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的家庭决策研究:为何家长在决策中更倾向听取孩子的意见?

admin by:admin 分类:做dna亲子鉴定多少钱 时间:2024/03/25 阅读:31 评论:0

亲子关系中的家庭决策研究:为何家长在决策中更倾向听取孩子的意见?

家庭关系心得体会篇一

家庭是我们一生中更重要的群体之一,是我们生命中更早、更亲密的社会单位。亲子关系作为家庭中的一种更基本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亲子关系中,从父母到孩子,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羁绊。经过多年的成长和学习,我对于家庭亲子关系也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平等沟通

亲子关系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伙伴。父母不是孩子的主人,而是他们的过客。只有建立了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才能开展良好的沟通。父母需学会倾听孩子的需要和想法,并真正地关注他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种富有感情的亲子关系。

孩子的自尊感和自信心是亲子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父母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才能。能够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这样孩子就能够愉快地成长。在这些支持和鼓励的背后,孩子也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困难。在亲子关系中,双方都要明白,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更佳平台和依托,而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能够更大程度地提升孩子的自信、自尊和成就感。

第四段:合适的教育方式

亲子关系中的教育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需要制定一套合适的教育方案,从婴儿期开始,适应孩子的成长发展来进行教育。这样,家庭教育才会变得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在积极引导、教育和影响孩子的同时,父母还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人需求和独立性,给他们大量自由、独立的空间,让孩子更好地去探索、发现和学习。

家庭关系心得体会篇二

感谢学校为我们家长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从家长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受益匪浅,女儿今年下半年进入了小学一年级,与此同时我也就踏进了家长学校的大门。x月x日以来我们在家长学校已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课,我深感受益匪浅。在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同时,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同时也使我更加亲切地体会到,当教师难,做家长也难,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更难。做一个好的家长真是任重而道远,幸好有家长学校,通过她,使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在尽力做好家长的同时,使我在各方面也有了一些不同程度地改变和提高,现将粗浅体会浅述如下:

家庭作为孩子的所学校,家长就时刻充当着“老师”的角色,因此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通过徐继梅的讲座,让我掌握了一些亲子沟通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如何给孩子布置任务,如何处理孩子的要求和拒绝,如何处理孩子的愤怒等。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入手,与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同样要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通过学习,明确了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时代要求社会造就复合型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我们就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单纯追求高分、高学历,而忽视孩子个性、意志、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教会孩子与不同的人共同相处,培养孩子的交往、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及与人合作精神,让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

希望学校今后多办家长学校,让我们家长也不断丰富、充实自己,一起努力学习知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优秀人才,也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

家庭关系心得体会篇三

第二段:互相理解

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首先要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与父母之间经常发生分歧和矛盾,这时候我们应该保持冷静,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想法。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达成共识,相互信任,促进家庭和睦。

互相理解的基础是交流沟通。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和孩子坦诚交流,给予他们适当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要倾听孩子的需要和想法,让他们理解你是一个可以倾诉和寻求帮助的人。这种交流方式的建立能够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并且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第四段:尊重和接纳

尊重和接纳是家庭亲子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接纳孩子天性,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行为。同时,在照顾孩子的时候要坚持以孩子的利益为出发点,确保他们的生长环境健康和安全。这样的教养方式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善待,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五段:身教重于言教

更后,身教重于言教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作为父母,我们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表达对孩子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孩子们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得知我们对他们的关切。只有在我们正确地利用自己的言行款待孩子的情况下,才能够促进家庭亲子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

结尾:

以上是我的心得体会。在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过程中,我们需要互相理解,交流沟通,尊重和接纳,身教重于言教。这四个方面都是非常有经验性的,但是也非常值得去付出和理解,毕竟,家庭亲子关系是维护家庭和睦,合理有序的基石。我希望考虑一下我的经验和能够帮助到你去更好地建立自己的家庭亲子关系,让我们一起创造一个幸福和美满的家庭。

家庭关系心得体会篇四

近日读一本关于工作绩效的书,其中一个章节讲的是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对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所谓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等。其特点是组织成员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情感上荣辱与共,心理上相互依存,行动上相互支持。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从一出生,就离不开组织。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是和组织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一个人不管有多么大的才华、能力,如果没有一个施展的舞台给他,那他永远只能做个默默无闻、平平谈谈的人,同样他的价值也就无法体现出来。所以说,组织是个人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表演的舞台。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滴水也只有融入大海里才能永不干涸。个人离不开组织,个人也只有在集体的土壤培育下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组织为个人提供了成长的空间和避风的港湾,使个人更有安全感、成就感,更有地位和尊严。每个集体中的个人也有责任和义务去为组织的发展需要提供自己的能力,正确理解并认同组织的目标、理念、价值及利益,并在理念、心态以及行动上自觉自愿地融入组织并自觉自愿地服从、服务于组织。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认为培养良好的组织观念与集体观念就是要求我们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爱祖国、爱人民,自觉把个人的奋斗溶入到集体中去,无限忠诚于党的事业。做到处处以人民的利益、党的利益为重,以党的事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决完成党的任务,服从党的领导。就如雷锋同志那样,干一行爱一行,一心一意为社会主义事业出力,愿做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块砖,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只要我们将根扎在在组织的沃土之中,勇敢拼搏,不懈进取,依靠党、听从党,成功就一定会属于我们!

家庭关系心得体会篇五

一、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本质上是生活教育,好的生活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是坏的教育。

二、家庭生活的模式影响着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模式和社会交往模式。

而亲子活动则不然,孩子会亲身地体会到原来爸爸不玩手机还会打球,他的身体太胖了,确实跑不动了;原来爸爸下跳棋还不如我,他也会耍赖;原来妈妈的舞动作也需要反复练习,我还能对她进行一定的指导,这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是要胜似一切的。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自然能知道每一个都会有优缺点,愿意与人交流与人切磋技艺,就会知道胜不骄败不馁。他的人缘可能会很好,更容易从学习和生活的困难中走出来,不是吗?而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对孩子的品行是有支持作用的。

家庭关系心得体会篇六

首先感谢惜惜建立这个阅读会,提供一个让我们和宝宝一起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谢谢惜惜给我们的压力,让我们又有了继续学习的动力!

因为不是全职妈妈,下班回家后和宝宝相处的时间不是很多,所以也特别珍惜和宝宝一起的时间。除了和她一起游戏学习外,也想增加一些育儿方面理论知识。平时也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惜介绍了这本亲子关系全面技巧我放了很久一直都什么时间看(算是自己为自己找借口吧 ),这次是下决心要在规定的时间看完它。下面将我心得跟大家一下:

一个家庭有了孩子才算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同时我们人生也走向一个新的里程,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例如,如何照顾宝宝,如何教育宝宝,如何处理好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关系,这些都很重要,要建立一个和谐的亲子关系氛围,给宝宝提供一个优质的成长环境,我觉得以下几点也是比较重要的。

1、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的意见一定要统一。如果意见有冲突时,一定要协商好后再实施。

2、爱,是亲子关系的基础支柱。家长不能对孩子将爱作为筹码来和孩子交换条件。

3、欢迎帮助,拒绝操纵。宝宝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应该帮助她成长,而不是替代她成长。

4、欲改变孩子,家长必须先来一些改变。偶尔听说到“你和你爸爸(妈妈)的性格(脾气)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就是这个道理,其实遗传也是可以改变的。

由于熙熙的到来是一个意外,本来是打算迟一年的,我心理方面还没调整好,再加上怀孕的时候心情也不是很好,所以熙出世后的脾气总是很急燥,我也总是在学习,找方法,在这里也感谢帮助我的妈妈们,相信我们的宝宝将来肯定都会很出色。

另外书中在更后介绍的消除压力的方法,我觉得也挺实用的,对工作一天后的烦燥心情来个缓解,有需要的妈妈可以详细了解下。

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着想,家长必须建立一个清晰的信念:我已经给了孩子我可以做到的更好的了,同时,我会继续寻找能做得更好的方法。

家庭关系心得体会篇七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则是塑造孩子形成良好品德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我对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心得和体会。

段:亲子交流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

亲子关系的基础是良好的亲子交流。在家庭教育中,我发现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是至关重要的。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闲聊、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忧虑,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理解。通过和孩子的深入交流,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而且,亲子交流也能够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段:以身作则树立正面榜样

亲子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父母的身教。父母作为孩子的任教师,他们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注意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孩子观察到和学习到。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诚实守信,积极阳光,正直善良,以此来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果我们自己都能做到身体力行,孩子自然会受到良好的影响,主动模仿我们的行为,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和态度。

第四段: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需求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意见和需求,给予他们的观点和选择权重要的权重。孩子是家庭的一员,他们也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和需求。当我们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意见时,他们会感到受到重视和尊重,从而更积极地与我们沟通。而且,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通过倾听和尊重,我们不仅能够建立更为和谐的亲子关系,也能够提高教育效果,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第五段:关爱和支持是亲子关系的保障

亲子关系的本质是爱与支持。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可以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我们要时刻表达对孩子的鼓励、赞美和善意的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在他们取得进步和成就时,我们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奖励,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动力。通过持续的关爱和支持,我们能够建立起更牢固的亲子关系,使孩子在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

在我多年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为孩子提供安全、稳定的情感环境,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而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认为亲子交流、身教、培养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等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父母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地与孩子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才能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庭关系心得体会篇八

一、组织是个人的载体。从组织的存在理由和目的上来看,组织是为个人服务的。正如任何学校的发展绝对不只是依靠某一个员工而是所有的员工,组织离不开个人,组织发展的根本在于个人的存在。

二、个人须要依靠组织。从内部关系来看,个人对组织具有隶属性,即个人隶属于组织,个人须要服从整个组织的要求并配合其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也需要只有组织的带动。所以个人与组织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

组织就象是一个舞台。一个人不管有多么大的才华、能力,但是没有一个施展的舞台给他。那他永远只能做个默默无闻、平平谈谈的人,同样他的价值也就无法体现出来。所以,一旦拥有了舞台,就应该珍惜,把自己的才华、价值都展现出来。但是,一个舞台上没有人,不能给演员提供更广的空间,那这个舞台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

所以,组织与成员、学校与员工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员工的利益就是学校的利益,学校的利益就是员工的利益。我们进了学校就是学校这个集体一员,就要对自己、对学校负责。一言一行就不是代表个人的形象,而是一个学校的形象。所以就要处理好个人与学校的关系。

个人与组织关系处理得好特别重要。在一个组织里你怎样给自己定位、是干什么的、职责是什么,跟你合作的人又是干什么的,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彼此在组织中各有各的定位,你不要去抢他们的饭碗,你在你的岗位一定可以干得非常好。如果你不能设身处的替别人着想,只是考虑你自己的利益,你部门的利益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肯定会发生争执,而争执的结果不但是个人会受到影响,整个组织的业绩也势必因此而受到影响。

知道了各位员工在学校里的各自定位后,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竭尽全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这样学校就会发展得更好。作为一名更基的员工,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对学校的作用能导致学校的成败吗?员工非常有机会可以导致一家学校的成败,即便是一个更基的员工、更初级的员工都有这种机会,因为当你站在客户面前时,你不仅仅代表你自己,你可以代表整个学校。不管你是刚入职,还是已在学校工作了,在别人和外界面前都是代表整个学校。所以你们是非常的重要,能影响到一家学校的成败。

家庭关系心得体会篇九

和谐家庭关系是每个家庭都所希望的。那么,如何进行家庭关系教育来促进和谐家庭呢?本文将我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段:前言

家庭关系是每个人所不能避免的,好的家庭关系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幸福,也会对我们的生活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我意识到,和谐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因此,我一直致力于家庭关系的改善和培育。在此,我想我的经验和感悟。

第二段:平等沟通的重要性

家庭关系的基础是平等沟通。在家庭中,双方需要彼此倾听和尊重对方的声音和想法。只有如此,才能促进沟通和理解,同时也能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在我的家庭中,我们时常通过谈话来解决一些问题。我认为这是推动家庭关系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家庭成员需要互相关注和支持。在我们的家庭中,我们经常互相支持和鼓励对方,尤其是孩子。这些鼓励和支持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也有助于家庭关系的协调和稳定发展。

第四段:尊重和包容

尊重和包容是家庭关系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的家庭中,我们都非常注重尊重和包容对方。尤其是在争执或是意见相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冷静说话,尊重对方的想法,同时也要注重包容和谅解对方的想法和行为。

通过以上的实践和体会,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和谐的家庭关系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维护和培育。必须进行平等沟通、关注和支持、尊重和包容、以及相互理解和诚信,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而美好的家庭。我相信,只要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起来,我们一定可以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牢固的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心得体会篇十

人的一生中,家庭是更早也是更重要的教育场所。作为孩子的任教师,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这个成长的旅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下面我将一些心得和体会。

段:理解亲子关系的重要性(200字)

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父母不仅是提供物质上的照料与保障,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指导。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我的家庭中,我与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纽带,我们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和沟通。这使我认识到了亲子关系在塑造孩子性格和价值观方面的巨大作用。

第二段:培养孩子的责任感(200字)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同样重要。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在我的家庭中,我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尝试并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逐渐学会了自主思考和独立决策。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不断增强,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益。

第四段:传递正确的价值观(200字)

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父母要成为孩子良好行为和正确价值观的榜样。在我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培养孩子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我鼓励他们积极乐观、助人为乐,尊重他人的权益。此外,我也注重教育他们珍惜友谊、宽容他人的差异和掌握与人相处的原则。通过言传身教,我希望能够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

第五段: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心得(200字)

在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长期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通过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纽带,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我看到了孩子们渐渐成长为自信、独立且有担当的人。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而我愿意继续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能够帮助孩子成长为自信、有担当的人。亲子关系家庭教育需要父母们用心经营,但无论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家庭关系心得体会篇十一

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分为三种:一、组织的拟人化,外部关系的平等;二、组织是个人的载体。从组织的存在理由和目的上来看,组织是为个人服务的。正如任何企业的发展绝对不只是依靠某一个员工而是所有的员工,组织离不开个人,组织发展的根本在于个人的存在。;三、个人须要依靠组织。从内部关系来看,个人对组织具有隶属性,即个人隶属于组织,个人须要服从整个组织的要求并配合其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也需要只有组织的带动。所以个人与组织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

组织(公司)就象是一个舞台。一个人不管有多么大的才华、能力,但是没有一个施展的舞台给他。那他永远只能做个默默无闻、平平谈谈的人,同样他的价值也就无法体现出来。所以,一旦拥有了舞台,就应该珍惜,把自己的才华、价值都展现出来。但是,一个舞台上没有人,不能给演员提供更广的空间,那这个舞台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

所以,组织与成员、公司与员工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员工的利益就是公司的利益,公司的利益就是员工的利益。我们进了公司就是公司这个集体一员,就要对自己、对公司负责。一言一行就不是代表个人的形象,而是一个公司的形象。所以就要处理好个人与公司的关系。

个人与组织关系处理得好特别重要。在一个组织里你怎样给自己定位、是干什么的、职责是什么,跟你合作的人又是干什么的,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彼此在组织中各有各的定位,你不要去抢他们的饭碗,你在你的岗位一定可以干得非常好。如果你不能设身处的替别人着想,只是考虑你自己的利益,你部门的利益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肯定会发生争执,而争执的结果不但是个人会受到影响,整个组织的业绩也势必因此而受到影响。

知道了各位员工在企业里的各自定位后,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竭尽全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这样企业就会发展得更好。作为一名更基的员工,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对企业的作用能导致企业的成败吗?员工非常有机会可以导致一家企业的成败,即便是一个更基的员工、更初级的员工都有这种机会,因为当你站在客户面前时,你不仅仅代表你自己,你可以代表整个公司。不管你是刚入职,还是已在公司工作了,在别人和外界面前都是代表整个公司。所以你们是非常的重要,能影响到一家企业的成败。

家庭关系心得体会篇十二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家庭教育,促进家庭亲情,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在互相尊重和支持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通过和谐家庭关系教育,我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个美满的家庭和幸福的生活。

第二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一个人更初的社会团体,是一个人的情感起点和成长基础。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性格塑造、价值观形成和自我价值的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传授孩子知识和经验,更要倡导健康的家庭关系,注重温馨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和谐家庭关系需要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加强互相尊重和信任。家庭成员在相处过程中要体现出尊重和信任的精神,通过沟通来建立良好的关系。其次,要理性看待问题和处理矛盾。在家庭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家庭成员必须采取理智的态度,通过沟通与协商解决分歧。更后,要注重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家庭成员应该坦诚相待,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第四段:家庭教育的重点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家长不仅要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和情感,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茁壮成长。同时,家长也要注重孩子的行为规范,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哲理,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庭关系心得体会篇十三女性如何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心得体会

前不久,我在电视上看赢在国内节目,评委对参赛选手提出了“当工作和家庭发生冲突时你该怎么办?”,当场每个人的回答却大相径庭:其中有两人的回答都是“把工作放在位”,而另一个人的回答却是“要视事情的轻重缓急而定”。闲来细想,我还是赞同后者的观点,尤其是他在答辩时的一句话很值得人深思:“如果把家当作事业来经营,把事业当作家来爱,一切矛盾都会迎刃而解。”

是啊,对于我们每一个女同志来说,事业和家庭都很重要。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女性的需求除了在工作中实现外,还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如结婚、生育、承担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对父母的照顾等。因此,女性的发展更具复杂性、矛盾性。女性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工作和家庭是一对矛盾体。工作搞好了,会给家庭带来收益和欢乐,而工作不顺心也会使家庭乌云密布;同时家庭生活的优劣也会反作用于工作,使工作或成或败。要处理好这对矛盾体,客观上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生活计划,而主观上自己对工作、对生活积极热情的态度也尤为重要。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会给你微笑。

但是,当工作和家庭有冲突的时候,我们又怎么去平衡呢?我认为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有一下几点:

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玫琳凯女士就是一位在平衡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冲突上做得很成功的一位,她处理家庭与事业关系的诀窍就是“换帽子”。玫琳凯说,女人有多重角色,要做女儿,要做母亲,要做妻子,要做管理者,要做领导者,这样多的角色,一定会很累,因为有很多顶“帽子”,但是如果你把“帽子”戴好了,不同的时间段戴不同的“帽子”,你就会很轻松,就能平衡得很好。她的做法是,早上出门,戴上管理者的“帽子”走进办公,下班后,先把管理者的“帽子”摘掉,戴上妻子的“帽子”,回到家里就全身心的去对先生,陪先生聊天,陪先生看电视;当她跟儿子在一起的时候,她又脱下妻子的“帽子”,戴上母亲的“帽子”,全身心的放在儿子身上面。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不断的“换帽子”,从而使“角色冲突”变成“角色平衡”,这就是“戴帽子”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向往的一种生活模式,但不是人人都能获得这样的生活模式,就象事业需要学习经营一样,家庭也需要经营学习,成功一定有方法,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也有方法,关键在于我们要用心去学习与经营。作为女性必须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只有实现二者的平衡,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卓越,实现家庭的和谐。

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更重要的在于平衡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在平衡家庭与事业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冲突与矛盾,更突出的就是角色的冲突,即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失败的女人往往摆不清自己的位置,在社会上是倍受瞩目,但是到了家庭,还要求她做贤妻良母,这对于她来说,两个角色的变换太快而使她无法摆正。如何正确处理好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化角色冲突为角色平衡,是摆在每一位女性面前而且必须妥善加以解决的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妇女事业的发展,在我们看来,真正成熟、成功的女性,不仅是社会角色的成功扮演者,也是家庭角色的出色扮演者,是多重角色的完美统一。因此,女性应该突破思维定势,学会将女性多重角色和谐统一起来,作到事业上发光发热而不失家庭温暖,真正实现“鱼和熊掌兼而得之”。

女性在职场上的地位无论有多高,在丈夫面前都是妻子,在丈夫面前,不妨表现得弱势一点。不少真正事业有成的优秀女性,反倒会把家庭问题处理得游刃有余,那是因为她们懂得与家人和丈夫相处的艺术,她们懂得如何尊重自己的丈夫。在夫妻关系的处理上,国内女性要多向欧洲女性学习。欧洲女性无论在外面做到什么职位,在家里对丈夫都非常尊重,会为丈夫准备可口的饭菜,也会把丈夫的衣裤熨得笔挺。工作中的问题,一定不能带到夫妻关系中来。

事业成功了,家庭却解体了,遭受这样痛楚的女性不在少数。女性事业成功,是很值得自豪,但不少人为了打拼事业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譬如说没有婚姻,或者没有时间生孩子,也或者让自己承受了太重太多的压力,她们很少会用心来思考什么是幸福。如果有可能,还是应该尽可能多地回归家庭。

女性做事情往往很投入,一名成功的女领导,当自己的事业处于上升期时尤其如此。这时候,也更容易忽视家庭和丈夫的感受,丈夫会因此而发出抗议,矛盾也会因此而起。遇到这种情况,女性应该反思-如何让自己更好地安排时间,如何让自己和亲人有更多幸福的感受?做为一名女领导,可以努力栽培下属,提升他们的能力,让自己从某些事务中解脱出来,也可以尽量避免事事亲力亲为,让自己的重心刻意地向家庭偏重些。

更关键的一点是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当你发牢骚说:“太糟糕了,我工作得太辛苦。我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没有时间与家人团聚,我几乎要崩溃了。”要承认是你自己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如果要得到生活的平衡,不妨认真思考一下,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是更重要的,自己所追求的更高目标是什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感到幸福。这一切完全由你自己决定,什么排在位,什么放在更后,然后按照这个排列去生活。

有意思的是,从我们局外人看来,这些女经理人无论选择哪一个,似乎都是被迫做出决策,都做出了牺牲。其实不然。如果你把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作为自己一生更高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投入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选择自愿不要孩子和家庭用不着有任何内疚感和负罪感。事实上有了孩子而无暇照顾他们,让孩子受到忽视,才是令人内疚的事。

兼顾事业和家庭但不要同时进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毕竟是很有限的。每天只有24小时,在这方面投入得多,在那方面就投入得少。不想花费很大精力去寻求工作与家庭间的平衡,那么就不妨先立业后成家或结婚后再进入职业角色中,二者兼顾,一个一个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划分事务的轻重缓急,只解决那些更重要的事情。不论是职业上的,身体上的,还是感情和精神上的,如果想同时处理好所有的事情,结果只能是什么都处理不好。不妨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列一张清单,要做的只是处理列在更前边的事情;学会放手,那些你认为不重要的事情可以不做或交给别人去做。如工作上的不太重要的事情可以交给下属去完成,生活中的家庭琐事可以交给保姆去做。

善待自己。任何工作不论怎么重要,都不值得为它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我们往往犯的一个共同错误就是:只有自己或周围的亲人积劳成疾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健康的意义。合理安排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要从现在做起。只需这一稍微调整,你会发现你的工作效率并没有因此降低,而且你的生活和健康质量都提高了。

其实处理工作与家庭这些事情时,就像杂耍一样,你要同时抛接几个球,就不可能让它们处于同一高度。如果处理不好或对自己承受的压力根本没有感觉到,那你就有被拖垮的危险。为了避免不幸的发生,一定要掌握好“度”,找到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并努力去维持,你会发现工作和生活都很轻松愉快。

家庭关系心得体会篇十四

家庭教育理论是我和家长的好帮手是工作中的信灯,通过对省统编教材及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能够掌握家庭教育的基础理论,熟练把握省统编教材,熟练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方法,懂得如何善于学习、完善前沿的教育理念、方法。并更加热爱和执着于德育方法的探索和尝试。

每个学期我都能针对教材内容,有的放矢地结合学校,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家长活动安排表,让家长做好对孩子的教育计划和参与家长活动的安排。

每学期安排形式各异的多次家长活动。从家长的表现状态和反馈情况看,家长学校的教育课程内容深得广大家长的欢迎和认可,有的家长还多次通过来学校,或通话电话与学校、与班沟通,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和方法,很多家长要求,每学期多搞几次这样的活动。

在活动中,我们还侧重培养和发挥班的骨干带头作用,训练和提升他们的独当一面的与家长沟通,引领的水平,以不断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

而且有的班老师还将家长学校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课题来研究,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思和模式,让家长愿意学,学得好,对家长有着实实在在的帮助。

还与社区密切合作,做好对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的指导,还运用互联网和媒体,向家长推广和普及相关知识。

对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等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和帮助。

对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和家长给予鼓励,表扬和表奖。

让家长先从适应新环境中成长;指导孩子把握学习环节,学会学习;做好亲子沟通,避免青春期逆反;调控心绪,引导孩子避免网络、电视、手机的不利诱惑,合理适度地使用它们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促进学习。引导学生做一个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遵纪守法的人,让他们懂得珍爱生命,遵纪守法将终身受益。指导家长正确理解孩子的交往需求,鼓励并支持孩子,正常交友,善于和老师,同学相处,学会异性交往,长大后顺利适应社会,找到理想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为在学习的道上,扫清障碍,找出厌学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增强意志品质,战胜挫折,健康成长;指导孩子走出自我,关爱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做心中有他人的高情商人才,做一个为他人着想的有能力,有价值的人,让自己活得快乐,充实,有奔头儿;为从容应对中考,减轻心理压力,采用正确方法,帮孩子顺利通过考试这一关;引导家长帮孩子确定人生发展方向,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等。

每位学生的成长轨迹都可以追溯其原生家庭。所以家庭的科学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质量。

如果家庭教育都能做到科学、规范,那么学生的成长进步就会更上一个面,安康民族的素质都会大踏步地提升!

根据专家的考证:家庭教育好的,孩子成为优等生的占95%,家庭教育一般的和家庭教育不当的,孩子成为后进生的比例高过85%。

从20__年以来,我有幸参加了大连金州新区组织的心理培训,相继获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国家二级心理资格证书,为我在工作中做了专注上的引领和把持。

家庭教育研究篇1

关键词:

家庭教育;儿童情商;影响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有些家庭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其家庭教育无法跟上现在时展的步伐以及时展的要求,这也给儿童情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会给儿童情商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教育对于儿童自身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不足,这就严重阻碍了儿童自身的发展,也无法更好的培养情商。这就需要家长能够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的影响,通过创新家庭教育方法来促进对儿童带来的影响,这也是家庭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家庭教育,所以家长就要与儿童进行多多交流,以此来增多儿童接受家庭教育的机会,并且开发他们的情商,让他们不断培养情商,从而获得竞争力。同时,也要让儿童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从潜意识里重视情商的培养,这样也可以让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接受家庭给予自己的情商培养机会。而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然而这种问题学校并不能够解决,这就需要家长爱的教育来为孩子解决难题。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儿童情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落后

(二)家庭教育观念不足

而且,家庭教育观念不足也是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造成不良影响的原因。家庭教育观念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从而影响了儿童情商的培养。就是由于家人教育观念不足,家庭很多家庭都认为家庭教育并不重要,也不会重视家庭教育给儿童情商带来的影响。缺乏家庭教育观念,那么就会在实际行动上落后,这样就会使得家庭教育无法得到重视,从而进一步阻碍了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只有具备了家庭教育观念,家长才能更加重视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且置办更多的家庭教育资源,以此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从而促进儿童情商的发展。同时,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观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还有利于儿童情商发展。

三、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的影响

(一)家长自身的素质带来的影响

(二)家庭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还需要不断的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情商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在当今社会中,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智商,同时还有从小培养孩子的情商,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当然,在家庭教育中,家庭以及家长对于儿童情商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并且家长自身的素质以及观念也是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所以,这就启示家庭能够培养家庭教育观,这样才能给儿童情商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作者:王瑜 单位:海南师范教育与心理学院

参考文献:

[2]庞国斌.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唐维国.家庭教育的发展[J].华东师范:学报教育科学,2001(2)79-83.

[5]董亚芬.家庭教育的影响[J].外语界,2003(1).

家庭教育研究篇2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地位平等

很多人在分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关系时,都会认为学校教育更加重要,因为学校教授给学生的是各种知识。然而,事实不然,学校教育对学生影响很大,但是家庭教育却是学生的教育,孩子个老师也是父母,从这种观点出发,家庭教育会更重要一些。这种观点也较为片面。事实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地位是平等的,其作用是其它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中学教育过程中,不平等现象明显存在。比如有些学校的教师对家长不够尊重,也不采纳家长的建议和观点。再如,有些家长也会不讲理,认为自己孩子教育出现问题,是学校和老师导致的,跟自己没有关系。这两种情况,在教育中经常存在,这对教育进步发展非常不利,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更大。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教育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成才。随着时展,教育发展的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将来的教育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走出误区,在面对学生教育问题时用平等的心态对待,给学生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帮助其进步。通过实践已经证明,若是教育过程中仅仅重视智育教育,而不重视品德方面的塑造,这样会给学生全面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培养出来的人有文化没有教养、有欲望没有理想。这样的人才不但无法给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还可能会危害社会。这便要求家长和教师在对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时,必须认真进行,走出误区,绝对不能对立或者厚此薄彼。

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二者还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制约。现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顺利开展需要家庭方面的支持,家庭教育的进行也离不开学校教育,二者联系比较紧密。但是现在教育过程中,也很容易发现家庭和学校之间存在制约关系,家长会怪教师和学校,教育时没有做到位,教育存在一定问题。教师和学校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不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还会起到消极作用。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这便要求,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协调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重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制约。为了学生的教育更好进行,家长和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不断的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做好二者之间的沟通,这样才能够做到趋利避害,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独立、不可替代

家庭教育研究篇3

一、利用家庭资源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1、利用各种节日对幼儿园进行关爱长辈的教育

国内的传统节日非常多,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资源,家长在家庭教育的时候应加以使用,如长辈生日时要让孩子说一些祝福的语言,教育幼儿从小关爱他人。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意识到家庭中的成员都是平等的,他们和自己一样,都应该受到重视,都应该得到他人的祝福。国内文明五千年,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从小熟读弟子规三字经,所以教育幼儿从小尊重和孝敬父母的教育,使孩子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知道长辈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利用“母亲节”“父亲节”对幼儿进行教育,利用“重阳节”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送去祝福,让幼儿知道关心自己的长辈。利用婚礼、葬礼、纪念日、清明节等特殊的节日,对幼儿进行教育,既让孩子感受团聚的幸福,也让孩子痛苦离别的孤独。

二、运用社区资源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1、利用邻里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建立良好的友情氛围

开展互访活动,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邻里之间互助,相互走动,指导幼儿知道主人、客人的区别,用热情的话语招待朋友,帮助幼儿运用礼貌用语,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2、利用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社区的环境及社区的公共场所等都是教育幼儿很好的资源。利用超,对孩子进行自控自制的教育,家长带孩子去超购物时,告诉幼儿要轻拿轻放,不想要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好吃的东西不能拿来就吃,需要付账,家长给一定数量的钱,规定孩子买几样东西,让孩子有一种意识,金钱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得到满足,要学会自己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情感。利用快餐店、服装店、银行、报刊亭、书店等对幼儿进行多元文化教育。这些地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水饺店、馄饨店、豆浆店,让幼儿知道传统的饮食文化。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了解唐装、中山装的同时也欣赏西装和服等,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3、使用地方资源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家庭教育研究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研究成果

一、家庭教育科研是保证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

十五六年来举办家长学校,曾经掀起热潮,但因缺少制度和经费、队伍等保障,多数逐渐沉寂。然而,由于我国场经济空前活跃,不少人看准了家长场的巨大商机,书店里充斥着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难于选择的家庭教育方法、窍门、点子、金经一类的书籍。这里面良莠不齐,有教好了自己一个孩子便大施推广,以一当万,一招鲜打遍天的;也有迂于古代无分析批判,极力倡导清代弟子规来冒充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还有以照搬美国家庭教育模式,给国内亿万家庭乱开药方子的;场上更多的是轻松教子60招、不打不骂教育孩子100招之类的,吸引家长急切解渴的指导书。这些书切合了目前社会浮躁之风和急功近利的心理状态。它们的要害是没有以科学的研究作基础,以狭小的经验或以反复说些无妨大碍的原则性的话,作为指导千差万别的家庭。抽象地,不分时空地谈爱,谈赏识,谈赞美,谈技巧,谈窍门,谈一两个特例。广大家长如果照着去做,往往无效,甚至不知从何着手。也有碰上了好使的,但机率并不高。这表明,我国家庭教育还处于摸索之中。

赵忠心先生认为,八十年代这十年主要做的是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还是浅次的。九十年代这十年研究有所发展,涉及到家庭教育观念更新、教养态度、教育原则、教育艺术、教育方式、独生子女教育、亲子教育、家校合作、继承传统、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等理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主要开展了家庭教育调查,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八、九年,研究的视野大大拓宽:如传媒对家庭教育的影响,网瘾的预防、矫治,留守儿童问题,单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贫困家庭教育,休闲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暴力,生命教育,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社区指导家庭教育问题等等。

赵先生在报告里提出了家庭教育科研的八个结合。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

2、基本理论研究和专题研究相结合;

3、家庭教育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4、国内家庭教育研究和外国家庭教育研究相结合;

5、家庭教育现状研究和家庭教育历史研究相结合;

6、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相结合;

7、理论研究和科学普及相结合;

我认为,赵先生概括得非常全面,非常准确。这八条是我国家庭教育科研未来发展的正道,也是我们过去几十年的明显不足。正因为这些不足甚至是相互脱节,我们的许多有水平的研究人员,并未搭起一个顺畅而有效的平台,有些很好的研究成果得不到重视和及时验证和运用,出版了一些手册式的科研着作,没有广普平台这个中介,更到达不了千家万户,而许多幼儿园、中小学的教师在实践指导家长的过程中,又很难获得专家的科研成果的支持。

这个历程对我国家庭教育科研极有启发意义。

当前我认为家庭教育科研存在几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1、家庭教育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都比较薄弱,更严重的是这三方面的疏离和脱节。

其表现是搞基础研究的人,往往在和研究所,即使联系学校,做了一些课题,也是实践者是教师,出方案的是专家,教师为专家打工,收集原始资料,让专家去研究,那么专家缺失现场情境体验,也缺乏即时情境中迅速判断支招能力,即使会支招出策,也缺少跟踪验证过程指导的实际经验,而教师这边呢,却缺乏理论概括,寻查规律,形成新理念,发现新理论的能力,往往是会做一点,却缺少理论思维,没有深刻的道理。

在开发研究中更是问题很不少,许多配套光盘里的家庭教育报告和一些片面训练的手册,并无正确的家庭教育理论支持,即使说点道理也很片面和极端。

2、就我的有限视野所见,许多家庭教育的研究论文多是限于描述性的研究,它反映客观状态,它回答情况怎么样,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问题。它调查了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种类,然后找到了发生问题的一些原因。文章就此结束了。在等待指导的人们中,起码还要提示解决的思吧。要有办法,有策略,有步骤地解决它吧。所以人们已不满足于家庭教育描述性研究了。虽然描述性研究也很需要。

鲁迅说过:“更痛苦的是,人们梦醒之后,却无可走。”我们的研究,不能只让人痛苦,不给人希望,只看到淋漓的鲜血,而无脚下之和前方的光明。

那么,我也读到了一些比较认真负责的研究者,他提出了解决的思和策略,甚至附有一两个成功解决的案例。但却不是他自己亲手解决的。孤例难以作证据,而它提的解决思也未经实践的验证。人们对此信任度不高,操作性也不强。那么这种研究还不是真正干预性研究,仍然属于平面研究,靠的是调查事实后的推理和分析,提出的解决思仍是思辨的产物而不是实践的验证,它缺少实证作依据。

我国家庭教育当前至为广泛,至为紧迫的问题是如何为了转化和矫治问题孩子而转化问题家长。让千家万户也有预防能力,指导家庭教育走上成功之道。怎样找到适应不同家庭不同问题的丰富解药,这是只靠调查和思辨难以完成的。所以家庭教育研究要从平面研究,描述加思辨的静态研究中走出来,突破它,成为主体的、动态的、介入性的、干预性的研究。要做到它,则要提倡研究者长期深入家庭,组织起规模化的队伍,开展以解决问题为宗旨的动态跟踪指导。这也是使赵教授提出的家庭教育研究“八个结合”得以实现的途径,更是使所有参加指导的班成为研究者,而不仅仅是执行者,使受指导的家长成为广义的研究自我、研究孩子的研究者的一种创新的家庭教育研究。

二、深圳宝安区家庭教育科研的历程供分析和探索

深圳宝安区从2003年10月至2009年9月整整六年,完成了两个规模不小的家庭教育课题研究的任务。

个是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时间从2003年10月3日——2006年10月。这是省教育学会的课题。

家庭教育研究篇5

1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现状

1.1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额增速减缓

2.1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在认可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重点自然就落在居民家庭教育投资总量的增加上,而家庭教育投资支出与收入密切相关。多数学者从居民收入或消费结构视角分析研究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的关系。杨明等[1]基于广东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表明,居民对教育的需求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相应增长,即家庭人均收入越高,家庭教育支出也越大。而罗楚亮等[9]从教育收益率的角度分析,提出教育收益率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而下降,教育支出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由此可见,学者对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有待理论研究的进一步论证。

2.3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研究

3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学者们主要关注到的因素有:政策教育支出、家庭收入、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教育需求等,而较少关注到通货膨胀、家庭居住支出的挤占以及地区文化环境等因素。而由于地区文化环境等因素难以计量,笔者主要分析家庭人均纯收入、通货膨胀、家庭居住支出和政策教育支出对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

3.1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教育支出的影响

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是人均纯收入的函数。随着广东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提高,虽然物价指数也在增长,但名义收入增长带来的收入效应明显,家庭消费支出受收入效应的影响也相应提高;同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居民消费结构得到优化,居住、医疗、教育等支出呈现增长态势。然而,家庭支出的各个方面并不同步增长,有快有慢。2004—2008年广东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达9.6%,2009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06.9元,实际增长了10.7%[4]。而同期教育支出增长却十分缓慢,因而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出现下降现象。从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用于家庭必需消费支出的比例还比较大。农村居民在收入的绝对数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消费支出对家庭的必需消费支出有较大挤占影响,另外教育消费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因而虽然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正相关,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具有累退性质,即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庭总消费支出额越高,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却越低。

家庭教育投资建立在家庭教育支出上,而教育支出是居民消费支出的一部分。通货膨胀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居民对经济增长态势的判断影响其消费支出结构,并且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加速通货膨胀。为避免通货膨胀时的货币贬值,居民很容易受通货膨胀预期影响而加大当期的消费支出。在既定收入的前提下,通货膨胀上升,教育成本也随之上升,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大,教育支出产生的收益要在较长时间内才能见效,是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因此,在一定的时段内,教育支出的比例会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而减小。相反,在通货紧缩时,居民储蓄倾向上升、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选择减少即期消费。由于教育支出的远期收益大,且教育支出发展方向趋于多元化,家庭在通货紧缩时一般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教育支出占比也相应上升。

3.3家庭居住支出对教育支出的挤占

3.4政策教育支出对居民教育支出的双向影响

从全社会来看,教育投资收益具有正外部性。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政策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如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全免、对教育乱收费现象进行大力整治等,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政策还直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支出,从总量上提高教育的支出水平。政策教育支出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明显的收入效应。这是因为政策教育支出有效降低了家庭相关支出成本,相当于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而居民会把增加收入的一部分用作教育支出,因而家庭教育支出增加。然而,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政策教育支出的快速增长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的收入效应可能弱于替代效应。由于政策教育投资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管理不到位等现象[10],政策教育支出增长的替代效应明显,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收入效应弱化,加上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居民将更多的收入投资于其他领域,以致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伴随政策教育支出的增加而下降。

4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计量分析

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受到人均纯收入、政策教育支出、家庭居住支出、通货膨胀和广东人讲实际的文化等因素影响。

4.1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模型

4.2模型修正

4.3教育支出占总支出比例的计量模型

5.1妥善引导农民的消费观念,优化农村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

5.2切实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适当控制通货膨胀的上升速度

5.3完善政策的教育支出机制,发挥政策教育支出的乘数效应

家庭教育研究篇6

关键词:大理白族 家庭教育 民族特色

白族人民一直以来具有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家庭教育是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谚语说得好:“好的龙头三弦,弹出好歌好调,好的父母家庭,教出好儿好女。”白族家庭教育在孩子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白族创造了独特的、灿烂的白族文化,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家庭教育方式。

一、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的现状

自有大理地区的历史,就有了大理地区家庭教育,但严格意义上的大理地区家庭教育应该从唐天宝时的南诏时期开始。白族地区的家庭教育主要沿着两条线发展:一是知书识礼或家道殷实的家庭,由上一代人教下一代人课读,或请人到家教其子弟课读;二是由教师独立举办,或由家庭、宗族、街坊、村寨等集体聘请教师办私塾。元、明、清时期白族地区家庭教育有两类:一类叫蒙学,又叫乡学、村学、私塾;一类是宗教设立的义学和名门望族设立的蒙馆。时至今日,白族地区的家庭教育仍然是子女教育中一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白族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1、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理白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复杂,涉及一个人基本生存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也有一些共同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2、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

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以优美的环境净化人。大理地区白族都非常重视家庭环境的建设,从家居地理、房舍建筑、屋内布置等,无一不经过精心设计完成。家居地理往往选择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交通便利的地方。房舍建筑多数保留本民族特色,有的是完全的本民族建筑风格;有的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加上本民族的元素;有的是中西合璧,加上本民族元素。通过家庭环境建设,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审美、学会生活;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第二,以语言教化人。在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大理地区家庭受现代教育理论影响深,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方法上采用专制、独断方法的家庭只占很小比例。在与孩子沟通时,教育方式多数采用谈话、讨论的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孩子多数采用谈话的方法进行教育、沟通;对高中、年龄阶段的孩子多数采用讨论的方法进行教育、沟通。

第四,以榜样激励人。榜样教育是以家长和别人好的思想和行为教育和影响孩子的一种具体、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大理白族地区许多家庭在孩子教育中采用树立榜样,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给孩子讲英雄人物故事。如本民族的英雄人物段赤成、白洁夫人、周保中的故事,历史英雄人物故事如、、雷锋的故事,科学家如爱因斯坦、牛顿、钱学森的故事。大理白族地区家庭教育中家长很注意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第五,以学习提高人。大理白族地区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读书、看电视、上网。目前,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看电视、上网成了白族家庭教育中传递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途径。

第六,以习惯培养人。在调查访谈中了解到,白族地区大多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孩子生活学习时间的科学安排,要求孩子逐渐实现生活的自理。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多用示范、启发、点拨、暗示、诱导方法进行教育,对大一些的孩子主要是监督执行,经常提醒的方法进行教育规范。对孩子,调查访谈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数都不放任迁就,对吃饭、睡觉、穿衣、个人卫生、自己居住的房间、上学、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等都有明确要求。

二、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的局限与不足

,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存在封闭性。大理地区家庭教育存在的封闭性是指两个方面的客观事实:一是大理地区地处国内西部,地理位置客观上造成大理地区家庭教育的封闭性。在吸收外来思想文化结合自身文化形成自己文化形成了本地区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后,从古代到现在,大理地区家庭教育一直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家长的意志、兴趣、爱好、思想水平、教育能力总是受到所处的环境和地域的局限的,这一点在大理地区农村家庭教育中很突出。二是家庭地位和作用的变迁使家庭教育具有封闭性。家庭生活具有封闭性,在一个家庭内部,以什么思想作指导、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孩子什么、怎样教,这些问题往往是家庭自个的事,具有私密性,外界难以知晓,使家庭教育具有封闭性。大理地区家庭教育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也具有封闭性,这一点在大理地区城和城镇很突出。

第二,城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大理地区家庭教育存在着城、城与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大理地区的城、城镇与农村由于经济条件、教育环境、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差异,导致城城镇与农村家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城和城镇的交通、网络、电视、电话、通讯、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条件等优越于农村。在白族地区城和一些城镇,多数家庭对孩子已经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基础设施条件进行家庭教育,而对于大理地区多数农村家庭来说除电视普及外,其它家庭教育条件还不具备,在使用先进教育手段进行家庭教育上还远不如城和城镇。

三、对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进一步加强对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的关注和研究。大理地区家庭教育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支专门的研究队伍,只是一些研究文化,历史和从一般意义上研究教育或民族教育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兼职研究。只有加强对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的研究,才能改善可能存在不良教育方式,促进良好的大理地区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才能探索出大理地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更有效的方法。

第二,对大理地区传统白族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应用现代教育理念来对大理传统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改革,是维系大理地区传统教育方式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对传统家庭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可以使大理地区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也可以改变一些不利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和发展以白族传统家庭教育方式为主的各民族家庭教育。

第四,增加大理地区白族家庭教育中民族文化的内容。调查研究表明,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已经不再进行或减少了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千百年来,大理地区家庭教育在以汉族文化为主导中也没有抛弃本民族的文化,不能让本民族文化在家庭教育中丧失或逐渐丧失,必须增加大理地区家庭教育中民族文化的内容。现代社会中,大理地区家庭教育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减少了,而民族文化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认识本族文化和传承民族文化来说是必要的,大理地区家庭教育应该把民族文化教育纳入其中。

参考文献:

[3]吴磊,钟国芳。赣南农村家庭教育调查研究[J]。农业考古,2007、(6)。

家庭教育研究篇7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个体出生后社会化的个环境,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因此,研究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学术界对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作了不少研究,出版了一些相关著作,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相对而言,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研究不够。为了解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对具有显著农村地区特色的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山区的家庭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据此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相关情况及我们关于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略作论述。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1、部分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通过访谈及相关文献发现,过去不少家长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只顾及孩子的学习成绩,想让他们考上重点。因此不断向子女灌输读书上更重要的思想,且把上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从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及心理的健康发展①。但是,这种教育观念已经逐渐发生转变,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逐渐打破了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单一的弊端。调查发现,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有不同的侧重,其中有30.05%的家长认为思想品德在孩子发展中更为重要。(如表1)

2、大部分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教育。在过去,由于社会节奏急剧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在农村也不例外。一些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地里的农活或是其它的一些琐事,很少有时间来教育孩子。据调查,这种现象逐渐在发生转变,现在大部分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更加关心了, 52.33%的家长几乎每天都会与孩子进行交流,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正式谈话或闲聊。当被问到“孩子跟您聊起学校的事,您的反应如何?”70.47%的家长愿意专注地听并给予意见。同时大部分家长也表示愿意并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之中(如表2)。

3、大部分家长更加重视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民主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前提,教育方式也有民主和专制之分。据相关资料表明,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特别是在农村家庭中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习惯于打骂孩子②。据调查,当前这种现象正在逐渐转变,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逐渐转向赏识教育、说服教育,77.20%家长开始重视民主的教育方式(如表3)。

(二)当前农村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仍有失偏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③。但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孩子成才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成才要靠学校老师(如表4)。因此,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只是停留在满足物质次,而忽略对孩子必要的家庭情感教育,把本来属于家长责任范围的事推给了学校老师。通过访谈发现,许多家长在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期,外出打工赚钱,留下了许多缺少家长关爱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外出务工者对自己孩子的成长特别是教育关心极少,使得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成为当前农村教育中的难题之一。

2、不良的特别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更长、影响更大、孩子模仿更多就是家长。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准则和楷模,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虽然许多家长口头上常说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只重言教却不重身教(如表5)。同时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也缺乏良好的氛围。例如,孩子在学习时,许多家长沉湎于聊天、打牌、打麻将等,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访谈中还了解到,一些家长虽然在观念上已经认识到教育孩子应该赏识、鼓励、说服,但在行动上教育孩子仍然简单粗暴,以抱怨训斥为主。尤其是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有些家长或放任自流或打骂训斥。据我们的调查,有10.88%的家长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粗暴地对待孩子,而有59.07%的家长偶尔会粗暴地对待孩子。只有30.05%的家长选择了从不粗暴地对待孩子。还有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太调皮,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

3、家庭教育信息获取渠道闭塞。在地处比较偏僻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方面的信息都还比较闭塞。因此,一些先进家庭教育方式和关于家庭教育的专家讲座是许多家长从未接触过的。从调查结果来看:52.33%的家长开始关注教育方法,但有近一半家长还没有关注教育方法或是不知道怎么关注(如表6),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而不知道怎么关注或是由于经济条件差而没有条件关注。比如,不知道如何去订阅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报纸或是没有足够的资金等等。

三、对策与建议

青少年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辅助,政策支持是保障。所以青少年的教育不能只看作是学校的事,只依靠学校来完成,还必须有家庭、社会、政策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一)强化政策统筹与指导作用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公共教育资源。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 “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相关政策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2、重视家庭教育立法,确保家庭教育的地位。由于家庭教育缺少立法,家庭教育的地位长期得不到确认,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与保障、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等等,也都受到严重影响④。因此,有关政策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条例与法规,建立和完善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确定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具体实施,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3、开办家长短期培训班,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考虑到在农村,许多家长空闲时间并不多以及可利用资源稀缺。农村基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积极组织一些短期的教育培训活动,请专家进行函授,使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相信通过这样的短期培训可以使家长逐渐懂得或者是学会探索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不断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

1、大众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为家长提供获取家庭教育理论、方法与经验的平台的作用。虽然农村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但是电视机早已普及。因此,可以倡导在地方电视台设立农村家庭教育专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创办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报刊或者开办网站,教给家长科学育儿的方法,为家长们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共同解决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

2、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在农村,校外教育机构较少,有关部门应该逐步建立起校外教育网络。如在每个镇、每个镇下的办事点都建立起具有藏书、教育、娱乐等综合教育功能的社区学习活动中心,并定期开展相关的免费的教育活动,以使人们特别是学生和家长在这里获得多方面的教育。

(三)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1、重视教师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家访给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创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师家访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通过教师到学生家访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居住环境、家庭结构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方式等,是获取家庭教育信息的有效渠道;其次,教师可以把家访作为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情况的好机会,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计划、方式、目标,以便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更后,通过教师家访,可以有效地巩固和延伸学校教育的成果,以便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切实办好家长学校,搭建信息平台。家长学校是当前普遍推行的一种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学校可以组织有经验的班教师,通过系列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和学生更关心的问题,组织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教学。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不仅搭建了学校和家长联系的平台,利于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而且能够使家长获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的指导。

(四) 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1、扬长避短,积极疏导,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扬长即发扬优点,避短即克服缺点。家长应学会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引导孩子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使自己的孩子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身上的优点要充分肯定并给予鼓励,需要注意的是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于孩子身上的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从实际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家长应改变“棍棒下面出孝子”这种落后的教育思想,切忌打骂或侮辱孩子的人格。简单粗暴的方法也许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现象或是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增加了孩子的反抗抵触情绪。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将赏识教育落实在观念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2、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学会运用榜样教育。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而且还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家长应通过自身的读书学习,努力为孩子创设出一种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②于佩琴、张玉霞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高校教育研究,2009(1):106-107

④熊少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4):46-49、

家庭教育研究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指导师;前景;亲子

(一)家庭教育之渊源

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职业更早出现于经济、教育发达的美、英等西方国家,而美国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日益成熟、完善,逐渐成为全球家庭教育指导战线的领军者和先锋队,在家庭教育领域起着导航员和风向标的重要作用,不但为美国的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是推动全球家庭教育事业快步发展的生力军,促进世界整体教育水平提升的坚强力量。①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行业的发展为社会稳定、人才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起到领航作用。这些国家平均约100人就拥有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全美国拥有家庭教育指导师约300万人。为了切实解决我国家庭教育的许多现实问题,使家庭教育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我国于2006年底也引入了“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新的职业及其培训制度。

(二)家庭教育之现状

教育的萌芽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也是家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的质量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面对化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竞争及是人才的竞争,教育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因此,应需而兴的家庭教育指导行业将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三)家庭教育之调查分析

(一)社会大众对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的了解程度

如下图所示,大部分人在一点都不了解和了解一点之间,也就是说,社会大众对家庭教育指导师还处于陌生状态。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家庭教育指导师是有了解的,这说明这个职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就像出生的太阳一样,开始生起了。

(二)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分析

而在我们数据分析中,发现,大多数的家庭还没有发现自己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对的。然而这种想法又跟现实中孩子的现状呈现矛盾,因此这个值得我们思考。

(三)对家庭教育重视及了解程度

在对这项数据的分析中,正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学历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因此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人群是下一代得到良好教育的保障。也是祖国未来的良好发展的保障。可喜的是,对家庭教育比较重视和很重视的家庭占了总数的80%以上,这说明大多数家庭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有家庭教育的强烈意识,这正是家庭教育的黎明前的曙光!

在这个基础上,从以下数据中,我们又看出,70%左右的家庭对家庭教育的方法是不懂或者懂一点,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在大众的脑海中还是个模糊的概念,很多家庭不知道怎样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怎样的方法才是对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而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各种教育书籍,学术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因此,一个正确的,良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急被需求。而家教育指导庭师,也许就是一个突破口。

(四)对待孩子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

(五)培养专注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前景问题以及发展

我们在调查中问,如果有收费的培训可以让您学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您回去接受培训吗?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们比较纠结,在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5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接受培训。这个结果令我们惊喜的,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家长是愿意接受培训,愿意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的。这一个方面体现了家长们对孩子的付出是无私的,是不吝啬的。另一方面更说明,家庭教育指导师行业的前景是非常好的!而下面的图正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时需要关注和考虑的问题。

(六)家长是否愿意聘请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情况

(四)家庭教育之前景

根据我们的调查以及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家长是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的,国内的家长对孩子的奉献精神是其他各个国家都难以比拟的。这正是国内“四世同堂”,“天伦之乐”“传宗接代”等传统精神的延续。因此,国内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舍得花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是,家长们再怎么样才能正确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都在寻找方法。可是没有一个正确的系统理论的方法可寻。

综上说的,大多数家庭还是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而且意识到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然而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是缺失的,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们是对教育的方式问题,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愿意去寻求出来解决,而且家长们是愿意机培训或者聘请专注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因此,家庭教育的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行业的发展将是我们未来家庭教育的主流。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行业的建设上来!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研究篇9

【关键词】浸入式 幼儿英语 家庭教育 策略

一、浸入式幼儿英语家庭教育

强海燕,赵琳指出浸入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的一种外语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教育环境中的全部或部分时间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授者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习者。在本文浸入式幼儿家庭英语教育是指在家庭场所内所创设的一切英语情景,以及在家庭场所内开展的幼儿听、说、亲子共读等英语活动,它与英语正规课堂教育相比,具有学习时机的随机性、学习氛围的轻松性、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幼儿接受心理的易接纳性等特点。

二、浸入式幼儿英语家庭教育目标

三、浸入式幼儿英语家庭教育实施策略

1、选取 “全语言” 材料,提高浸入式环境可理解性输入量。“全语言(whole language)”概念由心理语言学家古德曼(Kenneth。 Goodman)提出,他认为儿童语言学习的内容应当以一种整体的形式出现的,而非将教学切割成分离的技能成分。根据此观点,浸入式幼儿英语教育可以选取 “全语言”的语言材料包括具有完整韵律的儿歌、有完整情景的英文故事或绘本、有完整情节的英文动画或电影。因为这些材料呈现了英语的整体面貌,将词汇、句型及多元的语音语调与情景对应,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这种浸入式的学习方式利用了幼儿的无意注意的学习特点,使幼儿处于一种准习得式的英语学习环境,它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更易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2、以“听”为先,提高幼儿英语浸入式环境浓度。幼儿与成人相比更容易是成功的学习者,这体现在幼儿更易于用“耳”来学习语言,而英语恰是一种声音符系统,因此在浸入式教育活动中应当听为先。在“听”的内容方面,可以选取儿歌、歌谣等有韵律和节奏变化的语料、可以选取短小的英文故事、动画或电影;在“听”的方法方面,可以辅助身势语帮助理解内容,比如在听儿歌过程中可以根据歌词内容加入动作、表情,尽量避免使用翻译的方法。听的环境的营造可以随时、随机、随地进行,但应当保持一定的频率,遵循幼儿兴趣优先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3、创设丰富情景,提高浸入式英语环境质量。家庭场所中,各种生活场景都是浸入式英语教育鲜活的语言情景,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随机的把握教育的契机,比如上梯时就可以用one, two , three ,four…等英文数字来和情景进行匹配。再如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食物、颜色、名词也可以进行随机的英文对应。除了生活真实场景之外,也可以创设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强和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来创设虚拟场景,比如用橡皮泥做出各种食物的模型,和幼儿构建虚拟餐馆,家长可以用简单的英文来进行点餐,幼儿可以扮演服务员。这种情景活动使词汇或句子赋予在交际情景之中,提高了英语环境的质量。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研究篇10

因为当今的许多社会问题,现今单亲家庭学生已成为班级学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已成为班面临的新课题,思想品德有问题的学生许多都来自于不稳定的家庭。如何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这是摆在我们作为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担任班多年,班里也有一些来自单身家庭的学生,我对他们进行过分析、教育和研究,以下是我对一个单亲家庭学生的个案研究。

一、个案学生的基本情况

1、自然情况

2、家庭背景

父亲在郑××小学时因车祸去世,母亲是个体经营者,为生计而奔波,无暇对孩子有过较好的引导和教育,该生从小就很任性和固执。

3、存在问题

(1)作为该生的班,我和任课教师观察到的情况

该生在12岁时,进入初中一年级学习,性格孤僻倔强,不爱说话,对人冷漠,常冲同学大喊大叫。

(2)该生母亲反映的情况

在家沉默寡言,不说话,有事总闷在心里,经常出去玩游戏机。

(3)和该生个别谈话时发现的情况

学习方面: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差。

思想方面:思维怪异,自卑又自尊,倔强,贪玩游戏机。

二、问题成因分析

1、主观原因

该生思维灵活,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认真,导致学习成绩差。

2、客观原因

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不思学习,贪玩游戏机。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教师、母亲的批评训斥,导致该生产生了厌学和自卑的心理。学校和家庭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该生对教师产生了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理都产生了抵触情结,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到了该生的学习。

三、赏识教育策略和过程

1、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

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心灵过早地体验到不幸的滋味,心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存在一定的障碍。就拿郑××来说吧,父亲过早去世,母亲为生计而忙碌,没有时间关心爱护他,缺乏家庭的温暖。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既自卑又很自尊。

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用爱心去攻破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他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尊重,时常当众表扬他的进步,从而逐渐恢复了他的自尊和自信,消除了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教育,进而引导他对自我价值的分析,让他自己去尝试和感受学习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2、多方协调,讲究系统性

为了更好地和该生沟通,我采取了勤家访、多联系的方法。在家访过程中,多向学生母亲讲孩子的点滴进步和长处,多与他母亲沟通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她明确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要她多为孩子想想,多关心他爱护他,积极配合学校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中健康成长。

讲究系统性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方面。根据该生的问题成因分析,我认为,要让他实现转变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并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监督,促使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研究的结果

通过近三年的具体工作,该生现已端正了态度,各方面都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1、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

该生变得活泼开朗,能主动和教师沟通,与同学相处得很融洽。

2、学习成绩提高得很快

由入校时在班上排名中下游提高到中上水平,更后跃居前列。

3、有了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积极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努力拼搏,表现出了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五、得到的启发

通过对这一个案的信任与赏识教育分析,我得到以下几点启发:

1、因材施教,并付出爱和耐心

单亲家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要转化一个问题学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因材施教,还要付出很大的爱心和耐心。

2、了解学生,尊重其差异性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密切配合,将教育优势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对问题学生,要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尊重其自身的差异性,从而激发其进步的主动性。

3、用爱心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家庭研究通讯

第16期

国内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注委员会(筹)秘书处编2011年3月10日

海外论文精粹

架构家庭学和人类科学研究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S·A·斯莫尔2

研究和决策的结合:“家庭影响研讨会”的理论和实践启示…………………………………9

……………………………………………K•博根施奈德J•R•奥尔森K•D•琳尼J•米尔斯

新作推介

国内新作索引…………………………………………………………………………………20

美国婚姻与家庭杂志更新目录…………………………………………………………26

征稿启事

华人社会和谐家庭论坛暨第九届家庭问题研讨会征文启事……………………………… 37

国内家庭研究(第六卷)征稿启事………………………国内家庭研究编辑部39

海外文摘

架构家庭学和人类科学研究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S·A·斯莫尔

一、造成研究和实践断的因素

从相对抽象和思辩的研究领域到具体的实践领域,可能造成两者之间出现断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研究与实践的情境要求和文化习惯存在差异,研究本身的方法论和统计学局限,以及关于科学知识、理论和实践知识、理论本质的认识论问题。

本文将研究定义为使用被认可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经验探索而得来的知识。该定义也包括了具有经验基础的科学理论。而实践指的是专注人员或辅助专注人员将知识应用到特定情境或问题,旨在使特定个人和群体产生行动和变化。那些能将研究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人包括临床、临床医学家、家庭生活教育者、社会工作者、社会服务专注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

为了能更好地展示一些研究者和实践者截然不同的要求,我有时将这两个行动领域一分为二。当然,一些家庭学者同时涉足研究和实践,做这样的区分有时会过分夸张。然而,作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任务常常很不一样,需要不同的技术和知识。这些不同的任务也导致了文化上和评价机制上的差异。因此,强调这种差别可以成为理解造成研究和实践之间断原因的一个有用的策略。

(一)研究和实践之间的文化和情境差异

(二)社会科学研究对于实践应用的局限和前景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论工具已被证实在生产新知识方面是非常有力的。然而,他们并不是没有局限。

方法论上的和统计上的考虑。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方法论上的局限源于研究人存在的道德和实践约束。家庭科学家很少能设计实验,因为实验可能需要系统的确证和对因果过程的确定。比如,设计安排一些已婚夫妇离婚作为实验组,另一些不离婚作为控制组,既不道德又不可行。在这些例子中即使是随机安排的,但由实验条件创造的人为情境及其相应的控制,仍然会限制研究者将发现推广到自然条件中去的能力(McCall & Green, 2004)。

方法上和统计上的局限并不意味定量研究发现应该被否定或减少,只是我们不该过分解释它们。定量发现很好地、简洁地向我们展示了变量与普遍的现象趋势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关系。它们是当前为因果关系提供详细说明和证据更好的可利用的方法。然而,我们需要非常小心,不要对这些发现做超过证据支持的夸大,也不要将它们作为事实,它们只是事实的一种可能表征。

研究发现推广的问题。研究发现的推广问题存在于在好几个方面。更典型的问题是从一项特定的研究中得到的研究发现是否能从原初的研究样本推广到其他人群。研究样本通常太小或者不具代表性,这是对定性研究通常的批评。但是这也发生在定量研究中。比如,亲职项目有时清楚地显示对总体有效,但对不同阶、文化、或者社会背景的人群却有不同的影响。一项评估研究可能显示,亲职项目对农村和白种人家庭减少青年问题有效,但对低收入的和少数民族家庭却没什么效果。

(三)技术理性的合理性验证

二、在研究和实践之间架构桥梁的策略

(一)为实践改善研究的建议

行动研究是与实践者研究紧密相关的一种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更广,现在开始扩展到其他领域。卡尔和凯米斯将行动研究定义为“社会情景中的参与者的一种自我反思,目的是为了改进他们实践的理性和公正性,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实践和执行实践的情境的理解”。行动研究应用不同方法,其方法论会有很大差异。当采用传统的社会科学方法时,它与实践者研究极其相似。然而,当主要采用亲自观察和自我反思的方法时,行动研究则与反思性实践更接近,可能会被一些学者认为不是一种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但无论如何,这种研究过程对增进对实践的理解和改善实践质量是非常有用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研究策略,还有许多相关的方法,旨在直接为某个人群带来政治的和人的变化。它们包括以解放为目标的研究(emancipatory research),女性主义行动研究,参与性行动主义研究和共享行动研究。相比前面所讨论的方法,这些方法倾向于生产那些可以提高个人意识和政治意识,以及促进某些群体的政治议程的知识。因为这些解放性方法的研究目的在于产生社会变革,所以他们采用的具体方法对实践和政策应该很有帮助。

改进对研究发现的转化和传播。为了使社会科学“有用”,研究发现就需要以一种容易被理解和应用的方式,及时地传递到那些使用者手里。实践者和政策制定者通常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决定,如果知识到达得不迅速,对他们而言可能很快就失去了价值。提供信息的方式要容易被接受和理解也同等重要。技术报告和学术论文充斥着统计数据和学科术语在学术圈中是正常的,但是这种形式对非科学家来说却是很难接受的。如果研究以简单和通俗的方式呈现,那它更可能被实践者所使用。与其等待别人去找寻发现,不如努力将研究发现以实践者所熟悉的理论和渠道转达给他们。

(二)将研究融入实践的策略

正如本文所述,有许多策略能使科学研究更具实践性,而实践更具科学性。使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实践的策略包括:增加对实践有益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如行动研究、实践者研究和以社区为基础的研究;增加对能控性知识的研究;推进研究成果的转换和传播;利用从实践中得到的启事为研究中的问题提供信息;鼓励学院机构肯定和奖励对行动的研究以及对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应用。使实践进一步融入理论研究的策略包括:改进家庭实践方面多阶段训练的质量和范围;增加对以实证为基础的项目和实践的应用;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承认并合法化实践者的知识;在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时,要将科学知识和局部知识整合起来;在可行的条件下使用的综合的观点和元分析。

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严格的验证,以及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持续对话,我们才有可能改善研究和实践的质量,创造一个标准更统一的、更有效和更有价值的家庭学。

(参考文献略)

(原文载于家庭关系2005年第2期,陈国强译;刘汶蓉校、摘编)

研究和决策的结合:“家庭影响研讨会”的理论和实践启示

K•博根施奈德J•R•奥尔森K•D•琳尼J•米尔斯

一、关于社会科学研究应用的理论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什么不能传递到决策中去,大抵存在四种解释:一是决策过程不同于研究过程;二是研究成果本身的局限性;三是缺少将二者整合的制度性机制;四是决策者和研究者的不同取向。下面详述之。

(一)决策过程的政治特性

(二)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

(三)为数不多的几个将知识和权力整合的集权体制

(四)研究者和决策者之间的沟通障碍

二、研究的效用还有上升的空间吗?

显然,上述三种理论都将研究的低效利用归结为难以改变的结构性因素。也就是说,决策不可能是理性的,研究也不会充分捕捉到复杂的和变动的社会问题,研究者也很难做到价值中立,强有力的制度设置短期内也不现实。所以,上述理论都认为研究不大可能会影响决策。

三、家庭研讨会

研讨会在州议会的双子举行,一般采取如下形式:首先是所有的研究者和决策者聆听3个20分钟的研究陈述,然后用剩余的四分之一的时间来讨论。同时准备录音磁带,并简要地报告与会议主题有关研究的更新进展。当然也会给出席者讨论的机会,以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

这些研讨会的更初影响取决于很多务实的做法和程序,包括发展多种多样的研究成果传递机制,提供非政策方面对话的论坛,寻找一些当下正在被关注的主题,挑选那些能够提供高质量研究的参与者,跨越不同政治背景的人去提取有益的决策启示,致力于满足一些决策者特殊的信息需求、工作环境和写作偏好。

四、威斯康辛州家庭研讨会的初步影响

在实践中,立法者和决策者已经把研讨会获得的各种信息应用到他们的立法和决策中去了。比如某州的立法者曾经将研讨会的成果用来解决香烟税问题,另一个州的立法者也将研讨会成果融合进他们关于家庭支持计划的新闻发布会。还比如威斯康辛州更高法院也将一次研讨会的成果吸收进了预防少女妊娠和青少年犯罪的方案中去了。此外,研讨会也积极服务于地方政策和立法机构。

五、连接研究和决策的理论和实践

3、和学术界、行政机构以及立法机关领导者将工作努力合法化。这种研讨会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我们对合法性的关注,甚至在实施研讨会这个计划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更初我们仅拜访了一些可能的参与者,包括两个州行政机构的两个部门的领导者,地方决策者,诸如参议院主要领导者这样的州立法者,儿童和健康服务委员会的主席,高等教育常务委员会的主席,主管家庭和儿童委员会的主席。我们原先设想的就是通过这些主要参与者的热情和贡献来维系我们这个研讨会。

Kingdon提出了一个“政策之窗”的概念。所谓“政策之窗”,是指决策者乐意做出一些决策的改变。他认为“政策之窗”不是单一因素就可以启动的,通常是3因素的合力作用,即问题、决策和政治。也就是决策者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存在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支持改变的外部政治环境。三者缺一,很难实现“政策之窗”的开启。

7、清楚决策者的信息需求、工作环境和写作偏好。这里我们愿意修正Caplan关于研究者和决策者划分的“两群体”理论。我们认为,研究和决策的更好联结实际上牵涉到三个群体,分别是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政策制定者指那些能够制定政策的州行政管理者、州政策秘书长和州立法者,政策执行者指那些州行政职员和非政策组织的管理者,服务提供者就是那些在线提供服务的人。Shonkoff(2000)采用了服务提供者这个概念,包括本文的政策执行者和服务提供者。下面我们将详尽展示三个群体在信息需求、工作环境和写作偏好三个维度的区别。

我们建议在、科研机构中建立支持研究者参与研讨会的实体机构,并且在人事任用和考核体系也应该把那些服务于决策的研究者考虑在内,要知道他们为了将研究传递出去也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和专注知识。

10、在寻求时间和资金支持方面要有所创新,原则在于激发高校和慈善者对决策者的兴趣。因为决策者是研讨会的主要受众,所以,虽然很多公共和私人基金会自身并不是去倡导某种政策,但是他们还是很乐意接触决策者的。威斯康辛家庭研讨会在密尔沃基有分别来自自由党倾向和保守党倾向的两大雄厚资金来源。校长也会乐于为基金会注入笔种子资金,就像在威斯康辛州发生的那样。他们同样会通过支持和引导一些与决策相关的活动,比如说举办各种研讨会,或者充当联络机构。合作推广部的执行者的表现尤为积极,因为这类研讨会正好符合他们自己抱定的人生哲学。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把在这块学术沃土上生产的研究成果积极地传递到外界,应用于社会现实。

六、讨论

威斯康辛州的一系列研讨会向我们展示了它的7种功能:

2、研讨会还使人们看到,客观中立的科学研究方法可以确保某项研究超越党派和具体利益指向。这一切都被决策者赞赏为不带任何政治污点。

3、研究者使用一些概念框架重新塑造了政治讨论的话语体系。比如说,研讨会将家庭这一单位引进了决策过程,从而克服了单一个人主义视角的局限。一个行政职员这样写道,“家庭角色这一视角的引入以及根据这一视角去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

5、研究可以通过区分多个项目或者决策方案的有效性来指导决策者设计好的解决方案。

更后,我们希望专家学者们和曾经的“象牙塔”能够有志于积极地将研究成果传递到决策中去。至于这种投入的回报,威斯康辛家庭研讨会已经给出了更好的例子。这类研讨会后,威斯康辛州制定了支持家庭的有效政策,而这恰恰是值得我们去记录、学习和应用的。

(参考文献略)

(原文载于美国家庭关系2000年第3期,陆文荣摘译、薛亚利校)

书评与推介

国内家庭研究(第五卷)目录

•论文精粹•

伴侣间的常见问题和冲突:有效的治疗干预 J。D。佩蒂尼利

父系家庭的持续与变迁——台湾的家庭社会学

及后村调查分析 李银河

国内的老龄人口生活状况及社会保障——

一个基于6省实证调查的社会学研究 若林敬子冯文猛聂海松

台湾的祖孙关系与代间方案之推动 林如萍

•研究报告•

上海女性的家庭生活质量和地位——60年回眸 徐安琪

•国外文摘•

婚姻稳定和解体

婚姻靠什么维系:回报、障碍和稳定性? D。普雷维蒂P。 R。阿马托

离婚对成人和孩子的影响 P。 R。阿马托

离婚动机的修辞 J。霍珀

离婚时间预测:对夫妻在14年婚姻延续期内何时离婚 J。M。戈特曼R。W。列文森

离婚调适的预测:压力源、资源和对离婚的定义 H。Y。王P。 R。阿马托

亲密关系暴力

业在家庭暴力中的延伸和暴力代偿 S。A。梅尔泽

约会暴力中的长期受害者:女性的易受伤害

性和受虐关系的研究 A。L。菲尤K。H。罗森

家庭研究方法

架构家庭学和人类科学研究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S。A。斯莫尔

家庭研究结果的报告和解释 J。E。迪尔E。R。安德森

研究和决策的结合:“家庭影响研讨会”的

理论和实践启示 K。博根施奈德J。R。奥尔森

K。D。琳尼J。米尔斯

对质性研究的理解和评估 A-M。阿姆贝特P。A。阿德勒

•资料向导•

美国婚姻与家庭杂志更新目录

国内新作索引

附表

附表目录

表1法定结婚年龄的比较

表2平均结婚年龄和早婚人口比例的比较

表3总和生育率和青春期生育率的比较

表4避孕普及率的比较

表5人口预期寿命的比较

表6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的比较

表7粗结婚率和粗离婚率的比较

表82009

表10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地区比较

表142009年全国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地区比较

表202009年全国各地区的涉外结婚情况

表212009年全国各地区离婚方式比较

(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国内新作索引

论文

田先红:碰撞与徘徊:打工潮背景下农村青年婚姻流动的变迁——以鄂西南山区坪村为例,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

马慧芳:建国初期党推动农村妇女婚姻家庭解放的成功经验,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姜玉、田丰、周欣欣:代独生子女婚姻生育选择及对未来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影响——兼与庄渝霞商榷生育政策调整的可行性,青年研究2009年第3期。

王颉:村庄选举中的“家族争斗”与“群体焦虑”——以Z省S县西坪村为例,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姜全保、果臻、李树茁、Marcus W。 Feldman: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生命周期研究,国内人口科学2009年第4期。

关颖:城独生子女犯罪人的社会交往特征分析,国内青年研究2009年第4期。

吴银涛:社会转型期青年网恋行为的缘起、发生及结果研究,青年研究2009年第4期。

高丽娟:国内单亲母亲家庭十年研究综述,安康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庄渝霞:西方生育决策研究概述——来自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集成,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陈苇、王歌雅: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内继承法制建设回顾与展望,杭州师范学报2009年第5期。

许传新:婚姻关系满意度: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比较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5期。

关颖: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人犯罪特征比较,学海2009年第5期。

陈世海:青年女性哭嫁习俗:在惯性中传承与断裂——鄂中地区哭嫁习俗的田野调查,青年研究2009年第5期。

吴瑞君、汪小勤: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婚姻稳定性分析,学海2009年第5期。

姜志刚:称谓、生命、巫术——称“父”为“叔”习俗的文化人类学透视,云南民族学报2009年第5期。

王歌雅:夫妻忠诚协议:价值认知与效力判断,政法论丛2009年第5期。

宋健、黄菲:人口学视野下的婚姻家庭研究:内容与方法,西北人口2009年第5期。

陈欣欣、张林秀、罗斯高、史耀疆:父母外出与农村留守子女的学习表现——来自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调查,国内人口科学2009年第5期。

李秀华:夫妻忠实义务理论与实务维度之考量,安康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沈奕斐:“后父权制时代”的国内——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变迁与社会,广西民族学报2009年第6期。

李煜: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国内现实,社会2009年第6期。

吕亚军、刘欣:家庭政策概念的辨析,河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周、赵曙明、战冬梅:工作—家庭增益研究综述,外国经济管理2009年第7期。

陈苇、冉启玉:构建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国内婚姻家庭法六十年,河北法学2009年第8期。

王跃生:网络家庭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以北方农村为分析基础,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湖北省妇联、湖北省社科院、湖北省文明办:湖北省万户家庭现状调查报告,国内妇运2009年第10期。

牟永福、胡浩:一项社会救助绩效评估的方法:基于弱势群体中核心家庭与单身家庭的分类比较,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第12期。

周晓燕、周军:国内高学历女青年婚恋观研究——2007-2008年调查报告,国内青年研究2009年12期。

杨璐玮:晚清家庭中的女性形象探析——以〈申报〉及画报为中心的考察,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16期。

关颖: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调查与分析,国内家庭教育2010年第1期。

郭志刚:国内的低生育水平及相关人口研究问题,学海2010年第1期。

潘允康:国内婚姻家庭的社会管理,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许传新: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压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1期。

赵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文化与结构结合的径,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冯雪红:维吾尔族妇女择偶的人类学考察——以新疆喀什地区S县A村为例,北方民族学报2010年第1期。

关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新走向,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

刘燕舞、王晓慧:农村已婚青年女性自杀现象研究——基于湖北省大冶丰村的个案分析,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刘莫鲜:女性单身现象研究回顾与展望,安康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牛端、黎光明:家庭环境特征对主观幸福感“调节—缓和”模型的调节效应,心理研究2010年第1期。

小奴:从清代档案看婚姻触礁后妇女的境遇,四川档案2010年第1期。

杨清惠:受虐妇女报复性犯罪轻刑化处罚之根据,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1期。

宋丽娜:媒妁之言六十年:村庄传统与婚姻变革,西南石油学报2010年第1期。

孙淑敏:乡城流动背景下低收入地区农村男子的择偶困境——对甘肃省东部蔡村的调查,西北人口2010年第1期。

吴翠萍:城女性养老的资源及策略选择,安徽师范学报2010年第1期。

吴惠芳、叶敬忠、刘鹏:农村留守妇女与宗教信仰,农村经济2010年第1期。

唐钧:国内住房保障问题:社会政策的视角,中共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格勒:西藏家庭与西藏现代化三个发展阶段——对西藏50年来社会变迁的实地调查,人权2010年第1期。

南希·E·列文、周云水:同性恋的婚姻、生育和亲属制度,思想战线2010年第1期。

刘红梅、周胜跃:从韩国家族和律的修改看韩国女性地位的改善,安康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年第1期。

王礼仁:平等的并不是更好的——以女性从政和婚姻协商为视角,安康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崔明堂、王广金:和谐新农村构建中彩礼和嫁妆的正功能分析,山西农业学报2010年第1期。

孙鹃娟:成年子女外出状况及对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人口学刊2010年第1期。

吴惠芳、叶敬忠: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浙江学报2010年第1期。

叶松庆:边缘性的城青年特殊群体——对某青年同性恋者的个案研究,青年探索2010年第1期。

姚建平、梁智:从救助到福利——国内残疾儿童福利发展的径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张善根:学校社会工作与校园暴力的防控,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1期。

胡滨: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H乡为个案,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1期。

张云英、黄金华、王禹:论孝文化缺失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安徽农业学报2010年第1期。

迈克尔·G·佩勒兹、王天玉、周云水:世纪晚期人类学的亲属研究,广西民族学报2010年第1期。

孙远太:家庭背景、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上海城镇居民调查,青年研究2010年第2期。

王列军: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思,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张亚军、胡利敏:家庭暴力下受暴女性犯罪的量刑与执行途径,河北学刊2010年第2期。

张建平、王军:家庭购买决策中的夫妻角色研究文献述评,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2期。

杨雪:日本介护老年父母过程中的家庭策略分析——对横滨一个家庭的个案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2期。

巫锡炜、郭志刚:我国从妻居的时空分布——基于“五普”数据的研究,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2期。

陈建兰: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苏州的实证研究,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2期。

孙敏、田孟、钟琴、郑晓园:社会变迁下的婆媳关系诸态研究——基于鄂东南X村的实地调查,中共杭州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谢桂华:家庭居住模式与子女赡养,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2期。

童星、王增文:张秀兰,方黎明,王文君农村低保标准及其配套政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张秀兰、方黎明、王文君:城家庭福利需求压力和社区福利供给体系建设,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尹银、周俊山、张天骄:住房对城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分析,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2期。

关颖: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国内家庭教育2010年第2期。

刘汶蓉:婚前性行为和同居观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现代性解释框架的经验验证,青年研究2010年第2期。

尹银、周俊山、张天骄:住房对城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分析,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2期。

马晓娟、高石钢:社会转型期宁夏农村回族离婚问题初探——以同心县韦州镇为例,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邵国平:独生子女恋爱观及其行为调查与分析,青年研究2010年第2期。

倪才龙、耿建:建立健全我国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的若干问题,上海学报2010年第2期。

陈青霞、赵陵波、何少颖:边缘女青少年不安全性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以福州某青少年特训营为例,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3期。

张曼华、付倩: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与家庭心理治疗,医学与社会2010年第3期。

吴惠芳、叶敬忠: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浙江学报2010年第3期。

周国华:2008年流动与留守儿童研究新进展,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3期。

夏吟兰、郝佳:家庭暴力防治理念刍议——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正义观,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3期。

姜又春:打工经济背景下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与留守儿童养育模式研究——以湖南潭村为例,西北人口2010年第3期。

崔丽娟、邹玉梅:家庭功能缺失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3期。

邵书龙:国家、教育分与农民工子女社会流动:contain机制下的阶再生产,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桂华、余练:婚姻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毛晓洁、胡恭华: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分析,医学与社会2010年第3期。

陈平:城养老模式新探——以南京鼓区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唐灿: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评述,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

杨爱君、王海波:二十年家庭伦理电视剧综述,国内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3期。

风笑天: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

红峰、王增:青海柴达木蒙古族家庭变迁调查——以宗加乡阿旺家族为例,青海民族学报2010年第3期。

张学东、李红霞:儿童语言早熟与家庭社会工作干预策略,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王跃生:婚事操办中的代际关系:家庭财产积累与转移——冀东农村的考察,国内农村观察2010年第3期。

姚桂桂:试论美国“贫困女性化”——20世纪后期的一个历史考察,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3期。

张迎黎、张亚林、何影、柳娜:几种常用家庭暴力评估工具介绍,国内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3期。

徐安琪:“孩奴”现象传媒炒作的负效应和实证辨正,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第4期。

孔海娥:从沉默到有限自主:新国内60年农村女性择偶自主权研究——以湖北省浠水县两个村庄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徐安琪:白头偕老:新世纪的神话?——终身婚姻态度的代际比较研究,青年研究2010年第4期。

丁桂芳、黄彩文:哈尼族奕车人离婚现象的人类学分析,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王跃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理论和经验分析——以北方农村为基础,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伍海霞:河北农村老年人家庭生命周期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4期。

周长城、韩秀记:当代国内经验下的家庭制度主义分析——兼论贝克尔“家庭论”,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金一虹:流动的父权:流动农民家庭的变迁,国内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张翼:家庭背景影响了人们教育和社会阶地位的获得,国内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4期。

杨菊华、姜向群、陈志光:老年社会贫困影响因素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人口学刊2010年第4期。

周兴、王芳:国内女性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生育决策,人口学刊2010年第4期。

蔡玲:以ABC-X模型为基础的农民工家庭压力研究,江汉论坛2010年第6期。

张赛、孝琴、杜蕾、杜娟、王嵬、郭爱民、崔树起:家庭功能评价工具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国内全科医学2010年第7期。

陈学明、陈祥勤:当今人类究竟应当如何对待家庭?——对赖希的“性革命”思想之研究,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王晶、吴明霞、廖礼惠、吴梅宝:国外工作-家庭平衡研究的现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8期。

唐咏、玮群:长期护理对老人居家和社区照顾的影响和挑战研究——以深圳为例,兰州学刊2010年第7期。

徐安琪:浪漫爱的追求:渐行渐远?,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专著

李树茁、伍海霞、韦艳、靳小怡、[美]费尔德曼: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生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梁青岭:现代婚姻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日]林光江:国家独生子女儿童观——对北京儿童生活的调查研究,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孟德花:别居与离婚制度研究,国内人民公安出版社2009年版。

陈爱武:家事法院制度研究,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

于秀:不完整的天空——来自国内单亲家庭的成长报告,国内妇女出版社2010年版。

王勤芳:别居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裴晓梅房莉杰:老年长期照护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徐静莉:民初女性权利变化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曲凯音:云南留守女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版。

[英]德斯蒙娜·莫利斯著,何道宽译:裸猿三部曲:亲密行为,复旦出版社2010版。

顾宝昌、李建新主编:21世纪国内生育政策论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曾毅等著: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与信息司、国内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编:人口和计划生育常用数据手册:2009,国内人口出版社2010年版。

美国婚姻与家庭杂志更新目录

2010年第1期

一、Editorial Comment

1、From the Editor

David H。 Demo

编者的话

二、Minisymposiumon Gender and Parenting

Timothy J。 Biblarz, Judith Stacey

3、Generating Heat or Light?The Challenge of Social Address Variables (p 23-28)

Lisa Strohschein

使问题更激烈还是更清楚?社会生态变量带来的挑战

4、Studying Complex Families in Context (p 29-34)

Abbie E。 Goldberg

5、Same-SexParentingand Child Development: Reviewing the Contribution of Parental Gender (p 35-40)

Fiona Tasker

6、Ideal Families and Social Science Ideals (p 41-44)

Timothy J。 Biblarz, Judith Stacey

理想家庭与社会科学的理想。

三、Adolescent andYoung Adult Intimate Relationships

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的亲密关系

7、When Does Race Matter?Race, Sex, and Dating at an Elite University (p 45-72)

ElizabethAura McClintock

8、Relationship Transitions Among Youth in Urban Kenya (p 73-88)Shelley Clark, Caroline Kabiru, Rohini Mathur

肯尼亚城青年的关系变化研究

9、Neighborhood Povertyand Nonmarital Fertility: Spatial and Temporal Dimensions (p 89-104)

Scott J。 South, Kyle Crowder

时空纬度下的贫民聚居和非婚生育

10、Does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Predict Subsequent Marital Stability and Marital Quality? A Meta-Analysis (p 105-116)

Anita Jose, K。 Daniel O\'Leary, Anne Moyer

婚前同居能否预测婚后婚姻关系的稳定和婚姻质量?——一种元分析方法

Freek Bucx, Quinten Raaijmakers, Frits van Wel

青年时期的生命历程阶段与家庭观念的代际一致性

四、Of General Interest

一般议题

Chrystyna D。 Kouros, E。 Mark Cummings

丈夫和妻子抑郁症状之间的纵向联系

Ursula Henz

Carla A。 Pfeffer

“女人的事儿?”女人变性男伴的家务和情感

Kristen Schultz Lee, Paula A。 Tufiş, Duane F。 Alwin

美国的家庭、家庭结构与自杀

五、Book Reviews

书评

Caryn E。 Medved

位于顶峰的女性:强有力的领导者告诉我们如何兼顾家庭和工作(作者D•F•史蒂文和F•M•昌)

Tiffani S。 Kisler

性欲的本质(作者J•吉尔斯、M•D•兰汉姆)

2010年第2期

一、Paren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父母、子女和青少年

Audrey N。 Beck, Carey E。 Cooper, Sara McLanahan, Jeanne Brooks-Gunn

夫妻关系变化与母亲抚育

2、Race/Ethnic Differences in Effects of Family Instability on Adolescents\' Risk Behavior (p 234-253)

Paula Fomby, Stefanie Mollborn, Christie A。 Sennott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家庭不稳定效应中的种族/人种差异

Gregory M。 Fosco, John H。 Grych

青少年卷入父母矛盾后的三角关系:纵向评估的意义及青春期亲子关系

4、The Nature and Correlates of Sibling Influence in Two-Parent African American Families (p 267-281)

Shawn D。 Whiteman, Julia M。 Becerra Bernard, Susan M。 McHale

非裔美籍的双亲家庭中,兄弟姊妹相互影响的实质和关联分析

5、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Marital Conflict and Divorce on Parent – Adult Children\'s Relationships (p 282-292)

Tianyi Yu, Gregory S。 Pettit, Jennifer E。 Lansford, Kenneth A。 Dodge, John E。 Bates

婚姻冲突和离婚对父母--成年子女关系的交互效应

6、Happy Spouses, Happy Parents? Family Relationships Among Finnish and Dutch Dual Earners (p 293-306)

Kaisa Malinen, Ulla Kinnunen, Asko Tolvanen, Anna Rönkä, Hilde Wierda-Boer, Jan Gerris快乐的夫妻,幸福的父母?荷兰和芬兰双职家庭关系研究

Marjolein Verhoeven, Marianne Junger, Chantal van Aken, Maja Deković, Marcel A。 G。 van Aken

母职、父职和男婴的外显行为研究

二、Families and Adult Health

家庭与成人健康

Holly S。 Schindler

抚育孩子和经济贡献对促进父亲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9、Mothers\' Differenti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Adult Children (p 333-345)

Karl Pillemer, J。 Jill Suitor, Seth Pardo, Charles Henderson Jr。

母亲的差异与成年子女的抑郁症状

10、Buffer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Links With Depression Among RuralAfrican American Mothers (p 346-359)

Erica C。 Odom, Lynne Vernon-Feagans

种族歧视的缓冲:农村非裔美籍母亲的沮丧心理的影响因素

三、Of General Interest

一般议题

11、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Young Adult Dating, Cohabitating, and Married Drinking Partnerships (p 360-374)

Jacquelyn D。 Wiersma, H。 Harrington Cleveland, Veronica Herrera, Judith L。 Fischer

年轻成人约会、同居和已婚酗酒伴侣中的亲密伴侣暴力

12、Gender Asymmetry in Family Migration: Occupational Inequality or Interspous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p 375-392)

Kimberlee A。 Shauman

四、Book Reviews

书评

Fabienne Doucet

幼童的日常生活:不同社会的文化、阶和育儿(作者J•塔吉)

14、Color Lines, Country Lines: Race, Immigration, and Wealth Stratification in America - by Lingxin Hao (p 396-397)

Matthew A。 Painter II, Zhenchao Qian

Forthing Article

2010年第3期

一、Editorial Comment

1、The Decade in Review (pages 401–402)

David H。 Demo

10年回顾

二、Families, Social Structures, and Social Locations

家庭、社会结构和社会地位

Andrew J。 Cherlin

美国的人口统计趋势:21世纪前10年的研究综述

MyraMarx Ferree

Linda M。 Burton, Eduardo Bonilla-Silva, Victor Ray, Rose Buckelew and Elizabeth Hordge Freeman

种族批判理论、肤色主义和10年来对有色人种家庭的研究

Kathryn Edin and Rebecca Joyce Kissane

贫困与美国家庭:10年研究回顾

Timothy J。 Biblarz and Evren Savci

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人的家庭研究

Jennifer E。 Glick

复杂过程的连接:10年来出国家庭研究综述

Lynn Prince Cooke and Janeen Baxter

背景下的“家庭”:西方社会的制度影响的比较研究

Shelley M。 MacDermid Wadsworth

战争和恐怖主义背景下的家庭危机和弹性

三、Families Over the Life Course

家庭生命周期

Sharon Sassler

生命周期中的夫妻关系:性、关系和择偶

Pamela J。 Smock and Fiona Rose Greenland

父母身份形成的多元化途径:模式、含义和新兴的研究方向

Robert Crosnoe and Shannon E。 Cavanagh

Debra Umberson, Tetyana Pudrovska and Corinne Reczek

生命历程视角下的父母身份、不要孩子和幸福感

四、Marriage, Family Processes, and Well-Being

婚姻、家庭过程和幸福感

Frank D。 Fincham and Steven R。 H。 Beach

新千年的婚姻:10年回顾

Paul R。 Amato

离婚研究:延续的趋势和新发展

Megan M。 Sweeney

再婚和再婚家庭:21世纪家庭学的重要领域

Rand D。 Conger, Katherine J。 Conger and Monica J。 Martin

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过程与个人发展

Suzanne M。 Bianchi and Melissa A。 Milkie

21世纪个10年中的工作与家庭研究

Kristin L。 Anderson

家庭中的冲突、权力和暴力

Deborah Carr and Kristen W。 Springer

21世纪家庭和健康研究的发展

Brian M。 D\'Onofrio and Benjamin B。 Lahey

生物社会学对家庭的影响:10年综述

Karen Bogenschneider and Thomas J。 Corbett

家庭政策:成为一个研究领域和社会政策的分支。

2010年第4期

一、Research Reviews

研究综述

2、Capital at Home and at School: A Review and Synthesis (p 828-846)Toby L。 Parcel, Mikaela J。 Dufur, Rena Cornell Zito

家庭资本和学校资本:一项研究回顾与综述

二、Work and Family

工作和家庭

3、Coping With Overload and Stress: Men and Women in Dual-Earner Families (p 847-859)Chris A。 Higgins, Linda E。 Duxbury, Sean T。 Lyons

5、Migration Decisions Within Dual-Earner Partnerships: A Test of Bargaining Theory (p 876-892)Martin Abraham, Katrin Auspurg, Thomas Hinz双职工家庭中谁拥有出国决定权?一项对协商理论的检验

三、Divorce and Family Structure

离婚与家庭结构

6、Are Divorce Studies Trustworthy? The Effects of Survey Nonresponse and Response Errors (p 893-905)Colter Mitchell离婚研究可靠吗?调查中受访者的无回应与回应误差的影响

9、Psychosocial Well-Be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orce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p 933-946)Daniel Potter

离婚与子女学业成绩的关系和心理健康研究

10、Poverty and Material Hardship in Grandparent-Headed Households (p 947-962)Lindsey A。 Baker, Jan E。 Mutchler

由祖辈主导的家庭的贫困和物质匮乏

四、Of General Interest

一般议题

11、The Couple That Prays Together: Race and Ethnicity, Religion,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Among Working-Age Adults (p 963-975)Christopher G。 Ellison, Amy M。 Burdette, W。 Bradford Wilcox

12、Educational Progress and Parenting Among Mexican Immigrant Mothers of Young Children (p 976-990)Robert Crosnoe, Ariel Kalil墨西哥出国中幼儿母亲的教育过程和亲职

亲情和冲突的交汇:6个发达国家的年老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比较研究

五、Book Reviews

书评

16、Battle Cries: Black Women and Intimate Partner Abuse - by Hillary Potter (p 1034-1036)Michael P。 Johnson呐喊:黑人女性与亲密关系虐待(作者H•波特)

重要的陌生人:貌似无足轻重实则不然的人的力量(作者M•布劳和K•L•芬格曼)

2010年第5期

一、Research Reviews

研究评述

1、Aging and Family Life: A Decade Review (pages 1039–1058)

Merril Silverstein and Roseann Giarrusso

老龄化与家庭生活:十年回顾

2、Marriage and Child Well-Being: Research and Policy Perspectives (pages 1059–1077)

Susan L。 Brown

政策视角下的婚姻与儿童福利研究

二、Children\'s Living Arrangements

儿童的生活安排

3、Children With Nonresident Parents: Living Arrangements, Visitation, and Child Support (pages 1078–1091)

Susan D。 Stewart

父母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安排、探视和抚养研究

Mikaela J。 Dufur, Nyssa C。 Howell, Douglas B。 Downey, James W。 Ainsworth and Alice J。 Lapray

Jacinta Bronte-Tinkew, Mindy E。 Scott and Emily Lilja

单亲父亲的参与和抚养对子女成年初期的影响

6、Changes in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in Foster Care (pages 1128–1140)

Lenore M。 McWey, Ming Cui and Andrea L。 Pazdera

寄养青少年的问题变化研究

三、Marriage and Intimate Unions

婚姻与亲密关系

Jessica Halliday Hardie and Amy Lucas

同居与已婚年轻夫妇的经济要素和关系质量比较研究

Megan M。 Sweeney

美国近期同居关系中性生活避孕用具的使用差异与变迁研究

Justin A。 Lavner and Thomas N。 Bradbury

新婚期婚姻满意度变化的模式

Kira S。 Birditt, Edna Brown, Terri L。 Orbuch and Jessica M。 McIlvane

结婚16年内不同时期的冲突行为对离婚的影响

Corinne Reczek, Hui Liu and Debra Umberson

只有我们两个人吗?父母如何影响成年子女的婚姻质量。

12、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and Union Stability in Fragile Families (pages 1220–1233)

Robin S。 Högnäs and Marcia J。 Carlson

代际关系对脆弱家庭稳定性的影响

Oliver Arránz Becker and Daniel Lois

选择、调整与互动:夫妻关系生活方式趋同的由来

14、Homogamy and Intermarriage of Japanese and Japanese Americans With Whites Surrounding World War II (pages 1249–1262)

Hiromi Ono and Justin Berg

二战前后日本和日裔婚姻和跨族婚姻的研究

Clara H。 Mulder and Michael Wagner

婚姻的解体和流动:是谁促使离异者从家庭住宅中走出来?

四、Work and Family

工作与家庭

Trond Petersen, Andrew M。 Penner and Geir Høgsnes

Ariel Kalil, Kathleen M。 Ziol-Guest and Jodie Levin Epstein

非固定工作与婚姻不稳定——源于全国青年纵向调查的一项研究

Amanda Hosking, Gillian Whitehouse and Janeen Baxter

Anne Roeters, Tanja Van Der Lippe and Esther S。 Kluwer

工作特点与亲子关系质量:参与时间的中介作用

Melissa A。 Milkie, Sarah M。 Kendig, Kei M。 Nomaguchi and Kathleen E。 Denny

双职父母陪伴儿童、儿童幸福感以及平衡家庭—工作关系的研究

Lyn Craig and Killian Mullan

五、Of General Interest

一般议题

Patrick Heuveline, Hongxing Yang and Jeffrey M。 Timberlake

关乎整个村庄(甚至国家)的事儿:家庭、国家和教育成就的关系

Ruth N。 López Turley, Matthew Desmond and Sarah K。 Bruch

积极的亲子关系对教育的非预期后果。

Niels Spierings, Jeroen Smits and Mieke Verloo

妇女就业的微观和宏观影响因素——基于6个阿拉伯国家的考察

25、Kin and Youths in the Social Networks of Youth-Headed Households in Namibia (pages 1408–1425)

Mónica Ruiz-Casares

社会网络中的亲属和年轻人——对纳米比亚年轻户主家庭的考察

26、Buffering Effects of a Family-Based Intervention for African American Emerging Adults (pages 1426–1435)

Gene H。 Brody, Yi-fu Chen, Steven M。 Kogan, Karen Smith and Anita C。 Brown

非裔美国人中以家庭为基础对青年初期干预的缓冲作用研究

27、Men\'s and Women\'s Pathways to Adulthood and Their Adolescent Precursors (pages 1436–1453)

Sabrina Oesterle, J。 David Hawkins, Karl G。 Hill and Jennifer A。 Bailey

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成长径以及青春期先兆

六、Book Reviews

书评

28、21st Century Marriage in America (page 1454)

Heather M。 Helms

美国21世纪的婚姻

29、The Marriage-Go-Round: The State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in America Today - by Andrew J。 Cherlin (pages 1455–1457)

Paul R。 Amato

婚姻——随心所欲:当前美国家庭的婚姻和家庭状况——Andrew J。 Cherlin著

30、The Marriage-Go-Around: The State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in America Today - by Andrew J。 Cherlin (pages 1457–1459)

Mark A。 Fine

婚姻面面观:当前美国的婚姻和家庭状况——Andrew J。 Cherlin著

31、Changing Relations: Achieving Intimacy in a Time of Social Transition - by Robin Goodwin (pages 1459–1460)

Tanya L。 Boone

变化中的关系:社会转型期亲密关系的实现——Robin Goodwin著

32、The Story of Sexual Identity: Nar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Gay and Lesbian Life Course - edited by Phillip Hammack and Bertram Cohler (pages 1460–1462)

Brad Van Eeden-Moorefield

性身份认同的故事:叙事视角下同性恋的生命历程——Phillip Hammack and Bertram Cohler主编

七、Special Reviewers

33、Special Reviewers (pages 1463–1466)

八、Author Index

34、Author Index (pages 1467–1468)

作者索引

九、Keyword Index

35、Keyword Index (pages 1469–1471)

关键词索引

十、Cumulative Table of Contents

36、INDEX TO VOLUME 72, 2010 Cumulative Table of Contents (pages 1472–1479)

2010年目录索引

(吴文言译,刘汶蓉校)

华人社会和谐家庭论坛暨第九届家庭问题研讨会

征文启事

现向社会公开征文并将研讨会的有关事项作如下说明:

一、有意参加者请在3月20日前填写回执,6月10日前中英文论文提要(A4纸5字体1-2页),外埠参会者的交通费和住宿费自理,免收注册费。无论文参会者另收500元注册费。

二、如6月10日前全文者(同时中英文论文提要)可进入大会演讲的专家评审程序,如被选为大会演讲的论文作者由会议提供国内交通费和住宿费;符合出版要求的论文、研究报告和综述等将由会议组织者组稿推荐给相关核心期刊或国内家庭研究(第六卷)发表。

三、所的论文请按如下格式规范书写:

1、论文题目用3黑体,下为英文题目、作者单位和姓名,英文500字;

3、注释用每页重新编的脚注:①、②、③……,6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体),首行左缩进2字符;中文论文用引,专著用书名;英文论文、书名不用引,杂志名、专著名为斜体,如:

②李强:“当前我国城化和流动人口的几个理论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四、投稿信箱:国内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注委员会秘书处

五、正式邀请信将于6月中旬陆续发出(未填写回执者将仅发给电子版邀请信)。

广州家庭杂志期刊集团

国内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注委员会

广东家庭文化研究会

2011年3月10日

职位/职称 联系

邮编 E-mail

电话 手机

住宿 1、包间——元左右;2、合住——200元左右

会议通知 1、电子版通知即可;2、纸质版通知

国内家庭研究(第六卷)

征稿启事

为体现家庭研究的原创性和多样性,国内家庭研究自第四卷起进行了改版,不再转载在大陆学术期刊网上可搜索的论文,主要录用首发稿件,同时也转载部分境外学术期刊的中文论文、境内外论文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的优秀论文,以及外文论文的摘译或编译稿。

国内家庭研究(第六卷)将于2011年12月出版,现有有关征稿事宜说明如下:

一、栏目设置

(1)论文精粹:主要刊登家庭研究的首发成果,部分转载在大陆学术期刊网上搜索不到的论文、专著章节,也包括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上的新作,博、硕士论文的精华缩写等;

(3)学术综述:对国内外家庭研究专题作系统的文献梳理,以增进学术积累;

(4)国外文摘:介绍国外经典的或更新的在选题、理论、方法和资料上有创新意义或学术前沿的家庭研究成果;

(6)学界动态:家庭研究课题、社会工作的介绍、研讨会综述等(由于出版周期的缘故,仅刊登下半年的学术动态);

二、投稿方式

三、录用方式

四、格式体例

五、截稿时间

联系人:薛亚利。

稿件一经采用,将根据转载或首发、翻译或自撰等情况,分别按20-50元/千字左右给付稿酬并寄样书2册。

国内家庭研究热诚欢迎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社会工作者以及博、硕士研究生惠赐专稿。

国内家庭研究编辑部

2011年3月10日

[1]更佳实践是指获得成功的、被证明有效的技术、方法、策略、方式、流程等实践经验。——译者注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 影响

幼儿家庭教育的文化传承内涵集中于对孩子给予传统文化行为系统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幼儿家庭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在于树立孩子正确的传统文化理念;从狭义上讲,则是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教导。基于社会学理论可知,幼儿家庭教育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更基本单位,教育是家庭功能中的关键环节。而从教育学观点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幼儿家庭教育是群体教育的基础前提,在此阶段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现代环境中的幼儿家庭教育的形态为日常行为教化,在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为“自律、责任、社交、服从”观念的传授。安康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丰富教育资源,其囊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内涵。

(一)传统文化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特点

,目标集中于提升幼儿伦理道德基础认知,以此为基础对孩子的人格培育实施强化。相比于青少年时期而言,幼儿阶段的孩子在认知能力、价值取向理解等方面并未成型,这一阶段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主要以影响教育为主,借由父母及大人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行为系统产生影响。观察周围不乏多数父母会在幼儿进入记事时期开始进行品德教育,父母会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传授“孝道”“礼让”“”“勤俭”“节约”等理念。而这些内容的目的都在于帮助幼儿时期的孩子在伦理道德方面打下正确、坚实基础。

第二,父母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更注重孩子的行为养成,表现为基于传统文化影响的礼仪规范教育。父母的教育行为重点集中于将正确意识扎根于幼儿时期孩子的思想、行为中,力求从外部施力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约束能力,进而促成孩子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自律。三字经弟子规治家格言等安康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教辅材料,成为父母常用的教育工具。

(二)幼儿家庭教育受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具有双面性,父母长辈正确的行为指导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三观,而不当的行为也会被孩子吸取,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这一现象的出现需要反观幼儿家庭教育中安康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一些弊端:

首先,与国外幼儿家庭教育环境相比,我国的传统文化幼儿家庭教育将更多的目光放置于孩子认知的养成与约束,而忽略了实践教育环节。与其余阶段的教育行为雷同,幼儿时期的教育更需要通过实践环节予以巩固,原因在于幼儿阶段孩子的天性不定,而实践行为有助于孩子记忆的形成,从而起到促进传统文化教化效果的作用。受到国内传统历史的影响,“知识优先论”在国内大部分家庭中占据主要地位。有的父母将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成绩指标定位于孩子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对孩子智力因素的过分看重会削弱幼儿时期孩子非智力因素的训练,“高分低能”孩子的出现边源于此。

其次,“家庭成员地位论”对幼儿家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利。多数家庭的父母将“家长说一不二”的独尊理念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部分,培养孩子服从、孝忠思想,这种对传统道德礼教的过分灌输和遵守,对孩子的自由发展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约束和束缚。换言之,强制性的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方式,阻碍了孩子潜能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现代幼儿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可用途径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国内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幼儿家庭教育仍然存在可提升、改善空间,针对幼儿家庭在安康民族传统教育的可用改善对策,现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吸收国外家庭教育有点,融合已有幼儿家庭教育系统,促进幼儿时期孩子个性化与传统的兼容。现代社会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应酬多等客观因素,多数将孩子的幼儿时期抚养工作托付给双方父母。造成幼儿时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历史环境影响较大。这一现象也成为幼儿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教化得到实质性转型的瓶颈。作为改善策略,父母可尝试引进西方国家个性化教育观念,冲淡保守观点在传统文化教化中的影响作用,对家庭教育观予以更新,结合时代特色考虑孩子的实际发展需求。

其次,丰富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扩大实践教育教化行为的比重,在重视孩子道德素质养成的同时,关注孩子动手、动脑、交际、协调、适应等实践能力的训练,以实际经历帮助孩子完善人格。通过实践能力的提升,将理论与发展能力予以有机结合,拓展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做到“知行并重”。在实践过程中,父母应注意孩子创新潜能的激发与培养,通过体验过程、感悟过程、动手过程的经验积累,为提升孩子多方面素质提供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幼儿阶段的创新思维养成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能力的发展有关键意义,基于传统文化背景的实践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帮助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深入领会安康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再次,巧用契机渲染幼儿家庭教育中安康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父母在传授给孩子国内传统礼仪礼节、道德文化的基础上,要周期性地反复教化。当然,这里提到的教化绝不仅仅是单向灌输式口述,而需要父母及长辈在日常处事待人的生活中率先垂范,做到以身作则。在国内传统节日时期在家里举办庆祝活动,以借用节日氛围切实令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另外,在家庭环境中以父母长辈成员为主,以安康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建立正确的家庭文化模式,为幼儿成长提供一个感受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场所。比如,父母可以给孩子安排布置简单的劳作任务,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生活行为习惯,自小锻炼孩子自主独立的能力。

基于本文内容不难看出,在传统文化教化行为系统中,幼儿家庭教育理念仍需进一步革新。出于对现代社会特征的考虑,我认为此领域的未来发展,需要将眼光集中于幼儿家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丰富化、教育特点的鲜明化三方面。不仅要汲取西方国家幼儿家庭教育的鲜活资源,还应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添加时代标签。将安康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予以恰当结合,避免单一形式的教化手段对孩子个性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2

论文:通过对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产生根源的分析,探讨了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进而探索挖掘了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及对当代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更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曾国藩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曾国藩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曾国藩家书。后来,曾国藩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3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量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

2、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

3、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分析

(二)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性分析

教育问题研究涉及的内容全面、综合而丰富,我们尝试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三个维度对已有研究做定性分析。

1、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的理论基础关涉研究的立足点,是研究者基于何种理论来看待、阐释和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不同学科研究理论基础呈现多元化样态。一般而言,教育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人本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理念、教育公平理论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及建议等,其中涉及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更多,研究者或通过对“公平”的分析,或将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来探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公平(特殊儿童包括残疾儿童、超常儿童、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应然与实然问题。家庭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社会学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社会化理论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中儿童社会化的问题。有的学者利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操作理论来研究儿童兴趣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1],有的学者从生物生态学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问题[2],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理论中的结构功能理论、角色扮演理论、符互动理论角度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理念问题[3]、有的学者运用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问题与对策[4]。

2、研究的方法

3、研究的内容

某问题研究内容的聚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该问题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关注的焦点又直接反映着该问题在社会公众视域内的重要程度。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发现,关于儿童家庭教育教育问题研究的内容呈现多元化样态,其中主要涉及现状描述(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三方面的内容。

四、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在注重宏观背景研究的同时,应更侧重问题研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

问题产生于一定的宏观背景之下,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于社会转型期,产生于城乡二元政治、二元经济和二元教育模式之下,因此,对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的研究。但同时,问题更具情境性和动态性,问题总是源于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境,是特定的现实情境的产物,而且随着情境的不断变化,问题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需要解决的问题侧重点、难点会发生变化,因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途径、方法和措施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只有关注外在条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变化,才能从根源上明晰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与措施等,也才能在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提高该问题研究的实效性。

(二)在研究数量提高的前提下,应逐步提高研究质量

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仔细审视诸多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研究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得到极大提高。很多研究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不管是理论观点的雷同,还是实证研究方法的重复模仿,都存在值得研究者反思的地方。就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虽然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大都基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研究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但总体而言,研究的理论基础还较为局限和单薄,且缺乏不同学科理论的相融,因此加强多学科理论间的相互融合和沟通已成为必需。另外,就研究方法来说,科学、规范地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促成多种研究方法间的实质性融合,也成为当前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质量的提高,需要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以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的新视界、新领域,虽然在已有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中,也有一些研究者努力尝试在理论和方法上创新,但还远未形成研究的主流。因为当前的研究亟须改变的就是,克服低次、低质量的重复研究,努力拓展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新视界,拓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创新研究的方法,以提高该问题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克服研究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研究的融合

教育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发展和解决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多方综合协调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因此,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从多学科的立场综合认识、分析和研究该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研究成果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达成研究初衷。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4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G78 文献标识码:A

父母是孩子的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更重要的生活和教育场所。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对幼儿家庭教育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笔者从国内知网搜索的数据结果显示,国内学者对“幼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很少有学者对“家庭教育和幼儿发展相互影响”方面有深入研究。近几年来,国内对“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研究学者主要有:郝士艳、徐东、胡丹芝等,他们一致认为,当前幼儿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方法不合理,教育内容萎缩,教育环境不合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并针对这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当前国内学者对幼儿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现状

(1)关于幼儿家庭教育概念界定的相关研究。南京师范缪建东认为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与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这个概念界定方面的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他认为,家庭教育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主要是父母)对幼儿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

(2)关于幼儿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当前,我国对幼儿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家庭自身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李泉梅在影响幼儿家庭教育的因素及策略中指出:“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之分,主观因素有家庭氛围、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及评价、家长的行为与教育态度、家长的生活态度及价值观,客观因素有家长的职业特征及文化程度、家庭的结构。”

(3)关于家庭教育与幼儿发展的相关研究。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的个性形成、幼儿的心理健康等方面。

范艳梅论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中论述了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程度及职业、家长的性格特点对幼儿个性形成的不同影响,提出了有些家庭教育在幼儿个性形成方面走入了误区,并提出了促进幼儿个性形成的具体方法。

2、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的范围。幼儿家庭教育是家长与幼儿相互影响的教育,而大多学者都集中在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幼儿影响的研究,而很少有人研究幼儿的行为对父母的影响。

(2)研究的方法。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多以理论性研究为主,以此来分析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很少深入幼儿家庭教育的内部,采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从实践的角度去探究幼儿家庭教育。

3、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的展望

(1)研究体现时代性。幼儿家庭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家长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父母教育幼儿的观念、方式方法跟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相关研究只有立足于时代,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更好地指导实践。

(2)增加幼儿对家庭教育影响的研究。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家长的感悟和学习来源于幼儿对家长的影响。父母时时刻刻向孩子学习,才能真正用幼儿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促进亲子关系,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5

论文:传统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至上,重视个体自我教育和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家庭教育的德育职能则逐弱化,出现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导致个体人格的缺失。因此,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成为必然。以弟子规为例,分析了国内传统家庭伦理在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和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国内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伦理道德教育居于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有着无可取代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作为国内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内传统家庭教育有其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因此,挖掘国内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完成其现代化转化,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国内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且对构建现代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的国内家庭指在国内封建宗法制和小农自然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家庭。古代国内,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至上,视家庭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重视个体自我教育。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治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家天下的国内古代社会,齐家既是修身的目标,又是治国的基础。因此,如何“齐家”便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

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更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因此,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更为自然更为贴切。因先天的血缘关系和后天的养育关系,儿童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家庭群体感的认同和对家长养育之恩的孝敬情感。这种天然的情感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力量。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也是家庭教育获得细雨润物效应的基本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现存家庭教育模式无论价值观念面、教育职能面还是具体的教育手段、方法面都存在着不少局限性。转轨期的社会孕育着新型的家庭,需要全新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实践角度看,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构建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需要,也是对现有家庭教育反思的结果。同传统家庭教育相比,现存家庭教育的德育职能逐渐被弱化,逐渐被智育和其他一些功利性较强的教育职能所代替,出现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导致个体人格的缺失。现代家庭教育应强化其德育职能,尤其是摆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位置。古人主张“养正于蒙”、“教子婴孩”,就是要从小注意家庭成员道德品质的培养,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使品德的不断提高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统一起来。笔者仅以当前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更被国学教育者看好的古代蒙学教材弟子规为例,进一步剖析国内传统家庭伦理在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和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弟子规从宋朝开始推行,流传在国内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它通俗、易懂、易行,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曾经盛行一时,被誉为“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用的”“开蒙养正更上乘”的读物。在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时,其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童蒙养成的教育思想,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进行深人研究,使之为今天的青少年教育实践服务。

(一)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家庭启蒙教育

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必须抓家庭教育,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虽重视但不得其法,都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伦理。儿童的学校是家庭,儿童在这里接受做人和做事的更初教育,打下一生立身成才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亲切的,随时随地的,启蒙重于知识,模拟重于传授,而父母是无法选择的首任教师。在对待父母和长辈的关系方面,弟子规特别强调儿童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养成听话、孝顺的习惯。儿童在幼年时期,尚未在经验和思维方面形成个人的主见,道德观念也不具备,需要父母的正确教育和引导。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人的更初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所以强调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强调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特别是要强调家长根据社会生活准则,对孩子的行为活动提出要求,给予指导,并注意其表现,随时对之作出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等是非善恶标准。

(二)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处事之中。在自身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方面,弟了规认为,应使儿童养成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的习惯。珍惜时间。学生时期是人生之基础,“少不学,老何为”。因此要“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2、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晨必盟,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育定位;莫乱顿,致污秽”。3、正确的衣食标准。教育孩子从小应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主张“衣贵洁,不责华;对饮食,勿拣择”。4、良好的步履情态。“步从容,立端正”。5,稳健明哲的处事心理。“事匆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以上规范要求青少年抓住今日时光,讲究个人生活卫生。而现实中的青少年,衣帽不整者有之,奇装异服,生日宴请,攀比奢华,追求奢侈生活方式者有之。这也说明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提倡安康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事先做人,学智先学人,育才先育德,德才兼备,既要有才,更要有德。

(三)诚信克己、慎言向善,重视人际交往的道德修养教育

弟子规认为,道德目标一旦确定,就要重视个体道德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使道德规范转化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需求,并更终形成为一种制约一个人行动方式的习惯化的行为。在儿童教育中,它主要倡导儿童在诚实守信、见贤思齐、对人仁慈等方面进行道德行为习惯修养。1、诚实处好与他人关系。人别人房应声音响亮地打招呼,“将人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借物须及时归还,“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2、言而有信,说话文明。“凡出言,信为先;井气,切戒之”。3、语言谨慎,言必有据。说话吐字,要重而舒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4、正确认识和对待过错。明确“错,,和“恶”的根本界限,“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这对改正当前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大有裨益。

(四)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情感追求教育

弟子规中反复阐释的“人则孝”、“出则佛”、“泛爱众”等规则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情感追求。其中“人则孝”是感恩教育,“出则梯”是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

孝不仅是德之本,也是一切教化之根本与起点。因而,古代众多童蒙教育中都强调孝的内容,提倡“百行孝为先”,认为这是行为处事的基本和道德实践的起点。让孩子感父母之恩,报父母之恩,决不仅仅是培养一种家庭的美德,更是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人格意识。当代家庭,独生子女在家里得到过多关爱,往往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不考虑家里的困难。很多生虽然知道靠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上学,却大把挥霍而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激;明明是贫困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后,却想把受助记录抹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产生的主动寻求回报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性高贵之所在。因此,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

尊重教育是满足别人被尊重的心理需要的教育,这种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每个个体才能获得被别人尊重的情感满足。尊重他人,是一种爱心的付出,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对于儿童来说,培养他们尊重别人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弟子规“出则佛”条中,我们看到的就是如何尊重人的教育。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6

【】随着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观念的提出,家庭学习日益受到重视。笔者依据布迪厄场域理论,提出家庭学习场域这一概念。文章分析家庭学习场域创生必要性的原因,提出通过四个方面实现家庭学习场域的创生。一、树立家庭学习观;二、行动者之间权力的平衡;三、隐性教育策略的选用;四、外来者的有效介入。

关键词 场域;家庭学习场域;必要性;创生

一、家庭学习场域的理解

1、家庭学习场域概念界定

场域(field)一词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他说:“我将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network)或一个形构(configuration),这些位置经过客观限定的。”依据布迪厄的理论,首先,场域是一种客观相对自主的存在。其次,场域是一种客观的关系系统。再次,场域内部充满斗争性。与布迪厄的场域概念相联系的还有“资本”与“惯习”。资本是行动者行动的动力资源。惯习是从内部揭示行动者的“性情倾向”。笔者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将家庭学习场域定义为,家庭成员通过争夺文化资本达到有效适应社会生活、促进个体社会化而形成的客观关系网络。了解场域内部的运行机制是创生家庭场域的必要前提,笔者将场域内部运行机制建构为“冲突—博弈—平衡”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之间从冲突开始,更终达到相对稳定的客观关系。

2、家庭学习场域构成要素

(1)行动者。家庭是由夫妻之间姻缘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血缘关系、兄弟姐妹之间亲缘关系等构成。在家庭学习场域中,笔者将行动者分为家长与子女。(2)学习内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作了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家庭学习场域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化。学习内容包括:①社会知识与生活技能的掌握。②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行为规范是指调整人们各种行为的、具有普遍性的规矩和方式。③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3)学习媒体。学习媒体是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家长和孩子间传递信息的工具。(4)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影响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家庭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二、家庭学习场域创生的必要性

随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现代社会全面进入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给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冲击。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应适应时展的潮流,走出原有家庭教育的误区,实现家庭可持续发展。

在学校学习场域中教师与不同的学生建立不同的场域,教师需要在不同场域中不断变换角色。但由于“惯习”的影响,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公正的教育。而且学校教育虽具有系统性、有效性,但也存在着不足。美国教育家伯顿?怀特就曾指出:“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提供基础稳固的启蒙教育,那么他将可能从以后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得到更大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几年质量不高的学校教育大概也不会对孩子有什么严重妨碍”。科尔曼与詹克斯的研究发现,一半或三分之二的学生成绩变化与诸如社会经济次等家庭变量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些研究都表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学习场域理应成为学校学习场域的必要补充。

三、家庭学习场域的创生

1、行动者之间权力的平衡

在布迪厄看来,一个人拥有资本的数量和类型决定了他在社会空间的位置,也就决定了他的权力。在家庭学,家长占据更多的资本,而孩子仅占据极少的文习场域中化资本,这就决定家长在场域中的权力。家庭学习场域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在认同与对抗中不断博弈、整合、重组而成的。家长在场域中往往通过权力来彰显自己的权威,以期达到预期的威慑作用而使场域正常运行。但是,更终的结果往往不如我们预期。家庭学习场域的创生要求家长必须弱化自己相应的权力,赋权于孩子,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权力适当平衡。特别是现代网络时代,父母已失去了知识权威的优势,孩子也有参与家庭重要决定的权利。家庭学习场域中,家长需要尊重孩子,与孩子一起学习。这样父母的权威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家庭场域也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状态。

2、隐性教育策略的选用

3、外来者的有效介入

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及不同的社会阶具有不同的文化资本。在文化资本较弱的家庭中,其家庭学习也相对较弱。因此,必须有外来者有效介入家庭场域从而打破现有稳定的场域以达到新的平衡。(1)教师的有效介入。教师通过家庭联系,传授给家庭场域中的家长与孩子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等,同时通过传递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如学习作品)等来增加场域中的文化资本。这样,家庭成员通过增加文化资本实现社会化,从而在社会中实现更大的价值。(2)社区的有效介入。这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社区中的文化资源。家庭学习场域中的行动者处于主体地位,要自觉加入到社区的学习场域中。充分利用社区学习中心、社区图书馆等文化资源,与社区其他家庭互动学习,以达到增加自身场域文化资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2]闫旭蕾。教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7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以德育人

记者:您特别看重和关注家庭教育,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如何?

彭佩云:安康民族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各级党委和政策的重视支持下,在妇联组织、教育部门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家庭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家庭教育的水平逐步提高。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比如,孩子及其家长、老师大多是独生子女;电脑、电视的普及减少了亲子沟通时间;网毒网瘾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带来许多问题;离婚率持续递增,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子女教育令人担忧;某些领导干部、富人和社会名流子女的不良行为引起公愤等。另外,近年来,未成年人性行为的随意与多发,引发了少女流产现象增多,不仅危害了她们的身体健康,也使青少年性犯罪增加。

记者: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彭佩云:首先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必须以德为先、以德为重,明确。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为此,要普及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教育能力,使家庭与学校、社会紧密协作,帮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特别要关爱和帮助各种困难家庭。希望各有关方面深入调查研究新时期家庭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政策决策提供对策和建议。

记者: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比例越来越大,您对目前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怎么看?

彭佩云: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已经出现代独生子女养育第二代独生子女的情况。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过高期望、过分溺爱、过度保护、压力过重、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养轻教现象相当突出,不利于孩子养成健全人格、提高全面素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与家长缺乏正确的育儿观、教子观密切相关。希望家长都能发挥言传身教作用,用正确的观念、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8

论文:随着中韩文化交流的频繁,韩国音乐、影视文化大量传入国内,但韩国教育中的家庭教育理念却传入甚少,而这些又是许多父母迫切需要了解的。基于这些原因,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详细论述,以期国内父母从中得到启示。

家庭是孩子受影响更深,受教育更直接的场所。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合理,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有先进的家教理念和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做支撑,这就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吸取国内外成功的家教理念和经验,从中提取适宜的教育方法为己所用。

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外来教育理念的影响,造就了韩国东西合璧的极具特色的家教理念。而这种独特的家教理念,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一、韩国家庭教育的理念

韩国父母非常注意从小对孩子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礼仪教育,以家庭礼仪为中心,孝道、和谐、为他人着想是韩国家庭教育的重点。他们认为要让孩子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必要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伦理道德教育

1、尊老爱幼和感恩教育

韩国的教育一直受国内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韩国父母会向孩子灌输尊老爱幼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尊重是一种美德。

父母会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抚养是很辛苦的事情,让孩子珍惜这份亲情,并要求孩子也要对父母有感恩之心。

2、宽容教育

“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过错的原谅。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孩子一旦有了宽容的品质,他就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允许他人犯错并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能使自己与人和睦相处。

3、诚信教育

韩国教育专家提出:在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诚实守信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每个家庭和学校都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诚实守信品质的培养。

4、责任意识教育

(二)文明礼仪教育

韩国道德书中明确提出,目标就是让孩子理解日常生活中必要的礼节,以及道德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加强礼仪教育。

当孩子在用餐时,一旦出现不文明、不注意礼仪的行为,父母都会及时地给予指正。他们认为,在餐桌上让孩子学习用餐礼仪、礼貌常识是更好的时机。

韩国人认为,在公共场所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否有修养。为了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韩国父母非常注重孩子在公共场所的礼仪教育。

韩国父母习惯让孩子参与待人接客,如果在这过程中出现不符合文明礼仪的行为,父母可以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引导。

(三)学习教育

韩国一位权威教育专家说过:“善于学习的人,就是能善于培养并且能保持自己学习兴趣的人。要使孩子学有所成,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韩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保持。他们认为兴趣的保持与兴趣的培养对孩子学习都很重要。

此外,韩国父母对待孩子文化课学习的方法是用一种愉快教育的方式,寓教于乐。他们主张尽量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使孩子能够主动自主地学习,可以快乐自由地发展。

(四)财商教育

韩国父母非常重视引导孩子正确消费,他们主张一定要给孩子零花钱。他们认为,孩子不能正确对待金钱,没有善于理财的习惯,主要责任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而不在于孩子本身的错误,更不在于孩子拥有零花钱的错误。

此外,韩国父母一方面鼓励孩子储蓄,不让孩子乱花钱;另一方面,又教育孩子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

(五)心理教育

只要父母有信心、有耐力,认真对待孩子的各种心理障碍问题,了解孩子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能很快得到消除。

二、韩国家庭教育的理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许多家庭里,父母省吃俭用,对孩子的要求是百依百顺。出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心态,有些家长总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累受屈,孩子犯错误也是得过且过,致使孩子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

因此,父母要想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全面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国父母可以参照韩国家庭教育理念,增强自身的教育意识,从道德、礼仪、学习、财商及心理教育等多方面着手,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注重细节,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徐榕。家庭社会学[m]。国内社会科学出版社。

[2]陈道华。韩国家庭教育[m]。农村读物出版社。

[3]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9

关键词:家庭消费;伦理教育;可持续性消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人们主要消费场所的家庭也会在全球化浪潮中接受丰富的、先进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同时,也必将面临着许多道德选择的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与否将关系到个人、家庭、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家庭自身应该承担起责任,树立健康消费观念、制定合理的消费策略、规范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使我们每个家庭在物欲横流、各种非理性的个性化理念与价值观充斥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真正做到理性消费,真正获得高质量的生活。

一、加强家庭消费伦理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加强消费教育,培养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既是长远大事,也是当务之急。日本学者小林实早就提出:“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贤明的消费者。今后在政策观点上要重视充实消费者教育,开展培育有良心的消费者运动”,“日本产业之所以能够从经营指导思想重视产品质量,是由于日本的消费者,特别是战后提高了教育水平的日本妇女具有识别商品的眼力”。[1]很多国家,特别是美、日等国,半个世纪以来,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消费教育体系,纳入各级学校教育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国内近一二十年来,国民消费教育,已成为近几年全社会尤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有些省虽然搞了一些消费教育,但从全国来说,还没有建立比较完整的消费教育体系,还没有转变为政策行为,把它纳入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之中,列入学校计划之中。而对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筹划消费教育还未予以充分重视。著名学者卢嘉瑞认为:“所谓消费教育,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全体国民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2]。按照卢嘉瑞教授的理论,家庭消费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六有”的消费者:有消费经济学常识;有科学的正确的消费观念;有科学的消费知识、技能和方法;有文明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有个人和群体的消费行为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有能动的、强烈的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家庭消费教育是国民消费教育的重头戏。实施国民消费教育要考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培育家庭形成一种文明、健康消费观念和行为,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家庭消费伦理教育的内容

家庭消费教育的内容很广,覆盖面比较宽。但从总的来说,属于文化方面的教育,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方面的教育,具体包括消费观和消费道德教育、商品知识和消费知识以及消费政策和、法规知识等方面;同时根据不同的家庭成员对象,确定主要内容和侧重点。

1、消费价值观和消费道德教育。价值观、消费观和消费道德,是家庭消费教育的极重要的内容。张梦霞教授曾在她的专著女性价值观与购买行为中,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它构建了人的信仰和态度,并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指导着个体行动和态度,是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导向仪,并直接指挥着个体决策系统。由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一种直接反映人的需求、欲望、物质和精神利益追求的特殊而具体行为,消费者对其购买行为的价值感知和判断会受到价值观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3]。比如,以国内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观、道家文化价值观与佛家文化价值观为例,研究证明,消费者的儒家文化价值观特征越显著,越倾向于选择象征性消费模式(也称炫耀性消费);道家价值观越显著,就越倾向于选择绿色消费模式;而佛家价值观越显著就越倾向于选择实用性消费方式。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家庭成员正确的、适度、科学的消费观念是家庭消费教育的核心。

3、消费政策和消费法规的教育。场经济是消费者的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如果不懂消费政策、、法规,就会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甚至会影响消费质量的提高,造成一些非法的消费行为。有些甚至在消费的过程中,明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也无法切实运用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有些服务性行业,误导消费者进行一些不良甚至非法消费,消费者常常是不知如何应对。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人员的非法消费行为是与他们知识的匮乏分不开的。因此,在开展家庭消费教育时,适当地向广大家庭宣传国家现时期的消费政策,以及消费与消费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4、根据不同的家庭以及不同的家庭成员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家庭消费心理和行为受收入差别、文化程度、传统习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各个家庭不仅存在共性,而且也会存在各自的特性。家庭消费教育应该特别注意家庭的共性和特性,以及不同家庭成员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点,制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

三、家庭消费伦理教育的领域和渠道

2、学校有计划地对青少年开展消费伦理教育。根据零点调查集团的一项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家庭消费的许多领域,孩子对于家庭消费项目的购买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家调查公司的研究人员还根据近年对城少年儿童状况的若干调查结果,对当前青少年个人的消费能力的持续增长与少年儿童对家庭消费影响力比重相对偏高提出警告:随着三人之家群体已构成国内城家庭的稳定形态,对独生子女的家庭约束机制尚不成熟,经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的中青年群体的家长群体可用于家庭活动时间的减少,少年儿童对家庭消费决策的高影响力会形成新形式的非理性化消费[4]。这批对家庭消费决策具有高影响力的青少年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把家庭消费教育延伸到学校,显得异常迫切。相当数量的学生的消费行为已经处于一种不良状态,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甚至进行一些有害消费。从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来看,因比吃比穿、讲享受、讲排场而发生的侵财案件,占到了80%以上。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品质,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学校教育是提高消费者素质的更有效的途径,它能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教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国内宣传消费观念、培养消费道德的主体。学校不仅应该提供基本的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向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念,包括节俭消费、健康消费理念、绿色消费理念以及理财知识等。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10

一、传统家庭伦理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下境遇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安家落户,到处开放,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1]一个半世纪后的世界现实图景也确实印证了马克思的科学预言。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运作和扩张过程,即为全球化成为现代世界秩序的本质体现。早在具有扩张性的资本形成之时,全球化就作为更重要的经济元素,成为潜藏的发展趋势。“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电子传媒的发展,自我发展和社会体系之间的相互渗透正朝向全球体系迈进,这种渗透被愈益显著地表达出来。在某种深远的意义上,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与以前历史上的人类所聚居的世界显然不同。”[2]

正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所描述的,到20世纪末,信息科学与通讯技术等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携跨国资本的全球运作以及世界性金融组织机构的发生发展,使得各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互通有无,与此同时经济活动在各国政策和组织所执行的解禁与扶持下,真正变成了全球性的。在国内打开国门,踏上了现代化建设之后,席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便彻底地改变了国人的经济生活和文化———全球化前所未有地成为国内现代化建设的特殊境遇。国内虽然是作为“后发”走上现代化道的国家,但和“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国家相比,其现代化带来的全球性扩张影响反而更要深刻得多、广泛得多、久远得多。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全球化的渗入伴随西方普世价值理念的文化从经济、社交、生活、语言等各个方面,点点滴滴地渗透到国内社会,同时也深彻地改变了国内传统社会的外在表型和内在结构,逐渐置换了国人传统的生存模式和内在精神气质,从而推动了国内的时代精神的深刻嬗变。在传统的伦理价值理念被消解的同时,我国这片开放的土地上也建构和催生出新的时代伦理价值理念。这一切都驱使建基于传统社会结构与生存方式之上的伦理道德体系正以日益深刻的裂解与转型发展着。

我们清晰地看到,传统道德的价值体系已久受冲击,旧有的传统在瓦解,新的社会关系在构建,作为民族文化根基的传统伦理道德在人们新的时代生活中变得相对无力,无法提供和支撑起新的生活指南和理论框架,使得其失去了原有的存在意义。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诸多因素在现代社会中仍有积极的意义,仍有其现实存在的基础,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社会快速变迁与转型之时,由于人们对传统家庭伦理缺乏应有的了解,在新的生活空间面前与在传统家庭伦理的认识和践行上有明显的错位感和断裂感。与传统社会辉煌的道德教育功绩比较,在全球化大潮中幸存的传统家庭伦理,其教育功能与作用却大不如昔,并且所经历的困惑和价值失落可谓前所未有。就目前而言,国内传统家庭伦理可看做是一种伦理文化体系,其为社会提供了一些更基本的家庭传统道德观念。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协调家庭关系、增强家庭凝聚力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其中有一些内容至今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历久弥新,并已渗透到当代国内人的精神生活中。从新的时代视角出发,如果我们对这些保留至今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传统家庭伦理,进行现代化的体系诠释和价值提升,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提供新的重要资源。

重视国内传统家庭伦理的教育,不仅是梳理传统家庭伦理本身的变革和继承过程,还是重建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诸多领域范围伦理的过程。从理论面看,构建一种适应当代社会与家庭变迁需要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是国内当代伦理道德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伦理支撑。如果对传统家庭伦理在一定范围内经过精心萃取和提炼,那么完全可以使之成为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伦理参照。从实践面看,传统家庭伦理体系的断裂导致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重婚纳妾、家庭暴力、亲情淡薄和溺爱子女等,均影响了我国当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从传统家庭伦理当下境遇和转型研究中取其精华并纳入当代家庭伦理建设,以便补偏救弊,更好地构建当代国内的家庭伦理规范体系。概而言之,站在全球化的立场,实现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理念与范式的转换处于重心地位,在国内现代化进程中道德的生活基础与社会环境发生改变后,唯有坚定其地位,方可重获在社会现代境遇中价值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二、传统家庭伦理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实施

家庭道德教育是全球化视阈下国内伦理道德建设中的基本单元,更是具体支撑和落脚点。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实现自身历史性的转型,更新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家庭伦理教育视野具有开放性。在经济、政治、文化逐步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家庭伦理教育需要同样站在世界的参照系中去拓宽人们的视野,而非一味墨守成规、实施封闭式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地帮助众人领略安康传统家庭伦理的历史精华和现代价值。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式文化开始碰撞,文化多样性的性质决定了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样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新时代的传统家庭伦理教育要避免盲目自信、妄自尊大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同时又要抵制盲目自卑崇拜、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近代以来,西方家庭伦理文化的不断输入,冲击着国内传统家庭伦理教育观念,使得国内人对自己的家庭伦理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开始向“现代”转型。例如,西方家庭注重家庭成员人格的独立和平等、强调夫妻之间的宽容精神和相互的爱情,这便是我国传统家庭观念值得借鉴的优点。在两种迥然不同的对立的家庭伦理文化激烈的碰撞、交流、融汇的过程中,西方的现代婚姻家庭价值观念也为当代国内人所逐步了解和接受,并自然而然地互相模仿以达互相融合。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家庭伦理教育除了要充分重视其原有的资源性价值外,更要从“我们生命所系的历史传统中汲取力量”,突破其自身的时代局限,对其进行创新与重塑,使之适应时代需求,赋予“现代性”品格以获得新生。

第二,传统家庭伦理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性。在全球化浪潮下,无论是人们对家庭和各种人际关系的认知、体验,还是对生活的理解,都难免带有各种现代意识。我们已经不可简单套用古代传统家庭伦理教育中的陈规道德。举例说明,传统家庭伦理中的慈、孝、敬、悌等规范,已经被时代赋予新的含义,与更初截然不同。今天的“慈”意味着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之情,而古时“父为子纲”等腐朽思想则被舍弃,并又加入“爱而不溺”等理性原则;“孝”的道德规范在摒弃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类的封建糟粕后,逐渐演变为对父母及长辈的关爱、敬重及赡养,同时更加强调对其精神面的关心,让他们能够健康愉快地安度晚年;在摒弃了一些礼教成分的繁文缛节后,“敬”则保留了要求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平等、相互尊重、宽容和信任的基本道德规范;“悌”的道德规范要求兄弟姊妹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和爱护,而古语中的“以长为尊”成分在今看来则被视为封建不平等的。因此,现代传统家庭伦理教育的内容应该在古代传统家庭伦理教育本色梳理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身影,将其与现代道德意识相结合,使人们更显而易见地发现传统家庭伦理教育对生命的价值与对生活的意义,从而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所以只有立足于国内社会现实,我们建构的现代家庭伦理体系方可有效地解决国内家庭面临的伦常问题,真正发挥强国安民的道德功效。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11

关键词:中学 家庭体育教育 现状

前言

体育慢慢深入家庭,能在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又排解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所承受的竞争压力,给家庭成员提供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与慰藉,起到改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沟通思想,活跃家庭气氛,提高亲和力、凝聚力,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使家庭成员获得全面的健康,去享受丰富多彩的人生。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慢慢地深入家庭,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体育锻炼,是群众体育活动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将成为未来每个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解中学生家庭体育教育现状,使家庭教育走出重智轻体的误区。重点调查家庭对子女的体育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开展家庭体育锻炼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中学生家庭体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提出建议和对策,为中学生家庭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遵循随机抽样原则,运用抽样法选取了岳阳第二中学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针对本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计算机检索系统查阅了国内期刊网数据库和科技文献通报等有关家庭体育教育的论文和论著,对收集的信息加以分析、研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影响家庭体育活动的因素

(1表示工作学习时间长,没有时间 ,2表示无体育兴趣,3表示无人组织,指导、4表示合适的器材,5表示没有场地,6表示经济方面,7表示懒惰,8表示其他。黄-百分比、红-人数)

图1影响家庭体育教育活动的因素

2.3家庭生活水平对家庭体育影响

家庭的生活水平是指家庭收入的高低以及家庭负担所带给家庭的承受能力,这是学生能否受到良好家庭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决定家庭体育教育在家庭中开展是否顺利的先决条件。

表1 家庭收入水平

表2 家庭消费情况(月)

(1重学业健康指导;2重学业无健康指导;3没有考虑)

图3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目标

从图3可看出,绝大多数家长对体育能增进孩子体质健康、调节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但是,现行的学生升学制度,造成了家长对孩子文化成绩的重视,超过了对孩子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视。因此,有许多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体质的培养。总体上看,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较高,对学习及智力发展比较关心,但存在重智轻体,体育教育观点不明确的问题。家长在重视子女学业的同时,也希望孩子有健康的身体,但体育教育意识性差。调查发现:家长对孩子的健身活动完全依赖于学校的安排,忽视了家庭在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方面的应有作用。这是在开展学生家庭体质健康教育活动中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体育教育行为是指父母对待子女体育锻炼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这将对子女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激情产生直接的影响。

表3父母对子女的体育教育行为

从表3中可说明家长在家庭体育教育中,无能为力,口头说教任其发展是家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法提供现有条件,不能积极为孩子创设环境,不能用身体力行带动影响孩子,说明家长的体育教育行为、态度、观念确实存在问题,只求表不求本。

3 建议

3.1 树立科学正确的健康理念

国家有关部门应从管理机制入手,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升学考试和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机制。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重视对孩子的“健康投资”,通过营造家庭的体育健身氛围,使孩子养成自觉锻炼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体育爱好,结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激发孩子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家长要身体力行,带领孩子进行体育健身活动,这对促进家庭亲人间关系的融洽和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3 进行必要的家庭体育投资

3.4 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

家长应主动跟学校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情况和体质健康状况。学校要做好健身知识的宣传工作,让家长知道科学评价孩子体质健康的标准,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报告和相关的健身运动处方提供给家长,指导家长利用空闲时间安排好孩子的体育健身活动。通过家庭和学校经常性的交流,更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孩子体质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

3.5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体育教育观

现在家长的认识主要受制于高考制度,就业形势,社会文化传统等。“重智轻体”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所以要帮助引导家长们学习新的教育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潮流,为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引导和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教育观,就是要使每个家长具有全面而长远的素质教育意识。其次,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再次,引导和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处理好孩子的文化学习投资和体育锻炼投资。其实“知子莫若父”,做好“文”和“武”的投资平衡是很关键的,要把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健康中成长。

3.6 家庭在家庭体育教育中应承担恰当的责任

对于孩子的体育教育问题,家长必须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主动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在家庭体育教育中,首先要使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生活、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如果不牢,构筑的理想迟早都会倒塌;其次要坚持“快乐体育”的基本原则,积极参与孩子的家庭体育活动计划制定,督促他们持之以恒,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再次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等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确定家庭在体育教育中的位置,主动配合学校、社区共同做好体育教育工作。

父母的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家庭体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实施效果,父母的学历对家庭体育的内环境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经济水平是影响子女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基础因素之一,是决定家庭体育教育在家庭中开展是否顺利的先决条件。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即家庭收入的多寡与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存在正相关。

家庭体育态度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父母对家庭体育教育的思想是学生能否更好的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是在开展学生家庭体质健康教育活动中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即父母的体育态度决定学生体育参与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山灵团。 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有效结合[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12) 。

[2]李淑梅,卢莎,金长伟。 谈家庭体育的社会功能[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12) 。

[3]石伟铮,章连娣。 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有效结合[J]。 浙江体育科学 , 2004、(01) 。

[4]万益民。 我国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若干关系探讨[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 2003、(06) 。

家庭教育理念论文范文12

一、加强家庭教育的意义

(一)孩子今天是祖国的花朵,明天是社会的梁。

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出一代具有崇高理想、广阔胸怀并且有较高道德水准和较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而当前教育因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美育和体育的倾向。因而家庭教育应以新的人才观为导向,依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使其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的新人。

(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课堂”。

家庭教育在培养人的基础方面,起到了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生下来就无法选择的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品德行为发展的影响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更大区别,就在于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环境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影响更早、更持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课堂”。

(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摹仿的主要对象。

事实证明,在家庭中受到不良教育的孩子,其多数都是在学校更难教育的孩子。有些家长不能对孩子施以全面教育,只重视孩子的分数,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有的家长偏重物质享受,有的缺乏父母修养,还有的家庭因父母都是文盲或有生理缺陷,有些家庭因父母死亡、离异、再婚等,这些不利因素势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亟待进一步加强。

二、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学校教育,甚至产生抵触,这是学校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孩子“中心”论。许多家庭认为,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应当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百般呵护。他们对孩子的注意点不在思想品德教育上,更多的是在生活的各种特殊照顾上。这就是现代家庭中孩子“中心”论的表现。因此,孩子就日渐自私,“以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尊重他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任性,骄横,目无长者。

二是“望子成龙”论。有这种观念的人只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体育和美育。信奉“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让孩子做半点家务,不让孩子学会怎样自理生活,不许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只要求子女用功读书。此等现状令人堪忧。

三是孩子“私有”论。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孩子是我的,愿意咋管就咋管。”于是对孩子百般溺爱,骄惯、放任、护短。“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飞了”。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把全部的爱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而孩子在父母面前往往是撒娇、任性,无所顾忌。家长的说教他们当耳边风,家长的要求他们置之不理,致使家长轻不得,重不得,毫无办法。

三、走出误区,施以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而且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国家的前途,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

,转变观念,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的素质观。广大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孩子的前途就是祖国的前途,安康民族繁荣昌盛的重任将由他们去担当。培养他们,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孩子们对社会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家长不应该把孩子看作“私有财产”而恣意指责,不应该对孩子寄予不合实际的期望而拔苗助长,不应该把孩子视为“小皇帝”、“小公主”而越俎代庖……要将落后的封建功名观念转变为现代家庭教育素质观,则孩子幸甚,国家幸甚!

第二,了解孩子,知人善教,因材施教。了解孩子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求和个性特征。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是不同的,家长为了使家庭教育更富成效,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孩子的心理要求,弄清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而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其次就要摸清孩子的个性特征,教育孩子认识美丑、是非、善恶,帮助孩子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中的家庭决策研究论文”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亲子关系中的家庭决策研究:为何家长在决策中更倾向听取孩子的意见?

篇一:亲子沟通现状调研报告

“妈妈生,外婆养,爸爸回家就上网,外公天天菜场,爷爷奶

奶来欣赏。”这估计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总听人说,隔代教育容

易养成霸道总裁、极品作女,事实是否果真如此

隔代教育是否会影响

孩子的性格

一、新时期亲子关系的现状

社区位于

新城西区境内,随着城化建设的发展,辖区内房

屋全部拆迁结束,经济繁荣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许多农村

家庭都住进了高,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几乎无暇顾及

孩子,于是,抚养孩子的重担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爷爷奶奶、外公外

婆的肩上。而祖辈觉得替子女抚养下一代是他们的义务并且也很乐意

这样做。

但是,因“隔代教育”问题引发的家庭矛盾也日渐增多,近期热

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一经播出,便引爆了亲子教育问题大探讨。

该剧一开篇,便着力表现奶奶“公主教育”带来的恶果——“虎妈”

赵薇就扇了女儿茜茜一个巴掌,原因是快要读小学的女儿缺乏基本生

没有丝毫尊重,到别人家做客时还对主人家的各种东西嫌弃,甚至还

出言不逊。女儿如此“为非作歹”,让赵薇看到了“隔代教育”的问

题所在,所以她狠下心把女儿接到身边,甚至辞职做起了全职妈妈。

而剧外,这因隔代教育而被宠坏的茜茜也引起了诸多家长的共鸣。类

似“赵薇”与“婆婆”之间的隔代教育问题,其实是当下国内式教育

中更普遍的现象。

我家隔壁奶奶家,是个独生子家庭,由于儿子工作性质的原因,

孙儿由一岁起就跟着他爷爷奶奶生活,当他长到四五岁时,他对爷爷

1、家庭亲子关系调研报告范文糖猫,希望用父母和孩子的视角,重新审视新环境下的国内家 庭亲子关系。互联网时代,孩子与大人之间更亲密还是更疏远?中关村的加 班狗们如何穿越空间陪孩子?孩子更需要爸爸还是妈妈的陪伴?去 赚钱和陪孩子你选哪一个?爷爷奶奶更常看孩子, 但却不是回应他更 多的?哪个城家长更容易“一惊一乍” ?哪个地区家庭关系更冷淡? 这些亲子问题,你都知道答案吗?此次调研是由搜狗糖猫发起的首次亲子关系调研。调研工作包 括三部分:针对全国拥有3-9岁孩子家庭的亲密程度公开调研; 针对 全国糖猫用户的亲子沟通使用习惯公开调研; 以及针对糖猫用户的焦 点小组访谈。此次调研共覆盖超过 20万国内家庭

3、、父严母慈 等家庭伦理观念正在崩析,经济收入对家庭伦理的影响越来越深。 糖 猫的研究同时发现,收入极高的家庭和收入极低的家庭的中的孩子, 感觉更为孤单,两者的家庭亲密指数竟然趋于一致!与此同时,智能 手机、智能手表等智能终端,在国内家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 现实中孩子爷奶隔代亲,父母只能“隔空喊话”对“10后”的娃而言,其父母正是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不能 时刻陪在身边,而祖父母则成为了陪孩子时间更长的群体。 孩子与父 母的沟通,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智能设备来承载的,比如手机通话,或 儿童智能手表对讲功能。在糖猫上,孩子更常沟通的对象是妈妈、爸爸2、 孩子更希望和爸爸聊天糖猫:随着孩子年龄增

4、大,孩子逐渐试着迈出女性家长的生活 半径,开始走向爸爸,他们对爸爸感兴趣,主动找爸爸讲话的情况变 多。也因为父亲的工作更忙,陪孩子的时间更少,所以孩子更多通过 智能手表来跟爸爸沟通。所以在糖猫上,孩子经常要求“爸爸回答”。3、 家庭收入越高,越没时间陪孩子在每日陪伴孩子时间小于1小时的家庭中,月收入超过4万元的家庭比例更高;每天陪孩子 8小时以上的家庭,收入5000元以下的家庭是更高的一一到底努力去赚钱还是在家陪孩子?这已经成为了继“救妈还是救老婆”之后,又一道更难回答的家庭选择题4、 人口输出大省和经济发达大省的孩子更缺陪伴在每日陪伴孩子时间少于2个小时的家庭中,排名前10的省份 是:福建、

心自由教育团队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以为孩子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方案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亲子关系的文化维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互动模式的差异与共性。以下是对这一领域的探讨:

首先,亲子关系的文化维度体现在不同文化对家庭角色和期望的定义上。在一些文化中,父母可能更倾向于强调权威和服从,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更注重平等和协商。

例如,在一些亚洲文化中,父母往往被视为家庭的决策者,而孩子则更多地扮演服从和执行的角色;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父母则更倾向于与孩子共同决策,强调亲子间的平等和尊重。

其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亲子沟通方式也存在差异。某些文化可能强调直接、明确的沟通,而另一些文化则可能更注重委婉、含蓄的表达。例如,在一些北欧文化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通常非常直接,他们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父母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暗示或隐喻来与孩子沟通,以维护家庭和谐。

此外,不同文化对亲子关系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有不同的理解。一些文化可能鼓励亲密的身体接触和言语表达,而另一些文化则可能更注重内心的默契和默默的关爱。这些差异会影响家庭互动中的情感交流,进而塑造亲子关系的特质。

更后,社会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也是影响亲子关系文化维度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会对家庭角色的定位、沟通方式和情感表达产生影响。例如,在一些宗教文化中,父母可能更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宗教信仰,而这些品质在亲子互动中会得到特别强调。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中的家庭决策研究报告”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亲子关系中的家庭决策研究:为何家长在决策中更倾向听取孩子的意见?

[2] 中共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N]。人民日报,(001)。

[5] 杨菊华。家庭转变与基社会治理关系研究[J]。社会发展研究,2022(2):35、

[12] 王会敏。家庭资本对“80后”父母陪伴行为的影响研究[J]。江南,2022(4):88、

[14] 王旭,刘衍玲,林杰,等。亲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2):263-271、

[20] 王乐。家长参与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基于流动幼儿与留守幼儿的比较研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3(1):76、

看看身边甚至没有一天休息日的孩子们;看看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辅导班、才艺班的疲惫的家长们,可以看出家庭对自己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为孩子进行各种规划并附之许多付出的时候,家长们是不是静下心来仔细做个思考呢?考虑考虑自己的这些规划、这些付出的目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通过努力会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标、会取得什么样的收获……

家庭教育中的教育决策贯穿着一个主线两个视角。一个主线:怎么更好地培养孩子,也就是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两个视角:其一是家长视角;其二是孩子视角。从家长视角来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综合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决策:这包括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教育链、决策行为的可行性与预计的正负效应、自己的家庭遗传因素、孩子的智能特点等等。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就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强加校内课程以外或孩子心智以外的课程或才艺辅导,给孩子留下个快乐童年。这种种情况,决定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多元策略观”。

策略一:家长的决策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我们可以倒着来看:期望孩子将来做什么工作,哪个行当,从商、从政、从学问研究……由此来看上什么、的什么专注、什么高中、高中的文科还是理科合适、什么初中……以此类推下来。

这样的逆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决定,孩子有没有必要去上课外辅导班,或是上什么辅导班、上什么才艺班等等,就使我们的选择有的一定的目标性。

策略二:家庭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

家庭资源包括人、财、力。家庭教育中的人,指的是参与整个家庭教育的人员,即“家庭教育参与者”。举例说明一下:一个家庭只是三口之家,那么“家庭教育参与者”就是父母孩子,如果有爷爷奶奶加小三口,那么“家庭教育参与者”就是指爷爷、奶奶、父、母、孩子。

家庭资源的充分整合,首先是“家庭教育参与者”的整合,这种整合指的是“家庭教育者”教育观点的一致性,不能爷爷奶奶观点、看法一样,父、母观点一样,分成两个阵营;或者是做父母的两个人之间不能育观点。所以,家庭教育要进行的好,教育渠道要保持畅通,就必须先整合家庭教育者的观点、看法。保证高质实现教育观点的一致性。

其次。就是家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孩子的整合。

这种整合是基于和孩子平等的地位的基础上的,是“蹲下来和孩子讲话”。平等地和孩子交谈、沟通。当然了,这个整合过程里,因为孩子的认知等各方面都囿于不成熟的状态,所以我们在与孩子的整合中,除了平等沟通,不强加自我意愿给孩子以外,还更多地是要做个“引领者”,起到扶苗成长的作用。只有实现了这些科学地整合,才能做到相应地投资等等的财、力的正确整合、利用。

策略三、因孩子智能情况而决策。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分布。我们要对自己的孩子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有较深地了解、把握才行。怎么能够跳出主观来辩证地看孩子的智能情况呢。一是要结合自己家庭甚或是家族的智能情况,二是要多和幼儿园或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园内、校内各方面的情况。简而言之,就是说,自己孩子不是跳芭蕾的料,只因自己身边朋友或同事的小孩儿在学芭蕾,自己就非要让孩子去学;或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没条件学个乐器,现在自己有了孩子了,非要弥补自己的“遗憾”等等。

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没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教育状况,这种状况也不是每个家庭都一样的,在众多的不同中,做家长的我们,只有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做到科学地决策,才能为自己的孩子做些实际的、符合孩子身心成长的事情,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给我们的无尽的机会与竞争压力的今天,真正地做到快乐心态、快乐成长、快乐生活,我们家庭教育的种种良好动机才能给我们的付出带来正效益。

陈晓玲:高教助理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师范教育系,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感觉统合训练师。

家庭是更小的社会单元,存在着治理、妥协、选择等诸多家庭决策,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起主要作用的当然是家长。无论家庭氛围如何宽松自由,一个家里总是有那么一个说了算的人,那么这个在家庭中说了算的人又是如何作出家庭决策呢?

效用函数。一个家之所以是自己的家,而和别的家庭不一样,是因为存在于其中的人独一无二。脱离人的因素,还可以发现每个家庭里面的环境也是各有千秋,独树一帜,即便是一个小区内一样户型的房子,哪怕装修风格相同,里面家具的品牌选择、位置的摆放、组合关系、软装的搭配和数量,每个家庭都会有不同的排列组合,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区别,关键就在于效用函数。同样消费品数量及其组合,带给人的满足程度是不一样的;要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它的组合和数量必然千差万别。这和决策者的审美、价值观、决策理论和程序密切相关。所以,同样的消费趋向和支付能力下,决策者的偏好,是更终选择的根本。也就是在产品功能一致的前提下,家庭决策者一定会在普遍价值之外,存在着一个特殊价值来直接决定他的选择。其实他的内心的喜欢,就是一种偏好。偏好以及决策偏好,能够产生特殊价值,这就是效用在家庭决策中的作用。

家庭决策博弈论。即使是更民主的家庭决策仍然会形成冲突和博弈,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家长即更权威的那一位并不是无所不能,越是在一个小的单元里,在寥寥数人的情况下,决策者决策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出现缺失的可能性越大,决策面临挑战和被否定的可能性越大。毕竟,信息社会背景下,传统家庭的年龄越大越权威的做法无法延续,潜在的挑战往往来自在该具体事项中掌握着更多信息和资源的那一位。其次,这种冲突来自决策者个人和被决策个人之间的理念对立。家庭决策有别于其他社会单元决策之处在于,决策和被决策者天天面对面,天天在一起沟通。我们以购买为例来说明,即便是更完美的亲情购买模式——给家庭里的孩子购买服饰,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的感觉,当孩子小的时候,这真是一个双向奔赴的享受,无论你买了什么衣服鞋帽,孩子都是爱不释手,而作为决策者的家长也是成就感满满幸福感满满。随着孩子的长大,你的亲情购买就不是那么简单的决策行为了,在购买前你需要和孩子商量一下——什么款什么色什么品牌什么价位,包括什么时间试衣,这其实是决策者个人和被决策者个人之间冲突、妥协和融合。本质上,是随着曾经是孩子的那位家庭成员的成人化,决策者将决策权让渡。当曾经的孩子完全长大后,无论是否就业和独立取得收入,在我们举例的孩子个体的服饰问题上,家长将完全丧失决策权,而由孩子自身独立行使决策。家庭决策中,这种家庭决策者决策和家庭个体人物决策之间的博弈,是很有意思的生活现象,只要家庭里面存在着表演派和演技高手,你就会发现,在众多家庭决策中更得益的肯定是表演派而不是那个为家庭付出更多的实干派。在都是血缘亲缘关系的背景下,这些生活中的趣味现象,体现的正是温暖的人间烟火和家庭情感联结。

追本溯源,英语单词economics(经济学)和economy(经济),其源头为古希腊语,意思是管理家庭的人。我们遵从经济学的原意,阐述家庭决策的经济学,谨以此作为本系列的终篇。

人生美好,热爱生活。 小布

亲子活动调研范文第1篇

一、亲子游戏与亲子关系的内涵

(一)亲子的概念

“子”是指孩子,“亲”就是指孩子以外的家庭内部成员,主要指孩子的双亲。亲子教育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以家长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教育”,其核心内容是父母与其子女相互尊重、共同教育、一起成长。

(二)亲子游戏的内涵

亲子游戏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和祖父母与孙子女之间的游戏行为。它是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进行的,是亲子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及主要元素,也是实施亲子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亲子游戏的发生先于其他游戏,即孩子一生下来就与父母和看护人有了直接接触,从而发生了更早的亲子游戏。

二、当前亲子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开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将选取我园50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研究,结合文献研究法,让成人充分认识到婴幼儿时期亲子游戏活动对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寻找到更多好的亲子游戏活动或有效的对策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2、调查方法:(1)文献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

(二)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开放式及半封闭式问题为辅。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家长、幼儿对亲子游戏活动的态度,亲子游戏活动的类型、条件创设及指导策略等方面的情况。初测问卷编制完成后,在随机选取的对象中进行试测,请有关专家对问卷的每个问题打分,问卷回收之后,对于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修改,然后请专家进一步矫正,更后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

(三)调查结果

1、家长与幼儿对亲子游戏活动的态度

(1)幼儿对亲子游戏活动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在家庭中,幼儿常常喜欢与父母亲一起玩,而且幼儿常常要求父母陪他们一起玩,这表明多数幼儿都有与父母一起游戏的意愿,他们的游戏态度是积极的。

(2)家长对亲子游戏活动的态度。

99.3%的家长认为“与孩子一起玩,可以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又可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密切家庭关系”;在问到“在空闲的时候,是否经常与孩子一起玩”时,6.1%的家长选择“总是”,45.4%的家长选择“经常”,46.7%的家长选择“有时”,1.8%的家长选择“偶尔”;当孩子要求和家长一起玩时,68.9%的家长“先答应孩子,忙完自己的事情后,再与孩子玩耍”,29.6%的家长“欣然接受,立刻与孩子玩耍”,1.5%的家长“不想与孩子玩耍,会找各种理由加以拒绝”。

2、亲子游戏活动条件的创设

(1)亲子游戏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2)亲子游戏活动的类型

(四)开展亲子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亲子教育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时间还比较短,亲子教育的理论还不很完善,许多儿童家长对亲子教育、家庭教育对其社会的意义等问题还不十分明确;很多教育机构对亲子游戏活动如何开展还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理论上,对亲子关系、亲子教育、亲子游戏活动以及有关家庭教育中的种种文化现象没有进行详细的、动态的、情境化的描述;亲子游戏活动的主体,家长还普遍存在着缺乏科学的育儿经验,对亲子游戏活动认识不足以及不清楚如何开展积极、有意义的亲子教育等问题。常常有如下表现:

,家庭中房屋的面积很大,儿童的活动空间很大,为了孩子的智力开发,提供给儿童的图书、玩具也很多。

第二,家长往往因为没有时间或对亲子游戏活动不屑一顾的缘故,忽视甚至拒绝亲子游戏活动,而满足于孩子的单独游戏,从没有或极少参与孩子的游戏。

三、关于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活动的对策

(一)主观面上

1、正确认识游戏与学习的关系

游戏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游戏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经验的过程。在游戏中,幼儿一方面主动地去探索环境,并以原有经验为基础理解环境中新信息的意义,另一方面又主动地作用于环境、改造环境,实现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与重组,使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经验变得更为精确,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先前经验意义的理解。

2、正确认识成人在幼儿游戏中的价值。

首先,成人参与游戏,无形中给幼儿以支持,这种支持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无言的沟通;其次,参与幼儿的游戏是与幼儿建立融洽关系的更好方法;再次,成人参与幼儿游戏,可以减低幼儿游戏时的不专心,延长游戏的时间。但是,成人的参与必须是正确的、适当的,过多地干预或纠正幼儿的玩法,可能会妨碍幼儿的创造或干扰幼儿游戏的进行,产生反效果。

(二)行为面上

1、家长要为孩子选择玩具

玩具是开发幼儿智力的天使,它是为特定年龄阶段的婴幼儿设计和制造的。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正确选择玩具。科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不同,所需要的玩具也不同。

2、推广亲子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亲子教育的理念凸显。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发展,它包含亲职教育和亲情教育两个主要部分。前者是指“怎样做父母”的尽职教育;后者是指父母“如何与子女建立正向的亲子关系”的高情感教育。

亲子活动调研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参与;家校联系

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嬗变、母亲就业的普遍增加、家庭生活的丰富,父亲的角色和职责被重新定义,父亲参与家庭育儿的价值在国内外被一些研究所证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也被社会广泛呼吁。然而,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现代社会中“父亲缺席”“父爱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深入了解上海小学阶段父亲参与的实际情况,为学校开展专项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依据,笔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自编父亲参与问卷,对随机抽取的上海中心城区某普通公办小学1~5年级的382位父亲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父亲参与”的理论背景及调查设计

根据国外研究,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主要由“父亲参与”概念来指代。“父亲参与”概念大致有如下几种内涵划分:Lamb等归纳出父亲参与的三个面分别是投入/互动性、易接近/可得性、责任性;Hawkins等则提出了更为广泛、丰富和深刻的9个侧面,即提供经济支持、对孩子母亲的支持、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成就、给予表扬和情感支持、与孩子交流或聊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涵盖了认知、情感、道德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参与方式。Amato发展了基于父亲身份资源定向的“五角星”模型,即父亲通过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等间接参与方式对孩子加以影响。在上述国外概念研究的基础上,本次研究根据小学生教养内容和特点,结合上海本土文化,将小学生父亲参与内容按照“供养”到“养育”分递进,共七个维度,即“间接支持、家校联系、教育规划、学业辅导、陪伴互动、教育约束、生活照料”。其中“间接支持”指父亲主要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给孩子母亲以鼓励和情感支持,而涉及亲子关系的“陪伴互动”维度又细分为“教育陪伴、互动交流、情感支持”三内容,从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到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再到给予孩子情绪关注,在关注孩子情感方面递进。在问卷设计上,每个内容维度均结合上海父母育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四道行为情境题,让参与调查的父亲根据自己过去一年中的经历,作出0~6分的自我赋分评价(0表示“很差”,6表示“非常好”,数字越大表示评价程度越高)。

二、调查内容与主要结果

1、父亲参与“家校联系”更差,给予“间接支持”更好

,“情感支持”水平较高,在总体七维度的参与上,我们将每个维度获得的“平均数”除以“项目数”得到“项目平均数”,该分数高低反映的是父亲参与水平的高低。项目平均数分数越高,则表明父亲参与程度越高。父亲参与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分别为间接支持、教育规划、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和家校联系。更高的是间接支持,更低的是家校联系。第二,在“陪伴互动”这一核心内容维度上,父亲参与也有不同的内容侧重,如表2所示,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分别是教育陪伴、互动交流和情感支持。

2、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整体表现好,低收入父亲“陪伴互动”强

父亲参与一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本次调查以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两个客观因素作为参照,分析学历和收入的高低在父亲参与各维度上的差异体现。,父亲的文化程度是影响父亲参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专科为划分界限,即“专科以下”为文化程度较低,而“专科及以上”为文化程度高,将文化程度高低的两类父亲群体进行父亲参与内容七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五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在“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教育规划和家校联系”这五个方面,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同样,在“陪伴互动”三维度内容中,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在“教育陪伴”和“互动交流”方面大大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第二,本研究将月收入>=5000的父亲归入高收入群体,反之不及5000月薪的则为低收入群体。将这两类父亲群体在参与内容七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仅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且均是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表现优异。而在“陪伴互动”的三维度上,两类父亲群体没有显著性差异。

通过本次随机的父亲参与调查,笔者在大众对父亲缺席现象有普遍感知和认同的基础上,根据数据提炼出一些上海小学生父亲参与的倾向性问题。

1、父亲供养者角色明显,父亲参与结构性缺失

2、父亲是规范者,“远其子”现象多存于父子关系中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而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一样,也是永远不会消失且深远影响子女一生的重要家庭关系。父亲参与的“陪伴互动”维度是体现父子关系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父亲在“陪伴互动”方面的参与,排在“教育规划”和“教育约束”之后。相比日常生活过程中的陪伴和互动,父亲更愿意给孩子做好人生发展的领航者,给孩子制定各种教育规则,当孩子犯错时来管教和惩戒孩子。而涉及到情感交流部分,父亲的参与度明显下降,有22.0%的父亲很少“拥抱、亲吻孩子”(“很少”和“较少”比例相加,以下同),而有超过三成的父亲不会对孩子说“我爱你”。尽管随着时展,奶爸、猫爸较之以往有增多趋势,但大多数父亲还是习惯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父亲参与“远其子”、柔性不足的这一特点和传统文化中父母的家庭职责和角色分工不无关系。安康传统文化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一般是“严父慈母”的角色,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苟言笑,大多是传统父亲。母亲是“温暖”和“亲近”的,而父亲则是“冷酷”和“遥远”的。其实,大爱无形,大爱无音,父亲的爱是非常深沉的。更深入的调查往往会发现并不是母亲比父亲投入了更多的爱,而是父母传递爱的方式是不同的。母亲可能倾向于通过讲述和感情来直接向儿童表达爱,而父亲可能倾向于通过可靠的服务和工作来显示对孩子的爱。[2]可见,父亲们不是不爱,一方面是他们常常羞于表达,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

3、父亲参与需要意识和行动,工作是关键性阻碍因素

父亲参与是父亲作为教养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养行动的综合体。它既需要父亲有参与的正确理念和日常意识,也需要父亲在实际的生活中身体力行地积极投入到家庭教育过程中去。本次调查显示,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在五个参与维度上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对父职意义的积极认同并内化为行动。由于接受了更长时间的文化教育,他们大多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更容易认同父亲和母亲一样具有家庭育儿的亲职角色,同时在实际行动中,会更具有自我学习力,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参与,比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们表现得更优异。而另一个有趣的调查数据则是,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参与表现优异,他们给予孩子的陪伴更多,给予孩子母亲的支持更多。这有力地证明了父亲对工作的过多投入是造成自身与孩子疏远的重要原因。父亲的高收入,来源于自身的文化资本和辛勤的工作投入。国外研究表明,工作压力越大的父亲因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较多,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越少。可见,即便有参与的理念,但在事业、工作占据大部分日常生活的前提下,父亲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会不断受到挤压,不仅陪伴孩子、陪伴家庭的时间无形压缩,而且父亲也容易将工作职场上的压力传染、转移给家庭和孩子。

4、父亲对孩子学校教育世界的关注不够,缺席现象较严重

参考文献:

[1]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5、

[2]皮卡哈特。怎样做个体贴的父亲[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10.11、

[3]郁琴芳。家校合作中校长与家长的认知差异———基于上海146所公办学校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4、(5)。

亲子活动调研范文第3篇

近几年,随着网络虚拟社区的兴起和成熟,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家长加入虚拟社区的论坛和亲子互动活动。这些家长主要来自大中城和经济发达的城镇,他们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懂得一定的电脑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关心子女的成长,希望通过网络渠道获取育儿知识,及时更新育儿观念,通过与孩子一起参加各类有意义的亲子活动锻炼孩子的相关能力,使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一、虚拟亲子游戏的提出

虚拟社区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社区,其概念更早被定义为“一群主要借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形成的团体”。从虚拟社区运行的特点来看,虚拟社区是发生在计算机网络空间内,运用互联网相关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互动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共享知识和信息,自由地表达意愿,充分体现民主精神,并存在自身规范的一个不稳定的社会群体。当前,由于许多青少年儿童较早地开始接触网络,而网络世界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缺乏辨别和自制能力,容易误入歧途,这也让许多家长深感担忧。有的家长虽然懂得一些电脑知识,家庭中也具备上网条件,但是无法对孩子的网络行为进行很好的监督和掌控,这成为网络时代困扰家长和教育者的一大难题。有鉴于此,有专家提出在虚拟社区中设立虚拟亲子游戏,让家长和子女共同参与,在参与中互动,在互动中增进情感,改善亲子关系。

二、虚拟亲子游戏活动的特点

(一)虚拟亲子游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不管是基于地方城、城镇,还是基于全国的虚拟社区,网络空间都为家长及其孩子塑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场域,从内涵上突破了现实生活中相对狭隘的学校与社区的局限。由于亲子活动参与者所处现实地域的广大,虚拟亲子游戏活动更容易突破地域限制,不再局限于某几个有限的地点,可以从城到农村,也可以从一个城到另一个城。家长们在出差或异地工作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虚拟亲子游戏与家庭中的留守儿童进行互动。

(二)虚拟亲子游戏形式更加多样

虚拟亲子游戏活动形式比学校、社区组织的亲子活动更加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在网络上开展虚拟亲子游戏,可以不必购买现实中的道具等物品,亲子活动所必需的创意、信息资源就更加丰富,所设计的游戏活动的形式必然会更加多样。

(三)虚拟亲子游戏自主性强

虚拟亲子游戏活动中参与者的自主性更强。与网络论坛一样,对于虚拟社区里提供的亲子活动,作为家长,可以对活动进行检查审核,对不适合自己孩子的活动可以选择不参加。在活动过程中,家长也可以随时掌握游戏的时间,在适当的时候选择结束游戏,督促孩子学习或休息。

(四)虚拟亲子游戏合作互动性强

三、虚拟亲子游戏中子女对家长角色期望调查

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虚拟亲子游戏为网络时代构建和谐亲子关系提供了新的重要渠道。理想的亲子关系不在于“大人”与“孩子”谁为中心,它应当是一种和谐健康的、让亲子双方产生幸福之感的、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关系。与此相关,理想的教养方式也不单纯地表现为某种具体教:养方式。其要旨是,这种教养方式要符合家教原理和教育精神,事实上调动了亲子双方尤其是孩子的主体性。虚拟亲子游戏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断调适,努力修正完善,帮助家长找到自己在游戏活动中合适的定位,使其能正确引导子女的网络行为,让亲子之间建立尊重互信的关系,进而使现实的亲子关系及其教养方式趋于理想。

此次问卷调查主要是从子女对家长参与游戏的态度、子女对彼此游戏状况干涉程度的期望、子女对家长虚拟角色的期望三个角度来着手设计的。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用SPSSl3.0工具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一)子女对家长参与游戏的态度

本项调查旨在考察子女是否接受家长参与游戏,针对接受程度的不同我们设置了五道由浅到深程度等级的题目并提

供“是”与“否”选项供被试选择。更后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42.9%的孩子在现实中与父母有过网络游戏方面的交流,68.2%的孩子希望父母了解网络与网络游戏,67.5%的孩子不介意在玩游戏时父母在场,62.9%的孩子愿意与家长一起玩游戏,75.4%的孩子愿意邀请父母参与游戏。从这些数据我们发现,大多数孩子对家长和自己共同参与游戏持支持态度,他们希望父母多了解自己一些,能理解并支持自己的网络活动,这就为子女和父母一起参加虚拟亲子游戏活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子女对家长干涉游戏程度的期望

此项调查对家长干涉游戏的程度设置了从严厉到宽容不同程度等级的四个选项,统计结果显示,在亲子协作游戏过程中,当子女出现自己失误的状况时,对家长干涉的期望值选项比例从严厉到宽容依次递增,选择“鼓励”的远远高于“批评”“沉默”和“提醒”,如表2所示。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儿童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罗杰斯把这两种体验称为“正向关怀需求”,“正向关怀需求”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而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结合调查结果说明,子女更希望父母采用温和、积极的方式对其游戏行为进行干涉,尤其在子女犯错时,父母温和的鼓励是子女们更愿意接受的,父母的鼓励与肯定让子女体会到尊重,满足了他们的“正向关怀需求”,引导他们树立起和父母同样积极的价值观念,这也将更有助于亲子间的交流互动。

(三)于女对冢长虚拟角色的期望

综上,绝大多数子女愿意并期望和家长一起参与游戏活动。家长在亲子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主要是受家庭这一特定的环境和家长个人自身的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为保证经验与自我的一致即健康人格的形成,家长和社会就应该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儿童得到“无条件地满足”。例如,母亲通过给予儿童以慈爱,使他们逐渐学会像母亲爱自己一样爱别人,把这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作为自己内在的需要和价值行动的准则。也就是父母或其他成人在给予儿童爱时较少注意儿童行为的方式,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不会显示出价值的条件,自我与经验之间也就不会有不一致,儿童就能发展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四、虚拟亲子游戏中家长角色定位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把家长在虚拟亲子游戏中的角色概括为以下五种类型:虚拟观众,虚拟对手,虚拟学伴,虚拟老师,虚拟指挥。

(一)虚拟观众

虚拟观众型的家长角色主要是指子女进行虚拟游戏的旁观者,在孩子自由地游戏过程中,担任一旁的看护或者在孩子身后跟随的角色,或者是远距离地监控,没有孩子的主动要求,无意参与子女的游戏,只是被动地坐在一旁观察、守候,主要目的是给孩子独自游戏的空间,在需要协助或遇到特殊状况的时候能适时地给予回应和照顾。

(二)虚拟对手

虚拟对手型是指在虚拟亲子游戏活动中,家长和子女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游戏,互为玩伴,父母就像大小孩一样,是孩子平等的参与者,在游戏中通过竞争、比赛等行为和孩子互为对手,共同编制游戏内容,共同完成游戏,并与子女平等地争夺游戏成果。在这种角色中,家长全身心的投入游戏,往往孩子无意,家长有心,巧妙的引导着游戏的开展,丰富着游戏的内容。

(三)虚拟学伴

虚拟学伴型的家长角色是指在虚拟亲子游戏中,家长以协助者的角色参与游戏,整个游戏的过程中以孩子为主角,家长为配角,听从孩子的指挥,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赞赏。参与协助的方式多是应子女的要求被动参与,目的是协助其顺利地完成游戏任务,进而寻得游戏的乐趣和完成工作的成就感。虚拟学伴型的家长角色一般是被动地介入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游戏的主题、游戏内容的开展、进行都是以子女为主导进行。

(四)虚拟老师

虚拟老师型是指在虚拟亲子游戏互动行为中,家长和子女处于平等的交流地位,家长在游戏中为子女出谋划策,提供建议,这些方法和对策子女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父母是孩子平等的合作者,在游戏中通过提示、商量、建议、解释、合作、积极评价等行为和孩子一答一唱。在这种角色中,家长可以观察子女的游戏方式,根据子女的能力、态度、情绪等因素做出相应的策略,引导着游戏的开展。

(五)虚拟指挥

亲子活动调研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元情绪理念 幼儿 情绪调节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同于母亲的关键作用,担当着重要的教育角色。有行为问题的幼儿如果缺乏父亲适当的情绪社会化,那么将会导致幼儿在同伴关系中难以维持正向的情绪互动,并无法对负性情绪进行调节。[1] 父亲可以促使孩子去应付母子纽带以外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孩子可以发展一套复杂的相互影响的情感的沟通技巧。父亲在幼儿的社会性、情绪发展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 幼儿的情绪社会化受到亲子间情绪互动经验的影响,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父亲元情绪理念则是影响幼儿情绪调节的重要因素。

一、父亲元情绪理念的内涵

1、父亲元情绪理念的概念

2、父亲元情绪理念的维度

台湾学者叶光辉根据Gottman等人的研究,提出可通过察觉面、接受面、沟通面、原因面、处理面、教导性等六个向度来评估父母元情绪理念,并将父母元情绪理念划分为情绪教导型、情绪不干涉型、情绪摒除型和情绪失控型四种类型。[9] 本文在考察幼儿的实际互动情形时,认为父亲在觉察性、接受性及教导性这三个维度与幼儿的情绪调节具有紧密的关系。察觉性是指父亲能否敏锐地察觉出自己与孩子的情绪反应,并且能够正确地描述这些情绪的相关经验,此外,父亲是否表现出对这些情绪的关注;接受性是指父亲依照自己与孩子情绪世界的感受、想法,能否表现出尊重自己和孩子所释放出的各种情绪,承认这些情绪在日常生活上的意义,并愿意在亲子关系中营造出一个有安全感、可预期、接纳及回应的环境;教导性是指父亲是否教导孩子如何适当地展现情绪行为,在孩子产生情绪时,和孩子讨论他的感觉并帮助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情绪感受,对孩童的负面情绪会关注、尊重,教导孩子采用正确的方式面对负面情绪并采取正确的解决策略。[10]

二、父亲元情绪理念对幼儿情绪调节的影响

父亲元情绪理念来自于亲子互动经验中对幼儿情绪的观念、行为等反应模式,主要关注对儿童情绪表现的反应行为。亲子互动关系中有大量的情绪反应,幼儿会根据父亲所释放出来的情绪信息来调节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1、父亲的情绪反应影响幼儿对负性情绪的处理

2、父亲的情绪敏感性影响幼儿对情绪的反应态度

幼儿作为亲子互动中主动的一方,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出信。有研究发现,在生命的年,父亲对孩子的意向较为敏感,能对幼儿的活动做出反应;在生命的第二年,幼儿更需要父亲把他们引向外部的世界;之后,幼儿开始对批评较为敏感,如果这个时候父亲只看重幼儿的外部行为,而不探索幼儿的内心世界,那么他们将会感到挫折感,他们的自我概念、反省能力都会受到影响。比如说,当一个孩子情绪发作时,如果父亲在这个时候通过自己的情感关怀幼儿,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信任的,这样就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自我调节的方式。反之,如果幼儿的情绪发作往往是在更顶点时才被父亲注意,那么更终会使幼儿对环境失去信任感,产生怀疑。[14] 因此,父亲对幼儿的情绪敏感性会影响到幼儿在处理情绪时的反应态度,父亲应该更加积极地同幼儿进行互动与交流,消除父爱缺失、父爱不敏感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3、父亲的情绪表达影响幼儿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三、父亲元情绪理念的形成

1、合理的家庭教养

2、提高幼儿情绪理解能力

3、帮助幼儿掌握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11][16]蒋雅琳。父母的后设情绪理念对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D]。国立台南,2005、

[2]许岩,张文新。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科研,2006(1)。

[5]瞿鸿雁,许远理,黄玲玲。父母元情绪理念对5-7岁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8][9][10]胡台丽,许木柱,叶光辉。情感、情绪与文化:台湾社会的文化心理研究[M]。台北: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2、

[12]秦金亮。儿童发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4]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亲子活动调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父亲 参与教养 儿童发展

二、对儿童积极个性品质形成的影响

三、对儿童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

研究发现,父亲参与教养有助于加强儿童的适应性,更快地融入陌生的环境。例如,比起与父亲接触不多的婴儿,与父亲有较多接触的婴儿对陌生人有较好的适应性。他们对陌生人会有更多的语音回应,也比较愿意让陌生人抱。还有的研究发现,父亲参与教养较多的儿童,入园的适应性更强,同伴关系更融洽。Spivack(2001)的研究中也证实了父亲对儿童交往能力的影响。他发现,父亲缺失家庭中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此外,一项跟踪研究发现,五岁的时候有父亲存在并且受到父亲照料的小孩,比五岁时就缺乏父爱的孩子,长大后更具同情心,有更好的社交关系。

李丹等(2004)的研究结果显示:父亲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同伴交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朗、宽容等个性特征,在与孩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父亲处事行为的方式常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所仿效,进而人际关系良好。一项调查显示,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比起那些一星期内接触不到6小时者,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这正说明了父亲鼓励成就和鼓励独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同伴游戏的丰富性,增进儿童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因此也容易与他人友好相处。

四、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五、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

耶鲁的一项新近的研究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在学校有更好的学业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取得成功。大量的研究也表明父亲与儿童的亲子关系与儿童的学业成绩存在明显相关。Walker等人(2004)的研究表明,父亲参与到儿童教养中,会对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Lamb(2004)的研究显示,父亲积极参与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时,会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同样,海兹灵顿通过研究发现,父亲缺失会阻碍儿童的认知发展,因父母离异而造成父爱缺失的儿童,在智力测验中得分明显低于完整家庭的儿童。

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儿童从父亲那里得到的认知不同于从母亲那里得到的认知。儿童从母亲那里可以更多地学到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品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和艺术性等方面的知识;从父亲那里则可以学到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父亲通过与儿童共同操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步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建芳,王忠红。发挥父爱的魅力[J]。现代家教,2002,(11)。

[2]李霞。父亲角色在孩子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6)。

[3]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

[4]董光恒,杨丽珠,邹萍。父亲在儿童成长中的家庭角色与作用[J]。国内心理卫生杂志,2006,(10)。

[5]周玲。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及现状分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6]李丹,崔丽莹等.6―8岁儿童同伴互动及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4)。

[7]陈会昌。父亲教养态度与儿童在4―7岁间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J]。心理科学,2004,(5)。

[8]周波。美国儿童发展中父亲影响作用研究综述[J]。当代青年研究,2004,(2)。

[9]邓李薇。亲子依恋中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及其角色建构。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1)。

父母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有效的决策制定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

扮演着决策的角色。有效的决策制定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并建立良

好的家庭环境。本文将探讨父母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有效的决策制

定,以促进孩子的发展。

一、沟通与倾听

良好的决策起始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父母应时刻保持与

孩子的沟通渠道畅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需求。通过与孩子的交流,

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面临

的问题。父母可以定期举行家庭会议,让孩子在讨论家庭事务的过程

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种开放的沟通氛围将有助于孩子感受到

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平等和包容的决策制定环境。

二、明确目标和价值观

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父母应明确制定目标并确定家庭的价值观。明

确的目标可以帮助父母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决策,确保决策符合家庭的

整体发展方向。而明确的价值观则是决策制定的基础,它为父母提供

了行为准则和判断标准。例如,若家庭的价值观是尊重和助人为乐,

父母在决策制定时将会注重孩子的尊重和培养其关心他人的意识。

三、权责平衡

在决策制定中,父母应平衡权力和责任。父母应明白,权力并不意

味着可以随意决策,而是应该将责任与之相匹配。父母需要给予孩子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尖锐。传统的家庭模式正在被打破,亲子关系同时发生微妙的变化。赡养父母虽依旧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可是许多儿女却没有办法这样做。人口流动与工作压力使得大量子女难以兼顾解决自身问题以及父母的养老问题。父母和子女分居两地的现象问题日渐普遍,而这个现象所带来的挑战是农村空巢老人的日益明显的增多。空巢家庭日益增多,空巢老人与子女亲子分离,其亲子关系问题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中所需应对的问题之一。基于对空巢老人亲子关系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空巢家庭问题解决方式与交流沟通不当等是造成亲子关系疏远甚至冲突的原因。那么如何改善空巢老人亲子关系,加强空巢家庭亲子交流成为本研究所探索的主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选择离家后留在家中的中老年人。由于缺乏子女提供的直接的生活照料、资金支持和精神慰藉,农村空巢老人自然而然的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H村的农村空巢家庭日渐增多。本研究通过介入H空巢老人家庭生活基本情况的调查,探索H村家庭空巢老人的基本状况,根据现有理论及调查结果的分析,希望在解决农村空巢老人亲子关系问题方面有所突破,为H村家庭空巢老人创建一个与分居子女紧密联系的晚年生活提供一定的帮助。

2、理论意义

社会工作介入空巢家庭家庭亲子关系改善的研究,需要社工将自身所学的理论与相关专注知识结合起来。亲子关系疏远甚至冲突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个体心理、生理面。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系列理论都倾向于从个体生物面探求亲子冲突的原因和内在发生机制;社会、文化面。在社会学习理论看来,亲子冲突是由于家庭成员缺乏民主的问题解决方式与积极有效的交流沟通技能造成的;家庭、关系面。该理论从人际关系关系角度入手,以一种人际互动的观点来分析亲子冲突的形成。通过不同的角度,采用进行个案的社会工作方法,分析H家庭空巢老人与子女亲子关系的问题产生原因,并为其改善良好的亲子关系,尽可能满足老人归属与爱的需要,提高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3、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农村空巢家庭不再是个别现象,而且显现出一些新现象:农村“分居”之风日盛,空巢老人逐増;空巢家庭的主体年轻化,空巢期相应延长;低龄、高龄两代老人同守空巢。社会工作介入对于H空巢家庭的老人亲子关系改善研究,在此过程中提供亲情陪伴、心理疏导、教会其使用现代沟通工具与子女建立方便、紧密的沟通关系,让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更加积极健康的度过晚年。

(三)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

2、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是指专注社会工作者以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为指导,运用科学的专注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以帮助他们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潜能,从而提高个人、家庭、社会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更早对此进行定义的是个案社会工作的先驱者玛丽里士满,她认为个案社会工作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通过个人(社会工作者)对个人(服务对象)的有意识的影响,推动其人格发展的过程。[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采用个案工作与参与研究的方式对H村空巢家庭老人生活状况、生理、心理表现、自身需求、与子女关系以及如何改善亲子关系进行讨论。具体的收集资料的方法采用访谈法。通过对获取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发现该空巢老人自身及子女的问题,借此提出个案工作理念与方法介入亲子关系改善的观点。

(四)文献综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笔者筛选出学界已有的对空巢老人、亲子关系疏离问题的研究情况。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在已查阅的资料中显示西方学者对亲子关系的研究较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在他的“复演论”中个体叛逆引起的亲子冲突会自然消失。弗洛伊德认为“性力”使得青少年发生了许多性格方面的变化,导致亲子之间出现疏离现象。但学者王美萍刘新生却认为一定程度上的亲子冲突有利于亲子关系的重构。[1王美萍,刘新生。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启示[J]。山东师范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3、国内外研究评述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阅读和整理,由于中西方国情的不同,国外学者对空巢老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有关亲子关系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早期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我国学者近几年较为深入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亲子关系现状,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介入径等方面进行了探究性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有关农村空巢老人与其子女亲子关系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空巢老人亲子关系的空间还很大。

(五)核心概念

1、农村空巢老人

2、亲子关系

]。这样既可以排除非血缘关系的亲子关系,有血缘关系而未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亲子关系,又突出了亲子关系中的双维双向原则和亲子之间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为亲子关亲子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研究内容、范围和方法。

本研究中的亲子关系主要指的是以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老人与亲子之间的关系。

(六)理论基础

1、需求次理论

2、沟通理论

沟通理论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沟通是人类互动中的信息部分。个人通过沟通形成人际间乃至社会的复杂超系统。沟通是彼此传递信息与信息得到过程。沟通可以看做是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她涉及着对方、自我及两方讨论的话题。不同场合与不同身份的人交往时,沟通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沟通有利于家庭成员化解家庭冲突赫尔紧张,促进家庭成员角色的实施和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空巢老人的子女长时间在外工作,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亲子之间有效的互动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关系的培养,亲子沟通不畅则会导致亲子关系出现问题。

二、农村空巢老人亲子关系疏离[本文的亲子关系疏离是指空巢老人与其子女之间缺乏正常的亲密交流、亲子关系网络淡化、亲子情感发生疏远的现象。]现象调查

(一)H村空巢家庭老人的基本情况

社工与案主的访谈记录(2020-1-8)

社工:您好奶奶,您家里平时就您一个人住是吗?

都玛:是的,老伴在几年前就去世了,儿子儿媳外出务工,孙子去上学,平时就我一个人住。

社工:那您身体怎么样?家里的农活都是您自己做吗?

社工:那您儿子儿媳多久回来一次啊,他们在做什么工作啊?

社工:那他们回来一般在家呆多久?你们会一起做些什么?

都玛:回来更多也就过年的时候吧,会呆二十天左右,其他时候回来也就呆四五天。我们在一起过年的时候会一起串串亲戚,出去参加一些新年活动,其他时候就一起干干农活。

社工:那平时他们在外面,见不到面的时候你们是怎么联系的?

都玛:偶尔打打电话这样子。

社工:你们平时打电话联系都说些什么?聊多久?

都玛:就问问身体情况,家里情况,打电话不会超过十分钟。

社工:那您平时遇到困难了怎么办?找谁帮忙?

都玛:有时候会请邻居帮忙,有时候也自己闷着,不是大事一般不跟孩子说。

社工:您不开心的时候跟谁说啊?

都玛:哎哟,这种事跟谁说啊,就自己消化呗。

社工:有些不好的情绪呢还是要发泄的,不然自己闷着很难受,久而久之也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后这段时间奶奶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都可以跟我说,我也会替您保密,好吗?

都玛:嗯,那好。

社工:那我以后经常来看望您,可以吗?

都玛:可以。

(二)调查H空巢老人亲子关系问题表现

1、亲子沟通的内容单一

“打电话就问我身体状况怎么样,家里的生活费够不够用这些简单的问题”(空巢老人,DM-2020-1-20)

亲子之间沟通的内容主要包括老人身体状况,家里的生活情况,子女的工作状况,很少涉及老人的情绪状况、心理感受等较为深次的方面。长期的亲子分离导致亲子关系受到了影响。

2、亲子沟通的方式单一

“平时都是打电话联系,孩子给我买了老人机,让我用这个和他联系。”(空巢老人,DM-2020-1-20)

“有想过给她买智能手机,然后给她注册个微信,平时也能偶尔开开视频,但是怕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而且我们村里之前没有建单独的信塔,手机信弱到只能勉强打打电话”(空巢老人子女,HSH-2020-2-9)

沟通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变得多样化和简单化,语音电话、视频电话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与其他家庭的老人相比,空巢家庭的老人的亲子沟通无法做到及时。通过访谈得知,空巢老人与子女的联系方式是电话联系,子女给老人买了老人机,平时拨联系,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网络视频开始走进农村,而空巢家庭却未开始使用,因此空巢老人亲子沟通的方式依旧单一。

3、亲子沟通的时间短

“打电话回去没什么事情的话也没什么可说的,平时就问问老人身体有没有不舒服,周围邻居请客啥的就会给邻居发个红包挂个礼,家里忙的时候问问老人需不需要回去帮帮忙,没有的话我自己也就放心了,让她好好吃饭照顾好自己也就挂电话了。”(空巢老人子女,HSH-2020-1-30)

4、亲子沟通的频率低

“孩子刚开始出去的时候有时间就会打来电话,一星期能打来两三次,后来可能是孩子在外面工作太忙太累,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给我打电话,也就一周一次了。”(空巢老人,DM-2020-1-30)

通过访谈得知,空巢老人亲子沟通频率基本保持在一周一次,沟通频率较低。

5、空巢老人沟通的主动性差

“平时都是孩子主动打给我,我很少主动给他打电话,除非有紧急情况发生需要及时与他取得联系。”(空巢老人,DM-2020-1-20)

“我们一周有半天的时间是用来休息的,我就会在休息的时候抽时间给妈妈打电话,问问他的情况,告诉她一些自己的情况,让她照顾好自己,也让她不用担心我这样子。她很少会主动打给我,可能怕我在忙,影响我工作”(空巢老人子女,HSH-2020-1-30)

根据访谈记录发现,外出务工子女在亲子沟通中较为主动,而空巢老人的沟通意识较弱,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占被动地位。

6、亲子间的直接互动少

“一年中多半的时间孩子都是在外务工,更多一年回家两次,过年肯定要回,其次农忙收割我忙不过来的时候会回来一次,可是无论是过年回来还是农忙回来,孩子都是从早到晚忙里忙外,也没什么时间坐在一起聊聊天”(空巢老人,DM-2020-1-20)

(三)调查H空巢家庭亲子关系疏离的原因分析

1、亲子生活空间上的分离

空巢老人与子女长期分离,共同生活的时间少,大部分都是通过电话维持简单的联系,沟通效果较差。空巢家庭亲子之间通过电话联系与非空巢家庭亲子之间的直接接触相比存在很多的不足。其次,老人与子女之间缺乏日常的互动,脱离了共同生活的场景,共同语言和话题相应减少。更后,由于亲子之间空间上的分离,空巢老人选择有事如果不严重就向周围人求助,而不是自己的子女,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家庭系统的支持功能,而家庭系统功能的缺失直接导致亲子关系疏离现象的产生。

2、亲子生活时间上的冲突

在农村生活的老人与在城生活的子女在生活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冲突,老人还在干活子女就已经在吃饭休息,而当老人休息下来的时候子女又已经在忙于工作。长时间不同步的生活节奏,使亲子之间的沟通时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疏离现象的产生。

3、老人对子女外出务工行为的不认同

“其实我们作为父母,认为孩子在家不一定就是不能赚钱,完全可以留在村里找点活做,我觉得留在家其实也是一样的,至少吃的住的不用去花钱,但是在城里赚得多花得也多,可是孩子总说在城才有发展的空间”(空巢老人,DM-2020-1-20)

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访谈,笔者发现空巢老人不认同子女外出打工的选择。农村空巢老人受自身阅历的限制,无法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选择。长久的亲子分离使得亲子关系出现了隔阂,加上沟通效果的不理想,直接导致了亲子疏离现象的产生。

三、案例信息及个案工作介入过程

(一)案例信息

1、案例来源

通过前期对村干部的访谈,笔者收集了空巢老人的相关资料信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全面分析,笔者发现案主与其子女之间存在着亲子关系疏离的现象,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研究价值。结合查阅道德相关资料,笔者发现空巢老人亲子关系疏离现象会产生很多的不利影响,确定了案主急需改善亲子关系。在笔者与案主接触后,案主愿意接受帮助,成为本研究的服务对象。

2、案主基本信息

(二)初步接触与建立关系

1、做好访谈前准备

该阶段的目的是通过与案主初步的接触,对案主自身的问题及资源进行初步预估,澄清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双方的期望和义务,激励服务对象积极参与改变的过程,为后期工作打下基础。

条件准备

会谈时间——双方约定如无特殊情况,从1月20开始,10天来访一次

会谈地点——结合服务对象方便和需求,到案主家中进行

着装——端庄得体,无异味和标新立异

心理准备

可能会遇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工作者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冲突,意见不一致,工作者要提前做好心理调节,避免偏见和歧视,采取非批判、无条件接纳的原则。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法,用认真、热情、开放、自信的态度进行服务。

2、初步访谈及建立服务关系

该阶段是通过与案主的初步接触,对案主的问题及资源进行初步评估,说明社工帮助案主的期望和义务,激励服务对象积极参与,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社工与案主的访谈记录(2020-1-8)

社工:您好奶奶,您家里平时就您一个人住是吗?

都玛:是的,老伴在几年前就去世了,儿子儿媳外出务工,孙子去上学,平时就我一个人住。

社工:那您身体怎么样?家里的农活都是您自己做吗?

社工:那您儿子儿媳多久回来一次啊,他们在做什么工作啊?

社工:那他们回来一般在家呆多久?你们会一起做些什么?

都玛:回来更多也就过年的时候吧,会呆二十天左右,其他时候回来也就呆四五天。我们在一起过年的时候会一起串串亲戚,出去参加一些新年活动,其他时候就一起干干农活。

社工:那平时他们在外面,见不到面的时候你们是怎么联系的?

都玛:偶尔打打电话这样子。

社工:你们平时打电话联系都说些什么?聊多久?

都玛:就问问身体情况,家里情况,打电话不会超过十分钟。

社工:那您平时遇到困难了怎么办?找谁帮忙?

都玛:有时候会请邻居帮忙,有时候也自己闷着,不是大事一般不跟孩子说。

社工:您不开心的时候跟谁说啊?

都玛:哎哟,这种事跟谁说啊,就自己消化呗。

社工:有些不好的情绪呢还是要发泄的,不然自己闷着很难受,久而久之也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后这段时间奶奶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都可以跟我说,我也会替您保密,好吗?

都玛:嗯,那好。

社工:那我以后经常来看望您,可以吗?

都玛:可以。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认识了空巢老人都玛,笔者从都玛的家庭环境以及穿着可以看出家里生活比较拮据。开始,对笔者的到访也比较拘谨,通过后续交流,帮助都玛认识到自己需要被改善的现状,更终建立了专注的服务关系。

(三)收集资料与问题评估

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接案后需要尽可能详细的收集与当事人所带来的问题相关的资料,从中了解问题的成因、性质、思考解决问题的入手点。

1、收集案主相关资料

笔者与案主完成次会谈后,为更全面的了解案主的情况,对案主身边的人进行了简单访谈,对访谈记录整理如下:

(1)针对案主儿子的访谈

(2)针对案主邻居的访谈

2、初步评估案主的问题与需求

初步评估的目的是对收集到的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进行分析,协助案主找出需求,并运用社会工作专注知识来解决案主问题的途径。通过对案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笔者认为案主有以下的问题:

亲子关系问题

由于子女与空巢老人长时间的分离,使亲子关系出现疏离现象。

案主有以下的需求:

(1)获得尊重和爱的需求

(2)改变亲子关系疏离现象的需求

(四)制定服务目标与工作计划

1、服务目标

为空巢老人提供舒适的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改变疏离的亲子关系,完善成一个健康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

2、服务计划

(1)服务时间为十天一次,总共五次。在服务期间及时访谈案主,并与案主子女保持联系。

(2)走近案主,了解案主内心的需求,为案主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3)与案主女进行沟通,将老人的需求现状告知子女,让子女给与老人更多的陪伴,在外工作抽更多一些的时间与老人联系,重新建立起更为亲密的亲子关系。

(4)与案主及其子女沟通建议他们在家安装无线网络,给老人配备智能机。并为老人手机下载安装微信,教她使用微信,发语音,打视频电话。

(5)陪伴老人尝试自己打微信语音电话联系子女。

(五)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过程

次服务记录

时间:2020年1月20日

地点:案主家里

介入对象:案主都玛

服务主题:

访谈记录:我有话说

社工:您好,奶奶,很高兴再次见到您。

都玛:你好。

社工:您平时一个人在家都做些什么呢?

都玛:白天出去干农活,晚上就回家看看电视。

社工:那您平时都喜欢看些什么电视剧啊

都玛:更近在看那部都挺好,结局了,安康强一家终于有个和和睦睦的结局,还是挺羡慕安康强的,孩子们都爱他。

社工:那您是认为您的儿子不爱您吗?您平时会想念他吗?

都玛:也不是,是因为孩子出去务工很少有时间陪我,打电话联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社工:您认为您儿子外出务工才能更好的赚钱,才能维持家里的经济来源吗?

都玛:我不这么认为,在哪都能赚钱的。

社工:那您有跟您儿子说过您的想法吗?比如一周多打几个电话。

都玛:没有,孩子在外挺忙的,他忙好点的时候会自己给我打电话。我自己基本不会给他打电话,怕他没时间,有时候很长的时间都收不到他们的电话就会有点失落。

社工:其实我作为孩子在学校,平时要上课还挺忙的,但周末爸爸妈妈不太主动给我打电话的话我心里有时候还是会像您一样有失落感,有时候会觉得他们不关心我,不想我,但后来我有跟家人沟通过,周末的时候他们也会更主动的联系我,我才知道他们还是关心我爱我的。

都玛:你会有这种感觉吗?那你说我儿子会不会也有同样的感觉啊?(案主用惊讶的眼神看向社工)

社工:作为孩子肯定都会有这种想法,在外也会想念自己的妈妈。您可以尝试着跟您儿子进行沟通,你们之间的关系才会越来越好嘛。

都玛:可以吗?

社工:可以啊,只要您愿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尽力的帮助您。

都玛:如果这样那太好了,谢谢你。

社工:不客气。

活动小结:通过这一阶段的互动,笔者观察到案主有想要跟儿子沟通互动的需求,笔者对案主的想法给与了肯定,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感同身受的方式拉近了与案主的距离,增加了案主对笔者的信任。随后笔者向案主及其儿子表达了他们亲自沟通的计划,并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第二次服务记录

时间:2020年1月30日

地点:笔者家里

介入对象:案主儿子

服务主题:我替她说

这一阶段,笔者对案主儿子进行了电话访谈,笔者向案主儿子讲述了对案主服务过程中,并转达了案主的需求,及案主对儿子外出务工的困惑。

“家里经济条件一般,眼看着孩子慢慢长大,上学要用的钱越来越多,我母亲也越来越上年纪,村里的人一家跟着一家建起了更好的房子我们就像趁着我母亲还能照看家里情况的时候抓紧时间外出打工多挣些钱存起来。以后不管是家里老人出点什么事,还是孩子上学要用到的钱,或者说用来改装一下家里的房子才能拿得出钱。在家陪母亲的时间变少,甚至给她打电话问候的时间都越来越少我作为儿子还是挺愧疚的。这些年也辛苦母亲一个人在家操劳,都挺对不起她的。我们在外工作也挺累的,给母亲打电话听她说身体没事也就放心挂电话了。”(空巢老人儿子,HSH-2020-1-30)

笔者在案主儿子的叙述后,帮组案主儿子分析了案主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让案主儿子意识到亲子关系疏离的现状。

活动小结:这个阶段与案主儿子的交流,使案主儿子意识到亲子关系疏离的现状,并愿意改善。

时间:2020年2月9日

地点:案主家中

介入对象:都玛、案主儿子

服务主题:我们都说

活动小结:本阶段通过笔者、案主、案主儿子三方的共同努力,案主与儿子的沟通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沟通了解到对方的需求,双方都愿意拿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并约定至少两天打一次电话,初步改善了亲子关系疏离的现状。笔者建议在案主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案主配备一台智能机,并在家里安装无线网络,方便他们沟通,案主儿子接受提议。

第四次服务记录

地点:案主家中

介入对象:案主都玛

服务主题:

访谈记录:

社工:您好奶奶,我又来啦。

案主:欢迎你来呀

社工:奶奶,叔叔给你买手机了吧,您现在怎么联系您儿子呀?

案主:无线网安了,手机也买了,还是打电话联系。

社工:那您想看看您儿子现在在干嘛吗?

案主:想啊。

社工:奶奶我来帮您下载一个微信怎么样呀?

案主:这玩意儿好使的话就弄上吧

(社工用案主手机连上无线网,为她下载安装了微信,添加了联系人)

社工:奶奶,现在叔叔应该是休息时间,咱尝试给叔叔打个视频电话吧

案主:好

(社工给案主儿子拨打了微信视频,让案主与儿子进行视频聊天,案主明显不适应,有些羞涩不敢看镜头,但满脸都是笑容)

社工:奶奶,刚刚见到叔叔了您开心吗?

案主:开心,不在身边也能看到他在干什么,现在的科技可真发达。

社工:奶奶您喜欢这样跟叔叔视频聊天吗,以后也想这样联系吗?

案主:当然想啊。

(社工教奶奶认清如何发语音、打语音电话、视频电话)

第五次服务记录

时间:2020年2月29日

地点:案主家中

服务主题

访谈记录:

社工:您好啊奶奶,更近过得好吗?

案主:你好,挺好的

社工:那您有没有尝试过自己打电话给您儿子啊?您会用吗?

案主:打过几次语音电话,琢磨半天还是能找到怎么拨出去,就是不太熟练。

社工:那您今天要不要试着自己打个视频电话给您儿子,我看看您用得怎么样,嘻嘻。

案主:好呀,你帮我看看我用的对不对啊。

(社工看着案主打开手机,虽然费时较长但还是可以拨打视频电话给儿子,在接通之后两个人的交流点也从简单的身体状况和工作情况变成了这几日的趣事,在聊了十几分钟之后愉快的挂断了电话)

社工:奶奶我看您还是基本会用了的,等你多打几次电话熟练起来就好啦。我看你们聊得这么开心,您是不是对现状挺满意的呀。

案主:说实话以前打电话基本儿子也不怎么跟我聊其他的,有时候就是多说几句都会让自己好受点,现在还可以想见面了就开开视频,更近儿子也会经常打电话来关心我,我内心是挺开心的,也是很感谢你提供的帮助。

社工:您现在能更开心我也很高兴,这些都是我该做的。

(六)评估与结案

1、评估

(1)过程评估

(2)结果评估

笔者结合服务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对案主及其儿子的访谈记录,整理出案主在接受个案服务后的改善:案主都玛跟儿子的亲子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亲子关系由疏离逐渐变得融洽,由此可见,案主从介入初期到目前的状态有了明显的转变,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取得较好的效果。

2、结案

笔者对案主都玛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个案介入,案主与其儿子亲子关系疏离的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案主消除了对儿子外出务工不认同的观点,理解儿子的做法,并愿意主动与儿子进行沟通,解决内心渴望关心的需求。基于案主以上的表现,笔者认为可以结案。在结案阶段,笔者对案主的改变及沟通能力给予肯定,告知案主结案是社会工作的专注流程,笔者与案主做了道别,顺利结案。

(二)反思

1、案主提升使用交流工具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积极主动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逐渐使心理趋向健康。

2、案主儿子弥补陪伴缺失,多关注案主的需求,与案主进行有效的沟通,积极改善亲子关系。

3、社工虽然在介入农村空巢家庭亲子关系方面基本达到了改善服务对象亲子关系的目的,但是研究仍存在不足。首先,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在研究过程中没有把握好角色问题,没有很好坚持案主自决原则;其次,在结案会谈时比较匆忙,使得案例潦草结束;更后,在介入过程中使用单一的方法,因个人力量有限没有进行更深次的介入服务。除了以上所描述的不足,社工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问题,这都需要社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接下来的服务积累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邓伟志,徐榕著.2001家庭社会学[M]。北京:国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华生。行为心理学。译者:刘霞[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

[3]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许莉娅主编。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二、期刊文章

[1]陆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6)

[2]童敏。社会工作的能力视角–种以人为本的研究策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

三、学位论文

[2]李晶晶。浅谈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A]。华东交通,2012、

致谢

其次感谢社会学院的各位老师,这四年来对我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为我的

更后感谢一上遇到的良师益友,感谢你们在我的生命中留下的更美好的回忆。

下载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中的家庭决策研究方法”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中的家庭决策研究:为何家长在决策中更倾向听取孩子的意见?”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www.yuefachezhuang.com/news/1166.html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