,2007

(3)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1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影响重大,其实这种教育是双向的,对父母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良性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家庭幸福的核心,保持良性的亲子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为家长介绍一下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1、对孩子人格形成的影响。倘若家庭关系不和谐,容易导致孩子不能形成健全人格。自私冷漠、脾气暴躁、少年叛逆等不良行为,长大成人后会因为没有健康家庭范本,而无法建立起正常的家庭关系。

3、对孩子的性格的影响。虽然不同的人生下来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但是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塑造成积极向上,包容正直等善良的品德,而子女们的很多性格特点也是根据父母的性格迁徙而来的,所以亲子关系的教育非常关键。

4、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每个家庭都期望孩子成才,但是,现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竞争激烈,如果孩子没有一个好资源,那么父母给孩子一个好品行就更加重要。营造好一个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如何营造健康的亲子关系

1、夫妻关系要高于亲子关系

很多夫妻有了孩子之后就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了,夫妻之间的关系似乎就是为了养育孩子,但是这样一心为孩子的家庭,孩子往往更容易出现问题。爸爸妈妈对婚姻和夫妻关系的需求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感觉就变得更加的沉重,也无法学会面对亲密关系。

2、父母之间的教育方式应保持一致

父母之间在教育方针理念上有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很多的夫妻实际上是将自己跟对方的冲突转嫁到孩子身上,逼迫孩子去做选择,这无疑是通过孩子来伤害攻击对方,让孩子承受攻击是不负责任自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像让孩子拥有良好品德,就应当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为子女做出榜样。比如,要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父母自己在公共场合就要注意个人的言行,当遇到他人有困难的时候,要热情地给予帮助,这样才能使子女耳濡目染,逐渐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

什么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子女关系。在上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父母和子女是血缘更近的直系血亲,为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只有在关系和谐的状态下,孩子才会尊重父母,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要想更好地教育孩子,就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就需要学习有效的沟通方法,有效的沟通方法是一门艺术,是每一个为人父母都需要学习的。

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社会化所可能达到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更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亲子之间的互动从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就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基本决定了孩子以后的行为模式、性格养成等。随着少年期、青春期等转折时期的到来,孩子就会慢慢发展变化为成熟的、个性化人格。小到身心健康,大到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亲子关系对小朋友的影响之广泛,不可小视。其中主要的三大影响有:

1、对语言发展之影响。在语言方面,比起爸爸,妈妈对孩子语言方面的影响更大。

2、对人格形成之影响。倘若家庭关系不和谐,容易导致孩子结巴、神经官能症、脾气暴躁、少年时期触犯等等。

亲子关系常见问题

孩子的行为出现一些异样的表现,并不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够,而是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

忽视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大的表现就是漠视问题的发生。现在社会信息太发达,孩子在各种媒体的影响下变得非常的早熟,心理提前的发育,能够更早的认识自我、知道荣辱,但是同时他们又没有成年人那么理智,承受能力也不足,加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大使孩子压力很大,使得孩子可能会回避很多问题,这有可能是对父母或老师的报复。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不当“法官”,学做“安康”

有部分父母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就开始用“法官”的态度来教育孩子,没有全面地了解孩子,高高在上单纯地说教,这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父母应当像“安康”一样,充分剖析孩子的内心需求,不要轻视他们的自尊,给予并维护他们应有的权利,和他们成为互相信任的朋友,这些才是父母应当做到的。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人生,就是一个大赛场,孩子必须自己参赛,父母不能替代孩子面对生活,更不能当“裁判”,而是应作为“拉拉队”来给予孩子鼓励,给孩子力量。面对日常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问题,父母要充分给予孩子空间,让他们做出选择,而不是一味的善作主张,替孩子决定好。

(2)选择时。父母依旧不要提出过多的想法,除非孩子做出的选择会伤害到他们,否则不要擅自改变他们的想法,让孩子自行面对,让孩子成长起来。

作为“拉拉队”,一方面父母应当细致观察,发现孩子优秀的地方,并竭力称赞他,为他加油,给他力量;另一方面,在小朋友遇到挫折、失败时,父母也应当支持他,适当的指引他们方向。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清楚地了解、认识到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因此,孩子只有根据对比他人的行为举动,才能真正认识自我。这也就体现了父母的作用,父母要学做“镜子”,让子女愿意与父母相互交流,才能真正帮助儿女提高综合素质。

亲子关系差如何改善

1、避免过早的让孩子识字、抄袭文字,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死记硬背更是父母的过错,而是应该通过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教导孩子,灵活多样。

2、俗话说“七岁看大”,父母应该在孩子7岁以前,就教给孩子全部的信息系统。只要神经系统一经刺激,孩子就可以自己抓住机会,做出选择。多多激发孩子的右脑,右脑发展良好,将来孩子的理解能力就越强。

3、父母应该避免过早地、过于粗略地教育孩子对文化的分类,更好是有“不仅…而且”“既…又…”的概念。在孩子三岁前,父母的教育会让孩子树立是非观。父母不要将自己成人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想法里,这对孩子是及其不好的;要教给孩子,文化不是单一的、是多样化的;一个人的是非善恶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角度不同,想法就不同。

第1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关键词:亲子沟通研究;反思

一、亲子沟通内涵需明确

在英文中“munication”译为沟通,也包含传播、交往、交流之意,这些词在中文里的使用是有差异的。查找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传播”解释为“广泛散布”,“交往”解释为“互相来往”,“交流”解释为“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沟通”解释为“使双方能通连”。由此可见,若排除物质与文化面的指向,“传播”一般是指信息的单向流通,主要是点对面;“交往”含义较为宽泛,社会就是一个交往的网络,人类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的先决条件就是其成员之间的交往。有学者认为,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以一定的物或符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交流”与“沟通”较为接近,都有信息的双向流通之意,这也是亲子沟通研究中经常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中,“沟通”一词,意为信息、事实、信念、态度和感受等在人际之间的传播、接收与理解过程,注重对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与规律的研究,沟通更强调信息交换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也有学者提出,沟通是指行为者之间通过有效语言、运用合理的协调方式达到真正理解或共识的行为。所以,“交流”虽有双向流通的意向,但它仅仅描述的是信息流通的来往方向,不必反映流通的效果,而“沟通”强调“沟”而务求“通”,必然反映流通的效果。

明晰“沟通”的内涵后,“亲子沟通”的界定就相应明确。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不仅指向信息的交流,还反映亲子之间获得相互理解、形成情感相通、达成共识的交流结果。

二、研究内容需明察

明确了亲子沟通的内涵,就如研究道上找到了标,所有的研究设计应在其指引下朝着研究目标迈进。要使研究内容不偏离轨道,在做研究设计时就需要围绕核心概念的内涵加以明察。

另外,如果我们不把握清楚亲子沟通的内涵,就会在一些相关问卷设计中出现混乱状态。如沟通频次、沟通时间、沟通内容等研究,被调查学生很可能有的报告的是沟通情景,有的报告的并不是沟通情景,不能真实反映亲子间的沟通状态,而只是交流状态。如孩子回到家,对妈妈说:“妈,我回来了”。妈妈说:“好,快去洗把手,马上吃饭了”。又如:餐桌上,孩子说:“爸,今天学校……”爸爸打断说:“哪来那么多的废话,快吃饭,吃了做作业去。”等这样一些对话能称之为“亲子沟通”吗?显然不能,应是“亲子交往”或“亲子交流”、“亲子对话”。

三、研究方法需丰富

从了解的角度来说,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双方互动性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单以静态的问卷调查难以反映沟通形成的机理及发展变化的特征。因此,一方面问卷调查应分别进行父、母、子三方报告,同时辅以纵向的追踪研究,能较好地考察父母及亲子之间对沟通的知觉差异、互动机制的演变特征等;另一方面,需要以访谈、观察、沟通日志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不同阶段学生亲子沟通的特点。国外的亲子沟通研究已经从宏观的型式学角度研究深入到微观的沟通过程研究,而我国目前深入的微观研究还比较欠缺,需要通过研究方法的丰富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3]张淑华。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2004,(2)。

[4]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5]王争艳,刘红云,雷雳等。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

第2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一、几种不良的亲子沟通类型

尽管家庭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在现实中,大多数父母仅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教育孩子。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说话,如何鼓励孩子,如何赢得孩子的尊敬,如何教孩子学会“爱”……在家教中这一系列看似平常的问题,因为沟通不畅,却成了许多父母的大难题。

对孩子期望高,要求严格,爱讲道理,用权威的方式跟孩子互动,经常拒绝子女的要求,只有单向的沟通,是当前不良亲子沟通的主要表现。且看以下几个片断:

一,

“把电视关掉,立刻回房间做功课!”

“下次再考这种成绩,休想再跟我提要求!”

“狡辩什么,你准是上课又不注意听!”

“怎么搞的!写字潦草,连这都不懂,读什么书!”

这种以命令者、威胁者、说教者、万事通的角色与孩子交流的方式,用在如今独立意识渐涨的孩子身上,就成了亲子沟通中更大的障碍。不良的亲子沟通大抵有如下几种类型:

“畜生、废物、人渣、没用。”――责骂、羞辱、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台阶下。

“再说就打断你的腿。你死在外面,不要再回来。”――威胁孩子,说狠话。

“你不用说了,我还不清楚你头脑里想的是什么!”――单向沟通。一味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听孩子说出自身感受及困难。

“又在我了,又在找借口了。”――对孩子怀有成见或敌意。

“别废话了,我什么也不跟你说了!”――欠缺同理心或拙于、懒于向孩子表达感受。

“你别管,看你管个什么出来啊!”――父母管教不一致,家庭关系不好。

应该说,拒绝(“你的事我不管”),疏离(不关心),打骂(相信外加力量,不信孩子自主的能力),专制(“我说了就算”),矛盾(给孩子买电动玩具,孩子玩却骂他)是当前亲子沟通中的更大障碍。

二、亲子沟通障碍的原因分析

良好的沟通才能实现优质的家庭教育。不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不了解沟通的内容,不懂得沟通的技巧,自然会导致沟通障碍。

1、对沟通的误解

教育家指出,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健康的家庭需要有良好的亲子沟通,亲子之间需要有密切的情绪接触,相互支持与鼓励,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正常发展。

“沟通”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意思交换”,这是彼此相互了解的更快方式,其作用在于增进亲子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经验,缩小彼此想法与做法的分歧,以促进愉快相处的方式。

但有些父母却把它理解为命令、干预、支配、指使,将其用于搜集孩子的生活情报。大多数家庭的亲子沟通仅限于信息交流,常常只将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事实,作为沟通的主要内容。比如“吃饭了没?”“功课做完了没?”亲子沟通只是传达讯息。。的工具而已。长期如此,孩子会感到孤单与隔离,无法感受到他和家庭是一体的。

因为父母的权威角色定位,亲子沟通以父母的指责挑剔为主要形式,因而极容易导致争吵。然而大部分人容易用这种方式来沟通,明明是出于关心,担心孩子的安危,但看到小孩晚归时,却劈头就说:“这么晚到哪里去了?下次再这么晚回来,我就把门锁起来!”其实父母真正的意思是:看到你这么晚回来,我很担心你遇到危险。话到嘴边却成了指责、讽刺甚至攻击,导致亲子关系的对立。

2、亲子沟通的障碍

与孩子沟通要善于表达感受。但大多数父母,通常不习惯于向子女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会导致父母与子女经常不能站在同一个立场或角度来看事情,不能理解子女的想法、感受,与子女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台湾有一位专家指出,当前亲子沟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批评责备。(“自己的桌子不会整理啊!像个垃圾虫”)

・辱骂嘲讽。(“上次三科不及格,这次四科不及格,下次也可想而知了”)

・命令威胁。(“你再考不及格,我就不让你出去玩”)

・过量的询问。(“你出去干嘛?和谁在一起?在一起做什么?干嘛不待在家里?”)

・不信任。(“你真的做得到吗?”)

・比较。(“你能和你堂弟比吗?”)

・报复。(“你不听我的,也别想让我帮你”)

・不理会。(“别烦我,我只有一条命”)

・太在意让孩子学到教训。(“活

该,早告诉过你”)

、不给孩子信心。(“没有一样事你

能做得好的,没用的东西”)

这种不良的沟通导致孩子不肯开。口说话,习惯在家扮演一个“有耳无嘴”的角色。因为对孩子而言,与父母或其他家人沟通失败的经历太多,让他有挫败感,以致于他不相信沟通会有结果,就干脆不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一旦孩子不愿意开口说话,沟通就很难开展。

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比较喜欢分析。由于太注重逻辑的与是非,和子女沟通时,老喜欢引经据典,分析事情的因果关系,导致忽略了子女的感受。尽管生活中很多情况,需要理智地思考、沟通,但如果只用这一种沟通方式来和子女相处,亲子间就会缺少亲密的情感交流,彼此就会有隔阂。

三、有效的亲子沟通策略探究

沟通可以化解误会、促进理解、解决困难……尽管沟通方式因人而异,但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良好的沟通重视讲清楚、听明白、做得来。明确把自己要表达的宗旨讲清楚,同时别忘了征询对方的意见和看法。心理学家提出“人际沟通三部曲”:“我知道(I see),我理解(I understand),我愿意(I agree)”,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尊重、倾听、赏识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亲子沟通必须注意什么呢?

1、尊重――亲子沟通的前提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有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父母如何真正尊重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与自已人格平等的人来对待,他们拥有不能剥夺的权利、不能侵犯的尊严,正如你自已一样。

所以,亲子沟通要注意三点:

(1)让孩子听得进去:要问自己,时机合适吗?场所合适吗?气氛合适吗?

(2)让孩子听得乐意:怎么说孩子才喜欢听?哪一部分较易接受?如何使孩子情绪放松?

(3)让孩子听得合理:先说孩子的优点,再提出一些要求。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必须是就孩子“行为”本身的感受,而非对孩子“个人”的感受。即应强调行为本身,而不是人本身。特别是表示不愉快时应该针对某一特定的行为而言,例如:“你今天的作业确实是马虎”。“你 的房间是不是应该整理一下”等,这些话都针对某个特定行为,而不是对孩子的责备,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有效的沟通绝对禁止“责骂”,而经常传达出责骂意味的字眼即是“你”这个字。当父母表达对不满意或不愉快事件的感受时,也应该是针对本身的感受来加以表达,例如:“我很失望”“我非常关心”,或是“我很担心”等。父母应该了解,实际上不是行为本身使自己不快,而是行为的“后果”使自己觉得不舒服。例如,孩子迷上了上网,事实上,不是上网的行为本身令父母不快,而是无节制上网的后果令父母担心。父母可以这样说:“上网本身没错,问题是要有个度,你要自己把握……”

在尊重的前提下沟通,用“当……我觉得……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就不会产生亲子对立,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会使沟通更有效。

2倾听――沟通的重要方式

孩子渴望父母倾听。一次成功对话的前提是相互倾听。怎样倾听孩子说话呢?一是尊重,二是信任,三是耐心。

在倾听中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自信心,在倾听中教育。倾听,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在倾听中,你会听到孩子的心灵诉求。当孩子兴奋地诉说时,家长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件幼稚的事,也应耐心地听完,哪怕他已经讲过好几遍了,同时鼓励孩子更出色地讲述,让他感受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更要有耐心,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父母重视他。

倾听之后转换教育决策的时间和方式应是多样的。一般而言,耐心地倾听之后,要厘清矛盾所在,表达同理心,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倾听过程。首先,给孩子一段不被打断的时间诉说自己的问题,也许他正陷于混乱的思绪中,需要借由倾诉来整理头绪,理性客观的孩子,说不定在叙述一遍之后就已有定见,根本不需要父母的协助了。

然后就是感同身受,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一起看当下的情境,一起感受喜怒哀乐。只要父母确实传达出:“我知道你的问题在这里,我能感觉到你的情绪”这一想法,沟通己成功大半。

3、赏识――让沟通效益更大化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一句好话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一民俗道出了赏识在沟通中的妙处。

肯定和认同有一种无穷的力量。认同催人奋进,认同开拓进步的空间,认同激励昂扬的斗志,它往往在给人信心的同时催生人才,创造奇迹。当孩子经常被父母肯定与接纳,珍爱与珍赏,而非经常被要求与催逼,责怪与定罪时,孩子就会发展出一种积极、爱人的能力,也能学会欣赏、接纳别人,关爱、帮助别人,对父母自然会产生情感的呼应与信赖。即使在外遭遇挫折与失败,也总是心理安稳,知道可以回到亲爱的父母身边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就像回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休息之后可以重新得力再出发。

赏识,能使沟通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益。美国人与孩子沟通时十分注重赏识。如“别将孩子跟他们的兄弟姐妹刻意地作‘横向比较’。”“与其对孩子常作否定,还不如找一些表示肯定的话说说。”“不忘表扬――告诉他们你为他们感到自豪。”“有时可以对他们说,你认为他们很有两下子。”

有智慧的父母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在倾听中,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帮助孩子在一起检讨中自己找出症结。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自然有信心面对每一个挑战。

4、向孩子袁达爱

许多时候,父母明确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更能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是真心爱他们的。在沟通时,父母应清楚表达自己的爱,让子女和父母之间能互相包容,有所共识,这样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有爱的“沟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可以让子女的人格更加完善。“爱”必须用心来经营,亲子之间的爱更需要用心培养。

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在父母善尽职责、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在父母不断付出的过程中,建立亲子间的情感与信赖。孩子也会逐渐感受到父母的爱而自然地对父母发出爱的呼应,他们会感恩,也能了解父母间的互信、互爱,亲密、和谐而稳定的关系,由此创造双赢的亲子关系。子女和父母皆能肯定自己的角色,且愉悦、健康地共享成长的喜悦,达到亲子沟通的更佳效果。

家是子女永远的避风港,父母是家庭中更重要且影响子女成长的主要人物。如果父母和子女无法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那么两代之间的距离将会愈来愈大,产生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要了解孩子的世界,父母要先教育自己,要了解外界的新信息及社会潮流;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正确的判断力;更要给孩子健康的引领,且用心陪着孩子成长。因此,多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了解子女的心情,将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摩擦,让家庭更加和谐。

第3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1 善于寻找、安排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

在亲子交流中父母处在一个相对主动的位置,所以作为父母要善于寻找、安排和孩子交流的时间。比如可以在家里建立“无电视日”,规定某一天家里的电视不打开,一家人就利用这天的时间在一起聊聊生活中的快乐和失意,听听彼此的打算和想法,在没有干扰的时空里用心去聆听彼此的心声,用心去感受真情、关爱和幸福。有的家长可能工作很忙,也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而孩子可能在寄宿学校读书休息时间比较集中,这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空出一至两天的时间来和孩子在一起。

2 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往往总是习惯性的把孩子当作“孩子”,而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强烈地希望成人把自己当作一个“大人”,希望能独立地做事,被尊重、被信任。要想有效地与孩子交流沟通,我们就需要尊重孩子,在非原则问题上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孩子自己试着决定自己的一些事,因为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也许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参与或替代让孩子少走一些弯,但我们无法替代孩子的成长。对于我们赞同的事情,我们要尊重孩子;对于我们不赞同的,如果孩子选择了而且不会给孩子或者他人造成伤害,我们也应当尊重孩子的选择。对于孩子的问题要认真地回答不要应付了事、心不在焉。

3 要平等交流,放下家长的架子。

随着社会知识的积累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孩子了解到的东西我们并不一定了解,孩子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我们可能也无法理解甚至难以接受。在出现观念冲突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和我们“理论”,有些时候可能我们占不了上风,这时我们切忌拿出“老子的威风”――“我说不行就是不行!”。在跟孩子的沟通中,我们越是端出家长的架子跟孩子沟通就越容易出现问题,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实现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4 要善于倾听,注意沟通的方式。

沟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与孩子沟通想顺利、有效,能否理解孩子的意思以及自己在沟通中带给孩子的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沟通中家长要善于倾听,在倾听中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在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这样不仅在需要时能够给孩子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更加顺畅。当孩子跟您诉说时,在认真听的同时您也应当用有声语言、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给孩子适当反馈,让孩子感受到你很关心他,很重视他说的问题,比如“是吗”、“后来呢”“嗯”、拍拍孩子的肩膀、看着孩子点点头等。

亲子沟通是一个情感渗透其中的包括信息传递和接受的互动过程,不同情况下,面对不同的问题,我们跟孩子的沟通方式也需要有所调整。坐下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是更常用的一种直接沟通方式,但有些时候尤其亲子沟通出现矛盾和冲突时用这种方式可能就很难保证沟通的效果。这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书信等间接的方式与孩子沟通,通过书信的方式把你的想法、看法以及为什么是这样告诉孩子。当然,如果你的确做得不对,也应当诚恳地向孩子道歉(记住,做错事时向孩子道歉不仅不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提升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会使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同时,在书信中也不要忘了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爱你!”“等待着你的回信!”。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书信之外,电子邮件、博客等也同样能在亲子沟通中派上用武之地。

5 平心静气地沟通,友善地传达信息。

有效沟通的前提是沟通双方的冷静和理智,一个怒气冲冲或者悲痛欲绝的人都很难跟别人有效地沟通,更无法有效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作为家长,在跟孩子沟通时不要带着不良情绪,如果是一件事的确让你很生气、很恼火,那就先不要急着和孩子说清楚,而是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当自己平心静气的时候再和孩子去交流;当孩子带着某种不良情绪时也要先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绪,然后再去沟通。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不管孩子的反应如何情绪化、不理智,父母都要注意友善地传达信息,不要因为孩子的情绪化也让自己情绪化,不要一气之下对孩子吼“你真是个混蛋!”、“我真是白养活你了!”这类的话。

6 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在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要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和高度来看问题,不要用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判断来衡量和要求孩子。当看到孩子因为一件我们眼中的“小事”伤心流泪时,应该意识到这件我们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看来是件“大事”,要提醒自己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和高度来看这个问题,来体会孩子的体验和感受。

曾经有位母亲带着刚上中班的孩子去逛商场,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五颜六色,母亲觉得孩子一定喜欢。可是孩子没逛多久就闹着要走。母亲还要买东西,所以拉着孩子又逛了一会,后来孩子实在是不想逛了就哭了起来,没有办法母亲就蹲下身子来哄孩子。当这位母亲蹲下身子的那一刻她发现了一个让自己特别吃惊的问题――当她蹲下去和孩子一个高度的时候,视线快要被柜台挡完了,看到的只有在不断移动的腿和脚。那一刻那位母亲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愿意逛这五颜六色的商场了,于是她抱起孩子快速地离开了商场。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要以自己的成人意识为主导来看待孩子遇到的问题,而要蹲下身子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发现孩子的反应和自己的反应不一致时应该意识到并看一看是不是自己没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7 慎用批评、忌贴标签,不要对孩子的问题直接作出价值判断。

第4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1、亲子沟通的成功经验,探讨青春期亲子沟通的有效策略。

2、引导家长转变家教观念,给孩子创设快乐、健康、民主的成长环境。

【活动准备】

1、制作活动课件。

2、排演小品如此沟通。

【活动过程】

活动热身

――沟通是说,是听,更是解读

师:活动开始前我已经让大家彼此认识和了解了,下面我想请大家介绍一下在活动开始前你所认识、了解的朋友。

生1:我想介绍对面的这位同学。他学习很好,体育不错,对人很真诚,性格活泼开朗。

师:这些信息都是他告诉你的吗?

生1:学习好、体育好是他告诉我的,待人真诚是我感觉到的,因为他说话时的眼神和语气都让我感觉到了他的真诚。

师:是他告诉你他幽默的吗?

生2:没有,是我与他谈话时感觉到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2:与他交谈时,我说参加这次活动我有些紧张,他马上朝我挤挤眼睛,耸耸肩,我一下就放松了。

师:也就是说,你们虽然没有很多的语言交流,但是你却对他的个性有所了解。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介绍后,我还想听听家长的互相介绍。

家长1:我想介绍一下坐在第二排欧阳刘建同学的母亲。从和她的交谈中,我感觉她是一个有爱心、有追求、有教育智慧的女性。她的儿子欧阳刘建是一个传说,之所以说是传说,是因为他非常优秀、成绩优异。我非常敬佩这位母亲。

师:陈英舟的父亲向欧阳刘建的母亲表达了敬佩之情,其他家长在交流中还有什么感受呢?

家长2:我是吴恬的母亲,在刚才的互动中我很高兴结识了夏韬的妈妈。她是一位热情、直爽的母亲,教育孩子非常用心。几年来她一直陪儿子学习绘画,如今她儿子的素描学得很好,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师:刚才几位同学与家长介绍了自己认识的伙伴,我想问一下被介绍的家长与同学,他们刚才所介绍的内容,你们是不是都对他们讲过?

生3:不是,有些内容我给他讲过,有些内容我没有说。

家长3:我前面的介绍很简单,可她介绍我时,却说得很具体,我很吃惊。

师:你们的相互介绍,有些内容是你们自己告诉对方的,有些内容你们自己没说,可是对方却从你们的神情、动作、语气中解读出来了。这说明沟通是说,是听,更是深入的解读,有时候听比说重要,而解读则比听和说更重要。

家长的苦恼――想说爱你不容易

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觉得与孩子的沟通是越来越容易了,还是越来越难了?我们做一个现场的小调查。觉得容易的家长请举手。

(无人举手)

师:无人举手,说明家长们碰到了共同的难题。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家庭教育工作的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我与家长们有同感。下面我们一同来看一位家长的来信。

(老师朗读一位苦恼家长的来信)

师:在座的家长们,这样的苦恼你们有吗?

家长1:这位家长的苦恼我全有。孩子小的时候,我还没什么感觉。自从进入初中后,我明显地感觉到他与我的话少了,他都不愿意让我检查他的作业,特别是作文,生怕我发现他的秘密。我希望我们父子之间能有一种比较融洽、顺畅的沟通状态,但这个渠道在哪里?我很困惑。

希望仍在――有效进行亲子沟通

师:家长们的苦恼,是青春期亲子沟通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孩子这一时期的身心特点有关。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可以用“矛盾”一词来概括。此时孩子的内心存在很多矛盾,如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觉得孩子不容易亲近。这一时期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呢?我们看一段视频,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播放视频春去秋来又一春片段)

师:看完这段视频,对老和尚教育小和尚所采用的沟通方式,大家想说什么?

生1:老和尚用了角色互换的沟通方式,让小和尚体会被他虐待的小动物的痛苦,从而让小和尚明白关爱生命的道理。

师:这样的沟通方式,你的父母采用过吗?

生1:我妈曾经用过这种方式。我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表现不好,无论父母怎么骂都不见效,后来我妈妈就和我互换角色,让我做一天家长,她做一天小孩,让我体会家长的不容易。

师:问一下你的母亲,您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来教育儿子的?

家长1:我们对儿子采用了各种方法都不见效后,我决定和他互换一下角色,让他感受一下家长的辛苦。他做父亲,我做孩子,我模仿他的一些行为,让他处理问题。他开始觉得很有趣,可是后来随着问题越来越多,他觉得有些辛苦了,更后游戏还没结束,他就要求停止了。我觉得通过这样的角色互换,他开始理解了我们父母的不容易,变得懂事了许多,学习态度也有了很大转变。

师:我很想知道孩子“撞墙”之后是什么样的感受。

生2: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撞墙”比别人多很多,虽然当时很难过,甚至有些恨妈妈,但是我渐渐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也知道了怎样可以不再“撞墙”。通过这种让我亲身体验的方式,我更理解妈妈,更明白事理了,谢谢妈妈!

家长3:我平时教育孩子经常是给孩子讲道理,可是效果不好,看了这个视频,我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孩子本身没有体验,就是道理讲得再深刻,他们还是不能理解。今后我会少讲多做,给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

师:谢谢!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除了用语言与孩子交流外,还可以用体验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对问题有所认识、感悟和理解。实践出真知,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游戏,进一步感悟亲子沟通的奥妙。

(通过游戏让家长与孩子感悟亲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

(孩子们戴上眼罩,在家长的引导下通过障,到达目的地)

师:请交换角色,家长戴上眼罩,孩子指引家长走。

(家长戴上眼罩,在孩子的引导下通过障,到达目的地)

师:做完了游戏,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妈妈在走的过程别依赖我,我说怎么走,她就怎么走。

师:你们走得很顺利,碰到妈妈走得不对的时候你怎么做呢?

生1:我就多说几次行走的方法,有时候还出手帮她。

师:请你妈妈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这位家长谈了自己在盲行三个阶段的不同感受,这些感受对我们的亲子沟通有什么启示呢?

生1:我觉得父母与我沟通的时候,更好是采用种方法,在告诉我方法的同时更好能有具体的指导,这样我会更明白。

生2:我觉得第二种方法也不错,父母说的少,做的多,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为人处事的道理。

家长2:我感觉当我引导儿子的时候,儿子很信任我,但是当儿子引导我的时候,我却不太信任儿子,也许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就是因此而产生的吧。

家长3:在游戏过程中,虽然有些忐忑,但我不担心,我想这是因为信任对方的缘故吧。

家长4:我的感觉也差不多,但是我想再补充一点,我相信儿子不完全是因为信任,还有默契。因为在生活中,我会花很多时间陪儿子,所以彼此之间已经有了默契。可以说,默契与理解使我与儿子相处起来很融洽。

师:信任、理解是亲子沟通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吗?

生3:我觉得还有耐心。在游戏过程中,妈妈非常耐心地告诉我如何走,有时候她会说很多次,直到我明白为止。我想如果妈妈平时也能这样与我沟通,我们之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矛盾了。

师:有道理,我们来听听你妈妈的想法。

家长5:我是一个脾气急躁的人,有时看儿子做事做不好,就会批评他,有时候还会动手。这个游戏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想,与孩子沟通除了耐心外,尊重也很重要,只有尊重孩子,才会对孩子有耐心。

师:通过大家的交谈,我觉得亲子沟通中需要信任、鼓励、宽容、理解、耐心等,这是我们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前面的讨论让我们收获良多,那么碰到具体问题我们怎么处理呢?我出道题考考大家。

(两位学生表演亲子沟通小品)

师:大家觉得这对父子在沟通上有什么问题?

生1:我觉得这个爸爸很不尊重孩子,不仅用审问的口气问孩子的成绩,而且贬低孩子,这样让孩子很难受。

生2:我觉得这位父亲教育孩子缺少耐心,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

家长1:刚才这个小品的表演者之一是我的儿子,他们表演的这一幕在我们家经常出现。这个小品让我想到了许多,回去后我一定与孩子的父亲好好交流。

家长2:这个小品让我明白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如果做家长的只关注成绩,会让亲子沟通陷入死胡同。如果我们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感受、情绪,相信他们会乐意与我们沟通。

第5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关键词:亲子沟通;留守儿童;安全感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出现。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教育问题日益严重,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其中包括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的丰富内涵。离开了农民,新农村就无从谈起,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谓培育新农民,就是要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今天的留守儿童是明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关注留守儿童的今天就是关注新农村建设的未来。

安全感是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化研究理论认为,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更持久、更核心的一种家庭关系。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到儿童将来对社会关系的期望与反应,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抚慰感。因为父母常年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无疑会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二、概念的界定

,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界定的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而留守在家,由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的小于16岁的孩子。本文调查的留守儿童主要处于8岁-16岁的年龄阶段。

第二,亲子沟通。亲子沟通指的是父母与子女彼此之间相互情感、交流意见及表达需求的行为。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将会影响到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道德判断的形成,以及儿童的学业成绩、心理问题。亲子沟通技巧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开放式沟通:亲子之间积极正向的沟通技巧,例如,倾听、尊重、同理、支持等。二是问题式沟通:亲子之间不能彼此的情感,多运用副向的沟通技巧,例如,批评、束缚、不支持对方的沟通方式。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及良性亲子互动模式的建立,在亲子沟通中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有更好的自我认同感及心理安全感,而与父母沟通不良的孩子更容易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那么,亲子沟通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感的影响情况如何呢?结果如下。

我们将亲子沟通频率与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交互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在亲子沟通频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我们将亲子沟通方式与留守儿童的安全感交互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在亲子沟通方式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别(P

五、对策思考

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更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即基本人际信任,才能积极地发掘自身的潜力,才能有人性及价值的较充分的实现。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存在,其亲子之间的沟通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沟通的非面对面性等特点,父母无法给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合理的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正确认识角色规范。父母作为承担子女养育责任的社会成员,除了保证孩子所需的物质条件之外,还要给与孩子教育、亲情与心理上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更多地考虑到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则重视不够。父母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进亲子沟通与交流、促进亲子之间的理解与信任。良好的亲子沟通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第二,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行为发展影响较大,但是如果父母由一方在家,则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各方面都相对要小一些。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更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存在与完整。而且,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母亲更好不要外出,在初中阶段父亲更好不要外出。如果一定要外出,就要加强亲子沟通。

参考文献:

1、卢会醒,张晓雪。中学单亲家庭子女安全感相关问题的研究[J]。时代教育,2008(7)。

2、李骊。友谊质量、师生关系对初中农村儿童心理安全感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8(5)。

3、曹中平,杨元花。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影响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7)。

4、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

5、雷雳等。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2001(6)。

第6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一、青少年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一)亲子沟通方式不当

首先,说教多,倾听少。许多父母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大半家长和子女交谈时都以家长自居,只顾自己畅所欲言,忽略子女的感受。其次,批评多,表扬少。子女在成长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当子女犯错误时,还没等他说明具体情况,父母就不分青红皂白,一概用严厉的惩罚处之。而当子女在学习上有了进步或者好的行为表现父母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动于衷。这种多批评、少表扬的沟通方式,已严重影响到子女的身心发展。

(二)亲子沟通内容狭窄

亲子之间在谈话内容上相对是比较狭窄的,父母仍然是以教导子女的行为处事为主,对于生理问题、与异性的交往问题以及喝酒、吸毒等敏感问题很少涉及。对于学生早恋问题,许多家长更是无计可施。

(三)亲子沟通时间缺少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心理特征上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渴望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同父母交流思想感情,不愿受到父母的忽视和压制,因而大多数的青少年乐于和同龄人交谈,而不愿意同父母谈心;再者,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两代人之间,代沟差异的日益明显,青少年存在着同父母沟通理解上的、观念认识偏差上的障碍。

(四)亲子沟通时机不当

一些家长面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忽略了与子女的沟通。即使与子女沟通,许多家长也不懂得把握和子女交谈的时机。

二、解决措施及效果

由于以上原因所造成的青少年学生存在厌学、吸烟甚至暴力等问题在班级里屡屡出现,以前每每遇上这样的事,我一方面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一方面给家长打电话通知家长。可是后来我发现,简单的通知家长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引起了大多数学生对我的不满与敌视。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摸索,我终于明白,虽然我的初衷是希望家长能够与老师一起教育好学生,但实际上大多数家长遇上这种事往往都失去理智,对孩子并非耐心开导,而是非打即骂,非但没有在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引发对家长及老师的敌视情绪,使得学生即使承认错误也只是口头应付,甚至使有些学生在遭遇家长打骂时离家出走,引起更严重的问题。对此,我苦思冥想,力争找到一条解决学校与家庭共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出。

(一)转变观念,平等相处,提高父母素质,改善沟通方式

(二)丰富沟通内容,增进理解

父母在与子女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应当抛弃居高临下的态度,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等。与此同时,父母应学会耐心倾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许多事情、体验的许多情感,父母或许觉得不“稀奇”,甚至觉得幼稚、乏味,但如果因此不愿意耐心倾听,就会影响亲子关系。

(三)亲子共同活动,增加沟通时间

父母应与子女共同活动,共享欢乐,增进亲子感情。父母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子女在一起。因为沟通交流是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础,而只有建立在理解信任基础上的亲子关系才可能是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理性控制情绪,把握沟通时机

第7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持续不断的爱的陪伴,而更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亲子沟通。良好而有效的亲子沟通,能使亲子间的感情更为融洽,也更有利于宝宝的成长。爸妈如何与宝宝保持良好的沟通呢?有些技巧会帮助您哦!

亲子沟通的3重境界

有专家认为亲子沟通有3境界:

境界:蹲下来跟宝宝说话。

因为只有“蹲下来”,才能更清楚地听到宝宝说的每一句话,才能更好地看到他的表情、做出准确的回应,同时也能让宝宝感觉到自己和父母之间是平等的。虽然“蹲下来”只是一个肢体动作,但它反映出的是一种对宝宝真正的尊重,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是父母教育理念的一种转变。

第二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现实生活中,大人们也总会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如:被领导批评、被迫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些不愉快会使我们心烦气燥或者神情抑郁。同样,当着别的小朋友的面批评宝宝,或者强迫宝宝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宝宝也会不高兴、郁闷。因此,爸妈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换位思考在人际沟通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的深含义就是理解。

这三境界,其实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熟知的,但是,在进行亲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往往因为血缘关系而不自觉地忽略了这些常用的沟通方式。如果把亲子关系看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用尊重、信任、理解的心态来对待宝宝,那么亲子沟通就会顺畅很多。

亲子良性沟通三关键

要形成良好的亲子沟通,以下几点很重要。

Keys1:明确沟通的内容

1沟通不等同于一般的聊天。聊天相对随意,也不用挑选话题、内容。常听到家长问宝宝:“今天幼儿园吃的什么午点啊?”“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你啊?”等等。而沟通应该是有一定主题和内容的,比如:老师和家长反映宝宝在幼儿园不太合群或者活动中注意力不能集中,那家长就应该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宝宝进行沟通,以改变这种状况。

2关注宝宝的喜好,增强沟通的效果。父母有父母的喜好,宝宝有宝宝的喜好,如果父母能主动了解关注宝宝的喜好,并适时加入到与宝宝的沟通中,如:他喜欢吃的甜品,爱看的动画片,喜欢玩的玩具,喜欢听的故事等等,对于促进亲子间的关系、改善宝宝的行为模式会有很大的帮助。

Keys2: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和场合

有许多父母喜欢选择在接送宝宝的上、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宝宝晚上临睡觉前等时机和宝宝交流沟通,然而,这些时间和场合都不是合适的亲子沟通时机。接送宝宝的上,或开车或坐车或走,要么需要集中注意力,要么周围环境比较嘈杂,都不利于交流;在宝宝吃饭的时候和他沟通,与幼儿园要求的专心吃饭原则相违背,不利于宝宝好习惯的养成;睡觉前,宝宝的情绪应该是愉悦的,相对平静的,这个时间交流不利于宝宝的睡眠。

爸妈应该抽出一个相对集中和固定的时间与宝宝沟通。比如:每天晚上陪宝宝一起玩游戏、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是每个周末陪宝宝一起运动、散步的时候……因为“专时专用”时间长了,既能在父母和宝宝之间形成一个良好沟通的习惯,又能让宝宝觉得父母对他足够尊重和重视,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

Keys3:学习沟通方法和技巧

1认真专注地倾听宝宝说话,而且更好是“立刻”。

因为当宝宝主动与你沟通时,你一边看电视剧或者一边看报纸一边听,一次、两次、三次,你就会传递给宝宝这样一个信息:我的妈妈或爸爸并不太在意我说的是什么。试想一下如果你不关注别人说的什么,那么他为什么要关注你说了什么呢?久而久之,他们便会慢慢地失去和你沟通的兴趣。因此,在宝宝和你谈话时,你不能分散注意力,要专注,如果还能够及时提问,那么效果会更好。因为宝宝会觉得他受到了关注,还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2设身处地站在宝宝的立场,体会他们的感受。

当宝宝和您讲述在幼儿园里的不开心时,即使在您听来似乎是很幼稚的理由,也不要简单地认为没什么,而是要站在宝宝的角度,这样才会更好地理解宝宝的感受。毕竟他们也不想幼稚,不想犯错,不想打碎花瓶……有些时候实在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限。

3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示对宝宝的关注,对宝宝说的话有兴趣。

比如:爸妈看着他的眼睛,或者是拍拍他的肩膀,或者停下手里正在做的事,或者蹲下身子,保持和宝宝的眼神接触是平视的,等等。这些表情和肢体语言都传达着:爸妈在关注宝宝,认真倾听宝宝的谈话。这种信息会鼓励宝宝继续说下去。

4与宝宝沟通时不要用贬低宝宝的话。

宝宝的世界与想法和大人是不同的,尤其当宝宝很认真地告诉你什么时,你轻蔑或不相信的态度只会伤害宝宝,甚至让宝宝以后也不会再跟你谈了。严重者还会对宝宝自信心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而童年形成的自我价值将会延续到成年的发展,从小缺乏自信心,将会使宝宝的人格无法朝向健康而完整的方向发展。

5沟通中停止喋喋不休的说教和“和尚念经般”的重复。

沟通不是说教,父母不要总是在沟通的同时不忘说教。纽约一所的家庭教育专家多瑞恩・米勒这样说,“在学校和家里,学龄期的宝宝们都已经厌倦了集中注意力去听你对他的谆谆教导,他们更愿意自己决定该听些什么”。所以父母在与宝宝沟通时要仔细思考该如何把你要传递的信息传递给他,从而避免你们之间的无效交流,也防止宝宝对你的话“置若罔闻”。

再喜欢吃的东西,总吃也会腻,所以父母在沟通中还要减少重复。不停地重复同样的话,只会增加宝宝的厌烦,让宝宝习惯于直到你说到一定的遍数时才对你的话有所回应。所以,即使同样的话,也要改变所用的语气、文字和说话时的态度,只有这样,宝宝才会有可能愿意听你说的话,并且按照你的话去做。

6沟通中父母主动自己的感受。

全家一起到外面吃饭回来,一起逛街归来,一起游玩回来……父母不妨主动与宝宝自己的心情、感受以及对事情的看法,这样宝宝当然也就比较容易毫无拘束地说出他的心里话,向你诉说他的心情、感受与看法。

第8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同伴;性话题沟通

同伴沟通是指同龄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同伴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中学生时期,由于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性教育过程中发生角色失灵现象,同辈群体在此时期比父母更有影响力。同伴之间的性话题沟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对象和方法

方法:采用自编中学生同伴性话题沟通问卷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正式问卷共发出了600份,剔除回答不完整、有明显反应倾向的问卷,再根据测谎题去掉废卷(4道测谎题有三道答错则认为其问卷作废),剩余445份有效问卷。

二、结果

(一)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及各维度的特点

1、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特点及各维度的总体特征

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特点在总量表及各维度的总体测试结果显示: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在各维度上的沟通得分依次为:沟通状况沟通态度沟通内容沟通动机,其中沟通状况维度均数更高,而沟通动机维度的均数水平要明显低于其他几个维度的均数水平。

2、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及各维度的方差分析结果

(三)中学生同伴性话题沟通在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上结果与分析

1、不同性质学校的中学生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及各维度的总体测试结果

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方面,普通中学的学生在总体沟通上的平均分均要高于职业中学的学生,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3、 3593、 259、F=2.069)。在各个维度上存在的差异相同,都表现为普通中学的学生在具体维度上的沟通水平均高于职业中学的学生,并且在沟通内容和沟通状况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2、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学生在沟通内容维度与沟通状况维度上的差异

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生在沟通内容维度与沟通状况维度上表现出极显著的学校差异,因此采用多重比较法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普通中学的中学生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内容维度(F=5、 741)与沟通状况维度(F=6.440)上均显著好于职业中学的中学生。

(四)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在中学生同伴间性话题沟通上的存在的差异分析

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上及在沟通内容、沟通状况和沟通态度维度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为:在沟通内容、沟通状况及总体沟通上,父亲学历为及以上的中学生沟通要好于学历为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而父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沟通态度维度上也存在的差异为: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及以上学历的中学生在沟通态度上明显好于父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学历的中学生,而与另外2个受教育水平差异不显著。

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在同伴间性话题沟通总体上及在沟通内容、沟通状况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为:在沟通状况及总体沟通上,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及以上学历的中学生在沟通上明显好于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学历和小学及以下的中学生,而与母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沟通内容维度上也存在的差异为:母亲学历为及以上和高中的中学生沟通均要好于学历为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而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及以上与高中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三、讨论

第9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 G610 〔文献标识码〕 A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搞好亲子关系,做好有效的亲子沟通,对幼儿早期性格的形成、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幼儿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按照我国多数的家庭情况,这种关系被扩展为所有与幼儿密切接触的人――即看护人与幼儿之间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幼儿早期性格、各种能力习惯为目标,以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强调父母和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

二、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能增进亲子沟通,促使子女心理健康。那么,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呢?

1、 自身的提高。幼儿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幼儿的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为人父人母,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的修养。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会影响亲子的关系,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更倾向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待子女,理性地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很少粗暴地对待幼儿。所以,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2、转变态度。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父母对幼儿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务必导致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家长说话做事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想,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尊重和信任。父母和幼儿是两个个体,两者有不同的思维,父母一般是强势思维,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幼儿。

3、亲子沟通。要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建议每周沟通两到三次,每次沟通一至两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十五分钟和幼儿说说当天的事情,说说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心事是十分必要的。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沟通时,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幼儿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从而形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亲子游戏

为了消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膜,有效地增进亲子沟通,还可以尝试做一些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是亲子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0岁到5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的,不但可以促进幼儿身体成长,而且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的情绪。亲子游戏是教育幼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人和幼儿的一种交往方式,有助于亲子沟通,密切亲子关系。

1、家长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遵守游戏规则,不要耍赖。玩完了要自己收拾玩具,物归原处;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不能没完没了地玩,更不能玩得忘了吃饭和睡觉。

2、家长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游戏。如三四岁的幼儿离不开玩具,家长选择玩具要考虑到其教育意义与艺术性。可以让幼儿自造玩具和自找玩具,这样有助于发挥幼儿的智力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

有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调皮,不好管教,也有很多的孩子会抱怨父母,觉得爸爸妈妈不能理解自己。那么亲子关系重要吗?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呢?

什么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从上来说,即爸爸妈妈与亲生子女之间存在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父母与孩子属于直系血亲,在血缘上,是更近更亲的关系,是一个家庭关系中的核心部分。亲子关系,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影响着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比如性格、毅力、人际交往等等,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亲子之间的互动从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就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基本决定了孩子以后的行为模式、性格养成等。随着少年期、青春期等转折时期的到来,孩子就会慢慢发展变化为成熟的、个性化人格。小到身心健康,大到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亲子关系对小朋友的影响之广泛,不可小视。其中主要的三大影响有:

1、对语言发展之影响。在语言方面,比起爸爸,妈妈对孩子语言方面的影响更大。

2、对人格形成之影响。倘若家庭关系不和谐,容易导致孩子结巴、神经官能症、脾气暴躁、少年时期触犯等等。

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1、家长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塑造易于亲近的、美好的优良形象。可以跟孩子做好朋友,多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难以沟通的样子。关爱和严格比肩并重。

2、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尽早发现并开导孩子的不良心理症结。父母要乐于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也要适时否决孩子的不合理的野蛮要求,但父母不能严词厉色,而是用温和的态度,而且要说明为什么拒绝。

3、父母也需要尊重小朋友,相信他们能做好,给他们自信,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这样的亲子关系,可以让孩子变得有责任感。

4、坚决杜绝家暴。如今已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给孩子空间,支持孩子独立正面挫折,解决问题,让孩子从小养成尊重师长、关爱朋友等好习惯。

5、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温暖美满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生成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游刃有余的解决人际交往问题。

以上关于“建立良性亲子关系的重要性”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打造良性的亲子关系是权威的(建立家庭和谐的秘诀)”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www.yuefachezhuang.com/news/1018.html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